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整理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97.77 KB
- 文档页数:4
《认知心理学-彭聃龄》知识点整理要点
认知心理学-彭聃龄知识点整理要点
简介
彭聃龄是一位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做出
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彭聃龄的研究和知识点的整理要点。
知识点一: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彭聃龄认为,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知觉、记忆和语言
等认知过程。
他强调了认知过程在信息加工和思考中的重要性。
知识点二:信息加工理论
彭聃龄提出了信息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可以
比喻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
他将信息加工分为输入、处理和输
出三个阶段,并研究了认知过程中的注意、记忆、思维等方面。
知识点三:注意与注意力
彭聃龄对注意与注意力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注意是选择性
地关注特定刺激或信息的能力,而注意力是维持和调控注意的能力。
他提出了分配注意、选择性注意和分离注意的概念,并研究了注意对认知过程的影响。
知识点四:记忆与遗忘
彭聃龄的研究还涉及了记忆与遗忘的领域。
他提出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概念,并探索了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检索过程。
他研究了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以及遗忘的原因和机制。
知识点五:思维与问题解决
彭聃龄对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也进行了研究。
他关注了概念形成、推理和决策等认知过程。
他提出了原型理论和脚本理论,并研究了人类思维的局限性和创新性。
结论
彭聃龄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和知识点对于理解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贡献不仅丰富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也对实际应用产生了影响。
1、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个体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2、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减法反应时实验实验包含两种认知加工任务,其中一种任务包含另一种任务中所没有的过程或因素,而其他方面均相同。
两种任务反应时之差就是所要知道的心理过程所花费的时间,而这一差数表明存在着某种心理过程。
相加因素法实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开窗”是反应时的一种新技术,它通过对某种认知作业的分析,可以把每种认知成分所经历的时间过程,比较直接的估计出来.3、两个对立的知觉理论假设考验说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到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解释。
注重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刺激物说知觉只具有直接的性质。
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
注重刺激的特点3、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
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时,叫自下而上的加工。
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时,叫自上而下的加工。
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自下而上的加工更为明显,后期反之。
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
人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的加以处理——系列加工。
同时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平行加工。
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
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控制性加工。
它是由主意来发动,并由注意来维持的。
在没有注意的条件下,人也能进行信息加工——自动化加工。
不受人的目的与意图的控制,而且往往是不自觉的。
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高级心理过程的一门科学,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
以下是对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的整理:一、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将外部信息转化为内部表征,再进行加工、组织和储存,以便指导个体的行为。
二、认知过程的阶段认知过程通常分为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阶段。
这些阶段相互、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
1、感觉阶段: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刺激,将外部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2、知觉阶段:在感觉的基础上,将各种感觉信息整合成完整的对象形象,对对象进行辨认和识别。
3、注意阶段:对外部刺激进行筛选和过滤,将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同时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
4、记忆阶段:将感知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和储存,以便在需要时提取出来。
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5、思维阶段: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产生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6、想象阶段:在思维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或场景,以指导个体的行为。
