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简易方程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简易方程公式知识点总结一、一元一次方程1.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一元一次方程是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
一般地,一元一次方程可以用ax+b=0(a≠0)来表示,其中a和b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
2. 方程的解:方程ax+b=0的解即为x=-b/a。
其中,如果a=0且b≠0,那么方程无解;如果a=0且b=0,那么方程有无数解。
3. 解方程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通过如下几种方法:a. 移项法:将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式的一边,其他项移到另一边。
b. 相消法:通过相等的两边增加或减少同一个量,使得方程两边的某个项相消掉。
c. 等价变形法:通过等式的加减乘除变形,使得方程的解变得更明显。
4. 例题:解方程3x+5=2x-7解:将未知数项移到左边去,得到3x-2x=-7-5,即x=-12。
二、一元二次方程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元二次方程是指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二次方程。
一般地,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ax^2+bx+c=0(a≠0)来表示,其中a、b和c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
2. 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可以用求根公式来表示,即x=[-b±√(b^2-4ac)]/(2a)。
其中,当Δ=b^2-4ac>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根。
3. 方程的图像:一元二次方程的图像是一个开口朝上或开口朝下的抛物线,其顶点坐标为(-b/2a,-Δ/4a)。
4. 例题:解方程x^2-5x+6=0解:根据求根公式,Δ=5^2-4*1*6=1,因此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即x=[5±√1]/2=3或2。
三、一元三次方程1. 一元三次方程的定义:一元三次方程是指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三次方程。
一般地,一元三次方程可以用ax^3+bx^2+cx+d=0(a≠0)来表示,其中a、b、c和d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
2. 方程的解:一般地,一元三次方程没有通用的求解公式,而是需要通过因式分解、配方法、换元等多种方法来求解。
四年级方程式知识点【篇一:四年级方程式知识点】四年级下册《方程》知识点归纳【知识框架】方程 1、方程的意义 2、解简易方程 3、列方程解应用题 4、用字母表示数.【知识要点】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面积公式。
例如: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的特性: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bac 正方形周长:c=4a 正方形面积:s=aa长方形的周长:c=(a+b)2 长方形面积:s=ab 此外,还可以拓展到以前曾经学过的路程=速度时间总价=单价数量…… 2、字母表示数的时候,字母与数字相乘,字母与字母相乘,中间的乘号可以用小圆点代替或者省略。
例如:a5=5a=5a 数字一般都写在字母的前面。
3、区别a 的平方和2 的区别。
方程(方程的意义) 1、了解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掌握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或者说方程属于等式,等式包含方程.并能用图形表示. 3、根据情境图找出等量关系,会列方程。
天平游戏一(解简易方程未知数是加数或被减数) 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能根据等式的这个性质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
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学会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天平游戏二(解简易方程未知数是因数或被除数) 1、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零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2、能根据一定的情境,列方程解决问题。
猜数游戏(解简易方程) 1、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axb=c 类型的方程。
并能够把方程的解带回方程中进行检验。
2、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邮票的张数(列方程解应用题)1、学会解形如xax=b 这样的方程,能够运用方程解应用题。
2、使学生掌握应将一倍数设为未知数.北师大四年级数学《解方程练习三》基本练习x+4=10 x-12=34 8x=96 4x-30=0 8.3x-2x=63 x10=5.2 二、提高练习: 3x+7x+10=90 3(x-12)+23=35 7x-8=2x+27 5x-18=3-2x (7x-4)+3(x-2)=2x+6 三、综合练习 80x=20 12x+8x-12=28 3(2x-1)+10=37 四、解方程练习题 1、王芳和妈妈共有邮票45 张,妈妈有邮票的张数是王芳的2 倍,她和妈妈各有多少张邮票?王芳有邮票的张数 452、小英和李明共摘西红柿87 千克,李明摘的千克数是小英的2 倍。
(封面)四年级数学下册简易方程知识点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一个单元,共有11个知识点。
信息窗一:三个知识点:1,等式的含义——用等号(=)来表示相等的式子,叫等式。
3+6=9 2,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x+3=93,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是方程就一定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也就是说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
