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王守仁
- 格式:pdf
- 大小:280.08 KB
- 文档页数:7
“心学”之集大成者王守仁(上)蔡厚淳(一)王守仁是中国十六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世人敬仰的心学大师。
是后人推崇备至的历史人物。
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被封为“新建伯”。
1568年(明隆庆二年),再诏赠为“新建侯”,谥“文成”,颁铁券。
穆宗皇帝在券文中说:“两间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联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对王守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史学家、文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清代著名学者王士慎说:“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随身携带的一颗印章上刻着“一生低首拜阳明”七字。
还有梁启超、蒋介石、陶行知、郭沫若、毛泽东等,他们对王守仁均十分敬佩。
比如,梁启超便著有《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蒋介石崇拜王守仁,败退台湾时把台湾的草山改为“阳明山”。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因受王守仁“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毅然改名陶行知,郭沫若也是王守仁的崇拜者,著有《伟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阳明》和《王阳明礼赞》等文。
毛泽东受老师杨昌济的影响,也很佩服王守仁,“求是”的思想,原本典出王守仁。
关于王守仁的家世生平,明史有《王守仁传》。
该传有一段概括性的文字,是最能准确评判王守仁的生平:“守仁天姿异敏。
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
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
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
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遂笃信不疑。
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
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
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
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因筑室读书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
王阳明心学大师的哲学思想与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王阳明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其心学思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
他出生于明朝中叶,自幼聪慧过人,心怀大志。
在其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诸多波折与磨难,也正是这些经历,促使他不断思考人生的真谛,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心学体系。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致良知”。
他认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良知,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道德判断力和善良本性。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受到各种欲望和外界干扰的影响,良知被遮蔽。
因此,要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实践,去除这些遮蔽,使良知得以显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每一个具体的情境时,都要倾听内心良知的声音,做出符合道德和正义的选择。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另一个重要理念。
他强调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只有将知识与行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对真理的追求。
很多时候,我们懂得许多道理,却无法将其付诸实践。
王阳明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知”。
真正的“知”必然会引导我们去行动,而行动又会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知”的理解。
例如,我们知道孝顺父母是美德,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实际的行动去关心、照顾父母,那么这种“知”就毫无意义。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当时的明朝社会,程朱理学占据主流地位,但逐渐变得僵化和教条。
王阳明在对程朱理学的反思和批判中,提出了自己的心学观点。
他在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被贬至贵州龙场。
在这艰苦的环境中,他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思想顿悟,从而开启了心学的发展之路。
王阳明的心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打破了程朱理学的束缚,为哲学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
心学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让人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力量和价值。
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解放,鼓励人们追求个性自由和创新。
在教育领域,王阳明的心学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主张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学生的内心自觉。