三、认知过程的模型认知心理学的模型包括信息处理模型、认知吝啬鬼模型、并行分布处理模型等。
这些模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认知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1、信息处理模型:将认知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通过对外部信息的感知、编码、储存和提取,实现信息的加工和处理。
2、认知吝啬鬼模型:认为人在认知过程中偏好使用简单的思考方式,倾向于使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而不是重新思考问题。
这种模型强调了认知过程的省力原则。
3、并行分布处理模型:认为认知过程是一个并行分布的过程,不同的认知过程在同一时间点上进行处理和加工,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
这种模型强调了认知过程的分布式处理方式。
四、认知过程中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在认知过程中存在差异,包括智力水平、知识背景、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自上而下加工:(top-down)由知觉对象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先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假设,而这种假设或期望没制约着加工的所有形式与水平,也称概念驱动加工。
2.自下而上加工:(bottom-up)又称数据驱动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3.合成性双语者:那些在相同的环境中,同时学会两种语言的人,两种语言的符号表达同一个意义,有着严格的语义等价。
4.并列性双语者:那些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会两种语言的人,两种语言的符号没有严格的语义等价。
5.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6.字母优势效应:识别字母的一个组成线段要优于识别单独的该线段。
7.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一个图形中的部分。
8.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整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
9.材料限制加工:(data-limited processing)当材料的性质需要较低水平的心理加工,如感觉辨别等时,由于受任务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则是否增加给它的注意分配资源对材料的加工影响不大。
10.资源限制加工:(resourse-limited processing)指当材料的性质需要更高水平的心理加工时,如需要语义分析时,则增加分配给它的注意资源,材料就能得到顺利或更好的加工,否则材料的加工就要受到影响。
11.内隐记忆: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12.外显记忆:当个体需要有意识的或主动的手机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阿里的记忆。
13.麦考勒效应:(MaCollough效应)指受测验图形条纹方向决定颜色互补效应,即一种随方向而改变的颜色后效,表明大脑对不同空间线索的视觉细胞具有特异性。
认知心理学1、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为信息加心理学。
它兴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其后,得到迅速的发展。
2、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飞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
3、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储存,加工和使用的。
4、开窗实验的特点:直接的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明显的看出这些加工阶段,那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
现在发展出来的这种实验技术即称为“开窗”实验,它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的形式。
5、自上而下加工:是由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假设,称作概念的驱动加工。
6、自下而上加工:是指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专项较大的知觉单元。
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又称作数据驱动加工。
7、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8、模式识别: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种模式是什么时,将他与其他的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是人的一种基本的认知能力或智能,在人的各种活动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9、模板说:1、核心思想: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袖珍副本,这些袖珍副本即称作为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做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
2、基本思想:就是刺激与模板匹配,而且这种匹配要求两者有最大程度重叠。
3、评价:能解释人的某些模式识别现象,但缺乏灵活性,人必须事先存储相应的模板,才能识别一个模式。
即使附加了预加工过程,这些模板的数量仍是巨大的。
模板说不能完全解释人的模式识别过程,只能充当识别过程中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
认知⼼理学重点整理第⼀讲绪论⼀、什么是认知⼼理学认知⼼理学也叫认识⼼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类的认知。
现代认知⼼理学的含义:*认知⼼理学有⼴义和狭义两种。
*⼴义的认知⼼理学包括结构主义⼼理学、⼼理主义和信息加⼯⼼理学。
*狭义的认知⼼理学指信息加⼯⼼理学。
信息加⼯⼼理学将⼈脑和计算机进⾏类⽐,将⼈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系统。
但这种类⽐之设计软件,⽽不涉及硬件。
(⽤信息加⼯的观点研究认知的加⼯过程,实质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的过程)⼆、认知⼼理学的研究⽅法(其实都是抽象推理)(⼀)减法反应时实验该实验⽅法最初由荷兰⽣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968)提出。
