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杂交实验(三大遗传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28
果蝇的三点测交试验
果蝇的三点测交试验是一种经典遗传学实验,用于研究性状的遗传方式和遗传规律。
该实验利用果蝇容易繁殖、生命周期短、遗传稳定等特点,通过人工控制交配,可以确定
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从而深入了解遗传现象。
实验步骤:
1.饲养果蝇:首先需培育出足够数量、健康的果蝇,确保其基因型和表型的稳定性。
采用人工饲养的方式,果蝇的饲养环境需控制恒温、恒湿、恒光、无杂质。
2.选取实验材料:选择具有稳定性状的果蝇为实验材料。
例如,选取表现为黑色眼睛、有翅膀、灰色体色的果蝇为正常型(wild type),选取表现为白色眼睛、无翅膀、黄色体色的果蝇为突变型(mutant type)。
3.实验设计:设计交配方案,进行杂交。
将正常型的雌性与突变型的雄性交配,产生
F1代。
将F1代的雌性与F1代的雄性进行三点测交试验。
4.观察表型:观察F1代和F2代的表型。
例如,如果F1代的全部表现为正常型,说明突变型的性状为隐性遗传;如果F1代和F2代都表现为正常型和突变型的混合,则说明突
变型的性状为隐性遗传;如果F1代表现为正常型,F2代表现为正常型和突变型比例为3:1,则说明突变型的性状为显性遗传。
5.计算遗传比例:根据后代表型推断基因型,利用遗传学计算方法计算各基因型在后
代中分布的比例。
三点测交试验是一种重要的遗传学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性状的遗传方式,对基因表达和遗传变异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
思路。
遗传学实验报告果蝇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杂交和三点测交实验目的:学习果蝇杂交方法、遗传学数据统计处理方法;实验验证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规律;通过三点测交学习遗传作图。
实验原理: 1. 双因子杂交本实验使用18号野生型果蝇和14号纯合黑檀体、残翅果蝇进行杂交,其中黑檀体对灰体为隐性,残翅对长翅为隐性,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正交 反交18♀×14♂ 14♀ × 18♂双因子杂交遗传图解 2. 伴性遗传杂交本实验使用18号野生型果蝇与纯合白眼果蝇杂交,其中白眼相对于红眼是隐性性状,白眼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
正交 反交18♀ × w ♂ w ♀ × 18♂伴性遗传图解F 1⊗F 2: 灰长:灰残:黑长:黑残=9:3:3:1P灰长黑残F1⊗ F 2: 灰长:灰残:黑长:黑残=9:3:3:1 灰长P 黑残P X +X + X w YP X w X w X+YF 1: X +X w X +YF 1: X +X w Xw Y⊗ ⊗F 2: X + X + X +X + Y X w Y ♀红眼 ♀红眼 ♂红眼 ♂白眼 1 : 1 : 1 : 1 F 2: X +X w X w X X + Y X w Y ♀红眼 ♀白眼 ♂红眼 ♂白眼 1 : 1 : 1 : 1♀红眼♂白眼 ♂白眼♀红眼3. 三点测交本实验使用6号纯合白眼、卷刚毛、小翅果蝇与18号野生型果蝇杂交,获得F 1代后再自由交配即可获得具有8种表型的测交F 2代。
白眼、卷刚毛、小翅均为X 染色体上的隐性性状。
P 6号♀(wsnm/wsnm ) × 18号♂(+++/Y)白卷小红直实验材料:18号野生型果蝇 ,14号纯合黑檀体、残翅果蝇,白眼果蝇,6号纯合白眼、卷刚毛、小翅果蝇;麻醉瓶、酒精灯、玻璃板、毛笔、培养管、酒精棉球、乙醚、解剖镜 实验步骤:1. 杂交前提前将装有不同表型果蝇培养管中的成年果蝇全部放出,确保8-10小时后培养管中的雌果蝇都是刚刚孵化的处女蝇。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眼色分析)一、实验原理及方法生物某些性状的遗传常与性别联系在一起,这种现象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这是由于支配某些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果蝇属XY型生物,共有四对染色体,第一对为性染色体,其余三对为常染色体。
雌果蝇的性染色体构型为XX,、雄果蝇为XY。
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则没有与之相应的等位基因。
将红眼(+)果蝇和白眼(w)果蝇杂交,其后代眼色的表现与性别有关。
而且,正反交的结果不同。
(仅供参考)二、实验材料(品系及性状)亲本正交6#(雌、白眼)X18#(雄、红眼)亲本反交18#(雌、红眼)X 6#(雄、白眼)(可写成基因型)三、实验用品(实验指导书上有)四、杂交实验流程1、培养基的配制,并在培养瓶上写清杂交组合、杂交日期、实验者班级。
室温下培养,至于阴暗温热环境中。
2、两个亲本杂交1、2号培养瓶中分别挑选亲本正交、反交的处女蝇。
