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在化学中的应用示踪原子方法原理利用
- 格式:doc
- 大小:4.38 MB
- 文档页数:40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解决的关键问题、同位素示踪法基本原理和特点质。
因此,就可以用同位素作为一标记,制成含有同位素的标记化合物(如标记食物,物理性质,就可以用核探测器随时追踪它在体内或体外的位置、量及其转变等,稳定性1015非放射性个放射性原子。
它比目较敏感的重量分析天平要敏感放射性测定不受其它非放射性物质的干扰,可以省略许复杂的物质射线,在体外测量而获得结果,就大简化了实验过程,4.符合生理条件在放射性同位素实验中,所引用的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化学量是极微量的,它对体内原有的相应物质的重量改变是微不足道的,体内生理过程仍保持正常的平衡状态,获得的分析结果符合生理条件,更能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质。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的优点如上所述,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的人员要受一定的专门训练,要具备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和条件,在目前个别元素(如氧、氮等)还没有合适的放射性同位素等等。
在作示踪实验时,还必须注意到示踪剂的同位素效应和放射效应问题。
所谓同位素效应是指放射性同位素(或是稳定性同位素)与相应的普通元素之间存在着化学性质上的微小差异所引起的个别性质上的明显区别,对于轻元素而言,同位素效应比较严重。
因为同位素之间的质量判别是倍增的,如3H质量是1H的三倍,2H是1H的两倍,当用氚水(3H2O)作示踪剂时,它在普通H2O中的含量不能过大,否则会使水的物理常数、对细胞膜的渗透及细胞质粘性等都会发生改变。
但在一般的示踪实验中,由同位素效应引起的误差,常在实验误差内,可忽略不计。
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射线利于追踪测量,但射线对生物体的作用达到一定剂量时,会改变机体的生理状态,这就是放射性同位素的辐射效应,因此放射性同位素的用量应小于安全剂量,严格控制在生物机体所能允许的范围之内,以免实验对象受辐射损伤,而得错误的结果。
二、示踪实验的设计原则设计一个放射性同位素的示踪实验应从实验的目的性,实验所具备的条件和对放射性的防护水平三方面着手考虑。
第三章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应用核技术是对同位素以及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效应进行应用研究与开发,因此其基础与基本手段就是同位素和电离辐射。
放射性同位素在工业、农业、医学、生物学以及其他血多科学领域中都有相当广泛的应用。
最早的应用可追溯到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镭放射性同位素以后不久。
那时,镭就已在灭菌消毒、治疗某些疾病方面初露锋芒。
随着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品种的不断出现,放射性同位素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人体器官扫描造影和科学研究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成为医学中不可缺少的现代方法。
除了医学之外,放射性同位素在工业、农业、国防、建筑、交通、宇航甚至日常生活中也非常有用。
根据其应用方式可分为三种。
第一,它可作为示踪原子应用于各个学科;第二,它可作为辐射源去透视各种X射线不能透视的材料内部的特征和缺陷,并制成自动检查和测量仪器;第三,它可作为核能源和核监测仪器。
如核能电池、火灾报警器等。
目前放射性同位素已深入到各个科学技术领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放射性同位素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早在60年代,前苏联和美国等国家的放射性同位素应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即已构成国民经济总收入的0.1-0.3%。
到了80年代已达到0.5%。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每两个人就医,就有一个人要求助于核医学,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中已誉为“活体原子显微镜”。
在工业生产中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也已占相当的比重。
例如,世界上90%以上的电线电缆是经辐照加工处理过的;全世界石油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是利用放射性测井勘探的。
我国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的发展历史也是如此。
60年代末,全国几乎所有的省市级医院都开展了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研究,个别省市发展到区县级医院。