实验设计为:给被试先后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种作业包含有另⼀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信息加⼯过程。
然后测定两种作业各⾃所使⽤的反应时,两个反应时之差便是某该信息加⼯过程所耗费的时间。
*A活动——RT1:(识别)时间*C活动—— RT2:(识别+辨别)时间*B活动—— RT3:(识别+辨别+选择)时间*RT2 -RT1= :(辨别)时间*RT3-RT2= (选择)时间(⼆)相加因素试验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个作业所需要的时间的是⼀系列信息加⼯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相加实验法的基本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于同⼀个信息加⼯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作⽤于不同的加⼯阶段。
(三)“开窗”技术“开窗”实验的⽬的是采开“开窗”技术,将⼤脑进⾏信息加⼯过程及其所使⽤时间直接地测量出来。
使⽤研究者可以清楚感知该过程。
经典实验:字母转换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脑在进⾏字母转换加⼯时,通常经历三个加⼯阶段:*对于任何形式的反应时实验,都要求被试在保证反应正确的前提下尽快做出反应。
*反应时实验中普遍存在的速度-正确率权衡问题。
它表明被试在此类实验中,可有不同的速度-正确率权衡标准来指导⾃⼰的反应。
学习指导: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7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Dartmouth会议上创立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年S.Paert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
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
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注意、记忆、学习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的学科。
它探究人类大脑是如何接收、加工和处理信息的,并研究认知过程背后的心理机制。
在理解和应用认知心理学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并掌握一些重要的实验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认知心理学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认知心理学知识。
一、认知心理学基础知识1. 认知心理学概述- 研究对象和范畴- 历史发展和学科主要理论2. 知觉和注意力- 感觉器官和感觉过程- 知觉错觉和感知心理学实验- 注意力的类型和机制3. 记忆与遗忘- 记忆的类型和过程- 记忆的编码、储存和检索 - 遗忘的原因和遗忘曲线4. 语言和思维- 语言的结构和理解- 语言发展和失语症- 思维过程和问题解决5. 学习与智力- 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作用 -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 - 智力的概念和测试二、实验和研究方法1. 实验设计和控制- 实验变量和操作定义- 随机分组和对照组设计- 双盲实验和伪装2. 认知心理学实验常用方法- 自报法和行为观察法- 反应时和错误率测量- 脑电图、眼动仪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3. 数据分析与解释- 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统计显著性和效应大小- 结果解释和研究的局限性三、认知心理学的应用1. 学习和教育- 学习策略和记忆技巧- 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困难和认知训练2. 病理心理学- 认知缺陷和神经退行性疾病- 语言障碍和学习障碍- 认知康复和治疗方法3. 决策与行为- 认知偏差和决策误差- 事故与风险评估- 认知心理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以上仅为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的一部分,重点涵盖了认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实验和研究方法以及应用领域。
希望大家在复习中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内容,并通过实践应用,加深对认知心理学的理解和认识。
认知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心理学领域,对于我们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祝大家考试顺利!。
《认知⼼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第⼀章绪论⼀、信息加⼯的⼀般原理感受器→加⼯器→记忆系统→加⼯器→效应器⼆、对认知⼼理学的实质的理解: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理过程看作信息加⼯的过程。
认知⼼理学关⼼的是⼈脑的⼼理功能、⽽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理学的核⼼是:以信息加⼯的观点揭⽰认知过程的内部⼼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和使⽤的。
三、认知⼼理学的研究⽅法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过程)(⼀)反应时实验: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种作业包含另⼀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者在其他⽅⾯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应⽤:确定某个⼼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理过程的存在。
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减法反应时⼩结: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的。
2. 在认知⼼理学研究中的应⽤⽐较⼴泛。
