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第十章思维
- 格式:ppt
- 大小:774.00 KB
- 文档页数:24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甘肃财贸职业学院第一章测试1.个性倾向主要表现为:()参考答案:兴趣;理想和世界观;价值观2.个体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是积极能动的,表现出个体自身的经验和观点态度。
()参考答案:对3.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
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推动发展。
()参考答案:对4.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参考答案:青春期;潜伏期;性器期;口唇期;肛门期5.佛罗伊德认为:“防御机制是自我应付本我的驱动,超我的压力和外在现实要求的心理措施和防御手段,以解除心理紧张,求得内心平衡”。
()对第二章测试1.小班幼儿的兴趣多变,大班幼儿则开始形成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是()。
参考答案:从被动到主动2.《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影响个体成长的重要因素是()。
参考答案:环境3.“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了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生理成熟4.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
参考答案:语言发展和感知觉发展上5.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有()。
方向性;不均衡性;个体差异性;连续性和阶段性6.4~5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有()。
参考答案:爱玩、会玩;思维具体形象;活泼好动7.就个体发展的整体而言,在某一个时期,其各方面的发展水平是相同的。
()参考答案:错8.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
()参考答案:对9.幼儿常常表现得活泼好动,难以控制自己,这是“抽动症”的表现。
()参考答案:错10.对3岁幼儿更要注意正面教育,不能说反话,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也要具体。
()参考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天空中过往的小鸟、路边的鲜花会引起幼儿不由自主的注意,这是()。
参考答案:无意注意2.幼儿正在教室里画画,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幼儿不由自主地探头去看或侧耳倾听。
这种现象属于是()。
参考答案:注意的分散3.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的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这是()。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版)钱峰汪乃铭主编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一、掌握以下概念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客观环境遗传素质1无条件反射P7: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由遗传而来的反射2条件反射P7: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习得的反射3客观环境P8:人所处的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涵盖很广;社会环境则包括家庭、团体、各种人际关系、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等。
4遗传素质P9: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通过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二、.什么是心理的实质答:1.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答:P9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遗传方面的因素(如低能儿、痴呆儿),另一面是环境方面的因素(狼孩玛卡)。
实例省略。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注意一、掌握以下概念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答:无意注意P13: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经意”,既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的努力。
有意注意P14: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意”。
它具有自觉的目的,并和意志努力相联系。
注意的范围P16: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
是指在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P17:注意稳定性指有把握对象的时间的长短。
二、注意与人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答:P17注意对于动物来说具有极重要的生存意义;对人类来说,由于人的心理活动中有了语言的参与,注意更具有了特殊意义。
概括说,注意有下列三种功用:其一,选择功用。
(听课)。
其二,保持功用。
(画画)。
其三,调节和监督功用。
(搭积木)由上可知,注意对于人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使人能随时察觉外界的变化,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
第10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0.1 复习笔记一、思维的发生及其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一)思维的发生1.儿童心理学中的思维概念(1)普通心理学中的思维概念①一般的心理学著作中定义的思维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以词为中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②一般性的思维概念指的是逻辑思维,它是人类典型的思维形式,个体身上很晚才能完全形成,而且它的形成也非一蹴而就,有一个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2)儿童心理学的思维概念由于儿童心理学是以个体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儿童心理学中的思维概念更广泛,包含思维的萌芽以及迈向逻辑思维途中的各种过渡形态。
2.思维发生的指标(1)思维与其他认识过程相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它的间接性、概括性以及解决问题的特征。
这是思维的最重要的品质。
(2)将概括性、间接性和解决问题作为判断思维发生的指标。
3.思维的发生儿童最初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是依靠动作实现的,最初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是用动作“设计”成的。
1岁左右,儿童手的动作开始出现了新的功能——运用工具和表达意愿。
这两种功能的出现为思维的萌芽提供了直接前提。
(1)表意性动作的间接性①表意性动作的含义表意性动作是指用动作表达意愿。
11~12个月的婴儿都会用手指向成人指出他们想要的东西,或者指向他们想去的地方。
②表意性动作包含着儿童对一系列关系的认识和分析自己的目的是拿取物体或出门玩耍,而依靠自己的力量达不到目的;成人有能力而且会帮助自己。
这时,手的动作已不仅仅是获得事物触觉信息的手段,也不仅仅是直接运用物体的工具,而成为一种具有象征功能的类似语言的符号,并使得心理反映具有了初步的间接性。
表意性动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能——利用别人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无论如何也是一种高于感知和记忆的认知能力。
(2)工具性动作的概括性①工具性动作的含义工具性动作指的是按照物体的结构特征和功用来使用物体的动作。
学前儿童发展(课程代码:12340)第十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个性的形成及其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第四节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第一节个性的形成及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一、个性及其内容(一)个性的概念个性,指的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动力结构。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1.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特点,人的个性千差万别。
但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
2.个体的整体性个性的整体性指的是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
3.稳定性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
4.社会性个性的社会性指的是,个体个性的本质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个性特征的形成,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
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
(三)个性的结构1.个性的调控系统(1)个性的调节系统个性调节系统是个性调控系统的组成部分之- ,它以自我意识为核心。
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
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越高,其个性也就越成熟、越稳定。
(2)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个性调节系统的又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志向、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它是以个体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是个体行为的推动力。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指的是个体经常表现出的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点,是个体各种心理特点的系统结合,集中体现了个体个性及心理面貌的独特性。
二、个性的初步形成(一)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3岁以前,儿童逐渐出现思维、想象和记忆等心理现象,但是,这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活动是混乱而零散的,他们的各种心理过程还在逐渐发生之中。
学前心理学李庶泉-思维学前心理学李庶泉思维在学前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思维的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李庶泉先生对于学前心理学中思维的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这一领域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
思维,简单来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对于学前儿童,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快速发展和形成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孩子们开始逐渐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行动性。
这意味着他们的思考往往与他们的动作紧密相连。
比如说,当一个孩子想要拿到高处的玩具时,他可能会先尝试伸手去够,够不着的时候可能会搬来一把椅子站上去。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动作直接引导着他们的思维。
他们通过实际的行动来探索周围的环境,从而获得对事物的认识。
与此同时,学前儿童的思维还具有具体形象性。
他们更多地依赖于具体的事物、形象和表象来进行思考。
给孩子们讲故事时,如果只是单纯地用抽象的语言描述,他们可能很难理解。
但如果配上生动的图片、形象的手势,他们就能更好地领会故事的内容。
例如,在讲述小兔子乖乖的故事时,展示小兔子可爱的图片,或者模仿小兔子的动作,孩子们会更容易想象出故事中的场景,进而理解其中的道理。
李庶泉先生强调,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和利用孩子们思维的这些特点。
比如,在教学活动中,多采用直观的教具,让孩子们通过直接观察和操作来学习。
组织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和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观察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种种表现。
当孩子们问出“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月亮为什么会跟着我走?”这样的问题时,这正是他们思维活跃的体现。
他们开始对周围的世界感到好奇,试图去寻找答案。
然而,学前儿童的思维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们往往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和逻辑关系。
比如,对于数字的概念,他们可能需要通过具体的物体数量来理解,而不是单纯的数字符号。
对于时间的概念,他们可能还不能准确地理解分钟、小时的含义。
为了促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仅供个人参考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二章1、 3 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
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
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答: 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 (P25) 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
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
(P43)2、最近 , 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 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 尽管母亲多方矫正, 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 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 , 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 1)3、4 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
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
3、 4 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
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
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
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
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