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美术第二课
- 格式:ppt
- 大小:4.99 MB
- 文档页数:8
美术六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美术六年级下册教案篇1一、基本情况本期担任六年级二个班的美术教学。
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学习美术的方法,具有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能力,能很快理解老师所讲授的美术知识,有部分学生还参加了美术特长班。
但也有少数学生懒得带学习工具,没考试压力而不学。
二、教材分析本册内容包括绘画、工艺、欣赏三部分。
工艺即实用美术,它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主要内容有参观券、邮票、标志、海报、板报、居室、拼盘设计。
欣赏部分本册安排的也是工艺作品欣赏。
绘画是指在纸、木板、纺织物、墙壁等平面上,用笔、刀、针等工具,墨、颜料等材料,运用构图、造型、着色等表现手段,塑造可视的形象的一种造型艺术。
本册教材绘画部分内容有图案、中国画、想象画。
三、教学目标任务1、初步了解现代设计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设计意识。
2、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勤奋踏实的好学风。
3、引导学生对物体结构和空间关系具有感性的认识,学习了解图案,构成等知识。
4、了解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和色彩的冷暖知识,了解人的色彩感受。
5、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
6、学习浅显的人物比例,动态、面部表情画法为语文中的童话故事,作文作插图。
7、学习纸版画的基本知识,创作纸版画。
8、初步认识电脑美术,学习电脑美术的制作方法。
9、了解雕镂的基本特征,运用切割、挖刻、镂等方法,用蔬果雕镂生动有趣的作品。
10、学习利用废旧报纸、挂历纸、制作各种纸造型,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
11、了解有关凤凰的民间传统故事,了解鸟的基本外形特征和色彩,创作“百鸟之王”,培养学生想象力。
12、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掌握设计的基本含义,了解参观券、邮票、标志、海报、黑板报等相关知识,学习其设计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第2课探访自然的奇观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树立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意识。
能够从多角度观察欣赏自然景观。
通过阅读资料、视觉观察等方法,对一两处景观进行简单的介绍,并描述其特点,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联想与感受。
2.利用多媒体课件、阅读补充教材等媒介与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联想、分析的过程中,从多角度体验、感悟自然奇观带给我们的美感。
3.通过对世界自然遗产的学习和了解,产生欣赏大自然、珍视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保护自然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自然景观,用心体验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不同美感。
2.教学难点用语言及文字描述自然景观,表达自己的联想与感受。
教学过程设计谈话导入教师:老师最喜欢去探访自然的奇观,今年假期就准备到一处自然景观去游览。
讲授新课旅行推荐景点这份景点介绍单,对我选择景点的帮助大吗?应该怎样改善?学生甲:帮助不大,因为所有地方都是美丽指数五星,看不出各个地方美在哪里。
学生乙:有帮助,它告诉我们每个景点的位置。
引导感悟:千篇一律的描述不能表达出不同景观的特点。
教师提供大堡礁、“巨人之路”海岸、萨加玛塔峰、维多利亚瀑布、埃尔斯巨石、科罗拉多大峡谷的补充图片及文字资料。
小组活动要求:1.小组共同观察欣赏图片。
2.快速阅读文字资料,了解景观特点。
3.用几个词语,概括表述该景观特有的美丽。
4.完成时间:五分钟。
请每组同学为一处景观写下介绍语。
生:小组共同阅读教材和补充资料中的图片、文字,为一处自然遗产写介绍语。
1.大堡礁宽阔、宁静,带给我们优美、流畅的美感。
2.“巨人之路”海岸独特、自然形成的景色给人宏伟的美感。
3.萨加玛塔峰巍峨雄伟、气势磅礴,给人宁静、壮美之感。
4.维多利亚瀑布无边无际,一泻千里,给人跃动的美感。
5.埃尔斯巨石色彩绚丽万千,给人以奇特的美感。
6.科罗拉多大峡谷嶙峋叠嶂,给人苍茫迷幻的美。
启发学生感受、总结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美。
【导语】以下是由⽆忧考整理的关于六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教版),⼤家可以参考⼀下。
1、远近的奥秘 授课班级:六年级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学⽬的: 1、了解近⼤远⼩、近⾼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中难点: 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远⼩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童的观察⼒、想象⼒、表现⼒和创造⼒。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教学VCD、学⽣作业⽤纸 ⽣:绘画⼯具 教学过程 第⼀课时 ⼀、组织教学: 按常规进⾏。
⼆、过程设计: 1、导⼊新课 欣赏图⽚,观察投影⽚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的⼤⼩等你能⽤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讨论学⽣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近⼤远⼩。
2、讲授新课 ⑴师:是的,近⼤远⼩,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
(出⽰课题:远近的奥秘) 在近⼤远⼩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远⼩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彩) ⑵什么是透视呢? 在⽣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近⼤远⼩、近⾼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望⽆垠的⽥野⾥,在⼤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之间产⽣了⼀条长长的⽔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⑶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⑷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找图中的消失点。