信息窗二:四个知识点:1,等式的性质1——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2,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对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例如:x=3是15-x=12的解。
3,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解方程是一个过程。
)例如:3+x=18解:3+x-3=18-3x=15x=15是方程的解4,检验方程——把算出来的方程解代入原方程(等号左边),如果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式子成立,说明是原方程的解,是正确的,如果不成立,那么就应该再算算,可能是计算方面出现错误。
信息窗三:三个知识点:1,等式的性质2: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1,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2,解方程:解方程就是求出方程中所有未知数的值。
3,用方程解答应用题:(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2)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例如:梨树比苹果树的3倍少15棵。
可以表示成“苹果树的棵树×3—15=梨树的棵数”.也可以表示成“梨树的棵数十15=苹果树的棵数×3”。
(3)解方程。
(4)检验方程,写出答案。
信息窗四:两个知识点:1,和倍应用题:题中告诉我们两个数的和以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让我们求这两个数个是多少。
这种题称和倍问题。
和÷(倍数+1)=一倍数(即较小数)较小数×倍数=较大数例如:两人共有32本书,哥哥的书是妹妹的三倍,两人各有多少本书?。
四年级下册数学方程式讲解四年级下册数学中,方程式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以下是方程式的讲解:一、方程式的定义方程式是指用符号等号连接的两个数学式子,其中至少有一个未知数,称为方程式。
二、方程式的基本形式1.一元一次方程式:形如ax+b=c(其中a、b、c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
2.一元二次方程式:形如ax²+bx+c=0(其中a、b、c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
三、解方程式的方法1.一元一次方程式的解法:(1)移项法:将含x的项全部移到等号右边,将常数项全部移到等号左边。
(2)系数相等法:将未知数的系数乘上相应的数,使两边的系数相等,再解得未知数的值。
(3)通项公式:通常用于求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2.一元二次方程式的解法:(1)公式法:使用求根公式(x=(-b±√(b²-4ac))/(2a))求解。
(2)配方法:根据方程式的形式,利用配方法把方程式化成一般二次方程式ax²+bx+c=0。
(3)完全平方式:如果一个二次方程式的两项都是完全平方数,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解决。
四、题目练习以下是一些练习题,供大家练习:1.求解方程式2x+6=20。
答案:x=7。
2.求解方程式x²+5x+6=0。
答案:x=-2或x=-3。
3.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20项。
答案:77。
4.求等比数列2,4,8,…,的第10项。
答案:1024。
以上就是方程式的基本知识和解题方法。
只要我们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技巧,练习起来也并不难。
简易方程知识点梳理一、字母表示数1简易方程知识点梳理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简易方程知识点梳理2、a×a可以写作a·a (或2a) ,2a读作a的平方,表示两个a相乘。
2a表示a+a3、数字和字母相乘,省略乘号时要把数字写在前面。
(如b×4写作4b )4、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5、用字母表示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对应练习1.排球队共有队员a人,女队员有7人,男队员有( )人。
2.1千克大米的价钱是1.50元,买x千克大米应付( )元。
3.省略乘号,写出下面的式子。
3×a 9×x a×4 y×5 a×3x4、服装店的阿姨们加工了50件衣服,每件衣服用布bm,当b=1.38时,用布的总数是______米⒌a与b的和的5倍是()6、一辆9路公共汽车上原有22名乘客,在新华大街站下去a人,又上去b人。
现在车上有____名乘客,当a=8,b=12时,车上有____名乘客。
7、比m的3倍多9的数是______,比n除以5的商少7的数是______⒏当a=2,b=5时,那么8a-2b=()。
⒐正方形的边长为x厘米,4x表示(),x2表示()。
10.有x吨水泥,运走10车,每车a吨。
仓库还剩水泥()吨。
11、施工队修一条长4.5千米的路,平均每天修0.24千米。
修了y天后,还剩____千米,当y=5时,还剩___千米。
二、方程的定义及解方程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2、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简易方程有关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1、方程的定义数学中,若一个式子中含有未知数,并要求使该式子成立的未知数的数值,则这一式子称为方程。
2、方程的分类方程的种类很多,一般可以分为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三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等等。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一元一次方程。
3、方程的解对于一个方程,如果存在使该方程成立的未知数的数值,这些数值称为方程的解。
方程的根据解的个数可以分为无解、有限解和无限解。
4、方程的性质方程的解的性质是方程与未知数之间的关系,包括方程的解的个数、解的范围、解的存在性等等。
二、一元一次方程1、定义一元一次方程是指其中只包含一个未知数,并且该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一的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般来说,一元一次方程可以写成ax + b = 0的形式,其中a和b为常数,a≠0。
