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应激
- 格式:pdf
- 大小:117.17 KB
- 文档页数:4
第七章应激一、选择题A型题1.下列应激的说法中,错者为A.应激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B.应激增强对抗或逃避能力C.应激是特异性反应 D.应激是机体适应,保护机制重要部分E.应激是生命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2.下列说法中,错者为A.应激原须一定强度 B.应激原强度任人而异C.应激原强度随时间和条件而变 D.应激原强度还与机体的功能状态有关E.同一种应激原强度阈值是不变的3.参加应激反应的关键性器官是:A. 心脏B. 肺C. 前列腺D. 甲状腺E. 肾上腺4.对免疫起抑制作用的最主要激素是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糖皮质激素D. 胰岛素E.生长激素5.应激反应中对炎症反应起抑制作用的激素是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糖皮质激素D. 胰岛素E.生长激素6.下列哪项反映不会在应激中发生A.心率加快B.心肌收缩力增加C.心输出量增加D.皮肤血管收缩E.肾动脉扩张7.持续强烈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对机体明显有利的是A.腹腔器官小血管收缩B.皮肤小血管收缩C.冠脉扩张D.纤维蛋白原增加E.血液粘度增8.急性期反应蛋白的主要来源是A.巨噬细胞B.内皮细胞C.肝细胞D.白细胞E.心肌细胞9.能作为应激原的是A.物理性因素B.精神性因素C.化学性因素D.生物性因素E.以上都是10.应激过程中最突出的表现是A.白细胞减少B.肾小球滤过率升高C.肾上腺皮质增大D.淋巴细胞增多E.胸腺细胞肥大11.全身适应综合征警觉期时,体内主要作用的激素是A.肾上腺皮质激素B.肾上腺素C.胰高血糖素D.β-内啡肽E.抗利尿剂激素12.全身适应综合征抵抗期时,体内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A.糖皮质激素B.肾上腺素C.胰高血糖素D.β-内啡肽E.抗利尿激素13.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下列哪项既有防御意义又有不利意义A.心收缩力加强 B.血糖增加C.心脑血流增加D.支气管扩张E.儿茶酚胺增多14.一般在应激时体内分泌减少的激素是A.去甲肾上腺素B.胰岛素C.胰高血糖素D.醛固酮E.抗利尿激素15.应激时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功能是A.抑制蛋白酶B.清除氧自由基C.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D.增强机体抗出血能力E.以上都是16.能使细胞产生热休克蛋白的刺激是A.高温B.感染C.中毒D.氧化剂E.以上都是17.中枢神经系统在应激反应中A.是重要的调控中心B.只在心理应激反应中起作用C.只是应激反应的一个靶器官,并无主要作用D.常处于兴奋状态E. 应激反应是一个局部反应,不需要中枢神经系统参与18.应激时机体不会出现下列哪些代谢变化A.糖异生增加B.代谢率增加C.出现负氮平衡D.脂肪分解增加E.主要依靠血糖维持能量供应19.应激影响机体情绪反应的主要结构基础是A.下丘脑B.间脑C.中脑D.大脑边缘系统E.大脑皮质20.应激时泌尿系统的变化不包括下列哪一项A.尿量减少B.尿比重升高C.尿钠降低D.尿钾降低E.肾小球滤过率降低21.应激性溃疡形成的必要条件是A.胃粘膜缺血B.酸中毒C.胃腔内H+向粘膜内反向弥散D.胆汁逆流E.胃酸分泌增多22.被人形象地称为“分子伴娘”的物质是A.急性期蛋白 B.CRHC.热休克蛋白 D.糖皮质激素E.肾上腺素23.应激反应是,能稳定溶酶体膜的物质是A.肾上腺素 B.糖皮质激素.C.去甲肾上腺素 D.血管紧张素E.抗利尿激素24.关于热休克蛋白(HSP)的错误说法是A.HSP就是应激蛋白 B.HSP在热应激果蝇唾液中首次被发现C.HSP是非分泌型蛋白 D.HSP在进化过程中,是非常活跃的蛋白质E.HSP主要在细胞内发挥其功能25.结构性热休克蛋白的主要功能是A.清除受损蛋白质 B.修复受损蛋白质C.降解受损蛋白质D.帮助新生蛋白质正确折叠E.细胞免疫26.关于急性期反应蛋白(AP)的下列说法中,错者是A.AP属抗体 B.AP主要由肝细胞合成C.应激时AP血浆浓度↑ D.是防御机制的非特异性反应蛋白E.少数急性期反应蛋白是急性反应时减少27.应激时不可能发生A.胃肠道血管扩张 B.胃酸分泌减少C.胃酸分泌增多 D.胃酸分泌正常E.肠痉挛28.慢性应激时,血液系统功能代谢的主要改变为A.血液白细胞增多 B.血小板增多C.贫血 D.出血E.凝血因子和抗凝物质增多29.应激时血浆中C反应蛋白浓度可升高A.50% B.5倍C.5-100倍 D.100-500倍E.>1000倍30.应激时免疫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和机制是A.CNS功能紊乱 B.消化功能障碍C.儿茶酚胺的作用 D.能量大量消耗E.HPA轴持续兴奋,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31.防治应激相关致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不包括A.病因学治疗 B.避免新的应激原C.心理治疗和护理 D.及时识别和治疗应激损伤E.补充糖皮质激素B型题A.儿茶酚胺B.糖皮质激素C.生长激素D.