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1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共61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28 MB
- 文档页数:1
中国饮食文化理论基础
中国饮食文化理论基础主要包括:
一、“三品”范畴
九品菜乃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分类理论,是为生活史所使用的“三品分类法”的基础。
其“三品”是指猪肉、牛肉和鸡鸭。
“九品”菜可以分为主食、汤调、汤点、菜调,以及甜、酒、糕、果、甜卤。
二、“五味”术语
五味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五种主要味道,即甜、咸、苦、酸、辣。
五味是指五种味道的构成,而这一理论的实践基础是要根据不同的饮食联系,将不同菜肴、食材、味型和配料搭配在一起,组成一种奇妙的饮食体验。
三、“火候”技艺
火候是指食物烹饪的经验和技艺,是饮食工艺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把握火候,可以做出招牌菜、吃出营养和地方特色,是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料理法”概念
料理法是指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传播和传承饮食文化的一种方法,它除指辨认并分类菜式以及烹饪食物外,还有通过要求家居人家守规范、开启饮食文化之道的“官府饮食文化指南”。
饮食文化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1】第一章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2】0、开篇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食”者,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
所谓“食色性也”就说明“吃”其实是人类的一种天性。
十九世纪英国着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大师奥斯卡·王尔德的一部名剧中,其主角说:“我碰到麻烦时,吃是我唯一的安慰。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
“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
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
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
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例如:(第一,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哲学家和文学家更是如此,庄子认为上古社会美好,最值得人们回忆与追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可以“鼓腹而游”,也就是在说在吃饱喝足以后能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
第二。
中国人对付死神也象处理人际关系一样,总是通过食物来疏通关系,西方人悼念亡者是一束鲜花。
但中国人不成,事死如生,活人吃什么,祭祀死人至少是同等待遇(一般还要高一个档次),古代祭祀鬼神都有食物,而且根据鬼神的贵贱亲疏和对他的期盼的大小决定祭祀食品的丰俭。
这完全是与老百姓对付官吏衙门一样。
因此有人认为祭祀不过人对鬼神的贿赂。
)与其他国家的饮食生活比较,中国饮食文化属于文化哲学范畴,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3】1)中国饮食文化建立在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与“阳刚阴柔”学说基础之上,以“天地人和”为根本,以“滋阴补阳”为目的。
离开“滋阴补阳”,饮食就成了“饥不择食”;离开天地自然,就丧失了饮食之源。
【1】第一章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2】0、开篇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食”者,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
所谓“食色性也”就说明“吃”其实是人类的一种天性。
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大师奥斯卡·王尔德的一部名剧中,其主角说:“我碰到麻烦时,吃是我唯一的安慰。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
“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
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
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
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例如:(第一,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哲学家和文学家更是如此,庄子认为上古社会美好,最值得人们回忆与追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可以“鼓腹而游”,也就是在说在吃饱喝足以后能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
第二。
中国人对付死神也象处理人际关系一样,总是通过食物来疏通关系,西方人悼念亡者是一束鲜花。
但中国人不成,事死如生,活人吃什么,祭祀死人至少是同等待遇(一般还要高一个档次),古代祭祀鬼神都有食物,而且根据鬼神的贵贱亲疏和对他的期盼的大小决定祭祀食品的丰俭。
这完全是与老百姓对付官吏衙门一样。
因此有人认为祭祀不过人对鬼神的贿赂。
)与其他国家的饮食生活比较,中国饮食文化属于文化哲学范畴,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3】中国饮食文化建立在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与“阳刚阴柔”学说基础之上,以“天地人和”为根本,以“滋阴补阳”为目的。
离开“滋阴补阳”,饮食就成了“饥不择食”;离开天地自然,就丧失了饮食之源。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诗云:“大哉沧海何茫茫,天地百宝皆中藏”。
【4】中国饮食文化起源于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农家”。
中国饮食文化第一节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一、文化的概念狭义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如思想、道德、风尚、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广义的文化——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二、饮食文化的概念饮食文化——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三、人类的食事活动食生产: 食物原料开发,生产,食品加工制作,食料与食品保鲜、安全贮藏,饮食器具制作,社会食生产管理与组织食生活:食料、食品获取,食料、食品流通,食品制作,食物消费,饮食社会活动与食事礼仪,社会食生活管理与组织食事象:人类食事或与之相关的各种行为、现象食思想:人们的食认识、知识、观念、理论食惯制:习惯、风俗、传统等第二节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1、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一、食医合一:“医食同源”周代的“食医”神农尝百草——“本草学”“为医者,当晓病源,如其所犯,以食治之。
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孙思邈二、饮食养生:饮食养生、饮食疗疾与饮食保健代表人物:刘安、嵇康、葛洪、陶弘景“食饮必稽于本草”,“饮膳为养生之首务”——忽思慧《饮膳正要》贾铭《饮食须知》“餔饮之人”、“滋味之人”,“养生之人”——顾仲《养小录》三、本味主张:“味”与“taste”注重原料的天然味性,讲究食物的原汁原味,是中国烹饪的核心原则“唯在火候,善均五味”——段成式《酉阳杂俎》“求香不可用香料”,“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一碗各成一味”,“各有本味,自成一家”——袁枚五味调和的理论基础源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五行学说”儒家的“中庸之道”“和”五味同五行相对应——如何调“中庸之道”——调的目的,和:和谐,其实质:持中,协调,适度,节制。
古典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四、孔孟食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