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论与政策_中央财经大学_9 第九讲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_(9.4.1) 9.4课件
- 格式:pdf
- 大小:691.48 KB
- 文档页数:10
金融风险与国际金融危机陈小莉目录金融风险与国际金融危机 (2)第一节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2)第二节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及影响 (5)第三节结构性金融衍生品 (8)第四节QE与国际金融市场 (10)金融风险与国际金融危机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及影响结构性金融衍生品美国退出QE与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动荡第一节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考点1金融风险的含义和类型一、含义:指有关主体在从事金融活动中,因某些因素发生意外的变动,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二、金融风险的类型(重点)A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和采用的分类方法:1、信用风险——指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
(1)存在于贷款、担保、承兑、证券投资等业务中(2)发放关联贷款,也会造成信用风险2、国家风险:与借款人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方面有关的风险。
其表现形式之一是转移风险。
3、市场风险: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遭受损失的风险。
(1)汇率风险,汇率波动的导致收益的不确定性。
(2)价格波动风险,银行投资到动产和不动产时,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4、利率风险:金融企业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波动时面临的风险。
(1)重新定价风险(2)利率变动风险(3)基准风险(4)期权性风险5、流动性风险定义:指金融企业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流动性不足时,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流动资金,从而影响了盈利水平。
6、操作风险定义: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因外部事件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最大的操作风险在于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失效。
各种人为的失误、欺诈及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引起的风险。
如金融机构的交易员、信贷员、其他工作人员的越权,从事职业规范不允许的业务或风险过高的业务所造成损失的风险7、法律风险指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文件而造成金融企业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债务增大的风险。
比如,新开拓的业务,法律尚未界定到,则产生法律风险。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含保险学)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计划院、系:金融系学科、专业:金融学(含保险学)
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
二、硕士学位专业课
三、硕士专业选修课
西南财经大学
2009级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表(应用研究型)
1、金融学(含金融电子化方向)、信用管理、金融工程、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高级英语》、其他专业学生在第二学期学习《高级英语》;
2、《博弈理论与应用》实行“8+1”和“全学期上课”方式,“8+1”上课对象为有博弈理论基础是学生,“全学期上课”上课对象为无理论基础的学生;
3、注明“必选”课程的为本专业学生必选;选修课程中的“前”、“后”是指前半期或后半期开课;
4、必修课程作为选修课程选修的,每门计2个学分。
课程设置计划表(学术研究型)
在第一学期学习《高级英语》、其他专业学生在第二学期学习《高级英语》;
2、《博弈理论与应用》实行“8+1”和“全学期上课”方式,“8+1”上课对象为有博弈理论基础是学
生,“全学期上课”上课对象为无理论基础的学生;
3、注明“必选”课程的为本专业学生必选;选修课程中的“前”、“后”是指前半期或后半期开课;
4、必修课程作为选修课程选修的,每门计2个学分。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考研复习经验总结与心得体会首先先给大家说一下我的基本情况吧,我是14年应届考研学生,本科来自于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考研报考学校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专业硕士。
考研总分为407,总分应该是初试第四名,单科成绩如下:英语:73;政治:77;396联考:132;431专业课:125。
然后给大家说一下整个考研时间的安排吧,我的占据线比较短,刚好是4个月左右,8月份去西安、甘肃、新疆一带玩了一个多礼拜,9月初搬到本部,9月3号正式开始准备考研。
很多人都说我心态好,其实刚开始确定考研,并且看到周围的同学有的看了一轮,有的甚至于看了两轮,自己肯定会有点着急。
所以在这儿给大家先说说考研心态吧,考研确实苦,所以说在准备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我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周围有同学半途放弃开始找工作,也有一边找工作一边考研的,不过我个人认为保持一个单一的心态比较好。
我当时的心态是,4个月好好准备,考上了肯定是比较理想的,没考上可以在3月份春招时找工作,所以在四个月的准备时间里我没有投一份简历,自然也没有关注任何招聘信息。
其次是处理课程与考研之间的关系,大四上学期我们共有两门专业课,所以在准备期间还要上课。
这里比较惭愧的是当时我上课次数比较少,因为学校图书馆座位有限,去上课可能回来就没座位了,所以当时课上的不多,不过最后考试还是抽了不少时间准备。
在整个考研期间,基本上没有出去玩过,我妈来北京看我,出去过1天,然后一直到考研结束都没离开学校。
整个期间有过一些小感冒,但是不会过多影响复习,最大的一次感冒休息了近一周,当时的状态是完全不能看书,所以特别着急,可能也是由于着急反而影响了恢复,所以在这儿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身体,毕竟良好的体质是成功的基础。
