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病毒性出血症(兔瘟)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兔病毒性出血症作者:霍玉芹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9年第05期兔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是由兔出血症病毒引起的兔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高度接触性和毁灭性的传染病。
以呼吸系统出血、肝坏死、实质脏器水肿、瘀血及出血性变化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各种家兔均易感。
2月龄以上的青年兔和成年兔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断奶幼兔有一定的抵抗力,哺乳期仔兔基本不发病。
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多种途径传染,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短、传播快,发病率死亡率高,常呈暴发性流行,该病一旦发生,可导致兔群全军覆没,给养兔业发展带来一大灾害。
一、流行病学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兔和带毒兔。
传播途径主要由病兔或带毒兔与健康兔接触而感染,也可通过被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空气、兔毛以及人员来往间接传播。
经口腔、皮下、腹腔、滴鼻等途径人工感染均可引起发病,但没有由昆虫、啮齿动物或经胎盘垂直传播的证据。
本病只发生于家兔,毛用兔的易感染性略高于皮用兔,其中长毛兔最易感,青紫蓝兔和土种兔次之。
主要发生于二月龄以上的青年兔,成年兔和哺乳母兔病死率高,而哺乳期仔兔则很少发病死亡。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北方以冬春季多发,可能与气候寒冷、饲料单一导致兔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本病发病急,病死率高,常呈暴发性流行,传播迅速,几天内危及全群。
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达95%以上。
二、临床症状潜伏期自然病例为2-3天,人工感染为1-3天。
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四种病型。
最急性型:多见于非疫区或流行初期。
健康兔感染病毒后10-20小时即突然死亡,无任何前兆或仅表现短暂兴奋,只是在笼内乱跳几下,而后突然倒地,抽搐,尖叫数声倒地死亡。
急性型:此类多发生在流行中期。
健康兔感染病毒后24-40小时,病兔表现食欲减少或拒食,精神沉郁,被毛粗乱,结膜潮红,体温升高达41℃以上,稍稽留后急骤下降,临死前病兔瘫软,四肢伏地,后肢支起,不能站立,但不时挣扎,撞击笼架,高声尖叫,抽搐,四肢乱划或惨叫几声而死,有的死兔鼻腔流出泡沫样血液,死后呈角弓反张。
加工技术-长毛兔出血性败血症(兔瘟)的防治长毛兔饲养的经济价值高,对纺织加工业提供了发展的源泉,也是农民饲养重要项目。
兔病防治是保证养兔业正常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兔病毒性出血症又称为出血性败血症,简称为兔瘟。
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发病急,死亡率高的传染病。
一旦感染会有毁灭性的经济损失,所以预防兔瘟病的发生是冬春季节的主要防病任务。
每年在初冬季节有不同不少的地区兔瘟发生大批的流行,以至大批的死亡。
应当引起养殖户的高度重视。
1病毒特性:兔瘟病毒在电镜下是一个含有单股DNA ,20面体对称的球形,直径25-40nm,有芯髓,侵蚀宿主后植被于各组织之间的血管壁进行繁殖,并随血液流动而埋植与组织血管。
以肝脏含毒量最高。
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一般的消毒药如1:2000的百毒杀或碘付,5%的煤酚皂,3%次氯酸钠都能有效的杀死,在100℃煮沸的水中3分钟死亡,70度环境中10分钟死亡,直射阳光12小时能被杀死。
2流行病学特点:长毛兔是易感的宿主,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感染。
而獭兔、肉兔次之。
对长毛兔中青年兔较敏感,成年兔次之,死亡率达90-%。
传播途径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日常饲养间接接触如用具、饲料、饮水、场地、兔毛、种兔和空气等也会引发传染。
3症状:潜伏期1-7天,临床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
最急性型见于流行的初期,无有特殊的症状,突然的倒地抽搐而死亡,急性型的精伸抑郁、食欲减退,被毛粗乱,体温升高,眼结膜潮红,有眼眵,鼻流血样泡沫,1-2天角弓反张而死亡。
慢性型多数是长时间的精神不振、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型消瘦,粪便稀薄,衰竭而死亡。
4.病理变化从鼻孔,口腔到气管都有败血症出血的特点,气管轮层有环状出血,气管内有黄白色的泡沫,肺脏充血、出血、淤血。
心脏淤血呈红色,心冠有出血点;肝脏淤血舯大,呈暗红色的变性,呈麸皮状坏死灶,脾脏肿大,淤血,边沿有梗死,肾脏出血肿大,肾盂淤血,盲肠淋巴结肿大2-4倍,肠黏膜有出血斑点。
兔病毒性出血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名称】兔病毒性出血病(Rabbit Viral Hemorrhagic Disease)兔病毒性出血病俗称兔瘟,也称为兔坏死性肝炎、兔X病.兔出血性肺炎、兔传染性出血病。
它是病毒引起的兔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特征为潜伏期短、发病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
