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公园的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探讨
- 格式:docx
- 大小:32.62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城市郊野公园构建策略作者:韩叶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8年第12期21世纪以来,我国大中型城市掀起了郊野公园规划建设的热潮,以此保护城市的生态资源免受城市开发建设的侵蚀,阻止城市建成区无序蔓延。
其中深圳塘朗山,北京绿堤公园、上海滨江郊野公园等一批建成的郊野公园广受市民好评,成为国内郊野公园建设的成功实践。
2 郊野公园的构建策略的探讨2.1 选址多样化郊野公园必须具有一定规模的占地面积才能起到有效的生态保护作用。
面积是决定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对生境结构和生境隔离状况也有重要影响。
英国郊野公园要求面积至少在10hm2,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可供郊野公园建设的地块主要为以下用地类型:城市现有防护林、城市外高速路防护林带城郊农业用地、城郊森林。
以上四种类型的土地之外,具备优美的自然风景资源、具有美学感染力的的地区,均可以作为选址地来建设郊野公园。
此外,开发不仅局限于自然资源条件优越的地区,可以利用郊区的废弃恢复用地、垃圾填埋场,对其采用生态恢复的方法加以绿化,不仅可以减少废弃地所产生的污染源,还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
2.2 生物多样性郊野公园建设应尊重自然环境条件,结合项目现状,以原有地形地貌、林木植被为基础,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利用现有资源。
应在植物种植规划前进行现场苗木普查,研究当地的植被特色,这样一来能保存当地植物的遗传基因,同时可以减少外来生物入侵的风险。
在原有植被基础上种植合理的密度和规格。
以乡土树种为主,注重林相、林木色彩搭配以及林下公共活动空间,逐步形成多树种、多层次、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群落,形成景观的多样性。
2.3 环保节能性郊野公园的建设过程应强化环保意识,公园建设中的建筑和设施都尽量以当地自然材料为主,尽量防止对资源的破坏,建成后的公园应积极地给游客们传达出环保的意识,回归自然的环境。
香港在建设郊野公园中采用原生态的做法,为保持山路的原貌,增加石粉渣铺路设计登山道。
上海长兴岛郊野公园规划建设和投资运营的若干思考顾承兵【摘要】面对郊野公园规划建设的机遇和挑战,辨析郊野公园的基本概念,并围绕长兴岛开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立足于长兴岛的资源特色和探索实践,提出“生态、自然、野趣”的规划建设理念。
提出郊野公园在形态上应具有“丰富的水系、适度变化的地形、厚重的植被、自然的田野风光”;在功能上应具有“充满野趣的生态环境、区别于都市化形态的特色度假村和民宿、时尚的体育健身设施、回归自然的田园生活体验”,并从生态效应、市民接受度、发展的可持续性3个角度提出判别郊野公园规划建设成败的标准。
基于既定的土地政策和建设方式,最后探索提出可持续的投资运营机制。
%Fac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 enges of country park, the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concepts of country park, and around the goals and task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Changxing Island based on the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ation practice,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ecological, natural, rustic charm". In this paper, the country park should have "the rich water, moderate changing terrain, thick vegetation, natural field scenery" in form; in the function should have "ful of the wild environment, different from the urbanization shape characteristic Resort and homestay, fashion sports fitness facilities, return to natural pastoral life experience", and puts forward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ountry park discriminant success criteria from the ecological effects, the public acceptance, the sustainability of development in three aspects. Established the land policy and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final y proposes the sustainable investment operation mechanism.【期刊名称】《上海城市规划》【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4页(P47-50)【关键词】长兴岛;郊野公园;规划建设;投资运营【作者】顾承兵【作者单位】上海市长兴岛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规划土地处【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11 长兴岛郊野公园规划建设的机遇1.1 生态建设的背景上海长兴岛位于长江入海口,岛域总面积约160km2,与崇明岛、横沙岛同为河口地区泥沙堆积形成的沙洲岛。
