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常见疾病中医护理常规讲课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23
肠痈阑尾炎是指阑尾由于多种因素而形成的炎性改变。
临床上常有右下腹部疼痛、体温升高、呕吐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等表现。
阑尾炎是阑尾的炎症,最常见的腹部外科疾病。
中医认为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使败血浊气壅遏于阑门所致一、护理评估l、腹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腹肌紧张度,有无压痛、反跳痛等。
2、心理社会状况。
3、实验室检查、腹部X线平片。
4、辩证:气滞血瘀证、瘀滞化热证、热毒炽盛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①观察腹痛的部位、性状、程度、时间、肌紧张程度、腹部包快等情况。
②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的变化,2、给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多次温服,并观察腹痛是否减轻,体温是否下降。
(2)服用通里攻下药时,应注意大便情况,泻下太过者应报告医生,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3、情志护理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手术相关知识及配合要点,以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4、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维生素、高蛋白饮食,忌生冷、辛辣、油腻、鱼腥食物。
5、术前护理(1)饮食:术前一日流质饮食,术前晚10pm禁食、次晨4Am禁饮。
(2)做好各项常规检查:心电图、凝血三项常规、大小便检查。
(3)术野备皮。
(4)腹痛甚时遵医嘱针刺止痛。
6、术后护理(1)术后取去枕平卧6小时,头偏向一侧,术后6小时血压平稳后取半坐卧位。
(2)观察生命体征监测,P、R、BP每小时一次做好记录。
(3)术后敷料观察有无渗血、渗液,敷料是否移位,保持伤口外层敷料干燥、清洁。
(4)引流后观察:保持引流后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形状和数量。
(5)早期活动:术后24小时可起床活动。
(6)饮食:6小时禁饮禁食,次日改为流质,逐渐过度到半流质、少渣饮食、软食及普食。
(7)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7、临证施护气滞血瘀证(1)饮食以半流质或软食为宜,如米粥、莲子粥等,忌辛辣、油腻之品。
也可食山药粥、大枣粥等健脾润燥之品,保持大便通畅。
中医护理学教师讲课稿范文尊敬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中医护理学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关于中医护理的知识。
中医护理作为一门重要的护理学科,在护理实践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通过本课学习,希望能够加深大家对中医护理的理论与实践的认识,提高大家的综合护理水平,为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一、中医护理学的概念及发展中医护理学是基于中医理论,以中医思维为基础,将中医与护理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强调在护理过程中注重整体性和个体化,通过调理身体的正常功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医学的重新关注,中医护理学也日益受到重视和发展。
它在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康复护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和赞誉。
二、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中医护理学主要依托中医理论体系,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
其中,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体也是一个阴阳平衡的有机体。
五行学说则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界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人体疾病与环境、情绪、饮食等的关联。
气血津液学说则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需要气血津液保证,通过调理气血津液的平衡来调整人体的健康状况。
三、中医护理的基本理念1. 整体性:中医护理强调人体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重整体的观察与护理。
在实践中,我们要综合分析患者的身心特征,通过调理全身的气血津液平衡和脏腑功能,达到整体调节的目的。
2. 个体化:中医护理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症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比如对于体质偏寒的人,我们要注重保暖,辅助患者增加体内的阳气;对于体质偏热的人,我们要注意清热解毒,平衡体内的阴阳。
3. 预防为主:中医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认为预防胜于治疗。
我们要通过健康教育,提醒患者注意生活习惯,合理膳食,保持身心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护理学操作讲课稿范文中医护理学操作讲课稿第一部分:中医护理学概述一、中医护理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1. 中医护理学是指运用中医理论与技术,对病人进行护理的学科。
