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物理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复习第二章力学第1讲长度时间的测量和机械运动复习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21 MB
- 文档页数:7
中考物理基本概念、规律、公式要点背诵一、机械运动1、长度的测量:测量工具:刻度尺。
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长度国际单位是m (能估计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值)比如:一张纸厚度为0.01毫米(mm)、课本长约为28厘米(cm)、铅笔长约为:20厘米(cm)、课桌的高度约为80厘米(cm)、中学生身高约为1.5米(m)、成年人一步约为1.2m。
2.时间的测量:秒表,停表。
中学生百米成绩约为14秒(s)。
单位:国际单位秒(s),常见单位小时(h),分钟(min)1h=60min,1min=60s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4.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作为标准的物体。
(1):两物体速度相同时,相对静止:比如:A、小明坐校车上学,校车行驶过程中,小明与校车驾驶员没有位置变化,速度相等,以校车驾驶员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C、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过程中,宇航员与神舟十五号飞船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速度相等,以飞船为参照物宇航员是是静止的。
(2):两个物理速度不一样时,相对运动:A、小明坐校车上学,校车行驶过程中,小明与沿途的路灯、路边的树木、对方车道驶来的公交车的位置发生了改变,速度不同,以沿途的路灯、路边的树木、对方车道驶来的公交车驾驶员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
5.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公式:v= (速度国际单位:m/s 、速度常用单位:km/h )1m/s = 3.6 km/h18 km/h = 5 m/s (小单位化大单位除以3.6)二、声现象1.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的传播需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太空中是真空环境,不能传声。
3.声速: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声音传播的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中考物理知识点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归纳中考物理知识点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归纳1第一章机械运动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测量结果必须估读至分度值的之下一位。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采用前先观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3)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尺面横向。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4.增大误差方法:多次测量谋平均值、采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良测量方法。
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6.物理学里把物体边线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7.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8.速度的计算公式:1m/s=3.6km/h2第二章声现象9.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0.声的传播须要介质,真空无法传声。
1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m/s。
12.声音的三个特性就是: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表达意见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3.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14.为了确保歇息和呼吸,声音无法少于50db;为了确保工作和自学,声音无法少于70db;为了维护听力,声音无法少于90db。
15.声的利用:(1)传递信息:比如声呐、听诊器、b逊于、声源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3第三章物态变化16.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7.采用温度计前要先观测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18.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浸必须全部灌入被测液体中,不要遇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浸必须稳步回到液体中,视线必须与液柱的上时表面二者平。
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物理是中考的重要科目之一,涵盖了众多的知识点。
以下为大家归纳总结了中考物理的一些关键知识点。
一、力学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使用时要注意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钟(min)。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钟表。
2、运动的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3、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路程与时间之比。
公式为v = s/t ,单位是米每秒(m/s)。
4、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二力平衡当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两个力就是平衡力。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7、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8、压强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公式为 p = F/S ,单位是帕斯卡(Pa)。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有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9、液体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公式为 p =ρgh 。
10、大气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
中考物理复习--基础知识点过关年级班姓名: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时间的及其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
常用的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 µm;1m= nm。
(2)长度的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3)正确使用刻度尺:为了便于记亿,这里将刻度尺的使用总结为六个字:选、放、看、读、记、算。
①“选”合适的刻度尺,看清刻度尺的、和。
②“放”尺要刻度线被测物体,与被测物体边缘保持或。
③“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
④“读”要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记录带。
⑥“算”多次测量取值。
2.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问的单位是“”。
(2)时间的测量工具:、时钟等。
3.误差 (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
在测量中误差。
误差不是错误,不可避免,只能想办法尽可能减小误差,但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
二、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参照物(1)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