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有直接解法、倒代法、加减法、代入法、合并同类项法等等。
其中直接解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4、方程的应用一元一次方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各种代数问题、利润问题、工程问题、经济问题等等。
5、一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方程组是指由一些一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解一元一次方程组可以用消元法、代入法等方法求解。
三、一元二次方程1、定义一元二次方程是指其中只包含一个未知数,并且该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二的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般来说,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写成ax² + bx + c = 0的形式,其中a、b和c为常数,且a≠0。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因式分解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等等。
其中求根公式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4、方程的应用一元二次方程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抛物线问题、物体抛射问题、图形的面积问题等等。
5、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当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讨论它的根的情况,包括有无根、有一根或两根等情况。
四、方程的图形1、方程的图形一般来说,方程的图形是指包含该方程所有解的点的集合,可以用来直观地表示方程。
四年级下册解方程四年级下册,解方程是一个重要的数学知识点。
通过解方程,我们可以找到未知数的值,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四年级下册解方程的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方程?在数学中,方程是由字母、数字和运算符组成的等式,通过解方程可以找到未知数的值。
例如,5 + x = 10就是一个简单的方程,其中x 就是未知数。
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四年级下册解方程的重点内容。
一元指方程中只有一个未知数,一次指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有两种:倒数法和平移法。
1. 倒数法倒数法是一种逐步递减或递增未知数的方法。
通过逆向运算,将已知的数值从等式的一侧转移到另一侧,最终求出未知数的值。
例如,解方程5 + x = 10可以使用倒数法进行求解。
首先,我们将已知数值5移动到等式的另一侧,得到x = 10 - 5,进一步计算可得x = 5,即方程的解。
2. 平移法平移法是一种通过平移等式两侧的数值来求解未知数的方法。
通过将已知数值加或减到等式两侧,使得未知数的系数为1,然后解方程得到未知数的值。
例如,解方程2x + 3 = 11可以使用平移法进行求解。
首先,我们将等式两侧减去3,得到2x = 11 - 3,进一步计算可得2x = 8。
接下来,将2x除以2,得到x = 4,即为方程的解。
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实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我们来看几个实际问题的解答过程。
例题1:小明的书包里有6本书,他又借了x本书,现在书包里总共有14本书。
求小明一共借了多少本书。
解:设小明借了x本书,则书包里初始的书本数是6本。
根据题意,书包里总共有14本书,因此可得方程6 + x = 14。
通过倒数法或平移法,我们可以得到x = 14 - 6,进而计算得到x = 8。
所以小明一共借了8本书。
例题2:一根绳子有12米长,被分成了x段,每段绳子长度相等。
每段绳子的长度是多少米?解:设每段绳子的长度为y米,根据题意,可以列出方程12 = x * y。
简易方程所有的知识点总结1. 方程的定义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数学关系,它可以表示为两个表达式之间的相等关系。
方程通常用字母表示未知数,通过代数方法可以求解出未知数的取值。
2. 未知数在方程中,未知数通常用字母表示,表示未知的数量或者大小。
在求解方程时,我们通过代数运算来确定未知数的值。
3. 方程的解解方程就是要找出使方程成立的未知数值,使得方程左边的表达式等于右边的表达式。
解方程的过程就是求出这些未知数的取值。
二、一元一次方程1.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一元一次方程是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一的方程。
2. 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ax+b=0,其中a和b为已知常数,x为未知数。
3.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包括加减消去法、配方法、代入法等。
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通过变换方程的形式来求得未知数的值。
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用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如物品的购买和销售、工程问题、金融问题等。
三、一元二次方程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元二次方程是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二的方程。
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ax^2+bx+c=0,其中a、b和c为已知常数,x为未知数。
3.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等多种方法。
其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与因子分解和二次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4.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一元二次方程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如物体自由落体运动、抛物线运动、建筑中的拱形结构设计等都可以用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建模和解决。
