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愤写《陋室铭》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1
刘禹锡《陋室铭》的故事
摘要:
一、刘禹锡简介
二、陋室铭创作背景
三、陋室铭诗意解读
四、陋室铭的现实意义
五、总结刘禹锡及其陋室铭的影响
正文:
一、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
他与白居易、元稹并称“新乐府三杰”,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禹锡一生坎坷,曾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信仰。
二、陋室铭创作背景
《陋室铭》是刘禹锡在被贬谪到连州(今广东连县)时创作的。
当时,刘禹锡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谪到边远地区。
在面对恶劣的生活环境和艰苦的条件时,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陋室铭》最为著名。
三、陋室铭诗意解读
《陋室铭》全文共四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诗人以山、水、仙、龙四物,寓意陋室的高尚品质。
虽然房子简陋,但居住者的品德高尚,使得陋室焕发出
迷人的光彩。
四、陋室铭的现实意义
《陋室铭》不仅是一首描绘陋室的诗,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追求物质财富,忽略了精神的丰富。
而刘禹锡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境,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关注内心的修养,才能拥有真正美好的人生。
五、总结刘禹锡及其陋室铭的影响
刘禹锡的一生,尽管屡遭挫折,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他的作品,尤其是《陋室铭》,传递了一种坚定的人生信念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禹锡小故事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触犯了当朝达官显贵的利益。
这些大官僚在道理上辩不过他,背后就在皇帝面前说刘禹锡的坏话。
自古道:“皇帝疼奸臣。
”皇帝听信了他们的谗言,就把刘禹锡贬了官,外放到安徽的和州当通判。
本来,按照当地规定的官员待遇,通判在衙门里可以住三间大房子。
可是,和州的长官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
他见刘禹锡失势贬官,就处处为难他。
策知县假说衙门里的房子破,不好住,叫他到南门外去住。
刘禹锡知道策知县同朝廷里的保守派穿一条裤子,也巴不得同他分开住。
因此,他什么话也没说,就搬到衙门外去住了。
这事很快就传到策知县那里去了。
策知县一听,气得胡须倒竖。
心想:你这个刘禹锡,刚被贬了官,不闭门思过,夹起尾巴做人,反而满心不服气,还想再搞什么改革,那好,我就做一双小鞋拿给你穿穿,看你低不低头!策知县叫来书丞,传命刘禹锡从南门搬到北门去住,住房也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刘禹锡知道,这是策知县故意拿颜色给他看,也不多说什么,就搬到北门去住了。
刘禹锡来到和州还不到半年,却持续搬了三次家。
这第三次搬家,搬到一间又旧又小的房子里,里边只能放下一架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
刘禹锡十分气愤,心想:这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太可恶了!不过,住房虽小,却无损于我改革的雄心。
于是,他就写了一篇文章,为他住的这间简易的房子大唱赞歌,题名《陋室铭》。
文章是这样写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写完,就去请来一个石匠,把文章刻在石板上,耸立在房门前。
这事又报到策知县那里。
策知县难以为情,自己跑去看,就叫人抄下《陋室铭》。
他看了以后,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句话特别生气。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这虽然是一间简易的屋子,但由于我刘禹锡道德高尚,住了却使它散发出芳馨。
刘禹锡写《陋室铭》的故事
刘禹锡写《陋室铭》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唐顺宗时期。
当时,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而被迫离开政治中心,被贬至安徽和州县。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迫住在一间简陋的居所之中。
这间居所条件十分简陋,仅有一桌一椅一床。