王阳明的心学智慧王阳明,原名王守仁,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所创立的心学,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后世也备受推崇,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王阳明的心学强调“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良知,并非是后天通过学习和思考获得的知识,而是每个人内心本就存在的道德判断和善恶分辨的能力。
它是与生俱来的,是人性中最纯净、最本质的部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和蒙蔽,良知被遮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因此,“致良知”就是要去除这些遮蔽,让良知重新显现,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
那么,如何才能“致良知”呢?王阳明认为,要通过“省察克治”的方法。
这意味着我们要时刻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觉察到那些不符合良知的念头和举动,并努力加以克服和改正。
这种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
只有不断地进行省察克治,我们才能逐渐清除内心的污垢,让良知愈发清晰明亮。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另一个重要理念。
知与行,在传统观念中常常被认为是两个相互分离的阶段,先有知,而后有行。
然而,王阳明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一体的。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也就是说,真正的“知”必然会表现为“行”,如果没有“行”,那么所谓的“知”就不是真正的“知”。
例如,我们都知道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这是“知”。
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实际的行动去关心、照顾父母,那么这种“知”就毫无意义。
只有当我们通过具体的行为,如陪伴父母、为父母分担家务等,才能真正体现出我们对孝顺的“知”。
同样,我们想要学会游泳,仅仅阅读游泳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亲自下水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才能真正掌握游泳的技能。
这就是“知行合一”的体现。
王阳明的心学智慧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阳明心学《传习录》经典九句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是心学集大成者。
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被誉为“真三不朽”者,他的心学对明后期哲学与文艺影响巨大,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传播中外。
《传习录》是王守仁的讲学语录,为儒家重要著作之一、《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堪称“心学”第一书。
“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
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
”要想了解王阳明,首先必读《传习录》,以领悟其思想精华。
以下为精选自书中的九句经典,邀您品读。
1、持志如心痛。
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解析:心里有致良知、止于至善的信念,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这样一来自然就心无旁骛了。
2、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解析:这句话有三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为尧舜。
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
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3、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解析:一个‘傲’字,是人生最大的毛病。
身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顺;身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爱;身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
阳明先生说:“人生之大病,只一傲字”。
“傲”与谦虚相反,与人交往不屑与人为伍,学习上蔑视他人,似乎自已远远超乎于知识之上。
所以,阳明先生告诫人们:“谦为众善之基,傲为罪恶之魁。
”4、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解析:有个学生问王阳明,安静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为什么?王阳明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
这样一来,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
明朝心学哲学家王守仁简介王守仁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了经验,提出致良知的学术宗旨,认为这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若信得这三字,譬之操舟得舵。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人物生平王守仁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
11岁前在祖父王伦培养下成长。
后随父亲王华到北京任所,一度热心骑射,继又研习兵法。
18岁时在回余姚的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1422~1491),娄谅向他介绍了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很受启发。
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
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继位,太监刘瑾弄权,王守仁因抗疏救援戴铣等人,称刘等为权奸,被刘瑾廷杖,后系狱,不久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
正德三年时他发生重要的思想转变,以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于是突破朱熹格物穷理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所谓理就是人的心理,并在当地建立龙冈书院。