3、在接入杂交亲本1、亲本2第七或八天(从开始杂交算第一天)清除所有亲本成蝇。
4、观察正反交组合中不同性别子代1成蝇的眼色,至少观察20只,记录观察结果,并注意是否有例外的情形。
5、从正交组合的子代1中挑选出5对果蝇,放入F 1自交1号培养瓶中,贴上标签,室温下培养(反交组合也一样处理)。
6、在接入子代1培养的第七或八天(从子代1接入新培养瓶算第一天)清除所有子代1成蝇。
7、当子代2数量足够时,观察不同性别的果蝇的眼色,分别统计并做好记录。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图谱分析正交 反交P : X w X w (雌白眼)× X +Y (雄红眼) X +X +(雌红眼)× X w Y (雄白眼)F1: X +X w(雌红眼)× X w Y (雄白眼)X +X w (雌红眼)× X +Y (雄红眼)理论: 1 : 1 1 : 1实际: 25 : 16 20 : 19F2: X +X w X w X w X +Y X w Y X +X + X +X w X +Y X w Y雌红眼 雌白眼 雄红眼 雄白眼 雌红眼 雄红眼 雄白眼理论 1 : 1 : 1 : 1 2 : 1 : 1 实际 13 : 9 : 12 : 10 21 : 11 : 52显隐性判断:正交的结果不论雌雄均为红色,反交的结果是雌性为红眼,雄性为白眼。
三大遗传定律遗传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生物个体的遗传特性传递和表达方式。
在遗传学研究的历史中,有三个基本的遗传定律,即孟德尔遗传定律、染色体遗传定律和基因遗传定律。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个遗传定律。
1.孟德尔遗传定律孟德尔遗传定律是遗传学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定律之一。
这个定律是由奥地利植物学家格雷戈尔·约瑟夫·孟德尔(1822-1884)在1865年提出的,也因此被称为孟德尔定律。
孟德尔从豌豆杂交育种实验中得出了以下定律:(1)性状的表现受到两个基因的影响,分别来自父母的一对等位基因(allelomorph)。
(2)一个个体可以包含两种不同的等位基因(一对),它们遗传自父母。
(3)在杂交后代中,等位基因以一定的比例分离,每个个体只会继承一种等位基因(从父母各继承一个)。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揭示了遗传基础和遗传规律,为进一步研究遗传问题奠定了基础。
2.染色体遗传定律染色体遗传定律的提出是基于对一些生物特别是果蝇的观察和实验研究。
染色体遗传定律发现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存在,以及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1)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2)同一个染色体上的基因,常常被遗传在一起;(3)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自由组合,相互独立。
染色体遗传规律提供了关于自由组合的遗传表达以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证据。
3.基因遗传定律基因遗传定律主要是由托马斯·亨特·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进行果蝇实验后发现的。
基因遗传定律主要研究如何从基因角度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和染色体遗传定律。
摩尔根摸索出了果蝇杂交、选优、因果关系等基本原理,从而提出了基因遗传定律:(1)每个性状都受到特定的基因控制;(2)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交叉过程中常常连锁传递;(3)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自由组合并独立遗传。
基因遗传定律的提出,揭示了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基因表达规律在遗传变异和演化中的重要作用。
遗传学实验实验报告果蝇的三点测交杂交实验姓名:刘乐乐班级:生计11.3 学号:201100140084 时间:11月18日一、实验目的:1、学习果蝇三点杂交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2、通过三点测交,验证基因的连锁与交换规律,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3、掌握果蝇的杂交技术,并学会记录交配结果和数据统计处理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1、基因的连锁与交换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的,而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会发生一定频率的交换,使子代中出现一定数量的重组型。