在农业方面,经辐射育成的良种已有数百种,推广面积达数千万亩,产生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在工业方面,放射性同位素的参与,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省了原材料,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核物理学中的放射性核素和放射性示踪技术在核物理学这个充满奥秘和探索的领域中,放射性核素和放射性示踪技术无疑是两颗璀璨的明珠。
它们不仅为我们揭示了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原子核的奇妙世界,还在众多领域,如医学、生物学、地质学和工业等,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放射性核素。
简单来说,放射性核素是指那些原子核不稳定,会自发地发生衰变并释放出各种射线的核素。
这些射线包括α射线(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氦核)、β射线(电子或正电子)和γ射线(一种高能电磁波)。
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过程是一个随机的过程,但它们的衰变率通常用半衰期来描述,即放射性核素衰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不同的放射性核素有不同的半衰期,从几微秒到数十亿年不等。
放射性核素的产生有多种途径。
一种是通过天然放射性衰变,例如铀、钍等重元素在自然界中会自发地衰变产生一系列的放射性核素。
另一种是通过人工核反应,如在核反应堆中用中子轰击稳定核素,或者在加速器中用高能粒子撞击靶核,从而产生新的放射性核素。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放射性示踪技术。
这是一种利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来追踪和研究物质在各种过程中的运动和变化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将少量放射性核素引入到被研究的体系中,然后通过检测放射性核素的分布和变化,来了解体系中物质的流动、转化和反应等情况。
在医学领域,放射性示踪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诊断疾病方面,医生可以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药物注入患者体内,然后利用专门的仪器检测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分布,从而发现病变部位。
比如,利用放射性碘-131 可以诊断甲状腺疾病,通过检测甲状腺对碘的摄取情况来判断甲状腺的功能是否正常。
在治疗方面,放射性核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放射性碘-131 可以用于治疗甲状腺癌,放射性钴-60 可以用于肿瘤的放射治疗等。
在生物学研究中,放射性示踪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生物体内各种物质的代谢过程。
比如,用放射性磷-32 标记的核苷酸可以研究DNA 的合成和复制过程;用放射性碳-14 标记的葡萄糖可以研究细胞的呼吸作用和能量代谢。
放射性核素的应用radionuclide applications放射性核素(见放射性、核素)的辐射、能量和作为示踪物的应用,为原子能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具有效果好、收益大、投资少等优点。
简史M.居里和P.居里从沥青铀矿中发现镭之后,瑞典科学家于1907年研究证明,镭辐射对于发育迅速的细胞有特别强的抑制作用,于是镭辐射在医学上的应用,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后来镭发光粉的制成和它在夜明仪表中的应用,则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的辐射能的先例。
1912年,G.C.de赫维西在化学反应中首次成功地用镭D(即210Pb)作为示踪原子,从此人们认识到放射性核素示踪应用的广泛可能性。
但是,从矿石中提炼这些天然放射性核素很困难,价格又非常贵,使进一步推广应用受到了限制。
30年代人工放射性核素的获得和40年代以后人工放射性核素生产的不断发展,才为其广泛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方法通常分为示踪应用、辐射应用和衰变能的应用三大类。
辐射应用,按其应用的方式和目的,还可分为放射性核素仪表(又称同位素仪表)、辐射加工、辐射育种、辐射刺激生长、辐射防治虫害、食品辐照保藏、辐射治疗(又称放射治疗)和医疗用品的辐射消毒等。
(见彩图钴60辐照装置。
正在进行蔬菜的辐照保鲜试验,蓝光为切伦科夫辐射、钴圃──利用钴60的γ射线对农作物进行辐射育种的装置、月季花的辐射育种──使发生白色突变。
、月季花的辐射育种──使发生白色突变对照物、冬小麦的辐射育种──赋予早熟、抗条锈等性能、用于食品保藏的钴60辐照装置、马铃薯的辐照保鲜──抑制发芽。
左为对照物)示踪应用是在被研究的体系中引入适当形式的某种放射性核素,利用其特有的信号──放射性,追踪探测其运动和变化,揭示该体系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类方法。
这类方法既包括非同位素示踪应用,也包括严格意义上的同位素示踪原子的应用。
后一种应用由于放射性核素能和其稳定同位素一样参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反应、变化或代谢,故易于获得其他方法难于或不可能获得的有关生产过程、反应机理、物质结构以至生物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信息。
第十三章 放射性核素在化学中的应用第一节 示踪原子方法原理利用放射性核素容易探测这一优点,人们常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来揭示体系中所研究物质变化的规律。