胰岛素E.β-内啡肽32.应激时分泌增加并促进蛋白质合成的是33.应激时镇痛的是34.应激时抗炎抗过敏的是A.C-反应蛋白B.铜蓝蛋白C.结合珠蛋白D.白蛋白E.β-内啡肽35.能清除自由基的是36.能激活补体系统的是37.应激时减少的是A.促进蛋白质合成B.糖皮质激素受体与糖皮质激素亲和力增加C.糖皮质激素受体数目减少D.免疫系统的抑制效应E.维持循环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38.应激时以上哪项不是糖皮质激素的作用39.应激时糖皮质激素通过哪种作用抑制炎症介质生成40.应激时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的情况下出现其功能不足的原因是二、判断题(对者用T表示;错者用F表示)1.因自稳态受威胁,扰乱后出现的生理和行为的适应性反应是全身适应综合征( )。
第七章应激复习提要一、概述(一)应激概念与基本特征非特异性防御性反应得模式化(二)应激原躯体性心理性二、应激时得神经内分泌反应(一)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得反应1.反应2.表现3.意义①防御意义提高心输出量,提高血压改善通气,增加供氧升高血糖,提供更多得能量血液重新分布,保证心脑血液供应②不利影响外周小血管收缩,组织微循环灌流量降低,缺血、缺氧儿茶酚胺促进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阻碍血流,组织缺血、缺氧能量代谢增加,消耗过多能量心肌耗氧过多(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得反应1.反应2.意义①应激时最重要得一个反应,可以提高机体抵抗力②判断机体就是否处在应激状态与应激程度得最常用指标③作为非特异性得指标可以判断病情得发展3.作用与机制①通过促进蛋白质得分解与糖原异生,保持血糖高水平;②糖皮质激素对儿茶酚胺得允许作用;③稳定溶酶体膜;④抗炎抗免疫4.糖皮质激素抵抗(三)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1.反应2.意义3.胰岛素抵抗(四)调节水盐平衡得激素1.反应2.机制3.意义(五)组织激素及细胞因子得表达与释放增多1.组织激素2.细胞因子(六)其它cAMP等(七)心理应激时神经内分泌反应得特点三、应激时机能与代谢变化(器官与组织水平得应激)(一)应激时能源物质代谢得变化1.特点动员增加,贮存减少。
2.表现3.机制4.意义5.几个概念应激性高血糖,应激性糖尿,创伤性糖尿病,负氮平衡(二)应激时循环系统得改变表现机制意义严重后果5.几个名词应激性心律失常、应激性心脏病(三)应激性急性胃粘膜病变与应激性溃疡1、定义2、机制①胃血流量减少②迷走神经兴奋,胃运动亢进③胃酸分泌增多④PGE2得作用(四)凝血与纤溶得变化1.表现2.机制①交感神经兴奋,血小板聚集性增强②应激时血小板数量增多,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③抗凝血酶Ⅲ过度消耗④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加强(五)免疫系统功能变化四、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与应激时增多得急性期蛋白(一)定义—急性期反应、急性期蛋白(二)来源(三)功能1.抑制蛋白酶2.激活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3.清除异物与坏死组织4.清除自由基5.其她五、应激诱导得细胞反应(一)应激诱导得细胞非特异性防御反应—热休克蛋白定义分类表达调节功能维持细胞蛋白自稳状态提高细胞对热或其她刺激得耐受性与免疫得关系(二)应激诱导得细胞特异性防御反应不同得应激原,可诱导不同得基因表达,产生不同得反应蛋白。
第七章应激复习提要一、概述(一)应激概念和基本特征非特异性防御性反应的模式化(二)应激原躯体性心理性二、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一)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反应1.反应2.表现3.意义①防御意义提高心输出量,提高血压改善通气,增加供氧升高血糖,提供更多的能量血液重新分布,保证心脑血液供应②不利影响外周小血管收缩,组织微循环灌流量降低,缺血、缺氧儿茶酚胺促进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阻碍血流,组织缺血、缺氧能量代谢增加,消耗过多能量心肌耗氧过多(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反应1.反应2.意义①应激时最重要的一个反应,可以提高机体抵抗力②判断机体是否处在应激状态和应激程度的最常用指标③作为非特异性的指标可以判断病情的发展3.作用和机制①通过促进蛋白质的分解和糖原异生,保持血糖高水平;②糖皮质激素对儿茶酚胺的允许作用;③稳定溶酶体膜;④抗炎抗免疫4.糖皮质激素抵抗(三)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1.反应2.意义3.胰岛素抵抗(四)调节水盐平衡的激素1.反应2.机制3.意义(五)组织激素及细胞因子的表达和释放增多1.组织激素2.细胞因子(六)其它 cAMP等(七)心理应激时神经内分泌反应的特点三、应激时机能和代谢变化(器官和组织水平的应激)(一)应激时能源物质代谢的变化1.特点动员增加,贮存减少。
