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论海权的重要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试论海权意识对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影响院系: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姓名:李畅班级:2006级2班学号:2006051292摘要: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关键字:海上霸权,海权,意识淡薄,蓝水海军,资源安全曾经在班里做有关英国海上霸权的衰落的presentation的时候问过同学一个问题,中国领土面积是多少?正如我意料的一样,班里的同学异口同声的说960万平方公里。
我并不对此感到震惊,我只是平静的告诉他们:同学们,请你们记住,我们的领土面积是1200万平方公里,请不要忘记,我们还有400多平方公里的海洋。
作为社会精英层的广大大学生们对我们的领土面积知之寥寥,这不足为奇,也不能抱怨他们不爱国,连生养自己的祖国母亲的博大都不清楚。
只要翻看大多数的中国现行教材,它会告诉你,中国的领土面积就是960万平方公里。
960是广大中国人打小就铭记在心的数字,并不无自豪的说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960万平方公里。
1200这个数字在广大中国人心中从来就没有任何意义。
这反映出一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曾经造出世界上最大海船的国家,一个曾经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从高层到草根,从平民到政府的海权意识集体淡薄。
说到海权意识,就需要了解什么是海权。
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二十一世纪,谁控制了海洋就拥有了世界。
海权意识淡薄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古代中国曾经一度成为世界最为强大的帝国。
如何理解海权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中国海权海权是海域国土主权及国家海洋权益、维护蓝色国土安全等权利的简称。
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
,从历史上可以看出,那些称霸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
西塞罗曾经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海洋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匹敌的安全优势。
中国拥有18400公里漫长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专属海域,拥有众多的天然良港和沿海岛屿,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海洋国家。
但是几千年来以农为本的经济结构,却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大陆民族。
面对着中国东部这一片浩瀚的海洋,孙中山先生曾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感叹,并警示后人:“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
为了建立中国的“海权”,毛泽东缔造了人民海军,并发出了“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号召。
如此可见,海洋的重要性。
而如今,中国面临着统一祖国,收复主权岛屿的严峻任务,因为台海两岸分治影响海上安全维护与海权拓展,这既是中国政府必须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又是中国捍卫国家海权的重要内容。
南沙群岛本属于中国,然而南沙群岛中有40多个岛礁被其他周边多国非法占领,其中越南占领29个。
中国仅实际控制少数岛礁。
中日在东海划界、钓鱼岛问题上仍存在争议。
在这种东海争端的悬而未决,钓鱼岛主权的严重受损,南海局势的暗潮涌动,域外大国是频频加紧插手中国周边海洋事务,几乎中国的每一寸海疆都面临着危机。
还有索马里海盗对中国商船的袭击,又从另一个方面对如何保障国家利益的海上安全提出了新要求。
南海争端对我国海洋意识教育的启示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想要转变成为海洋强国就必须加强我国的海洋意识教育。
通过梳理我国海洋意识的发展和现状,分析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我国海洋意识教育途径。
加强我国海洋意识教育对于实现我国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
标签:海洋;意识;教育无数历史证明,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与海洋有着密切的联系。
特别是对中国来说,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被西方列强从海上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曾经的天朝上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
在进入新世纪之后,由于陆地资源被开发殆尽,海洋资源的开发就显得迫在眉睫。
我国作为世界性的海洋大国想要完成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要重视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同时更加需要加强人民群众对于海洋价值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的南海疆域一直波澜起伏、暗潮汹涌;如何有效的加强我国海洋意识的教育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1我国海洋意识的发展和现状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一直以来都有着“重陆轻海”的传统思想,但是纵观历史我们也可以发现,强盛的朝代都与重视海洋密不可分。