在一些简单的示踪方法中,放射性核素仅仅附着于所研究的对象上。
例如将含放射性钴的线系在昆虫身上,就可以利用γ射线来考察昆虫的活动习性和规律。
用放射性浮标可以测定密闭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此时,只要在液面上加有含少许放射性物质的浮标,便可根据探测到的射线来判断液面的高度。
在另一类应用中,由于放射性示踪与研究对象混合均匀,所以可以根据示踪的浓度判断研究对象的行为。
例如当油管中相继流过几中不同的油时,将可溶性的124Sb —三苯基锑加入油中,可以判断各种油流动时的交界面。
将24Na 标记的盐水溶液注入病人体内,待盐水在体内均匀分布后,取样分析24Na 的浓度可求得病人体液的总量。
在化学研究中,广泛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原子。
示踪原子方法常用于分子结构的研究;化学反应以及吸附、色层、电解、电泳等过程的动力学研究;还用于反应的平衡常数、活化能、分离系数、扩散速度、物质的比表面、溶解度、蒸气压等物理化学数据的测定;在分析化学中用于元素含量的定量测定等。
在化学中,除了将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原子应用以外,还可以作为辐射源应用。
后一类属于辐射化学领域。
本世纪初有人曾试图将RaD(210Pb)从大量珠铅中分离出来,然而实验表明,这种分离是徒劳的。
但是分离工作的失败却启示了人们,既然RaD 不能从铅中分离出来,RaD 和普通铅又发生完全相同的化学变化,那么就可以用RaD 来“标记”非放射性铅。
在可以忽略同位素效应的前提下,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因此若合成一种与所研究的化合物相同并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化合物,则在将标记化合物均匀地加入所研究的化合物后,便可依靠对射线测量而方便地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行为来判断原来不易或不能辨认的大量稳定同位素的行为。
该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常称为示踪原子。
示踪剂的原理及应用示踪剂是指通过在特定物质中加入具有独特标识的化合物或放射性同位素等,用于追踪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分布过程的技术方法。
示踪剂的原理主要有生物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化学示踪法等。
下面将重点介绍示踪剂的原理及其应用。
1.生物标记法原理:利用具有特定生物活性或易被生物体吸收、转化的化合物作为示踪剂,通过测定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或与其产生的代谢产物来追踪其在生物体内的运动。
生物标记法示踪剂包括生物活性示踪物质和内部标记物质。
生物活性示踪物质能够在生物体内发生变化,通过与目标物质的特异性作用,将目标物质与示踪物质分离或增强测定信号;内部标记物质是指加入到目标物质中,与目标物质没有特异性反应,但通过测定标记物的含量来追踪目标物的分布和转化。
2.同位素示踪法原理:同位素示踪法是通过替代物质中的一些原子核或化学键中的原子核,使其具有独特的放射性或质量差异,来对物质的运动进行追踪。
同位素示踪法主要包括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和稳定同位素示踪法。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射线来测定目标物质的浓度和分布。
稳定同位素示踪法则通过测定同位素含量的比值来追踪物质在环境中的流动和转化。
3.化学示踪法原理:化学示踪法是通过向目标物质中加入标记性元素或分子团,改变目标物质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从而追踪其在环境中的行为。
化学示踪法常用的标记方法包括氢-氘代替、碳-氧-硫-氮-氟-磷等同位素或放射性核素的标记,以及添加特定的化合物或染料等标记物质。
在环境科学领域,示踪剂的应用非常广泛。
以下是部分示踪剂应用的案例:2.土壤示踪剂:用于研究土壤侵蚀、污染物迁移、农药残留等。
示踪剂包括稳定同位素、放射性核素、荧光染料等。
3.生物示踪剂:用于研究生态系统中物种迁移、食物链关系、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等。
常用的示踪剂包括饵料标记、同位素标记和DNA标记等。
5.工业示踪剂:用于追踪工业过程中的物质传输和环境污染。
常用的示踪剂包括颜料、染料、放射性核素等。
核素示踪原理及试验设计一、核素示踪原理核素示踪是一种通过添加特定的放射性核素来跟踪或标记特定化合物或过程的方法。
核素示踪原理基于放射性核素的特性,如半衰期和崩变模式,通过测量其在体内或体外的存在来揭示特定化合物或过程的行为和变化。
核素示踪可以分为内示踪和外示踪两种类型。
1.内示踪:将放射性核素添加到研究对象内部,随后通过测量其在体内的存在来推断该物质在体内的行为和变化。
常用的内示踪方法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和自放射性含量测定法。
2.外示踪:将放射性核素添加到研究对象外部,通过测量其在体外的存在以及与研究对象的相互作用来推断其行为和变化。
常用的外示踪方法有溶液示踪法和颗粒示踪法。
二、试验设计1.内示踪试验设计内示踪试验用于研究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学行为和代谢动力学等问题。
通过将放射性核素标记到特定的化合物中,并将其添加到生物体内,然后测量其在体内的存在和消失来推断其代谢途径和代谢速率。
