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宋朝茶事绘画分析其文化意蕴_邓洧
- 格式:pdf
- 大小:85.43 KB
- 文档页数:2
宋代点茶法的审美意蕴研究宋代点茶法的审美意蕴研究中国文化中,茶文化一直占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而在茶文化中,点茶法更是其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点茶法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的时期。
探讨宋代点茶法的审美意蕴,不仅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于茶文化的理解,更能够从这个角度感受宋代文化的魅力。
一、点茶器的审美意蕴点茶器是点茶法中与茶道最密切相关的部分。
在宋代点茶器的使用中,既要具备实用性,又要有审美性,这就要求点茶器的制作必须考虑形状、色彩、纹饰、材质等多个方面。
形状方面,宋代点茶器的制作强调的是简洁、自然、流畅的形态,力求将茶器陶情融于形态之中。
例如,把茶碗的圆口拉长,让茶的香气得到充分散发;把茶壶制作成漏斗形,不仅能容易地倒出茶汤,还能让人将目光聚集到茶汤上,享受茶汤的美丽。
色彩方面,宋代点茶器多以素雅为主,追求的是素净、清灵、淡雅的美感。
其中比较常见的颜色有青、黄、白、黑等色彩,这些颜色与茶的品质、香味相较,使得点茶器用起来更为舒适自然。
在一些特定场合下,点茶器也会采用五彩斑斓的颜色,寓意是吉庆富贵。
纹饰方面,宋代点茶器非常善于在器物表面进行绘画或雕刻,营造一种自然、优美的氛围。
整个工艺讲究细腻、精巧,雕刻精度高、饰纹美观,其之美大多数来源于对自然的领略。
例如利用茶树、云、山石等元素,将其刻画得栩栩如生,使得点茶器更有灵性、更能表达出茶道的意境。
材质方面,不同种类的点茶器材质也是有不同的审美意蕴的。
瓷器通常被看作是高贵、优雅的,是宽广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和社会生活进步的产物。
在另一方面,青瓷器单纯、素雅,恢弘壮丽;陶器质感温润,富有普通百姓家的气息。
这些材质都具有一定的个性特征和在审美上的深远影响。
二、点茶法的审美意蕴点茶法是茶道中一种表现茶文化的艺术形式,对于茶道的践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宋代的点茶法奉行“有序、有节、有序而渐”的设计原则,体现了专业性、礼仪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首先,宋代点茶法强调“有序”性。
从唐宋明三个时期的茶画中,试析茶文化发展与特点1、茶画的渊源饮茶一道始于神农,在宋之前,茶文化便以基本成型了。
在唐代,茶叶的生产发展良好,加工技术日渐成熟,人们与茶的接触也越来越多,茶开始深入人们的生活,在唐朝呈现出了“比屋之饮”之象。
最初记载茶文化的文献便是唐朝茶圣陆羽的《茶经》,此书将一个普通日常的饮茶活动升华到了艺术的高度,对于文人雅士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推动了饮茶一道在文人中的兴盛。
茶事活动更加频繁出现在了他们的日常集会中,也出现在了画作中。
第一部茶事绘画便源于唐朝,乃画家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此外还有孙位的《高逸图》、周昉的《烹茶仕女图》、《调琴啜茗图》等。
然而在这些画中,对于茶事活动的描绘仅仅只是有所提及,并非画作的主体内容。
茶事对于着重于人物而忽略背景的唐朝绘画而言,只起了点缀的作用,茶画艺术在当时并未受到画家们的青睐。
2、茶画在宋朝的发展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宋朝,由于前期宋太祖定下的重文轻武治国策略,使得文人雅士阶层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茶文化也得益于茶叶贸易的发展以及点茶法的出现,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流行于各个阶层中。
而后出现了一位极其嗜茶又十分善画的皇帝—宋徽宗,此人精于茶事,又在书画一道造诣极高,在位时便大力推行茶文化、培养绘画艺术人才,还身先士卒,作了许多茶事绘画作品。
宋徽宗所作的《文会图》,人物形态各异,场景服饰等描绘细腻,不仅使后世对于北宋宫廷茶事活动的了解更为深入,也让茶画一道在当时的文人雅士阶层更加流行。
不仅是皇帝对于茶画一道的极力推动,还有文人对饮茶的青睐。
宋朝第一流的文士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都是爱茶之人,他们写下了许多咏茶诗文,如《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归田录》、《寄茶与平甫》等。
对于茶画,苏轼就曾言:“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