3. 对于⼀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阶段还存在⼀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该⽅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这些因素进⾏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作⽤某⼀个特定的加⼯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那么这两个因素作⽤于同⼀个信息加⼯阶段。
应⽤: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结: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的。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总体特征优先:(又叫整体优先效应)总体特征是先于局部特征被只知觉的,总体加工是处于局部分析之前的一个必要的知觉阶段。
Navon将这种加工顺序称作总体特征优先。
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中枢能量理论:他们并不设想一个瓶颈结构,即存在于某个位置的过滤器,而是将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这种理论可称作中枢能量理论。
Stroop效应:当人们对某一特定事物做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断对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注意,难以对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
在识别色字的印刷颜色时,词的印刷颜色与词义之间的差异会引起被试者反应时间的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作stroop效应。
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的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这种加工是受人有意识的控制的,又可称注意性加工。
自动加工:是不受人所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是一旦形成就很难予以改变。
系列位置效应:词表中间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差,而起始部分和结尾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优,均高于中间部分这种情况称作系列位置效应。
起始部分较优的成绩称作首因效应,结尾部分较优的回忆成绩称作近因效应。
编码特异性原则:在识记的阶段进行信息编码时的上下文环境,如果回忆时再次出现回忆的成绩会好一些。
场合依存效应:环境刺激对回忆起到的线索作用(外在背景作用)启动效应:指之前所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A.V.L单元:鉴于字母、字词的听觉代码和口语代码都是不同形式的言语代码,因此,常将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a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图式:经过组织的知识图式根据上属组成和其他特征值的配对来表征概念。
脚本:是人们用来推理常规事件的图式自传体记忆:指对日常生活中自发产生的与自我经验相关联的信息的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知觉: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换句话说,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
言语系统:指构成语言的各个层次的单位,及其互相对立、互相区别、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网络。
整个语言形成由各个分支系统组成的“系统的系统”,语言单位处于语言系统之中才具有自身的价值。
短时记忆:是指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储存少量信息的记忆系统,一般被认为是处于感觉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阶段。
特征(特征匹配说中的):是构成模式的元素或成分以及关系。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亦称“感觉记忆”,记忆系统的一种,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短暂记忆。
通常是指1秒钟左右的时间,即刚刚感觉到所注意的信息时间(有人把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时间极短,大量的、被注意到的信息很容易消失,能够记住的东西才进入短时记忆。
认知心理学: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研究方向。
广义指研究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创造性、问题解决、言语和思维等。
狭义相当于当代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即采用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
数据驱动加工:自下而上加工,亦称“数据驱动加工”。
是指信息加工方式的一种。
与“自上而下加工”相对。
由外部刺激开始和推动的加工过程。
其特征是信息流程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小知觉单元到较大知觉单元,即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
如模式识别理论中的特征分析模型就采用这种加工模式。
在此加工过程中,每一加工阶段的信息都作为下一加工阶段的输入信息,驱动下一阶段加工的进行。
控制性加工: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的两种加工过程理论中的一种注意加工形式。
这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它是受人有意识地控制的,故称作控制性加工。
经典实验一、康纳德法(1964):短时记忆编码研究康纳德针对听觉代码而设计的,用听觉码研究短时记忆的编码,其突出特点是对被试的回忆错误进行分析。
实验目的:探讨短时记忆是如何进行编码的实验材料:10个字母组成的字母序列:B C P T V F M N S N两个表:视觉呈现字母的回忆混淆矩阵和听觉呈现字母的回忆混淆矩阵实验程序:第一阶段是用字母广度作业测量视觉呈现的字母的错误回忆;第二阶段是在白噪音背景下,测量听觉呈现的字母的错误回忆。
实验结果:刺激材料无论是视觉呈现还是听觉呈现,回忆错误与正确反应之间有语音上的联系。
例如:在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如E和F)很少发生混淆。
这说明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一种主要编码形式。
人们通过研究语音类似性对回忆效果的影响,证实了语音听觉编码方式的存在。
评价:1、这个结论是否有普遍性受到了怀疑。
因为康拉德的实验是以英文字母作记忆材料,字母以拼读为主要职能,缺乏意义,虽然也有一定的形状,但对被试来说,读音应是它的最突出特征。
对于汉字情况就不尽然。
