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秋战国时期重点事件

春秋战国时期重点事件

春秋战国时期重点事件
春秋战国时期重点事件

春秋戰國時期重點事件

通常稱前770——前476為春秋,前475-前221為戰國。

要說平王東遷,要從平王之父幽王說起,周幽王在中國的歷史上可是鼎鼎大名,就是那個烽火戲諸侯的傢伙.幽王寵愛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廢太子(即後來的平王),立伯服。褒姒不好笑,幽王便無事舉烽火,諸侯以為有外敵入侵,帶兵齊至,褒姒大笑。後幽王欲殺太子,申候(太子的舅舅)怒,聯合犬戎攻打幽王,幽王再舉烽火,眾諸侯以為欺己,不至,幽王遂被殺於驪山之下,眾人推舉原太子為王,即平王,平王即位後,因憂於犬戎的威脅,遂東遷,遷都洛邑,從此周王室徹底衰落,各諸侯開始強大,春秋戰國拉開序幕。

前770 周平王遷都洛邑,周室衰弱,齊,楚,秦,晉始大。

前722 魯隱公即位。

同年鄭莊公(鄭由於輔佐王室遷都有功,主朝政,在五霸之前,鄭強盛,莊公於前701死後,諸子爭立,內亂,鄭國從此衰落)之弟段反,莊公伐之,段敗,出奔。由於莊公母與其弟同謀,莊公遷其母,並誓言:不到黃泉,勿相見(黃泉見母的故事由此而來)前719 桓王(平王孫)

前717 鄭莊公入朝,桓王不禮(因桓王之父,曾為質于鄭國,後死于鄭國,桓王由此怨鄭,後鄭又私自收割天子田之禾,其矛盾

愈深)。

前712 魯殺其君隱公,立桓公。(春秋戰國時期,弑君的事情數不勝數)

前707 周桓王伐鄭,鄭射傷桓公(君伐臣,臣傷君,由此看出,周王室的地位已尷尬的可憐)

前696 莊王元年

前694 魯桓公及夫人(齊襄公的妹妹)至齊,齊襄公(齊桓公之兄)與其妹私通(其無恥簡直令人瞠目),魯桓公察覺,大怒。齊襄公恐,令力士殺魯桓公。襄公眾弟因齊亂,紛紛出奔,次弟糾奔魯,次弟小白(後來的齊桓公)奔莒。

前693 周公黑肩欲殺王,事情敗露,王殺周公。

前686 齊襄公堂弟公孫無知殺襄公自立

前685 齊人殺無知,諸公子聞之,歸國爭位,齊桓公小白先入得立。魯派兵送糾歸齊齊發兵據之,魯敗,齊桓公遂令魯殺糾,囚管仲至齊。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齊國大治,後稱霸。

前681 厘王

前679 齊桓公會諸侯于甄,始霸。(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在此拉開了春秋諸侯國稱霸的序幕)(五霸之說歷來史學界爭論不休,一般是兩種說法一說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夫差,越勾踐。在這且不管這些爭論,暫取第一種說法)

同年晉曲沃武公(晉文公重耳的爺爺)代晉為諸侯(晉曲沃跟晉侯之爭,在744晉昭公封其弟成師于曲沃開始,後曲沃愈強,60幾年間,曲沃竟然4次殺死晉候,終於於前679年最終取代原晉候的位置,並正式得到周王室的承認)

前676 惠王立

前675 大臣作亂,惠王出奔,大臣立王弟頹。

前673 鄭殺頹複入惠王。

前671 楚成王殺其兄自立。(春秋戰國時期,弑君的例子屢見不鮮,不過楚國似乎格外鼎盛,弟殺兄,子殺父,怪不得被稱為蠻夷)

前667 周惠王賜齊桓公伯。

前656 秦迎婦(晉申生之妹)于晉。(秦晉之好由此而來,不過秦晉兩國雖然世代聯姻,卻世代交戰,一點沒有親家的樣子)前655 晉驪姬作亂,太子申生自殺,重耳(重耳即後來的春秋第三個霸主晉文公開始了為期19的逃亡生涯),夷吾出奔。(秋戰國時期因女子而亂國甚至亡國的例子屢見不鮮,像褒姒,驪姬,哀薑等等)

前651 襄王立。

同年齊桓公會諸侯于葵丘,稱伯(注意這個伯不是爵位裡的伯,是方伯的意思,方伯是春秋時期政治的產物,是指天子任命的諸侯之長,代表王室鎮撫一方,稱為方伯)。

同年晉獻公卒,驪姬子奚齊立,大臣裡克殺之,後驪姬妹之

子悼子立,裡克又殺之. 使人迎重耳,重耳懼,不敢入,遂迎夷吾,秦送夷吾歸晉,立,為晉惠公。

前649 王弟叔代謀襲王,王欲誅之,叔代奔齊。

前648 晉饑,秦送粟

同年齊管仲死。

前646 秦饑,晉趁機伐秦,秦穆公大怒。(這事夷吾辦得太不地道)

前645 秦敗晉師,獲秦惠王,後歸之。惠公割地,送太子質秦,與秦和

前643 齊桓公卒,其五子爭立,後次子孝公立。(齊桓公死後,諸子只顧爭位,齊桓公屍體於床67日不得下葬,生的蛆都爬到了室外,想其一生馳詫風雲,卻如此結局,悲涼...)前638 宋襄公伐鄭,楚救之,與宋戰于泓水。宋軍大敗,宋襄公受傷,第二年去世。(宋襄公在齊桓公死後想要稱霸,無奈國力有限,為楚所羞辱,淪為歷史笑柄二霸)