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聘其主讲贵阳文明书院,他在此首次演讲知行合一说。
刘瑾伏诛后,他历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北京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文选清吏司员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职,后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与弟子徐爱等人讲述他的大学格物新说与知行合一说。
后经徐爱记录整理,成为《传习录》,正德八年至滁州督马政,讲学规模渐大,一度强调静坐,要求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
王阳明心学是什么明代著名的两大哲学流派分别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陆王心学中的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心学是什么?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王阳明心学,希望对你有用!心学的体系王守仁的主要观点有:“心即理也”、“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等一系列心学观点。
明代大儒,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
他继承了前人学者关于心学的精华思想,又从禅学中吸收养分,从而形成了明代独树一帜的心学。
但从王守仁心学的体系上来讲又比前两者的学说更为细致且学说内容也更加完整,其观点依据也更为充分合理。
心即理也那么何谓“心即理也”呢?简单来说就是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将自己的内心与认知想结合,在真正的意义上达到物我的一体,两者相互依存。
他认为一个人的能够认识外物那是一种本能的存在,而心的作用就是用来判断事物的。
如果一个人能将他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那么他就能从真正的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洞察一切事物。
物我一体,是不相互独立的一个存在。
认识外物是一个人的本能,心是一个人判断世事的存在,如果能够将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做到物我合一,那么这个人将能够洞察一切事物。
在现今社会里,这也有重要的引申意义,一个人单靠自己的感性去判断事物是不行的,需要理性与感性的相结合。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而“知行合一”的前提条件是“致良知”。
在这里“致良知”是致一个人的内心的思想道德认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遵从自我。
而“知行合一”则是指一个的认知与行动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分离独立,两者缺一不可。
假如一个人在自己的内心存在关于某件事物的认知,那么他就会采取一定的行动来完成这一认知,将心中的认知付诸实践。
正是王守仁这样独到而又深刻的观点,使得心学成为明代的主流思想之一。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本是时任都察院左佥御史的王守仁在明德十三年间前去江西剿匪时,与其弟子往来书信中所写的句子。
他告诉弟子,他这番前去剿匪,要镇压当地的强匪是容易的,但要从根本上纠正强匪和当地百姓的思想认知确实非常的困难,他们的认知已经形成,社会不安稳的根源还是难以根除。
心学泰斗王守仁(图)我的搜狐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因为他曾经筑室于绍兴阳明洞中,后又创办阳明书院,所以被称为阳明先生。
在我国古代诸多思想家中,王阳明是很特殊的一位。
他是哲学家、教育家,却又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名将。
在人们印象中,满口子曰诗云、温文尔雅的学者,和战场上壮怀激烈、身先士卒的名将,毕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被贬贵州龙场顿悟王守仁的故事很有趣。
别人都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他却在娘肚子里待了14个月才生下来。
因为未生时,他的祖母岑夫人梦见神人自云中送一小儿下来,所以给他起名叫“云”。
到了5岁,他还不会说话。
一日有一异僧路过他家,摸了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替他改名为“守仁”后,他就能开口说话了。
从这时起,他就是个孩子王,常玩带兵打仗的游戏,同时也常保护弱小的孩子,拥有相当的声望。
长大后,王守仁走上了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
他一面任侠,一面热衷于弓术及兵法,同时也爱好文学,终于在科举中及第而做官。
明弘治十八年(1505),王守仁官至兵部主事。
其时正值有名的大太监刘瑾窃柄专权,横行无忌,逆其意者大多被他加害而身陷囹圄。
一日,南京科道戴铣等上书弹劾逆贼刘瑾,不想反以抗旨罪被逮捕入狱。
王守仁一身耿介,满腔义愤,竟不顾利害地营救他们。
结果触怒刘瑾,被廷杖四十,打得死去活来,被远谪到贵州龙场做驿丞。
但王守仁并没因此而气馁,他努力为政,甚至连被捕的盗贼都仰慕他的为人,对其感恩戴德。
正是在贵州西北穷山恶水间的龙场,王守仁超得失荣辱于度外,他凿了一口石棺在旁,日夜端居沉思,过了一段时间,但觉胸中光华明朗。
他的下属由于不堪处境艰难,都病倒了。
他便亲自砍柴、挑水、做饭侍候属下,并为他们吟诗唱曲,解除烦忧。
如此这般,忽于一个午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睡梦中恍惚有人传诵。
王守仁不觉雀跃而起,属下亦被惊醒。
王守仁说:“今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事物者误也。
”这就是哲学史上有名的“龙场顿悟”事件。
除了良知,还有什么可讲!这一顿悟可不得了。
心学大师王守仁(1472—1529)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因曾筑室会稽山阳明洞(今浙江绍兴县东南20里处),自号阳明子、阳明山人,又曾创建阳明书院于越城,故世称阳明先生。
王守仁28岁中进士,历官庐陵知县、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吏部主事、左金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等,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敕封新建伯,著有《王文成公全集》38 卷。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堪称有明思想界泰斗、心学的杰出代表,其学上承孟子,中继陆九渊,集我国心学之大成。