2.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程:由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传承发展而来。
二、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理1. 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范畴,指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方面。
2. 五行学说:中医理论将万物分类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3. 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由五脏六腑组成。
第二部分:中医护理学的操作技术一、中医常用护理技术1. 推拿按摩:利用手法在人体穴位、经络和组织上施加力量,调节气血运行,达到舒筋通络的效果。
2. 刮痧疗法:用硬物在患者皮肤上进行刮擦,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病情。
3. 灸疗法:运用艾绒或其他熏灼物燃烧产生的热量,刺激经络及相关穴位,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功能。
4. 中药熏蒸:将中药煮熟后放入袋内,让患者吸入药气,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二、中医穴位与按压技术1. 经络与穴位:解释了经络的概念,介绍了主要经络的走行和常用穴位。
2. 穴位按压:通过对穴位的按压刺激,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作用。
第三部分:中医护理学的应用领域一、中医护理在常见病护理中的应用1. 感冒、发热的护理:推拿按摩、灸疗法、中药熏蒸等。
2. 头痛、头晕、失眠的护理:穴位按压、刮痧疗法等。
3. 高血压、糖尿病的护理:按摩穴位、中药熏蒸等。
二、中医护理在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1. 风湿性关节炎的护理:推拿按摩、灸疗法、中药熏蒸等。
2. 糖尿病的护理:按摩穴位、刮痧疗法等。
3. 心脏病的护理:穴位按压、中药熏蒸等。
第四部分:中医护理学的注意事项一、中医护理的禁忌症1. 怀孕期间和月经期禁用灸疗法。
2. 高血压患者禁止使用刮痧疗法。
3. 肝功能不全患者禁用中药熏蒸等。
二、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1. 操作前要做好消毒措施。
2. 操作时要注意力度和时间的掌握。
3. 控制好操作的温度,避免烫伤。
肠痈肠痈多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情志不调、六淫入侵以致肠道传化失司,气血瘀滞、糟粕积滞化热生脓而发病。
病位在肠。
阑尾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临床表现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临证护理(一)生活起居护理1.卧床休息,取半卧位。
禁食者予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2.严密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腹部肌肉紧张度的变化及生命体征变化,做好记录。
3.手术治疗者,做好术前术后护理。
(二)辩证施护1.气滞血瘀证:表现为腹部胀痛、钝痛或隐痛。
右下腹压痛、拒按。
舌淡红,苔薄白,脉缓或滑。
(1)卧床休息,取半卧位以局限炎症。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流食或半流食,不要进食产气食品,可进食清热活血作用药膳汤、粥类如:如田七煲瘦肉汤等。
(3)遵医嘱予耳穴治疗或艾灸双足三里穴等2.邪热内蕴证:表现为腹痛持续,身热显著,痛而拒按,身热弛张,口渴不欲饮、尿黄、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数。
(1)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双柏散外敷右下腹。
(2)发热时可遵医嘱行物理降温。
热退汗出后及时抹汗更衣,慎防风寒。
(3)能进食者嘱其多饮水,可饮用清凉饮料,如茅根水、菊花茶、红萝卜马蹄竹蔗水等。
(4)中药内服宜微凉服。
3.热毒炽盛证:表现为腹痛剧烈而拒按,压痛遍及全腹,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1)调情志,安慰患者勿紧张,嘱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2)宜禁食(3)阑尾穿孔,脓毒扩散,以致肠管麻痹,传化失司,气滞腹胀者,可灸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
(4)血压稳定者取半卧位以利于炎症局限。
(5)中药宜凉服。
(6)本证型大多需手术治疗,故应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
三、饮食护理1.如呕吐频繁或有腹膜炎者及手术前禁食、禁水。
2.饮食的原则是逐步过渡,以清淡易消化为宜。
肛门排气后酌情给予清淡易消化的少量流质饮食,逐渐增加到全量流质,勿进牛奶,以免腹胀,逐渐改为进食半流质,然后恢复普通饮食。
3.恢复期可进食高蛋白饮食,新鲜水果、蔬菜、禁烟酒,忌食肥甘厚腻,辛辣生冷,鱼蟹等物。
普外科疾病护理常规一、普外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观察要点1.全身营养状况。
2.胃肠道症状:呕心、呕吐、腹泻、便秘、腹胀及便血等3.腹部体征: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
4.生命体征T、P、R、BP。
5.各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量、色及性状。
6.伤口敷料情况。
7.术后肠蠕动恢复情况,肛门是否排气。
8.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术前护理按外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术后护理按外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二、急性阑尾炎护理常规观察要点1.按普外科护理常规观察要点。