郊野公园实施方案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促进城乡居民身心健康,郊野公园的建设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在制定郊野公园实施方案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公园的位置选择、规划设计、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等方面,以确保公园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首先,对于郊野公园的位置选择,我们需要考虑到公园的便捷性和自然环境。
公园应该尽量靠近城市居民区,方便市民前往,同时也要选择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建设公园,以保护自然资源,提供更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其次,在规划设计方面,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公园的功能和特色。
公园应该设置多样化的活动区域,包括草坪、步道、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器材区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同时,公园的景观设计也需要注重自然生态,保留原有的植被和地貌,打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休闲场所。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公园的生态环境。
比如,严格控制开发建设范围,保留原有植被,合理规划道路和建筑,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同时,加强环境监测和保护措施,确保公园的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最后,在设施建设方面,我们需要根据公园的规划设计,合理设置各种设施和服务设施。
比如,设置便民设施,如厕所、饮水点、休息亭等,方便市民在公园内活动。
同时,也要设置环保设施,如垃圾分类桶、环保提示牌等,提醒市民爱护环境,保持公园的整洁。
总之,郊野公园的实施方案需要从位置选择、规划设计、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等方面全面考虑,以确保公园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为城乡居民提供一个优美的休闲娱乐场所,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公园运营管理方案及措施一、管理方案1.1 目标与定位公园的经营管理目标是为了满足市民们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美丽的休闲场所。
公园的定位是以生态环境、文化底蕴、休闲娱乐为特色,为市民们创造一个舒适、愉悦的休闲空间。
1.2 经营理念公园的经营理念是“以人为本,生态为重,品质为先”,要求在满足市民休闲需求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1.3 建设规划公园的建设规划要以绿化为主,注重景观设计,兼顾休闲娱乐设施的设置。
要考虑公园的整体风貌,确保设施的合理布局和合理使用。
1.4 经营行为公园的经营行为要遵循法律法规,注重环保和生态文明。
要尊重市民的需求,保证公园的开放性和便利性,确保公园的安全和有序运营。
二、经营措施2.1 环境保护为了保护公园的生态环境,公园管理方案设置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
首先是加强绿化,保护树木和植被,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裸露地面。
其次是控制垃圾污染,提倡市民们不随意丢弃垃圾,加强垃圾分类处理,增加公园内的垃圾桶设置。
另外,还要加强水体保护,保证公园内的湖泊、河流、喷泉等水体的环境卫生。
2.2 安全管理公园的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市民们在公园内的安全,公园管理方案设置了一系列的安全管理措施。
首先是加强巡逻,加强公园内的安全巡逻,保证公园内的秩序和安全。
其次是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加强公园内的安全警示标识设置,提示市民们注意安全。
另外,还要加强设施维护,保护公园内的设施设备,防止人为破坏,提高公园内的安全系数。
2.3 设施建设公园的设施建设是为了满足市民们的休闲娱乐需求,公园管理方案设置了一系列的设施建设措施。
首先是加强景观设计,注重公园的景观设计,打造出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工景观。
其次是兼顾休闲娱乐设施的设置,设置休闲娱乐设施,如健身器材、游乐设施、休闲座椅等,满足市民们的休闲娱乐需求。
另外,还要加强设施维护,保护公园内的设施设备,提供优质的设施服务。
合庆郊野公园实施方案一、背景。
合庆郊野公园位于城市的东北部,占地面积约1000亩,是该市的重要生态绿地。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郊野公园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游客数量增加,管理和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合庆郊野公园,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目标。
