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7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鲁迅提出来的“三美论”指“意美、音美、形美”,即“意境美,音韵美,形式美”。
鲁迅强调翻译要达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三美之中,意美第一,音美第二,形美第三。
在英译诗词和日常翻译教学中,译者尽可能达到意美、音美、形美中的一个美、两个美或者三个美,使译文对仗工整、形式简洁、形神合一、赏心悦目,从而触动读者心灵,留下美不胜收的难忘印象。
CH.01 意美意境美“意美”指翻译时要将源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及其高深意境和艺术魂魄尽可能巧妙、贴切、到位地用目的语传神般再现。
“意美”是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也是翻译现代诗歌时首先要注意的方面,以给读者真切触动和启悟。
中国诗词用语凝练、含蓄、简约,音韵和谐;“意美”丰富,有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
与他国文化不同,中国诗词在结构和对仗方面独树一帜,特别是对偶、押韵方面更是独步天下,使之在韵律方面妙不可言,不可方物,简简单单十几个字就能勾画出一个唯美唯真境界,蕴含丰富的想象与韵味。
交汇相融、相映相照的“三美”客观上给翻译增添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翻译时,尽可能达到“形似”“神似”兼备,尽可能传达原诗意境、神韵和美感,举例分析如下。
例1:十里春风不如你。
直译:Ten miles of spring breeze is not as good as you;或Tenli spring breeze is inferior to you.这句诗文的两个直译显得生硬,平淡如水,毫无美感,就是一种明显的“翻译腔”,无法打动读者。
此诗句的意思是:春天十里地的风景都比不上你在我心中的美好。
中文的这个“十里”,其实是虚指,非实指。
“十里春风”指“斑斓多彩、芬芳满溢、鸟语花香的春天美景”。
若用英语直白译出这个“十里春风”,会显得非常僵硬。
我们可以对原诗句进行语言重组,提炼出其核心内涵,使译文“信、达、雅”:You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any fine view in spring﹙你比任何春天的景致都要美好﹚.或:Spring can’t cover the mind of missing you.﹙春天掩盖不了我对你的思念﹚或:Shall I compare you to a spring day.﹙能否把你比作春日璀璨?我应否把你和春天比美?﹚或:No matter how beautiful the spring is, you are a million times better.﹙春光再美好,也不及你的万分之一﹚或:Any beautiful scenery in spring pales in comparison to you.﹙与你相比,再美好的春色也显得暗淡无光﹚或:Your smile is just like spring breeze kissing my face.﹙你的笑容犹如春风拂面般温柔﹚。
文本类型理论与诗歌翻译一、本文概述文本类型理论是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由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和英国翻译家纽马克提出,根据语言功能对文本进行功能划分。
根据这一理论,诗歌属于表达功能的文本,重点在于原语和原语作者,翻译时应尽量复制原文的美学特征和作者风格。
本文旨在探讨文本类型理论在中英诗歌翻译中的应用,解决诗歌翻译中的疑难问题,如直译与意译的选择等。
通过研究文本类型理论,可以为诗歌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以期提高诗歌翻译的质量,使目标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原诗的意境和美感。
二、文本类型理论概述文本类型理论,作为一种研究文本分类和功能的理论框架,起源于20世纪中叶,由德国学者尤利乌斯克罗嫩贝格(Julius Krollenberg)首次提出。
该理论主张,文本可以根据其语言特征、内容、目的和交际情境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实践,尤其是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信息性文本:这类文本主要目的是传递信息,如新闻报道、科技论文等。
其语言特点是准确、客观、逻辑性强。
表达性文本:这类文本强调个人情感和观点的表达,如个人日记、诗歌等。
语言富有感情色彩,形式多样。
指令性文本:其目的是指导或影响读者的行为,如说明书、广告等。
语言直接、明确,具有说服力。
操作文本:这类文本主要用于日常交流,如电子邮件、短信等。
语言简洁、实用。
诗歌翻译是翻译实践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表达性的文本,其语言充满隐喻、象征和节奏感,传达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
在诗歌翻译中,译者需充分理解原诗的文本类型特征,从而在目标语言中再现其独特的艺术效果。
保留原诗的形式特征:诗歌的形式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量保留原诗的韵律、节奏和分行等特征。
传达原诗的情感和意境:诗歌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情感的传递和意境的再现。
译者需深刻理解原诗的情感内涵和意境,力求在目标语言中达到情感和意境的共鸣。
如何学会翻译古代诗歌诗歌语言受字数、句数和格律的严格限制,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现象。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进而把握诗歌情感。
(一)词类活用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诗词中很常见。
分类教材典例阐释:名词活用作动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的”。