2.表现3.机制4.意义5.几个概念应激性高血糖,应激性糖尿,创伤性糖尿病,负氮平衡(二)应激时循环系统的改变表现机制意义严重后果5.几个名词应激性心律失常、应激性心脏病(三)应激性急性胃粘膜病变和应激性溃疡1.定义2.机制①胃血流量减少②迷走神经兴奋,胃运动亢进③胃酸分泌增多④PGE2的作用(四)凝血和纤溶的变化1.表现2.机制①交感神经兴奋,血小板聚集性增强②应激时血小板数量增多,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③抗凝血酶Ⅲ过度消耗④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加强(五)免疫系统功能变化四、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和应激时增多的急性期蛋白(一)定义—急性期反应、急性期蛋白(二)来源(三)功能1.抑制蛋白酶2.激活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3.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4.清除自由基5.其他五、应激诱导的细胞反应(一)应激诱导的细胞非特异性防御反应—热休克蛋白定义分类表达调节功能维持细胞蛋白自稳状态提高细胞对热或其他刺激的耐受性与免疫的关系(二)应激诱导的细胞特异性防御反应不同的应激原,可诱导不同的基因表达,产生不同的反应蛋白。
第七章应激【A型题】1.应激是指机体受到各种体内外环境因素剌激时所出现的一种()A.非特异性全身反应B.代偿性全身反应C.保护性全身反应D.特异性全身反应E. 损伤性全身反应2.参加应激反应的关键性器官是()A.甲状腺B.胸腺C.肾上腺D.性腺E.前列腺3.能作为应激原的是()A.感染B.器官功能障碍C.心理、社会环境因素D.精神因素E.以上都是4.哪种激素在全身适应综合征的抵抗期起主要作用()A.肾上腺素B.肾上腺皮质激素C.胰岛素D.胰高血糖素E.垂体加压素5.全身适应综合征警觉期时,体内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A.肾上腺素B.肾上腺皮质激素D.醛固酮E.抗利尿激素6.全身适应综合征是指()A.应激原作用后,机体所出现的快速动员反应B.应激原作用后,机体出现的抵抗和适应反应C.应激原作用后,机体出现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并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D.应激反应的动员效应表现为应激相关性疾病E.有害剌激作用于机体,引起的应激性疾病7.应激时体内增加最多的激素是()A.生长素B.胰岛素C.儿茶酚胺D.胰高血糖素E.前列腺素8.应激时抑制免疫功能的最主要激素是()A.糖皮质激素B.肾上腺素C.去甲肾上腺素D.胰岛素E.雌激素9.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所产生的防御反应是()A.心率加快B.血糖升高C.使组织的血液供应更充分、合理D.心肌收缩力加强E.以上都对10.应激时体内减少的激素是()B.胰岛素C.β-内啡肽D.抗利尿激素E.催乳素11.持续强烈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对机体明显有利的是()A.冠状动脉扩张B.腹腔内脏小血管收缩C.皮肤小血管收缩D.纤维蛋白原增加E.血液黏度增加12.应激时下列哪项反应不可能发生()A.腹腔器官小血管收缩B.心率加快C.心肌收缩力增强D.肾动脉扩张E.心输出量增加13.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对机体的防御作用主要表现为()A.儿茶酚胺促使血小板聚集B.外周小血管收缩,微循环灌流量减少C.增加心肌耗氧量D.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生成E.心率加快,血液重新分布14.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中枢位点是()A.腺垂体B.蓝斑C.肾上腺髓质D.大脑边缘系统E.室旁核15.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主要中枢效应与什么有关()A.激动、失眠B.抑郁、紧张C.认识、兴奋D.紧张、恐惧E.兴奋、警觉16.应激时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外周效应是()A.引起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B.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释放C.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D.血浆儿茶酚胺浓度迅速升高E.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17.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对机体既有防御意义又有不利影响的反应是()A.心输出量增加B.心收缩力增强C.儿茶酚胺增多D.支气管扩张E.心脑血流量增加18.应激时与情绪行为反应有关的主要结构基础是()A.大脑皮质B.大脑边缘系统C.下丘脑D.中脑E.脊髓侧角19.应激时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多,其主要功能是()A.调控应激时的情绪反应B.增强机体的适应反应C.促进内啡肽释放D.剌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E.