四、一元三次方程1. 一元三次方程的定义一元三次方程是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三的方程。
2. 一元三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元三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ax^3+bx^2+cx+d=0,其中a、b、c和d为已知常数,x为未知数。
小学方程必会知识点总结一、小学方程的基本概念1. 什么是方程方程是一个等式,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未知数,以及这些未知数的次数、系数、指数等。
方程常常用来表示未知数之间的关系,或者是某个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
方程以字母或符号表示未知数,通过解方程可以求出这些未知数的值。
2. 方程的组成一个方程通常由等号连接的左边和右边两部分组成。
左边的部分通常表示方程中的未知数与其次数、系数的组合,右边的部分表示方程的结果或者已知数。
例如,2x + 3 = 7就是一个简单的方程,其中2x + 3表示未知数x与系数2、3的组合,而7表示方程的结果。
3. 解方程的含义解方程是指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使得这个方程成立。
解方程的过程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将方程中的未知数从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最终得到未知数的值。
二、小学方程的解法1. 加减消去法加减消去法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一系列的加减操作,将方程中的未知数移到一个等式的一边,从而求出未知数的值。
例如,对于方程2x + 3 = 7,我们可以先将3移到等式的右边,然后再将2移到右边,得到x = 2,即为方程的解。
2. 乘除消去法乘除消去法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另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一系列的乘除操作,将方程中的未知数移到一个等式的一边,从而求出未知数的值。
例如,对于方程3x/2 = 6,我们可以先将2移到等式的左边,然后再将3移到右边,得到x = 4,即为方程的解。
3. 代入法代入法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另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代入已知的值,求出未知数的值。
例如,对于方程2x - 5 = 7,我们可以将7代入2x - 5中,得到2x - 5 = 7,然后通过加减操作求出x的值。
4. 消元法消元法是解两个未知数的两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一系列的加减乘除操作,将方程中的未知数移到一个等式的一边,从而求出未知数的值。
例如,对于方程2x + 3y =10和3x - 2y = 4,我们可以先通过乘法操作将其中一个未知数的系数变为一样的,然后通过加减操作求出两个未知数的值。
《简易方程》知识点的总结《简易方程》知识点的总结范文1、用字母表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2、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公式:c=(a+b)×2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s=ab 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c=4a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s=3、读作:x的平方,表示:两个x相乘。
2x表示:两个x相加,或者是2乘x。
4、①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②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③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5、把下面的数量关系补充完整。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单价=(总价)÷(数量) 数量=(总价)÷(单价) 总产量=(单产量)×(数量) 单产量=(总产量)÷(数量)数量=(总产量)÷(单价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大数-小数=相差数大数-相差数=小数小数+相差数=大数一倍量×倍数=几倍量几倍量÷倍数=一倍量几倍量÷一倍量=倍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姓名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知识点1、等式的性质: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 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方程两边同时加、减、乘、除一个不等于0 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2、方程和等式的关系: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如2+3=5 是等式,但不是方程。
注意:X=3 此类也是方程。
4、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例如:x=3是15-x=12的解5、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解方程是一个过程。
)6、解方程需要注意什么?(1)一定要写‘解’字。
(2)等号要上下对齐。
典型例子:x+1.2=6 3.8x-x=0.56 7x+3x+26=74 2x- 4×2.5=3.67、方程的检验过程:x+1.2=6解:x+1.2-1.2=6-1.2x=4.8方程左边=x+1.2=4.8+1.2=6=方程右边所以,x=4.8 是方程的解。
8、列方程解决问题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 表示。
(2)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例如:梨树比苹果树的3 倍少15 棵。
可以表示成“苹果树的棵树×3—15=梨树的棵数”.(3)解方程。
(4)检验方程,写出答案。