尽管环境艰苦,但刘禹锡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沮丧或绝望。
相反,他以乐观的心态和豁达的胸怀接受了这一现实,并开始思考如何在这简陋的环境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于是,他决定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思考。
《陋室铭》由此诞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陋室铭》中,刘禹锡表达了自己对简陋生活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生活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物质的丰富和环境的舒适,而在于人的内心修养和精神追求。
他通过描绘陋室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场景,展现了自己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人生态度。
这一故事的启示是,无论在何种环境中,人们都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乐观的心态。
刘禹锡在困境中不屈不挠、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同时,《陋室铭》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不追求虚荣和浮华,关注内心修养和精神追求,以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刘禹锡著作陋室铭背后的故事刘禹锡著作《陋室铭》的时候,背后的故事竟如此风趣在古代历史上,有不少非常出名的诗集都是在主人公郁郁不得志时抒写的。
其中许多诗人是在仕途不顺,不得重用时由心中的感慨和激励自己的信心创作出来的。
比如我们学过的这篇古诗词《陋室铭》,就是在刘禹锡官场失意,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时创作出来的。
刘禹锡字梦得,是唐代的文学家,洛阳人。
出生在官宦世家,父亲刘绪曾在江南为官。
刘禹锡生平因为主张改革,废除一些不利于国家发展的制度。
但他所主张的改革触及到了保守势力的利益,随后很快宣布失败。
随之而来的是一而再,再二三的贬谪。
在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时,由于当时在朝中已经没有能够庇护他的人了。
被和州县这位落井下石的小人处处为难。
刘禹锡虽然是被贬到了和州县,但人家好歹也是刺史,正儿八经的厅级干部呢。
地头蛇和州的县令,也不知道是不是收到了什么指示,给他送出了一双小鞋。
和州县令安排刘禹锡到城南的江边居住。
在唐朝时江边的房子算是下等的房子。
因为和州地处南方,温暖潮湿,易生蚊虫。
刘禹锡知道了自己被穿小鞋,被和州县令使坏。
按规矩来讲刘禹锡是要住在有三间三厦的房屋中。
但他却作了诗一首:“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
”大意是看点点白帆在广阔大江上航行,我的人生,也会如这白帆一样?这样的地方,我想思考一下人生。
和州县令看到这首诗后不淡定了,或许真的是接到了上面的指示,要表示自己在尽心做事。
他又将刘禹锡安排到了城北,安排在了一个山沟沟里。
旁边倒有一条小河,只是细如羊肠。
而且房屋的规格也从三间降为了一间半。
在经受了这样不公平的遭遇后,他如之前一样,没有生气,没有向上级告状,又吟诗一首:“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大意是:“到了春天,会有满天的柳絮飞扬。
你知道我想起了什么?是长安,曾经熟悉的长安”。
知县看到这首诗后,再次不淡定了。
心想刘禹锡你来我这和州可不能让你过的安逸,要是让别人看到你这首诗会不会怪罪我办事不利呢?于是,刘禹锡再次搬家了,第三个房子在城中。
《陋室铭》写作背后的故事《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陋室铭》写作背后的故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人物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洛阳人。
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
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写作背景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一名篇的艺术性倍受中学语文教师的青睐和推崇。
但其思想性却被定为“安贫乐道、自命清高、孤芳自赏”,教学时往往要学生“批判的接收”。
可是,如果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就会发现,我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是不够正确的,我们误把他“清政廉洁”的主题思想理解成了“自命清高”,并抹杀了它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斗争锋芒,贬低了它的实际价值。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