升高血糖20.应激时对炎症反应起抑制作用的激素是()A.胰高血糖素B.胰岛素C.糖皮质激素D.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21.应激时糖皮质激素不具有下列哪一种作用()A.促进脂肪动员B.促进蛋白分解C.维持心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D.稳定溶酶体膜E.抑制糖异生22.下列何种激素急性应激升高而慢性应激降低()A.胰岛素B.胰高血糖素C.生长素D.催乳素E.β-内啡肽23.下列哪一项不是应激时心血管系统的基本变化()A.心律失常B.心肌收缩力减弱C.心率加快D.心肌耗氧量增多E.血压升高24.关于热休克蛋白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亦称应激蛋白B.属分泌型蛋白C.是细胞的结构蛋白D.由各种应激原诱导生成E.具有“分子伴娘”的功能25.热休克蛋白的基本功能是()A.帮助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移位、维持和降解B.维持细胞的结构功能C.免疫功能D.热耐受E.具有Na+-K+-ATP酶功能26.能使细胞产生热休克蛋白的剌激是()A.创伤B.高温C.感染D.中毒E.以上都是27.热休克蛋白不具有下列哪项功能()A.提高机体对病毒感染的抵抗力B.抑制Na+-K+-ATP酶活性C.增强机体对多种应激原的耐受力D.参与应激时受损蛋白的修复或移除E.提高机体的耐热能力28.急性期反应蛋白主要由下列哪种细胞合成()A.单核吞噬细胞B.成纤维细胞C.肝细胞D.肥大细胞E.血管内皮细胞29.急性期反应蛋白不具有下列哪项功能()A.抑制蛋白酶B.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C.增强机体的抗凝血能力D.抗感染、抗损伤E.结合、运输功能30.急性期反应蛋白中具有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作用的蛋白是()A.铜蓝蛋白-巨球蛋白B.α2C.结合珠蛋白D.C-反应蛋白E.纤维连接蛋白31.急性炎症时增加最多的急性期反应蛋白是()A.纤维蛋白原B.C-反应蛋白C.铜蓝蛋白-抗糜蛋白酶D.α1E.补体32.关于C-反应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描述错误的是()A.抗体样调理作用B.促进血小板黏附,增强抗出血能力C.激活补体经典途径D.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E.抑制血小板磷脂酶,减少其炎症介质的释放33.急性应激反应时,免疫系统可表现为()A.外周血吞噬细胞数目减少B.外周血吞噬细胞数目增多C.补体水平降低D.C-反应蛋白减少E.以上都对34.应激时免疫功能抑制的主要原因是()A.各种应激原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B.吞噬细胞减少,活性降低C.热休克蛋白在应激时合成增加的作用D.糖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的分泌对免疫功能产生的抑制效应E.C-反应蛋白等非特异性抗感染的急性期蛋白减少35.下列哪种疾病为应激性疾病()A.原发性高血压B.溃疡性结肠炎C.支气管哮喘D.冠心病E.应激性溃疡36.应激性溃疡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A.胃腔内H+向黏膜内反向弥散B.胆汁返流C.酸中毒D.胃黏膜缺血E.碱中毒37.慢性应激时血液系统可表现为()A.有类似于缺铁性贫血的表现B.全血和血浆黏度升高C.非特异性抗感染能力增强D.红细胞沉降率加快E.以上都对38.应激时泌尿系统的变化不包括下列哪一项()A.肾小球滤过率降低B.尿量减少C.尿比重升高D.尿钠降低E.尿钾降低39.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对机体的作用是()A.促进炎症介质的生成和释放B.促进蛋白质合成C.降低心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D.稳定溶酶体膜E.抑制糖异生40.应激反应的调控中心是()A.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B.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C.视上核D.室旁核E.中枢神经系统【B型题】题41~43A. 胰岛素B. 儿茶酚胺C. 糖皮质激素D. 生长激素E. β-内啡肽41.应激时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的是()42.应激时具有镇痛作用的是()43.应激时分泌增加并促进蛋白质合成的是()题44~46A.生长激素B. 盐皮质激素C. 糖皮质激素D. 胰岛素E. 儿茶酚胺44.全身适应综合征衰竭期其受体数量减少的是()45.引起血小板黏附增强的是()46.应激时分泌减少的激素是()A. 热休克蛋白B.白蛋白C.儿茶酚胺D. β-内啡肽E.急性期反应蛋白题47~5047.应激时能增强机体对多种应激原的耐受力()48.应激时能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49.应激时血浆浓度降低()50.负急性期反应蛋白()题51~53A. C-反应蛋白B.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C.