常见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类型:(1)、和倍应用题:题中告诉我们两个数的和以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让我们求这两个数个是多少。
这种题称和倍问题。
例如:兄妹两人共有32 本书,哥哥的本数是妹妹的3 倍,两人各有多少本书?解:设妹妹有x 本,哥哥有3x 本。
3x+x=324x=324x÷ 4=32÷ 4x=83x=3× 8=24答:妹妹有 8 本书,哥哥有24 本书。
(2)、差倍应用题:题中告诉我们两个数的差与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问题称为差倍问题。
例如:同学们去植树,杨树棵树是柳树的 4 倍,柳树棵树比杨树少75 棵,杨树、柳树各植多少棵?解:设柳树植x 棵,杨树是4x 棵,4x-x=75(4-1)x=753x=753x÷ 3=75÷ 3x=254x=4×25=100 或(75+25=100)答:植杨树 100 棵,植柳树25 棵。
简易方程知识点梳理简易方程知识点梳理首先,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例如,a×a可以写作a·a(或a2),a2读作a 的平方,表示两个a相乘。
2a表示a+a,即数字和字母相乘,省略乘号时要把数字写在前面。
比如b×4写作4b。
其次,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运算律。
例如,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
我们还可以用字母表示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例如,正方形的边长为x厘米,4x表示正方形的周长,x2表示正方形的面积。
解方程需要我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的解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解方程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解方程原理是等式的性质。
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方程两边同时加、减、乘、除一个不等于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在解方程时,我们需要注意等号要对齐,两边乘除相同数的时候,这个数不要为0.最后,我们来做一些练。
假设排球队共有队员a人,女队员有7人,男队员有a-7人。
如果1千克大米的价钱是1.50元,买x千克大米应付1.50x元。
省略乘号,3×a表示3a,9×x表示9x,a×4表示4a,y×5表示5y,a×XXX表示3ax。
如果服装店的阿姨们加工了50件衣服,每件衣服用布bm,当b=1.38时,用布的总数是50bm。
如果一辆9路公共汽车上原有22名乘客,在新华大街站下去a人,又上去b人。
现在车上有22-a+b名乘客。
如果比m的3倍多9的数是3m+9,比n除以5的商少7的数是n/5-7,那么当a=2,b=5时,8a-2b=14.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x厘米,4x表示正方形的周长,x2表示正方形的面积。
简易方程有几个知识点总结一、简易方程的定义简易方程是指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等式,这个未知数称为方程的未知数。
简易方程的基本形式为:ax+b=0,其中a和b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
在解简易方程时,我们要找到一个值,代入未知数x,使得等式成立。
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二、简易方程的性质1. 解的唯一性:简易方程的解是唯一的。
即使方程的系数a和b不同,方程的解也是唯一的。
这是因为方程的解是由系数a和b决定的。
2. 方程的变形:简易方程可以通过变形,将其转化为等价的方程。
这样可以使得其解更易于求得。
例如,将方程ax+b=0两边同时减去b,得到ax=-b,然后除以a,得到x=-b/a,这就是方程的解。
又如,将方程ax+b=0两边同时乘以一个常数k,得到k(ax+b)=0,这也是方程的解。
3. 方程的两边加减:简易方程的两边都可以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得到等价的方程。
例如,将方程ax+b=0两边都减去b,得到ax=-b,这也是方程的解。
4. 方程两边同时乘除:简易方程的两边都可以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得到等价的方程。
例如,将方程ax+b=0两边都乘以一个常数k,得到k(ax+b)=0,这也是方程的解。
5. 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简易方程的解与系数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
例如,当a=0时,方程的解是-x/b;当b=0时,方程的解是 0;当a和b都等于0时,方程的解是任何数。
三、简易方程的解题步骤解简易方程的基本步骤如下:1. 观察并判断方程的类型:首先要观察方程的类型,确定是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还是一元高次方程。
然后根据方程的类型采取相应的解题方法。
2. 移项整理方程:将方程中的常数项移到一边,将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另一边,使得方程化为标准形式。
3. 化简方程:将方程进行化简,将系数约去,使得方程更易于求解。
4. 解方程:找到方程的解,并检验是否符合原方程。
5. 给出结论:根据方程的解,给出相应的结论。
以上就是对简易方程的定义、性质和解题步骤的总结。
简易方程知识点整理一、用字母表示数。
1. 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 可以简明地表示数和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等。
例如,用a表示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那么c = ab。
2. 字母表示数的规则。
- 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记作“·”,或者省略不写。
例如a× b = ab。
- 当数字和字母相乘时,数字要写在字母前面。
例如3× a = 3a。
- 1和任何字母相乘时,1省略不写。
例如1× a=a。
3.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 加法交换律:a + b=b + a。
- 加法结合律:(a + b)+c=a+(b + c)。
- 乘法交换律:ab = ba。
- 乘法结合律:(ab)c=a(bc)。
- 乘法分配律:(a + b)c = ac+bc。
