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数据通信基础知识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2.51 MB
- 文档页数:57
第一章数据通信网络技术概述v1.0 幻灯片 1OSI模型的设计目的是成为一个开放网络互联模型,来克服使用众多网络模型所带来的互联困难和低效性。
OSI参考模型很快成为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础模型。
在设计时遵循了以下原则:各个层之间有清晰的边界,便于理解;每个层实现特定的功能;层次的划分有利于国际标准协议的制定;层次的数目应该足够多,以避免各个层功能重复。
OSI参考模型具有以下优点:简化了相关的网络操作;提供即插即用的兼容性和不同厂商之间的标准接口;使各个厂商能够设计出互操作的网络设备,加快数据通信网络发展;防止一个区域网络的变化影响另一个区域的网络,因此,每一个区域的网络都能单独快速升级;把复杂的网络问题分解为小的简单问题,易于学习和操作。
幻灯片 6OSI七层模型中,每一个对等层数据起一个统一的名字为: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
相应地,应用层数据称为应用层协议数据单元(APDU,Application Protocol Data Unit),表示层数据称为表示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Presentation Protocol Data Unit),会话层数据称为会话层协议数据单元(SPDU,Session Protocol Data Unit)。
通常,我们把传输层数据称为段(Segment),网络层数据称为数据包(Packet),数据链路层为帧(Frame),物理层数据称为比特流(Bit)。
封装(Encapsulation)是指网络节点(Node)将要传送的数据用特定的协议头打包,来传送数据,同样在某些层进行数据处理时,也会在数据尾部加上报文,这时候也称为封装。
OSI七层模型的每一层都对数据进行封装,以保证数据能够正确无误的到达目的地,被终端主机接受,执行。
幻灯片 7物理层涉及到在通信信道(channel)上传输的原始比特流,是OSI参考模型的基础,它实现传输数据所需要的机械、电气、功能特性。
第一章引论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何特点?答: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主要分为一下四个阶段:1)以单计算机为中心的联机系统-缺点,主机负荷重,通信线路利用率低,结构属集中控制方式,可靠性低2)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是网络概念最全,设备最多的一种形式3)体系结构标准化网络4)Internet时代-是人类有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简单实用,高效传输,有满足不同服务的网络传输要求3. 计算机网络由哪些部分组成,什么是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试述这种层次结构观的特点以及各层的作用是什么?答:通信控制处理机构成的通信子网是网络的内层,或骨架层,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上主机负责数据处理,是计算机网络资源的拥有者,它们组成了网络的资源子网,是网络的外层,通信子网为资源子网提供信息传输服务,资源子网上用户间的通信是建立在通信子网的基础上。
没有通信子网,网络不能工作,而没有资源子网,通信子网的传输也失去了意义,两者合起来组成了统一的资源共享的两层网络。
将通信子络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使之变成社会公有的数据通信网,5.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应包含哪些内容?答:1.物理结构:通过通信线路、通信设备将地理上分散的计算机连成一个整体2.逻辑结构:在网络协议控制下进行信息传输3.主要目的:资源共享9. 局域网、城域网与广域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这三种网络主要是按照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来划分的:1)广域网(远程网)WAN (Wide Area Network):广域网的作用范围一般为几十到几千公里。
2)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的作用范围通常为几米到几十公里。
3)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城域网的作用范围在WAN与LAN之间,其运行方式为LAN相似。
13. 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答:两者在物理结构上是非常类似的,但是软件上有很大的差异。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考纲要求:(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系统组成和分类。
基础知识梳理:一、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是将地理上分散的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线路和设备相互连接起来,在软件支持下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网络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如大容量磁盘、打印机等)、软件资源(如工具软件、应用软件等)和数据资源(如数据库文件和数据库等)。
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1)第一阶段:远程终端联机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构成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雏形。
(2)第二阶段:计算机网络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多个主计算机通过线路互联的初期计算机网络。
(1969年12月,Internet 的前身——美国的ARPA网投入运行,它标志着我们常称的计算机网络的诞生)(3)第三阶段: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的标准计算机网络。
(以太网出现,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在1984年正式颁布了“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国际标准,使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实现了标准化。