”虽然茶与画形态不同,然人的审美却是相差不远的,文人对于茶画的推崇也就不奇怪了。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明文征明《惠山茶会图》所谓“宾主设礼,非茶不交”。
以茶待客,是历代中国人社交的首选。
《撵茶图》局部喝着茶的中国人,进一步是繁器重礼的大唐权贵,退一步则是隐遁散叶间的明清道僧。
在此之间,便是《撵茶图》中那同坐松月下、对饮花鸟间的群贤雅士,又或是《清明上河图》中那一肆一馆里斗茶寻欢的一介黎民。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茶画的兴起,既是经济繁荣的物质表征,亦体现了文人雅士闲情逸致的格物情怀。
它将水墨与茶情茶意完美结合,再现了历朝的茶饮风尚,更以此记录了我国茶文化的历史变迁。
观茶画,仿佛能听到那茶水涓涓作响,嗅到那沸腾的氤氲茶雾在空气中飘香。
【唐】史上第一幅茶画——《萧翼赚兰亭图》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唐)中国画史上第一幅茶画为唐代画家阎立本所作的《萧翼赚兰亭图》,其描绘的是一场关于茶的“鸿门宴”。
仇英(款) 兰亭雅集图为什么这样说呢?看看画名里的“赚”字,就猜得半分了。
东晋永和九年,微醉的王羲之在山阴兰亭一气呵成《兰亭集序》。
作为传世之宝,被王羲之第七代孙、僧人智永所藏,智永年近百岁之际又传给了弟子辩才。
细心而谨慎的辩才在自己卧室的大梁上镂凿了一个暗格,将《兰亭集序》藏于其中,绝不轻易示人。
唐冯承素摹《冯摹兰亭序》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偏偏,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墨迹,花了大把的银两,誓要收尽天下王羲之的墨宝,可《兰亭集序》一直没有出现,几经打听方知藏于辩才手中。
唐太宗派御史萧翼去访辩才和尚,乔装打扮的萧翼带着王羲之父子的杂帖去见辩才和尚,两人一见如故。
萧翼故意激将,夸称自己随身所带的帖子是王羲之最好的作品,辩才则不以为然地说:贫僧藏一绝品《兰亭序》。
最终,萧翼用三寸不烂之舌取得辩才信任,骗走了这一作品。
《萧翼赚兰亭图》局部阎立本是一位有着“丹青神手”之誉的旷世奇才,尤其擅长人物肖像及人物故事绘画。
《萧翼赚兰亭图》中有5位人物,中间坐着一位和尚即辨才,对面为萧翼,左下有二人煮茶。
泛茶文化|“点”茶、“啄”饮,看南宋人,又该如何阐释“茶韵”引言茶是中国的传统饮料,茶在中国一直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的宋代名人更喜欢这种茶。
当时,官僚们很欣赏茶文化,喝茶逐渐成为一种优雅的行为举动。
因此,宋代学者认为喝茶和品尝茶是培养情感的重要途径。
许多文人还把茶引入诗歌和绘画中,茶绘画是宋代茶文化的具体体现。
本文主要研究宋代茶画艺术的特点,分析宋代茶画艺术的内涵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可见,宋朝是我国茶文化的顶峰,喝茶成为高雅的象征。
宋代饮茶的流行风格,茶画和茶诗等艺术作品层出不穷。
通过宋代的茶事画,观众可以享受文人与墨客聚会和喝茶的乐趣,并在漫长的历史河中品尝春天。
宋代茶室绘画种类繁多,涵盖面广。
茶画不仅是一种绘画风格,还是茶文化发展的产物。
通过研究宋代茶画艺术作品,可以更好地弘扬和继承茶文化。
茶画是描绘茶活动的茶画。
为了区分绘画主题,茶画是人物画。
宋代茶画描绘了不同阶级和地区的人们的饮酒习惯,这对研究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茶文化宋代手工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当时文化习俗的发展。
许多文人,水墨画家和名流画家将其精湛的写实创作技巧用于描绘世俗社会,与以前的朝代相比,宋代的绘画文化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茶文化的兴起成为当时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画描绘了茶壶,汤瓶,茶炉,茶几和其他茶具,描述了各种饮茶习惯,涵盖了茶画艺术特征和茶画内涵的许多方面。
1、宋朝茶画历史及流变中国的茶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形成了不解之缘。
根据现有资料和文学作品,唐宋宋代文人创作了许多精美的茶画作品。
中国传统绘画与茶道文化的结合体现了静,雅和怡的特点。
唐代的绘画主要由细致的人物画组成。
绘画风格高贵而气质。
所涉及的茶文化的主要特征是表征。
茶文化并非笔触十足。
辅助工具;在宋代的绘画中,茶文化的描写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皇帝对茶文化的热爱,使茶活动只能出现在绘画中。
在宋代,许多人都参与了饮茶活动,可以通过绘画来描绘。
可以看出,当时的茶艺活动与传统艺术文化密不可分。
