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概论 机器人的动力与驱动
- 格式:ppt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33
机器人概论第三章机器人的动力与驱动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机器人已经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中。
机器人的动力与驱动系统是其能够行动和工作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机器人动力与驱动的概念、种类以及应用。
一、机器人动力与驱动的概念机器人动力与驱动系统是机器人能够产生动力和运动能力的关键部分。
它通过驱动机体的各个部件,使得机器人能够执行各种操作和任务。
从根本上来说,机器人动力与驱动包括两个方面:动力系统和驱动系统。
动力系统是机器人的能量来源,可以通过电力、气压或液压等方式提供机器人的动力。
而驱动系统则是将动力传递给机器人各个部件的机构。
二、机器人动力的种类机器人的动力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电动动力:电动机是机器人中最常见的动力源之一。
通过电源供给电动机,通过电磁感应原理产生磁场,进而驱动机械部件的运动。
电动机具有结构简单、可控性高等特点,在机器人中得到广泛应用。
2. 液压动力:液压系统利用流体的力学性质传递动力。
通过液压泵将流体送入液压马达或液压缸中,产生高压力使得机械部件运动。
液压动力具有传动效率高、承载能力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需要大扭矩和大力的机器人。
3. 气动动力:气动系统以气体为介质传递能量。
通过气压产生作用力,驱动机械部件的运动。
气动动力具有结构简单、响应快速等优势,在一些对响应速度和重量要求较高的应用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机器人驱动系统的种类机器人的驱动系统可以根据其机构分类:1. 电力传动:电力传动是机器人中最常见的驱动方式之一。
通过电动机驱动齿轮、皮带等进行机械传动,将动力传递给机器人各个关节实现运动。
2. 液压传动:液压传动通过液压泵、阀门等控制液压系统,实现对各个机械部件的驱动。
3. 气动传动:气动传动通过空气压力控制,通过气压驱动气缸或气动执行器,实现机器人运动。
四、机器人动力与驱动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机器人动力与驱动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合理的动力与驱动系统设计能够提高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和性能。
机器人行走的机械原理
机器人行走的机械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1. 步进电机原理:机器人的腿部通常由多个步进电机驱动,步进电机可以通过电脉冲的控制来精确地控制腿部的运动。
每个步进电机可以按照预设的步距和步频移动,从而实现机器人的行走。
2. 杠杆原理:机器人的身体通常由多个杠杆连接而成,杠杆的长度和位置可以决定机器人行走的稳定性和速度。
通过调整杠杆的长度和角度,可以改变机器人行走的步幅和步频。
3. 传动装置原理:机器人的步行通常需要使用传动装置来将电机的旋转转化为腿部的运动。
常见的传动装置包括齿轮传动、链条传动和皮带传动等。
这些传动装置可以将电机的高速旋转转换为腿部的低速高扭矩运动,从而保证机器人能够行走。
4. 重心控制原理:机器人行走时需要保持稳定的重心。
通过调整机器人身体的重心位置,可以控制机器人的姿态和行走的稳定性。
一些机器人还配备了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等传感器,通过实时监测机器人的倾斜状态来进行重心控制。
5. 控制系统原理:机器人的行走通常由一个控制系统来控制。
控制系统根据传感器的反馈信息,通过算法对电机进行控制,从而实现机器人的行走。
常见的控制算法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
不同的控制算法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以实现机器人行走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机器人动力学名词解释机器人动力学是研究机器人运动和力学特性的学科。
它涉及到描述机器人运动的数学模型、力学原理和控制算法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机器人动力学进行解释。
1. 机器人动力学的定义,机器人动力学是研究机器人运动学和力学学科的一部分,它主要关注机器人的运动规律、力学特性以及运动控制等方面的问题。
2. 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区别,机器人运动学研究机器人的几何特性和位置关系,而机器人动力学则研究机器人的运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力学原理和力的作用。
3. 机器人动力学的重要性,机器人动力学是实现机器人精确控制和运动规划的基础。
通过研究机器人动力学,可以了解机器人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运动特性,为机器人的控制算法和路径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4. 机器人动力学模型,机器人动力学模型是描述机器人运动和力学特性的数学模型。
常用的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包括欧拉-拉格朗日方程、牛顿-欧拉方程等。
这些模型可以描述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并用于机器人的控制设计和仿真研究。
5. 机器人动力学的应用领域,机器人动力学广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领域。
在工业机器人中,机器人动力学可以用于路径规划、轨迹控制和碰撞检测等任务。
在服务机器人和医疗机器人中,机器人动力学可以用于实现精确的操作和运动控制。