由他创立的阳明学派,与朱子学派分庭抗礼,成为明代中后期一个体系庞大、门徒众多、思想活跃、影响深远的新儒家学派,在我国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儒学世家王守仁出生于一个世代业儒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据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及《王文成公全书?世德纪》等史料记载:王家先世相传为东晋大书法家、右军将军王羲之,后世徙居余姚。
守仁的先祖王纲,字性常,文武兼资,善于识别人才,明太祖洪武年间因刘基举荐,拜兵部郎中,擢广东参议。
高祖王与准,字公度,自号辶豚石翁,早年闭门力学,尽读先世遗书,精通《礼》、《易》,著有《易微》数千言。
曾祖王杰,字世杰,自号槐里子,学者称为槐里先生,幼时即有志圣贤之学,年14尽通“四书”、“五经”以及两来诸位大儒的学说,后以明经贡太学,未得大用而殁,著有《易说》、《春秋说》、《周礼考正》、《槐里杂稿》数卷。
祖父王伦,字天叙,号竹轩,其家虽环堵萧然,而雅歌豪咏,胸次洒落,穷年口诵心惟,于书无所不观,尤其喜读《仪礼》、《左传》以及司马迁《史记》等,为文简古有法,赋诗援笔立就,所著有《竹轩稿》、《江湖杂稿》若干卷。
守仁的父亲王华(1446——1522),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曾读书龙泉山中,学者称为龙山先生。
王华生性聪敏,刚会说话时,其父教他读诗,经耳便能随口吟诵。
年龄渐长,读书竟至过目不忘。
30岁那一年,松江提学张时敏测试其文,大加赞叹,并以状元及第相许。
王守仁名词解释引言王守仁(1472年-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子,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伦理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守仁提出了“致良知”、“格物致知”等重要概念,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人物之一。
名词解释1. 致良知致良知是王守仁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致良知指的是个体内在的道德本能,是人性中最基本、最纯粹、最真实的部分。
王守仁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道德天性,这个天性可以指引人们去追求善、抵制恶。
致良知是人与道德之间的桥梁,通过触发和践行良知,个体可以达到心灵上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境界。
2.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王守仁提出的一种认识论方法和修身养性的途径。
格物指的是对外界事物进行观察、研究和思考,通过感知和理性思维去认识世界。
致知则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个体的道德境界和智慧水平。
王守仁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
3. 心学心学是王守仁创立的一门综合性学说,也被称为阳明学派。
心学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个体与宇宙之间的和谐统一。
心学强调个体内在的道德本能和直觉力量,在道德行为中追求真善美,并以此来推动社会进步。
心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4.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守仁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
知指的是知识、理论、思考等认识层面,行则指的是实践、行动、实际运用等层面。
王守仁认为,只有知行合一,才能真正体验到道德的力量和智慧的启迪。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认识,才能真正达到道德境界的提升。
5. 知行合一德育知行合一德育是王守仁教育思想中的重要概念。
他主张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知行合一德育强调学生应当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通过实际经验来培养自己的品格和修养。
王守仁认为,只有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学生才能真正成长为有品质、有智慧、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怠惰懒阳明心学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心学创始人王阳明悟到了心学的知行合一,能彻底改变人的惰性问题。
你只有运用下面我所说的,才能够让你做起事来,事半功倍。
生活中大多数人思想上勤奋,但是往往身体上懒惰,这是不行的。
王阳明则说“知和行统一”意思就是说知道了立马去行动,但是往往人们无法行动是怎么回事?那是因为不是真知道,真正的知道就是能做到,做到了才能真正知道。
就好比你看书,你总认为读书能够改变现状,但是恰恰相反,有的人读书十年终究还是老样子或者成了书呆子。
看书的目的其实是联系现实生活中所要解决的问题,看书一定是解决某个问题,不然看书有何意义?认知就是提升自己的感性世界,所谓感性就是说一个事物的表象,和感性相对应的是理性,而理性就是说要看的更深入,理性(真理)能够指导你的行为,从而改变自己的预期。
如果你想赚钱,制定了很完美的项目,只有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总会发现他的问题,如果不去实现怎么也无法成功。
大道理为什么无法改变自己?我们听说过很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当下,原因就是这些道理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这是实践论当中反复强调的,教条是什么?指的是只和你谈大道理,讨论经验。
如果说方法论当中脱离物体和人的行为,则都是空谈理论。
违背了知道与实践的重要性。
举个例子,你知道我怎么年入50万的吗?他说,这些年自己起早贪黑,我下定了决心,每天听了很多大咖的课,然后不断的努力才成功在两年里逆袭。
以上显然是空谈,违背了客观的真实世界。
当然别人的成功都是一点一点积累的,就像做生意,你光想不去做,没本钱不去借,遇到事就退缩,怎么才能实现自己的想法呢?实践论中这样说道“实践,在认识,在实践,在认识”,反反复复才能解决现状。
立志和实践的能帮助你更能保持行为。
立志就是当你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想法设法把目标拆开,然后制定执行的任务,一点一点去实现。
立志是根本,也是一个人想要拥有多大的梦想。
只有确定了人生的方向才能落到实践这个环节。
可问题是你什么都没想好,总是遇事则退。
明代王守仁阳明心学《官讳经》原文及译文《官讳经》是中国官场文化关于“讳”之思想的集大成者,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探讨为人处世的“潜规则”之书,它总结了封建时代千年来约定俗成的种种禁忌,既明确指出了“禁忌”为何,又深析了各种“禁忌”产生的根源,并且点明不守“禁忌”的诸多恶果,充满了对世人的劝诫。
对于大人物来说,一个“讳”字可决定其是平凡还是伟大;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它决定其可成功还是失败。