指南针作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为航海事业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帮助,早在秦朝就有史料记载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药,派徐福出海寻找仙丹;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当时汉朝的强大;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就是在明朝时期的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远走了三十多个国家,不仅与各国建立了良好的交往也宣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利的震慑住了明朝初年的倭寇,保卫了我国疆土的平安,防止了外敌的侵扰;也为我国的海外贸易带来了一定的发展。
然而,直到清朝开始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我国的海上霸主地位一去不返,从鸦片战争开始到甲午中日海战中北洋水师的惨败,短短数十年清政府走向了灭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走向了富强同时也高度重视了我国的海洋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一直在探索南极。
从1984年开始,我国多次赴南极进行考察发展,中国的南极长城站于1985年在南极落成;此后,我国一直加强对南极的探索,终于在2009年在南极内陆建立了中国首个考察站;短短数十年取得如此大的进步,这与我国的重视海洋政策密不可分。
蔚蓝的领土-中国海权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在农业文明时代,江河是农业文明的命脉,谁拥有了制河权,谁就能控制一方区域。
历史上华夏名族的统一,从一定意义上讲主要靠的是对黄河、长江和淮河等几大河流的制河权。
在工业文明时代,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因此,今天的人类比以往更加关注着海洋,今天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那些关心着本民族、本国家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人们比以往更加关心海上活动的自由——海权。
海权,虽然有广义、狭义之分,有军事性(包括战略性海权、战役性海权、战术性海权)、综合性(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的综合)之分,但是,说到底就是海洋活动的自由权。
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从鸦片战争开始认识而到今天仍未被充分理论消化、而在实践上又迫切需要理论回答的问题。
海权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同国家在不同的经验基础上会有不同的理解。
有一个共同点还是可以确认,这就是"海权"是一个涉及海洋的概念,这正如"陆权"是涉及陆地的概念一样。
中国海权特征第一,国家统一进程与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的一致。
目前的中国是一个尚未完全实现统一的国家,而这些尚未统一的地区又多集中在东部中国海区。
这些地区既是中国领土,又是在实现中国海权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海上支点。
比如,台湾及其周围属于中国的岛屿,既是中国进入太平洋的前沿基地,又是中国东部地区经济黄金地带的前锋拱卫。
第二,特殊的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中国海权属有限海权的特点。
与法国的情形相似,而与美英两国不同,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容型的国家。
英美国家属两洋夹护中的国家。
这种海上安全的特点迫使英美两国必须将实现海权和扩张海洋利益放在第一位,以至它们最终异化为世界性的海上霸权国家。
中国地理上则是一面环海、三面临陆的国家。
由于三面陆上的安全压力使中国在长期的历史中发展出了强大的陆军,而非海军力量。
同样,这种地缘政治的特点和上述中国海权的特点,又决定了中国的海权--即使拥有与英美国家同样的财力--在实践中也不需要追求世界性的海上权力。
马汉认为海权的历史意义在于“控制了海洋就控制了世界”(正确)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马汉认为制海权对一国力量最为重要。
海洋的主要航线能带来大量商业利益,因此必须有强大的舰队确保制海权,以及足够的商船与港口来利用此一利益。
马汉也强调海洋军事安全的价值,认为海洋可保护国家免于在本土交战,而制海权对战争的影响比陆军更大。
他主张美国应建立强大的远洋舰队,控制加勒比海、中美洲地峡附近的水域,再进一步控制其他海洋,再进一步与列强共同利用东南亚与中国的海洋利益。
马汉的海权论对日后各国政府的政策影响甚大。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控制中美洲的“巨棒政策”是以马汉理论为基础。
直到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部署都以马汉理论为原形。
马汉并且提出了相关的战略,主要以英国为例,讨论一国的地理、人口、政府政策等六项基本因素对海权的影响。
扩展资料:
马汉著作《海权论》的影响:
1、美国:一九〇一年老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後,极受马汉海权思想之影响,致力发展海权。
除舰队的扩建及积极夺取太平洋各战略岛屿外,且开凿并控制巴拿马运河及加勒比海之战略海上基地,成为当今海权霸主。
2、英国:英国对马汉之海权思想推崇备至,在一八八九年英国政府提出海军扩充计划时,马汉的理论成了最强力的辩护理由。
3、法国:法国很重视马汉对于法国海军政策的批评,并且称赞其思想具有真正的创造性。