例如,可以选择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如药物,将其一部分标记为放射性同位素,然后将其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
通过测量实验动物体内放射性核素的存在和消失,并分析其代谢产物,可以了解该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
2.外示踪试验设计外示踪试验用于研究物质在环境中的传输和转化过程,如水流动、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等。
通过将放射性核素标记到研究对象外部,并观察其在环境介质中的扩散和迁移过程,可以推断出物质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变化。
例如,可以选择一种与所研究物质具有相似性质的放射性核素,将其添加到环境介质中,如地下水或土壤中,然后通过监测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存在和浓度变化来研究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特性。
此外,核素示踪还可应用于农业、工业等领域。
例如,对作物施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肥料,通过测量作物中的同位素含量,可以研究肥料中的养分在作物中的吸收和转移过程。
又如,在工业反应中,可以向反应体系中添加放射性标记物质,通过测量反应体系中标记物质的浓度和变化来研究反应的动力学行为。
核物理学中的放射性核素和放射性示踪技术在核物理学的广袤领域中,放射性核素和放射性示踪技术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为我们揭示了物质世界的诸多奥秘,也在众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放射性核素,简单来说,就是具有放射性的核素。
核素是指具有特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原子。
而当这些原子的原子核不稳定,会自发地发生衰变,释放出各种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等,这样的核素就被称为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核素的衰变是一个随机的过程,但它们的衰变速率通常用半衰期来描述。
半衰期就是指放射性核素衰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不同的放射性核素具有不同的半衰期,有的可能只有几秒甚至更短,而有的则可以长达数千年甚至更长。
放射性核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例如,铀、钍等重元素的同位素大多具有放射性。
同时,在人类的活动中,如核电站的运行、医疗中的放射性治疗等,也会产生和使用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示踪技术则是基于放射性核素的特性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技术。
它的基本原理是将少量的放射性核素引入到研究对象中,然后通过追踪放射性核素的分布和变化,来了解研究对象的运动、转化等过程。
比如说,在医学领域,放射性示踪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
医生可以将含有放射性核素的药物注入患者体内,然后利用专门的仪器检测放射性的分布,从而诊断疾病。
例如,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中,常用碘-131 作为示踪剂。
因为甲状腺会摄取碘,通过检测碘-131 在甲状腺中的分布情况,医生可以判断甲状腺的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结节等病变。
在农业方面,放射性示踪技术也大显身手。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它来研究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输过程。
比如,给植物施加含有放射性磷的肥料,然后观察放射性磷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转移,就能了解植物是如何吸收和利用磷元素的,这对于优化施肥方案、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业领域,放射性示踪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管道的泄漏。
将放射性核素加入到管道中的流体中,然后在管道外部检测放射性的强度。
如果在某个位置检测到异常的放射性强度增加,就说明那里可能存在泄漏。
第十三章 放射性核素在化学中的应用第一节 示踪原子方法原理利用放射性核素容易探测这一优点,人们常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来揭示体系中所研究物质变化的规律。
在一些简单的示踪方法中,放射性核素仅仅附着于所研究的对象上。
例如将含放射性钴的线系在昆虫身上,就可以利用γ射线来考察昆虫的活动习性和规律。
用放射性浮标可以测定密闭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此时,只要在液面上加有含少许放射性物质的浮标,便可根据探测到的射线来判断液面的高度。
在另一类应用中,由于放射性示踪与研究对象混合均匀,所以可以根据示踪的浓度判断研究对象的行为。
例如当油管中相继流过几中不同的油时,将可溶性的124Sb —三苯基锑加入油中,可以判断各种油流动时的交界面。