前637 晉惠公卒,晉人迎重耳,殺惠公太子。

前636 晉文公重耳立(時年已62歲)。

前635 晉納王誅殺書帶,天子致伯晉文公。

前632 楚晉城濮之戰,晉大勝,楚成王怒殺楚將子玉(這是春秋時期第一場大規模戰役,也是自春秋以來中原諸侯對楚的第一場大勝,由此晉霸,三霸)。

前628 晉文公卒。

前627 秦晉倄之戰,晉大勝,俘虜秦三主將,後歸之。(此為第二仗蹇叔哭師故事正是此事)

前626 楚太子商臣殺父成王自立(先殺兄,後被子殺,真是報應不爽)

前624 秦穆公親征晉以報倄之役,晉人恐守城不敢出。秦稱霸(四霸)

前621 秦穆公卒。

前618 頃王

前613 頃王卒,晉趙盾平周亂,立匡王。

同年楚莊王(莊王繼位三年不理朝政,即一鳴驚人的來歷)即位。

前609 齊人弑其君懿公。

前607 晉靈公欲殺趙盾,趙出亡未出境,趙穿殺靈公,立成公。

前606 定王。

元年楚莊王強,過周,問鼎。(問鼎中原由此而來)

前597 楚莊王圍鄭,鄭降,莊王罷兵。後晉救鄭,楚與晉戰,大勝。楚由此稱霸。(五霸)

其年晉滅趙氏族,趙氏門客程嬰,公孫臼以計保全趙氏遺孤。(即趙氏孤兒的故事)

前594 楚莊王圍宋,後罷兵。

前591 楚莊王卒。

前585 簡王

前583 晉景公複趙氏後-趙武。

前575 晉圍鄭,楚救之,晉勝楚,楚王殺將子反(春秋時期,晉在四個大國中,是實力較強的,齊自齊桓公以後,霸業不在,秦在秦穆公之後,國力也不如以前,楚雖強但後來為吳所困,只有晉稱霸的時間較長,晉文公,晉襄公,晉悼公都稱霸一時)前573 晉殺其君厲公,立悼公。

前573 靈王

前571 老子生。

前557 晉伐齊圍臨淄,後去。

前551 孔子生

前548 齊崔伃弑君莊公。

前544 景公

前529 楚公子棄疾詐弑兩兄,自立,即楚平王。

前527 楚平王為太子迎婦于秦,後自取之(什麼叫恬不知恥,這也埋下了禍根,直接導致了後來伍子胥的復仇)。

前523 誅殺太子太傅伍奢,伍奢少子伍子胥出奔吳。

前520 景王崩,國人立長子猛,子朝殺之,國人攻子朝,立丐為敬王。

前519 敬王

前516 晉率諸侯入敬王。

前514 吳公子光(夫差之父),令專諸(專諸之事記于《史

記—刺客列傳》)刺殺吳王僚,自立,即闔閭。

前506 吳王,伍子胥,孫武,率軍攻陷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平王屍(這是兵聖孫武的唯一一次出山,

後便隱退)。

前504 周子朝複作亂,敬王奔晉。

前503 晉定公入敬王于周。

前500 孔子行魯相事。

前496 越勾踐即位。吳王伐越,敗,傷重而死。夫差繼位。前494 夫差大敗越國,圍勾踐於會稽山,勾踐請降,夫差許之(夫差跟勾踐的故事大家都應該耳熟能詳,此時

夫差的一時婦人之仁,直接導致了20年後吳國的滅

亡)。

前485 齊悼子弑其君悼公。

前482 吳夫差與晉會黃池爭長,勾踐攻陷吳都,俘虜吳太子(這邊還在跟人爭霸呢,那邊老窩讓人端了,委實

可笑)。

前481 齊田常弑簡公。(齊國田氏由此專政,後終於前379 年篡齊)

前479 孔子卒,楚白公之亂,後葉公平之,後楚滅陳。

前475 元王

其年勾踐圍吳都城。

前473 勾踐滅吳,夫差自殺。越稱霸(勾踐死後越國逐漸

衰落,於前306年被所滅)。

前468 定王

前453 趙,韓,魏三晉,滅智伯三分其地(這件事情相當有戲劇性,本來晉國四卿智伯最強,但智伯因此專橫跋

扈,因向趙要地,趙不給,就率領韓,魏伐趙,韓魏

懼其破趙以後伐己,遂與趙合謀,陣前倒戈共滅智伯,

智伯也成了後來狂妄自大的典型)。

前441 哀王,思王。

前440 考王

前425 威烈王

前403 命三晉(趙,韓,魏)為諸侯。(資治通鑒由此年記起)(晉一分為三,實力大減,且其後互相侵伐,疆

土逐漸被強秦蠶食,也為以後秦的統一埋下了伏筆)前401 安王

其年盜殺楚聲王。

前398 楚圍鄭。

前397 聶政刺殺韓相俠累。

前391 齊相田和遷齊康公於海上。

前386 天子命田和為諸侯

前384 秦獻公立,秦複強(在此之前,秦國內亂秦公動輒被殺,秦弱,晉常侵其地。自秦獻公繼位以後秦國複強,

而此時秦國的死敵晉國一分為三,實力大減,使秦國

實力更加膨脹從此就一發不可收拾,其後的秦孝公,

秦惠王,秦昭王,秦始皇一代比一代更強,最終實現

的統一,其基礎應該從秦獻公算起)。

前381 楚悼王卒,大臣作亂,攻吳起,殺之。

前379 齊康公卒,無後。田氏終代呂齊國,後稱田齊。

前378 齊威王立。

前376 韓,趙,魏,滅晉分其地。

前375 烈王

其年韓滅鄭。

前368 顯王(烈王弟)

前364 秦獻公敗三晉于石門,斬首6萬,天子致伯(以前的諸侯稱霸,像春秋五霸,都是一代稱霸,而秦國自獻

公以後,獻公,孝公,惠公代代稱伯,到了秦昭王直

接滅了周王室,統一之勢已勢不可擋。)