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
一篇文章之所能够被世人铭记,肯定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带给人们人生的启迪。
那么流传千古的名作《》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陋室铭》脍炙人口,流传千年。
然而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却未必如文章本身那样为世人所熟知。
中唐时期,刘禹锡因推行革新得罪了权贵,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
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见刘禹锡被贬而来,就故意为难他,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不恼怒,反而写了一副对联贴于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接着知县又让他搬到城北,房子也由原来的三间减至一间半。
此房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杨柳。
刘禹锡面对此景又作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刘禹锡不以为然,再次叫他搬进只能容一床一桌的小屋,谁知刘禹锡住进小屋后,竟写出了千古名篇《陋室铭》,并请人刻在青石板上,立于门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青云能直上”则“随风显精神”,“仕途多坎坷”则“惶惶不可言”,遭受挫折、冷遇沮丧颓废,总是以悲观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这样不但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且会加重自己的苦恼,降低自己的人格,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人生之路,坎坎坷坷。
遭挫折而不颓废,受冷遇而不沮丧,这是刘禹锡留给我们的人生经验。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修炼坦荡乐观的思想情怀,做一位人格的胜利者,这是《陋室铭》留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一篇《陋室铭》,一段不为人熟知的故事,一段耐人寻味的启示。
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他家门口的青石板上,也刻在人类精神的石碑上,它时刻在提醒着我们,无论前方的路有多少艰难险阻,我们都要以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去做一个人格的胜利者,一个生活的强者!。
刘禹锡愤写《陋室铭》刘禹锡因为热心支持王叔文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的权贵宠臣,被贬到今天的安徽和县当通判。
和县唐时称和州,和州的知府姓策,策知府是个见利忘义、妒贤嫉能的小人。
他看到刘禹锡得罪了不少权臣,又不得势,就有意给他小鞋穿。
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州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
这三间小屋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反倒十分高兴,并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题写:“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这三间小屋的喜爱,也表明了自己的心态。
这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州,他命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南北,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想看看他如何再观白帆。
这一间半小屋位于德胜河边上,附近是一排排杨柳。
刘禹锡看到这些景色,欣然命笔,又写了:“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仍旧在这一间半小屋里读他的诗,写他的文。
策知州见刘禹锡仍不买他的账,连肺都快要气炸了。
他和书丞商量好久,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