将24Na 标记的盐水溶液注入病人体内,待盐水在体内均匀分布后,取样分析24Na 的浓度可求得病人体液的总量。
在化学研究中,广泛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原子。
示踪原子方法常用于分子结构的研究;化学反应以及吸附、色层、电解、电泳等过程的动力学研究;还用于反应的平衡常数、活化能、分离系数、扩散速度、物质的比表面、溶解度、蒸气压等物理化学数据的测定;在分析化学中用于元素含量的定量测定等。
在化学中,除了将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原子应用以外,还可以作为辐射源应用。
后一类属于辐射化学领域。
本世纪初有人曾试图将RaD(210Pb)从大量珠铅中分离出来,然而实验表明,这种分离是徒劳的。
但是分离工作的失败却启示了人们,既然RaD 不能从铅中分离出来,RaD 和普通铅又发生完全相同的化学变化,那么就可以用RaD 来“标记”非放射性铅。
在可以忽略同位素效应的前提下,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因此若合成一种与所研究的化合物相同并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化合物,则在将标记化合物均匀地加入所研究的化合物后,便可依靠对射线测量而方便地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行为来判断原来不易或不能辨认的大量稳定同位素的行为。
该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常称为示踪原子。
放射性示踪原子方法的原理可以用下式表示→)(*A xAy S M →N →…. →Y →)''(A Ay x Z→)(*A xAy S M’→N’→…. →Y’ →'Z (13--1)→)(*A xAy S M →N →…. →Y’’ → ''Z 式中)(*A xAy S 表示开始时体系中化合物S 含有x 个稳定同位素原子A 和y 个放射性同位素原子*A ,在通常情况下,x 远远比y 大得多。
(13--1)式表示S 同时发生了三种化学变化,并且每一种化学变化又经过了一系列中间产物。
但是因为A 和*A 的化学性质完全同,所以无论是中间产物还是最终产物中,稳定同位素原子A 和放射性同位素原子*A 的数目之比总是等于x/y 。
例如对最终产物之一Z ,有yx y x =''。
如果某一中间产物含有x’’个稳定同位素原子A和y’’个放射性同位素原子*A,则yxyx''''。
这样,人们只要观测*A的化学变化,就可以断定A发生了同样的化学变化。
在此,*A起到了示踪原子的作用。
以上所述A和*A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即忽略了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效应。
对于中等原子量的元素及重元素,完全可以忽略同位素效应。
但是对于像氢和碳这样的轻元素,就不能认为它们的各种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需要考虑同位素效应(见第三章)。
在示踪原子的应用中,除须忽略同位素效应以外,还必须忽略辐射引起的化合物的分解等作用。
在通常的化学实验中,忽略辐射化学作用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为所用的放射性核素的量非常小。
但是在生物化学研究中,则由于所研究对象对辐射的作用特别灵敏,所以必须认真考察辐射化学作用。
例如将每毫升含8-10毫居里14C的甲醛放在某一密闭容器中,就会产生几个大气压的压力,这主要是甲醛受辐射分解产生H2和CH4等气体造成的。
由式(13-1)可见,示踪原子方法又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是A和*A必须处于同一个化学状态。
如果不能满足这一前提,必然会得到错误的结论。
已知的一千几百种放射性核素中,绝大多数不能用做示踪原子。
选择放射性示踪原子时,必须考虑下列因素。
一.半衰期考虑到使用前核素的运输及储存、化学实验操作及放射性测量需要一定时间,选择示踪原子的核素必须有足够长的半衰期。
如果半衰期太短,衰变过于迅速,将使样品的放射性活度变化太大,难以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
例如半衰期仅为实验所需时间十分之一的核素,在实验结束时,实际上几乎衰变完了。
因此只能在一些简单的实验中。
才可用寿命短的同位素示踪原子。
然而核素的半衰期也不宜太长,否则难以制备放射性比活度高的样品,并且由于放射性核素会在人体中储积,顺而一般说来半衰期越长的核素,放射性毒性越大,废物也越难处理,因此寿命太长的放射性核素不够理想。
目前用作示踪原子的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一般在几小时到几千年之间,最常用的是半衰期在几星期至几个月之间的放射性核素。
二.射线的类型和能量由于α射线的穿透能力很小又难以探测,因此α射线发射体除极少数以外,一般不用作示踪原子。
将β和γ发射体比较,应优先考虑β发射体。
这是因为γ射线的测量效率较低,就要求其用量较多;且它的穿透能力很大,对防护的要求就高。
当然,在有些实验中,正是利用了γ射线的穿透能力大,才使在厚层物质外的测量成为可能。
β射线探测效率高,易于防护。
在实验中当然最好用硬β射线发射体,如32P(Ep=1.71MeV)。
如果β射线的最大能量小于0.1MeV,就不能简单地用盖革-弥勒计数管,例如:3H(Ep=0.01861MeV)就必须用液体闪烁计数器来测量。
三.放射性核素的纯度用作示踪原子的核素应具有高的放射性纯度、放射化学纯度和化学纯度,在制备放射性核素的过程中,如果靶子物不纯而含有杂质,即使杂质含量不高,也可能因为核反应截面很大而产生放射性杂质。
靶子核素发生的副反应是放射性杂质又一来源。