清朝名臣张之洞评价其为:“为官秘要,字字惊心!”作者简介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生于浙江余姚北城(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阳明街道),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王守仁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是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
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
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
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
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王守仁之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
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
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
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官讳经》明•王守仁情讳卷情显机现也,情隐人秘也。
逢凶不怒,遭忌勿怨。
困用小人,顺恕君子。
理不压众,勇非无忌,懦者改智,智者改策也。
王守仁(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
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有《王文成公全书》。
“心学”之集大成者王守仁(上)蔡厚淳(一)王守仁是中国十六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世人敬仰的心学大师。
是后人推崇备至的历史人物。
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被封为“新建伯”。
1568年(明隆庆二年),再诏赠为“新建侯”,谥“文成”,颁铁券。
穆宗皇帝在券文中说:“两间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联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对王守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史学家、文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清代著名学者王士慎说:“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随身携带的一颗印章上刻着“一生低首拜阳明”七字。
还有梁启超、蒋介石、陶行知、郭沫若、毛泽东等,他们对王守仁均十分敬佩。
比如,梁启超便著有《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蒋介石崇拜王守仁,败退台湾时把台湾的草山改为“阳明山”。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因受王守仁“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毅然改名陶行知,郭沫若也是王守仁的崇拜者,著有《伟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阳明》和《王阳明礼赞》等文。
毛泽东受老师杨昌济的影响,也很佩服王守仁,“求是”的思想,原本典出王守仁。
关于王守仁的家世生平,明史有《王守仁传》。
该传有一段概括性的文字,是最能准确评判王守仁的生平:“守仁天姿异敏。
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
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
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
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遂笃信不疑。
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
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
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
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因筑室读书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
王守仁系浙江余姚人。
其父王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中状元。
此后,王守仁随父移居绍兴。
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欢喜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
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能改,王华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于河中。
王守仁因而顿悟,当即赋诗一首诗:“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他决心以诸葛亮为榜样,干一番事业。
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
骑、射、兵法,日趋精通。
终于在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
当时,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他以文官授兵部主事,怀疑其中有诈,便强令王守仁当众射箭。
王守仁提起弯弓,连发三箭,结果三发三中。
不但没有难倒王守仁,反而使他在军中的威信倍增。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归,结庐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
故人们又称他为王阳明。
王守仁病愈后复职。
公元1506年(明正德元年),南京二十几个官员联名上疏,弹劾刘瑾,但弹劾的官员反而遭到迫害,或罢官或入狱。
此时,职位较低的王守仁勇敢地站出来,上疏皇帝,指责刘瑾,为这些官员辨冤。
结果,他也被在朝堂上当众打了四十大板,并贬到当时交通非常不便的贵州修文县的龙场做负责接待过往人员的小官——驿丞。
王守仁遭此惨祸,感到十分地孤独、寂寞和苦闷。
他由繁华舒适的京城,陡然漂落到偏僻荒凉的龙场,举目无亲,衣食无着,不由得产生一种巨大的失落感,仿佛由“天堂”坠入“地狱”。
他万念俱灰,惟有生死一念未曾了却,于是对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他心乱如麻,终夜不能入眠。
在此绝望之中,淳朴善良的龙场人给予了他无私的援助,使他看见了一线希望的曙光,有了生活的勇气,重新站立起来,与命运抗争。
他用“生命的体验”来面对人生,面对残酷的现实,走上一条艰苦、独特的道路,他默记《五经》要旨,凭着自己的理解去领悟孔孟之道,扬弃程朱理学。