如有实验(莫雷,1986)表明,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
对于绘画,脸和身体动作以及视觉观察事件所属范畴的短时记忆,倾向于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因此,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似乎是随记忆材料而相应变化的。
2、声音相似的字母,视觉特征也相似。
如B与P,M与N。
就很难区分是因为觉特征相似造成的回忆错误,还是因为听觉特征相似造成的回忆错误。
3、视觉或听觉接受字母等信息的同时,总有内部言语伴随。
与此相应的信息就能转换成言语运动器官的动作模式。
(从喉、舌等有关部位的肌电图获得证实言语运动器官确实在活动。
)因此,听觉混淆现象也有可能是言语运动或发音的混淆所致。
故很难从混淆的错误中肯定哪是听觉混淆,哪是发音混淆。
鉴于此种情况,人们常将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 VL单元,所以,听觉编码常包含这么几个方面的意思。
《认知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简答题)什么是首因效应?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按信息加工观点,记忆是什么?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简述三段论推理中换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Chapman、Ceraso、Provitera等人认为,人在三段论推理中所犯的错误不是“气氛效应”造成的,而是由于错误地解释了前提。
他们的看法称作换位理论。
依照这个理论,人在三段论推理中,往往将一个全称肯定前提解释为逆转亦真,对一个特称否定前提也是这样。
这样就会发生推理错误。
换位理论说明三段论推理包含逆转或换位分析。
问题解决阶段有哪些?第一阶段,认识问题和明确地提出问题。
第二阶段,分析所提出问题的特点与条件。
第三阶段,提出假设,考虑解答方法。
第四阶段,检验假设。
思维过程,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基本过程。
什么是排列问题?一种问题类型。
给予所需的成分,而问题解决者必须以一定的方式排列它们,以达到规定的目标状态。
简述过滤器模型的内容?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t提出。
在他看来,整个神经系统是一个信息传播速度有限的单一通道。
出于经济考虑,在容量有限的神经系统之前,需要一个选择性的过滤器或者开关,这种开关保护系统避免超载,只准许少量地被选择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所有其他信息则受到阻挡。
此外,在选择性过滤器之后,有必要假设一个缓冲器。
这种缓冲器是一个暂时的记忆存储,为被选择的信息能够在其中短暂保留。
过滤器理论属于早期选择模型。
鸡尾酒会效应是指什么?是指人的一种听力选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人的谈话之中而忽略背景中其他的对话或噪音。
认知⼼理学复习资料认知⼼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认知⼼理学:从⼴义上来说,是指⼀切对认知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等。
从狭义上来说,认知⼼理学主要是指以信息加⼯观点为特征的⼼理学,即信息加⼯⼼理学。
信息加⼯所谓的信息加⼯观点就是将⼈脑与计算机进⾏类⽐,将⼈脑看做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系统。
2、⾃下⽽上的加⼯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通常是说先对较⼩的知觉单元进⾏分析,然后再转向较⼤的知觉单元,经过⼀系列连续阶段的加⼯⽽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上⽽下的加⼯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般知识开始的加⼯,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的所有阶段或⽔平,从调整特征觉察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等。
Navon实验,H和S 先整体后局部,⼀些视觉加⼯有着有限的深度,只有总体特征可被知觉。
整体加⼯对于⼀个客体,先知觉整体,再由此知觉其各部分。
局部加⼯对于⼀个客体,先知觉其各部分,进⽽再知觉整体。
3、模式识别当⼈们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常表现为把所知觉的模式纳⼊记忆中的相应的范畴,对它加以命名,即给刺激⼀个名称。
模式是指由若⼲元素或成分按照⼀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模板说⼈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与外部模式有着⼀⼀对应关系的模板,在模式识别过程中,外部刺激与模板进⾏⽐较,匹配程度最⾼的模板(最⼤程度重叠)即被认为与外部刺激相同,外部刺激从⽽得到识别。
完整的模板说加⼊了⾃上⽽下加⼯和预加⼯过程。
但仍有明显局限——模板数量巨⼤,记忆负担沉重,模式识别缺少灵活性、呆板原型说 Posner原型研究三⾓形畸变模式原型是⼀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反映⼀类客体具有的基本特征,是概括表征在模式识别过程中,外部刺激与原型进⾏⽐较,当刺激与某⼀原型有最近似的匹配,即可将该刺激纳⼊此原型所代表的范畴,从⽽得到识别。
⽐较完整;明确地阐述了原型的具体特征和编码形式;强调原型在范畴⽔平的分类操作中的作⽤;可以容纳模板匹配——灵活,富有弹性减轻记忆负担缺陷:只有⾃下⽽上加⼯,⽽没有⾃上⽽下加⼯。
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重点整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知觉、记忆、语言、判断、决策等心理过程的分支学科。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中,有许多研究重点值得我们关注和了解。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认知心理学研究重点进行整理和介绍。
一、注意力注意力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人们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注意力的作用是帮助我们选择和集中关注某些信息,同时忽略其他不相关的信息。
注意力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注意力的分配、维持、转移和控制等。
研究表明,人们在处理信息时会选择性地分配注意力,特别关注与当前目标相关的信息,这有助于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
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训练提高自己的注意力水平,例如通过冥想等方法来增强专注力和抗干扰能力。