接下来说说我的复习安排,复习期间我们学校图书馆是8点开门,所以我会在8点15左右到图书馆,很感谢当时图书馆4楼大叔对我们考研学生的帮助,让我们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复习。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硕士考研资料分享名词术语中英对照信用credit债权 claim债务 debt, debt obligation, indebtedness借入 borrowing贷出lending高利贷usury实物信用 physical credit货币信用monetary credit金融finance国际信用international credit银行信用bank credit直接融资direct finance间接融资indirect finance信用风险credit risk泡沫经济bubble economy信用制度credit system考研专业课复习安排及方法问题一:专业课复习的复习进度及内容安排回答一:专业课的复习通常在9月或者更早就要开始了,集中复习一般放在11月-12月左右。
在复习的初期主要是对课程的大致内容进行了解,大概要拿出一个月的时间对所有的内容进行一下梳理,最好所有的章节的大概内容都在脑中留有印象,然后再结合历年试题,掌握命题的重点,把考过的知识点以及考过几遍都在书上做出标记,把这些作为复习的重点。
接下来的就是熟记阶段,这个阶段大概要持续两个月的时间。
在这段日子里要通过反复的背记来熟练掌握专业课的知识,理清知识脉络。
专业课的辅导班也通常会设在10月初或者11月,如果报了补习班,可以趁这个机会检验一下自己的复习结果,并且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点的印象。
在面对繁多的复习内容的时候,运用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考研最后冲刺的一个月里,要对考试的重点以及历年试题的答题要点做进一步的熟练。
并用几份历年试题进行一下模拟,掌握考试时的答题进度。
专业课的命题非常灵活,有的题在书上找不到即成的答案,为了避免所答非所问,除了自己总结答案之外,还要查阅一下笔记或者辅导书上是否有答案,或者直接去找命题、授课的老师进行咨询,这样得来的答案可信度也最高。
在和老师咨询的过程中,除了能够获得试题的回答要点,更重要是能够从中掌握分析试题的方法,掌握如何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正确的回答问题,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金融理论与政策知识点总结1.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是金融机构和个人之间进行资金交换的场所,它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信贷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和保险市场等多个部分。
而金融机构则是指从事金融业务的组织或者机构,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
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作用是为资源的配置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 货币与金融政策货币是国家流通中的一种特殊物品,它具有一般等价物的功能,是社会生产和交换的媒介。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汇率制度等手段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一种政策。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
3. 利率理论与政策利率是金融市场上资金借贷的价格,它取决于货币供求关系、通货膨胀预期、国际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
利率政策是国家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来影响金融市场和经济的一种政策。
利率的变动对经济活动、消费和投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利率政策也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4. 货币供给与需求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央行向金融市场提供的货币数量,它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政府的财政政策。
货币需求是指经济主体为了持有商品、进行交易和进行投资活动而需要持有一定量的货币。
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关系决定了货币的价值和经济的稳定。
5. 金融风险与风险管理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业务活动中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和潜在损失的可能。
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
风险管理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和制定风险管理政策来规避和控制各种金融风险,保障金融机构的安全和稳定。
6. 投资理论与证券分析投资理论研究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和投资组合的构建,包括有效市场假说、资产配置理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等。
证券分析是指通过对企业、行业和市场的分析,来评估证券的价值和风险,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建议和决策依据。
7. 金融会计与金融报表金融会计是指金融机构和企业对其财务活动进行记账、核算和报告的一种会计学科。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硕士考研辅导资料整理名词解释重点难点释疑1.如何理解金融全球化是贸易一体化和生产一体化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相继经历了贸易一体化、生产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三个既相互联系、又层层推进的发展阶段。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高级阶段,是贸易一体化和生产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1)金融全球化是贸易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贸易一体化推动着国际贸易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国际贸易的发展必然产生金融全球化的需求。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国际贸易发展所产生的国际支付和国际结算的需要,促进了货币的国际交换和银行结算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产品交换市场的发展,又促进了为国际商品交换服务的各种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