4、德国:德皇威廉二世及海军部长铁毕兹(Von Tripitz)亦深受马汉影响,致力发展海军,但德国却忽略了马氏的一项重要训条:“一个国家无法同时发展陆权与海权”,导致德国陆军反而受经费影响而减低其战力。
浅析海权时代中国的海洋权益【摘要】现代意义的海权就是国家的海洋综合实力,是衡量海洋实力和能力的重要指标。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国际法基础上的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主权。
现代社会,海权正成为国家竞争的焦点,因此,我国若要取得更大发展必须重视海权。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去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中国的海洋权益却面临着巨大挑战,台湾问题,钓鱼岛列屿问题,中国东海大陆架等问题成为中国最为棘手的几个海权问题。
【关键词】海洋权益竞争发展趋势应对战略维护完整一、海权在政治、经济、安全中的作用海洋总面积3.62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71%。
作为国际政治博弈的重要舞台,海权竞争日益激烈。
纵观历史,曾称霸世界的大都是海洋强国,而中国历史上一直将海洋视为天然屏障,更不用说主动开发,利用。
海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海洋不仅为人类提供充足的空间,蕴藏丰富的矿物资源,渔业资源等。
更重要的是海洋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桥梁和纽带,掌控了海洋就掌控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命脉。
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匹敌的安全优势。
西塞罗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20世纪海上战争频繁爆发,空前激烈,毫无疑问,在海上拥有霸主地位的国家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二、当今世界海权竞争的特点和趋势海权在各国安全战略中得到更大关注。
作为海洋超级大国的美国,在维护、拓展海洋霸权维系其全球霸权上从不轻视。
俄罗斯,日本,印度等海洋大国越加重视海权,视海权为其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
甚至一些中小国家也表现出对海洋的关注。
争夺焦点逐渐转向公海及国际海底区。
世界各国纷纷加紧对海底资源的开发,加大对深海科考的投入。
不断强化对极地的战略争夺,一些国家甚至将大片公海作为本国的专属经济区。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划定的规定过于笼统、模糊,是一些国家据悉活的更大利益。
对各国使用专属经济区的权限没有明确规定,易引发国际争端。
国际海洋秩序面临深刻调整。
海洋大国着眼于未来海权争夺,寻找盟友,建立阵营。
论海权在国家经济、政治、安全中的作用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海洋权益属于国家的主权范畴,它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权利,或者说,国家在海洋上获得的属于领土主权性质的权利,以及由此延伸或衍生的部分权利。
进入21世纪以来,“强于世界者必先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已成为社会各方的共识,把我国建设成海洋强国的呼声越来越高,对海上通道及海权的需求成为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选择。
中国人第一次产生“海上生命线”意识,进而提出建设强大海权的要求。
“海权时代”其实是通过一次次对“陆权”的挑战才确立的。
而“海权”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发生在拿破仑时代。
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可能是当时世界的“陆上霸主”,所以英法之战无异于海陆之战。
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一八○五年十月的特拉法尔加角海战。
霍雷肖·纳尔逊将军指挥的二十七艘英国战舰在特拉法尔加角用一句“英国期望各人恪尽职守”击败了P.C.J.B.S.维尔纳夫将军指挥的由三十三艘战舰组成的西法联合舰队。
马汉先生用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概括了这场战争“在特拉法尔加角海战中的失败者并非法国舰队司令维尔纳夫,而是拿破仑;获胜的不单是纳尔逊,而是被挽救的英国。
”不错的,这句话背后是暗示以法国为代表的陆上霸权败给以英国为代表的新兴海上霸权。
这标志着“海权时代”的发展和前进,也标志着“陆权时代”即将结束。
回顾历史19世纪末,进入工业时代的美国飞速发展,国力迅速膨胀,美国该如何使用它的力量?一位伟大的战略家——马汉应运而生,创立了《海权论》,为美国指出了道路。
专题:海洋和海权意识“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西塞罗海洋文明是一种多元的文明,而且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海洋文明是国家的发展趋势。
海洋文明的精髓在于开放性和兼容性,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学习和吸收。
热点:一带一路世界:大国围绕海洋权益的争夺、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太平洋时代的来临: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日本:制造岛屿争端俄罗斯:关注度增强\ 东盟:制造岛屿争端中国:三海两洋危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三海:南海:东盟借力美国再挑南沙争端黄海:中朝韩的关系,美韩日军演东海:日本与中国钓鱼岛事件两洋:北太平洋、印度洋---经济生命线一、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地理环境:中国东面临海,属季风气候,内陆地形地貌变化多样,物产资源丰富,种植业发达。