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偏要乐。
于是,他就提笔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陋室铭》。
刘禹锡身居陋室仍不改其高洁之心,实在难能可贵啊!——摘自《语文报》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写陋室铭的故事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刘禹锡是唐诗歌的代表人物,他博学多才,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佳作。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刘禹锡写《陋室铭》的故事,欢迎阅读! 刘禹锡写陋室铭的故事篇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刘禹锡在被贬之后所创作的。
具体来说,这是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当刺史时,被当地的官员再三的刁难,让刘禹锡住在一间破房子里面,但是刘禹锡并没有埋怨,反而能够乐观的面对,并且创作出这一首家喻户晓的“名文”。
我们能够从这篇诗文中看出来,当时刘禹锡居住的房子虽然简陋,但不失儒雅,在环境上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青葱恬静,并且,刘禹锡居住的环境文雅之至,刘禹锡并没有因为被刁难而抑郁,反而能够广交好友,正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真真是积极乐观,生活充满阳光,并且,平时生活,刘禹锡更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好不惬意,同时也能够看处刘禹锡不同流合污,旷达致远的气质。
这篇诗文在写作技巧上是一种“铭文”的形式,何谓“铭文”,就是托物言志,多多的用来歌颂或者警戒自己。
所以,这首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并且,全文围绕“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歌颂自己能够安贫乐道的情怀。
刘禹锡写陋室铭的故事篇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洛阳才子刘禹锡的这篇脍炙人口、充满哲理、让人读后为之击掌的《陋室铭》,被人们赞誉为古今绝唱之作。
但在刘氏文章背后,却有着一段辛酸而有趣的故事。
刘禹锡博学多才,是唐代的大诗人、哲学家,还精通医术,他的诗词豪迈旷远,人称他为“诗豪”。
刘禹锡18岁考取进士,后不断擢升,历任监察御史、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等职。
刘禹锡和《陋室铭》背后的故事刘禹锡用一篇文章使自己成功逆袭,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他微笑着把手背在身后,看着满天红艳艳的晚霞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一年,老刘五十三岁。
你总是抱怨你的身边有讨厌的人渣而且这个人渣总是没事找你茬儿不用抱怨,我来告诉你,处理人渣的问题,有三种境界:一、远离讨厌人渣,还我清净天地;二、微笑面对人渣,强大心理攻势;三、人渣遗臭万年,自己名垂千古。
做到第一重境界的:了不起!不动手、不动口,君子所为。
做到第二重境界的:非常了不起!心理强大,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做到第三重境界的:直接给跪了外加一百个zan!1.话说中唐时期有个官n代叫刘禹锡,据说他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这个老刘出身不错,可惜他少年时因为爱下围棋交了个棋友,此后他一生受这个棋友牵连,而他却无怨无悔。
这个棋友就是当时太子李诵、后来的唐顺宗的伴读——王叔文。
关于王叔文的为人,历史上褒贬不一:有说他艰险小人的,又说他地痞无赖的,也有说他将相之材的。
王叔文是个什么样的人,让历史学家争论去。
我们只知道他撺掇的“永贞革新”历时一百四十六天后失败了,而参与其中的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被贬为远洲司马,史称“八司马”。
王叔文被赐死,顺宗也被迫退位,而我们的主人公刘禹锡,也开始了他历时二十三年的贬谪之路。
在历经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之后,他来到了安徽和州。
我们的故事刚刚开始。
2.那是公元825年的一个春天,安徽和州(历史上也叫历阳,后面老刘的诗里会用到这个地名,所以先介绍一下)杨柳青青、桃花盛开。
这里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边缘,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裕溪河、牛屯河、德胜河并行注入长江,哦对不起,原谅我太热爱地理。
