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年龄的称谓——从0岁到100岁
- 格式:docx
- 大小:79.21 KB
- 文档页数:8
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是什么
古时,人们交流时,不会直接说自己多少岁。
而是会用年龄称谓来代替,这些在诗词中也常有体现。
比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本文整理了古人对年龄的称谓,欢迎阅读。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0岁:初度、赤子、襁褓、汤饼之期。
1岁:牙牙。
2岁:孩提。
8岁:总角、童龇、始龀、髫年、始龀、龆年。
9岁:九龄、黄口、指数之年。
10岁:幼学、外傅之年。
12岁:金钗之年。
13岁:豆蔻、舞夕之年。
15岁:及笄、束发、舞象之年、成童、郑玄。
16岁:二八、破瓜、碧玉年华。
20岁:加冠、结发、弱冠、桃李年华。
24岁:花信年华。
30岁:而立之年、始室、克壮、半老徐娘。
40岁:不惑(不惑之年)。
50岁: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高龄、下寿、耆。
61岁:还历寿。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中寿、伞寿。
88岁:米寿。
90岁:上寿、鲐背。
99岁:白寿。
100岁:期颐、期颐之年、上寿。
年龄词语
少年:含苞欲放、豆蔻年华、纯真无邪、掌上明珠、乳臭味甘、聪明伶俐。
成年:青春年华、大展宏图、而立之年、年轻力壮、壮志满怀、仪表堂堂。
老年:饱经风霜、饱经沧桑、老眼昏花、骨瘦如柴、古稀之年、年逾花甲。
从0岁到100岁,我国古人对每个阶段的年龄称谓都不尽相同,而古人对年龄的称谓都很美,那么古人对各个阶段的年龄称谓都是什么呢?幼年时期的称谓首先是5岁以下的孩子,他们有许多称谓,一般常用的有“孩提”“襁褓”“赤子”等。
如果特指出生那天,古人会用“初度”指代。
孩子出生两三日后一般父母会做东请亲朋好友吃饭,也叫作“汤饼宴”。
所以两三天的婴儿也被称为“汤饼之期”。
至于“襁褓”这个称呼,一般会沿用到孩子学会走路。
而“孩提”和“襁褓”的意思也差不多,“襁褓”指的是裹着婴儿的布,“孩提”将字反过来后就是“提孩”,也可以和襁褓一词做相同解释。
童年、青年时期的称谓等孩童长到了7、8岁就开始进入换牙期,这段时间可以叫“龆(tiao 而声通髫)龀(chen四声)”,意思就是垂髫换齿之年。
有些地方则叫“始龀”、“童龀”,“龀”的意思就是换牙或是童齿,意为刚刚开始换牙的儿童。
另外,在此期间的孩童也可以用“总角”来称呼,这个词的来源是古时候父母习惯将孩子的头发从中间分开,并且扎成两个角。
一般15岁以下孩童都可以用“总角”来称呼,《诗经》中也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记载。
10岁以下的孩子还可以用“黄口”来指代,这就是为什么古代人经常骂人会骂道“黄口小儿”意思就是侮辱对方还不如一个10岁的孩子。
而10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用“幼学”来称呼,过了这个年龄男女的叫法就分开了。
女子12岁称为“金钗”,13到15岁称为“豆蔻”,豆蔻就是出自开头提到的“豆蔻梢头二月初”。
而15岁女子因为要将头发扎起来,以笄贯之。
故被称为“及笄”。
15岁及笄的女性就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在古代算是成年女性了。
古时候常说的“小女年方二八”,并不是28岁,而是16岁。
16岁的女子则称为“碧玉之年”。
因为《碧玉歌》中提到“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
所以“碧玉之年”也被称为“破瓜之年。
”等女子到了20岁,便会被称为“桃李年华”,这个词出自《又启严公》中的“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
古代对人年龄的叫法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从0岁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居然可以这么美现代社会,人们问对方年龄时,往往会直接问:你今年多大了?被询问的一方也会说出他年龄的真相。
双方对年龄没有更多的话后,逐渐转向下一个话题。
但是古人也是这么做的吗?在相关的影视作品中,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看到或听到过年龄的人的名字?其实或许在影视作品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只是人们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古代的人在交流时不直接说自己多大,而是用相关的称谓来代替。
那么从0岁到100岁,古人会用什么词来代替呢?在了解了具体的称谓之后,人们不禁感慨,古老的年龄称谓也可以如此美好。
0——10岁新生儿出生时,有各种各样的名字。
只是根据具体时间不同,称呼不同而已。
这样,当有人问起宝宝的实际年龄时,只要说出相应的名字,别人自然能很快明白自己的宝宝多大了。
首先是刚刚出生的时候,婴儿都被称为“赤子”,之所以会有这个称呼,其原因在于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是赤色的,所以称为赤子。
等到两三日过后,婴儿父母家人会设宴招待亲戚朋友,这场宴会也叫“汤饼宴”。
因此,婴儿出生两三日以后便有了另外一个称呼:汤饼之期。
值得一提的是,除去赤子、汤饼之期以外,“初度”也可以指婴儿刚刚出生的时候。
《离骚》中写到: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
也称生日为“初度”。
而《元史》中也提到: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但与前两个称号相比,首次出现的次数和频率明显较少。
等待孩童稍微长大一些以后,便会有襁褓、孩提、龆龀等不同的称呼。
在这三个称呼之中,襁褓只指一岁以下的幼童;孩提指2-3岁的儿童,龆龀则是男孩8岁,女孩7岁。
宝宝和孩子大家应该都能理解,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答案很简单。
古代医生根据儿童发育的身体状况,判断男孩出生于八月,八岁时掉牙,逐渐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而女孩则是七岁换牙。
这个时候的恒牙叫做“龀”。
因此才有了龆龀这样的称呼。
到了九岁和十岁的时候,又有“黄口”以及“幼学”两个不同的称呼。
一、幼年时期1.赤子:刚出生的婴儿。
因婴儿皮肤呈赤色而得名。
2.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背负小儿用的布兜和系带。
3.孩提:指二至三岁的幼儿。
此时幼儿开始提抱,故称孩提。
4.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二、少年时期1.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2.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女时代为“豆蔻年华”。