在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的前头有众多茂盛的树木。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孔雀东南飞》)“贫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贫贱之家”。
贫贱之家有这样一个女子,刚出嫁就被休回娘家。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绿”。
春风又使江南岸的树木变绿了,明月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家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李商隐《晚晴》)“重”,意为“以……为重”。
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世间更以晚晴为重。
名词用作状语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灰”,意为“像灰一样”;“烟”,意为“像烟一样”。
曹操的水军像灰一样飞散,像烟一样消亡。
6.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词类活用之处,并解释其含义。
(1)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3)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4)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答案(1)“暗”原是形容词,句中活用为使动词,即“使……显得一片昏暗”。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互文性与诗歌翻译之间的密切关联,以及互文性理论如何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我们将首先阐述互文性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文学批评和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性,然后分析诗歌翻译过程中互文性的体现和影响,接着探讨如何利用互文性理论提高诗歌翻译的质量和精度。
通过对具体诗歌翻译案例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将揭示互文性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实际应用和价值,以期推动诗歌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理论指导。
二、互文性理论概述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概念,源自法国文学理论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在1960年代提出的理论。
克里斯蒂娃认为,任何文本都是由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是许多引语的汇集,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这一理论强调了文本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认为一个文本不可能独立存在,而是始终处于与其他文本的交互关系中。
互文性理论在文学批评和翻译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诗歌翻译中,互文性理论提醒我们,诗歌文本不仅包含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信息。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诗歌时,不仅要关注诗歌本身的语言和结构,还要深入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互文关系,以确保翻译能够准确传达原诗的意义和韵味。
互文性理论也提醒我们,诗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活动。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的特点和限制。
通过运用互文性理论,翻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诗歌中的文化元素和互文关系,从而实现诗歌翻译的文化交流和审美享受。
互文性理论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互文性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诗歌的本质和特点,同时提高诗歌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三、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与策略诗歌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它要求译者在语言的互文性框架内,尽可能保留原诗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中国诗歌外宣翻译的语言特征解读作者:宣菡静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5年第08期摘要:外宣翻译是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其本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
在我国有很多优秀作品都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古代的诗词作品、小说等。
因此在对诗歌进行外宣翻译的时候应该要把握一定的语言特征,实现更好的宣传效果。