总之老刘来到这里很高兴,虽是贬官,毕竟从“巴山楚水凄凉地”来到了这还算富庶的地方。
不过老刘没有想到将要在这里遭遇他人生中的一个大人渣,而且这个人渣还会成就他千秋的美名,这个人就是策知县。
《刘禹锡陋室铭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给你们讲讲刘禹锡写《陋室铭》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刘禹锡的叔叔。
他呀,学问可高啦,但是运气不太好,当官的时候被坏人陷害,就被贬到了一个小地方。
那个地方的房子又小又破,可刘禹锡叔叔一点都不难过。
他把这个小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还在房子里摆上了自己喜欢的书和琴。
有一天,他的好朋友来看他,看到这个小破房子,就说:“你住的地方也太差啦!”刘禹锡叔叔却笑着说:“这房子虽然小,但是我住得开心呀。
”然后他就写了一篇文章,叫《陋室铭》。
小朋友们,刘禹锡叔叔是不是很厉害?《刘禹锡陋室铭的故事》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刘禹锡叔叔的故事。
刘禹锡叔叔住的那个小房子,周围环境也不太好。
可是他觉得没关系,他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意思就是,山不一定要高,有神仙住就会出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在就有灵气。
他觉得自己的小房子也是这样,虽然简陋,但是他在这里很自在。
他每天看看书,弹弹琴,和朋友们聊聊天,日子过得可有意思啦。
他把这种心情都写在了《陋室铭》里。
小朋友,你们喜欢刘禹锡叔叔的这种心态吗?《刘禹锡陋室铭的故事》小朋友们,再听我讲讲刘禹锡写《陋室铭》的事儿。
刘禹锡叔叔被贬之后,住的地方很简陋。
但是他不在乎,还觉得挺好。
他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就是说,这虽然是个简陋的房子,但是只要我品德好,就没关系。
他在房子里,和朋友们一起讨论学问,有时候还写诗。
他写的《陋室铭》,让很多人都知道了,就算住的地方不好,只要心里开心,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做,也是很幸福的。
小朋友们,要向刘禹锡叔叔学习哟!。
刘禹锡与陋室铭的故事概括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讲讲刘禹锡和他那超有名的《陋室铭》的故事。
刘禹锡啊,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的人生就像一场奇妙的冒险。
你想啊,他被贬官了,一般人肯定垂头丧气,觉得世界都塌了。
但刘禹锡可不是这样,他就像个打不倒的小强,反而在那简陋的小屋里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他住的那陋室,哎呀呀,要是换了别人,估计得天天抱怨。
可刘禹锡呢,他觉得那有啥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他就觉得这陋室啊,虽然破破烂烂的,但只要自己住得开心,那就是最好的地方。
这就好像你有个小小的房间,虽然不大不豪华,但那是你的小天地呀,你可以在里面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
他在那陋室里和朋友们谈天说地,吟诗作对,多惬意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瞧瞧,人家这朋友圈,都是有文化的人呢。
这就跟咱现在一样,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那感觉多棒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他在陋室里还能弹弹琴,看看书,这生活简直不要太美好。
咱有时候也得学学刘禹锡,别总是追求那些物质的东西,精神上的满足才更重要呢。
你说他厉害不厉害?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还能写出这么经典的文章。
《陋室铭》就像是他对生活的宣言,告诉大家他不在乎外在的条件,只在乎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这就好比你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反而笑着面对,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乐观精神呀!想想我们自己,有时候遇到一点小挫折就觉得天要塌了,和刘禹锡比起来,我们是不是太脆弱啦?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生活给我们什么样的境遇,我们都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都要努力去寻找生活中的美好。
咱再回过头来看看那《陋室铭》,那字里行间都透着刘禹锡的豁达和坚韧。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是多么让人向往的生活状态啊!所以啊,朋友们,咱要向刘禹锡学习。