3.舞勺之年:指十三岁至十五岁的少年。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三、青年时期1.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
2.束发:指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3.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故称弱冠。
四、中年时期1.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2.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因称四十岁为“不惑之年”。
3.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后因称五十岁为“知命之年”。
五、老年时期1.耳顺之年:指六十岁。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后因称六十岁为“耳顺之年”。
2.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从甲子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3.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4.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诗·秦风·车邻》:“逝者其耋。
”毛传:“耋,老也。
八十曰耋。
”后因以“耄耋”泛指老年。
从0岁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集锦古时,人们交流时,不会直接说自己多少岁。
而是会用年龄称谓来代替,这些在诗词中也常有体现。
比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的黄发指老人,古时,黄发是长寿的象征。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
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从“赤子”到“豆蔻”,从“而立”到“知天命”,每一个都那么美!【幼年】初度:是指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
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赤子:指初生的婴儿,原来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是赤色的,故称“赤子”。
襁褓: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襁襙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shǐ 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小儿垂钓》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卫风·氓》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
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1、0岁,有四种称谓: 初度,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谓始生之年时,赤子,刚出生的婴儿肤色为赤色,所以有这么一种说法;褪裸,婴儿小时候都是在褪裸之中,指未满周岁的孩子;汤饼之会,孩子出生第三天举办宴会
2、2岁时期被称为孩提,是指幼儿时期。
出自《孟子》: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
3、8岁被称为总角。
在古代,古人都会把孩子头发扎成警。
预指童年时期。
4、9岁又叫黄口。
黄口本指是雏鸟的嘴,借指儿童
5、10岁称幼学。
《礼记曲礼上》: 人生十年日幼学。
后来被引申为幼时的学业.
6、12岁对于女孩有单独的称呼叫做金钗之年。
7、13岁,女孩子被称为豆,男孩子被称为舞夕之年(指十三到十五岁左右的少年)
8、15岁在古代的称谓比较多,有五种不同的称谓。
分别是及笋(指年满十五岁的少女)志学之年,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束发,在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就会把原先的总角散开,扎成一束;舞象之年,指十五至二十岁的少年;成童,指十五岁或者十五岁稍微大点的年纪。
9、16岁有种说法叫二八,主要泛指女孩子。
10、20岁有三种称谓。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已经成年,行加冠礼,
表示已经成年,其二为结发,其三就是弱冠。
11、24岁的女子被称为花信年华
12、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30岁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有两种,一种是刚才提到的不惑之年,另外一种称艾,出自《礼记曲礼上》: 五十日艾。
54岁有说法是六九年。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
古代对各阶段年龄不同的称呼
国学分享 2018-09-13 21:40:41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壮年时期——春秋鼎盛;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杖乡之年、还历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_——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古代年龄称谓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标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50岁——半百、知命之年; 60岁——花甲;70岁——古稀; 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tái背之年; 100岁——期颐。