前361 秦孝公立

前359 秦商鞅變法。

前354 魏伐趙,圍邯鄲(三家分晉後,相互攻伐,使秦漁翁得利),趙求救于齊。

前353 齊威王使田忌,孫臏救趙,趙邯鄲降魏,孫臏圍魏救趙,大敗敗魏師于桂陵。(齊國雖然當初為五霸之首,

但並沒打過幾場大仗,其得勝的戰役基本就局限於跟

魯宋等二流國家,於另兩個大國晉,楚之間的戰事基

本以敗北告終,跟魏國的這兩場大戰,也是齊國唯一

的幾場漂亮仗)

前352 秦商鞅伐魏,降固陽。

前351 魏歸還趙邯鄲,盟。

前350 秦遷都咸陽。

前343 天子致伯于秦孝公

前341 魏龐涓伐韓,齊救之,孫臏用減燥計誘敵,大破魏軍于馬陵,殺龐涓魏從此衰落。

前338 秦惠王立,殺商鞅。

前336 孟子見梁惠王。

前335,秦拔韓宜陽

前334 越侵楚,楚大破之,滅越。

前333 楚圍齊徐州。

前325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那個)立。秦稱王。

前320 慎靚王

前318 楚、趙、魏、韓、燕同伐秦,攻函谷關。秦人出兵逆之,五國之師皆敗走。(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前317 秦敗韓師于修魚,斬首八萬,諸侯振恐。齊大夫與蘇秦爭寵,使人殺之。

前314 赧王

其年秦人伐魏,取曲沃而歸其人。又敗韓於岸門。

前313 張儀入楚,欺楚懷王,楚懷王上當,與齊決裂。

前312 懷王知被欺,大怒與秦戰,兩戰均大敗,韓魏見楚敗,襲楚,楚割兩城于秦和。

前311 張儀複入楚,懷王以鄭袖故,釋張儀。

前310 秦武王立

前307 武王舉鼎,絕臏而死。

同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前306 秦昭王立。

前300 秦伐楚,楚王恐,使太子為質于齊以請平。

前299 趙武靈王讓位於少子,自號主父。

同年楚懷王入秦,被留。秦聞齊孟嘗君賢,招其入秦,相之。(戰國四君子以孟嘗君為最早立,前298平原君

立,前276信陵君立,前263春申君立)。

前298 孟嘗君亡歸。楚立太子為王,秦擊楚,斬首6萬,取15城。

同年趙王封弟勝為平原君。

前296 楚懷王死于秦。

前295 趙主父與齊、燕共滅中山,趙內亂,圍主父,主父餓死。

前293 白起(戰國時期最悍的大將登場,戰國四大名將:起,翦,頗,牧以白起為首)將兵,敗魏師、韓師于伊闕,

斬首二十四萬級,虜公孫喜,拔五城。秦王以白起為

國尉。

前289 知秦大良造白起、客卿錯伐魏,至軹,取城大小六十一。

前288 秦稱西帝,齊稱東帝,後又去帝號。

前286 齊滅宋。

前285 秦蒙武擊齊,拔九城。

前284 燕以樂毅為上將,率秦、魏、韓、趙之兵以伐齊,齊大敗,樂毅入臨淄,齊王走,被殺。燕國繼續攻齊,

其他國退兵。(自此以後齊國國力大減,秦國傲視群

雄)

前283 完璧歸趙.

前279 秦與趙王會與蠅池,田單火牛陣破燕軍,複齊國。

樂毅奔趙。

前278 秦大良造白起伐楚,拔郢,燒夷陵。楚襄王東北徙都于陳。屈原投江而死。秦以郢為南郡,封白起為武

安君

前276 魏安厘王封其弟無忌為信陵君,秦武安君伐魏,拔兩城。

前270 秦伐趙,圍閼與。趙奢救之,大破秦軍,趙封趙奢為馬服君。(這是秦獻公以後100多年來秦國的第一場

大敗,秦軍戰力之兇悍令人震驚,但也為後來長平之

戰趙王任用趙奢之子趙括埋下了伏筆。)

前265 李牧大破匈奴十萬騎兵。

前263 楚封春申君

前260 秦趙長平之戰,初趙主將為廉頗,秦將為王齕,數戰趙軍數敗(此不能怪廉頗秦軍兇悍,且為良將率領,

其難敵可知)廉頗遂堅壁自守,秦軍挑戰不出,兩軍

均傷亡慘重。秦便行反間計,趙王怒廉頗數敗,又不

敢出戰。遂令趙奢(此時趙奢已死)之子趙括代廉頗

將。秦聞趙軍以趙括為將,大喜,秘密使武安君白起

代王齕將(這下兩方的將領差距太大了)白起遂大

破趙軍,陣前射殺趙括,趙40萬卒降,白起盡坑殺

之,趙人舉國大震。(此一戰是戰國時期最著名也是

規模最大的一戰,趙括也成了後世誇誇其談的典型,

四十余萬趙軍投降,被白起全部坑殺,趙國之前是唯

一還能跟秦國抗衡的諸侯,自長平以後各諸侯國再無

力與秦軍對抗,秦國吹響了統一的號角)

前258 秦軍圍趙邯鄲。白起病,進諫秦王,邯鄲不可攻,秦王不聽強起之,白起稱病不行,秦王怒,此時魏信陵

君竊符救趙,楚春申君也率軍救趙。秦軍與戰不利,

白起聞之曰:“王不聽吾計,今何如矣?”王聞之,

強起武安君。武安君稱病篤,不肯起。

前257 秦王大怒,遷白起為卒,後令其自殺(狡兔死,走狗烹,武安君白起功高鎮主,馳詫風雲疆場三十餘年,

大小七十余戰從未敗績,這在戰火紛飛名將輩出的戰

國時代幾乎可以說是個神話,其他六國聞白起將,均

不敢交戰,足見其威攝力之恐怖,死在其手中的諸侯

兵將不下百萬,被戰國人稱為戰神。最後落了個自裁

的結局,可歎。)