1. 保护合庆郊野公园的生态环境,提升公园的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2. 提供更好的公园服务,满足市民休闲娱乐和健身需求;3. 加强管理,提高公园的安全性和整体环境质量。
三、实施措施。
1. 生态保护。
加强植被保护,保护原生植物,合理规划植被种植,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水域保护,清理河道,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水质;控制游客流量,设置游览区域,避免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
2. 公园设施建设。
完善游园步道,修建木质栈道,提供更多的观景平台;建设健身设施,设置户外健身区,满足市民健身需求;设置休息区,新建休息亭、长椅等设施,方便游客休憩。
3. 管理和服务。
增加保洁人员,加强公园环境卫生管理;增设安全警示标识,加强安全管理,保障游客安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游客文明游园。
四、预期效果。
1.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植被恢复生机,水域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修复;2. 公园设施完善,游客游园体验得到提升,满足市民休闲娱乐和健身需求;3. 公园管理更加规范,环境整体质量得到提高,游客安全得到保障。
五、实施计划。
1. 生态保护措施将于明年开始实施,预计历时2年完成;2. 公园设施建设将分阶段进行,预计3年内完成全部建设;3. 管理和服务措施将同步进行,逐步完善,持续改进。
六、总结。
合庆郊野公园实施方案旨在保护和提升郊野公园的生态环境,提供更好的公园服务,加强管理和保护工作。
通过全面实施各项措施,预计将取得显著的效果,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休闲娱乐场所,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积极贡献。
郊野公园管理制度郊野公园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障郊野公园健康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着重就郊野公园管理制度的目标、内容和实施过程进行论述,以期达到保障城市居民休闲娱乐需求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目标。
一、郊野公园管理制度的目标郊野公园的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旨在保障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和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
具体来说,郊野公园管理制度的目标包括以下几点:1. 保障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
郊野公园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应当合理规划郊野公园的布局和设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的居民在此进行休闲娱乐和体育锻炼的需求。
2. 保护郊野公园的生态环境。
郊野公园所在地区通常是城市周边或者郊区地区,是城市的生态屏障和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理制度应当对郊野公园内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严格的保护,保持郊野公园的原生态,并严格控制开发建设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3. 促进郊野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郊野公园的建设和管理需要长期的投入和保障,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应当能够有效地保障郊野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使其成为城市居民长期享受休闲娱乐和体育锻炼的场所。
以上是郊野公园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主要目标,也是保障城市居民休闲娱乐需求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本文后续内容的关注点。
二、郊野公园管理制度的内容郊野公园管理制度应当包括管理体制、规划建设、资源利用、生态环保、安全保障、服务质量和管理监督七个方面内容。
1. 管理体制。
郊野公园的管理体制应当明确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利,明确管理体制的层级和协调机制。
郊野公园的管理应当由相关部门负责,也应当建立公共参与的管理机制,使城市居民能够通过合法渠道参与郊野公园的管理和建设。
2. 规划建设。
郊野公园的建设应当依据城市的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合理规划郊野公园的布局和设施,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
同时应当重视郊野公园的景观设计和文化内涵,丰富郊野公园的功能和性质。
郊野公园发展的模式与策略选择近年来以政府为主导的香港郊野公园的概念和模式在许多城市被引进。
郊野公园作为城市边缘区开放空间的一部分,对保护自然风景资源和生态基础设施,为城乡居民提供郊野游憩,遏制城市无序蔓延,改善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形态格局等目标和使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城市边缘区或远近郊区及乡村,基于山林水体等优越的风景资源,规划建设郊野公园,使其成为服务于城市和乡村的永久性公共开放空间。
