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 认识地球 麦哲伦和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素材 湘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麦哲伦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又回到)大西洋。
2、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项目经线纬线形状半圆都是圆(极点除外)长度相等赤道最长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3、比较经度和纬度的特点:项目经度纬度零度线的确定本初子午线(0°经线)赤道(0°纬线)度数划分向东西各分作180°向南北各分作90°表示方法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西经用“W”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南纬用“S”度数的变化由0°经线向东西逐渐增大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半球界线20°W和160°E(东西半球)赤道(划分成南北半球)4、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5、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6、纬度范围:0°30°为低纬度(气温高);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气温低)。
7、经纬网的作用:可以很方便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掌握写经纬度的步骤与方法。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1、地球表面,陆地占29.2%,海洋占70.8%,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加加林。
我国第一个进入太空是杨利伟。
3、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大→小依次为:①亚洲、②非洲、③北美洲、④南美洲、⑤南极洲、⑥欧洲、⑦大洋洲。
(注意看P23图2-19和图2-20)(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欧亚大陆,中国位于亚洲。
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纬度最高的大洲;亚洲是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多的大洲。
世界四大航海家之功绩瓦斯科达伽马 Vasco da Gama(1469-1524)葡萄牙航海家1497年,达伽马奉葡萄牙国王之命,率领四艘船从里斯本南部海港出发,先列过非洲南部的好望角,再航向印度洋。
1498年4月,远征队抵达肯尼亚,在一位阿拉伯领航员的帮助下,安全横越印度洋。
5月20日终抵达印度西岸重镇科泽科德。
惊讶于印度的繁荣富庶和异国风光的达伽马,再于1502年及1524年,以同样航线从欧洲到印度。
哥伦布 Christopher Columbus(1451-1506)意大利航海家当人们认识地球是圆的之后,却没人想过如何渡过它,哥伦布却到各国游说,希望得到支持进行西航的探险。
他打动当时野心勃勃的西班牙国王,给他三艘帆船和物资,带领120人,于1492年8月3日从洛斯港启航。
在茫茫无头绪的大西洋上,哥伦布焦急地等待大陆的出现。
终于,在69天后到达中美洲的巴哈马群岛。
船队在1493年1月15日启航回国,并只用了60天就走完航程,结束发现新大陆之旅。
詹姆士库克James Cook(1728-1779)英国探险家在公元1768年至1771年受命英国海军总部和皇家学会,首次航至南太平洋,于1769年发现大溪地。
公元1778,库克船长所指挥的「决心号」与「发现号」发现了夏威夷,并在考艾岛(Kauai)登陆。
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约1480-1521)葡萄牙航海家和探险家先后为葡萄牙(1505─1512)和西班牙(1519─1521)作航海探险。
从西班牙出发,绕过南美洲,发现麦哲伦海峡,再横渡太平洋。
虽在菲律宾被杀,其船只继续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是目前被认为首位环球一周的人。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1.荷兰风车,因纽特人捕鱼,南美(巴西)足球比赛,意大利威尼斯水城,非洲传统舞蹈。
2.阿拉伯人头戴头巾,身着白色长袍是因为当地风沙大,气候炎热。
3.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4.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方法,经纬网定向法。
5.在室外看地图,应该手持地图,面朝北,北朝南。
6.在北半球野外,使用指南针定向,北极星定向,太阳定向。
树的年轮密集的一面是北,树叶稀疏的一面是北。
7.比例尺,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8.比例尺的比较和选择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小地方选大比例尺,大地方选小比例尺。
地图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9.地图,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
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1.地球是一个球体,认识过程: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图片2.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3.地球最北端——北极,地球最南端—南极。
一个人站在北极,他的前后左右都是南,一个人站在南极,他的前后左右都是北。
4.5.北纬:N 南纬:S 东经:E 西经:W6.低纬度地区:0°-30°中纬度地区:30°-60°高纬度地区:60°-90°7.五条重要的纬线赤道0°,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北极圈66.5°N,南极圈66.5°S8.基多赤道纪念碑9.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10.任何两条相对的经线(经度之和为180°),都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
第二章1.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盖天说(天圆地方)——浑天说(天地的关系犹如蛋壳包着蛋黄)——麦哲伦环球航行——现代卫星照片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1)月食现象(2)地球卫星照片(3)环球航行,一直向东或向西,最后都能回到原点。
(4)站在远处看远处驶来的帆船,先看见桅杆,再看见船身。
(5)在北半球不同的地方,看北极星的仰角不同。
3.(麦哲伦)是人类第一个环球航行的航海家和探险家。
4.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5.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地球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地球赤道半径(6378千米)。
6.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地球仪。
7.借助地球仪,可以知道地球的(基本)面貌,了解地理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能直观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形成)等自然现象。
8.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轴,是地球的(自转轴),也就是地轴。
