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热解吸技术修复污染土壤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 格式:pdf
- 大小:714.76 KB
- 文档页数:21
附件3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项目名称: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应用指南项目统一编号:15.1.1承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工程技术中心(筹),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场地及地下水修复工程技术中心主要起草人:谷庆宝,李发生,胡清,黄沈发,张倩,马福俊,李方,刘翔,陈梦舫,林匡飞,邵春岩,杨洁项目管理负责单位及负责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何连生环保部科技标准司项目管理人:许丹宇目录1任务背景 (1)1.1任务由来 (1)1.2工作过程 (1)2指南编制的目的及原则 (3)2.1编制的目的 (3)2.2编制原则 (4)3指南编制的方法、依据和技术路线 (6)3.1编制方法 (6)3.2编制依据 (6)3.3技术路线 (7)4国内外污染场地管理规范 (8)5行业技术现状分析 (11)6指南主要技术内容及说明 (14)6.1修复技术分类 (14)6.2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 (14)6.3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 (17)6.4污染场地环境修复技术筛选及应用方案 (18)6.5污染场地修复过程次生污染预防 (20)8指南实施建议 (22)1任务背景1.1任务由来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环办函[2010]486号下达编制任务,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承担该指南的具体编制工作。
本指南为首次制订。
1.2工作过程为了完善污染场地相关制度体系,应环保部的要求中国环科院开展了“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应用指南”的编制工作,具体过程如下:接到环境保护部的通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污染与控制研究室立即成立了编制组,召开专门会议探讨并开展相关编制任务,同时制订工作计划,为定时定量完成任务打好基础。
按照工作计划的要求,编制组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专利,并邀请污染场地相关专家领导就编制的任务目标、整体框架和编制思路等进行指导,确定工作开展的方向。
针对其中需进行考察和调研的案例,通过现场考察、对相关修复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咨询等方式开展调研工作。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公开征求《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公布机关】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24.10.12•【分类】征求意见稿正文关于公开征求《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意见的通知环办标征函〔2024〕31号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规范土壤环境监测工作,我部组织编制了《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
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可登录我部网站()“意见征集”栏目检索查阅。
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均可提出意见和建议。
请于2024年11月12日前将意见建议书面反馈我部,并注明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电子件同时发送至联系人邮箱。
联系人:生态环境监测司嵇晓燕、毋振海电话:(010)6564 6246邮箱:*******************.cn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安门大街82号邮编:100006附件:1.征求意见单位名单2.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3.《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生态环境部办公厅2024年10月12日附件1征求意见单位名单1.自然资源部办公厅2.农业农村部办公厅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监测站(中心)6.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第一监测站7.各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生态环境监测站(中心)8.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9.中国环境监测总站10.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11.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12.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13.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14.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15.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16.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17.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部内征求法规与标准司、土壤生态环境司意见)。
GB/T □□□□□-201□— 24 —□□附件4ICS Z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oil 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二次征求意见稿)目次前言 (26)1适用范围 (27)2规范性引用文件 (27)3术语和定义 (27)4评价总体要求 (28)5评价内容和工作程序 (28)6 明确评价对象和范围 (29)7 获取基础资料和数据 (29)8确定评价项目 (30)9土壤污染物超标评价 (30)10土壤污染物累积性评价 (32)11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结论 (33)12实施与监督 (35)附录A (36)—25—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止土壤污染,保护土壤环境,维护公众健康,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内容、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201□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中涉及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同步实施,涉及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同步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26—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内容、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4883 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正态样本离群值的判断和处理8170 数值修约规则GB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 50137-2011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25.1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2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25.3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4 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GB 15618 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订中)GB/T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制订中)3术语和定义3.1 农用地 agricultural land指GB/T 21010-2007中的01耕地(011水田、012水浇地、013旱地)、02园地(021果园、022茶园)、03林地和04草地(041天然牧草地、042人工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参照本标准执行。
