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 格式:ppt
- 大小:484.50 KB
- 文档页数:21
中国历史地理1、中外边界条约2、最稳定的行政区域3、行政区划形成的主要原因4、历史上农牧分界线5、历史地理研究范围6、最早的历史地理著作7、少数民族行政区划8、黄河下游泛滥的主要原因9、历史气候变化的标志10、历史地图的主要特点11、边疆行政区划的设置12、行省的得名13、历史南北移民的主要原因14、著名湖泊的变迁15、人口发展的概况16、著名朝代典型地名17、《水经注》颖水条;断句、翻译、画图—河流---历史自然地理(40)18、历代王朝都城变迁规律(包括割据政权)—城市地理都城(30)19、主要省市的历史地理沿革—省市历史地理沿革-----区域历史地理(25)20、历史地理研究的资料和研究方法与手段—历史地理研究(30)。
复试:郑礁《通典、都邑略》序文断句、翻译。
(100)变化试题:1、考过历史自然地理、城市地理、区域地理、研究方法与技术及政区沿革、主要农业区变迁、郡县制、州郡制、隋代大运河、三次人口迁移、郑和下西洋、黄河变迁等,自然自立考过地貌、湖泊、气候、植被、自然灾害2、未考历史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学科理论、历史地理学史、历史地图、人口地理、农业地理、交通地理、文献典籍、考古发掘与野外考察。
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一)其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防灾减灾,现代历史地貌、水文地理学研究可为现实江河湖泊治理、防沙固沙、治理水土流失、地震预测和滑坡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
历史医学地理研究,对地方病防治、人口优生优育、中药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变迁与健康预警、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历史气候地理和历史生物地理研究为经济建设中气候长期预报、现代生物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制定、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历史经济区域类型和区域重心演变、交通路线的择定、城市分布变迁、历史地名研究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借鉴十分具体和直接。
考证历代交通路线走向变迁,而且着力探索这种变迁的社会和自然因素。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册)一、有关历史地理科学理论的探讨对于现代地理学的分支之一的历史地理学,侯仁之最早在《历史地理学刍议》①一文中,从其理论及方法论上提出探讨,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其后黄盛璋又先后发表《论历史地理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②、《论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③及《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④,《复旦学报》为介绍“谭其骧教授和他领导的历史地理研究室的学术成就和特点” 而撰写的《历史地理学的由来和发展》⑤等文的发表,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侯仁之在《近年来我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主要趋势》⑥一文中,并就现代地理学已经形成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个基本分支,对今后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是否也要相应地划为三个基本分支的问题,提出了商榷。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理论通过不断地探索,已逐①侯仁之:《“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新建设》1950 年7 期。
①《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 年 1 期。
②《地理集刊》1964 年7 期。
③《湘潭大学学报》1982 年 2 期。
④《史学月刊》1983 年 1 期。
⑤《复旦学报》社科版,1980 年 2 期。
⑥《地理学报》38 卷 2 期。
步完备起来,大大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
二、紧密联系古地理学的研究,加深对地理环境诸要素演变规律的认识近年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逐渐打破了过去对自然环境演变的研究多局限于有文字记载时期的旧传统,把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上限提前到史前时期,即上溯到地质时代的最新阶段“第四纪”,与古地理学的研究直接衔接起来。
从而为历史地理环境的演变,提供更充分的科学论据。
从我国的一些主要湖泊来看,大多是开始于地质时期由于新构造运动而形成的断陷湖,必须首先从地质时期进行考察。
如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就是在中更新世一次强烈的断裂块差异升降运动中,由外泄湖变为闭塞湖的①。
至于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则是由于湖口——星子断裂块差异升降运动下陷后逐渐扩展而成的。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中文名称中国历史地理学英文名称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课程类别必修课开课单位适用专业总学时72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导言(2学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云梦泽和洞庭湖的历史变迁许多人都以为中国历史上的云梦泽就是指现在的洞庭湖,实际上云梦泽和洞庭湖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云梦泽的主体在江北,而洞庭湖主体则在江南。