⑸师⽰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3、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 4⽣作业,师巡视辅导 对有困难的学⽣进⾏个别辅导 5、作业展⽰ 第⼆课时 ⼀、组织教学: 按常规进⾏。
六年级上册美术《我们去旅行》两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 让学生了解旅行的意义,培养学生对旅行的兴趣和热情。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创新的能力,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旅行经历。
第二课时:1. 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旅行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谈论自己或家人的旅行经历。
2. 讲解:讲解旅行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旅行可以增长见识、锻炼身体、增进感情等。
3. 示范:教师示范如何通过绘画表达旅行经历,强调观察、思考和创新的重要性。
4. 练习:学生动手绘画自己的旅行经历,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1.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交流。
2. 讲解:讲解如何通过作品表达旅行的乐趣和感悟,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情感表达。
3. 合作:分组进行合作创作,共同完成一幅旅行主题的作品。
4. 展示:展示合作作品,让学生感受团队创作的乐趣。
三、教学方法:1. 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
2. 示范法: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学习、模仿。
3. 欣赏法:让学生互相欣赏、评价作品,提高审美意识。
4. 合作法: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讲解稿、示范作品、绘画材料。
2. 学生准备:绘画材料、合作作品所需材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作品的创意性、表现力。
2. 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沟通、协作能力。
3. 学生对旅行主题的感悟和表达。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课时: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旅行经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创新,以及运用绘画技巧表现旅行中的美好瞬间。
第二课时: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情感表达,以及团队协作中的创意发挥。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谈论自己或家人的旅行经历。
教学过程1、展示色彩斑斓的光影图片《热闹的船舶交易市场》、《玻璃杯》。
2、揭示课题——《光影变幻》。
1、提出思考,观察图片上的物体存在着哪些明显的明暗变化,怎样用线条来表现明暗效果。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倾听,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板书:用笔轻则淡、重则浓;线条疏则弱、密则强。
4、学生尝试用铅笔皴线。
板书,图片、铅笔、纸等。
1、教师引导学生联想有一些什么样的几何形。
2、小组讨论:你会想像画出哪些几何形,并如何重叠、穿插。
3、以小组开火车的形式,学生轮流上台画一个几何形,并组成完整画面。
1、讨论评议:请大家一起评议这幅集体创作的作品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记录评分记录卡。
2、发散思维:生活中变化着的几何形和明暗变化的效果。
1、学生独自创作一幅作品,画一组几何图形,运用铅笔皴线的方法,想像画出几何形的明暗效果,表现层次感。
评析作品: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示板后可自由欣赏各组作业,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2、教师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精心绘画,赞扬学生的大胆表现。
第9 页1、教师出示一个石膏立方体,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能画出几个面及其透视变化。
2、学生交流观察结果,自主总结。
3、展示几何形体在光影中的塑造方法。
4、教师总结: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明暗变化。
1、让学生尝试画出一立方体,按照左图的顺序,用铅笔皴线画出不同面上的明暗变化,将图例中三个图形对照,看看立方体的立体感有什么不同。
2、教师总结:明暗变化能突出立体感。
3、让学生画一组立方体构成的建筑物,在每一块面上运用由弱到强、由淡到浓的明暗画法绘制,表现出建筑物的立体感。
1、同学相互交流在绘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体会与经验。
2、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说说生活中的光影变幻。
1、提问:物体的明暗、光影是由于什么变化而产生的?物体的形体会不会发生变化?2、演示,用一盏灯从不同角度照一个圆球,观察其明暗变亿。
第11 页第12 页。
的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主题,教师在创作前不妨为学生提供一个主题,用主题统领画面,这样既可以避免构图零散,也能让画面内容更有意义。
学习目标
1、欣赏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
了解艺术家是如何把各种不同内
容的物象组合在一起的。
2、学习图形组合的方法,采用
不同形状的物象。
3、在探究、合作、体验的过程
中理解美术作品的表现内容和组
合方式,能创造性地利用图形组
合的方法进行造型表现。
4、欣赏不同风格、流派的美术
作品,通过图形的魔术组合,加
强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学会用多
种创作方法表达情感。
5、提高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
知和理解。
目标图示
学习重点欣赏不同风格的艺术家作品,从中发现并掌握图形组合的方法。
学习难点能创造性地利用图形组合的方法进行造型表现。
学习方法
学习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
出示毕加索作品《哭泣
的女人》。
同学们还记得这幅画是
谁画的吗?