重组型出现的多少反映出基因间发生交换的频率的高低。
而根据基因在染色体上直线排列的原理,基因交换频率的高低与基因间的距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基因图距就是通过基因间重组值的测定而得到的。
如果基因座位相距很近,重组率与交换率的值相等,直接将重组值作为基因图距;如果基因间相距较远,两个基因间往往发生两次以上的交换,必须进行校正,来求出基因图距。
2、三点测交用野生型纯合体与三隐性个体杂交,获得三因子杂种(F1),再使F1与三隐性基因纯合体测交,通过对测交后(Ft)代表现型及其数目的分析,分别计算三个连锁基因之间的交换值,从而确定这三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顺序和距离。
通过一次三点测验可以同时确定三个连锁基因的位置,即相当于进行三次两点测验,而且能在试验中检测到所发生的双交换。
如果两个基因间的单交换并不影响邻近两个基因的单交换,那么预期的双交换频率应当等于两个单交换频率的乘积,但实际上观察到的双交换值往往低于预期值,因为每一次发生单交换,它邻近也发生一次交换的机会就减少,这叫干涉。
一般用并发率表示干涉的大小。
3、实验材料♀6(wmsn白眼小翅卷刚毛)×18♂三、实验材料、仪器和用品1、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18和6品系;2、解剖镜、恒温培养箱、培养瓶、麻醉瓶、毛笔、滤纸、培养皿;3、乙醚等。
四、实验步骤第一周:1、选择2只6号雌果蝇和2只18号雄果蝇放入新的培养管中,并贴上标签,写上杂交组合、实验时间、实验者的姓名等内容。
果蝇杂交实验——验证遗传学三大定律1 实验目的:1.1 通过对果蝇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观察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其在后代中的分离现象,验证孟德尔的第一定律——分离定律。
1.2 通过对果蝇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验证孟德尔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1.3 通过位于果蝇性染色体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杂交试验,验证遗传学第三个规律:连锁遗传。
并了解伴性遗传与非伴性遗传的区别以及掌握伴性基因在正、反交中的差异。
2 实验原理2.1 果蝇的生活史:果蝇的生活周期长短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30℃以上温度能使果蝇不育或死亡,低温能使生活周期延长,生活力下降,饲养果蝇的最适温度为20~25℃。
生活周期长短与饲养温度的关系果蝇在25℃时,从卵到成蝇需10天左右,成虫可活26~33天。
果蝇的生活史如下:雌蝇→减数分裂→卵受精雄蝇→减数分裂→精子羽化(第八天)(可活26~33天)产第一批卵蛹(第四天)第二次蜕皮第一批卵孵化(第二天)(第零天)第一次蜕皮幼虫(第一天)果蝇的生活周期和各发育阶段的经过时间2.2 果蝇的性别及突变性状的鉴别:果蝇的每一体细胞有8个染色体(2n=8),可配成4对,其中3对在雌雄果蝇中是一样的,称常染色体。
另外一对称性染色体,在雌果蝇中是XX,在雄蝇中是XY。
果蝇的雌雄在幼虫期较难区别,但到了成虫期区别相当容易。
雄性个体一般较雌性个体小,腹部环纹5条,腹尖色深,第一对脚的跗节前端表面有黑色鬃毛流苏,称性梳(Sex combs)。
雌性环纹7条,腹尖色浅,无性梳。
实验中选用的果蝇突变性状一般都可用肉眼鉴定,例如红眼与白眼,正常翅与残翅等。
而另一些性状可在解剖镜下鉴定,如焦刚毛与直刚毛等。
现列表如下:实验中使用的果蝇突变品系2.3 黑体果蝇的体色为黑色(b),与之相对应的野生型果蝇的体色为灰色(+),灰色对黑色为完全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第二号染色体上。
用具有这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性状的遗传行为应符合分离定律。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果蝇实验,验证孟德尔遗传学定律,包括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定律。
2. 学习和掌握果蝇的饲养、观察和杂交技术。
3. 提高对遗传学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
果蝇具有以下优点:1. 饲养简单,繁殖速度快,便于实验操作。
2. 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和分析。
3. 遗传变异丰富,便于研究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