正是由于贸易一体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资金和资本的跨国流动有了迫切的需求,各国减少对资金和资本跨国流通的限制,才直接导致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贸易一体化是金融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2)金融全球化是生产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生产一体化,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发展,要求在全球配置资源,这在客观上要求全球资本能自由流动,为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服务。
金融全球化是生产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布局要求为之服务的金融业跨越国界,提供全方位和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从而推动了跨国银行和其他国际性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满足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以后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放松了金融管制,采取优惠措施大量吸引外资,促使资本能够在世界各地自由流动,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新兴国际金融市场。
2.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放开资本项目管制资本在全球各地区、各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
金融全球化主表现为:金融机构全球化、金融业务全球化、金融市场全球化和金融监管国际化。
(1)金融机构全球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步伐加快,世界上出现了一大批跨国银行和跨金融公司。
1 币材总体上是沿着“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这样的历史顺序发展而演变。
2 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交易媒介和资产职能的银行存款。
它包括直接进行转账支付的活期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等。
3货币的职能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五个。
按照另外的观点可以为两大类,交换媒介职能和资产职能。
其中,交换媒介职能就是货币在商品交易中作为交换手段,计价单位和支付手段,从而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便利商品交换的职能。
而货币的资产职能就是指货币可以作为人们总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手段。
4流动性是指资产变成现实购买力而不受损失的能力。
在所有资产形式中,货币的流动性最高,持有者可以随时随地直接用货币购买所需的商品。
或转换成其他资产形式。
5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M0=流通中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6货币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个经济主体所持有的货币存款。
货币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存款货币的总量,它表现为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与现金,存款货币的乘积。
7货币制度针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以国家法律形式或国际协议形式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
简称币制。
其目的是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
使之能够正常地发挥各种职能。
分成三类:国家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和区域性货币制度。
8金银复本位制是金银两种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制的货币制度。
其基本特征是: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法定币材,一般情况下,大额批发交易用黄金,小额零星交易用白银。
都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国境,都有无限法偿能力。
9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所排斥,而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整个市场。
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又被称为格雷欣法则。
第三节中国金融监管理论研究发展(一)金融监管的成本与收益理论分析(二)金融风险监管效率的分析(三)金融监管管理方法的分析(一)金融监管的成本与收益理论分析成本:◆直接的资源成本◎行政成本◎奉行成本◆间接地效率损失◎道德风险◎削弱竞争,降低静态效率◎妨碍创新,降低动态效率◎金融资源流失收益:◎金融稳定与安全◎良好的投融资环境◎金融与经济相互促进(二)金融风险监管效率的分析◆复杂的监管环境◆多元的监管目标◆监管治理的有效性◆现有的分业监管体制◆类金融组织的发展(三)金融监管管理方法的分析◆监管方法◎公告监管◎规范监管◎实体监管◆监管制度◎分业监管◎混业监管◆监管理念◎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第四节中国金融监管实践的发展(一)金融压抑下的监管(1948一1978)(二)以央行为主的金融监管(1978一1992)(三)分业制金融监管(1992-至今)(四)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实践的影响(一)金融压抑下的监管(1948-1978)改革开放之前,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金融管理体制,实际上全国基本上只有一家金融机构,即中国人民银行。
当时,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银行,对内是中国人民银行一个职能部门,中国农业银行“三起三落”,中国建设银行是财政部的内部机构。