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D.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兴奋E. 血浆铜蓝蛋白51.应激时能起抗体调理样作用()52.能维持循环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53.应激时可使机体血液重新分布()题54~57A. 促进巨皮素生成B. 糖皮质激素受体数目减少C. 促进糖异生D. 维持循环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E. 促进蛋白质合成54.应激时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但出现其功能不足的原因是()55.应激时糖皮质激素通过哪种作用抑制化学介质生成()56.应激时上述哪项不是糖皮质激素的作用()57.应激时糖皮质激素的哪项作用具有防御意义()【C型题】题58~60A. 儿茶酚胺B. 糖皮质激素C. 两者均有D. 两者均无58.应激时能引起情绪行为反应()59.应激时分泌增加的激素()60.应激时可抑制性腺轴的是()题61~63A. 免疫抑制作用B. 抑制甲状腺功能C. 两者均有D. 两者均无61.应激时热休克蛋白增加( )62.应激时儿茶酚胺分泌增加( )63.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题64~66A. 良性应激B. 劣性应激C.两者均有D. 两者均无64.应激原作用的时间和强度适宜可引起()65.应激原作用过于强烈和持久可引起()66.紧张工作可引起()题67~69A. 具有结合、运输功能B. 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C.两者均有D. 两者均无67.应激时C-反应蛋白增加()68.应激时热休克蛋白增加()69.应激时铜蓝蛋白增加()题70~72A. 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有关B. 与遗传易感因素激活有关C.两者均是D. 两者均否70.应激性溃疡的发生()71.应激时泌尿功能下降()72.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X型题】73.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有()A. 社会环境因素B. 物理性因素C. 化学性因素D. 生物性因素E. 心理因素74.全身适应综合征包括()A. 代偿期B. 失代偿期C. 警觉期D.抵抗期E. 衰竭期75.下列对全身适应综合征警觉期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A. 为机体的保护防御机制的快速动员期B. 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为主C. 持续时间较长D. 伴有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E. 机体处于最佳动员状态76.下列对全身适应综合征衰竭期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A. 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下降B. 机体内环境明显失衡C. 肾上腺皮质激素持续升高D. 出现应激相关的疾病E. 应激反应的必经阶段77.应激时分泌增高的激素有()A. 胰岛素B. 糖皮质激素C.儿茶酚胺D.抗利尿激素E. 催乳素78.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是()A. 腺垂体B.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C. 肾上腺皮质D. 室旁核E. 蓝斑79.热休克蛋白具有下列哪些功能()A. 结合、运输功能B. 提高耐热能力C. 与受损蛋白质的修复及移除有关D. “分子伴娘”E. 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80.热休克蛋白可增强机体对多种应激原的耐受能力,主要包括()A. 热B. 内毒素C. 病毒感染D. 心肌缺血E. 烧伤81.应激时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是()A. 慢性应激时有食欲减退B. 食欲减退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增加有关C. 胃黏液蛋白分泌增加D. 心理应激可诱发肠平滑肌收缩、痉挛E. 可诱发应激性溃疡82.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是()A. 糖皮质激素减少B. 胃黏膜缺血C. 胃腔内H+向黏膜内的反向弥散D. 胆汁返流E. 胃酸分泌增多83.应激时内分泌功能障碍包括()A. 性欲减退B. 月经紊乱C. 性腺轴的明显紊乱或抑制D. 儿童生长缓慢E. 青春期延迟84.应激时对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的激素是()A.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B. 加压素C. 儿茶酚胺D. 糖皮质激素E. 雌激素85.应激时免疫功能障碍表现为()A. 免疫抑制B. 自身免疫病C. 细胞免疫功能障碍D. 体液免疫功能障碍E.