教师小结:毕加索是
立体主义的代表画家。
立
体主义用分解重构的造型
方法,把画面进行了魔术
般的组合。
于是,在艺术
史上出现了全新的观察世
回答:毕加索。
温故知新,
简单了解立体
主义的特点,
为后面的学习
作铺垫。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美术-2课《点的集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点的集合》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美术的第二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点的集合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点的集合是指将多个点按照一定的规律和形式进行组合,形成富有美感和创意的图案或作品。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能够了解点的集合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能力,对点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如何运用点的集合进行创作,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和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点的集合的特点和应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点的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点的集合进行创作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3.提高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点的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学会运用点的集合进行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展示、图片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点的集合的特点和应用。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点的集合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运用点的集合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创作心得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准备美术创作工具和材料,如画纸、画笔、彩笔等。
3.设计好教学课件和板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点的集合的例子,如蜘蛛网、雪花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点的集合的特点和美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优秀的点的集合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点的集合的应用方法和技巧。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如何运用点的集合进行创作,边示范边讲解步骤和要点。
2021-2021学年第二学期六年级美术教学工作方案一、学情分析本学期我教是六年级一、二班美术课,随着学生年龄增长、生理、身心安康不断开展,学生们对美术要求有所不同,对美术学问、技能驾驭程度也不同。
他们更多地追求现实、真实东西或宠爱目前流行“动漫〞,对此进展大量临摹在绘画技巧上显得成熟,线条也特别流畅,但画风呆板,表现欲下降,缺少童趣。
但他们对色彩有区分实力,把握物体形态实力很强,乐于动手,对手工制作课充溢了极高热忱。
对美具有了较高观赏实力。
二、教材分析【造型·表现】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浙美版六年级美术教学方案以描绘和立体造型方法,选择合适于看看自己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事物,开展美术构思与创作实力,传递自己思想和情感。
【设计·应用】学习比照与和谐、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理解一些简易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加工方法,进展简洁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环境。
【观赏·评述】观赏、相识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绘、分析与探讨等方式,理解美术表现多样性。
能用一些简洁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感受和理解。
【综合·探究】结合学校和社区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学问、技能相结合方式,进展筹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关系。
三、教学目的通过美术教学,培育学生对美术爱好与爱好;学习美术根底学问和根本技能;培育学生安康审美情趣和良好品德情操;培育学生视察实力、想象实力、形象思维实力和创建实力。
1、学习驾驭几种人物速写方法,能抓住对象体态特征,用简练线条,概括生动地表现其特点,特殊是动态任务形象。
2、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所学美术技法进展绘画创作或工艺制作。
3、工艺美术〔好用〕特点,能理解承受并明确现代生活中工艺美术应用和地位。
4、观赏闻名雕塑作品,进步观赏实力。
5、人物速写中,视察实力、概括实力、表现实力培育。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扇面画教学设计及反思课题:扇面画教材分析: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
本课以凝聚了古今工艺美术精华的团扇为学习内容,进行欣赏、评述、设计等活动。
教材呈现了扇面以山水、人物、花鸟等为题材的团扇欣赏。
课时2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教学目标1、知识:通过各种扇子的欣赏,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不同的扇面形式。