以下我对云梦泽和洞庭湖的历史变迁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云梦泽1.“云梦”与“云梦泽”“云梦”一词在先秦古籍中,并非专指云梦泽而言,它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狩猎区的泛称。
《国策•楚策》:“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天。
野火之起也若云蜺,兕虎之嗥声若雷霆”。
从所描述楚王在云梦的游猎生活中可见,所指云梦是广阔的山林原野而非湖沼池泽。
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也有云梦的描写,其范围东到今武汉以东的大别山麓,西至鄂西山地,北及大洪山区,南缘大江。
东西约在四百公里以上,南北不下二百五十公里,也显指楚王游猎区而言。
而他所说的南部“则有平原广泽”。
正是古云梦泽的所在。
因此,“云梦”一词从广义说,它是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内的范围广阔的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的狩猎区,而“云梦泽”则是其中局限于江汉平原以湖沼地貌为主的一部分。
由于先秦著作记述云梦多以其泽薮为主,汉、晋以来的注疏家也就望文生义,将云梦狩猎区与云梦泽混为一谈,并一直为后世所沿袭。
2.云梦泽的演变和消亡先秦时期,当时“方九百里”的云梦泽,便处于由江水及其岔流夏水和涌水冲积而成的荆江东岸陆上三角洲和先秦时期,城陵矶至武汉的长江西侧的泛滥平原之间,北以汉水为限,南则“缘以大江”,约当今潜江、沔阳南,监利、石首北境。
《水经•沔水注》:“又东南过江夏云杜县东,……《禹贡》所谓云梦土作乂,故县取名焉”。
按汉云杜县治今京山县,辖境兼有今应城、天门二县,可见先秦时期云梦泽的北限曾远及汉水以北。
但战国中期以后,应城、天门一带的云梦泽,为汉水所挟带的泥沙所湮没,云梦泽已略见缩小。
西汉时期,因江、汉两水泥沙的淤积,荆江和汉江两内陆三角洲联为一体。
汉水两岸的云梦泽区逐渐淤填分割成路白、东赤、船官、女观等湖,云梦泽的主体已南移至当时的华容附近。
中国历史地理五岳:古代皇帝祭祀上天的五座名⼭。
岱宗即东岳泰⼭、南岳衡⼭、西岳华⼭、北岳恒⼭、中岳嵩⼭。
《礼记·王制》四渎:指四条独流⼊海的⼤河。
即江、河、济、淮。
《尔雅·释⽔》九州:我国传说中的上古⾏政区划。
《尚书·禹贡》记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个先秦⾃然区域。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以及⼈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的科学。
(Historical geography)地理环境既指⾃然地理环境,也包括⼈⽂地理环境。
中国地形的特征:⼀、地势西⾼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脉众多,起伏显著;三、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以燕⼭南北长城地带为重⼼的北⽅以⼭东为中⼼的东⽅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的西南部以鄱阳湖⾄珠江三⾓洲⼀线为中轴的南⽅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地球的表⾯、⽓候、植物界、动物界以及⼈类本⾝都在不断地变化。
⼈类社会赖以⽣存的地理环境,包括⼈类⾃⾝的活动所引起⾃然界的变化及其反馈作⽤在内,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的活动和影响⽽产⽣的。
因此,学习历史地理这门学科,⾸先应该树⽴的是古今变迁和空间差异的意识。
四种不同的学科性质认识:1、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著名的的历史学家邓⼴铭先⽣关于中国历史治学的“四把钥匙”之说:年代、⽬录、职官、历史地理。
2、历史地理学是介于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即边缘学科;通常有“史地不分家”之说,但不是中学课程中历史课与地理课的简单相加。
3、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学科;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现代地理学(地质学)(⼈类产⽣)(独⽴的地理学科)这是当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4、历史地理学是⼀门独⽴的学科,其特征是尽全时空的⼈地关系——“⼈地时空学”。
三、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法⼀)历史⾃然地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由⼈类经济活动⽽导致的⾃然地理的变化。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中编:历史地理概论引⾔: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发展简史历史地理学时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和发展的学科。
(这⾥“历史时期”指新⽯器时代以来⾄当代的⼈类活动的时期,时间⼤约是1万年左右)⼀、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1、研究对象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
地理环境包括⾃然和⼈⽂两个⽅⾯。
(1)⾃然地理环境的变迁⾃然地理环境是指⼈类社会周围的⾃然界,包括作为⽣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然要素,如⽓候、植被、⽔纹、地貌(河流、湖泊、海岸、沙漠)、⼟壤、⽣物,等等。
(⾃然环境是⼈类赖以⽣存的空间)(2)⼈⽂地理环境的变迁⼈⽂地理环境是指⼈类为求⽣存和发展在地球表⾯上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如疆域、政区、军事、⼈⼝、民族、经济(农业、⼿⼯业、商业)、城市、交通、⽂化,等等。
2、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研究的资料和⽅法,既有历史的,也有地理的,还包括考古的,等等。
因此其科学属性存在争议,上世纪50年代以来即有此讨论,有三种观点:(1)历史学的分⽀。