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单1、开场《美丽中国年》(表演:刘涛、蒋欣、王子文、杨紫、乔欣、TFBOYS)2、中国女排姑娘、神舟飞船航天员拜年3、歌曲《在此刻》(演唱:胡歌、王凯)4、小品《新半夜鸡叫》(表演:沈腾、魏翔、二姐)5、歌曲《李》(演唱:李玉刚、李宗盛、李玟)6、戏法《闻鸡起舞》(表演:肖桂森)7、歌曲《阿爸》(演唱:周杰伦)8、小品《坦诚相见》(表演:冯巩、林永健、宋宁、傅园慧)9、歌曲《梅花山慢慢等你》《跑跑跑》(演唱:陈思思、江涛)10、上海分会场—歌曲《爱就一个字》(演唱:张信哲、薛之谦)11、小品《千钧一发》(表演:郭冬临、陈寒柏、句号)12、歌曲《天下平安》(演唱:韩红、平安)13、相声《新虎口遐想》(表演:姜昆、戴志诚)14、歌曲《满城烟火》(演唱:张杰、毛阿敏)15、哈尔滨分会场—歌曲《天赋》(演唱:玖月奇迹、唐嫣、罗晋)16、歌曲《藤缠树》(演唱:刘雨欣、汪小敏)17、歌曲《长征》《闪闪的红星》(演唱:杨洪基、阎维文)18、歌曲《健康歌》(演唱:井柏然、张艺兴、陈奇琲、)19、歌曲《牧羊辞》《牧羊曲》(演唱:黄琦雯、郑绪岚)20、相声《天机》(表演:刘金霏、陈曦、陈印泉、侯振鹏、徐涛)21、歌曲串烧《母鸡说》《兔子爱萝卜》《老鼠爱大米》(表演:杨臣刚)22、魔术《魔法闹新春》(表演:王禹、甄泽权)23、歌曲《新牡丹亭》(演唱:杨桃、李雨儿、刘洋洋、赵霏儿)24、西昌分会场—歌曲《花好月圆夜》(演唱:李克勤、蔡卓妍等)25、儿童歌曲联唱(表演:邓明璐、李成宇、王奕程、周安信)26、歌曲《一念七宝》(演唱:王丽坤、孔东东、赵丽颖、刘佳)27、小品《一个小目标》(表演:蔡明、潘长江、潘斌龙)28、歌曲《爱常常喜乐》(演唱:王力宏、周华健、伍思凯)29、武术表演(表演:李晓华、王鹤鸣等《混混拳王》剧组)30、相声《嘻嘻哈哈过大年》(表演:高晓攀、尤宪超)31、歌曲《江山颂》(演唱:韩磊、谭维维)32、歌曲《爱你一万年》(演唱:鹿晗、陈伟霆)33、杂技《一鸣惊人》(表演:登封市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34、桂林分会场—歌曲《刘三姐新唱》(演唱:邓紫棋、王嘉)35、小品《买卖》(表演:孙涛、闫学晶、刘仪伟、邵峰)36、歌曲《国家》(演唱:成龙、龚铭、凤凰传奇)37、戏曲《贵妃醉酒》(表演:刘雨欣、储兰兰)38、舞蹈《锦绣河山》(表演:中国东方演艺集团)39、歌曲《中国欢迎你》(演唱:张也、郁钧剑、晏菲、邓雅之等)40、相声《好好说话》(表演:苗阜、王声)41、歌曲《难忘今宵》(演唱:李谷一、师鹏等群星)。
古代不同年龄的名称
古代对不同年龄的名称有很多种,例如:
不满周岁被称为襁褓。
2至3岁称为孩提。
女孩7岁,男孩8岁称为始龀。
幼年泛称总角。
童年称为垂髫。
10岁以下统称为黄口。
女子12岁称为金钗之年。
女子13岁称为豆蔻年华。
女子15岁称为及笄之年。
女子16岁称为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女子20岁称为桃李年华。
女子24岁称为花信年华。
男子20岁称为弱冠之年。
男子30岁称为而立之年。
男子40岁称为不惑之年。
男子50岁称为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称为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称为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称为杖朝之年。
90岁称为鲐背之年。
100岁称为期颐。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表古代根据男子成长过程的特点,以十年为单元,将人生大致分为九个阶段,分别是"幼""弱""壮""强""艾""耆""老""耄""期"。
除了这样的总体分类之外,古代还有一些特殊年龄的对于的具体称谓。
一、具体年龄对应称谓及其来源和含义:0岁:初度——指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1岁:牙牙——婴儿学语的声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2-3岁的儿童)8岁:总角——古代儿童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形状似羊角,(“总”为聚拢的意思)故称“总角”。
童龀——通常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10岁: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以豆蔻来指代女子13岁。
15岁:及笄——指女子成年,笄,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后,就将头发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束发——指男子成童之年,要把之前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二八——二八为两个八岁相加为十六岁。
破瓜、碧玉年华——古代将瓜拆分成两个八来纪年,破瓜即为两个八,相加为十六岁。
20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但体型尤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指女子二十岁。
30岁:而立——指男子三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40岁:不惑——指男子四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古代族谱中各个年龄的称谓古代年龄的称谓(称呼)可谓名目繁多,雅致有趣,在家谱中经常遇见。
为了能够为大家解决这些烦恼,我们整理出了中国古代对0岁-100岁的35个年龄称谓,并对每个年龄的不同称谓作出解释,仅供大家参考!▼0-1岁:襁褓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
2-3岁:孩提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7岁(女):髫(tiaó)年幼童时期,髫是指古时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
8岁:童龀(chèn)、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9岁:九龄教数之年,指儿童9岁。
语出《礼记》。
10岁:黄口、幼学之年、外傅之年, 10岁以下的少儿通称,即稚气未脱的男孩或女孩代称也。
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女孩子到了12岁就可以头带金钗。
13岁(女):豆蔻年华多年生草本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
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也用于比喻处女。
13-15岁(男):舞勺之年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管乐器,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
14岁(女):“二七”之年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15岁(女):及笄或笄年“笄”(jī) 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15岁(男):束发、成童、志学男子15岁左右称“束发”或“成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中国古代年岁和年龄的别称,你知道吗?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你知道吗?
