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古诗三首
- 格式:pptx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31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意思《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浪淘沙》这三首古诗是六年级上册语文的重要内容,它们分别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生体验。
《宿建德江》译文:把船停靠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太阳落山时新的愁绪又涌上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好像更加与人亲近。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夜宿建德江边,独自一人观赏江景的情景。
诗中运用了极其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刻画了夜色深沉、明月高照、江水澄清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乌云上涌,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则是苏轼的著名作品,诗中描述了他在望湖楼观看湖上暴雨的景色。
诗人运用大胆、夸张的手法,将自然现象人性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暴雨突降、狂风突起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浪淘沙》译文:八月涛声如万马奔腾般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间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注释: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浪淘沙》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佳作,以生动的描绘和热烈的赞美表现了黄河的雄伟景象。
诗人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感受,用壮阔的笔触勾勒出了黄河万马奔腾的磅礴景象,仿佛让读者亲眼目睹了这一震撼人心的自然奇观。
在诗中,刘禹锡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黄河的波涛汹涌和雄伟壮观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描绘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黄河的威力和魅力,更是表达出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深深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崇高敬意。
诗人对黄河的赞美,实际上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六年级下册语⽂素材-第3课《古诗三⾸》⼈教部编版3 古诗三⾸(1)寒⾷①[唐] 韩翃(hóng)春城②⽆处不飞花,寒⾷东风御柳③斜。
⽇暮汉宫④传蜡烛⑤,轻烟散⼊五侯(hóu)⑥家。
注释①【寒⾷】寒⾷节,在冬⾄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期间不能⽣⽕做饭。
②【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③【御柳】皇帝御花园⾥的柳树。
④【汉宫】这⾥⽤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⑤【传蜡烛】寒⾷节禁⽕,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
⑥【五侯】这⾥指天⼦宠幸之⾂。
(⼀)寒⾷节寒⾷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后⼀百零五⽇,清明节前⼀⼆⽇。
在不断发展的途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卵等风俗。
节⽇起源:寒⾷节原发地是⼭西介休绵⼭,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端午节的发⽣早358年)。
春秋时,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重⽿复国后,隐居介休绵⼭。
重⽿烧⼭逼他出来,⼦推母⼦隐迹焚⾝。
晋⽂公为悼念他,下令在⼦推忌⽇(后为冬⾄后⼀百零五⽇)禁⽕寒⾷,形成寒⾷节。
(⼆)作者简介韩翃(hóng),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
唐代诗⼈。
是“⼤历⼗才⼦”之⼀。
天宝⼗三载(754)考中进⼠,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年。
建中年间,因作《寒⾷》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被提拔为中书舍⼈。
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
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韩君平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三)翻译春城⽆处不飞花,寒⾷东风御柳斜。
⽇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五侯家。
暮春的长安城⾥漫天舞着杨花,寒⾷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袅袅的轻烟飘散到五侯的家中。
(四)主题解说这⾸诗描绘了寒⾷节的景象,由⽩天写到了夜晚,借古讽今,流露出诗⼈对现实的不满。
(2)迢tiáo迢牵⽜星①迢迢牵⽜星,皎jiǎo皎河汉⼥②。
纤纤擢zhuó③素④⼿,札zhá札⑤弄机杼zhù⑥。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浪淘沙:唐代曲名。
②[簸]颠簸。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山郭]依山而建的城。
②[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
第1 页共13 页。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三首
一、《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人在夜晚躺在床上,突然看到窗外的明月婵娟,触景生情,想起了故乡的亲人和故土的美景,不由得感觉很惆怅。
二、《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高山远眺,一边听到了哀怨的猿啸声,一边看到了清澈的水面和空中飞翔的鸟儿,感慨万千。
诗人通过描写山、水、树等自然景观,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三、《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坐在宴席上,畅饮美酒,喜不自禁,豪情万丈。
诗人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和展现人生观念,塑造出一位英俊潇洒,自信豁达的人物形象。
以上三首诗,都借助自然景观或饮酒之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命运和精神寄托的思考和抒发。
在课堂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学会欣赏这些经典名作,更要学会体会其中的情感和人生哲理,深入理解和领悟其中的意义,从而为自己塑造出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的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是《古诗三首》。
分别包括《寒食》《迢迢牵牛星》及《十五夜望月》三首古诗,整体表现了古人在特定时节的内心活动与思想感悟。
下边按整理分享三首古诗的原文与译文。
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的长安城,时时有落红,处处伴飞花。
寒食节这天东风佛面,城里的柳枝随风飘斜。
夕阳西照下的汉宫,开始递送御赐的蜡烛。
那袅袅的轻烟,弥散在王侯将相家的上空。
迢迢牵牛星
选自《古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
在那遥远的美丽星空,有两颗闪烁的星星分别代表牛郎和织女。
织女那细长而白皙的手,曾经毫无心思机械地摆弄着机杼。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伤心的眼泪零落如凄楚的雨。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那神秘的两岸到底相隔几许?仅仅一条清澈透亮的银河,让两人只能凝望却无法言语。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中秋的庭院地上月光如洗,寂静的树上栖息着几只乌鸦。
清凉的秋露点点无声无息,悄然打湿了香浸满院的桂花。
今夜皓月当空,引得那世间多少人深情遥望。
不知道这秋夜缠绵的情思所承载着的千般愁绪,又要降临到谁家。
【导语】《古诗三⾸》⽤托物⾔志的表达⽅法,表达了诗⼈们的抱负和志向。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课⽂原⽂ 马诗 [唐]李贺 ⼤漠沙如雪, 燕⼭⽉似钩。
何当⾦络脑, 快⾛踏清秋。