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的。
(3)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
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知道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1)通过相同的距离比较的长短。
初中物理各章节知识点大全1第一章机械运动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4.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6.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7.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8.速度的计算公式:1m/s=3.6km/h2第二章声现象9.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0.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12.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3.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14.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15.声的利用:(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3第三章物态变化16.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7.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18.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9.物态变化:(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2)凝固:液→固,放热(水结冰)(3)汽化:液→气,吸热(湿衣服变干)(4)液化:气→液,放热(液化气)(5)升华:固→气,吸热(樟脑丸变小)(6)凝华:气→固,放热(霜的形成)20.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图像:21.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22.自然界水循环现象中的物态变化:(1)雾、露――――液化(2)雪、霜――――凝华23.使气体液化的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4第四章光现象24.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物理中考复习第一章机械运动基础知识梳理一.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1.长度及其测量①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符号是。
其他常用单位是,1m= dm= cm= mm= μm= nm估测下列常见的长度:课桌的高度是m= cm.一支铅笔的长度是cm= dm 你的身高是m= dm=cm物理课本的长度是cm,宽度是cm②测量在测量过程中要做到五会:a.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当分度值和量程的刻度尺。
b.会放:刻度尺与被测边,不要歪斜;刻度尺的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零刻度线磨损的,应另选某一刻度线为“零点”。
c.会看:读数时,视线与尺面,不要斜视。
d.会读:读数时,除了准确读出分度值的数字外,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数字。
e.会记:记录测量结果应注明单位。
2.时间及其测量1、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符号是。
其它单位还有2、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经常用来测量时间。
①停表的使用计时开始时按动按钮,计时结束时再按动一次按钮。
大表盘上的时间加上小表盘的时间即为计时时间。
3.误差①定义: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值与值之间总会有差别,我们称为误差。
②减小方法:a.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b.改进测量方法;c.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
4、用哪些特殊的方法可用来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1)累积法:把数个相同的微小量放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就得到一个微小量的长度.例如,测一个大头针的质量、测一枚邮票的厚度(2)化曲为直法:用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做好两端的记号,然后轻轻地把线拉直,用刻度尺量出长度,就是曲线的长度.例如;测地图上两点的距离(3)滚轮法:可用轮子沿曲线或直线滚动,记下轮子的滚动的圈数,测出轮子的周长,用轮子周长乘以圈数就得到被测曲线或直线的长度。
例如测操场的长度二.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
初中物理所有章节知识点复习大全(精华版)1.第一章机械运动1.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工具,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在使用刻度尺时,需要先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紧贴被测物体进行测量,并在读数时保持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虽然无法消灭,但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和改进测量方法来尽量减小误差。
4.在物理学中,物体位置的变化被称为机械运动。
5.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需要选作标准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6.速度的计算公式为:1m/s=3.6km/h。
2.第二章声现象9.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0.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无法传声。
1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在15℃空气中,声速为340m/s。
12.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3.控制噪声的途径包括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14.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研究,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15.声的利用包括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和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3.第三章物态变化16.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7.在使用温度计前,需要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18.使用温度计时,需要将其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底或壁。
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并在读数时保持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9.物态变化包括熔化(固→液,吸热,如冰雪融化)、凝固(液→固,放热,如水结冰)、汽化(液→气,吸热,如湿衣服变干)、液化(气→液,放热,如液化气)、升华(固→气,吸热,如樟脑丸变小)和凝华(气→固,放热,如霜的形成)。
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梳理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用符号表示为。
另外还有7个单位,设法记住他们的符号及换算倍率。
1k m=m,1m=dm=cm=mm=um=nm,。
还有英尺、码、光年等也是的单位。
(2)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也是测的工具;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和零刻线是否磨损;(2)测量时的方法:刻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沿着或平行于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和组成。