关键词:诗歌翻译外宣翻译语言特征引言翻译本身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性的活动,将我国的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并且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地传播,是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不断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向世界展示我国文学体态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译者们在对于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往往会存在一些不对等的现象。
与此同时,各种文学作品的创作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在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应该要加强跨文化意识的运用,同时要明确外宣翻译的本质是要实现宣传和推广,是要让中国的文化能够走出过门,走向世界。
一、诗歌的外宣翻译(一)诗歌的外宣翻译我国的对外宣传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工作,也是党和政府执政智慧的体现。
对外宣传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各种政治事件的对外宣传、文学的对外宣传等,不管是什么内容,对外宣传的质量与翻译水平有很大关系。
外宣翻译是我国的文学作品在国际上进行传播的基础,中国文学作品的外宣翻译是一种文化交际和语言交际的活动,是用一种语言来表达另一种语言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体现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文学作品的外宣翻译过程中,如果只是采用直译的方式,则会使得中国文学作品的意境得不到有效的体现,导致语言表达比较呆板,也很难使得外国人理解我国文学作品的精髓。
(一)诗歌外宣翻译的原则第一,准确性。
诗歌的外宣翻译是展示中国形象的一种手段。
中国诗歌外宣翻译质量的好坏对于目标受众的信息接收准确度有很大影响,也会对我国外交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中国诗歌外宣翻译过程中加强翻译的准确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
论诗歌翻译方法与教学6篇第1篇示例:诗歌翻译是一门既具有挑战性又充满创造力的艺术。
在翻译过程中,诗人需要尽力保持原作的意境和美感,同时又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语法和文化特点,让诗歌在翻译后依然能够传达作者最初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诗歌翻译方法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诗歌翻译方法1. 精细阅读原作:在开始翻译之前,诗人需要对原作进行深入的阅读,并理解诗歌中隐藏的意象、象征和情感。
只有真正理解了原作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语言。
2. 保持节奏和韵律: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其独特之处,译者需要尽力保持原作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句式来尽量保持原作的节奏感,让诗歌在翻译后依然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3. 注重词语选择:诗歌中的每个词语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译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翻译,以确保翻译后的诗歌与原作保持一致的情感和意义。
4. 注重语法和结构:诗歌的语法和结构对于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义至关重要,译者需要注意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结构特点,在保持原作风格的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
5. 保持忠实于原作:尽管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些许偏差,但译者仍需尽可能保持忠实于原作的情感和意义。
只有在保持忠实的前提下,诗歌翻译才能更好地传达原作的魅力。
1. 理论学习:诗歌翻译教学首先要注重理论学习,让学生了解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通过学习翻译理论,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诗歌翻译的难点和特点,为后续的实践操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实践训练:除了理论学习,诗歌翻译教学还需要注重实践训练。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并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通过不断地实践,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诗歌翻译的能力,掌握诗歌翻译的技巧。
3. 诗歌赏析:在诗歌翻译教学中,学生除了需要进行翻译练习外,还应该进行诗歌赏析。
通过深入了解诗歌的内涵和特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4. 合作交流:诗歌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学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和促进。
英文诗歌翻译方法(赏析)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形式对应和文本等值是翻译前及过程中必须认真审视和执行的规则。
微奈和达贝尔内给出了翻译五个解析步骤:(1)确定翻译单位(“词汇单位”和“思维单位”的组合);(2)审视原文(评估描述性、情感性和知识性内容);(3)重组信息中的元语语境;(4)评估文本的阻碍;(5)译成并修订译文。
诗歌翻译中的“形式对应”即是母语与目标语言文本体裁均为诗歌,如此能够保留文本的美感;诗歌翻译中的“文本等值”即“忠实原文”,这在诗歌翻译中是最难达成的。