异位热解析土壤修复技术简介一、工艺设计1.1 一般要求1.1.1 异位热解吸技术工艺设计宜采用节能设计理念,降低系统能耗。
节能设计包括:采用保温措施防止热量散失;采用适宜的措施回收系统余热,将回收热量应用于工艺内部或外部。
1.1.2 异位热解吸设施宜采用自动化、信息化、模块化和橇装化设计。
1.1.3 异位热解吸设施应进行负压设计,以保障在运行过程中处于负压状态。
1.2 工艺选择1.2.1 异位热解吸工艺根据热源与污染土壤接触方式的不同,可选择直接热解吸工艺和间接热解吸工艺。
直接热解吸工艺的流程图见图1,间接热解吸工艺的流程图见图2。
1.2.2 热解吸工艺的选择应根据污染土壤修复方量、修复周期、污染物类型及污染物含量确定。
污染土壤修复方量、污染物类型及污染物含量以地块环境调查报告和地块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的结果为参考依据。
1.2.3 采用间接热解吸工艺处理污染土壤,进料中污染物的含量不高于2%~4%时,宜采用图2(a)的工艺流程,汞污染土壤宜采用图2(a)的工艺流程;进料中污染物的含量高于4%时,宜采用图1.3 工艺设计要求1.3.1 暂存和预处理1.3.1.1 为了满足污染土壤进料的要求,异位热解吸技术修复污染土壤工程应设置暂存和预处理车间。
暂存和预处理车间应保持密闭和负压状态;应设置机械通风,车间内排出的空气应经过滤、吸附处理或引入运行的烟气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1.3.1.2 污染土壤暂存和预处理车间应根据预测总库存容量、配套设施要求及现有地块条件进行设计和建设。
1.3.1.3 污染土壤暂存和预处理车间地面应作硬化或防渗处理。
1.3.1.4 车间内应进行功能区划分。
车间内功能区可分为污染土壤卸车区、暂存区、预处理区等。
1.3.1.5 污染土壤暂存和预处理车间卸车区和暂存区宜配置抓斗、铲车等装卸设备,预处理区宜配置脱水、分选、破碎、筛分、混合、搅拌、输送等设备。
1.3.2 进料1.3.2.1 根据污染土壤的特性和处理规模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进料方式及进料速度。
附件9《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技术规范原位热脱附(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技术规范原位热脱附》编制组二○二○年五月项目名称: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技术规范原位热脱附项目统一编号:2016-59承担单位: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大地益源环境修复有限公司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编制组主要成员:龙涛,万金忠,黄剑波,梅志华,李书鹏,吕正勇,祝欣,魏丽,孙尧,刘志阳,石佳奇,徐建标准所技术管理负责人:姚芝茂投资处项目管理负责人:岳子明、刘勇华目次1任务来源 (1)2标准制订的必要性 (1)3主要工作过程 (2)4国内外相关标准研究 (2)5同类工程现状调研 (4)6主要技术内容及说明 (10)7标准实施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技术分析 (17)8标准实施建议 (17)1任务来源原位热脱附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起被用于污染地块修复工程。
我国目前对于该项技术还缺乏相关技术标准,对原位热脱附修复工程的组织和实施还缺乏规范要求,难以满足修复企业及管理部门对该项技术应用和管理方面的需求。
为规范原位热脱附修复工程的技术要求,使得修复工程组织实施有据可依,原环境保护部《关于开展2016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环办科技函〔2016〕633号)下达了《原位热脱附修复工程技术规范》的编制任务,项目编号为2016-59。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大地益源环境修复有限公司、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四个单位共同承担。
2020年4月,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主持召开了该标准征求意见稿技术审查会,依据专家建议将标准名称修改为《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技术规范原位热脱附》。
2标准制订的必要性我国土地资源短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用地功能调整,大量污染企业外迁,留下大量农药、化工等高风险工业污染场地急需修复。
HJ 1282—20231适用范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技术规范固化/稳定化围本标准规定了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工程的污染物与污染负荷、总体要求、工艺设计、主要工艺设备、检测与过程控制、主要辅助工程、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施工、运行与维护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处理工程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可作为工程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的参考依据。
本标准不适用于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和放射性污染土壤,以及农用地污染土壤。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 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1234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T 12801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 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889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T 31962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 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9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5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T 5012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 50187工业企业总平面布置设计规范GBZ 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HJ 25.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 25.