2018年第05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作者简介:董龄烨(1983-),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杨思佳(1983-),女,河北唐山人,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引言谈及宋代,宋词、对外贸易、文人墨客、皇帝等等都有值得述说之处。
而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之下,宋代的茶文化犹如另一颗璀璨的明珠。
百姓之间、文人之间煮茶、品茶、斗茶的乐趣,绘画者则通过绘画创作还原这些乐趣,无论是品茶还是绘画也都逐渐形成了宋代茶文化当中的重要部分[1]。
欣赏宋代茶事绘画作品,也不难品出其中的“美”与乐趣,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陶冶人情操的效果不可忽视。
就宋代茶事绘画及其文化内涵而言,有许多值得分析的地方。
1宋代茶事绘画作品及类型自唐代中后期开始,饮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饮食行为,饮茶习俗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针对饮茶这一平常的饮食行为,其入诗、入画也逐渐变得非常常见,甚至以诗、画的形式逐渐散发出更引人注目的光芒与魅力。
而茶事作为宋代绘画创作的一种题材,其作品众多。
著名的作品如《萧翼赚兰亭序》、《烹茶仕女图》等等,带给人的是生动且极具美感的感触。
从宋代关于“茶”这一主题的绘画作品及类型来看,具体有如下几种:1.1朝堂皇室茶事绘画在朝堂皇室的茶事绘画当中,宋徽宗可以作为代表人物,其精于茶艺,并且常常在宫廷以茶宴请群臣。
宋徽宗的《文会图》就充分展现了当时以茶为主要饮品的文人聚会场景。
《文会图》当中共二十个人物,文人神态举止各有不同,或举杯品饮,或相互交谈,或凝神思索等;整个画面当中还画有山石、翠竹等,环境十分优美;在画面的正中间,则巨大的桌案,果品、杯盏丰富。
《文会图》中涉及到的茶事,则主要表现为煮茶、烹茶、分茶,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茶瓶、茶碗、茶托、茶炉等茶具。
《文会图》的画工十分精湛,且画人拟物十分谨细,绘画的整个场面非常热烈。
1.2先贤高士茶事绘画在宋代茶事绘画当中,以先贤高士为主角的茶画,刘松年是典型的代表画家。
茶艺来源于生活,宋朝“重文轻武”背后茶画的兴盛及其艺术意蕴宋朝是我国古代茶文化发展的巅峰,无论是皇室贵族、文人墨客亦或是普通市民之间都盛行着一种喜茶之风。
茶文化的不断发展,随之带来的是茶画和茶书的兴盛。
茶画所涉及的题材多种多样,不仅描绘了各个阶级的饮茶习俗,其中所体现的茶道思想和审美心态更是当时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也为后人对于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一、宋朝文艺气息浓厚,由于当时茶艺的发展、书画大家的推动以及市民阶层的兴起致使茶画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首先,宋朝茶画的兴盛主要是由于当时茶艺的发展所导致的。
茶艺是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它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朝。
茶艺在茶叶的品评技法以及鉴赏的过程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茶艺涵盖的内容较广,主要包括:选茶、择水、烹茶以及茶具的选择等。
看似十分简单,实则是十分需要注意和讲究的,是一门大学问。
茶艺分为不同的种类,不同的茶艺对应了不同的背景,只有背景与茶艺相互对应方能领会真正的茶味。
古代茶艺师茶艺来源于生活,是将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一种人生艺术,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
随着宋朝茶叶的大规模种植,不仅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更是使得茶文化从中孕育而生。
根据宋朝蔡襄《茶录》中的记载:“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
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
”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于点茶、品茶可谓是十分讲究的。
宋朝所谓的点茶法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茶艺,包括备水、碾茶、点茶以及分茶四个环节。
宋朝时期的点茶法不同于唐朝采用的煮茶方式,而是以反复冲泡的方式来点茶。
这些饮茶的特殊步骤除了会在相关史书上看到,当时的人们还会用绘画的方式来记录。
所以说,宋朝茶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茶画的兴盛。