2.腹痛的性质和程度,有无肌紧张和反跳痛。
3.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
4.生命体征,注意体温变化。
护理措施术前护理1.按普外科护理常规术前护理。
2.收集病人关于疼痛的主观、客观资料。
3.监测T、P、BP,每小时一次或遵医嘱。
4.减轻疼痛,病人可取右膝屈曲被动体位。
诊断未明确之前,原则上不得随意给予止痛剂。
术后护理1.按普外科护理常规术后护理。
2.手术后6—8小时血压平稳后给半卧位,阑尾穿孔腹膜炎患者尤应如此。
3. 病人肛门排气后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6天后可进普食(遵医嘱)。
4.术后第二天,督促病人下床活动,预防术后肠粘连。
健康教育1.按普外科护理常规病人指导。
2.阑尾周围脓肿急性炎症控制后,休息3个月后来院复诊。
三、腹部疝气护理常规观察要点1.按普外科护理常规观察要点。
2.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质地、随体位变化的情况,有无增大、压痛、是否可回纳入腹腔。
3.阴囊有无水肿。
护理措施术前护理1.按普外科护理常规术前护理。
2.消除或控制引起腹内压增高的诱因,如: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
3.如出现狭窄性或嵌顿性疝症状与体征时,及时与医生联系。
术后护理1.按普外科护理常规术后护理。
2.术后当日取屈膝仰卧位,术后第二天可改半卧位。
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第二天可下床活动,双侧疝气卧床时间延长(遵医嘱)。
3.切口砂袋压迫10—24小时。
及时更换伤口敷料。
4.保持大小便通畅。
普外科中医护理方案引言:普外科是外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针对外科手术和疾病进行治疗。
中医护理在普外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和恢复健康。
本文将介绍普外科中医护理方案的具体内容。
一、术前护理1. 了解患者病情:在术前,中医护士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疾病的类型、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
这有助于护士进行后续的护理工作和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2. 情绪疏导:术前患者常常会感到紧张和害怕,中医护士需要通过言语安慰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增强其对手术的信心。
3. 调整体质:中医护士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改善患者的体质,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手术的耐受性。
二、术中护理1. 镇痛:中医护士可以运用针灸、推拿等方法,在手术过程中为患者提供镇痛效果,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2. 刺激穴位:中医护士可以刺激特定的穴位,帮助患者舒缓手术期间的不适感,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
3. 调整气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护士可以使用中药调理,调整患者的气血平衡,促进伤口的愈合和康复。
三、术后护理1. 伤口护理:术后,中医护士需要对患者的伤口进行细致的护理,包括清洁伤口、更换敷料等。
同时,中医护士可以使用中药外敷或内服,促进伤口的愈合和恢复。
2. 调理饮食:中医护士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帮助患者恢复消化功能,增强体力,促进康复。
3. 体力康复:中医护士可以通过推拿、按摩等手法,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功能,增强体力,减轻疼痛感。
4. 心理疏导:术后患者常常会面临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中医护士需要通过言语安慰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结论:普外科中医护理方案是一种综合性的护理模式,通过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和恢复健康。
中医护士在普外科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他们通过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照顾和支持。
相信随着中医护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普外科患者的康复效果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中医外科学讲课稿范文中医外科学讲课稿尊敬的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针对外科疾病的诊治而形成的。
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外科学的疾病观念和治疗方法,研究与解决各种外科疾病的临床问题。
中医外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医学的宝贵瑰宝。
在中医外科学中,我们将重点讲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外科理论基础、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手术技术与操作规范、以及外科手术后的护理等。
一、外科理论基础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病机学说、辨证论治和预防保健。
病机学说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理论,它强调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与患者体质、环境等之间的关系。