往往为历史学出⾝的研究者所主张(2)地理学的分⽀。
往往为地理学出⾝的研究者所主张(3)边缘学科现在⽐较⼀致认为它是地理学的⼀个分⽀。
在地理学中式三级学科,属⼆级学科⼈⽂地理学,受西⽅地理学影响,在历史学中由于传统地理学为史学的⼀部分,故定为⼆级学科。
⾃上世纪末以来,历史地理学向区域综合研究发展。
⽽区域⾃然⼈⽂历史地理的综合研究,必将更能显⽰历史地理学的特点和功能。
⼆、历史地理学产⽣和发展的过程1、传统沿⾰地理(1)成书于公元初的《汉书·地理志》是⼀篇当代地理著作。
但其所记不限西汉⼀朝。
《汉书·地理志》是第⼀部权威性的成熟的地理学著作,其所记不限于西汉⼀朝。
此后正史中的16部地理志⼤多因袭了《汉书·地理志》的记述传统。
(2)此前,《尚书·禹贡》已经是地理学著作,因此我们可以说传统地理学已有了两千甚⾄四千年的历史了。
第二章中国地理第一讲中国地理概况知识点一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1.地形、地势(1)特征⎩⎪⎨⎪⎧地势:__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__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2)主要山脉2.气候(1)气候特征:__季风__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__复杂多样__。
(2)气温①气温特征⎩⎪⎨⎪⎧冬季:南北温差大,主要是受__纬度位置__、地形以及__冬季风__的影响夏季:除__青藏高原__外,南北普遍高温,最热的地方是__吐鲁番__②温度带——根据__积温__的多少划分成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3)降水①降水特征⎩⎪⎨⎪⎧空间:从__东南__向__西北__递减,主要受 东南和西南季风影响时间:降水集中在__夏秋__季节,季节和年际变化大②干湿地区——根据__降水量__与__蒸发量__的对比关系划分成四类干湿地区。
3.河流和湖泊 (1)河流①注入海洋:绝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
②水文特征的地区差异。
(2)京杭运河:自北向南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在南水北调工程中作为__东__线的输水通道。
(3)主要湖泊: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湖区和东部平原湖区。
__青海湖__是我国最大的湖泊,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4.自然资源(1)特点:种类多,__总量丰富__,__人均不足__,分布不均。
(2)主要自然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
(3)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注意合理利用,加强保护和促进更新;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利用,综合开发。
点拨:自然环境要素是相互联系的,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大河向东注入大海,利于夏季风深入内陆,在阶梯交界处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对我国的自然资源也有重要影响。
(一)中国的地形、地势1.四大高原2.四大盆地3.三大平原4.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带来的影响(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①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夏季风可以深入内陆,给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
绪论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定义关于历史地理学的定义,历来是有争论的。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科的一部分。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都是这样认为的。
史念海先生认为:“中国历史地理学是探索中国历史时期各种地理现象的演变及其和人们的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的相互影响,并进而探索这样的演变和影响的规律,使其有利于人们的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科学”。
当然对于这一学科的定义也有不同的声音。
在我国,由于这一学科以及从事该学科的学者大都来自历史学界,所以“旧时代把历史地理学看成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直到20 世纪60 年代初,仍被认为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
还有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和地理学的边缘学科。
地理现象随着人类的作用而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而历史地理学实质上正是研究人地关系的科学。
人地关系即人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
人们对人地关系有种种认识,即使在古代对人地关系也有种种认识,但没有作系统的理论总结,只是到了近代,人地关系理论才形成一种科学理论。
目前国内外上关于人地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理论:1.地理环境决定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古希腊的历史学家亚里斯多德(前382 —前325 年)认为:“寒冷地区的民族勇敢无畏,但缺乏智慧和技术;亚洲人聪明,但缺乏勇敢精神。
居住在两者间的希腊人则具两者的优点,所以能自立、能统治其它民族。
很明显,他认为希腊民族之所以兼有两者的优良性,是由于希腊处于寒冷和炎热之间的这种气候决定的。
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在他的《论法的精神》一书中也持这种观点。