而海洋民族,凭借船只“四海为家”的特点决定了他的流动性和侵略性。
陆地上生活环境相对平稳而安全,鲜有机会接触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长时间内保持了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的稳定。
经济结构: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在古代中国经济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产权公有,产品不能自由买卖,工商业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份额极小。
政治制度:中国长期由高度集权的封建统治阶级统治,森严的等级尊卑制度占据了传统伦理道德核心地位,公民没有任何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文化观念:中国长期由高度集权的封建统治阶级统治,森严的等级尊卑制度占据了传统伦理道德核心地位,公民没有任何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民族性格:中国则尊崇儒家思想,提倡守旧和服从,注重整体价值,压抑个性,鼓励中庸和谐。
中国人凡事不喜争论,视谦恭为美德。
中国人以感性思维见长,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尊崇先知和权威,缺少逻辑的系统思想,类比多于推理。
二、近代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开发中世纪之前,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是模糊的,只是简单的靠海吃海与近海航船。
到了近代,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西欧人企图从东方寻求黄金以积累资本,寻求市场以扩大生产于是出现了著名的航海运动。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学习《海权时代与中国海洋战略》心得体会19世纪后半期,美国著名学者Alfred Thayer Mahan 第一次提出“海权(Sea power)”这个词,“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在他的著作中,海权有两种意义:一种是狭义上的海权,是指通过各种优势力量来实现对海洋的控制;另一种是广义上的海权,除了那些以武力方式统治海洋的海上军事力量,也包括那些与维持国家的经济繁荣密切相关的其他海洋要素,包括海洋经济,即生产、航运和殖民地等。
在国家发展和崛起中,海权的壮大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15 世纪以前,我国在海洋开发和利用方面,处于世界前列。
在近代,恰恰在大航海时代,明朝统治者却偏偏从海洋退缩而实行“禁海”政策。
西方殖民者则通过海外征伐,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清代继续实行“禁海”政策。
不仅如此,清朝还实行“迁界”政策,迁界区近海15 公里的范围成为荒无人烟的地带。
“禁海”和“迁界”,使我国丧失了海上的优势地位。
当西方列强在海洋上打得头破血流时,中国选择了退出海洋,从此一蹶不振。
当前我国的海洋意识仍然十分薄弱。
有关海洋专家曾做过调查,面对“中国国土有多大”的提问,98%的学生会毫不犹豫地写下了“960 万平方公里”这个熟悉的概念,但绝大多数学生的头脑中根本没有“海洋国土”的概念。
根据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规定,我国可拥有300 多万平方公里的领海;在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我国还拥有7.5 万平方公里具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多金属结核矿区。
目前,我国与日本在钓鱼岛,与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在南沙群岛存在严重的岛屿主权争端。
在我国的南海,除中国大陆控制的永暑礁等八个岛礁和中国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外,南海周边等国已经陆续占据了40 多个岛礁。
我国的八个海洋邻国,对我海洋国土和权益均提出不同程度的无理要求。
在归中国管辖的300 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有150 多万平方公里海域周边国家存在划界争议。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论海权的重要
起源于海洋文明的西方国家很早就重视海洋的意义,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
美国海军上校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1840-1914)认为:“商船队是海上军事力量的基础;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要控制海洋,就要有强大的海军和足够的海军基地,以确保对世界重要战略海道的控制;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是夏威夷群岛和巴拿马地峡;海军威力=力量+位置,海军必须以‘集中’为战略法则,同时要重视‘海上交通线’、‘中央位置’和‘内线’;海军必须积极出击,不能消极防御。
”
翻开历史,确实如此。
15世纪末,在西欧人领导下,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
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成为近代海上强国,建立起庞大的殖民体系。
17世纪,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和“海上马车夫”荷兰,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日不落帝国”。