辨证论治是中医外科学的核心理论,它通过辨别疾病的病机、病位、病因、病理改变等,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而预防保健则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内容,它强调通过健康教育、饮食调理、锻炼身体等,预防外科疾病的发生。
二、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在中医外科学中,常见的外科疾病有创伤、疝气、痔疮、乳腺疾病等。
针对创伤,中医外科学主要通过辨证施治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进行诊治。
而对于疝气和痔疮等疾病,中医外科学主要采用中药治疗、手术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乳腺疾病在中医外科学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针对乳腺疾病,中医外科学主要通过中药治疗和手术治疗。
三、手术技术与操作规范在中医外科学中,手术技术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手术技术要求医生具备丰富的解剖知识、良好的手术操作技能以及精准的手术判断能力。
同时,手术操作规范也是中医外科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要求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术前术后的护理要求,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患者的健康。
四、外科手术后的护理外科手术后的护理是中医外科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它要求护士在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术后伤口的恢复情况等,并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同时,外科手术后的护理也需要护士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心理疏导能力,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理关系,并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和不安。
中医外科学讲课稿范文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中医外科学的相关知识。
中医外科学一直以来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与治疗外科疾病相关的理论和临床实践。
中医外科学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了解和治疗外科疾病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医外科学主要研究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
中医认为,外科疾病是由于外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外科疾病的病因与病机要素相互作用,导致病变发展。
因此,中医外科学强调综合分析疾病的整体情况,准确把握病因病机,以便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对于外科疾病的诊断,中医外科学强调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等外观特征,倾听病人的主诉,询问病史,进行脉诊等手段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临床表现。
这种综合诊断的方法,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在治疗方面,中医外科学注重通过调整脏腑功能,平衡气血,调理经络来治疗疾病。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治疗、按摩推拿等。
这些方法能够改善脏腑的功能状态,促进病变的恢复和康复。
此外,中医外科学还强调治疗与预防的结合。
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注重调整生活习惯,加强身体锻炼,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总结一下,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掌握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治疗外科疾病。
同时,中医外科学也强调治疗与预防的结合,注重平衡脏腑功能,调理气血,提高身体机能。
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能够增加大家对中医外科学的认识,并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有所帮助。
谢谢大家!。
中医外科学讲课稿范文大全尊敬的教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医院的中医外科医生,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中医外科学的知识。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外科手术和治疗方法,对外科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下面我将结合实例介绍中医外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
一、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独特理论为基础,运用中医药和手术治疗外科疾病的学科,它主要包括病史询问、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以及中药治疗、针灸、外治法等治疗方法。
