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 格式:pptx
- 大小:8.54 MB
- 文档页数:15
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
2、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元朝宰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宰相权势过大(宰相胡惟庸专权)。
(2)废除:为加强皇权,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
(3)影响: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加强了皇权;皇帝工作压力成倍增加)3、内阁制度的建立(1)背景:废除宰相后,皇帝工作压力倍增。
(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
②明成祖选拔文官到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
从此,形成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③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土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职责:大学土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性质: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比较宰相制和内阁制宰相制内阁制时间秦朝建立,明朝废除形成于明成祖时期,到清朝灭亡性质中央一级决策机构皇帝的顾问、內侍机构职权有决策权,参与政事侍从咨询,无决策权与皇权关系受皇权制约皇权加强的产物 4、宦官专权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郑和下西洋(1)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3)影响: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积极: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教学设计】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标要求】通过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包括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材料、问题和视频等就教学手段,掌握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培养运用唯物史观认知历史现象的能力。
(2)针对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对比,分析培养提升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的全球性。
(3)通过对明王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及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分析,培养并提升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现象的认知能力。
(4)通过地图了解明朝经略边疆的举措,通过对明清易代史实的分析,认识明朝在国家治理上的成败得失及其对历史的启示。
2.核心素养目标(1)学生学习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了解历史发展的全面性,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2)学生学习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侵占澳门和台湾岛等史实,将明朝的发展与世界整体发展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3)通过分析史料,总结、归纳史料,从而得到对历史现象的正确认识,对郑和下西洋等历史史实作出客观评价,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重点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经略边疆与明清易代难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等政治制度的创新【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具备了如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修长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础的历史知识,同时,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他们思维活跃且求知欲旺盛,兴趣浓厚,正处在抽象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的阶段,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因此我主要通过创新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引导学生思维的转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在我国封建王朝中,明朝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帝国,16位皇帝各具特色,有热衷木工的明熹宗、有偏爱美食的明仁宗、有喜欢斗蟋蟀的明宣宗,还有20多年不上上朝的嘉靖皇帝,更有30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却维持了276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