6. 机器人动力学的挑战和研究方向,机器人动力学研究面临着复杂的多体动力学问题、非线性控制问题和实时性要求等挑战。
当前的研究方向包括机器人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动力学控制算法设计、力觉反馈控制等。
总结起来,机器人动力学是研究机器人运动和力学特性的学科,涉及机器人的运动规律、力学特性和运动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它在机器人控制、路径规划和仿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第1章机器人概论
机器人是一种特殊的机械系统,在他们的内部,通过软件、硬件的结合,来实现任务的自动化完成。
机器人的特点是在输入指令的情况下,可以根据程序自动执行任务,并能够利用相关信息自主地作出反应。
自动化工厂中机器人占据重要的地位,从自动焊接机器人到大型仓储机器人,近年来,机器人的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可以实现各种任务的自动化,并有望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完成。
二、机器人的分类
机器人可以按照运动形态分为机械机器人和柔性机器人,也可以根据功能来划分为抓取机器人、装配机器人、搬运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管理机器人等;另外,机器人还可以根据应用行业种类来分类,包括电子机器人、食品行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
三、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目前,机器人已经在许多领域实现了应用,如电子行业的自动焊接机器人已经取得较大的成功;在汽车生产领域,已经大量应用了机器人,来实现搬运、装配、焊接等任务;在家庭的清洁和安全管理领域,家用清洁机器人和安防机器人都已经投入使用。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提高,未来应用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展,使机器人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机器人概论学院:机电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制造及其自动化学号:***************工业机器人由主体、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主体即机座和执行机构,包括臂部、腕部和手部,有的机器人还有行走机构。
大多数工业机器人有3~6个运动自由度,其中腕部通常有1~3个运动自由度;驱动系统包括动力装置和传动机构,用以使执行机构产生相应的动作;控制系统是按照输入的程序对驱动系统和执行机构发出指令信号,并进行控制。
工业机器人按臂部的运动形式分为四种。
直角坐标型的臂部可沿三个直角坐标移动;圆柱坐标型的臂部可作升降、回转和伸缩动作;球坐标型的臂部能回转、俯仰和伸缩;关节型的臂部有多个转动关节。
工业机器人按执行机构运动的控制机能,又可分点位型和连续轨迹型。
点位型只控制执行机构由一点到另一点的准确定位,适用于机床上下料、点焊和一般搬运、装卸等作业;连续轨迹型可控制执行机构按给定轨迹运动,适用于连续焊接和涂装等作业。
工业机器人按程序输入方式区分有编程输入型和示教输入型两类。
编程输入型是将计算机上已编好的作业程序文件,通过RS232串口或者以太网等通信方式传送到机器人控制柜。
示教输入型的示教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由操作者用手动控制器(示教操纵盒),将指令信号传给驱动系统,使执行机构按要求的动作顺序和运动轨迹操演一遍;另一种是由操作者直接领动执行机构,按要求的动作顺序和运动轨迹操演一遍。
在示教过程的同时,工作程序的信息即自动存入程序存储器中在机器人自动工作时,控制系统从程序存储器中检出相应信息,将指令信号传给驱动机构,使执行机构再现示教的各种动作。
示教输入程序的工业机器人称为示教再现型工业机器人。
具有触觉、力觉或简单的视觉的工业机器人,能在较为复杂的环境下工作;如具有识别功能或更进一步增加自适应、自学习功能,即成为智能型工业机器人。
它能按照人给的“宏指令”自选或自编程序去适应环境,并自动完成更为复杂的工作。
一,机器人技术发展进程、现状及发展趋势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经历: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查培克在其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中最早使用机器人一词。
南京工业大学公选课机器人概论机器人(Robot 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
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 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 .现在, 国际上对机器人的概念已经逐渐趋近一致。
一般说来, 人们都可以接受这种说法, 即机器人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 各种类型的军用机器人已经大量涌现, 一些技术发达的国家相继研制了智能程度高、动作灵活、应用广泛的军用机器人。
目前军用机器人主要是作为作战武器和保障武器使用。
在恶劣的环境下, 机器人的承受能力大大超过载人系统, 并且能完成许多载人系统无法完成的工作, 如运输机器人可以在核化条件下工作, 也可以在炮火下及时进行战场救护。
在地面上,机器人为联合国维和部队排除爆炸物、扫除地雷;在波黑战场上, 无人机大显身手;在海洋中,机器人帮助人清除水雷、探索海底秘密;在宇宙空间,机器人成了火星考察的明星。
机器人的历史并不算长, 1959年美国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机器人的历史才真正开始。
英格伯格在大学攻读伺服理论, 这是一种研究运动机构如何才能更好地跟踪控制信号的理论。
德沃尔曾于 1946年发明了一种系统,可以“重演”所记录的机器的运动。