注释 _________ ①[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②[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络脑]⽤黄⾦装饰的马笼头。
⽯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 烈⽕焚烧若等闲。
粉⾻碎⾝浑不怕, 要留清⽩在⼈间。
注释 _________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指⾼尚的节操。
⽵⽯ [清]郑燮 咬定青⼭不放松, ⽴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_________ ①[任]任凭。
②[尔]你。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知识点 马诗 注释: ⼤漠:⼴⼤的沙漠。
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何当:何时将要。
⾦络脑:即⾦络头,⽤黄⾦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 平沙万⾥,在⽉光下像铺上⼀层⽩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岭上,⼀弯明⽉当空,如弯钩⼀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络头,在秋⾼⽓爽的疆场上驰骋,建⽴功勋呢? ⽯灰吟 注释: ⽯灰吟:赞颂⽯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种名称(古代诗歌的⼀种形式)。
千锤万凿:⽆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灰⾮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指⽯灰洁⽩的本⾊,⼜⽐喻⾼尚的节操。
⼈间:⼈世间。
译⽂: ⽯灰⽯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件事。
即使粉⾝碎⾻也毫不惧怕,只要把⾼尚⽓节留在⼈世间。
六年级语文上古诗三首1.《宿建德江》1.原文: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注释: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2.移舟:划动小船。
3.泊:停船靠岸。
4.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5.客:指作者自己。
6.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7.野:原野。
8.旷:空阔远大。
9.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10.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3.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日暮时分新的忧愁又涌上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注释2:1.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
2.醉书: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3.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跳珠:跳动的水珠。
7.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8.忽:突然。
9.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3.译文:乌云像打翻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山。
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胡乱地跳入船中。
忽然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望湖楼下,水面像明净的蓝天,水天一色。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注释:1.西江月:词牌名。
2.夜行黄沙道中:词题。
黄沙: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
3.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
4.七八个:概数词,不是确指,说明星星寥寥无几。
5.两三点:概数词,说明雨量不大。
6.旧时:往日。
7.茅店:用芽草盖的小客舍。
8.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9.见:同“现”。
3.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望庐山瀑布》。
锦官城里头,绮陌青山外。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万壑松风吹,猿啼日暮斜。
玉磬何曾识,山水如此家。
坐看片云和,任君临容歎。
青山独归客,衣带无定处。
江湖空回看,但见长江水。
一帘幽梦,几缕新语,秋色宜人。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六年级上册语文18课古诗三首
1、浪淘沙(其一)
刘禹锡〔唐代〕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2、江南春
杜牧〔唐代〕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
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如今有多少笼罩在这朦胧烟雨之中。
3、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宋代〕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环绕着园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来绿色。
六年级上册语文18课古诗三首意思
【古诗三首】
1.江南有楼观(陆游)
意思:江南有座有观景台,对外流连观赏,陆游此地居然定居。
在江南水乡,有一座楼观,可以俯瞰江南曲折的河流与连绵山脉上空。
楼观有觅游的灵感,涌出芳菲的宫殿,院落中淹没在绿树的清波之间。
陆游似乎被江南的景色所打动,在江南定居,端起观景的台下,凝望
河流、峰峦,以及层层相叠的山石,尽情品尝这一美景。
2.双螺钓莲(司空图)
意思:司空在湖中钓莲,用芙蓉叶牵引双螺冰轮,缤纷礼约,顿成芳菲。
司空图不禁为美景啧啧称奇,决定钓莲来释放心中的情感。
心里满怀
着喜悦,从湖水深处抓获美丽的芙蓉,把它们放在双螺冰轮上,拖动
双螺冰轮,用它们来吸引莲花,湖水缤纷,乐音礼约,而芳菲氤氲于
湖面。
3.乘龙去青天(白居易)
意思:乘龙之志,去征战到青天的天之穹苍,野心欲实现,期待游历
传说中的天地,浩瀚无际。
白居易把一只乘龙的心愿放在心底,一心想去到天之穹苍,去青天游历,期待在传说中的天地游荡,体有草木之芬芳,望见浩瀚无际的茫茫大海。
他但愿有一天,乘上翱翔云外梦想中的龙,把自己掠入传说中的咫尺天地,按部就班,好把故里的故事也一并带回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原文及教案【原文】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_____________注释①《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浪淘沙:唐代曲名。
②[簸]颠簸。
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_____________注释①[山郭]依山而建的城。
②[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
③[南朝]公元420到589年建都于建康(今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
)④[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寺院很多。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_____________注释①[湖阴先生]杨德逢的别号,王安石退居钟山(在今南京)时的邻居。
②[苔]青苔。
③[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④[排闼]推开门。
闼:小门。
【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诗词。
2.学习通过自读诗文,结合课文插图和注释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验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3.在整合阅读中感受祖国山水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设置情境,导语激情播放祖国山水美景图片,用激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之中。
(预设: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无边的草原……这些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多少优美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随着诗人的脚步,去看看黄河,去游览江南,去呼吸一下乡村田园的新鲜空气好吗?)【设计意图】:以美丽的祖国山水图和激情的语言创设出浓厚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1.自由读三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