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 25.5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HJ/T 299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硫酸硝酸法HJ/T 300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醋酸缓冲溶液法HJ 557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水平振荡法JGJ 311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 46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HJ1282—2023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技术规范生物堆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污染土壤生物堆修复工程的污染物与污染负荷、总体要求、工艺设计、主要工艺设备和材料、检测与过程控制、主要辅助工程、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施工与调试、运行与维护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污染土壤生物堆修复工程的设计、建设及运行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T12801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455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8599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9517国家电气设备安全技术规范GB/T20801.1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第1部分:总则GB/T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28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55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187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275风机、压缩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727工业设备及管道防腐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5009燃气工程项目规范GBZ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HJ25.5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68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术语HJ2042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导则JGJ7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生态环境部令第15号)3术语和定义HJ68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污染土壤contaminated soil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达到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的土壤。
3.2生物堆biopiling将污染土壤挖出并堆积于建设了渗滤液收集系统的防渗区域,提供适量的水分和养分,并采用强制通风系统补充氧气,利用土壤中好氧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CO2和水,从而去除污染物的技术。
有机污染土壤异位微波修复装备一、实施背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有机污染物的排放和积累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有机污染物的存在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用有效的修复技术对有机污染土壤进行修复。
而异位微波修复技术正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技术。
二、技术原理异位微波修复技术利用微波的电磁波作用原理,将微波能量传递到土壤中,使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分子在微波场的作用下发生振动和摩擦,从而产生热能,使有机污染物发生热解和氧化反应,最终降解为无害物质。
三、实施计划步骤1.土壤取样和分析:首先需要对有机污染土壤进行取样和分析,确定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
2.设计异位微波修复装备:根据土壤的情况和有机污染物的特性,设计合适的异位微波修复装备。
3.安装和调试:安装异位微波修复装备,并进行调试,确保其正常运行。
4.施工操作:将异位微波修复装备放置在有机污染土壤的上方,进行微波辐射处理。
5.监测和评估:对修复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确定修复效果是否符合要求。
四、创新要点1.异位微波修复技术具有高效、快速、无二次污染等特点。
2.设计合适的异位微波修复装备可以提高修复效果和降低成本。
3.通过监测和评估可以对修复效果进行实时掌握和调整。
五、预期效果1.通过异位微波修复技术可以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恢复土壤的自然生态环境。
2.修复效果可以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达到环保要求。
六、达到收益1.通过异位微波修复技术可以降低土壤修复成本,节约环保投资。
2.修复后的土壤可以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和品质。
七、优缺点1.优点:异位微波修复技术具有高效、快速、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可以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
2.缺点:异位微波修复技术需要对有机污染土壤进行取样和分析,设计合适的异位微波修复装备,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成本支持。
八、下一步需要改进的地方1.提高异位微波修复技术的修复效率和降解效果。
土壤修复技术分述——原位及异位修复修复原理:污染土壤修复的重点在于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固定土壤污染物。
将土壤污染物转化为毒性较低或无毒的物质,或阻断土壤污染在生态系统中的转移途径,从而减小土壤污染物对环境、人体或其他生物体的危害。
我国土壤修复技术“发展史”我国经历了从简单的挖走发展为填埋、化学治理,到现在的生物治理,用植物吸收有毒重金属、用微生物降解土壤中的农药、石油及其他有机污染物:基本上和国际同步。
简单挖除但在技术研究的广泛性和深度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在工程修复方面的差距还比较大。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可以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两种。
原位修复:可以深层次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
特点:经济有效,对污染物就地处置,使之得以降解和减毒,不需要建设昂贵的地面环境工程基础设施和远程运输,操作维护起来比较简单。
异位修复技术:环境风险较低,系统处理的预测性高于原位修复。
实例对比介绍原位修复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在美国超基金支持的修复计划中,原位修复技术所占的比例呈现上升的趋势(图1),其平均百分比从1985~1988年的28%上升到1995~1999年的51%。
原因与环境工程技术人员和当地政府对这些新兴技术信赖度的提高关系密切。
较大面积的污染土壤,异位修复必须大量挖掘土壤并进行处理,工程造价太高,此时更适合采用原位土壤修复技术。
美国超基金修复计划17年中所选择的各种原位和异位土壤修复技术的总览如下图所示。
土壤原位蒸气浸提、原位固化/稳定化技术和原位生物修复是最常用到的原位土壤修复技术,应用频数较高的异位土壤修复技术是异位固化稳定化技术、异位热解吸技术以及异位生物修复技术。
土壤异位修复土壤修复技术特性对照表美国超基金源头控制技术中原位修复工程各年变化污染土壤修复新方法的研究与现有技术的改进,需要诸如生物学、植物学、化学、物理、土壤学和地质学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并融会贯通。
由此,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进一步交叉,有利于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形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进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水平和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