同年信陵君大破秦軍于邯鄲,秦軍撤退。

前256 秦昭王滅周。

前255 秦昭王52年

前251 燕國伐趙,廉頗大破之。(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長平一戰趙國損失慘重卻也將燕軍打得七零八

落,燕國也實在不爭氣似乎還以為自己是在樂毅時

代,以為自己是什麼軍事強國)

前250 秦孝文王立三日卒,莊襄王立。呂不韋(呂不韋以人易貨,可謂之竊國大盜,史記和通鑒均記載秦始皇乃

呂不韋之子,不過後人有人質疑其真實性,認為可能

是六國人對秦始皇的惡意誹謗,在此不敢妄下斷論,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相秦。

前249 楚滅魯。

前248 蒙驁伐趙,定太原,取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

前247 王齕攻上党諸城,悉拔之,初置太原郡。

前246 秦始皇嬴政立(雖然是秦始皇最後完成的統一,但在其繼位之前,秦昭王通過50多年的征戰已經奠定

了統一的基礎,秦始皇只不過做了個收尾工作)。

前244 蒙驁伐韓,取十二城。趙王以李牧為將,伐燕,取武遂、方城。

前241 楚、趙、魏、韓、衛合從以伐秦,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取壽陵。至函谷關,秦師出,五國之師皆敗

走(此時秦統一之勢已成,勢不可擋)。

前237 免呂不韋相

前235 秦誅殺呂不韋(呂不韋落此結局不知其死時心境如何)。

前234 秦伐趙,趙王以李牧為大將軍,複戰于宜安、肥下,秦師敗績,趙封李牧(李牧是戰國後期唯一一個數敗

秦軍的將領,趙國後期多良將像廉頗,李牧;卻都毀

于自國之手,趙王貶廉頗,長平40萬趙卒被殺,殺

李牧,趙國直接被滅,正應了一句話:自作孽,不可

活)為武安君。

前232 王大興師伐趙,一軍抵鄴,一軍抵太原,取狼孟、番吾;遇李牧而還.

前229 王翦伐趙,李牧禦之,秦使反間計,趙王遷,殺李牧(可惜了李牧)。

前228 王翦擊趙軍,大破之,遂克邯鄲,虜趙王遷。秦滅趙。

前227 荊軻刺秦王。

前226 秦使李信,蒙恬將20萬伐楚。

前225 王賁伐魏,引河溝以灌大樑。三月,城壞。魏王假降,

殺之,秦滅魏。

同年李信為楚軍所破。秦王起王翦將。

前224 王翦將60萬伐楚,大破楚軍,殺楚將項燕。

前223 王翦、蒙武虜楚王負芻,秦滅楚。

前222 大興兵,使王賁攻遼東,虜燕王喜。秦滅燕。王賁攻代,虜代王嘉。

前221 齊王降,秦滅齊。最終並六國,戰國結束。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吕尚,名望,字子牙,是东南沿海一带人。他的祖先曾经辅佐过大禹治水,功绩非凡,被封到吕地。据说,他的祖先本姓姜,所以后人也称他为姜子牙。姜子牙家的封地几经瓜分,到了他这一代,他的身份已经从贵族沦落为平民了。 吕尚隐居在东海之滨,潜心学习,知多识广,足智多谋,深谙兵法。他曾经侍奉过纣王,可商纣王暴虐无道,吕尚看不惯他的为人行事,便辞官而去。 据说当年西伯昌被商纣王关在羑里的时候,吕尚与西伯昌的部下散宜生、闳夭等人一起,找来美女和珍宝,献给商纣王,商纣王才把西伯昌给放了。西伯昌回到自己的封地, 富国强兵,终于成就一番事业,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 这是一种说法。 从这个说法上来看,吕尚与周文王的交往应该很深。 但另一种说法更有意思 吕尚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没有遇到一个值得自己辅佐的明君。当他得知周国的西伯昌 勤政爱民,胸有大志后,不远几千里,从东海之滨来到渭水的边上,盖了一间茅屋,每天 在渭水北面的兹泉垂钓。 这一天,西伯昌要出去打猎,出城之前,他先占了一卦,以便知道这次打猎能获得一 些什么。谁知,卦辞上竟写道:“您的收获不是龙,也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 一个能辅佐您成就霸业的贤能之人。” 西伯昌大喜,赶紧带人直入深山。 果然,在渭水边上,他看见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那老翁神闲气定,正襟危坐,手 里举着长长的鱼竿,不为外物所动。 这也许就是卦辞上所说的贤能之人吧? 西伯昌慢慢走过去,不由大吃一惊:白发老翁钓鱼的鱼钩竟然是直的! 他禁不住好奇,问道:“老先生,别人钓鱼,鱼钩都是弯的,为什么您的鱼钩是直的呢?” 白发老翁笑了,说:“我哪里是在钓鱼,我是在钓天下的明君呀!” 西伯昌也在石头上坐下,和白发老翁攀谈起来。他们言语相投,竟有相见恨晚之感。 西伯昌说:“我祖父在世的时候曾说过,将来会有一个了不起的人帮助我把周族兴盛 起来,现在看来,这个人就是您呀!”