别管遇到啥困难,都要像他一样笑对人生。
咱的生活也许没有那么多的大起大落,但我们也可以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快乐和精彩。
就像刘禹锡在那陋室里一样,活出自己的潇洒和自在。
刘禹锡和陋室铭背后的故事嘿,咱今天就来讲讲刘禹锡和那《陋室铭》背后的故事哈。
刘禹锡这家伙,那可是个有个性的主儿。
当时他被贬到了一个小地方,住的地方那叫一个简陋啊,要是搁咱一般人,可能就得唉声叹气了。
可刘禹锡不,他还挺乐呵。
他看着自己那小破屋,嘿,灵感来了,大笔一挥就写下了《陋室铭》。
你说他这是不是挺逗的,别人都嫌房子破,他倒好,还能写出篇文章来。
他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意思就是说啊,这房子虽然简陋,但是我刘禹锡在这儿啊,它就不普通啦。
他还说什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你瞧瞧,这台阶上都长苔藓了,他还能这么诗意地描述。
这要是咱,可能就只想着怎么把这苔藓弄干净咯。
还有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这朋友都是些有文化的人呢,天天在这陋室里谈天说地,好不快活。
刘禹锡在这陋室里过得那叫一个自在,虽然条件不好,但他的精神世界那可是丰富得很呐。
他就像个倔强的小孩,不管环境多糟糕,他就是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哎呀呀,这就是刘禹锡和《陋室铭》背后的故事啦。
你看,刘禹锡就是这么个特别的人,他的这篇文章也成了经典。
咱以后要是遇到啥困难,也学学刘禹锡,别光知道抱怨,得像他一样乐观面对,说不定咱也能写出篇厉害的文章来呢!哈哈,就说到这儿咯,咱下次再聊别的故事哈。
刘禹锡陋室铭的故事概括刘禹锡陋室铭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刘禹锡在其绝寿之夜写下的一首寓意深沉,充满悲痛情怀的诗篇。
这首诗篇描述了作者在离别世间和伤悲痛苦的心情,言犹在耳,使人感到落泪。
这首陋室铭的起源要追溯到刘禹锡的家乡,福建梅县。
在元代,梅县的边塞乡村里有一户人家,住着一位绝艺的书法家刘禹锡和他的家人。
禹锡一生耕耘不辍,终于在其绝寿之年,他决定要发出自己的言论,就是这首陋室铭。
在陋室铭中,刘禹锡写道:“岁月无情只须自知,把心提起离家出旅。
大道谦谦从容郎,萧萧秋风叠三更。
一壶空酒轻重劳,十行书草有谁唱。
”这句诗表达了刘禹锡的对家的思念之情,他不禁想念中国深厚的家庭文化,也表达了他对岁月无情的自嘲之情。
他在这首诗里抒发出自己的离别之愁,他深谙无常,毕竟自己已经老去,无法再见到他爱的母亲了。
后来,这首陋室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受到了众多读者的欢迎,展现了刘禹锡真诚的心灵世界,充满悲凉情怀,动人心弦。
它也成为了一首典型的表现儒家思想的诗歌,在内容上,它探讨了关于实践的哲学主题,表达了家庭教育、忍耐和自强不息的道理。
它的每一句话都深刻地诠释着儒家思想中爱国敬业的精神,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此外,《刘禹锡陋室铭》的思想也被注入到其他文学作品之中,成为多种文学作品的灵感来源。
从古典诗歌到现代小说,都可以发现它的影子。
可以说,当代文学创作正在以不同的形式重建刘禹锡陋室铭所抒发的思想。
新近出现的小说《刘禹锡陋室铭》,正是利用陋室铭的视角,讲述21世纪刘禹锡古家庄的故事,把刘禹锡陋室铭的思想推向新的领域,并赋予新的生命力。
总之,刘禹锡陋室铭再现了刘禹锡的真诚心灵世界,表达了他对家的思念、对无情岁月的自嘲和对生命的认知。
更重要的是,这首陋室铭充满深意地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敬业以及追求自强不息的哲学思想,它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同时也为当今小说家提供了灵感来源,催生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颖作品。
刘禹锡写《陋室铭》的故事。
想一想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文章的主要内容
故事起因:
唐代前期,刘禹锡与其父刘子和夫妻俩在中原低洼的杨柳庄中完成了他们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品《陋室铭》。
故事经过:
刘禹锡和他父亲刘子和一直忍受着低洼的杨柳庄中的贫困生活,但他们一直坚持学习,并不断致力于磨砺写作技艺。
最后,他们完成了他们最伟大的作品《陋室铭》,这首诗不仅被评价为“自古以来,最具正义精神的诗”,也被认为是“古今簿”的精神母亲。
故事结果:
完成《陋室铭》后,刘禹锡开始打破以往传统,开创他个性化的文笔风格,成为唐代最具有影响力的诗人,树立起一个重要的历史典范,被誉为“诗圣”和“禹锡古体诗之祖”。
《陋室铭》不仅被世人所熟知,而且一直启发着许多其他诗人和文人的灵感,直至今日仍一首经久不衰的佳作。
《陋室铭》小作文刘禹锡的一天话说这刘禹锡,在一个阳光并不怎么明媚的清晨,从那嘎吱作响的破床上缓缓坐起。