通过这种土地使用控制的方式先期将优质的公共自然风景资源保护起来的思路和做法,有利于避集体或个体的“圈地”“租地”活动对公共开放空间和绿地资源的侵蚀,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对开放游憩空间的需求。
本文拟从开放空间和公共风景资源保护的角度,立足于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的需求,正确处理好公共事业与农林等集体产业的关系,提出郊野公园的发展模式和策略选择,包括基本概念、土地获得、选址和划定、规划控制和管理、政策引导等方面,以充分发挥郊野公园连接城市与郊区一体化发展的作用,实现其有助于城市空间良性发展的多重功能和目标。
郊野公园设置的功能目标包括:保护公共风景资源免受开发建设的1.郊野公园的概念和实践1.1郊野公园的概念内地郊野公园的概念和模式主要来自香港。
在香港的“郊野公园”背后闪耀着英国城市规划家 P.艾伯克隆比 (P. Abercrombie)的思想,也包含了美国国家公园在人类活动影响背景下对自然资源优先保护的理念。
国内对郊野公园在概念和范畴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差异:狭义的郊野公园通常指在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远近郊区,具有山体、水体、林地、湿地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风景资源的地方划定的区域,经过规划和建设实施,可为人们提供郊外休闲、游憩、自然科普教育等活动的公共性开放空间。
广义的郊野公园包括城市外围的绿化圈层、绿带、传统农田、郊野森林等 [1]。
目前,对郊野公园尚无权威的公认的确切定义。
从总体上看,大多认为郊野公园具有以下特征:1)位于城市边缘的远近郊区、具有较好的自然风景资源的区域,包括山林坡地、河湖水岸、沼泽湿地和良好的林地植被等。
郊野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郊野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缓解城市压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开展郊野公园可行性研究对于城市绿地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郊野公园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郊野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和规划建议。
三、研究内容1. 国内外郊野公园建设现状分析2. 郊野公园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分析3. 选择适宜建设郊野公园的地点和理由4. 郊野公园的规划与设计5. 郊野公园的投资与运营模式分析6. 郊野公园对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影响四、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搜集国内外相关郊野公园建设现状及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2. 实地调查法:走访多个城市郊野公园,了解其规划设计、建设成效和管理情况;3. 专家访谈法:就郊野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运营方式进行深入访谈;4. 统计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得出郊野公园建设的合理性和经济效益。
五、研究意义1. 为城市绿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探讨郊野公园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城市绿地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2. 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郊野公园建设能够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3. 推动城市生态建设:通过郊野公园的建设,能够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4.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郊野公园建设对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影响积极,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六、研究成果1. 国内外郊野公园建设现状:目前国内外已有多个城市开展了郊野公园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2. 郊野公园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郊野公园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压力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3. 适宜建设郊野公园的地点:郊野公园应该建设在城市周边,便于居民的休闲和娱乐;4. 郊野公园的规划与设计:郊野公园的规划和设计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5. 郊野公园的投资与运营模式:郊野公园的投资以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为主,运营模式可以采取公私合作的方式;6. 郊野公园对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影响:郊野公园的建设能够促进周边地区的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上海市浦江郊野公园的探索实践朱祥明;张荣平【摘要】2012年在上海郊区选址了21个郊野公园,并在2013年先期启动5个公园作为实践试点.