初中历史大事年表

历史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 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人类形成 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距今约30000年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距今约7000~5000年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 距今约5000~4000年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出现了奴隶制小国公元前3000年左右统一的古埃及国家建立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邦 约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约前2070~前1600年) 公元前2000年~前12世纪爱琴文明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两河流域 约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约前1600~前1046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前1046年~前771年)【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公元前771年戎族攻入镐京 公元前8世纪斯巴达、雅典城邦建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公元前6世纪起印度半岛逐渐统一 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帝国昙花一现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前207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第一次统一全国】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刘邦攻进咸阳,秦亡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倩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73年罗马共和国爆发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 公元9年西汉灭亡(前202年~9年) 公元25年东汉建立(25年~220年) 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220年魏国建立,东汉灭亡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三国】220~280年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系列)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系列)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系列) 千金一笑 近来将多年的旧书又翻了出来,其中明人冯梦龙先生的《东周列国志》再一次引起了我的注意,自己本来就是很喜欢看些历代轶事的人,于是便捧起了这本《东周列国志》再次研读起来。还别说,这一看还真让我重温了很多耐人寻味的小故事,闲暇之余书录于此,与君共勉。 所谓东周列国志,其书名已开宗明义,就是讲的东周时期的系列故事,当然就得从东周开始时说起了。任何一个朝代的更迭都不会毫无缘由,大都因前朝君王有失民之事,失民心者当然会失国,周朝也不例外。 西周自武王立国至平王迁都洛邑算是划上了句号,自此历史进入了最动荡的东周时期。虽然史学家以历王迁都做为东周的开始,但实际上西周的灭亡还是缘于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烽火戏诸侯。 话说西周传至历王时便已不得民心,历王被杀。虽然宣王有短暂中兴之意,但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逆转的,宣王死后,周朝又迎来一位昏君——幽王。幽王虽即王位,但却不理朝

政,他最大的爱好便是网罗天下的美女于后宫以供享乐。皇天不负有心人,幽王四年(公元前777年),幽王终于得到了令他可以付诸一切的女人——褒姒。这褒姒何许人也,能令幽王如此心动呢? 传说夏桀时期,一天早朝时突然飞来了两条巨龙盘于殿内,边流口水边说:“吾乃褒地二君也!”桀王非常害怕,便想杀了两条龙。但使人一算,杀之不吉利,便想赶走了之,再算仍是不吉利。于是一大臣出班奏报:据说龙之精华均在口水之中,不如收集起来加以收藏。又算一卦这回大吉。于是桀王命人取金盘收集龙之口水,放入金匣之中藏入金库。于是两条巨龙升空而去。斗转星移,转眼间来到周幽王的皇爷爷历王时代。一天历王忽见金库内一金匣光芒四射,忙命库官验看。库官取匣细看,其上记载详细,便向历王俱奏。历王好奇,命打开金匣。库官将金盘呈于历王时,历王却失手将金盘打碎,龙水立时化为一鼋跑了。此时洽有一十三岁的宫女路过,踩到鼋之足迹,顿觉腹中异动,便有了身孕。历王因宫女无夫而孕非常生气,将此宫女打入冷宫。时间转瞬又过了四十年,宣王时此怀孕四十年之宫女突然产下一女婴,王后认为怀胎四十年才产,必为妖人,于是命将其扔于河中。但女婴却三天不沉,后被一带罪之逃犯所救,逃至褒地抚养。十几年后,此女竟出落得如仙人一般。 幽王初期,因一褒姓大臣犯颜直谏而获罪于幽王,被囚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呆若木鸡纪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渻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十天后齐王又来问他:「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还不能沉住气呢。」一个月后齐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可是纪渻子还是摇头说不行。又过了十天后,纪渻子告诉齐王斗鸡训练好了,那只斗鸡非常厉害,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吓得像木头一样呆住,可见它真是天下无敌的斗鸡!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

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变得越发强大起来,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惠王为了能 够和其他六国争霸,不断蚕食小国以壮大国力。在夺得河西之后,秦国便开始向蜀国进军。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国虽然国力不敌秦国,可是却占据着有利地势,任凭谁 也攻不进来。即便敌人攻入,也可以断前绝后,来个瓮中捉鳖。 秦国已经攻打了很多次,可是屡战屡败,损失了大量兵力,但是仍然难以攻入城中。 对此秦惠王十分焦急,他多次察看地形,并派人到处打探蜀国虚实,最后他想出了一个主意。 有一天,秦军突然停止了对蜀国的进攻,而蜀军害怕有埋伏,仍然严守关口长达半个 月的时间。后来在蜀军当中流传着这样一件奇事:在离蜀军关隘不远的地方出现了一头金牛,屙出来的不是粪便而是黄金。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蜀国的王宫里,蜀王连忙派人前 去察看。 派去的人一看,果然如此,一头比普通的牛大三倍的石牛屹立在路旁,屁股下面有几 堆碎金子。那人拿上金子便跑回王宫向蜀王报告。蜀王大喜,当时蜀国国库正是空虚的时候,这笔意外之财将很好地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 为了防止别人抢先一步,蜀王立即派出军队前往保护,同时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 修桥铺路,硬是把天堑变成了通途。一条通往蜀国都城的通道打通了,金牛被顺利地运回 了蜀国。 蜀王迫不及待地想要拿到黄金,可是等了半天,那头牛的屁股里再也没有屙出黄金来。蜀王十分不解,对着那石牛左看右看,最后生气地责问打探的人,可惜谁也不知道到底是 怎么回事。国君大怒,立刻命人处死谎报消息的人。可是还没来得及执行就传来消息,秦 军已经攻到城下了。蜀王不由得大惊,宫中乱作一团。 其实,这便是秦惠王的妙计,他看强攻不行,便想到了智取。原来秦惠王打探到蜀国 兵少力弱,国库亏空,蜀王正在为财政发愁,于是便命人偷偷打造了这头石头,并在它的 屁股下放上了几堆碎金子。之后便叫部下四处散播谣言,骗蜀王上当。后来蜀军在前方运 牛的时候,秦军便悄悄地尾随着进来了。当金牛到达蜀国时,秦军自然也就到了。 天上不会掉馅饼,可是蜀王却遇上了掉金子的事情,怎么想都是一个骗局。可惜蜀王 太贪婪,贪图小利而亡了国,令天下人耻笑。 春申君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多智、善辩和善客而着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也有一些“预想不到”的事情。当然,这一切,都怪他自己做了一个 不该做的“春秋大梦”。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史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定都于亳(今天河南安阳)。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郑州)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定都咸阳,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重要事件及人物