该时期人民银行的工作重心是放在改革和完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加强中央银行宏观控制上,金融监管的作用发挥不是很理想。
(二)以央行为主的金融监管(1978-1992)背景:改革开放以后,1979-1984年,我国先后恢复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外资金融机构开始在北京等城市设立代表处。
这种背景下,金融管理和监督越来越重要。
◆中国人民银行履行中央银行职能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履行中央银行职能,正式成为中国的货币金融管理当局。
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负责货币政策的制定和金融监管。
国际金融与金融风险金融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关键组成部分,而国际金融则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断发展的全球化时代,国际金融交流日趋频繁,但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金融风险。
本文将探讨国际金融与金融风险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风险。
一、国际金融与金融风险的概述1. 国际金融的定义与重要性国际金融是指跨越国界的金融活动,包括国家之间的金融交流、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中的金融服务等。
国际金融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技术转移和资源优化配置。
2. 金融风险的定义和种类金融风险是指各种可能影响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活动的不确定事件所导致的潜在损失。
金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
二、国际金融与金融风险的关系1. 国际金融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国际金融活动的开展使得金融风险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扩大到全球范围。
国际金融交流使得金融机构面临更多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同时,国际金融还会引发金融领域的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2. 金融风险对国际金融的影响金融风险的存在对国际金融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金融风险的加剧可能导致投资者对相关国家的金融市场失去信心,引发金融危机,从而影响国际金融的稳定与发展。
三、应对国际金融风险的措施1. 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强化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增加市场透明度,减少不确定性,从而降低金融风险。
2.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金融机构应加强风险管理能力的培养,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应对各类金融风险。
3. 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交流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金融风险。
加强信息交流,提高国际金融监管的协调性和有效性,以降低金融风险传染的可能性。
4. 推进金融创新和产品多样化通过金融科技的发展,提高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推出具有多样化特点的金融产品,以降低单一金融风险的影响。
四、结语国际金融与金融风险密切相关,国际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风险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金融风险的存在也对国际金融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金融危机与金融体系稳定论文素材引言:金融危机是指金融市场或金融体系中出现的系统性风险,常常对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严重的冲击。
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学者们对金融危机的原因以及与金融体系稳定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将探讨几个与此相关的论文素材,为研究金融危机与金融体系稳定的关系提供参考。
一、金融危机的定义和特征1.1 金融危机的定义根据学者的观点,金融危机是指金融市场或金融体系中发生的系统性的、严重的、带有不确定性的风险事件,对金融机构以及整个经济体系造成严重冲击的情况。
1.2 金融危机的特征不同的金融危机具有不同的特征,例如,股市危机、房地产危机、货币危机等。
然而,金融危机通常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a. 突发性:金融危机通常在短期内迅速爆发,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
b. 传染性:金融危机有可能从一个金融市场扩散到其他金融市场,蔓延至整个金融体系,甚至波及实体经济。
c. 不确定性:金融危机的发生常常伴随着不确定性,投资者难以确定风险的规模和影响,从而加剧市场恐慌。
d. 冲击持续性: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其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冲击通常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二、金融危机的原因2.1 金融市场泡沫金融市场泡沫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投资者对某个金融资产产生过度乐观的预期,导致其价格远高于其实际价值时,就会形成泡沫。
当泡沫破灭时,市场恐慌引发金融危机。
2.2 金融监管不力不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也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金融监管机构未能及时监测和防范风险,或者监管政策存在漏洞和失效时,金融体系容易受到金融风险的侵蚀,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2.3 外部冲击外部冲击,如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全球经济衰退、自然灾害等,也可能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