本文以其中的闵行浦江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提出浦江郊野公园在政策落地、设计施工和后期管理中的实践探索.浦江郊野公园作为近郊开放的郊野空间,其用地属性多元化,设计通过林地管护设施和设施农用地的途径,解决了公园必需的日常配套服务设施的落地问题.浦江郊野公园原先为苗圃林的生态基地,现作为郊野公园后,将大面积\"苗圃林\"转化为最大程度发挥生态效益和游憩功能的\"林苑\",旨在探索公园在后期如何自我完善和持续升级的途径和模式,以期完成浦江郊野公园的初步研究和实践,对今后上海郊野公园的建设有所助益.【期刊名称】《风景园林》【年(卷),期】2018(000)010【总页数】3页(P83-85)【关键词】风景园林;郊野公园;生态;游憩【作者】朱祥明;张荣平【作者单位】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31;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第六设计研究院,上海2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1 上海郊野公园的涵义国内外目前对郊野公园尚无统一和公认的定义,从现有概念来看,其典型性与特色性方面的体现还有所欠缺,客观反映出在现有研究和实践中对郊野公园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1-2]。
本文涉及的上海郊野公园主要指以上海市城郊农村地区的耕地、水系、绿地、自然村落、历史风貌等现有生态人文资源为基础,通过实施土地、环境综合整治并建设必要的配套服务设施,形成可供市民休闲游憩的开放式生态郊野空间。
由于郊野公园土地的属性不完全是城市绿地,所以“郊野公园的建设”严格的定义应为“郊野空间的土地整治”更合适[3]。
2 上海郊野公园的建设要点与国外郊野公园不同,上海郊野公园是农村土地整理的核心。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巩固和完善较好的自然条件和生态资源,传承当地人文脉络和历史风貌,适当配设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市民休闲游憩需求。
公园运营与管理方案一、前言公园是城市中的绿色长廊,是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绿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公园运营与管理至关重要。
本方案旨在提出一整套公园运营与管理方案,旨在为公园的运营与管理提供思路与参考。
二、公园运营与管理的重要性1.提高公园的活跃度公园应当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热门场所,因此,公园运营应该注重提高公园的吸引力和活跃度,吸引更多市民前来游玩和休憩。
2.提升公园的绿色环境公园作为城市绿色环境的一部分,应当保持良好的植被状态,并加强绿色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3.提高公园设施的质量公园设施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市民的体验和享受,因此,应当加强公园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4.提高公园的服务水平公园应当提供周到的服务,以满足市民的需求,确保市民在公园中的游玩和休憩过程中享受到良好的服务。
以上四点是公园运营与管理的重要性所在,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计划来实现这些目标。
三、公园运营与管理的具体方案1. 提升公园的活跃度为了提高公园的活跃度,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音乐会、文艺表演、庙会等,吸引更多市民前来参与。
(2)举办体育赛事和健身活动,如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瑜伽课程等,鼓励市民参与运动。
(3)组织亲子活动和游戏竞赛,为家庭和孩子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选择。
(4)加强公园内的宣传推广,如广告宣传、社交媒体宣传等,提高公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2. 提升公园的绿色环境为了提升公园的绿色环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植被的生态保护,对公园内的树木、花草进行精心的照料和保护,确保植被的健康生长。
(2)加强公园内的环境卫生,保持公园的整洁和清新,提供良好的游玩环境。
(3)加强绿化工作,适时进行绿地改造和绿化建设,提升公园的绿化水平。
3. 提高公园设施的质量为了提高公园设施的质量,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公园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公园设施的完好和安全。
(2)增加公园设施的种类和数量,如椅子、座椅、休息亭、游乐设施等,提供更多的便利和舒适。
郊野公园的保护与开发专题研究(五)结合案例看郊野公园游客服务中心需要具备的功能郊野公园的游客服务中心所承载的三大功能包括:一、展览科教:科教展览、互动体验为主,向公众集中展示郊野公园自然生态概貌、人文景观和信息。
二、必要服务:为游客的郊游、登山等活动提供必要帮助。
如资料路线查询、应急救护、活动设施租借、残障设施、野外生存远足活动指引及通信装备等。
三、环境协调:•建筑材质采用与环境相协调的石材、木材、混凝土等;层数不超过三层;外观自然朴实;•建筑内装饰也以游览观赏功能为主,装饰风格宜实用简洁。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案例链接——香港郊野公园游客中心•“大集中、小分散”的空间格局。