4.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 长方形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周长C = 2(a + b),面积S=ab。
- 正方形的边长用a表示,周长C = 4a,面积S=a^2。
- 平行四边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S = ah。
- 三角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S=(1)/(2)ah。
- 梯形的上底用a表示,下底用b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S=(1)/(2)(a + b)h。
- 圆的半径用r表示,周长C = 2π r,面积S=π r^2。
二、简易方程。
1. 方程的意义。
-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例如2x+3 = 7,其中x是未知数,这个式子是等式,所以它是方程。
2.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例如3 + 5=8是等式,但不是方程,因为它不含有未知数。
3. 等式的性质。
-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例如,如果a=b,那么a + c=b + c,a - c=b - c。
-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第五单元认识方程
一、字母表示数
1.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数量间的关系。
2.用字母表示数、表示运算定律、表示有关公式。
①计算公式
长方形周长:C=(a+b)×2 长方形面积:S=ab
正方形周长:C=4×a 正方形面积:S=a2
②运算定律(一般用a,b,c表示三个数)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减法性质:除法性质:
3.格式: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字母和字母之间、字母和数字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数字在前,字母在后。
系数是1的时候可以省略不写。
例如4×a=4a 1×c=c a×b=ab
4.两个字母相乘可写成字母的平方,例如:a×a=a2
三个字母相乘可写成字母的立方,例如:a×a×a=a3
二、方程
1.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方程与等式的区别: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方程解题步骤:
①解:设未知数为X
②审题,找等量关系
③带入x列出方程,未知数要写在等号的左边。
④解方程,等号要对齐,方程不用写单位。
⑤验证答案,作答。
5.等式的性质
性质一: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性质二: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四年级数学下册简易方程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下册简易方程知识点
一个单元,共有11个知识点。
信息窗一:
三个知识点:
1,等式的含义——用等号(=)来表示相等的式子,叫等式。
3+6=9
2,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x+3=9
3,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是方程就一定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也就是说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
信息窗二:
四个知识点:
1,等式的性质1——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2,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对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例如:x=3是15-x=12的解。
3,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解方程是一个过程。
)
例如:
3+x=18
解:3+x-3=18-3
x=15
x=15是方程的解
4,检验方程——把算出来的方程解代入原方程(等号左边),如果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式子成立,说明是原方程的解,是正确的,如果不成立,那么就应该再算算,可能是计算方面出现错误。
信息窗三:
三个知识点:
1,等式的性质2: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1,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
2,解方程:解方程就是求出方程中所有未知数的值。
3,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2)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例如:梨树比苹果树的3倍少15棵。
可以表示成“苹果树的棵树×3—15=梨树的棵数”.也可以表示成“梨树的棵数十15=苹果树的棵数×3”。
(3)解方程。
(4)检验方程,写出答案。
信息窗四:
两个知识点:
1,和倍应用题:题中告诉我们两个数的和以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让我们求这两个数个是多少。
这种题称和倍问题。
和÷(倍数+1)=一倍数(即较小数)
较小数×倍数=较大数
例如:两人共有32本书,哥哥的书是妹妹的三倍,两人各有多少本书?
解:设妹妹有x本,哥哥有3x本。
3x+x=32
4x=32
4x÷4=32÷4
x=8
3x=3×8=24
检验:方程左边=3×8+8
=24+8
=32
=方程右边
所以:x=8是方程的解
答:妹妹有8本书,哥哥有24本书。
2,差倍应用题解:题中告诉我们两个数的差与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问题称为差倍问题。
差÷(倍数-1)=较小数
较小数×倍数=较大数或(较小数+差)=较大数
例如:同学们植的杨树棵树是柳树的4倍,柳树棵树比杨树少75棵,杨树、柳树各植多少棵?
解:设杨树植4x棵,柳树植x棵。
4x-x=75
(4-1)x=75
3x=75
3x÷3=75÷3
x=25
4x=4×25=100或(75+25=100)检验:方程左边=4×25-25
=100-25
=75
=方程右边
所以:x=25是方程的解
答:植杨树100棵,植柳树25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