本病于1984年初,首先在我国江苏等地爆发,以后蔓延到全国部分地区。
此后,在墨西哥、欧渊大部分国家也报道了类似的疾病。
病原本病由病毒引起,病毒的形态为二十面立体对称结构,浮力密度为1.33--1.34 g/cm3。
目前,关于病毒的分类地位尚无定论,但大多数认为病毒核酸是DNA,属于细小病毒,但是有些学者认为是RNA 病毒,归属于小RNA病毒,欧洲大部分学者认为是RNA病毒,归于嵌杯状病毒属。
本病毒无囊膜,外径为30—35 nm之间。
在病兔的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心肌细胞,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核内可见呈线性排列的类病毒粒子,其直径大约在25—30nm之间。
本病毒具有凝集红细胞的能力,特别是人的O型红细胞,对牛,小鼠、大鼠、地鼠、豚鼠和绵羊的红细胞也有一定的凝集反应。
病兔的许多组织器官内都含有较多的病毒,其中,以肝脏、脾脏的病毒含量最高,其次是肺脏和肾脏器官。
本病毒能刺激兔体产生血凝抑制抗体。
关于本病毒的体外培养,目前尚无成功的报道。
本病毒能抵抗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在pH 3条件下作用lh或50℃处理lh,仍有感染性。
本病毒可被1% NaOH灭活,0.4%甲醛在40℃或37℃条件下能够杀死全部病毒,但仍能保持病毒的免疫原性。
流行病学本病毒只感染兔而发病,其它动物不敏感。
在兔中尤其以长毛兔最敏感。
本病的发病率达90%以上,病死率为76%--100%。
病兔的病料悬液经皮下,肌肉、滴鼻,口服接种健康兔均可发病,病兔大部分或全部死亡,康复的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病兔、死免、隐性传染兔为主要传染源。
简介兔瘟(兔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和毁灭性的传染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各种家兔均易感。
3月龄以上的青年兔和成年兔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可高达95%以上),断奶幼兔有一定的抵抗力,哺乳期仔兔基本不发病。
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多种途径传染,潜伏期48~72小时。
临床症状可分为3种类型。
最急性型:无任何明显症状即突然死亡。
死前多有短暂兴奋,如尖叫、挣扎、抽搐、狂奔等。
有些患兔死前鼻孔流出泡沫状的血液。
这种类型病例常发生在流行初期。
病兔突然精神沉郁,不吃,趴卧不动,有的趴卧时四肢向左右伸开一数小时后呼吸突然急促、惊厥、不安、骚动.最后倒地抽搐呜叫死亡急性型:精神不振,被毛粗乱,迅速消瘦。
体温升高至41℃以上,食欲减退或废绝,饮欲增加。
死前突然兴奋,尖叫几声便倒地死亡。
血性分泌物。
散发,呈零星死亡,病死率100%。
以上2种类型多发生于青年兔和成年兔,患兔死前肛门松弛,流出少量淡黄色的粘性稀便。
慢性型:多见于流行后期或断奶后的幼兔。
体温升高,精神不振,不爱吃食,爱喝凉水,消瘦。
病程2天以上,多数可恢复,但仍为带毒者而感染其他家兔。
萎靡不振病理变化病死兔出现全身败血症变化,各脏器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充血和水肿。
肺高度水肿,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切面流出多量红色泡沫状液体。
喉头、气管粘膜淤血或弥漫性出血,以气管环最明显;肝脏肿胀变性,呈土黄色,或淤血呈紫红色,有出血斑;肾肿大呈紫红色,常与淡色变性区相杂而呈花斑状,有的见有针尖状出血;脑和脑膜血管淤血,脑下垂体和松果体有血凝块;胸腺出血。
出血实质性器官出血病例1a)发病情况2005 年8 月25 日, 临沂市某养兔场王某饲养的300余只,3~4 月龄新西兰肉兔,其中约20只突然发病开始患病兔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从鼻腔中流出粘性分泌物,打喷嚏,体温升高,进而呈现呼吸困难\抽搐\倒地而死等临床症状。
根据经验,随即用庆大霉素进行肌肉注射,但效果不理想。
兔病毒性出血症又叫兔病毒性败血症或兔出血性肺炎,俗称兔瘟。
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成毁灭性流行,发病急,发病率低,可达70¥-100%,死亡率可达90%-100% 。
1、症状:本病潜伏期为数小时至3天,根据发病情况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种。
最急性:多见于流行初期,病兔未出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或仅在前数分钟内突然尖叫、冲跳、倒地与抽搐,部分病兔从鼻孔流出泡沫状血液。
急性:较最急性发病较缓,病兔出现体温升高,精神委顿,食欲减退或废绝呼吸急促等等症状。
慢性:多发生在1-2月龄的幼兔、出现轻度的体温升高,精神不良,食欲减退,消瘦及轻度神经症状。
病因多发在2日左右,2日以上不死者可逐渐恢复。
2、诊断:发病急、发病率高,死亡快,青年兔和成年兔子多为急性死亡,幼兔多为慢性,哺乳仔兔一般不发病或很少发病。
3、防治:本病目前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主要是预防本病的发生,做好日常卫生防疫工作,严禁从疫区引进病兔及被传染的饲料和兔产品,对新引种兔做好隔离观察。
定期接种灭活兔瘟疫苗是预防本病发生的有效措施,6月龄以上成兔颈部皮下注射1-2毫升,幼兔1毫升,新断乳幼兔初免在35日龄前后接种为好,6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
一般接种后5-7天产生免疫力。
成兔每4-6个月免疫一次。
一旦发生本病流行,应尽早封锁兔场,隔离病兔,死兔应深埋或烧毁,兔舍、用具彻底消毒,必要时对未传染兔进行紧急预防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