香港至2012年底全港已建设了9家游客中心,其中6个分布香港郊野公园部分游客中心示意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上海浦江郊野公园项目设计探讨摘要:以保护到产出的理念指导郊野公园的开发与设计,在充分尊重现状的基础上,提炼出各个要素的生态发展脉络,打造既具有郊野风情,又能够满足上海市民周边郊野游乐需求的公园,将浦江郊野公园打造为以秋景为主题的上海市民的“后花园”。
关键词:田;水;路;林;村要素;保护到产出;秋景园等1 项目概况闵行浦江郊野公园位于上海市南部,闵行区的东部,距人民广场约20公里,是首批五个郊野公园项目中离市区最近的一个,浦江郊野公园一期占地7.06平方公里,北靠浦江中心镇区、南邻鲁汇社区等大型居住社区、西临黄浦江与吴泾工业园区和紫竹科技园区相望,这里是黄浦江进入城市区域的第一个湾口,交通条件优越,规划中的轨交8号线有三个站点2 郊野公园项目定位及设计理念作为第一批建设的郊野公园,浦江郊野公园有着其独特和优越的本体条件:距中心城区最近,是浦江郊野公园最明显的价值,周边浦江镇的城市化发展和产业发展是其区域特征,紧邻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位于浦江“第一湾”的湾口,是其景观的重要吸引力。
由此,浦江郊野公园必然成为集生态、生活、生产“三生一体”的绿色示范空间。
城南十里,天籁之林,是浦江郊野公园的整体定位,森林是浦江郊野公园的核心要素,也是一期建设的本底资源,林的规模和林的特征,以及展现大林大江的美景,将是一期建设的核心,因此,本次规划将浦江郊野公园一期的主题定位为:都市林海,秋景浦江。
建设一座繁华都市中以秋天的绚丽林海景色为主要观赏特色的郊野公园。
2.1先进的生态保护理念及手段规划引入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方法,以生态空间管制的划分为指导,构筑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形成真正有效的生态控制和引导。
构建生态廊道,形成基底环境,浦江郊野单元受现状交通割裂破碎,难以建立真正有效的生态网络,规划将构建生态廊道,形成大格局下的基底生境,使浦江郊野公园不再只是生态斑块和生态岛屿。
创建纯净共生境,引领健康潮流。
同样的绿色,不一样的生态!规划引入生态绿积率的概念,通过改造林相和林地结构,创造最具示范性的高生态绿积率区域,创造公园生态改善的最大化,构建氧生公园环境。
北部郊野公园运营方案一、概述北部郊野公园位于城市北部,占地面积约1000公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公园内有山地、森林、湖泊和草地等多种自然景观,同时也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提升公园的品质和吸引力,制定本方案,对公园的运营和管理进行规划。
二、目标1. 保护自然资源:积极保护公园内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减少人为干扰和不当开发。
2. 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公园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促进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3. 增加游客量: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公园游览,提升公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管理机构1. 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公园的日常管理和运营工作,包括环境保护、游客接待、安全管理等方面。
2. 配备专业的管理团队和工作人员,具备丰富的自然保护和游客服务经验,保证公园的顺利运营和管理。
3. 与相关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协调解决公园运营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四、基础设施1. 完善公园内的基础设施,包括停车场、游客中心、卫生间、观景台、休息区等。
同时,加强对这些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保证其正常运转和良好状态。
2. 建设便捷的交通系统,与周边城市相连,方便游客前往,提高公园的可达性和便利性。
3. 安排专业的导游和解说员,为游客提供专业的讲解和服务,在游览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五、生态保护1. 严格控制公园内的开发和建设范围,遵循生态保护的原则,保持公园内的原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
2. 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工作,修复受损的自然环境,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3. 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增强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公众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六、文化活动1. 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包括自然科普讲座、户外运动比赛、民俗艺术表演等,活跃公园的氛围,吸引更多的游客。
郊野公园的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探讨摘要:郊野公园作为能满足“三生”发展的综合型公园,近年来受到政府重视并纷纷付诸实施,但由于对其的作用认知不足,普遍重建设而轻运营管理。
郊野公园的产业定位和运营管理恰恰是建设运行全过程中的难点。