扁鹊,原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齐国渤海郡莫州(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山东长清人。由於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国医学的先河。 扁鹊青年时曾替贵族管理客馆,因而结识了名医长桑君,向他学习,被人认为是起死回生的神医,其后开始往各国行医。 他首先在虢国行医,正巧遇上虢国国君的太子猝死。秦越人立刻前往并提供解决之法,他认为太子只不过是患了热气病,只要看看的下身是否温暖,听听他的耳朵是否有声响,看看他的鼻孔是否有扩张,就可以知道太子是否仍然生存。他救了虢国太子,自此他起死回生的医术就不胫而走。 他后来到了齐国,遇上了齐桓公,齐桓公认为扁鹊的赫赫有名只不过纯粹是神化夸张,於是对於他十分傲慢无礼。扁鹊一见到齐桓公,就对他说他有一个小病,只要立刻服药就可以治好,齐桓公认为他只不过在吓唬他,故此没有理会。当扁鹊第二次建议要为他治病时,齐桓公也置之不理。当第三次扁鹊见到齐桓公时,齐桓公发觉自己的身体果然像扁鹊所说一样,病徵散发出面,极为严重,他这才向扁鹊请教,可是扁鹊说由於齐桓公对於他的劝告置之不理,现在已经没能救了。过了不久,齐桓公果然死了。有了病入膏肓的成语。 后来扁鹊到了秦国,由於太医令李醯妒忌扁鹊的医术,於是设计害死了扁鹊。相传《难经》为扁鹊所著。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敬仲,史称管子,出生于颍上(今安徽颍上县),春秋时代的政治家,哲学家。《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宪问第十四)也有关於孔子对他的评论,北宋苏洵的《管仲传》也有一些分析。 年轻时家境贫困,鲍叔牙发现管仲有才能,交为好友,经常和管仲往来,管仲常占小便宜,鲍叔牙并不引以为意,反而处处为他设想,一直都善待管仲(蔚为美谈,史称「管鲍之交」)。后来,管仲辅佐齐国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其弟公子小白。 前686年,齐襄公逝世,他的侄子公孙无知篡位。 前685年春天,齐国大夫雍廪杀了公孙无知,公子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鲁国却支持其兄公子纠,因此齐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管仲射箭中了齐桓公的带钩,齐桓公没有死。齐国战胜,鲍叔牙向鲁庄公要求处决公子纠,并把管仲交给齐国。在鲍叔牙强烈推荐下,齐桓公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甚至尊为「仲父」。管仲在齐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倡「尊王攘夷」,终于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晏婴(?-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1.烽火戏诸侯:西周末代君主幽王妃褒姒不爱笑,为了取悦她,周王命 令燃烽火,在古代烽火是用来报告敌情的,当烽火燃烧后,各地诸侯率兵纷纷赶到京城,幽王和褒姒在城头望着疲惫受骗的将士,拍手大笑。后来敌人真的来进犯,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 结果西周灭亡,幽王被杀。 2.管鲍之交: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时二人经商 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 不以为言。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对的政治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失败身亡,管仲被囚身问罪。鲍叔牙劝说桓公,立管仲为相。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以“管鲍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 3.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亡到 楚国。楚国国君设宴款待他,问他将来怎么样报答,他说:“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退避三舍。”后来已估晋君的重耳果然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4.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载:战国时,齐威王沉湎于酒色,国 政混乱,诸侯并侵,危在旦夕,而左右大臣又不敢劝谏。善辩的淳于 髡(kǚn),知道齐威王爱听隐语,便去对齐威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知道这是在讽谏自己,便说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亲自率兵应战,夺回了失去的国土。后 以“一呜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 5.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载:战国时,墨子主张“兼爱”,而杨朱却 反对“兼爱”,主张“为我”,提倡个人利已主义,孟子批评杨朱说:“杨朱主张为我,如果拔他身上的一根毛对天下有利,他也不干。”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端吝啬自私。

历史:春秋战国的四字成语

四字成语: 买椟还珠、一鸣惊人、狐假虎威、上下其手、杞人忧天、亡羊补牢、一暴十寒、三人成虎、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三令五申、围魏救赵、胡服骑射、窃符救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抱薪救火、毛遂自荐、鹬蚌相争、买椟还珠、买椟还珠、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邯郸学步、按图索骥、乘龙快婿、鸡鸣狗盗、哀而不伤、安然如故、按兵不动、包藏祸心、杯水车薪、奉公守法、利令智昏、病入膏肓、与狐谋皮、一字千金、一网打尽、一窍不通、叶公好龙、问一得三、闻一知十、畏首畏尾、甚嚣尘上、上行下效、专心致志、完璧归赵。具体例子: 1、奉公守法、 赵奢是赵国名将。他做征收租税的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交税,他依法杀其用事者

九人,平原君怒,拟杀赵奢。赵奢毫不畏缩,理直气壮地说:“如果你能为民表率,举国上下人人会奉公如法,法立则国强,你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平原君听了这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向赵惠王推荐重用他。 原文: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於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国?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於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2、管鲍之交、 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时二人经商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不以为言。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

春秋战国文明中的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文明中的成语故事大全 本文是关于春秋战国文明中的成语故事大全,感谢您的阅读! 导语:春秋战国时期,士子为了突显自己的才能而到各个国家担任谋臣,因此出现了诸子百家,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鼎盛的时间之一。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成语文化吧! 成语: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成语: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成语: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成语: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成语: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成语: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成语: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世界史重大事件时间表(完整版)