本实验主要研究果蝇的遗传学定律,包括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定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野生型果蝇、突变型果蝇(如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培养皿、培养箱、显微镜、解剖针、酒精灯、镊子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温度计、计时器、酒精棉球、乙醚、酒精、清水等。
四、实验方法1. 果蝇饲养:将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分别饲养在培养皿中,注意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2. 果蝇杂交:将野生型雄蝇与突变型雌蝇进行杂交,得到F1代;将F1代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得到F2代。
3. 果蝇观察:观察F1代和F2代果蝇的性状,记录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性状的表现。
4. 数据分析:根据观察结果,分析遗传学定律。
1. 饲养果蝇:将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分别饲养在培养皿中,注意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2. 杂交:将野生型雄蝇与突变型雌蝇进行杂交,得到F1代。
3. 观察F1代:观察F1代果蝇的性状,记录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性状的表现。
4. 杂交F1代:将F1代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得到F2代。
5. 观察F2代:观察F2代果蝇的性状,记录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性状的表现。
6. 数据分析:根据观察结果,分析遗传学定律。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F1代观察结果:F1代果蝇全部表现为红眼和长翅,说明红眼和长翅为显性性状。
2. F2代观察结果:F2代果蝇中,红眼:白眼=3:1,长翅:残翅=3:1,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遗传学实验论文果蝇杂交系列试验结果及遗传学定律验证姓名:***学号: ********专业: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果蝇杂交系列试验结果及遗传学定律验证摘要:果蝇是典型的模式生物,通过对果蝇的杂交实验验证遗传学三大经典实验——即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连锁互换定律,能使我们进一步的领悟其理论的科学性和基础性。
通过对果蝇三龄幼虫的解剖而观察巨大染色体,能让我们更直观的认识染色体的结构。
从而为遗传学的学习奠定基础的同时,更能掌握倒置染色、离心机的使用等基本的实验技巧并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同时熟悉应用统计学方法。
关键字:果蝇杂交三大遗传定律正交反交唾腺染色体卡方检测果蝇属昆虫纲、双翅目、果蝇科、果蝇属。
遗传学研究材料经常用黑腹果蝇。
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材料具有很多优点:①个体小,易于饲养,培养成本低廉,生活周期短(25℃左右,约10d繁殖一代)。
②繁殖能力较强,在适宜的温度和营养条件下每只受精的雌蝇可产卵约几百乃至上千粒,在短时期内可产生较多的子代供统计及其遗传分析。
③突变类型多,且多数为外部形态特征的变异,易于观察。
④染色体数目少(2n=8),具备唾腺染色体,可用于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
果蝇至今仍是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研究中最为成熟的模式生物。
本实验就是通过对果蝇杂交,对F2进行数量统计进而验证遗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连锁互换定理。
一、实验设计1.果蝇的饲养与形态观察1.1果蝇的生活史:果蝇属于昆虫纲、双翅目,与家蝇是不同的种。
果蝇具有繁殖率高、饲养简单、生活史短的特点,它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成虫。
果蝇的生活周期长短与温度关系很密切,30℃以上的温度能使果蝇不育和死亡,低温则使它生活周期延长,同时生活力也减低,果蝇培养的最适合温度20-25℃。
1.2果蝇的雌雄区别与观察:果蝇有雌雄之分,幼虫期区别较难,成虫区别容易。
雄性的腹部环纹5节,末端钝而圆,颜色深。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摘要经典遗传学的三大遗传定律分别是: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与交换规律。
果蝇具有生活史短、繁殖率高、饲养简便等特点,是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尤其在基因分离、连锁、交换等方面,对果蝇的研究更是广泛而充分。