美国学者亨丁顿(1876 —1847 )在他的《气候与文明》一书中认为一个民族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若无气候促进因素,就不能达到文化的顶峰”,他又在1907 年出版的《亚洲的脉动》中指出:“中国历史上气候变迁与外患内乱有关,例如东晋五胡乱华,北宋契丹女真寇边,明末流寇和满清人入关,都是因为满蒙、中原和中亚气候转早,乃不得已铤而走险,四处劫掠”。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祖国大好河山、理解其自然地理特色的重要篇章。
本章内容精心设计,分为三节,即《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与《中国的河流》,旨在通过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帮助学生构建起关于中国自然环境的系统认知框架。
在《中国的地形》一节中,学生将踏上一场视觉与知识的双重盛宴。
从巍峨的山脉到广袤的平原,从深邃的盆地到起伏的丘陵,中国地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被一一展现。
天山、昆仑山的雄伟,秦岭的南北分界,大兴安岭的林海雪原,这些不仅是地理名词,更是中国自然风光的缩影。
四大高原的辽阔、四大盆地的深邃、三大平原的肥沃,不仅塑造了中国的地貌轮廓,也深刻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和文化特色。
《中国的气候》一节带领学生走进一个四季变换、气候多样的国度。
中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体现在从寒带到热带,从湿润到干旱的广泛分布上。
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细致划分,揭示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而季风气候的显著,则让中国成为世界上农业文明发源地之一。
学生将通过学习,理解气候如何成为影响农作物种植、居民生活方式乃至城市规划的关键因素,从而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中国的河流》一节则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展现了中华大地上的生命之源。
长江的浩荡、黄河的奔腾、珠江的秀美,这些河流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本节不仅介绍了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与特征,还深入探讨了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区别、河流的水文特性,以及河流在灌溉、航运、发电等方面的综合利用,同时也关注到了河流治理面临的挑战,如洪水控制、水污染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不仅是一堂地理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巡礼,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意识。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中国自然地理的基本知识,更能学会如何以地理的视角观察世界,理解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为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环保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2.1地势和地形课程标准:(知识目标)1、理解地形、地势、山脉等概念,认识并知道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2、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的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要探究能力;2、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对比联想、探究讨论等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在第一章里,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与民族,对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划及中国的人口分布、人口问题、民族分布、民族政策等都有了了解,那么中国的地形地貌如何呢?[提问]有一句诗“一江春水向东流”长江的水为什么会向东流进大海?[讲述]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长江以及黄河的水自西向东流反映了中国的地形大致是西高东低,同学们看看地图册上中国地形图,从颜色上判断是否如此![读图]“2。
1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讲述]什么叫剖面图呢?举个例子:假如我们面前有一只萝卜,竖着放,沿萝卜的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萝卜的剖面图。
地形的剖面图也是如此,只不过这一到刀不是切在萝卜上,而是切在地形上。
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给萝卜画一幅俯视图,画出的是什么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画图][讲述]从地形剖面图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这一特点,而且呈阶梯状分布。
[板书]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1、特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读图]2。
2“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提问]我国地势可分为几级阶梯?每一级阶梯的平均海拔大约是多少米?三级阶梯上分别有哪些主要地形类型?三级阶梯之间的分界线大致在什么地方?[归纳]我国地势大致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是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