其次,众所周知宋朝是一个十分“重文轻武”的一个朝代。
当时文人墨客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极大的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
这些文人名士认为饮茶是一种高雅之举,也是一种审美情趣,他们通常会将对于茶文化的解读通过撰写茶书或是绘制茶画的方式来体现。
宋朝的茶道文化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茶道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宋朝,茶道不仅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独特方式,更是代表了社会文化的高度发展。
本文将介绍宋朝的茶道文化,包括茶的种类、茶具的制作、茶道的礼仪和茶文化的影响等。
一、茶的种类在宋朝,茶的种类繁多,主要有炒青茶、贡茶和压制茶等。
其中,炒青茶是最常见的一种,制作工艺简单,茶汤清香味浓,具有消暑解渴的作用。
贡茶是以贡品的形式进献给皇室和贵族的茶叶,品质优良,常用于宴会和祭祀活动。
压制茶则是将茶叶压制成团状,方便携带和储存,逐渐成为茶道仪式中的重要品种。
二、茶具的制作在宋朝,茶具的制作工艺也日臻成熟。
陶瓷茶具成为主要的茶具类型,其瓷质细腻坚硬,适合沏茶和品茗。
著名的汝窑、哥窑和钧窑等瓷器独具特色,经过多道繁复的制作工序,制成品质上乘的茶具。
此外,还有竹茶具和铁茶具等,为茶道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元素。
三、茶道的礼仪宋朝的茶道文化非常注重礼仪,将沏茶过程视为一种仪式性的活动。
首先,人们需要准备好茶具和茶叶,并使用热水将茶具预热。
接着,将适量的茶叶放入茶具中,再用热水冲泡,倒入盖碗中,然后用茶盖将茶杯盖住,通过盖碗上方的孔口,慢慢将茶倒入香盏中。
最后,将香盏递给客人,客人接过香盏,先闻茶香,再品茶汤,享受茶道带来的愉悦。
四、茶文化的影响宋朝的茶道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首先,茶道的兴起促进了茶叶的普及和消费,使茶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茶道强调礼仪,培养了人们的修养和自律,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积极的影响。
此外,茶文化也成为文人雅士倾诉情怀的重要主题,茶诗、茶曲等文学作品应运而生,丰富了文化艺术的内涵。
总结:宋朝的茶道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茶叶种类、精美的茶具制作、注重的礼仪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茶道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茶道文化的繁荣,为后世茶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尽管时光已逝,但宋朝的茶道文化仍然犹如一杯香醇的茶汤,永远流传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
宋代茶文化蕴含的美学思想中国文人墨客素来喜茶,茶文化历史悠久,据《茶经》载:“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汉代以来虽多有茶树种植的记载,但对烹茶饮茶工序涉及极少,直到唐朝,对饮茶活动的描写才逐渐多了起来,并发展出一套茶仪,对茶事活动进行了初步规范,如陆羽就总结出一整套烹茶技法、饮茶习俗以及品茶法,说明这一时期的饮茶活动逐渐从生理需要转变为精神领域的享受。
到了宋代,饮茶更是更成为一种有着广泛社会基础的普及性的审美活动,茶坊遍布城乡各地,并流行全日制经营。
饮茶作为一种社会风尚,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旨趣。
宋代士大夫在创造茶文化时,不仅仅将其作为生活艺术,更是将茶文化与审美追求、人生态度紧密结合在一起。
从西汉到宋代,烹茶技艺共经历了煮茶法、煎茶法和点茶法三个阶段。
西汉至唐前期,通常是采生茶叶煮沸后直接饮下,类似于蔬菜粥,只有食用价值,其烹煮过程毫无美感可言。
初唐年间诞生了煎茶法:将团饼茶经过、研、罗等工序,加工成茶末,再根据水的煮沸程度,投盐、茶末,然后分而饮之,煎茶法较煮茶法有了巨大进步,茶叶作为饮用原料不再被直接食用,而是经历了一系列较为复杂的制作工艺,饮茶逐渐成为了一种带有品赏消遣意味的艺术行为。
陆羽编《茶经》,创造性地将茶学精神和美学艺术结合在一起,使饮茶逐渐成为文人墨客追求的一种高雅活动而乐此不疲。
至于宋代,茶艺进一步向士大夫的审美取向靠拢据。
宋代的茶艺主要分为点茶和分茶。
点茶是宋代最为流行的一种技艺,包括灸茶、碾茶、罗茶等一系列程序。
点茶技艺的衡量标准主要从色香味三方面鉴赏。
而把随着饮茶风尚盛行,斗茶习俗也逐渐产生,宋人对茶的冲调已经有了极为严格的标准。