本次通过实施已有实验方案,观察后代中果蝇的各种性状,结合各种统计处理方法,从而证明这三大定律。
1.原理分离定律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在配子形成时,按原样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理论上配子分离比是1∶1,F2代基因型分离比是1∶2∶1,若显性完全,F2代表型分离比是3∶1 。
控制体色性状的突变基因位于2号常染色体,灰体对黑体完全显性,用灰体果蝇与黑体果蝇交配,得到F1代都是灰体,F1代雌雄个体之间相互交配,F2代产生性状分离,出现两种表现型。
(图1)图1 图2自由组合定律不同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间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分配到配子中去,它们所决定的两对相对性状在F2代是自由组合的,在杂种第二代表型分离比就呈9∶3∶3∶1。
控制体色性状的突变基因位于2号常染色体,灰体对黑体完全显性,控制眼色性状的突变基因位于性染色体。
红眼对白眼完全显性,用黑体红眼果蝇(♀)与灰体白眼果蝇(♂)交配,得到F1代都是灰体,F1代雌雄个体之间相互交配,F2代产生性状分离,出现四种表现型。
(图2)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传递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同,它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因此称为伴性遗传。
果蝇的性染色体有X和Y两种,雌蝇为XX,雄蝇为XY。
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W)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W)对白眼(w)为完全显性。
当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时,F1代雌性果蝇、雄性果蝇都为红眼,F2代雌性果蝇都是红眼,雄性果蝇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当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时,F1代雌性果蝇为红眼,而雄性果蝇为白眼,此现象又称为绞花式遗传,F2代雌性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比例为1∶1,雄性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比例也是1∶1 。
广州大学综合性实验报告实验课题:遗传学果蝇杂交实验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年级:14级专业班级:生物技术142班姓名陈子禧学号1414300004实验地点:广州大学生化楼指导教师汪珍春老师1、前言果蝇(fruit fly)是双翅目(Diptera),属果蝇属(genus Drosophila)。
Morgan(1909)利用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发现了连锁与互换定律。
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有许多优点:(1)饲养容易,生长繁殖要求较低, 在常温下, 以玉米粉等作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2)生长迅速,12天左右就可完成一个世代,25℃条件下黑腹果蝇平均产卵量高达375.4粒(P<0.01)[1],因此在短时间内就可获得大量的子代,便于遗传学分析;(3)染色体数少,只有4对;故本研究采用黑腹果蝇e#和6#为研究材料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对果蝇的性状(眼色、体色和翅型)进行观察记录并结合统计学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以验证遗传学三大定律,并尝试培养和分析小量的F2代数据观察连锁交换现象。
关键词:黑腹果蝇;遗传学;正交;统计学;遗传学三大定律;连锁交换2、实验材料品种: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品系:突变型(e#):长翅、黑檀体、红眼;突变型(6#):小翅、灰身、白眼工具:显微镜、电子天平、培养瓶、棉塞、量筒、烧杯、温度计、玻璃棒、解剖针、毛笔、解剖剪、镊子、恒温恒湿培养箱、电炉药品及材料:燕麦、玉米粉、蔗糖、琼脂粉、酵母粉、丙酸、乙醚等3、实验方法3.1、果蝇的饲养3.1.1培养基的配制:①称量100ml水+0.85g琼脂+7g蔗糖,将上述三份材料倒入白瓷杯,保留约30ml的水待用,将电炉打开,搅拌至80°C煮溶②将称量的8g燕麦玉米粉干燥混合物与上述保留的30ml冷水混匀成浆糊,搅匀并加入白瓷杯中③不断搅拌体系约5min直至煮沸(此时应成糊状),关火④等待体系自然降温,温度计测温至80°C,倒入1g干性酵母粉和0.4ml丙酸⑤冷却至70°C,趁热将白瓷杯的混合物转移至大烧杯,并分装到各个培养瓶。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人:李扬、胡津睿实验时间:2014.9.11—11.06 实验地点:生化楼305遗细室一、前言通过果蝇杂交实验:学会杂交实验设计的方法。