我们必须认真对目标文本悉心解析,充分关注目标文本中出现的“描述性、情感性和知识性内容”,同时对文本中修辞的认读和翻译力度的拿捏在诗歌翻译中尤为重要,不然译文会意蕴全无。
The Poet Is Dead诗人,你的心跳已走远节选自William Everson 纪念诗人Robinson Jeffers长诗翻译:涂瑞志Snow on the headland,The strangely beautifulOblique concurrence,The strangely beautifulSetting of death.The great tongueDries in the mouth. I told you.The voiceless throatCools silence. And the sea-granite eyes.Washed the sibilant watersThat stretched lips kiss peace.The poet is dead.Nor will ever again hear the sea lionsGrunt in the kelp at Point Lobos.Nor look to the south when the grunion Run the Pacific, and the plunging Shearwaters, insatiable,Stun themselves in the sea.孤岛上的雪是晦涩芜杂的故事是凄美永生的场景前无古人的言辞在口腔的河床干涸我曾告知你一切你呜咽的歌喉冰冷了沉默海水浸泡过的目光冲刷窃窃私语的水饥渴的双唇亲吻万丈的宁静诗人,你的心跳差不多走远你再也无法听到海狮在灰狼角海藻丛中的嘟哝也无法面朝南方目送银汉鱼在太平洋的游走和翻腾在海洋上空剪嘴鸥群被贪得无厌击昏这首诗歌是一首怀念友人的记叙性的作品,文本中更多的是描叙性的语言,同时辅以叙事的。
刍议格律诗英译里的三美翻译原则一、引言诗歌是摹刻诗人所处的时代、寄寓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感怀、具有一定体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千百年来,格律诗一直是我国诗坛主流的诗歌样式,内蕴语法、语音、语词三大体系。
语法体系即形式系统,涵盖字数、行数、句式、篇式等要素;语音体系即音韵体系,包括押韵、平仄、节奏等维度;语词体系即意境结构,以意象为主兼有形式与音韵。
格律诗在形式、音韵和意境三方面皆有独特的美学意蕴,从形式上看,句式工整、语词对仗;从音韵上看,平仄相间、节奏和谐;从意境上看,平淡深远、耐人寻味,所以深受我国人民喜爱。
此外,格律诗还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凝练之美,彰显了中华民族含蓄端庄的民族气质,受到了国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而汉语格律诗的英译工作任重道远。
二、译诗之桎,三美启之与其他体裁的诗歌相比,汉语格律诗因其形式、音韵和意境三方面的特殊性而更难翻译。
在形式上,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合与意合层面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分歧;在音韵上,英汉两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和押韵方式截然不同;在意境上,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文化中会让译者产生不同的联想和观感。
针对汉语格律诗在形、音、意方面的特殊性,我国汉诗英译第一人许渊冲先生创造性地将鲁迅先生关于中国文学创作的三美论移植到翻译理论中来,提出了译诗的三美论,即形美、音美和意美。
形美,即译诗重现原诗的形式美;音美,即譯诗复现原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意美,即译诗再现原诗的神韵美和意境美。
三、三美翻译原则的内在逻辑和实现方式(一)内在逻辑总述三美翻译原则的三要素为形式美、音韵美和意境美,那么这三美之间是否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呢?笔者认为,若以人体为喻,形若骨,音似血,意如魂。
若论实现,形式之美,字行句篇;音韵之美,抑扬相间,用韵奏节;意境之美,物象为先,音形修列。
(二)形式美形式如人体骨骼,限定了格律诗写作的框架结构,在有限的篇式和句式里,格律诗的表达在结构上大多对仗工整,内容上简洁凝练,这就是格律诗的形式美,三美翻译原则中的形式美亦然。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原则与翻译批评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是一种将古代中国的诗歌和诗词翻译成现代语言的过程,旨在保留和传达原诗的意象、情感和思想。
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一些原则,如保持原诗的本来面貌、传达原诗的精神内涵等。
翻译者应尽可能保持原诗的本来面貌。
这包括原诗的韵律、对仗、用典等方面。
例如,在翻译唐诗时,应尽量保持其原本的五言或七言格式,同时也要注意声韵的规律。
在传达原诗意思的也应当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象和美感。
翻译者应当传达原诗的精神内涵。
中国古典诗词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翻译者应当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传达这种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翻译《静夜思》时,应当尽可能地传达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不是仅仅翻译成一首普通的抒情诗。
在翻译过程中也应当注意到文化差异。
由于中国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注意保持译文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例如,在翻译《西游记》中的角色名称时,不能将其翻译成西方文化中的妖魔鬼怪,而应当根据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进行翻译。