2、技能:尝试运用山水或花鸟画技法作扇面绘制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扇面作画的特点及步骤。
3、情感:通过学习、欣赏,了解我国丰富的扇文化,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体验扇子的实用性,增强学生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第一课时:通过各种扇子的欣赏,走近祖国传统扇文化,了解并掌握扇面的各种不同形式。
第二课时:扇面的构图与布局。
教学难点第一课时:了解扇面画的装饰作用,体会扇面画之美第二课时:用水墨技法绘制扇面,注意扇面的构图与布局,题字的方式,要注意利用扇面纸质和宣纸吸水性不一样的特点。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不同种类的扇子范作、空白扇面。
国画颜料、宣纸、毛笔、调色盘、较硬的白纸、扇架。
学具准备课前收集各种各样的扇子。
笔墨纸砚、国画颜料、裁纸刀、剪刀等工具。
(可带造型各异的白坯扇)课件内容1.谜语2常见的扇面外形3、四幅古代山水、花鸟扇面画。
4.欣赏多幅扇面画作品5.扇子博览会6.时尚的扇面画教学评价1、能否体会扇面画的装饰作用,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欣赏感受。
2、能否根据所选扇面的形状合理的进行构图。
3、能否积极参与自评与互评活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绕口令,咱们来一个比赛,看谁读得最顺畅。
课件1出示绕口令:“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学生在小组间内展开读绕口令比赛。
这段绕口令实际上是个谜语,你知道它说的是什么吗?(扇子)虽然空调、电扇早已面世,可是扇子因其经济实用、小巧玲珑、携带方便,更因扇文化的历史悠久及扇面画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为人们所喜爱。
咱们今天就一起来体会扇面画的魅力。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说课稿 (2)一. 教材分析《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素材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寻找美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基础,对生活中的美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观察和分析美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课堂学习进一步培养。
此外,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也有待加强,这是本节课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美,发现美的踪迹,提高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美,发现美的踪迹。
2.难点:如何将发现的美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提高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实践、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创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素材,课堂示范,学生动手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美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介绍美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美。
3.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发现和创造美。
4.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将发现的美运用到实际作品中。
5.课堂展示: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总结经验。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观察和分析美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课题《寻找美的踪迹》、教学内容(观察、分析、实践)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把握。
新湘美版六年级美术上册上册教案第2课光影变化第—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光影变化下形体的明暗、层次感的皴线方法和形体空间的造型能力,探究光影下的各种美妙效果。
2、感受明暗的深浅、强弱、浓淡,增进对形体美的审美体验。
3、培养学生特长觉察美、探究美的精神和制造美的能力。
导入课题1.展示色彩斑斓的光影图片〔热闹的船舶交易市场〕、〔玻璃杯〕。
2.揭示课题——〔光影变化〕。
出示画家名作以及优秀的摄影图片〔热闹的船舶交易市场〕、〔玻璃杯〕。
揭示〔光影变化〕的课题。
尝试表现探究方法1.提出思考,观察图片上的物体存在着哪些明显的明暗变化,怎样用线条来表现明暗效果。
2.学生自由商量,教师倾听,参与商量。
3.交流商量结果,教师板书:用笔轻则淡、重则浓;线条疏则弱、密则强。
4.学生尝试用铅笔皴线。
板书,图片、铅笔、纸等。
深刻感知巧妙联想1.教师引导学生联想有一些什么样的几何形。
2.小组商量:你会想像画出哪些几何形,并如何重叠、穿插。
3.以小组开火车的形式,学生轮流上台画一个几何形,并组成完整画面。
画板、铅笔、画纸及轻音乐。
赏析作品第二课时拓展思路1.商量评议:请大家一起评议这幅集体创作的作品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记录评分记录卡。
2.发散思维:生活中变化着的几何形和明暗变化的效果。
作品、评分记录卡。
表现创作总结评价1.学生单独创作一幅作品,画一组几何图形,运用铅笔皴线的方法,想像画出几何形的明暗效果,表现层次感。
评析作品: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示板后可自由欣赏各组作业,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2.教师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精心绘画,赞扬学生的大胆表现。
展示板、作业,播放轻音乐。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