初步理解遗传的三大定律: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连锁与交换定律。
学会运用统计学和遗传学的理论分析实验现象。
初步学会论文的撰写方法通常用作遗传学实验材料的是黑腹果蝇。
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有许多优点:⑴饲养容易。
在常温下,以玉米粉等作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
⑵生长迅速。
十天左右就可完成一个世代,每个受精的雌蝇可产卵400~500个,因此在短时间内就可获得大量的子代,便于遗传学分析。
⑶染色体数少。
只有4对。
⑷唾腺染色体制作容易。
横纹清晰,是细胞学观察的好材料。
⑸突变性状多,而且多数是形态突变,便于观察。
果蝇的每一体细胞有8个染色体(2n=8),可配成4对,其中3对在雌雄果蝇中是一样的,称常染色体。
另外一对称性染色体,在雌果蝇中是XX,在雄蝇中是XY。
果蝇的雌雄在幼虫期较难区别,但到了成虫期区别相当容易。
雄性个体一般较雌性个体小,腹部环纹5条,腹尖色深,第一对脚的跗节前端表面有黑色鬃毛流苏,称性梳,雌性环纹7条,腹尖色浅,无性梳。
1.实验材料及方法1.1实验材料:6#黑腹果蝇、e#黑腹果蝇1.2实验用品:显微镜、培养瓶、纱布、量筒、麦片、玉米粉、蔗糖、琼脂粉、丙酸、乙醚等。
1.3培养基的配制:70ml水+ 0.85g琼脂+ 7g蔗糖→煮开至琼脂溶化→加入麦片玉米糊(30ml冷水与8g麦片玉米混匀)→煮开约3-5分钟,成粘稠的糊状→稍凉后加入1g酵母粉,0.4-0.5ml丙酸,混匀→分装,待培养基凝固后包上纱布。
1.4实验流程:取原种:取若干只6#黑腹果蝇和e#黑腹果蝇培养。
取处女蝇:清除原种瓶中的成虫,每隔8h收集刚羽化的成虫,将准确鉴别性别的雌性和雄性果蝇分别放入培养瓶中培养。
杂交:将6#♀与e#♂放入一培养瓶内杂交,同样将6#♂与e#♀放入一培养瓶内杂交,杂交后的子代为F1。
一、实验目的1. 通过果蝇杂交实验,验证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 掌握果蝇的杂交技术,学习基因的伴性遗传规律。
3. 了解果蝇的生物学特性,为后续的遗传学研究奠定基础。
二、实验原理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具有繁殖速度快、染色体数目少、突变类型丰富等特点。
果蝇的性别决定为XY型,红眼(B)和白眼(b)是一对相对性状,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红眼为显性,白眼为隐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野生型果蝇(红眼、常翅)、突变型果蝇(白眼、残翅)、麻醉瓶、毛笔、超净台、乙醚、酒精棉球、酵母、玉米粉、丙酸、蔗糖、琼脂。
2. 实验仪器:放大镜、显微镜、培养皿、恒温箱、计数器。
四、实验步骤1. 配制培养基:将酵母、玉米粉、丙酸、蔗糖按比例混合,加水搅拌均匀,制成培养基。
2. 选择果蝇:在超净台上,分别挑选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
3. 杂交:a. 正交:将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进行杂交,每组杂交10对。
b. 反交:将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进行杂交,每组杂交10对。
4. 观察与记录:将杂交后的果蝇放在恒温箱中培养,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果蝇的性别、眼色和翅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正交实验结果:- 雌蝇:红眼、常翅- 雄蝇:红眼、常翅- 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的比例为1:12. 反交实验结果:- 雌蝇:红眼、常翅- 雄蝇:白眼、常翅- 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的比例为1:1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正交和反交实验结果一致,说明红眼和白眼性状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2. 正交和反交实验中,雌蝇和雄蝇的眼色和翅型比例均为1:1,说明红眼和白眼性状遵循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