第三代霸主美国的崛起正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把马汉的海权理论带进白宫后开始的,二战后美国迅速控制了世界海洋。
日本的振兴是因为明治天皇从美国海军准将柏利仅带四条军舰就叩开国门的屈辱中领悟到,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必须“拓万里之波涛”。
这说明了有史以来海洋在有些国家和有些人心目中所具有的非同一般的重要性。
海权,一直是一个大国得以强大发展的重要保证。
这个说法在英国的崛起过程中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对中国海权的发展,国内外有着形形色色的观点。
毕竟这是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如何判断中国海权发展及其影响的战略困惑;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转型中所出现的战略迷茫。
因此,科学规划和安排海权发展战略的确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从中国的国土的构成上看,我国是一个海陆复合型国家,海洋承载着中国崛起的诸多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
中华民族的崛起,必然是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过程。
最近中国在南海的问题不断升级,不管是越南还是菲律宾还是其他的国家,他们越来越不顾中国的在南海的利益,动作越来越大。
这更需要呼唤中国海权时代崛起的时候。
当前主要国际海洋争端有八个,他们分别是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西沙问题,马岛争议,北方四岛的争议,里海之争,独岛之争,以及苏尔特湾之争等。
八个主要的争议的海洋问题,关于中国的就有三个,这更需要我们现在的当权者更加重视我们海军的建设。
我们需要“和平的发展,但是我们不需要的是为了和平我们的海权被他人侵蚀。
2000多年前,罗马著名哲学家西塞罗就提出了“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的著名的论断,为什么会有这个论断呢?首先让我看看海权在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安全中的作用。
历史上称霸与世界的国家都曾近视海洋强国,从古时候的雅典,迦太基,威尼斯,到中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
再到近代的英国、日本、美国。
无不昭示着一个真理: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
首先,海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总值是世界的首位,生成高速发展,产品急剧增加。
国内的资本和商品生产严重过剩,急需要开拓国际市场,。
马汉的传世作品《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3—1783》代表了美国社会的海权的呼声,并把美国带到了辽阔的海洋。
美国海军人士始终认为,美西战争以来所取得的历次重要胜利以及美国登上世界政治舞台并成为世界超级大国,都应归功于马汉和他所创立的“海权论”这也是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想崛起海权是何等的最要的。
其次,海洋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要保证。
曾经济角度来看,海洋为人类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各国可管辖的海洋范围大致包括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几个层次,开发利用海洋空间,构成了海洋经济的重要的内容。
同时。
由于海洋空间远远大于陆地,随着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的深入发展,将会发
现和获取更多种类,更多数量的宝贵的资源。
此外。
从全球贸易的角度讲,海洋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海洋的交通功能使得国与国利益互相渗透,互相依赖程度加强。
其三,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为可匹敌的安全优势。
纵观中国近代的历史你会发现,入侵者绝大部分是来自海洋的,陆地上的入侵者很少,对中国的伤害性也是有限的,只有来自海洋的敌人造成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史。
从这个角度看,海权对于我们国家的重要性。
没自己的海权,安全就没有,随时可能被人家入侵。
再看美国,在近200年多年来,他的陆地和海洋的面积不断扩大,他现在已经控制了地球上的主要的海上的通道,并占领了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
大西洋中重要的地理位置的众多的岛屿,这些岛屿坐落在海上交通线上。
美国正是凭借他强大的海权,不仅充分保证了本土的安全,还把安全防线推向海外,极大地扩充了战略的纵深。
在非传统的安全意义上看,有了强大的海权可以为自己的国际贸易提供安全的保证,这几年的索马里的护航,就是我国在为自己的商船提供安全的保障。
还有需要的非传统的安全意义上的需要我们的海权的增强。
上述三点足以说说明海权的最要性,在最近的南海争议升级的时候我发了这文章,我在呼唤我们当权者和我们中国的人民,我们不能在对我们自己的海权漠视了,陆地上的资源迟早有一天会开采完的,到时候我们经济要发展就需要到海洋开采资源了。
到那时候我们才想到要重视我们的海权的时候就晚。
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的政治主导权,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世界人民,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海洋是中华民族崛起重要不可缺的,呼唤海权就是在呼唤我们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