1. 病史询问病史询问是中医外科学中诊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程、病因等情况,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2. 望、闻、问、切中医外科学在诊断疾病时常常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
望就是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闻就是通过嗅觉判断患者的体味是否异常,问就是询问患者的病情,切就是通过脉象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3. 中药治疗中医外科学在治疗疾病时常常使用中药,中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作用来治疗不同的疾病。
比如,胃癌患者可以使用川楝子、薏苡仁等中药进行治疗。
4.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外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它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患者如果患有颈椎病,可以使用针灸来进行治疗。
5. 外治法外治法是中医外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外用药物来治疗疾病。
比如,患有皮肤病的患者可以使用中药膏药进行外治。
二、中医外科学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1. 颈椎病的治疗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等症状。
中医外科学可以通过针灸治疗对颈椎病进行缓解。
针灸治疗可以选择穴位风池、天柱、风市等进行刺激,有效缓解颈部疼痛。
2. 肩周炎的治疗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的组织发生炎症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疼痛、肩膀活动受限等症状。
中医外科学可以通过温经活络、通血散瘀的治疗方法来缓解肩周炎。
中医外科学讲课稿模板范文尊敬的听众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一门重要的学科——中医外科学。
在这次讲座中,我将向大家介绍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研究方向。
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能够增加大家对中医外科学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和应用中医理论和技术治疗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通过辨证施治、标本兼治的方法,以及针灸、推拿等手段,有效地治疗外科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外科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机研究;外科诊断的中医特色方法和技巧;外科疾病的中医治疗原则和方法;中医外科手术的应用与发展等。
在中医外科学的研究中,我们需要综合运用中医的脏腑学说、经络学说、辨证论治等理论基础,结合外科学的解剖学、病理学等基础知识,来解析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和治疗要点。
与传统的西医外科学相比,中医外科学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中医外科学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不仅关注疾病的局部症状,更关注疾病的根本原因。
中医外科学强调治未病的理念,提出早预防、早治疗的观念,以及强化患者的自我调理能力,促进康复和健康。
中医外科学还倡导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疗效,为外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中医外科学的研究中,还有一些重要的方向和议题,可以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例如,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最佳方式,通过合理运用中医药和西医技术,提高治疗效果。
另外,我们还可以研究中医外科手术的规范和临床应用,探索更加安全和有效的手术方式。
此外,我们还可以关注中医外科学的教育和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
总结一下,中医外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外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中医外科学有望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外科学讲课稿范文大全尊敬的听众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来到这里,给大家讲解中医外科学的知识。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和应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来治疗外科疾病。
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与中医外科学相关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
中医外科学起源于古代,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古籍。
在这些古籍中,有关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被详细地阐述了出来。