)(4)第四阶段:信息高速公路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许多国家纷纷制定和建立本国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网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参考课本P3、P4,理解各个功能的含义,能根据语义对号入座)(1)实现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共享(2)实现数据信息的快速传递(3)提高可靠性(4)提供负载均衡与分布式处理能力(5)集中管理(6)综合信息服务四、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计算机网络由于其强大的功能,已成为现代信息业的重要支柱,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主要有:(1)办公自动化(2)管理信息系统(3)过程控制(4)Internet应用①电子邮伴(E-mail)②信息发布:Internet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标题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一章: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自己整理的标题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一章: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数据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即信息、数据和信号信息,是客户事物的属性和相关特征的表达,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存在形式或运动状态。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表现形式。
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具体物理表现,有明确的物理描述。
传输介质是通信中信息传输的载体,也称为信道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
通信系统主要由五个基本系统要素组成。
信息源、转换器、信道、逆转换器和信宿源系统将信息源发送的信息转换成适合在传输系统中传输的信号形式,并通过信道将其传输到目的系统。
通过系统传输的信号可以被目标系统逆变换成特定的信息。
一般有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两种表达方式。
模拟信号是连续变化的物理量,即幅度(信号强度)的值在时间特性上是连续的,数字信号在连续变化的电压方面是离散的,即幅度的值在时间特性上是有限的离散值。
一般用脉冲序列表示的数字信号比模拟信号更可靠。
数字信号易于存储、处理和传输。
数据通信技术指标1。
信道带宽:是描述信道传输容量的技术指标,其大小由信道的物理特性决定。
信道能够传输电磁波的有效频率范围是信道的频带2。
数据传输速率:称为比特率,是指信道每秒可以传输的二进制位数,记录为bps。
常见的单位有Kbps、Mbps、Gbps等。
数据传输速率由每一位数据占用的时间决定,一位数据占用的时间宽度越小。
传输速率越高。
3.信道容量:信道的传输容量有限。
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上限称为信道容量,一般是指单位时间内可以传输的二进制数据的最大位数C=Wlog2(1 S/N)C 为信道容量;w为信道带宽;n为噪声功率;S是信号功率S/N,称为信噪比,用来描述信道的质量。
低噪声系统的信噪比高。
信噪比S/N 通常表示为10lg(S/N),单位为分贝。
无噪声离散信道容量公式为C=2Wlog2L (L为传输的二进制信号)。
4.波特率:它是传输信号值每秒改变的次数。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复习要点第1章概述1.以数字信号来传送消息的通信方式称为数字通信,而传输数字信号的通信方式称为数字通信系统。
2.数据通信包括数据传输、数据交换和数据处理。
3.数据通信网络按照覆盖的物理范围可分为广域网、局域网和城域网。
4.计算机网络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
5.计算机网络已经历了由单一网络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6.计算机网络具有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三大组成要素),即①能向用户提供服务的若干主机;②由一些专用的通信处理机(即通信子网中的结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通信链路所组成的一个或数个通信子网;③为主机与主机、主机与通信子网,或者通信子网中各个结点之间通信而建立的一系列协议。
7.计算机网络按通信方式分为广播网络和点到点网络。
8.计算机网络主要性能指标,包括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和利用率。
9.OSI模型有七个层次,分别是:(7)应用层;(6)表示层;(5)会话层;(4)运输层;(3)网络层;(2)数据链路层;(1)物理层10.因特网使用的TCP/IP参考模型的四个层次是:应用层、传输层、互联网层、网络接入层。
11.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协议的语法定义了所交换信息的结构或格式;协议的语义定义了源端和目的端所要完成的操作。
12.服务指同一开放系统中某一层向它的上一层提供的操作,但不涉及这些操作的具体实现。
13.面向连接服务具有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三个阶段。
14.标准是由标准化组织、论坛以及政府管理机构共同合作制订的。
标准可分为两大类:法定标准和事实标准。
一.数据通信网络由哪些部分组成?答:从系统设备级的构成出发,可以认为数据通信系统由下面三个子系统组成:(1)终端设备子系统,由数据终端设备及有关的传输控制设备组成。
(2)数据传输子系统,由传输信道和两端的数据电路终接设备组成。
(3)数据处理子系统,指包括通信控制器在内的电子计算机。
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论一、填空题1.在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互相结合,为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奠定了理论根底。
2.从传输围的角度来划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其中,Internet属于〔广域网〕。