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86.急性应激时机体免疫力增强是由于()A. 吞噬细胞数目增多B. 吞噬细胞活性增强C. C-反应蛋白增加D. 糖皮质激素增加E. 补体增加87.应激时血液凝固性升高是由于()A. 红细胞减少B. 凝血因子增多C. 血小板增多D. 纤维蛋白原增多E. 白细胞增多88.与情绪心理应激因素关系较密切的心血管疾病是()A. 原发性高血压B. 冠心病C. 心律失常D. 心肌病E. 心肌炎89.应激引起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机制是()A. 兴奋β受体引起冠状动脉收缩痉挛B. 兴奋β受体使室颤阈降低C. 血黏度升高易于形成血栓D. 心理情绪应激有“触发器”的作用E. 心肌电生理活动异常90.与应激相关的疾病有()A. 原发性高血压B. 动脉粥样硬化C. 冠心病D. 溃疡性结肠炎E. 支气管哮喘91.应激时心血管系统的改变表现为()A. 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B. 心肌细胞电位改变C. 高血压D. 心肌缺血E. 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92.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 遗传易感因素激活B. 醛固酮分泌增加C. 儿茶酚胺分泌增加D.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E. 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判断题】93.应激是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剌激时所出现的特异性全身反应。
第七章应激
学习要求:
应激是机体适应和保护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机体在受到不同的刺激时所出现的反应各有特点,但又出现一些大体相同的、非特异性的反应模式,这就是本章要介绍的应激。
通过学习,要求做到:
掌握
掌握::应激、应激原、全身适应综合征、热休克蛋白和急性期反应蛋白的概念;全身适应综合征的分期及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
熟悉::应激时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熟悉
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的基本效应。
第一节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应激:机体在受到各种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称为应激,又称应激反应。
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因素称应激原。
应激原可大致分为三类:环境因素;机体的内在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
一、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与全身适应综合征
机体受到应激原刺激时,主要的神经-内分泌反应为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强烈兴奋,使血浆中儿茶酚胺和糖皮质激素含量明显增高,并由此引起生理、生化的变化和心理、行为的变化。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交感
(一)蓝斑--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
(一)蓝斑
1.结构基础及在应激时的效应:该系统的基本结构为脑桥的蓝斑所含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群、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蓝斑为该系统的中枢。
应激时该系统兴奋产生中枢和外周两方面效应。
中枢效应:引起兴奋、警觉及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
外周效应: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儿茶酚胺的浓度迅速升高。
2.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影响:兴奋心血管系统;增加肺通气;促进糖原和脂肪的分解;促进其它激素的分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
不利影响:局部组织器官缺血;能量大量消耗;氧自由基生成增多。
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二)下丘脑
(二)下丘脑--垂体
1.结构基础及在应激时的效应
基本结构为下丘脑的室旁核、腺垂体和肾上腺皮质,室旁核为该系统的中枢
位点。
应激时,应激原的刺激经边缘系统或脑干网状结构引起下丘脑室旁核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增多,后者经垂体门脉系统或经轴突运输进入腺垂体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进而刺激肾上腺皮质加速糖皮质激素的合成和释放。