中医外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疮痈、痈疖、创伤、骨折、脱位等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辨证论治、经络学说和经络切制等。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通过病因、病机、症状等方面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是一个整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与脏腑经络的失调有关。
而经络切制则是根据人体经络的特点来确定针灸治疗的穴位和刺激方法。
在中医外科学的实践中,常用的治疗手段有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
针灸是中医外科学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来调理人体的阴阳气血,从而达到治疗外科疾病的目的。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和揉捏等手法来刺激人体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的流通和脏腑的调理。
拔罐和刮痧则通过刺激皮肤和肌肉等组织,来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消散淤血的作用。
当然,中医外科学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对于某些紧急情况,如严重创伤、大出血等,应及时转诊到现代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中医外科学更适用于某些慢性或者轻度疾病的治疗,具有疗效稳定、副作用小的特点。
通过以上的简要介绍,希望大家对中医外科学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在外科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大家能够加深对中医外科学的了解并加以应用,为人体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
中医外科学讲课稿范文最新中医外科学讲课稿尊敬的各位同学,今天我将为大家讲授中医外科学课程。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法和技术,以及中医外科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
本课程将介绍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一、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中医外科学的概念:中医外科学是指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治疗外科疾病的学科,它强调“以刀为药,以疗愈伤”。
2.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原理:- 中医治外以内:中医外科学与内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外科疾病往往与内脏功能紊乱有关,因此在治疗外科疾病时要重视脏腑功能的调节与整体治疗。
- 通过切开消除邪气:中医外科学强调通过手术切开等外科手段来消除邪气,恢复正常的气血流通,消除疾病。
- 缓解疼痛,促进伤口愈合:外科手术常伴随疼痛,中医外科学通过针灸、草药等手段缓解疼痛,并促进伤口的愈合。
二、中医外科学的技术与方法1. 手术技术:- 切开手术:中医外科学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开腹手术、切口手术、病灶清除手术等。
- 穴位手术:中医外科学通过针灸等手段在特定穴位进行手术,以达到治疗目的。
- 抽吸手术:中医外科学使用吸引器等工具进行抽吸手术,如抽吸疔疮脓液、积液等。
2. 外科治疗方法:- 创面处理:中医外科学强调对创面的处理,包括清创、消炎、止血、愈合等。
- 疼痛治疗:中医外科学通过针灸、中药等手段缓解手术后的疼痛。
- 伤口愈合促进:中医外科学通过中药敷料、艾灸等手段促进伤口的愈合。
三、中医外科学的临床应用1. 疮病外科:中医外科学广泛用于治疗疮疡、疔疮、痈肿等病症,通过手术、草药、针灸等综合治疗手段收到良好的疗效。
2. 外伤外科:中医外科学对各类外伤如骨折、脱臼、创伤性出血等的处理经验丰富,常通过切开手术、骨折复位、针灸等方法进行治疗,以促进伤口的愈合与康复。
3. 痔疮外科:中医外科学在治疗痔疮方面有独特的理论与技术,常通过穴位手术、中药药物等综合治疗方法,有效缓解痔疮患者的症状。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目录肠痈肠梗阻胁痛狐疝痈丹毒乳痈乳岩石瘿肠痈一、疾病名称: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使败血浊气雍遏于阑门所致。
以转移性右下肠痈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肠。
二、临床表现1、气滞血瘀:身热不高,腹痛隐隐,持续不休或阵发性加重,,且多位于右下腹,或可触及包快,脉弦或细,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
2、湿热雍积:身热口渴,腹痛明显,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泄泻,小便短赤,脉弦数或滑数,舌质红,苔薄黄或白腻。
3、热毒炽盛:高热口干渴,腹硬满剧痛,面红目赤,口焦唇裂,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脉弦滑数,或洪大,舌质干红或绛,苔黄燥或起芒刺。
三、临证施护1、腹痛时,可遵医嘱针刺足三里,阑尾,天枢等穴。
2、呕吐的病人在服用中药制剂前,可在舌根滴数滴鲜姜汁以减轻症状。
3、腹胀明显可用中药贴膏温熨脐部,或艾灸上巨虚、足三里等穴。
4、腹胀呕恶严重可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等穴,无效时行胃肠减压。
5、体温过高者或出现高热烦躁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穴位注射。
6、便秘时,可给予开塞露。
7、早期下床活动,轻症病人手术当日及可下床活动,重症者应鼓励床上多翻身、进行肢体活动,病情稳定后及早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防止肠粘连。
