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及其功能教学设计01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显微镜的结构2.掌握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教学重难点: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使用教具: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课时:2实训过程: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基本结构—细胞,想要观察植物的细胞,用什么仪器,你知道吗?今天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生物学常用的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一:显微镜的结构1、光学系统:目镜物镜反光镜2、机械系统:镜座镜柱镜臂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一):取镜和安放1:安放显微镜要选择临窗或光线充足的地方。
2:桌面要清洁、平稳,使用时先从镜箱中取出显微镜。
3:左手握镜臂,右手托镜座,轻放桌上,将显微镜取出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注意要让镜筒向前,镜臂向后,然后安放目镜和物镜。
(二):对光1:扭转转换器,使低倍镜正对通光口,打开聚光器上的光圈。
2:左眼对准目镜,右眼睁开,用手翻转反光镜,对向光源,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
3:从目镜里看到一明亮的圆形视野,光就对好了。
(三):放片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片时,使盖玻片朝上病将观察的部位居中,用压片夹压住玻片。
(四):低倍镜的使用1:转动粗调节轮,同时要从侧面看着物镜下降,2:用左眼接近目镜进行观察,并转动粗调节轮,使镜筒缓慢上升,直到看到物象,3:转动细调节轮,直到物像清晰。
(五):低倍镜的使用1:用低倍镜按步骤找到观察的材料,并将要观察的部分移至视野的中央, 2:转换高倍镜高倍可粗略看到映像,再转动细调节轮,直到物像清晰为止。
(六):还镜盖上绸布或纱布,把镜放回箱内三、练习使用显微镜1、分组练习2、小组竞赛。
实验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一、显微镜的结构(一)机械部分1.镜筒:镜筒是一个金属长筒,筒口上端安装目镜镜头,下端装有镜头转换器和物镜头2.镜头转换器:它是安装在镜筒下端的一个旋转圆盘。
镜头转换器上有3或4个孔,分别装有低倍或高倍物镜镜头。
3.调节装置:准焦螺旋:有粗细之分。
粗准焦螺旋:位于镜臂的上方,可以转动,以便使镜简能上下移动,从而大幅度调节焦距。
细准焦螺旋:位于镜臂的下方,它的移动范围较粗准焦螺旋小,可以小幅度调焦距。
转动方向与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4.镜座:是位于镜臂下方、呈马蹄形的金属座,用以稳固和支持镜身。
5.镜柱:上连镜臂,下连镜座,可以支持镜臂和载物台。
6.镜臂:上接镜筒,下连镜柱,呈弓曲形。
它是显微镜上的手握之处。
7.倾斜关节:位于镜柱和镜臂连接处的活动关节,可用于调节镜臂的倾斜度,便于观察。
但是在使用临时装片观察时,禁止使用倾斜关节,尤其是装片内含酸性试剂时严禁使用,以免污损镜体。
8.载物台:是放置玻片的平台。
其中央具有通光孔,在通光孔的左右各有一个弹性的金属压片夹,压片夹是用来压住载玻片的夹子。
较高级的显徽镜,在载物台上常具有推进器,它包括夹片夹和推进螺旋,除夹住切片外,还可使切片在载物台上移动。
9.压片夹:在通光孔的左右各有一个弹性的金属压片夹,压片夹是用来压住载玻片的夹子。
(二)光学部分1.目镜:它是插在镜简顶部的镜头,是由一组透镜组成的,它可以使物镜成倍地分辨、放大物像,例如5X、10X、15X、20X。
平时不观察时用塑料片压住镜筒。
目镜:直插式规格:5X。
10X。
16X。
40X特点:长度和放大倍数成反比。
2.物镜:它安装在转换器的孔上,也是由一组透镜组成的,能够把物体清晰地放大。
物镜上刻有放大倍数,例如10X、40X、60X、100X等。
物镜:螺旋式:特点:放大倍数与长度成正比,放大倍数和与盖玻片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低倍物镜:放大倍数小,凸度小,直径大,通光量多,视野亮;高倍物镜:放大倍数大,凸度大,直径小,通光量少,视野暗;所以换上高倍镜后可能会出现视野暗,物像模糊。
初中一年级生物显微镜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 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 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显微镜的组装和操作。
2. 观察方法的指导。
教学准备:1. 显微镜若干台。
2. 玻片标本若干。
3. 显微镜使用说明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体会观察的重要性。
2. 提问:你们听说过显微镜吗?显微镜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作用?二、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10分钟)1. 介绍显微镜的基本结构:镜筒、物镜、目镜、台座、遮光器、转换器等。
2. 讲解各部分结构的功能:镜筒用于固定物镜和目镜;物镜用于放大样本;目镜用于观察放大后的图像;台座用于放置玻片标本;遮光器用于调节光线;转换器用于切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三、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10分钟)1. 组装显微镜:将物镜和目镜分别装入镜筒,调整镜筒高度,使物镜与玻片标本平行。
2. 调节光线:打开显微镜光源,根据需要调整遮光器的光线强度。
3. 观察样本:将玻片标本放在台座上,调整物镜与标本的距离,使图像清晰。
然后通过转换器切换不同倍数的物镜进行观察。
4. 记录观察结果:用笔和纸记录观察到的图像特征。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显微镜,按照正确使用方法进行实践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提问:通过本次实验,你们学会了显微镜的哪些使用方法?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讨论显微镜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3. 教师总结本次教学内容,强调显微镜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显微镜使用技巧的讲座。
2. 组织学生进行生物标本观察比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
《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教学设计一、教学指导思想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精讲点拨、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并利用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主动探索、实践、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体验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动手能力、认真细心的科研态度。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是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通过对显微镜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显微镜在生物实验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为今后实验教学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学生步入中学后的第一节实验课,要充分利用本节课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同时认真组织上好起始实验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纪律,对于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用低倍镜、高倍镜进行观察。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认识显微镜的结构,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