大学世界史重大事件时间表(完整版)适用于大学、高中、初中生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大约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人类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3000年左右 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 公元前2100年左右 埃及奴隶河贫民大起义 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 公元前1000年左右努比亚建立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594年雅典的梭伦改革 公元前六世纪居鲁士统一波斯,佛教在印度产生 公元前539年 波斯占领巴比伦 公元前525年波斯灭埃及 公元前509年罗马成立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共和国 公元前330年波斯被马其顿灭亡 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统一印度大部分地区 公元前73-71年 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的元首制,共和国转为帝国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出现高句丽奴隶制国家 公元初东非阿克苏姆奴隶制国家兴起 公元一世纪基督教产生 公元三世纪日本大和奴隶制国家兴起 313年基督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 四世纪北非发生“阿哥尼斯特”运动 378年 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亚堡击败罗马军队 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 410年西哥特人一度占领罗马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 六世纪初法兰克王国建立 622年 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拉,伊斯兰教纪元 八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形成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 676年 新罗统一朝鲜

九世纪早期英吉利王国形成 843年查里曼帝国分裂,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雏形产生九世纪封建制度在西欧确立 962年神圣罗马帝国建立 1054年基督教会分裂 1066年 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 十一世纪中叶加纳王国全盛时期 1192年日本幕府政治建立 十三世纪 埃塞俄比亚封建国家兴起 十四世纪马里王国全盛时期,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开始 1358年法国农民起义 1381年英国瓦特。泰勒起义 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英法百年战争结束 十五世纪桑海兴起 十五世纪晚期 英法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圈地运动开始 1480年俄罗斯摆脱蒙古控制 1487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初次航行到美洲 1497-1498年达加马开辟西欧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7年 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航地球 十六世纪 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亚、美强占殖民地 1524-1525 德意志农民起义 1588年 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592-1598年朝鲜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卫国战争 1600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 十七世纪初法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拓殖 1607年英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拓殖 1632年沙俄在西伯利亚修建侵略扩张的基地—雅库次克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49年 英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 1660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英国政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1689年中俄签定“尼布楚条约”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教学目的知识构造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思想 老子《老子》;孔子“五经” 诸子百家 科技 天文 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十九年七闰 《甘石星经》 物理 《墨经》 文学 《诗经》 屈原《离骚》;诸子散文 艺术 《妇女凤鸟图》《御龙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编钟医学 扁鹊与四诊法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在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了解这一时期文化开展的时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内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识学生在重点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析。 二、文学 本部分内容包括《诗经》、屈原和诸子散文。《诗经》、屈原这部分内容学生在重点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重点初中课本未涉及的内容加以强调。 在讲述诸子散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语文知识了学习这部分知识。并让学生认识到诸子通过其散文向世人阐述其思想。三、艺术 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讲述这部分内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学生在重点初中就已经学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内容。并强调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领先的时间。 战国时期物理学的开展是以前学生没有学过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中国物理学获得的成就。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

补充。 五、医学 本部分内容学生也已学过,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回忆即可。 重点——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儒家倡导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倡导“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倡导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乱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乱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毁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开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交融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重点——对孔子的评价 自汉代至清朝,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五四”时

关于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汇总

关于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汇总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 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协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 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 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 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 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协助训 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 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 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 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 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 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 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 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 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 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有关春秋战国皇帝的历史故事

有关春秋战国皇帝的历史故事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有关春秋战国皇帝的历史故事》的内容,具体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那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阅读。: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奋发图强,重用人才秦穆公,名任好,赢姓,...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那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阅读。 :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 奋发图强,重用人才 秦穆公,名任好,赢姓,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网罗人才,重用贤臣,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左右手,这些能人是让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重要棋子。他还内修国政,外图霸业,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开始了秦国的崛起。正是因为他打下的基础,才有了后来的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华夏的千秋大业。 为了能使更多的贤才为自己效力,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人那里请来了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请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枝。秦穆公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个国家,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使国家强盛,打败了楚国和魏国,扩地千里,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关于秦穆善于纳贤才《史记秦本纪》记载:"穆公任好五年,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奚。既虏百里奚,以为秦穆公夫人媵于秦。百里

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秦穆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羊皮赎之。楚人遂许与之。" 秦穆公认为要做大事得有大批人才,他想尽办法满天下去搜罗。秦穆公与众不同的是,不重用本国的贵族。他怕本国贵族权大势大,国君反倒受了他们的牵制。他宁可重用外来的人才。外来人才他们不像本国的豪门大族割据地盘,建立自己的势力,威胁国君。 可是秦国地处西部,人才难觅,于是他就打算到其他国家去搜寻。当时他还没有娶妻,于是就派公子絷到晋国求亲,一方面可以结交晋国这个中原大国,另一方面可以顺便寻访贤人。公子絷出发前,秦穆公特意嘱咐他:"我国国小,人才罕见,晋国是大国,必有奇才。你这次去一则替寡人求亲,如果成功,我们就不用担心东边的威胁了(晋国在秦国的东面);二来就要为寡人寻访贤士,有愿意来我国效力的,就一定把他给寡人带回来。" 没过多久,秦穆公听说公子絷求亲成功,很高兴。又听说访得贤人公孙枝,秦穆公更是喜出望外,急忙召来公孙枝相见,和他谈论国家大事,发觉其果然是很有才华的人,就拜公孙枝为大夫。又派公子絷带上聘礼到晋国去迎娶伯姬。 十多天以后,公子絷带了伯姬和晋国陪嫁的奴婢、彩礼回来见秦穆公。秦穆公打开晋国陪嫁奴婢的名单一遍,又核对了一下,就回过头问公子絷:"卿此去功劳甚大,不过这个百里奚是个什么人啊?怎么只有名字,不见人啊?"公子絷赶紧回答说:"百里奚原先是虞国的臣子,后来虞国被灭,