8、术后予耳穴压豆(交感、神门、皮质下、大肠、小肠、胆穴)以促进肠蠕动。
四、饮食护理1.饮食的原则是逐步过渡,以清淡易消化为宜。
肛门排气后酌情给予清淡易消化的少量流质饮食如萝卜汤、梨汁等清热滋阴通便饮料,逐渐增加到全量流质,勿进牛奶或豆制品,以免腹胀,逐渐改为进食半流质,然后恢复普通饮食。
2.恢复期可进食高蛋白饮食,新鲜水果、蔬菜、禁烟酒,忌食肥甘厚腻,辛辣生冷,鱼蟹等物。
五、用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温服,呕吐者可于舌根部滴姜汁以减轻症状。
2、禁止服用强泻药或刺激性强的肥皂水灌肠以免穿孔。
3、应用退热剂后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4、服用清热解毒、攻下通腑的中药后应密切观察排便情况,并做好记录。
5、遵医嘱补液,必要时记录24小时出入量。
6、外用药剂时注意局部皮肤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7、初患本病时的症状体征消失后应继续服用中药5—7天,可趟免形成慢性阑尾炎或再次发作。
六、情志护理进行情志疏导,鼓励树立信心,配合治疗。
七、并发症护理1、腹腔内出血: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术后当日观察生命体征,如患者有面色苍白、脉速、血压下降等或腹腔引流管有血性分泌物,须立即将病人平卧,报告医生,吸氧,快速静脉输液,输血,同时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2、切口感染:预防切口感染,应观察切口敷料,如有污染应及时更换.,并严格无菌操作。
要保持病房环境温度适宜,清洁安静。
指导病人多进食易消化的健脾益气食品,如山药、大枣、黄芪炖鸡汤等。
切口感染一般发生在术后3—5天,如体温升高,切口疼痛且局部有压痛或有波动感时,考虑感染可能,应给予抗生素、理疗等应急处理。
3、粘连性肠梗阻:常为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病人可有阵发性腹痛、呕吐等症状,可遵医嘱,应用磁灸疗法或理疗以预防。
早期手术,早下床活动可以预防。
八、健康指导1、注意饮食卫生,忌辛辣刺激、油腻、含气食物和饮料。
2、慎起居,避免腹部受凉。
3、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
4、阑尾周围脓肿患者出院时应嘱其3个月后再次住院做阑尾切除术。
5、若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及时就诊。
肠梗阻一、疾病名称:因饮食不节、劳逸失调、情志不畅等而使肠道气血痞结、通降失调所致。
一腹痛、呕吐、腹胀、便闭、无力排便等为临床表现。
病位在肠。
二、临床表现1、热结腑实:腹痛突发,疼痛剧烈而拒按,肠鸣有声,呕吐食物,口干口苦,大便闭结,苔黄腻,脉洪大或滑数。
2、寒邪直中:突然腹中绞痛,可触及包块,疼痛拒按,恶寒,脸色青冷,舌质淡而暗、苔白润,脉沉紧。
3、虫积阻结:腹痛时作时止,面黄肌瘦,或颜面有白色虫斑,突发腹中剧痛,痛在脐周,按之有块,呕吐食物或清水,苔白,脉弦。
4、血淤气滞:腹部持续疼痛,胀气较甚,或痛处固定不移,痛而拒按,呕吐,大便闭,舌质紫暗、苔白或黄,脉弦细。
三、临证施护:1、腹痛剧者,遵医嘱耳穴压豆或药物止痛。
2、遵医嘱放置胃肠减压引流管,并使其固定、通畅。
3、蛔虫、粪石引起的梗阻,遵医嘱口服或胃管注入植物油或液体石蜡。
4、手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
5、术后予耳穴压豆(交感、神门、皮质下、大肠、小肠、胆穴)以促进肠蠕动。
四、饮食护理1)肠梗阻未缓解前禁食。
2)肠梗阻症状缓解后,遵医嘱进食流质、半流质等。
3)忌食辛辣、油腻、刺激、热燥之品。
五、给药护理1)遵医嘱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
2)根据辨证分型选用中药汤剂泻热通腑,荡涤积滞;温中散寒,缓急止痛;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驱虫消积等。
中药汤剂宜温服,若用胃管注入,应在注入后夹管1~2小时,防止溢出。
六、情志护理做好心理安慰与疏导,缓解患者的紧张及恐惧心理,使之配合治疗。
七、并发症护理感染肠瘘术后,尤其是绞窄性肠梗阻术后,若出现腹部胀痛,持续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腹壁切口红肿或腹腔引流管周围流出较多带有粪臭味的液体时,应警惕腹腔内或切口感染及肠瘘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八、健康指导1)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和饭后剧烈运动。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预防和治疗肠道寄生虫病。
3)有腹部外伤及腹部手术史者,应注意腹部锻炼和及时治疗,以防肠黏连的发生。
4)老年体弱者,经常保持大便通畅。
胁痛一、疾病名称: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属中医学中的“胁痛”、“腹痛”、“黄疸”的范畴。
是以上腹痛或右上腹持续性或阵发性绞痛、发热、、畏寒、恶心呕吐、黄疸为特征,多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或感受湿热之邪,阻滞肝胆,气机受阻,疏滞失常,胆汁外溢而致。
病位在肝、胆。
二、临床表现:1、肝郁气滞:常因郁怒而诱发,上腹部或右上腹部疼痛作胀或绞痛,阵阵而作,不思饮食,不发热,或发热不高。
舌苔薄白,脉平或弦。
2、肝胆湿热:右上腹疼痛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
发热,口渴欲饮,胁痛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目赤或身目黄染,舌边尖红,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3、热毒炽盛:右上腹持续性剧烈疼痛,拒按,腹肌紧张,板硬,甚至延及全腹,或可触及包快。
全身寒战、高热,神智淡漠。
严重者神昏谵语,身目黄染,尿色如茶,量少,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无苔,脉弦数或细数无力。
三、临证施护1、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穴位注射。