2、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3、归纳总结显微镜使用规律、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训练学生规范操作的技能。
【情感目标】1、通过显微镜的使用训练,对学生进行遵守实验室纪律的教育和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2、在实验中,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探索、质疑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学情分析及教法建议、学法指导这节实验课是学生进入中学学习生物学的第一节实验课,因此,开始实验操作前,应进行实验室规则、爱护实验设施的教育,注意将实验过程组织好。
在学习过程中,不必对显微镜的原理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应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熟练使用显微镜的目的。
这一节课的重点要放在学习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上。
在观察贴有“上”字等数字、字母的代用玻片标本的基础上,结合观察人血涂片,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第一节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学设计第一节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显微镜各部件的名称、作用和方法,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2.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
能力目标学会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方法,发展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熏陶中,树立初步的科学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学习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像(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教学方法谈话法、实验法。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活动:用谈话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细胞,及其与生物的关系。
具体活动如下:科学研究证明,地球上的生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是从基本结构上说则大体上是一样的——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体的一切活动,比如:生物的长大、繁殖等都是靠细胞来实现的。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要想探索生物的奥秘,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我们这一单元的内容就是专门来研究一下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的。
可是,细胞的体积很小,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它呢?聪明的人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发明创造了显微镜这种专门用来观察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仪器。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显微镜及其使用方法。
[讲授新课]显微镜是生物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工具。
最早的显微镜是由一位荷兰眼镜商在1600年前后制造的,它的结构简单,放大倍数不高,只有10~30倍,可以观察一些小昆虫,如跳蚤等,因而有人称它为“跳蚤镜”。
这种显微镜是用光线照明的,属于光学显微镜。
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把显微镜的制造技术进行了不断的改进。
到20世纪30年代诞生了电子显微镜。
它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来代替光线进行观察,放大倍数可以达到几十万倍。
电子显微镜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看到了细胞更细微的结构。
它的应用领域已经不止局限于生物学,在医学、物理学、化学等其他领域的应用也很广泛,已经成为了人们了解微观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
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方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包括取镜、安放、观察等步骤。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使用方法。
2. 难点:显微镜的调节技巧,如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的使用。
三、教学准备1. 显微镜一台,确保其性能良好。
2. 显微镜使用说明书。
3. 样本玻片(如植物叶片、昆虫标本等)。
4. 清洁纸巾、擦镜纸等清洁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显微镜下的有趣图片,激发学生对显微镜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镜座、镜柱、镜臂、目镜、物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反光镜等。
3. 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a. 取镜:握住镜臂,轻放在桌上,避免碰撞。
b. 安放:调整镜座,使显微镜稳定放置在实验台上。
c. 对光:调整反光镜,使光线通过物镜照亮样本。
d. 观察:将样本放在物镜下,调节粗准焦螺旋找到物像,再微调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4. 演示显微镜的使用过程,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样本。
5. 总结:强调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避免碰撞、清洁保养等。
五、课后作业1. 绘制显微镜的结构图,标注各部分名称。
3. 观察身边的物品,尝试用显微镜观察并描述所见现象。
六、教学策略1. 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显微镜的内部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设置有趣的实验题目,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学习积极性。