对于茶,融入了审美与人生的寓意。
无论是碾茶还是点茶,无论是茶叶还是茶汤,宋人都以纯白为最佳。
宋代曾情《高斋漫录》记载的司马光与苏轼之间讲的一段玩笑话就反映出宋人崇尚茶白的倾向。
白茶在宋代数量很少,确实是物以稀为贵。
梅尧臣在《王仪寄斗茶》写道:“白乳叶家春,株两值钱万”。
赏析宋代饮茶方式蕴含的文化魅力-文档资料赏析宋代饮茶方式蕴含的文化魅力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中,唯有宋代茶文化堪称精绝,达到了无所不臻的至高境界,且为当时乃至今日的优雅生活注入了情趣。
饮茶文化的发展是从茶的形态变化而演进的。
研究宋代的饮茶方式之点茶法,可以看到将固形茶碾成碎末煮汤点饮的背后其丰富的文化背景。
它揭示出宋代茶道在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文化渊源。
一、点茶道形成与流行点茶道形成于五代宋初,流行于两宋时期,鼎盛于北宋徽宗时期。
宋改煎茶为点茶,其独特的点茶击拂方式,包括斗茶的流行,都使宋朝的饮茶方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极致。
(一)宋代用茶---蒸青茶北宋初年,茶事与文化表现出较为繁荣的态势。
刚登基不久的宋太宗颁下诏令,派专使到建州北苑制造帝王专属的龙凤团茶,用刻有龙、凤图案的模专门制造贡茶。
贡茶精益求精,又造出小龙凤茶、密云龙、端云翔龙、三色细芽,最后郑可简创制银线水芽,即茶芽蒸熟以后,将外面一层剥去,取其心部一缕细嫩茶芽制成上面有小龙蜿蜓的“龙园胜雪”茶。
至此蒸青团饼茶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 。
(二)点茶法之器具---建盏宋人茶色尚白,点茶最爱黑釉盏,甚至认为非此不能表现点茶效果。
这在宋人茶诗里常见吟诵,如苏轼(1037-1101)《水调歌头?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中“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
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诗中提到的兔毫盏是福建建窑(位于福建建阳县水吉镇)烧造的绀黑色茶盏。
蔡襄(1012-1067)在《茶录?器论?茶盏》中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恢?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 除兔毫盏之外,油滴盏、?变天目等也是建盏中的名品。
建窑黑釉盏为点茶而设计。
(三)点茶法之流程---心灵的修行宋代文人崇尚团茶,其独特的点茶击拂方式达到了喝茶前所未有的极致,宋代的点茶文化上升到了艺术体系中。
宋代的斗茶歌与斗茶图《茗园赌市图》在中国的茶文化中,宋代的“玩茶”最为出名。
斗茶,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所谓斗茶,即比茶、赛茶、评比茶的优劣。
斗茶在宋代最为流行。
由于流行,更加丰富了中国的茶文化。
斗茶-茗园赌市图在中国的茶文化中,宋代的“玩茶”最为出名。
斗茶,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所谓斗茶,即比茶、赛茶、评比茶的优劣。
宋人唐庚在《斗茶记》中曰:“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
”《大观茶论》序曰:“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策之精,争鉴别裁之。
”唐庚和《大观茶论》所说的是文人雅士的闲情斗茶,而斗茶最初来源于民间。
据《茶录》记载,斗茶之风起源于贡茶之地建安(今福建),是茶民为了评比茶的高低而生成的。
斗茶在宋代最为流行。
由于流行,更加丰富了中国的茶文化。
在中国的斗茶文化中,最值得一说的是《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与《茗园赌市图》。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是宋代范仲淹所作:“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蝾,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冥。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在此斗茶歌中,范仲淹把斗茶的原因、斗茶的情形、斗茶的意韵等等,都描绘得淋漓尽致。
“胜若登仙”“输同降将”,斗茶何以这般?原来胜者可成为贡茶。
2018年第03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如果我们对整个文化机制的内涵进行全面分析,我们看到整个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极为全面多样,特别是对于传统文化体系的发展传承来说,我们需要从文化资源内涵的多样性,以及文化体系的成熟性角度出发,探究具体的文化传承与应用体系。