3. 红眼和白眼性状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红眼为显性,白眼为隐性,符合伴性遗传规律。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进行杂交,观察了红眼和白眼性状的遗传规律。
经典遗传学规律的验证—果蝇杂交〔摘要〕遗传学三大定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基因连锁与互换定律是经典遗传学的理论支柱。
本实验通过纯合野生型果蝇与各种突变体之间的杂交,的确得到了与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与互换定律相符的结果。
并计算了两对基因间的距离,作遗传学图谱。
通过三点测交实验计算两对基因间单交换、双交换率,并计算并发率。
〔关键词〕分离定律Law of segregation自由组合定律Law of indepent assortme三点测交Three-point test cross并发率Coincidence单交换Single cross双交换Double cross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揭开了现代生物学的新篇章,遗传学研究逐步成为现代生物学的主导。
长久以来,我们接受并应用经典遗传学的理论:如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基因连锁与互换定律等。
但我们从未亲身体验,从未自己实验验证这几大定律,只停留在理论接受水平。
为加强对遗传学定律的理解,我们采用遗传学常用的经典实验材料—果蝇,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单因子实验、自由组合实验、伴性遗传实验,基因连锁与互换实验,三点测交实验来验证经典遗传学的三大定律。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果蝇饲养方便,来源广泛;生活史短完成一个生活史周期在最适生活温度下仅需2周时间;繁殖率高,一对果蝇交配以后可产卵几百个;果蝇的突变型多,而且性状便于观察。
因此,果蝇成为重要的遗传学实验材料。
1.2方法:选取各种纯合野生型果蝇与各种突变体杂交。
●单因子实验:选取纯合野生型与残翅或黑檀体杂交;●自由组合定律实验:选取纯合灰身残翅与黑檀体长翅杂交;●伴性遗传:纯合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杂交;●三点测交:纯合野生型雄蝇与白眼、小翅、卷刚毛雌蝇杂交。
2.实验结果与讨论:2.1实验结果:⑴单因子试验:a)采用自由组合数据:Χ2检验:Χ2[1]=0.297 即P>5%;观察值与理论值相符。
果蝇杂交实验【摘要】经典遗传学的三大遗传定律分别是: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与交换规律。
果蝇具有生活史短、繁殖率高、饲养简便等特点,是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
本次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后代中果蝇的各种性状,结合各种统计处理方法,从而证明这三大定律并对X染色体上的三对基因进行定位。
【引言】孟德尔定律是G.J.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提出的遗传学中最基本的定律,包括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
孟德尔最早选用豌豆,根据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提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对之后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分离定律(law of segregation)是指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其表现在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个体进行杂交,F1代全部表现显性个体的性状,F1代自交,F2代出现隐性个体的性状。
并且,在理论上,F2代中,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的比例为3:1。
自由组合定律(the 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决定不同对性状的基因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不同对基因(非等位基因)之间互不干扰,其实质是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最初由孟德尔在做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发现,基因分离比为9:3:3:1。
独立组合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2个等位基因是独立传给子代的。