七、教学评价2.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显微镜使用方法的练习题,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互相评价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表现,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八、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介绍显微镜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亲身体验显微镜的使用。
认识显微镜教案(总6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认识显微镜教案【篇一:《显微镜》教学设计】《显微镜》教学设计上海市石笋中学张健一、教学目标1.通过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结构的活动,知道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及其功能。
2.通过使用显微镜的活动,知道显微镜操作过程的基本步骤,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了解显微镜成像的特点。
3.通过对显微镜使用方法的初步学习,进一步增强爱护实验器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显微镜的使用难点: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三、教学流程四、教学过程《显微镜》学习活动卡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一、显微镜的使用 1、对光①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
③调节光源亮度,直到看到一个明亮的视野。
2、安放装片①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移动尺压住。
②移动载玻片,使要观察的对象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3、观察①两眼从_________注视物镜,双手_________转动粗准焦螺旋,使载物台_________,直到接近标本。
②_________注视_________,同时反方向转动______________,使载物台缓缓_________,直到发现物象为止。
必要时,可以转动_______________,使物像更清晰。
仔细观察视野中的物像特点。
③缓缓移动装片,注意物像_________。
二、显微镜的成像特点1、从显微镜观察所得的物像比原物_________,方向与原物_________,且移动方向也_________。
2、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_______,个数越_______;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_______,个数越_______。
【篇二:认识和使用显微镜】《认识和使用显微镜》实验教案------- 授课人:王文丽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亲自实践,从而使书本知识迁移深化为一定的能力、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价值观。
高中生物教案:《显微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和原理。
-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 研究显微镜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显微镜的结构和原理:- 镜筒、物镜、目镜、台面、聚光系统等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 放大倍数和分辨率的概念。
- 光线折射和折射率的基本原理。
- 焦距、放大倍数和视场的关系。
2.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如何正确握持显微镜及其部件。
- 放置样本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 调节光源、物镜和目镜,使物体清晰可见。
- 调节焦距和放大倍数以获得所需的观察效果。
3. 显微镜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显微镜在生物学、医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示例。
- 显微镜观察技巧和实验设计。
三、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
2. 实物展示法:使用实际显微镜和显微镜零部件进行示范。
3. 观察练法:让学生带来各类样本,通过观察练加深对显微镜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4. 小组合作法:以小组为单位,分配样本供学生观察和研究,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和展示显微镜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显微镜的兴趣和好奇心。
- “你们知道什么是显微镜吗?它有什么作用?”- “你们有没有使用过显微镜?使用显微镜有什么注意事项吗?”2. 研究显微镜的结构和原理:- 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介绍显微镜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功能。
- 讲解光线折射和折射率的基本原理,以及焦距、放大倍数和视场的关系。
3. 研究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演示正确握持显微镜及其部件的方法。
- 指导学生如何放置样本以及调节光源、物镜和目镜,使物体清晰可见。
- 强调调节焦距和放大倍数的重要性,以获得所需的观察效果。
4. 研究显微镜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介绍生物学、医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显微镜应用示例,增加学生对显微镜的实际应用的了解。
- 演示显微镜观察技巧和实验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以及每一个结构的使用功能。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2、能力目标(1)通过复习,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复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试验操作能力,为今后的提高学习奠定基础。
3、情感目标通过复习以及课堂练习,使学生感受到复习的成就,坚定应考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显微镜的结构、功能以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三、教学难点解决有关显微镜使用的各种习题,提高解题能力。
四、教学策略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熟悉显微镜的结构、功能,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生:通过讨论、操作等方式熟悉相应知识点。
五、课前准备教师:有关的课件、教学案设计学生:提前阅读教材中相关的内容,找出自己的薄弱之处,做好复习的心理准备。
四、复习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相关技巧:1、提出相关问题,请学生解决。
(1)如何调节视野中光照的亮度?(2)从低倍镜换到高倍镜过程中,视野有何变化?(3)如何判断视野中污点的位置?(4)怎样将显微镜视野中偏离的物象移至中央?(5)怎样区分显微镜物镜、目镜倍数的高低?2、适当点评。