这些因素会对金融体系造成严重的冲击,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金融危机对金融体系稳定的影响3.1 对金融机构的影响金融危机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往往是毁灭性的。
危机爆发时,金融机构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可能导致其资金链断裂、破产甚至倒闭。
(三)历史上几次重大金融危机
◆1、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几次金融危机
➢1837年土地投机泡沫破裂、第二国民银行解散,金融恐慌
➢1857年美国金融危机(铁路投机、俄亥俄人寿保险与信托破产引发)➢1873年美国银行危机—世界经济危机
➢1893年美国股市危机—白银法案引发危机
➢1907年美国信托业危机—信托吸纳贷款投资股市
(三)历史上几次重大金融危机
◆2、20世纪20年来以来的主要金融危机
➢1929-1933年的金融“大崩溃”转化为世界性经济危机
➢1971年8月,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崩溃
➢1979年波兰的债务危机,1982年拉美债务危机爆发
➢1992年欧洲汇率体系危机
➢1994年12月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7年7月泰国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拉美金融危机
➢2007年2月新世纪金融公司、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贝尔斯登旗下两支基金倒闭,2008年通用、莱曼兄弟破产
➢2009年12月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欧洲债务危机。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概念与传导途径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转化为金融危机 (三)历史上几次重大金融危机
(四)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概念与传导途径
◆1、系统性金融风险
➢系统性金融风险,BIS的定义,是指一个金融活动的参与者不能履行其合同责任,由此产生连锁反应,进而引起其他参与者违约,导致广泛金融困难的可能性。
系统性风险的实质在于整个金融系统功能受损乃至失灵的可能性
◆2、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途径
➢源头:利率风险
➢中介:市场风险(商品、资产价格)
➢回归:信用风险
路径见右图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转化为金融危机
➢系统性风险一定程度上削弱金融系统功能,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并加以化解,就不可避免地使整个系统的功能遭到破坏,实体经济运行严重受挫,形成金融危机➢金融危机表现:普遍违约,挤兑蔓延,银行接连倒闭,证券价格急跌,汇率严重贬值,支付和偿债机制严重受阻,投资者信心丧失,资本大量外逃等
➢金融危机常常从某一局部领域爆发,如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大幅波动,或银行挤兑,机构、政府偿债困难,后波及整个系统,成为全面的危机
➢金融危机可分为货币汇率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等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转化为金融危机➢系统性风险转化
为金融危机及演变
过程
(三)历史上几次重大金融危机
◆1637年荷兰“郁金香泡沫”
➢1593年,君士坦丁传入荷兰,1630年染病变种;1635年,一种叫Childer售价1615弗罗林;1637年2月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售价高达6700弗罗林(相当于一个人45年的收入);2月4日下跌90%。
➢1637年4月,荷兰政府决定终止所有合同
➢投机者:贵族、教会、商人、外资、百姓
➢影响:产业结构变化(造船-花卉)
国际竞争力(海上马车夫)
衰落的帝国(被英国取代)
(三)历史上几次重大金融危机
◆英国“南海泡沫”
➢“南海”公司1711年成立(Robert Harley);认购国债1000万,获得酒、烟草等商品永久性退税权,南美洲贸易垄断权(秘鲁、墨西哥金银矿)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央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1月股价128英镑,2月160英镑,7月份1000英镑以上
➢1720年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9月份直跌至每股175英镑,12月份跌到124英镑。
➢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也买入了南海公司的股票。
在早期的上涨阶段他及时卖掉了股票,获利5000英镑。
后来他又重新买入,最后亏损了20000英镑。
诗人:ALEXANDER POPE(1688年5月22日-1744年5月30日)
•终于,腐败像汹涌的洪水淹没一切;
•贪婪徐徐卷来,
•像阴霾的雾霭弥漫,遮蔽日光。
•政客和民族斗士纷纷沉溺于股市,
•贵族夫人和仆役领班一样分得红利,
•法官当上了掮客,主教啃食起庶民,
•君主为了几个便士玩弄手中的纸牌;
•不列颠帝国陷入钱币的污秽之中。
(三)历史上几次重大金融危机
◆法国“密西西比泡沫”
➢约翰·劳(John Law)1716年5月通用银行;1717年获得各种贸易特许权,设立密西西比公司;允许国库券兑换股票;运用皇家银行的纸币发行能力和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实力为摄政王解除政府国债负担
➢1719年股价能从500里弗尔被炒到18000里弗尔;1720年9月跌到2000里弗尔,到1721年9月跌回500里弗尔
➢1720年3月25日,4月5日,5月1日分别发行了3亿,3.9亿,4.38亿里弗尔纸币
➢让纸币贬值50﹪,银行则停止兑付硬币业务。
股价在1720年9月跌到2000里弗尔,到1721年9月跌回500里弗尔。
约翰·劳逃离法国,1729年在威尼斯于贫病交加中死去。
◼卡尔·马克思曾说,约翰·劳“既是骗子,又是预言家”
➢“骗术”:增加货币供给,可以在不提高物价水平的前提下,增加就业机会并增加国民产出;
➢纸币本位制要比贵金属本位制更好,它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不受贵金属约束)
➢金融市场的疯狂,就在于一旦泡沫被滥发的货币和无限的乐观预期所吹大,即便是强有力的政权力量也无能为力。
➢通货膨胀几乎就是滥发货币的代名词,相应地,货币贬值和政府信用丧失,必然导致资本市场甚至一国经济的最后崩溃
(三)历史上几次重大金融危机
◆1、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几次金融危机
➢1837年土地投机泡沫破裂、第二国民银行解散,金融恐慌
➢1857年美国金融危机(铁路投机、俄亥俄人寿保险与信托破产引发)➢1873年美国银行危机—世界经济危机
➢1893年美国股市危机—白银法案引发危机
➢1907年美国信托业危机—信托吸纳贷款投资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