⽂/⽹络编辑制作/荷花⼩⼥⼦
1、不满周岁---襁褓;
2、⼥孩7岁---髫年;
3、男孩8岁---龆年;
4、10岁以下--黄⼝;
5、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钗之年;
6、13岁(⼥)---⾖蔻年华, 15岁(⼥)---及笄之年; 16岁(⼥)---破⽠年华、碧⽟年华;
7、20岁(⼥)---桃李年华; 24岁(⼥)---花信年华;⾄出嫁-----梅之年;
8、/⾄30岁(⼥)--半⽼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之年;
9、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10、50岁------年逾半百、知⾮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衍之年;
11、60岁------花甲、平头甲⼦、⽿顺之年、杖乡之年;
12、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13、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中国历史上不同年龄的别称:
我国对不同年龄的⼈给予了不同的称谓。
这些称谓⼀般都是古已有之。
从这些称谓中可以知道⼤概的年龄。
年龄的别称
孩提幼⼉时期
总⾓童年时期
及笄⼥⼦15岁
弱冠男⼦20岁
花信⼥⼦24岁
⽽⽴30岁
不惑40岁
知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喜寿77岁
⽶寿88岁
⽩寿99岁
耄耄80-90岁
期颐100岁。
古代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一、不满周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二、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三、2岁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四、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始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
五、9岁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六、10岁幼学:十岁。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七、12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八、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九、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十、16岁二八:为16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十一、20岁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又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十二、24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十三、30岁而立:孔子曰:“三十而立”。
始室:三十岁。
克壮:正当壮年。
古代三十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十四、40岁不惑:孔子曰:“四十而不惑”十五、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指五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十六、54岁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十七、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从0岁到100岁
【幼年】
初度:是指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
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赤子:指初生的婴儿,原来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是赤色的,故称“赤子”。
襁褓: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襁襙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sh 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小儿垂钓》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卫风·氓》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少年】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河中之水歌》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女时代为“豆蔻年华”。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
舞勺之年:少年13至15岁。
《礼记》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
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及笄(jí j):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15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青年】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破瓜、碧玉年华: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
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
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
——《碧玉歌》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嗟我客上都,忽已见暮春。
骑马出闇门,眯眼吹红尘。
西湖商贾区,山僧多市人;
谁令污泉石,只合加冠巾。
黄冠更可憎,状与屠沽邻,
齁齁酒肉气,吾辈何由亲!
少须一哄散,境寂鸥自驯。
举手邀素月,移舟采青苹。
钟从南山来,殷殷浮烟津。
鹤发隐者欤?长歌收钓缗。
畏冷不竟夕,恨此老病身。
明发复扰扰,吾诗其绝麟。
——陆游《夜泛西湖示桑甥世昌》
弱冠:男子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刘禹锡《重答柳柳州》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陆游《梨花》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之年:30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中年】
不惑之年:40岁。
40岁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心宜不动。
常思玉金枷重。
无常一著可伤悲,悟时速把良缘种。
鄙了惺惺,装成懵懂。
修完内貌频看供。
功成行满去朝元,瑞云。
——《踏云行赠张公》
知天命:50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后人因以“知天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老年】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天干地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继粟继肉,以养贤才;
祝鲠祝噎,以礼耆耋。
——陆游《谢致仕表》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唐·杜甫《曲江二首·其二》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因用悬车之年指七十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耋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伞寿: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米寿:指88岁。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
茶寿:指108岁。
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双稀、双庆:140岁。
古稀指70岁,因此双稀是70岁的两倍14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