五、练习巩固:根据学生解答的具体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练习适当讲解。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1)先尝试练习。
(2)请学生说出答案,并解释为何这样给出答案。
附,教学案一体化设计稿的练习部分:练习:1.实验室有如下镜头可供选择,要使被观察的物体放大50倍,应选择的镜头为( )A.④和⑤B.③和⑥C.①和③D.②和⑥2.从洋葱表皮上撕下一小块透明薄膜制成玻片标本用来临时观察,这种玻片标本称作()A.切片B.永久装片C.涂片D.临时装片3.在显微镜下观察写在纸片上的“b”字母时,物像是()A.b B.d C.p D.q4.用显微镜观察时,如果转动目镜和物镜都未能把视野中的污点移走,那么可以断定污点在()A.目镜上B.物镜上C.玻片标本上D.反光镜上5.当显微镜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均为“10⨯”时,学生在视野中看到的图像如图所示。
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方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其各部分的作用。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显微镜,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其各部分的作用,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显微镜的调节方法,如何观察清晰的物像。
三、教学准备1. 显微镜若干台,适用于课堂教学。
2. 教学PPT,内容包括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使用方法等。
3. 样本材料,如玻片、切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显微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显微镜的作用和结构。
2. 讲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镜座、镜柱、镜臂、目镜、物镜、台座、台孔、焦距调节等。
3. 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a. 取镜和安放:握住镜臂和镜座,轻轻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
b. 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
c. 观察:将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
这时左眼向目镜内看,反向转动粗准焦,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象,物象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
d. 整理与存放:观察结束后,将显微镜清洁干净,放回原位。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每人一台显微镜,按照使用方法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教学反思1. 总结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2. 总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3. 针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
4. 布置课后作业:绘制显微镜的结构图,并简要描述各部分的功能。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历程,了解显微镜的种类和应用领域。
2. 引导学生思考显微镜在科学研究和医学诊断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显微镜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
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方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
2. 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能独立进行观察样本。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显微镜的调节技巧及样本观察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显微镜若干台。
2. 样本材料(如植物叶片、昆虫翅膀等)。
3. 显微镜使用说明书。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显微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显微镜的作用和结构。
2. 讲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镜筒、物镜、目镜、载物台、遮光器、反光镜等。
3. 演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a. 取镜安放:握住镜臂和镜座,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
b. 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
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c. 观察:安装装片,调节粗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
d. 收镜:观察结束后,整理实验台,收放显微镜。
4. 学生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显微镜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后作业1. 绘制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
3. 观察身边的小物件(如蚂蚁、花蕊等),尝试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学生能熟练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
2. 操作技能:学生能独立完成显微镜的取镜、对光、观察、收镜等操作。
3. 观察能力:学生能用显微镜观察样本,并正确记录观察到的物象。
4. 实践与探究: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观察身边的事物,并提出问题。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显微镜使用的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亲身体验显微镜在科研中的应用。
3. 开展校园科普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显微镜观察成果。
八、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分组教学,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的教案
教案: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组成部分;
2.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培养学生对显微镜的操作技能。
教学重点:
1.显微镜的构造和组成部分;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
1.显微镜;
2.示范玻片。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课
通过简单的问题,导入显微镜的话题。
如:“你们听说过显微镜吗?它有什么作用?”