中枢效应:刺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进而增加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调控应激时的情绪行为反应;促进内啡肽的释放;刺激蓝斑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外周效应:表现为血浆糖皮质激素增多。
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对机体的影响
防御意义:升高血糖,提供能量;维持心血管功能;稳定溶酶体膜;抑制炎症反应
不利影响:抑制免疫反应;物质代谢异常;抑制组织再生;生长发育迟缓。
(三)全身适应综合征
动物受到各种应激原持续刺激时出现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变化,这些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代偿意义,也可导致机体多方面损害,称其为全身适应综合征。
可分为三个时期:
1.警觉期警觉期在应激原作用后立即出现,其生理意义在于快速动员机体防御机制,有利于机体进行抗争或逃避。
2.抵抗期如果应激原持续存在,机体依靠自身的防御代偿能力度过警觉期就进入抵抗期。
此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为主的适应反应取代了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为主的警告反应。
临床上可见血液皮质醇增高、代谢率升高、对损害性刺激的耐受力增强,但免疫系统开始受抑制,淋巴细胞数减少及功能减退。
3.衰竭期进入衰竭期后,机体在抵抗期所形成的适应机制开始崩溃,肾上腺皮质激素持续升高,临床上表现为一个或多个器官功能衰退、难以控制的感染,甚至死亡。
二、急性期反应
感染、炎症和组织损伤等原因引起应激时,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度迅速增高,这种反应称为急性期反应,这些蛋白质被称为急性反应期蛋白。
急性反应期蛋白的生物学功能表现在:抑制蛋白酶活化,避免对组织的严重损害;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抗感染和抗损伤;结合、运输功能。
三、细胞应激反应
在多种应激原,特别是在有害的环境因素(如紫外线、高温、化学毒物等等)的作用下,生物细胞都会出现一系列非特异性的适应代偿反应,表现为相关基因的激活,表达具有保护作用的一些蛋白质。
生物体在热应激状态下所表现的以基因表达变化为特征的防御适应反应称为热休克反应;而在热应激时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称为热休克蛋白。
热休克蛋白主要在细胞内发挥功能。
它具有三个显著的生物学特征:诱导的非特异性:多种应激原都可以诱导热休克蛋白的产生;存在的广泛性:与急性反应期蛋白主要在肝脏生成不同,热休克蛋白合成没有器官特异性,可由多个器官在应激原作用下进行基因表达、转录、合成。
进化保守性:热休克蛋白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从植物到人,从原核动物到哺乳动物都可产生。
第三节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略)
第四节应激与疾病
应激在许多疾病中都起到重要作用,有研究指出50%~70%就诊患者的病变程度受到应激的影响。
各种致病因素在引起特异性疾病时也引起应激反应,这些反应多数是保护性的。
但劣性应激原持续作用在机体,则可导致内环境紊乱甚至疾病。
将应激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起主要致病作用的疾病称为应激性疾病,例如应激性溃疡、创伤后应激障碍;而将应激在其发生和发展中是重要的原因或诱因的疾病称为应激相关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一、应激性溃疡
概念:是指机体在遭受强烈的应激时,出现的急性胃、十二指肠黏膜病变。
发生机制:胃粘膜缺血是溃疡发生的基本条件。
胃分泌粘液下降削弱了胃粘膜的屏障功能。
H+反向弥散是溃疡发生的必要条件。
酸中毒使胃粘膜上皮细胞内HCO3-减少,细胞中和H+的能力降低而有助于溃疡的发生;另一方面使溶酶体酶外释,造成组织损伤,加速溃疡形成。
胆汁返流造成粘膜损害。
二、心身疾病
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病因或诱因的一类躯体疾病称为心身疾病。
(一)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应激是一个公认的起重要作用的因素。
有文献报道,在长期精神心理应激原(如噪声、工作紧张、焦虑等)作用下,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二)应激性心律失常
应激性心律失常主要是由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引起。
(三)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
社会、心理应激原直接或间接增加这些危险因子的水平,诱发动脉粥样硬化。
三、免疫功能障碍
持续强烈的应激尤其是心理应激常造成免疫功能的抑制甚至功能紊乱,形成自身免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