多次测量取作为测量结果。
这样可减少误差。
3、一个中学生的身高为1.58,一本书的厚度为10,一张纸的厚度为100。
4、小组同学用刻度尺测同一本物理课本的宽度,你的结果是18.41cm 。
结果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你的结果的准确值是,估计值是,单位是。
5、正确估读:如图1,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cm,其中的估读值为 cm。
(2)如图2,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cm。
图3中物体的长度记为 cm。
(图1)(图2)(图3)6、长度的一些特殊测量: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测细铜丝直径;细线重合法测曲线的长度;滚动法:轮子滚动法测曲线的长度;配合法:三角板与刻度尺配合测立体物体的长度:右图圆的直径为cm。
测得200页书纸的厚度为1cm,则一张书纸的厚度为mm。
把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测得30圈的总宽度如图,则细铜丝的直径为mm。
7、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有、、。
其中国际制单位是。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
你知道哪些类型的钟表?答:。
1h= min= s;1min= s;30min= h(2)、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一走、二、三恢复。
外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内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分或秒)8、误差是与之间的差异。
误差与错误不同,能消除,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2)、减小误差的方法有、、。
中考物理复习--基础知识点过关年级班姓名: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时间的及其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 m ”。
常用的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 106 µm;1m= 109 nm。
(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3)正确使用刻度尺:为了便于记亿,这里将刻度尺的使用总结为六个字:选、放、看、读、记、算。
①“选”合适的刻度尺,看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②“放”尺要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与被测物体边缘保持平行或重合。
③“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垂直。
④“读”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记录带单位。
⑥“算”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值。
2.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问的单位是“秒”。
(2)时间的测量工具:秒表、停表、时钟等。
3.误差 (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在测量中误差总是存在的。
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只能想办法尽可能减小误差,但不可能消除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使用高精度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二、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参照物(1)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
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距离、方位)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3)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同。
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国际单位:米用符号表示为:m(2)测长度的基本工具:刻度尺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找准“0”刻度线(2)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这样可减少误差。
一个中学生的身高为1.58m=158cm,3.估测一本书的厚度为10mm,一张纸的厚度为100m μ。
4.正确估读:(1)如图1,图中物体的长度为2.31cm,其中的估读值为0.01cm 。
第2节运动的描述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3节运动的快慢(2)公式:t sv =变形式:v s=t vt s =3.速度的国际单位:米每秒(m/s)4.1m/s=3.6km/h在日常生活中,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都以km/h 做为速度单位。
5.常见的速度估测:人正常步行的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高速路上的汽车100km/h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传声。
声速:(1)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声速为340m/s一般情况下,声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固体、液体、气体)。
气V液固VV第2节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它是指声音的高低决定音调的因素: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总结:①长松粗,音调低;短紧细,音调高②同一物体选音调,不同物体选音色③音调高低快慢疏密音调的宏观表现:音调高宏观表现为声音尖细;音调低宏观表现为声音低沉(2)响度:它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决定响度的因素: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总结:响度强弱力高低响度的宏观表现:响度强的宏观表现为声音响亮,震耳欲聋响度弱的宏观表现为声音弱小,窃窃私语(3)音色: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决定音色的因素:发声体发材料、结构、发声方式等。
总结:音色品质、特色不同物体波形2、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单位及换算:1 m =_1000__m 1 m =_10_dm =100 cm(2)刻度尺的使用:①选②放③读④记2.时间的测量:(1)时间单位及换算:1 h =__60__min =__3__600__s(2)停表的使用:①调②按③停④读3.测量误差和测量错误的区别:①性质②产生原因③减小或避免的方法知识点2: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取决于所选参照物【温馨提示】(1)运动的物体也可以被选作参照物,但是一旦被选作参照物,就被认为是静止的。
(2)静止的物体相对于所选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变化。
(3)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时,如果不选择参照物,就无法确定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
知识点3:运动的快慢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s 、2. 速度:(1)定义:(2)单位及换算:(3)公式:v =s t 3. 运动的分类:4.了解常见的速度:知识点4:测量平均速度1. 2. 考查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为主3. 备考重点:参照物,速度的简单计算,时间和长度测量等考点1:长度的估测例1 下列估测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C )A .洗澡水的温度约为60 ℃B .人正常步行速度约5 m/sC .中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80 cmD .物理课本的质量约是2 g方法点拨:估测类型的题目,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基本数据,或者是与本地气温、昼夜交替等相关,或是与我们身体相关的数据,更可能是我们的学习中司空见惯又熟★知识梳理★突破考点,典例呈现视无睹的物品。