Step 2:介绍显微镜的构造和组成部分
1.展示显微镜的实物,指出显微镜的主要构造部分,如目镜、物镜、台面、焦平面调
节装置等。
2.向学生解释每个部分的作用,如目镜用于观察物体的影像、物镜用于放大物体等。
Step 3: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向学生介绍显微镜使用的基本步骤,如:先调节目镜到合适的位置,然后将物镜对准待观察的物体。
2.示范正确的使用方法,并注意操作的细节,如正确放置玻片,调节焦距等。
Step 4:学生实践操作
将显微镜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操作显微镜,观察准备好的示范玻片。
Step 5:总结和拓展
让学生总结一下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提问学生如下问题:“显微镜的构造和组成部分是什么?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有哪些?”
并鼓励学生拓展思考,如什么样的物体适合用显微镜观察等。
Step 6: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的短文。
教学延伸:
可以让学生自己带来一些常见的物体,用显微镜观察,并记录观察到的细节,进行交流和展示。
显微镜的使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功能,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难点:显微镜的调节技巧,观察显微镜下的物体。
三、教学准备:1. 显微镜若干台,确保每组学生都有机会使用。
2. 各种样本,如植物叶片、昆虫翅膀、玻片等。
3. 显微镜使用说明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显微镜的历史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功能:镜筒、物镜、目镜、台、焦距调节等。
3. 演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如何取镜、安放、对光、观察等。
4. 学生分组练习:按照演示步骤,学生分组尝试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
5. 解答疑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及时解答。
6. 总结提升:强调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2. 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3. 结合所学内容,思考显微镜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深入学习显微镜的调节技巧: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反光镜、光圈等。
2. 掌握不同样本观察时的调焦方法。
七、教学过程: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显微镜基本使用的掌握情况。
2. 讲解显微镜的调节技巧,并进行示范操作。
3. 学生分组练习:学生自行选择样本,运用所学调节技巧进行观察。
4.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
八、教学策略:1. 采用“一对一”的辅导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2. 设置不同难度的观察任务,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3.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九、教学评价:1. 学生操作显微镜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显微镜调节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观察样本时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第2单元第3章细胞
第1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协能
第一课时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普通显微镜主要构件的名称和用途;
2、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3、尝试使用低倍镜观察生物玻片标本;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表达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验操作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掌握观察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载玻片、纱布、擦镜纸。
学生:对照课本p32的图,认识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前面我们已经了解生物多样性,它们所表现的生命特征大同小异,如生长、繁殖等,原来,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要想看到细胞,必须要认识显微镜 1、听教师讲解,回顾旧知识。
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理清脉络
构建框架
(知识积累) 1、组织学生学习室验室规则;
2、用实物来逐一介绍显微镜的各个结构及其用途;
3、教师演示: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认真听讲,了解室验室的相关规则;
2、边听教师介绍边结合p32图3¬—2,来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3、认真听讲和观察教师的操作方法; 1、为以后有一个好的室验纪律打基础;
2、完成知识目标,为以后的实验打好基础;
3、完成知识目标,为后面的操作奠定基础;
学以致用
(知识运用) 1、要求学生开始进行操作;
2、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1、根据刚才所学到的知识,变理论为实践,动手做实验;
2、有问题的举手请教教师;通过亲自操作加深对显微镜各部分的认识,掌握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完成三维目标;
课堂小结
(知识回顾) 1、引导学生完成p34讨论的1、2、3题;
2、指导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单; 1、认真思考、找出答案;
2、学习如何填写实验报告单;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一、显微镜的结构
二、显微镜的使用
(1)取镜安放
(2)对光
(3)放置玻片标本
(4)观察
(5)收放三、结论
1、上→
像倒置
2、放大倍数=目镜×物镜(的放大倍数)
3、像与玻片的运动方向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