3.从资源共享的角度来定义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指的是利用〔通信线路〕将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独立的〔自治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
4.从逻辑功能上,计算机网络可以分成〔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个局部。
5.〔ARPAnet〕的诞生是计算机网络开展历史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为Internet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技术根底。
6.局域网的主要技术要素包括〔网络拓扑〕、〔传输介质〕和〔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7.Internet是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网络借助于〔路由器〕相互联接而形成的全球性互联网。
8.在通信技术中,通信信道的类型有两类:点对点式和〔播送式〕。
在点对点式通信信道中,一条通信线路只能连接一对结点。
而在〔播送式〕通信信道中,多个结点共享一个通信信道,一个结点播送信息,其他结点必须接收信息。
9.在数据传输系统中,传输介质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物理路径,可以分为〔导向〕介质和〔非导向〕介质。
采用〔导向〕介质传输数据的网络称为〔有线网〕,而不采用〔非导向〕、介质传输数据的网络称为〔无线网〕。
10.对于通信子网,早期ARPAnet中承当通信控制处理机功能的设备是〔接口报文处理机/IMP〕,而现代计算机网络中承当该功能的设备是〔路由器/router〕。
11.Internet是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互联而成的计算机网络,狭义的Internet是指由上述网络中采用IP协议的网络互联而成的,广义的Internet是指狭义Internet加上所有(1) C的网络。
Internet体系构造具有良好扩大性的主要原因在于它(2)B。
广义Internet的这种基于单一主干核心构造的弊端在于(3)D。
数据通信技术应用指南第1章数据通信基础 (3)1.1 数据通信概念 (3)1.2 数据通信系统模型 (3)1.3 数据通信协议与标准 (4)第2章传输介质与物理层技术 (4)2.1 传输介质概述 (4)2.2 有线传输介质 (4)2.2.1 双绞线 (4)2.2.2 同轴电缆 (5)2.2.3 光纤 (5)2.3 无线传输介质 (5)2.3.1 无线局域网 (5)2.3.2 蓝牙 (5)2.3.3 无线广域网 (5)2.4 物理层设备与接口 (5)2.4.1 串行接口 (5)2.4.2 并行接口 (5)2.4.3 物理层设备 (5)2.4.4 网络接口卡(NIC) (6)第3章数据链路层技术 (6)3.1 数据链路层服务 (6)3.1.1 帧定界与帧同步 (6)3.1.2 流控制 (6)3.1.3 差错控制 (6)3.1.4 寻址 (6)3.1.5 介质访问控制 (6)3.2 错误检测与纠正 (6)3.2.1 奇偶校验 (7)3.2.2 循环冗余校验(CRC) (7)3.2.3 检验和 (7)3.2.4 纠错码 (7)3.3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 (7)3.3.1 流量控制 (7)3.3.2 拥塞控制 (7)3.4 数据链路层协议 (7)3.4.1 点对点协议(PPP) (7)3.4.2 帧中继(Frame Relay) (7)3.4.3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 (8)3.4.4 互联网数据包交换(IPX) (8)3.4.5 传输驱动接口(TDI) (8)第4章网络层技术 (8)4.1 网络层概述 (8)4.2 路由选择算法 (8)4.3 路由协议 (9)4.4 网络层设备与互联 (9)第5章传输层技术 (9)5.1 传输层服务 (9)5.2 TCP协议 (9)5.3 UDP协议 (10)5.4 传输层安全 (10)第6章应用层技术 (11)6.1 应用层协议 (11)6.1.1 HTTP协议 (11)6.1.2 FTP协议 (11)6.1.3 SMTP协议 (11)6.1.4 DNS协议 (11)6.2 常见应用层服务 (11)6.2.1 Web服务 (11)6.2.2 文件传输服务 (11)6.2.3 邮件服务 (12)6.2.4 网络会议与即时通讯服务 (12)6.3 应用层安全 (12)6.3.1 加密技术 (12)6.3.2 认证与授权 (12)6.3.3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 (12)6.3.4 应用层安全协议 (12)第7章网络管理技术 (12)7.1 网络管理概述 (12)7.2 网络管理体系结构 (13)7.3 SNMP协议 (13)7.4 网络管理工具 (13)第8章数据通信安全 (14)8.1 数据加密技术 (14)8.1.1 加密算法 (14)8.1.2 加密技术在数据通信中的应用 (14)8.2 认证与授权 (14)8.2.1 认证技术 (14)8.2.2 授权技术 (14)8.2.3 认证与授权在数据通信中的应用 (14)8.3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 (14)8.3.1 防火墙技术 (15)8.3.2 入侵检测技术 (15)8.3.3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在数据通信中的应用 (15)8.4 VPN技术 (15)8.4.1 VPN技术原理 (15)8.4.2 VPN技术在数据通信中的应用 (15)第9章无线数据通信技术 (15)9.1 无线通信概述 (15)9.2 无线局域网技术 (15)9.2.1 无线局域网基本概念 (15)9.2.2 无线局域网标准与技术 (16)9.2.3 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技术 (16)9.3 无线城域网技术 (16)9.3.1 无线城域网基本概念 (16)9.3.2 无线城域网标准与技术 (16)9.3.3 无线城域网的应用 (16)9.4 移动通信技术 (16)9.4.1 移动通信技术概述 (16)9.4.2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16)9.4.3 5G移动通信技术 (17)第10章数据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17)10.1 5G技术 (17)10.2 物联网技术 (17)10.3 边缘计算 (17)10.4 未来数据通信技术展望 (17)第1章数据通信基础1.1 数据通信概念数据通信是指将数据从源点传输到目的点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数据的发送、传输和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