1954年 , 德沃尔又获得可编程机械手专利, 这种机械手臂按程序进行工作, 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需要编制不同的程序, 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 英格伯格和德沃尔都在研究机器人, 认为汽车工业最适于用机器人干活,因为是用重型机器进行工作,生产过程较为固定。
1959年,英格伯格和德沃尔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机器人分类 :关于机器人如何分类, 国际上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 有的按负载重量分, 有的按控制方式分,有的按自由度分,有的按结构分,有的按应用领域分。
一般的分类方式:1. 示教再现型机器人通过引导或其它方式, 先教会机器人动作, 输入工作程序, 机器人则自动重复进行作业。
机器人学通俗易懂的书籍机器人学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领域,包括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了解机器人学可能会感到有些困难,但是有些通俗易懂的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机器人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本文将推荐一些适合初学者的机器人学书籍,帮助读者打开机器人学的大门。
1.《机器人学概论:自己制造机器人》作者:吴家丽本书是一本面向初学者的机器人学入门书籍。
作者通俗易懂地介绍了机器人学的基本概念、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机器人的感知与控制等内容。
书中还提供了一些简单的机器人制作项目,帮助读者动手实践,加深对机器人学的理解。
2.《机器人学概论》作者:陈申,林清,高思源这本书是一本综合性的机器人学教材,适合作为大学机器人学课程的教材。
但是由于作者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示意图,这本书也非常适合初学者阅读。
书中涵盖了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传感器、控制系统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提供了一些例子和练习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机器人学的知识。
3.《机器人学:基础、建模与控制》作者:Spong、Hutchinson、Vidyasagar这本书是机器人学领域的经典教材之一。
作者从数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机器人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书中涵盖了机器人的运动学、动力学、轨迹规划、传感器和感知、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虽然这本书的理论性较强,但是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清晰,适合有一定数学基础的读者学习。
4.《机器人学导论》作者:马婧这本书是一本介绍机器人学基础知识的通俗读物。
作者从机器人的历史发展、机器人学的基本概念、机器人的感知与控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书中使用了大量的实例和图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机器人学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前沿的机器人技术,让读者对机器人的未来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
5.《机器人学原理与应用》作者:陈述文这本书是一本综合性的机器人学教材,适合大学机器人学课程的学习。
书中系统地介绍了机器人学的基本概念、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机器人的感知与控制、机器人的规划与决策等内容。
机器人构造和工作原理
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设备,它由各种构造和部件组成,以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
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首先,机器人的构造通常包括机械部件、电子部件和控制系统。
机械部件主要由关节、驱动装置和传感器组成,用于实现机器人的运动和操作。
电子部件包括传感器、执行器和计算装置,用于感知并响应外部环境变化。
控制系统则负责整合和协调机械部件和电子部件的工作,使机器人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执行任务。
其次,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涉及感知、决策和执行三个主要步骤。
感知是指机器人通过各种传感器获取外部环境的信息,如视觉传感器用于视觉感知、触觉传感器用于接触感知等。
决策是指机器人根据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判断,产生相应的行为策略。
执行是指机器人根据决策结果,通过控制执行器实现具体的运动和操作。
最后,机器人的工作原理还包括自主性和学习能力。
自主性是指机器人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自主决策能力,能够根据环境变化灵活调整行为策略。
学习能力是指机器人通过学习和反馈,逐渐提高自身的执行能力和适应能力。
总之,机器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机械部件、电子部件、控制系统、感知、决策、执行、自主性和学习能力等,这些构成了机器人完成工作任务的基础模块和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