要正确解决这类问题,需做个有心人,多观察生活、多积累、多识记,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数据中,甄别出最接近实际的那个。
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
【提示】(1)当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使某整数刻度线对齐物体一端,然后用另一端所对应的刻度值减去这一整数刻度值,就能得出测量物体的长度。
(2)不便直接测量的一些特殊测量方法:化曲为直法、滚轮法、累积法、替代法、反射测距法等。
(3)长度的测量通常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时间的测量
【提示】时间的测量通常不要求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误差
机械运动
【提示】(1)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假定是静止的。
(2)在研究物体运动时,不能选被研究物体本身作参照物。
(3)当研究的对象为多个时,应选取同一个参照物。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提示】(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保持不变的,不能说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2)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3)平均速度要指明是哪段路程或在哪段时间内。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中考理综知识点归纳物理是中考理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掌握物理知识点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一下中考物理及理综的重要知识点。
一、力学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钟(min)。
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是钟表。
2、运动的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3、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路程与时间之比。
公式为v = s/t,其中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
4、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5、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二力平衡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7、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8、压强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公式为 p = F/S,其中 p 表示压强,F 表示压力,S 表示受力面积。
9、液体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的各处、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随液体深度的增加,压强增大;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10、大气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
标准大气压的值约为 1013×10^5 Pa。
1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所受的重力,公式为 F 浮= G 排=ρ 液 gV 排。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单位及换算:1 m =_1000__m 1 m =_10_dm =100 cm(2)刻度尺的使用:①选②放③读④记2.时间的测量:(1)时间单位及换算:1 h =__60__min =__3__600__s(2)停表的使用:①调②按③停④读3.测量误差和测量错误的区别:①性质②产生原因③减小或避免的方法知识点2: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取决于所选参照物【温馨提示】(1)运动的物体也可以被选作参照物,但是一旦被选作参照物,就被认为是静止的。
(2)静止的物体相对于所选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变化。
(3)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时,如果不选择参照物,就无法确定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
知识点3:运动的快慢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s 、2. 速度:(1)定义:(2)单位及换算:(3)公式:v =s t 3. 运动的分类:4.了解常见的速度:知识点4:测量平均速度1. 2. 考查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为主3. 备考重点:参照物,速度的简单计算,时间和长度测量等考点1:长度的估测例1 下列估测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C )A .洗澡水的温度约为60 ℃B .人正常步行速度约5 m/sC .中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80 cmD .物理课本的质量约是2 g方法点拨:估测类型的题目,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基本数据,或者是与本地气温、昼夜交替等相关,或是与我们身体相关的数据,更可能是我们的学习中司空见惯又熟★知识梳理★突破考点,典例呈现视无睹的物品。
要正确解决这类问题,需做个有心人,多观察生活、多积累、多识记,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数据中,甄别出最接近实际的那个。
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
初中物理·测量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1)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换算:1千米(km)=103米(m);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3毫米(mm);1米(m)=106微米(μm)=109纳米(nm)(2)测量1)工具: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米尺等;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且与测边保持平行;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④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2、时间(1)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常用单位换算:1h=60min 1min=60s。
(2)测量①常用的时间测量仪器:停表②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等;3、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2)误差不能消除,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3)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4)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机械运动1、运动的相对性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3)参照物:①定义: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②选取:描述物体的运动时可以选取除其本身的任何物体。
2、运动的快慢(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②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2)速度:①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②单位:米/秒,符号为m/s或m·s-1,③常用单位换算关系:1m/s=3.6km/h 。
④计算公式: v=s t(3)运动类型:1)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变速直线运动①定义: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②平均速度: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就是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