二、学习与记忆学习与记忆是认知心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人们通过学习获取知识,而学习的过程离不开记忆的支持。
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新知识时,会通过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进行关联和整合,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记忆的研究内容涉及到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检索等过程。
人们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对于重要的信息,人们往往能够更好地加工和保留。
在记忆检索方面,人们常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例如遗忘、干扰和提示效应等。
三、决策与判断决策与判断是另一个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而这些决策往往受到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评估的影响。
研究发现,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常常受到一些认知偏差的影响。
例如,人们往往会受到先入为主和心理账户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决策出现失误。
认知心理学通过研究这些偏差现象,为人们提供了一些决策的方法和策略。
四、语言与沟通语言与沟通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另一重要方向。
人们通过语言进行思维和交流,语言的产生和理解离不开认知过程的支持。
研究表明,人们的语言理解和产生过程是高度复杂的。
人们在理解他人的语言时,往往会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推理,以获取更准确的含义。
同时,在语言产生过程中,人们也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和接收者的背景信息进行表达。
第一章概述
1、认知的定义
Neisser的定义: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等所有过程。
认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推理、决策等心理活动。
2、认知心理学的来源:(框架)
内省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发生认识论、认知革命。
3、认知心理学发展趋势:P13 +核心观点
信息加工取向:大脑是一个通用符号加工系统,通过对符号的表征和加工而实现认知的功能。
联结主义取向:以“心理活动像大脑”为原则,以并行分布加工和神经系统网络化结构为基本观点,将认知系统看作是简单而大量的加工单元的联结网络。
生态学取向:强调人与环境的动态交互过程。
强调人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历史的作用,主张在现实环境中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重视社会文化背景与认知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的现实行为和自然发生的心理过程。
4、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
大脑认知功能模块化、意识与无意识的脑机制、学习记忆的脑机制、个体差异与发展的认知精神科学基础、多种脑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
其研究方法:
事件相关电位(ERP):由于大脑不同区域在进行不同认知活动时会有不同的活动,所产生的电位变化在头皮上的强度以及分布情形也会有所不同。
当呈现某种刺激时,大脑某些区域便会对这种刺激产生特定反应,此时的脑电波称为erp。
P300,反映在注意基础上的理解、判别等认知过程。
N400,与语义分析有关,反映大脑对语言的认知加工过程。
脑成像: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原理:BOLD效应(基于神经元功能活动对局部氧耗量和脑血流影响程度不匹配可以导致局部磁场性质变化的原理)。
第二章注意过程
1.注意的理论:
主要关注注意的能量理论和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
过滤器、衰减、后期选择理论看一看。
①、注意的能量理论(核心观点+如何分配资源)
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但资源的数量不是完全固定的,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唤醒水平。
唤醒水平越高,资源量越多;但当唤醒水平达到一定标准时,可利用的资源量将随唤醒的增加而减。
刺激的识别过程需要若干资源,刺激越复杂,需要的资源就越多。
资源的分配:
分配策略较灵活,可以把有限的资源转移到重要的刺激上,也可以进行改变以适应新异刺激的需要。
刺激的分配还受当前意愿和长期意向的影响。
②、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重要)
特征整合理论着眼于注意的整合功能,将注意与知觉的内部过程结合起来。
客体知觉过程分为早期的前注意和特征整合两个阶段。
(两个阶段是如何加工的?)
2.注意的加工方式:
分为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
控制性加工:需应用注意、容量有限、受人有意识地控制;
自动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不受人的意识控制。
第三章知觉与模式识别
1.知觉的争论(两个理论):知觉的假设检验理论和生态学理论。
两者对立,争论的核心问题是需不需要经验的参与。
2.知觉的加工:
自下而上加工(数据驱动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
自上而下加工(概念驱动加工):始于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
通常对事情的一般知识的加工,形成对知觉对象的期望或假设。
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看实验,看怎么做的)
3、模式识别:(重要)
①、什么是模式: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
如视觉模式、听觉模式等。
②、什么是模式识别:是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比较,再决定它与长时记忆中的项目有着最佳匹配的过程。
③、模式识别的4个理论、每个理论的核心思想、评价:
模板说: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副本,即模板,这些模板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模型局限:
模板数量无限,记忆负担沉重,缺少灵活性;
无法解释有时候人能够非常迅速地识别一个新的、不熟悉的事物;
没有说明模板匹配的信息编码形式。
平行加工vs 系列加工?整体优先vs 局部优先?