因此,为了提高示踪原子的核素的纯度,必须仔细控制辐照条件以及对靶子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提纯。
如果放射性核素发生α和β衰变,则在使用示踪原子前必须注意到放射性核素的子体是否稳定性的。
如果子体也是放射性的,在测量放射性活度时,就需要考虑子体放射性对测量有多大影响。
便如90Sr(半衰期28.1年)的子体是稳定的子体是90Y (半衰期6.4小时),两者都是β—射线发射体,但β离子的能量不同,前者小,后者大,故90Y 的β衰变对90Sr 的测量有很大影响,若用已分离去90Y 的90Sr 作示踪原子,在短期内可不考虑90Y 的射线对测量的影响。
如果子体是稳定的核素,虽然子体不影响放射性纯度和放射化学纯度,但引进的子体核素杂质会影响化学纯度。
例如32P 经过14.3天后,有一半变成了32S 。
寿命短的母体核素对纯度的影响大。
此外,在放射性核素的储存过程中,也可能由于辐射分解和同位素交换反应而使纯度降低。
在选择示踪原子时,还应尽可能使用低毒性的放射性核素,以保证使用人的安全和周围的环境少受污染。
因此,当某一元素有几种放射性同位素时,必须根据以上选择原则选择示踪原子。
例如人们愿意用14C (半衰期5730年),而不用11C (半衰期20分),因为14C 易于得到,11C 半衰期短;愿意用ThB (半衰期10.6小时),而不用RaD (半衰期22.3年)作为铅的示踪原子,因为RaD 发射软β射线(81%的β射线的最大能量为0.015MeV );在90Sr 、89Sr 和85Sr 三种同位素中,宁可用后两种,因为90Sr 的毒性最大。
至今还有一些元素还没有适合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作为示踪原子。
例如He 、Li 、B 没有半衰期超过一分钟的放射性同位素,Ne 、N 、O 、Mg 、Al 没有半衰期超过十分钟的放射性同位素,F 和Si (32Si 除外)没有半衰期大于三小时的放射性同位素。
对于这些元素就需要用稳定的同位素原子作示踪原子。
放射性示踪原子方法的优点之一是灵敏度高。
其原因是极其微量的放射性物质也能被准确的测定,在适当的条件下,甚至可以探测和测定低达10-19克或更少的放射性核素,这是可能只有几千个原子,因此只有利用原子示踪方法才可以测定某些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和难挥发化合物的蒸气压等,只有跟踪示踪原子的行迹才可研究给定元素在某些化学或生物化学过程中的运动规律,这些工作是无法用其他方法代替的。
放射性示踪原子方法的另一个优点是特效性强。
这是因为各种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射线类型和能量各不相同,这使得跟踪放射性原子的工作决不会模棱两可,更不会受非放射性物质的干扰。
因而放射性示踪原子特别适用于微量物质示踪、揭示某些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研究以及医学与生物学中研究体内的生理变化等。
示踪原子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手段正广泛用于化学反应和生物化学过程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它们的发展。
在研究工作中要应用示踪原子方法,必须先获得某种放射性核素,并制备它的放射性比活度足够高的标记化合物,然后实验才能开始。
在实验中,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由于稳定化合物相混合而受到一定程度的稀释,因此原始的标记化合物的放射性比活度必须足够高,才能在测量稀释后的样品时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
不同的研究过程、实验方法和测量条件,要求有不同的放射性比活度,因此在实验前有必要估计一下需要多少示踪原子。
假定为了使测量误差在规定的范围之内,要求测量的样品的放射性时,每分钟计数为A 则实验所需要的示踪原子的毫居里数为q 为60107.3110010070⨯⨯⋅⋅⋅=ϕp V V A q 式中 V 0—所研究体系的体积(或质量)V —所测样品的体积(或质量)P—示踪原子进入所研究过程的百分数(%)—核辐射探测器的计数效率(%)在实验中或实验后,取样品测定其放射性计数时,一般采用相对测量法。
要注意的是测量应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即试样和标准应组成相近、厚度相同等,应该用同一计数器、在相同几何条件下测量,这样可消除自吸收、自屏蔽、反散射等因素引起的误差。
第二节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示踪原子方法对确定化学机理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大多数化学反应是分好几步进行的,即在反应物与最终产物之间存在一系列中间产物。
用示踪原子不难发现这些中间产物并确定它们在反应中的先后次序。
尤其在生物化学中,反应历程往往很长,有时还是循环的,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示踪原子就显得特别有效。
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中,经常遇到复杂的大分子,研究大分子的合成过程,判断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的转移方向等,也少不了要用示踪原子,因而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研究中,示踪原子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 鉴别化学反应中有关的化合物对一个给定的反应提出第一个问题是在反应历程中涉及到哪些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