春秋战国时期的寓言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寓言故事 1:以貌取人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 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 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 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 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 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 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 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出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 失之子羽。 释义:意思是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 2:不远千里 梁惠王见了孟子,热情地说:“先生,您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我们魏国,一定是给我的 国家带来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开口就讲利?有仁义就行了。如果君王说怎样有利于我 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说怎样有利于自身,这样上上下下都追 逐私利,那么就危险了。”接着孟子说道:“在能出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谋杀他们国君 的必定是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二等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大国的大夫能从万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千辆,二等国家的大夫能从千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说不多了,但是,他仍永远不会满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扬私利了。” 梁惠王听了很受触动,焦急地问:“那先生以为该怎么办呢?”孟子说:“从来没有 讲仁的人会遗弃他的双亲,也没有讲义的人会不尊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讲仁义 就够了,何必再讲利呢?” 3:负荆请罪 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秦、齐、楚、燕、韩、赵、魏,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 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 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封他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春秋战国小故事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朝秦暮楚 从地域上来说,以韩、赵、魏为主,从燕到楚,南北合成一条纵线,东抗齐或西抗秦是为合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连成一条横线,进攻其他弱国是为“连横”。秦国在战国后期通过变法逐渐强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而东方六国为抗击秦的攻势,曾一度“合纵”攻秦,使秦国受挫,放弃了一些占领地。但“合纵”却不能善始善终,最终被秦的“连横”政策各个击破。“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时而追随秦,时而又追随楚,反复无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朝秦暮楚”故事的由来。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从地域上来说,以韩、赵、魏为主,从燕到楚,南北合成一条纵线,东抗齐或西抗秦是为合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连成一条横线,进攻其他弱国是为“连横”。秦国在战国后期通过变法逐渐强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而东方六国为抗击秦的攻势,曾一度“合纵”攻秦,使秦国受挫,放弃了一些占领地。但“合纵”却不能善始善终,最终被秦的“连横”政策各个击破。“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时而追随秦,时而又追随楚,反复无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朝秦暮楚”故事的由来。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远交近攻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睢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郭、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

美国重大历史事件年表

美国重大历史事件年表 展览背景资料:美国重大历史事件年表 1607 5 月14 日:104 名欧洲移民抵达北美,建立了英国在北美的第一个殖民地弗吉 尼亚的詹姆斯顿. 1609 受荷兰东印度公司雇用,亨利·哈德逊在后来被称为哈德逊河的河流上航行, 勘探 1619 7 月30 日:弗吉尼亚伯吉斯议院召开美洲第一次选举出的立法会的首次会议 海盗船"珍宝"号(英国)和"白狮"号(荷兰)运抵第一批非洲奴隶到美洲 1620 12 月26 日:"五月花"号携102 名朝圣者抵达马萨诸塞的普利茅斯 1626 彼得·米纽特以60 荷兰盾(24 美元)从美洲土着人手中购得曼哈顿岛 1652 罗得岛施行殖民地首部法律,宣布奴隶制非法 1675–76 飞利浦国王战争期间,殖民者与美洲土着人在新英格兰发生历史上最血腥冲突1692 在马萨诸塞的塞伦市的魔法审判中,19 个人(包括男人和女人)被判绞刑疯 狂迫害达到顶点 Section 1 1704 4 月24 日:约翰·坎贝尔编辑印刷美国第一份报纸《波士顿时事通讯》第一期 c. 1730 殖民地经历了由乔纳森·爱德华兹,乔治·怀特菲尔德和吉尔伯特·特南特发 起的"大觉醒"宗教复兴运动(约至1745 年) 1765 英国议会实施印花法案对美洲输入物征税,激起货物抵制与骚乱(1766 年撤销) 1770 5 月5 日:英国士兵在波士顿大屠杀中杀死5 个殖民者,煽动起独立情绪 1773 12 月16 日:塞缪尔·亚当姆斯发起的"自由之子"组织,在波士顿茶会上将进 口茶叶倾倒在波士顿港,抗议英国征税 1775 4 月18-19 日:保罗·瑞维尔星夜骑马提醒莱克星顿人抵御英国军队,美国革命 开始 1776 1 月:托马斯佩恩的《共同的感觉》点燃了要求脱离英国获取独立的革命情绪 7 月4 日:国会通过了建立美利坚合众国的《独立宣言》,包括未来总统约 翰·亚当斯(1797-1801)和托马斯·杰斐逊(1801-1809)以及起草人本杰 明·弗兰克林在内的56 个人签名 1783 英美签订《巴黎条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革命战争正式结束 1787 《西北法令》铺平殖民之路,为俄亥俄河北部和密西西比河东部疆土的合 并打下基础 1787–90 国家大会批准《美国宪法(1787 年9 月17 日制定)》,取代了《联邦条款》; 特拉华最早批准(1787 年12 月7 日),新汉普郡的批准使其达到9 个州的 数量,《美国宪法》生效(1788 年6 月21 日),罗得岛在13 个州中最后一 个批准(1790 年5 月29 日) 1789 4 月30 日:乔治·华盛顿被一致选举为美国第一位总统(1789-1797),是美 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全票选举的总统候选人 1791 12 月15 日:美国施行《权利法案》,对宪法第一次作了10 处修改,保障全 体公民基本权利 1793 《逃奴法案》实施,助长了对逃跑奴隶的追捕,规定对帮助奴隶者给予严惩 1794 3 月14 日:埃利·惠特尼为轧棉机申请专利,刺激了南部农耕地区经济发 展 1800 国家首都由费城迁往由法国建筑师皮埃尔·埃芬特仿照巴黎和凡尔赛设计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