原型说: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Prototype)。
原型被看作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
这种原型反映一类客体具有的基本特征。
模型特点与局限:
比较完整的模型,明确阐述了原型的具体特征和编码形式,强调原型在范畴水平的分类操作中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容纳模板匹配理论,较灵活,富有弹性,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局限是只含有自下而上加工,没有自上而下加工。
特征说:(主要)(如何识别、鬼域模型)
该模型认为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其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
鬼域模型:4个鬼代表什么,主要功能是
什么。
优点
依据刺激的特征和关系进行识别,可以不管刺激的大小、方位等其他细节,使识别有更强的适应性;
同样的特征可以出现在不同的模式中,极大地减轻记忆的负担;
需要抽取刺激必要的特征和关系,再加以综合,才能进行识别,这种模式识别过程可带有更多的学习色彩。
局限
只有自下而上加工,没有自上而下加工;
该模型是典型的从局部到整体的加工模型,但局部加工与整体加工问题目前存在很大的争论部件识别理论:通过把复杂对象的结构拆分为简单的部件形状,就可以进行对象识别。
4.结构优先效应:
词优先效应:识别一个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单独呈现的同一字母的现象。
客体优先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松散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呈现的该线段的现象。
第九章推理与判断
1.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从一个或多个关于已知条件的一般性前提中得出具体的、符合逻辑的结论的过程。
包括:三段论、条件推理。
①、三段论:2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
常见的错误:
气氛效应:前提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具体地说,就是两个肯定前提使人得出肯定结论,两个否定前提使人得出否定结论,而一个肯定前提和一个否定前提则使人倾向于作出否定结论;
换位理论(曲解前提意义):人们在三段论推理中,往往将某一个特定前提的项目解释为逆转亦真,即认为它的逆转形式与原始形式同样有效。
没有考虑所有可能性
内容与可信度效应
内容效应:给两个人呈现形式相同但内容不同的前提,他们在推理时的表现就可能大相径庭可信度效应:人们倾向于判定哪些能够强化他们最初假想的结论为有效,而不管该结论是否来自于前提。
②、条件推理:如果...那么。
四种形式:
如果P,那么Q。
P。
所以Q。
如果P,那么Q。
非P。
所以非Q
如果P,那么Q。
非Q。
所以非P。
如果P,那么Q。
Q。
所以P。
证真倾向:在命题检验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人表现出强烈的证真倾向,即极力去证实命题是真,而很少尝试证实命题为伪。
2.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从具体事实或观察进行推理,得出一个能够解释这些事实的合适的结论。
3.推理的理论:(每个理论的核心观点,针对什么推理)
规则理论(条件推理):把推理看作是一个特殊的心理加工过程,认为推理者是依靠具有特定目的的心理规则或心理逻辑来得出结论的。
成分理论(类比推理)
心理模型理论(三段论):强调推理过程中理解的作用,认为推理者是先理解前提,然后构建心理模型,再借助已经建构的各种心理模型进行推理,推理过程会受到加工能力如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
4.生活中概率的两大策略(什么是代表性启发式什么是易得性启发式)
代表性启发法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愈有代表性,被判断为比较少代表性的愈常出现。
可得性启发法:人们倾向于根据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回想起的客体或事件被判定为更常出现
第十章问题解决
1.什么是问题(怎样的问题才能称为问题?):如果我们能很快地从记忆中提取答案,那么我们面临的并不是问题。
只有当我们不能提取出直接的答案时,才能称之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2.问题的类型:
①、根据问题的明确程度:界定良好问题和界定不良问题(知道什么意思)
②、根据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归纳结构问题、转换问题和排列问题。
(知道什么意思)
3.问题空间理论(什么是问题+什么是问题空间+问题的解决过程=核心观点、知道问题行为图)
问题空间: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也称为状态空间。
问题解决过程:在问题空间中搜索可能的解决途径的过程。
4.问题解决的策略:
手段—目的分析
逆向搜索
爬山法
5.问题解决两大障碍:
心理定势
采用了不完整或不正确的表征(gaiqi 和32对棋盘)
6.创造性:是指制造某种独特的、有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7.创造性的测量:发散生成测验和远距离联想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