结合和借鉴国内外公园管理的经验,本文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不同类型的郊野公园现有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使其综合效益发挥到最大,更好地为城市及乡村的和谐运转发挥可持续的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郊野公园;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可持续性;科技智慧1.引言郊野公园主要是为城镇居民提供一系列自然环境下放松、游憩休闲和体育活动的场所,开放性较高,而收费很低。
在我国,郊野公园主要采用传统的“以政府为唯一投资主体”的方式,政府负责前期的出资建设,但后期投入公园维护和运营的资金相对较少,由于郊野公园缺少盈利性项目资金回笼,在公园运营方面政府难以拿出大量的资金,门票收入成为公园运营的主要收入,而其中40%是税收收入,难以维持公园运营,导致很多公园运营不良。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开放式郊野公园的数目不断增多,开放后游客增加使服务与管理压力增加,对郊野公园的使用功能要求越来越多,同时设施的负荷也增加,郊野公园的维护和运营的成本也与日俱增。
郊野公园反而成为城市经济的负担。
所以仅依靠政府财政支出来满足公园运营的需求远远不够。
而且传统的郊野公园功能比较单一,趋同性比较强,多单纯从生态的外貌特征方面入手,没有足够丰富的具有引导性的活动空间,并不重视如何把人吸引到公园里,从而活力不足。
而只有客流参与度比较高的郊野公园,具有吸引力,从而有相对充沛的资金,运营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郊野公园应该是一个综合的生态载体,开发建设与运营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要从城市规划更大的系统上去看待郊野公园的定位,在建设初期就策划好如何运营,有效引导公园运转进入良好状态.。
图1 《北京总体规划(2016-2030)》中的市域绿色空间体系Fig 1. The municipal scale greenspace planning for Beijing as in the Master Plan (2016-2030)2.我国目前郊野公园的开发建设与运营存在的几个问题2.1 郊野公园开发建设目标单一以北京市郊野公园为例,其主要建设在北京绿化隔离带上,与九条楔形绿色廊道形成网络交织,起着重要的城市生态防护作用,这些场地上保留了很多防护林,由此建设发展成郊野公园,开发建设往往是过于强调其生态防护作用,其次才是满足市民休闲散步科普教育等需求,忽视园区互动性的功能空间,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无法形成稳定的客流。
2.2公园的收入来源单一,管理经费入不敷出,成为制约公园运营的最主要问题传统的郊野公园大多数是政府主导投资建设,免费对公众开放。
如何维持运营并且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建设之初就要考虑的问题,投资开发建设主体单一本身是一种风险,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公园运营管理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郊野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以北京郊野公园为例,养护资金主要来源于市区两级拨款,目前的标准是每平方米每年4元,而管理责任则由各区的园林绿化主管部门承担。
这笔养护费用包含林木养护、设施维修更新和水电、人员开支。
相比之下,一般的城市公园不仅有门票收入,还有各种经营性收入。
所以郊野公园的养护资金比较紧张[1]。
2.3 公园的能量流动呈线性单向发展生态系统在动态平衡过程中发展,能量具有循环流动性,保护郊野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应该是让其内部与公园外部的大生态系统能量循环流动起来。
我国现阶段园林垃圾再利用情况并不容乐观,目前北京园林垃圾再利用率仅为10%左右。
多数公园没有自堆肥设施,反而被作为运营负担而忽略,大量的公园绿色垃圾没有被充分利用,通过各种渠道外排到城市市政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中,产废量大,污染负荷较高(平均总含碳量40.6%,总含氮量1.8%)、产废时间相对集中,若这些废物直接进入填埋场,不但会占据大量填埋空间,浪费土地资源,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破坏了生态物质循环规律,截断了物质腐殖化回流过程。
传统的焚烧处理方式也会在污染大气环境的同时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2]。
发展公园的生态建设的集约道路,优化公园的生态配置,实现公园垃圾的自我消化、能量的良性循环已经成为郊野公园的发展趋势。
2.4郊野公园无法起到真正的可持续生态屏障作用以北京郊野公园为例,主要是在现有的绿化隔离林带建立起来的,是北京市新总体规划中城市绿地系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楔形绿地、绿化隔离带相结合构成完整的郊野公园体系,建设目标在于优化城市绿地的生态格局。
而实际上,郊野公园的建设和开发的评价体系重点却放在了某个方面的污染整治、某种生物的恢复招引和绿地面积的绝对数量的增加上。
这样的评价体系引导下,工程建设过于浩大,生态、经济、社会、财政等各方面的可持续性都值得论证。
3.解决对策3.1 建设多目标复合型郊野公园成功的郊野公园应该是功能混合型的、应该满足三生需求,促进建设功能由单纯的生态型向锚固城乡大尺度下的生态空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传承和延续乡村文化、人居条件改善、盘活农村土地等要素资源,促进土地利用由增量管理向流量管理转变等多维功能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空间格局,通过其空间形态、运营模式传达城区的性格与风貌。
开发建设必须以理解城市为基础,核心是在于如何实现多种功用混合、为各种功能提供足够的空间。