2、疼痛重者可叩捶胆俞和肝俞;或吴茱萸、食盐各适量,炒热熨胁痛区,用于气郁胁痛。
3、大便燥结可用大黄汤灌肠。
4、呕吐重者遵医嘱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或药物穴位注射。
5、手术后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新斯的明注射液穴位注射。
6、术后予耳穴压豆(交感、神门、皮质下、大肠、小肠、胆穴)以促进肠蠕动。
四、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之食物,定时定量,忌食肥甘辛辣及嗜酒。
2、发热伴恶心呕吐的患者暂禁食,必要时行胃肠减压。
3、恢复期可进食高蛋白、新鲜蔬菜及水果,忌食生冷之品。
五、用药护理1)中药疏肝利胆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腹痛,黄疸,发热是否减轻或加重,服攻下药时,注意排便情况,泻下过多时报告医生处理,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2)补液、抗炎,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反应。
六、情志护理告知患者胁痛随情志变化而增减,故应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避免过怒、过悲及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刺激,可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文化素养,选择适宜的乐曲欣赏,以分散注意力,使患者心境坦然,气机条达。
七、并发症护理1)出血、胆漏: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及引流液情况,若病人出现发热、腹胀、腹痛或者引流出胆汁样液体时等异常时立即报告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2)高碳酸血症:严密观察切口周围有无皮下气肿等,注意询问病人主诉有无四肢关节的酸痛,注意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变化,有无气胸等,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八、健康指导1、怡养精神,保持乐观情绪,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活动。
2、起居有常,避免过于劳倦。
3、劳动中不可用力过猛,避免碰撞伤及胁肋。
4、饮食有节,忌烟、酒、肥甘之品,保持大便通畅。
5、强健体魄,慎避外邪。
狐疝一、疾病名称腹部脏器通过腹壁或盆腔薄弱或缺损处向体表突出时致病。
常见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股疝,脐疝及切口疝。
二、临床表现1.寒湿内盛证:少腹坠胀疼痛,可牵引睾丸坠胀、阴囊硬冷,喜暖畏寒。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肝气郁滞证:少腹或阴囊肿胀疼痛,阴部坠胀不适,胁肋胀满。
多因愤怒、嚎哭、过度劳累而发作。
舌淡,苔薄,脉弦。
3.气虚下陷证:肿块时大时小,伴有神疲乏力,气短心悸,食少纳差。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三、临症施护(1)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膝下垫一软枕,使膝、髋关节微屈,以减小腹内压力和腹部切口张力,减轻切口疼痛,有利于愈合。
次日可改半卧位。
(2)预防术后出血:密切观察切口有无渗血。
术后切口可放置沙袋压迫6~12h,以预防出血。
(3)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避免污染。
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变化,切口有无红肿、疼痛,一旦发现切口感染,应尽早处理。
(4)预防阴囊水肿,因阴囊比较松弛、位置较低,渗血、渗液易积聚于阴囊。
为避免阴囊内积血、积液,术后可用丁字带将阴囊托起,并注意观察阴囊肿胀情况。
(5)尿潴留的处理:手术后因麻醉或手术刺激引起尿潴留者,可予艾灸关元穴,同时予以诱导排尿,必要时导尿。
(6)防治腹内压增高:术后注意保暖,以防因受凉而引起咳嗽,如有咳嗽应及时治疗,并嘱病人在咳嗽时用手按压保护切口。
注意保持大小便通畅,指导病人多饮水,多进食蔬菜,每日定时排便,避免用力排便,便秘者予以通便药。
(7)一般手术后3d可离床活动,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病人可以早期离床活动,但术后3d内仍以卧床休息为主。
年老体弱、复发性疝、绞窄性疝、巨大疝病人可适当延迟下床活动时间。
四、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烟酒类。
2.术前禁食,术后6~12h,无恶心、呕吐者可进流质或半流质,次日可进普食。
3.若行肠切除吻合术后应禁食,待肠功能恢复后方可进流质饮食再到半流质,最后普食。
五、用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
必要时按医嘱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六、情志护理1.关心体贴病人,讲解本病的病因、治疗、及手术、护理等,减轻恐惧心理。
2.保持心情愉快,避免一切不良情绪刺激,以最佳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
七、并发症护理(一)嵌顿疝1.加强病情观察。
腹股沟区肿块突出而不能回纳,有明显的触痛,下腹部疼痛进行性加剧,提示为嵌顿疝;若伴有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腹部绞痛,考虑可能有肠管嵌顿。
2.对嵌顿疝的病人应观察是否出现脉搏加快、体温上升、血压下降、神志改变等中毒性休克的表现。
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八、健康指导1.出院后注意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3个月内不参加重体力劳动,或过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