因此可在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同时,选取其中一组性状来验证分离定律。
用于杂交的2对等位基因必须位于不同染色体上,即不能连锁。
所以实验选取14号果蝇(残翅vg,檀黑体e;vg基因和e基因分别位于第2、3号染色体上)与18号野生型果蝇杂交,得到F1代杂合体,再由F1代个体自交得到F2代,预计应有野生型、残翅、檀黑体、残翅檀黑体四种表型,其比例应接近9:3:3:1。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分析引言果蝇(学名: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动物,在遗传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基因型对果蝇性状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遗传变异的规律与原理。
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1. 杂交配对:选取纯合的黑色果蝇(基因型:BB)与纯合的白色果蝇(基因型:WW)进行交配,得到所有子代的F1代果蝇。
观察结果:F1代果蝇全部为黑色,表现出显性性状。
2. F1代后代配对:将F1代果蝇杂交繁殖,选取纯合的黑色果蝇与纯合的白色果蝇再次交配,得到所有子代的F2代果蝇。
观察结果:F2代果蝇中有黑色和白色两种表型,黑色果蝇数量较多,白色果蝇数量较少。
3. F2代观察结果分析:- 出现黑色果蝇和白色果蝇两种表型,符合复等位基因的基本规律。
- 黑色果蝇与白色果蝇的比例约为3:1,符合孟德尔第二定律中的基因分离规律。
- 分析黑色果蝇和白色果蝇的基因型,根据孟德尔定律和复等位基因原理,推测黑色果蝇为纯合子(基因型:BB),白色果蝇为纯合子(基因型:WW)。
- 推测F1代果蝇是黑色基因(B)与白色基因(W)的单等位基因的杂合子(基因型:BW)。
4. 基因型比例分析:根据孟德尔第二定律,F2代果蝇的表型比例符合1:2:1的分离比例。
从实际观察结果来看,黑色果蝇的数量约为白色果蝇数量的三倍,符合约为3:1的比例关系。
结论通过果蝇杂交实验,我们观察到了复等位基因的表现。
在本实验中,黑色果蝇为显性基因型,白色果蝇为隐性基因型。
F1代果蝇是由纯合的黑色果蝇与纯合的白色果蝇杂交得到的,表现出了显性性状(全为黑色)。
而在F2代果蝇中,黑色果蝇和白色果蝇的比例符合3:1的分离比例,推测黑色果蝇是纯合子(基因型:BB),白色果蝇也是纯合子(基因型:WW)。
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我们可以推测F1代果蝇的基因型为杂合子(基因型:BW)。
这个实验展示了遗传学中的一个重要规律——复等位基因的表现。
遗传实验观察果蝇的突变现象及遗传规律在遗传学中,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被广泛用作研究模型生物。
其迅速生长、数量庞大、繁殖快速的特点,使得果蝇成为了理解遗传现象及遗传规律的理想材料。
通过对果蝇的观察实验,人们揭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突变现象,同时也揭示了一些基本的遗传规律。
果蝇的突变现象可以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导突变两种。
一、自发突变的观察自发突变是指在果蝇群体中,突然产生的不同于正常个体的突变个体。
通过观察自发突变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因的功能以及遗传规律。
1. 翅膀突变(Wing mutations)果蝇的翅膀通常为完整的,但有时我们可以观察到翅膀缺失、变形或异常发育的突变果蝇。
这些突变可能导致果蝇无法正常飞行,或者飞行姿势异常。
2. 眼睛突变(Eye mutations)果蝇的眼睛通常为红色,但有时我们可以观察到果蝇眼睛颜色变异或缺失的突变现象。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白眼果蝇(white-eyed flies),它们眼睛呈现无色或浅黄色。
3. 身体色素突变(Body color mutations)果蝇的身体通常为黑色,但有时我们可以观察到身体色素变异的突变果蝇。
典型的例子包括黑色果蝇(melanistic flies)和黄色果蝇(yellow flies)。
通过对自发突变的观察,我们可以推断某些突变可能与特定的突变基因相关。
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和其编码的蛋白质,有助于我们对突变造成的表型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诱导突变的观察为了更好地研究果蝇的遗传规律,科学家们还采用了诱导突变的方法,通过人为手段诱发果蝇产生突变,以进一步深入了解遗传过程。
1. 辐射诱导突变(Radiation-induced mutations)通过暴露果蝇个体或其遗传物质于一定剂量的辐射中,可以引发基因突变。
常用的辐射包括X射线和紫外线。
通过辐射诱导,果蝇体内的基因序列可能发生改变,导致产生新的遗传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