3.2开发建设强调对场地精神的追求,将地景资源、人文资源、产业资源和景观资源作为设计的基质,进行在地性设计郊野公园的开发建设,技术手段不是制约条件,竞争的将是对现场自然因素保护地更为完善、对区域的深层次文化了解得更为深刻,传承并发扬其历史文化沿革,并且是否具有前瞻性的眼光优化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解决社会问题和带动经济效益,项目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将回归到设计的本质,对场所精神的追求,因此开发建设应该保留场地原有典型的场地风貌和性格,顺应场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社会产业基因开展整开发建设。
例如北京南海子公园原址位于南海子地区,是史上极富盛名的皇家苑囿,曾是五个朝代的黄金狩猎之所,也是中国麋鹿的第一故乡,麋鹿的精神与形象自古就深深融入中华文化当中。
此处是清朝皇家圈养麋鹿的场所,所以南海子公园借用鹿文化概括总结出自己的品牌文化,对以鹿为核心的文化主体挖掘形成产业实践,在湿地恢复的生态背景下,将公园建设的意义从生态层面拉升到文化层面,从众多郊野公园中脱颖而出,再现“南苑秋风”的盛景。
3.3 积极实施建设用地减量化,实现更大的生态空间采取“拆五建一”、“拆三还一”等土地建设指标补偿方式,发展符合复合型郊野公园功能需要的上下游产业。
按照类集建区设置模式,探索建立郊野公园内宅基地置换、工业地块减量化等引起的安置和开发用地出让收益返还机制。
土地使用效率更高,形成具有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城市圈以及产业特色突出。
3.4 开发建设和运营的解决对策通过对英国、美国、香港郊野公园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进行分析,一个可持续性有活力的郊野公园应该同时具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统筹好各个利益团体以形成共识,并在协调过程中调整其发展的方向。
自上而下和上下结合这两种郊野公园开发管理模式各有利弊。
自上而下的模式容易统筹管理和实施,因为大量以上位规划、市政设施与政策发展指标为导向,缺乏自下而上的人本关怀与需求体现,对游憩资源的利用相对有局限性,而且不易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相反,自下而上的模式往往是由开发商或者企业主导,常常能够借由业运作的市场敏感度将消费行为与人本需求进行综合成本效益提升,建设和运营管理比较活跃。
上下结合的模式最具有活力,植入人文性的关怀,应该是当前郊野公园建设和运营的重点问题[3]。
开发建设须兼顾生态系统保护恢复优先与协调建设的原则吴桂萍等认为郊野公园是城市自然保留地的重要类型,它具有生物多样性价值、种质资源价值、游憩价值以及教育和研究价值[4]。
郊野公园的生态保护防护功能是最基本的,建设要基于对场地的理解,需要同时考虑水文条件、土壤生产力、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景观价值、人文因素、社会因素等多个因素,依据3S手段得出规划范围内生态敏感度的综合评价,并依此划定核心保护区,生态恢复区和合理利用区等,尽量减小人工干预,保障生态廊道的畅通,为各种生物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5]。
3.4.2 选择适应性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资金渠道形式多元化在国外,郊野公园的盈利性的活动设施一般由私营企业负责开发、投资与运营管理并自负盈亏。
政府在郊野公园建设和管理中起到带领和监督管理的重要作用,盈利性设施的投资一律需要公共部门的批准和支持, 企业参与郊野公园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提升了郊野公园游憩活动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并促进了游憩服务质量的良性竞争。
郊野公园应在不同的类型下,建设和运营开发管理也并非采取一个模式,而是根据不同的公园类型和具体情况设置相应开放强度,在游客使用强度高的地方通过设立盈利性设施来补贴公园的经营成本,以香港城门郊野公园为例,大量的设施主要集中在密集游憩区、分散游憩区,少量分布在宽广区,只有个别设施分布在保育区中[6],在保护与利用之间取得一个双赢的平衡。
这些都是我国在未来郊野公园建设中可以借鉴的。
通过多种方式来弥补郊野公园管理运行经费的不足,在公园所有权不变的原则下,采取联合经营、合资经营、私人独立经营等方式,加大金融扶持,开拓适合郊野公园建设的“政府+金融机构”合作融资渠道,增加政策性金融机构对郊野公园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贷款,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力度。
1)建设方面可以政府和企业共建,实现多赢,如企业捐助配套设施并可小范围冠名,也可解决市政投入不足和编制紧张的问题,促进有效管理、提高运营效率。
例如相应给予认建认养单位以郊野公园的冠名权、林木所有权、园内适度广告权、配套商业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权利。
2)建设运营管理主体采取“投资建设置换经营权”等方式对外招商,引进社会资金,建设公园配套服务性基础设施,减轻政府建设成本,提升服务管理质量。
例如,在长春朝阳公园,就是用了投资建设开发置换广告版面的方式,和某知名饮料公司达成协议,公司捐献凉亭以及娱乐设施售卖处,以换得相关版面的广告权。
这样的招商引资方式得到了政府的好评,并且相关的配套也走向民族化、地域化,彰显文化风情[8] 。
4 郊野公园开发建设的未来展望郊野公园的能量可循环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公园的运营管理和借助智慧科技的现代化高效管理,既符合国家节能减排要求和中国政府信息化的方针政策,又能够更好地为服务公众,是符合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趋势。
4.1 公园内的能源系统形成闭合回路能源是公园可持续运营的基础性的需求和保障,能源应该形成闭合回路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