9.地轴与地球表面有两点交点,叫(两极),(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与其对应的(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
10.在地球仪表面,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纬线圈。
只有(南极点和北极点是点),其他都是(圆)11.纬线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2.(赤道)是划分南北半球的界限,赤道以北称(北纬),赤道以南称(南纬),南北纬最大度数都只有90°纬度的正确写法:北纬30°写做30°N先写数字在写字母。
13.北纬用字母N表示,南纬用字母S表示,西经用字母W表示,东经用字母E 表示。
14.纬度地区的划分:0°—30°为低纬地区,30°—60°为中纬地区,60°—90°为高纬地区。
15.赤道纪念碑在南美洲厄瓜多尔首都(基多)。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一、解开地理之迷:我国: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是公元前5世纪《易·系辞》西方: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写出第一本地理专著《地理学》二、地理与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熟悉生活环境、确认方向、识别天气、了解风土人情、提高生活适应能力三、地理与生产建设:1、地理与农业生产2、地理兴建工业企业3、地理与交通、商业网点、区域规划、解决全球性的问题等荷兰的风车:荷兰地势低洼,湖泊沼泽众多,发明抽水风车。
四、地理与风土人情:西伯利亚民居(墙体厚实,窗户双层:适应寒冷的气候)、狂欢节、圣诞节、斗牛、阿拉伯人的服装(宽大长袍、头巾、白色:透气、阻挡风沙、反射阳光)、威尼斯传统交通工具是船(受威尼斯水城地理环境影响)等。
第二节我们怎样学习地理一、学会看地图:1、地图制作过程:鸟瞰图形----平面图-----地图2、最早的地图:距今4700多年苏美尔人3、地图的概念:用绘制平面图的方法,把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并用符号画在平面上的相应位置,注上必要的文字,就成为一幅地图。
二、地图的相关知识1、地图的基本要素(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1)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2)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3)表示方式:4)大小:A、比值确定:分母小比值大比例尺大分母大比值小比例尺小B、图幅相同:比例尺大范围小内容详细(地图大小相等)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简略C、同一地区:比例尺大图幅大内容详细比例尺小图幅小内容简略D、比例尺的选择:比例尺越大,则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如:学校平面图应选择较大比例尺;画中国政区图应选择较小的比例尺。
(2)方向a、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指向标定向法:按指向标判别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示正北方向。
c、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麦哲伦和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
1519年9月,在麦哲伦的带领下,二百多名探险队员分乘五艘船,从西班牙出发,渡过大西洋。
这时,一个难题便摆在面前,怎样找到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峡,以便穿过美洲大陆(当时还没有巴拿马运河)。
他们沿着南美洲海岸线航行了几个月也没有找到这个海峡。
1520年8月,船队继续南下。
10月21日,在南纬52 的海岸发现了一个很深的水道,麦哲伦命令船队由此向西航行。
这条水道波涛汹涌,两岸悬崖壁立,迂回曲折,最狭处只有数百米,形势极为险要。
在一个皎洁的月夜,船员们发现南岸有多处袅袅的轻烟,就把那里称为“火地”,这就是“火地岛”的由来。
1520年11月28日,他们继续向前,终于走出了水道,重新进入了浩瀚无垠的大海,到达了太平洋。
人们多年设想并寻找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这两大洋的海峡,终于成功了,为了纪念麦哲伦和他的船队的功劳,后人把这个海峡命名为“麦哲伦海峡”。
驶出麦哲伦海峡,船队向西北方向航行,越过赤道,转而向西。
在这3个多月的航行中,海上风平浪静,没有大风大浪。
船员们都说:“这真是一个太平之洋啊!”从此,这一大片广阔的水域就有了“太平洋”的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其实,这只是一个巧合,太平洋并非总是风平浪静,只是在每年的2、3、4月很少有大风大浪罢了。
船队在茫茫的太平洋上航行,一路上,船员们历尽千辛万苦,于1521年3月到达菲律宾群岛。
麦哲伦因为介入当地土著人的纠纷而身亡。
船员们决定继续西航,他们艰难地横渡过印度洋,再绕过好望角,于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
就这样,经过3年的时间,麦哲伦及他的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项壮举——第一次环球航海。
去时的256人和5艘船,回时仅剩18人和1艘船,麦哲伦本人也为之献身。
麦哲伦和他的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自东向西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也第一次向人们证实了一个无可置疑的真理:地球的确是球形的。
从此,人们真正相信了地球是一个圆球。
为了表彰麦哲伦船队首次环球航海成功,西班牙国王特地制作了一个圆形大地球仪,并将它赠给18位远航归来者。
在赠送仪式上,西班牙国王对船员们说:“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它。
”
故事到此还没有完结,又出现了一个关于日期的小插曲。
当船员们返回圣卡尔港时,陆地上的日历都翻到了9月6日,而航海日志上却写着9月5日。
于是船员们和家乡的人们发生了一场争论。
陆上的人们说,船员们被惊涛骇浪弄糊涂了,把日子也记错了。
船员们则说,航海日志是专人逐日记录的,有严格的规定,绝对不会记错。
但是在那一天,西班牙全国的日历确实都是9月6日,也不可能全国都把日子搞错。
结果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也不明白
问题出在哪里。
后来才弄清楚,谁也没有错,这是地球自转的必然结果。
我们知道,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自转一周是一天。
各地计算日期,以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当地所在经线位置的时间间隔为一天,以太阳到达该地所在经线位置的时间为正午12时。
如此推算,各地的计日计时标准并不一致,在同一时刻各地时间并不相同。
西班牙人是以当地为标准计算日期的,船员们则是以航行的船只为标准计算时间的。
此外,船队是自东向西航行的,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对于移动的船只来说,“一天”的时间比24小时要长一些,日积月累,3年恰好凑足了一天。
这就是船员们所记日期比西班牙陆地上的日期少一天的原因。
为了解决世界各地计算日期的统一标准问题,后来人们共同商定,以180 经线为基础,划一条“国际日期变更线”,凡是自东向西过线者,多撕去一张日历,凡自西向东过线者,重过一下前一天。
这样,在到达新的地点时,旅行者所记的日期就和陆地上的日期一致了。
这样似乎解决了一个难题,但仍会出现一些趣闻。
假如一位产妇乘船或飞机自西向东穿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越线时生出了对双胞胎,在线以西出生的应该是哥哥,在线以东出生的应该是弟弟,但是按照计日方法,弟弟的生日反倒是哥哥生日的前一天。
这种事情实际上很难发生,也就不必过于挑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