在翻译批评方面,应当注意批评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对于翻译作品进行评价时,应当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译者的背景和局限性等因素。
同时也要尊重译者的劳动成果,不要过于苛刻地追求完美。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原诗的本来面貌、传达原诗的精神内涵、尊重文化差异等方面。
同时也要注意批评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尊重译者的劳动成果。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许渊冲,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和研究。
他的诗歌翻译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诗词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而这种思想在叠词的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思想强调“三美论”,即保持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他认为,诗歌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和艺术的再创造。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他主张保留原诗的文化背景、情感内涵和艺术风格,同时也要尽可能地使译文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从英文歌曲的汉译探讨汉语古诗的英译方法诗歌,是一种表达诗人内心情感和内在思想的音乐。
汉语热也带动着汉语古诗的英译潮流。
对比英文歌曲的翻译,汉语古诗需遵循三原则:即忠实性原则、创作性原则和“三美”原则。
根据具体情况,译者可选择诗歌翻译的常见的翻译形式——形式翻译、阐释翻译、扩展性翻译和模仿性翻译形式进行翻译。
诗歌翻译要保留原诗的特色及内涵,尽可能的传达给读者原诗的美学意义。
本文主要论述了从英文歌曲的汉译,探讨汉语古诗的英译方法及原则。
标签:英文歌曲;中国古诗;翻译方法當今全球化的环境下,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形式。
英文歌曲作为一种通俗音乐,得到许多人的喜爱。
音乐,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
英文歌曲反映了英美等国家的文化面貌。
1英文歌曲翻译在翻译英文歌曲之前,要从整体上把握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及文化背景,即充分了解歌曲创作背后的故事。
要尽量忠于原曲的创作风格、句式结构和创作手法,即歌曲翻译的忠实性。
这是英文歌词翻译的最基本的原则;其次,应尽量按照原曲的词序、语序及音域特点进行翻译,使译曲形式和内容与原曲保持一致,即歌曲翻译的自然性;再者,译者可通过多种翻译手法,如直译、意译或直译意译结合的手法进行翻译。
通过歌词、旋律、语速、语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创作出优美的译文,给听众以美的视觉盛宴,即翻译的优雅性.在翻译汉语诗歌时,译者要遵循忠实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及“三美”原则——意美、音美和形美。
2.1忠实性原则。
忠实性是歌曲翻译的最基本的原则,同时也是诗歌翻译及所有翻译的最基本原则。
忠实性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忠实。
即译入语采用与源语相似的方式再现源语所传达的信息。
在翻译中力求的译入语文本与源语文本在选词、结构、修辞等方面的相似。
但在翻译实践中,诗行的增减并不影响什么。
二是意义上的忠实。
即要求译入语文本内容和精神上与源语文本保持一致,在表情达意上没有偏离源语文本。
旨在重现原作的艺术美,不仅表达原作的意义,更要在译作中展现出原作所要表达的意境。
诗歌翻译技巧摘要:本文主要以英译汉诗和汉译英诗的语篇为例,从词义和语篇的层面上探讨了英语与汉语在表现形式上的本色和差异。
其一,在语义上,英语词汇具有客观明晰,以多代少的特点,但并不冗余;汉语词汇则主观概括,词约义富,以少替多的特点,但并不短缺.其二,在语篇上,英语具有衔接严谨,语篇易长的特点;汉语则连贯紧凑,语篇易短。
正因如此,英诗诗意易于明朗,汉诗诗意易于模糊。
认识这两种显著的差异可以英汉互译促进英语学习的研究。
关键词:诗歌、翻译、特点、技巧正文:翻译要讲究信、达、雅三点,当然诗歌翻译也不例外,在原则上要遵循严复先生的信、达、雅,而且文化适应性是文化翻译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文化适应性原则在诗歌的翻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起着积极的作用。
不同的语言,因其不同的语言习惯、文化差异因素,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其中。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调动目标语言的一切手段来尽力再现原文的语言特点。
(一)英语诗歌的特点(1)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感押韵是诗体与其它文体的最大区别之一.押韵是语言中相同音素的重复和组合所造成的共鸣和呼应.英文诗常用的韵有①头韵(alliteration),即词首音素的连续重复,与汉语的”双声”相似(如Thomas Gray 的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中的The plowman homeward plods his weary way一句,plowman与plods,weary 与way都形成头韵);②谐元音/腹韵(assonance),即词中重读元音的重复(如sweet与sleep, cradle与grave);③尾韵(rhyme),即词尾相同音素的重复.诗歌除了音韵美外,其有规律的轻重抑扬变化连同韵式的变化,一同构成了诗的节奏美。
英语格律诗分为诗节(stanza),诗节又分为诗行,每一诗行又分为几个音步(foot).音步是由一个重读音节和一个或数个非重读音节有规律地排列构成,常见的有抑扬格五音步,扬抑格四音步,抑扬格七音步以及扬抑抑格两音步、抑抑扬格三音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