1我国茶文化机制的发展状况认知就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具体表现状况看,其中所包含的正是社会大众的成熟认知,因此,其在当前整个时代背景下,仍然极具具体的应用价值。
当然,我们必须了解到在整个传统茶文化机制中,包含了全面而多样化的元素内容,除了我们可以直观理解和感受的物质元素外,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具备的精神理念,也是当前我们了解传统茶文化体系的核心内涵。
当然,这些内容实际上,也是当前社会大众茶文化元素的具体内涵表达及应用过程中,所需要成熟表达的重要内容。
客观来看,在宋代茶画艺术的发展状况看,其作为茶文化元素在宋代的具体展现与表达,其中所向我们具体展现和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元素内容,同时也是相应情感理念和艺术表达技巧的阐述与发挥。
特别是整个茶文化机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与精髓,其中完善的内容,吸引了人们自身的兴趣和关注度,而这恰恰也是当前社会大众全面认知的重要倾向。
结合当前社会大众的消费诉求看,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内涵思维,将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价值表述,同时也是人们所普遍关注的重要内容。
如何才能更好发挥茶文化资源的价值所在,并且凸显整个茶文化集中所具有的人文属性和艺术内涵,从而实现我们对宋代茶画艺术的认知性传承。
而就目前社会大众的思维方式,以及消费理念看,生态特色,乃至具体的人文消费,就成为当前我们对整个传统茶文化机制认知的重要背景。
实际上,在当前整个多元文化发展的冲击下,整个茶文化也出现了诸多变化,特别是就当前社会大众的认知和理解看,完善的文化体系和价值思维,都是我们了解传统茶文化体系发展状况的重要载体。
而茶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所设计的领域众多,包含从茶诗、茶舞到茶歌、茶道等诸多内容元素,这些实际上都体现出古代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也让茶文化成为我国各种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
知宋扬之水:两宋茶事—煎茶与点茶的意蕴之别文章节选自《新编终朝采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9)“两宋茶事”作者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名物研究。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用考古学的成果来研究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名物或物象有精彩的阐释,主要致力于先秦文学与古代名物研究。
茶与点茶,均是两宋时代的饮茶方式,前者是将细研作末的茶投入滚水中煎煮,后者则预将茶末调膏于盏中,然后用滚水冲点。
站在宋人的立场,自然要说煎茶是古风。
作为时尚的点茶,高潮在于“点”,当然要诸美并具——茶品、水品、茶器、技巧——点的“结果”才可以有风气所推重的精好,而目光所聚,是点的一刻。
士人之茶重在意境,煎茶则以它所包含的古意而更有蕴藉。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时有雅饮之一派,凡茶必煎,又有俗饮之一派,凡茶必点。
二者在日常生活中,本是既并行,又交叉。
而饮茶方式的选择,既与茶品、时地、饮茶之人相关,在某种情况下,也与意境之追求相关。
《莲社图》局部上海博物馆藏两宋之煎茶由南唐入宋的徐铉在咏茶之作里已经申明“任道时新物,须依古法煎”,今人考察两宋茶事,也认为点茶早是这一时代普遍的习俗。
与陆羽《茶经》讲述煎茶法不同,宋人茶书,如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所述均为点茶法,曰两宋点茶盛行,诚然。
然而与此同时,传统的煎茶之习却并未少衰,检点付诸吟咏的茶事,可知煎茶与点茶,烹茶方式不同,器用不同,使用的场合也不同,结合绘画作品、出土器物,这一点可以认识得更为清楚。
而辨名、辨物之外,更要说明的是,煎茶以它所蕴涵的古意特为士人所重,这实在是两宋茶事中不应忽略的一个重要细节。
•煎茶用器:风炉与铫子《萧翼赚兰亭图》,是绘画中的名品,旧题唐阎立本作,今多认为出自宋人之手。
所见有辽宁省博物馆藏一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幅。
两图所绘煎茶情景,笔致细微,难得尤在细节的刻画。
如辽宁省博物馆所藏之幅,图中绘一“具列”,长方形的四足小矮床,上陈圆形器皿一、带托的茶盏一,具列的编竹之迹宛然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