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既是王守仁“心学”的起点,又奠定了王学的基石,并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
倘若不经此大彻大悟,王学恐怕很难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
长期以来,“龙场悟道”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仿佛是在一夜之间,恍然大悟,而忽略了以前的许多坎坷经历、哲学思考及其理论对辩。
这是偶然中的必然,它与王阳明当时的处境和寂然心态有极大关系,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迸发出来的思想之火。
王守仁于正德三年(1508年)忍辱莅任。
初到龙场,居无处所,在一天然溶洞内埋头玩味《易经》,洞因名“玩易窝”亦名“玩易洞”。
尔后移居至修文县城北1.5公里的龙岗山。
山腰天生一洞,土民称为“东洞”,洞颇宽敞明亮。
自王守仁在此栖身后改称为“阳明小洞天”,习称“阳明洞”。
洞顶时有滴水,当地少数民族悯其阴湿,伐木结茅,在洞口右下方为之建屋。
王守仁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名为“何陋轩”。
又在洞口左上方修建一小亭,亭子四周栽些竹子。
王守仁以竹子具有“君子之德”,将亭名为“君子亭”。
王守仁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沉思着,在沉思中“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心境由烦躁转为安然,由悲哀转为喜悦,一种生机勃勃的情绪油然而生。
在龙冈,他写成了《五经臆说》。
谪居龙场三年,使他最受感动的就是那些朴质无华的“夷民”。
譬如彝族首领安贵荣知道王守仁在龙场的艰难处境后,便主动在生活上给予他各种照顾,为他修房建屋,帮他度过难关。
使他看到人世间还存在着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情感世界,这与京城中“勾心斗角”的情况相比,有如天壤之别。
他体味到人间的“真情”,深感“良知”的可贵,从中得到新的启示和灵感。
从而鼓舞了他生的勇气,增强了他对人性尊严的信心,激发了他悟道传道的生命热情。
他相信人人都有生命成长的要求,天下没有不可教化之人。
他在贵州质朴的风气下讲说“本心之至善”,很快就引起了士子们的强烈共鸣,并取得了教化生命的确实效果。
这自然对他一度受到伤害的心灵是一种莫大的慰藉。
“卧龙一去亡消息,千古龙冈漫有名。
草屋何人方管乐,桑间无耳听咸英。
江沙漠漠遗云鸟,草木萧萧动甲兵。
好共鹿门厐处士,相期采药入青冥。
”这是王守仁谪贬龙场期间所写的一首诗,用以怀念和赞颂三国时的诸葛亮。
如今,这首诗却成了后人对他的赞誉与缅怀。
这龙冈,因王守仁而名扬四海;这龙冈,被人们誉为“王学圣地”。
天下的王学,无论是浙中、江右、泰州、南中、楚中、北方、粤闽诸学派,抑或是日本的阳明学、朝鲜的实学以及东南亚、欧美的王学,寻根溯源,都以贵州的龙冈为始发地。
王守仁还在贵州创办了龙冈书院,又应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请,主讲文明书院,一时之间,学子蚁聚,风气大开,对贵州教育特别是自由讲学之风,起了推动作用。
后来的阳明书院,正学书院,南臯书院都继承了这一传统。
另外,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中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比如,他强调的几个原则:第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改过”是指自己主动发现并改正错误;“责善”是劝别人改过。
这里面还包括了“谏师之道”,即向老师进谏,指出错误。
第二是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
第三是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
第四是强调身体力行。
他在《传习录》中的一些话,比如,“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明便是天理”等等,都是做人的大道理,一直影响着后世的读书人。
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
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认为王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
正德十一年(1516年)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
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
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6月14日,明王朝宗室宁王朱宸(chen/)濠在南昌起兵谋反,叛军十万,势如破竹,陷南康,下九江,顺流而下。
一路克安庆,逼南京,大有挥戈北上直取京城之势,明朝廷上下震动,惊慌失措。
这时,驻守在丰城的赣南巡抚王守仁迅速赶到吉安,果断决策,调集军队,直捣叛军老巢南昌。
宸濠闻讯,急忙回师救援,王守仁与叛军大战鄱阳湖,仅用了35天时间,就大败叛军,在南昌附近的生米街生擒朱宸濠。
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大叛乱几乎是在谈笑间平定了。
可是,王守仁立了如此大功,不但没有得到朝廷的奖赏,反而遭到一系列的毁谤与陷害。
明武宗甚至觉得王守仁这么快就轻而易举平定了叛乱丢了自己的面子,认为像这样的战斗应由他亲自带兵南征才能显示“皇威”。
宦官张忠之流又诬陷他与宸濠串通,武宗竟要王守仁放了宸濠让他率军与朱宸濠再战……在这种情况下,王守仁连夜赶到钱塘,将宸濠交给太监,同时遵照武宗的旨意,重新报捷,将平叛的胜利归功于武宗。
这样顾全了皇帝的面子,才保全了王守仁的身家性命。
第二年正月三十日,王守仁到开先寺刻石记功。
(开先寺即今秀峰寺,位于秀峰境内的李璟读书台下。
这里有一块数丈见方的石壁。
石壁上有三处石刻:中间是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的《七佛偈》,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左边是王守仁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在此勒石记功写的碑文,人称“记功碑”。
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
后人评述此碑刻云:“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
”《记功碑》全文如下:“正德已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称兵向阙。
破南康、九江,攻安庆,远近震动。
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复南昌,宸濠擒,余党悉定。
当是时,天子闻变赫怒,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
于赫皇威,神武不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