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法学基础知识..新
- 格式:ppt
- 大小:154.50 KB
- 文档页数:22
法学基础知识理论一第一节法的概念、特征与作用一、法的概念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依据的,具有普遍性、明确性和肯定性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首先和主要体现执政者意志并最终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称。
第二节当代中国法的形式一、宪法作为法的形式,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的,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二、法律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即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概括性最强的法律。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法律的权力可以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它可以修改自己制定的法律;另一方面可以对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三、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中最高的规范性文件。
行政法规的目的或其事项范围主要有二:一是为执行法律,对某些行政管理事项作出规定,一般在有关法律中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国务院制定实施细则等,这被称为一般行政的授权立法;二是对宪法第89条规定的国务院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国务院可以直接制定行政法规,这被称为行政的职权立法。
四、地方性法规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较大的市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即省级人民政府、经济特区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地方立法权。
此外,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的授权决定制定经济特区法规在本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的法规。
五、自治法规自治法规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与民族区域自治有关的法规的通俗称谓,包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县级,它们也可以制定法规,即县的自治法规。
第一节法理学一、法的概念、特征和本质(1.法的定义;2.法的特征;3.法的本质)二、法的渊源法的渊源,也被称为法的形式,是指由一定的有权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现形式。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一般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
宪法--全国人大制定;法律--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制定;自治法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大制定;规章--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职权所制定,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
(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级: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2.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3.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4.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优先适用效力,经济特区法规的优先适用效力。
5.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三、法的效力四、法的作用五、法的运行过程第二节宪法一、宪法的概念、特征与基本原则:1.宪法的概念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宪法的特征3.宪法的基本原则二、宪法监督:宪法明确规定,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宪法监督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宪法解释权,全国人大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
三、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四、国家性质、经济制度、国家政体与国家结构形式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五、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1)平等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政治权利和自由:指公民管理国家事务、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
(3)人身自由权: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第一讲法律基础知识第一节.法律的一般理论一、法律的概念及特征二、法律规范三、法律渊源四、法律体系与法律部门五、法律关系六、经济法的基本理论一、法律的概念及特征经济法是法或法律的一种,在正式讲解经济法之前,我们先从法的整体结构上来了解一些法律的基本问题,以便我们更好地把握经济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经济法的体系结构。
法律的概念:法律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这一意志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相互关系中权利、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法实际上体现为强制性、规范性、阶级意志性和物质制约性。
法律的特征:1.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2.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3.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行为规范4.是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法的本质问题(了解)1.非马克思法学对法的本质的认识2.马克思法学对法的本质的认识引导人们去“和自然相一致地生活”的准则法的起源法的作用法的作用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两种。
1、法的规范作用:从形式上来看,这是法对主体行为所具有的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作用。
2、法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为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二、法律规范1、法律规范的含义: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国家意志,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
特点:(1)具体规定了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及具体法律后果。
(2)规定了普遍的行为模式,具有重复适用性及适用的普遍性。
(3)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较强,确定性程度较高。
2、法律规范的结构三、法律的渊源含义:又称法律的形式,指法律的外部表现形式从现有立法情况来看,经济法的法律渊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宪法2.经济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部门规章6.司法解释7.有关经济方面的国际条约或协定四、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五、法律关系1、法律关系的概念:根据法律规范产生,以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形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法律基础知识第一章法律基础第一节法的基本范畴一、法的概念和特征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及其体系,它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一)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具有规范性所谓行为规范,是指通过约定俗成或通过明文规定所确立的关于人们该如何行为的标准、准则。
行为规范具有稳定性,让人们有所适从;行为规范具有反复适用性,人们普遍地、经常地接受其约束。
(二)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国家意志性制定或认可是国家创制法的两种方式。
所谓国家制定是指有相应权限的国家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依一定程序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所谓国家认可是指有相应权限的国家机关,通过一定的程序,赋予社会上某些已经存在的习惯以法的效力的活动。
(三)法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对于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因此法由两部分构成,包括行为规范和法律责任,明显地体现了法的规范性和强制性。
(四)法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任何一个法律关系都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所以法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体现的。
比如税收法律关系。
二、法的本质马克思:“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
”三、法的作用(一)法的规范作用包括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教育作用、强制作用。
(二)法的社会作用1.法在维护统治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
2.法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
比如《环境保护法》。
四、法律关系(重点)法律关系,是由于一定的法律事实和法的调整作用而在人们之间形成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的产生要有法律规定(前提),并具有一定的法律事实。
任何法律关系都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的内容。
(一)法律关系的主体所谓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