他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打了个大大的哈欠,“哎呀妈呀,这觉睡得可真不咋舒坦。
”他住的这陋室啊,面积小得可怜,还四处透风。
刘禹锡伸了个懒腰,简单地整理了下那皱巴巴的床铺。
瞧瞧这屋子里,墙皮脱落得那叫一个厉害,就跟长了癣似的。
他慢悠悠地走到那破旧的木桌前,上面摆着几本泛黄的书卷,还有一支快没毛的毛笔。
刘禹锡拿起笔,在砚台上蘸了蘸,寻思着写点啥,可琢磨了半天,也没憋出一个字来。
“算了算了,肚子都咕咕叫了,还是先弄点吃的要紧。
”他走出屋子,来到小院里。
这小院也是破败不堪,杂草长得比菜都高。
刘禹锡挽起袖子,准备薅几把菜,中午好对付一口。
“嘿哟,这草咋这么结实,跟我较上劲了是不?”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弄了点可怜巴巴的青菜。
回到屋里,生火烧水,那炉灶里的烟直往屋子里冒,呛得他直咳嗽。
“咳咳咳,这啥破炉灶啊,熏死个人嘞!”好不容易把水烧开,把菜简单地煮了煮,就算是一顿饭了。
吃过饭,刘禹锡决定出去溜达溜达。
走在那乡间的小路上,看着别人家的大宅子,心里倒也没啥羡慕的。
“房子大有啥用,我这陋室自在着呢!”正走着,碰到了村里的几个熟人,大家扯着嗓子闲聊了几句。
“老刘啊,你这日子过得可够清苦的哟!”刘禹锡笑着回道:“清苦?我这叫逍遥自在,你们不懂!”溜达了一圈,回到陋室。
他坐在那摇摇欲坠的椅子上,闭上眼睛,开始构思自己的文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写着写着,不禁笑出声来,“哈哈,我这陋室也能有这般妙处。
”到了傍晚,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刘禹锡点上一盏油灯,那微弱的灯光在这昏暗的屋子里摇曳着。
他继续奋笔疾书,全然不顾那蚊虫在耳边嗡嗡作响。
“哎呀,这些个蚊虫,别来捣乱!”写累了,他站起身来,活动活动筋骨。
看着这满屋的简陋陈设,心里却是满满的满足。
“这陋室虽陋,可也是我的一方天地。
”夜越来越深,刘禹锡终于完成了他的大作。
《陋室铭》小作文刘禹锡的一天在一个阳光还没完全睡醒的清晨,刘禹锡从那张略显破旧但充满温馨的床上悠悠转醒。
他伸了个大大的懒腰,嘴里嘟囔着:“这觉睡得,可真舒坦呐!”他起身,简单地整理了一下自己那有些褶皱的衣衫,推开了那扇有些吱呀作响的门。
清晨的微风带着些许凉意,轻轻拂过他的面庞,让他顿时清醒了不少。
刘禹锡的陋室虽然简陋,可他却十分喜爱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小天地。
他先是走到院子里的那口小水井旁,打了一桶水,开始洗漱起来。
井水冰凉刺骨,让他忍不住“嘶”了一声,可嘴里却念叨着:“这水啊,虽凉,却能让人精神一振!”洗漱完毕,他走进那小小的书房。
说是书房,其实不过是一个堆满了书籍和笔墨纸砚的角落。
他拿起昨天未看完的书卷,坐在那张有些摇晃的木椅上,认真地读了起来。
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洒在他的身上,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斑。
读了一会儿书,刘禹锡感觉肚子有些饿了。
他走到厨房,准备给自己弄点吃的。
厨房里的家伙什虽然简单,但他却得心应手。
他点燃了炉灶,往锅里添了些水,准备煮点粥。
在等待水开的过程中,他也没闲着,顺手切了点咸菜,那刀工虽说不上精湛,但也还算熟练。
“咕噜咕噜”,水开了,他把淘好的米倒进去,用勺子搅拌了几下,然后就守在炉灶旁,时不时地添点柴,眼睛还不忘盯着锅里的粥,生怕煮糊了。
“这煮粥啊,也是个技术活,火候可得掌握好喽!”他自言自语道。
不一会儿,粥煮好了,香气弥漫在整个陋室里。
刘禹锡盛了一碗粥,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就着咸菜,吃得津津有味。
“嗯,自己煮的粥,就是香!”他边吃边笑着说。
吃完早饭,刘禹锡决定出门走走。
他沿着那条熟悉的小路,漫步在乡间。
一路上,他看到了金黄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杆,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他还看到了一群在田间嬉戏的孩童,他们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让他的心情也跟着愉悦起来。
走着走着,刘禹锡来到了一条小溪边。
溪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沙石和游动的小鱼。
他蹲下身子,用手轻轻拨弄着溪水,感受着那丝丝凉意。
刘禹锡写陋室铭的背景故事嘿,你们知道吗?刘禹锡这个人可太有意思啦!
有一天,我正在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玩得正欢呢,就听到大人们在谈论刘禹锡。
“哎呀,刘禹锡被贬官啦!”“可不是嘛,听说他到了个穷地方呢。
”我一听,好奇心立马就被勾起来了,这刘禹锡是谁呀?为啥被贬官了呢?
后来我才知道,刘禹锡可是个大诗人呢!他因为一些事情得罪了人,就被贬到了和州。
这和州呀,可不是个好地方,又小又破的。
刘禹锡到了那儿,一开始住的地方还挺小的。
他的那些官儿同事们就想看他笑话,故意给他找麻烦。
“刘禹锡,你这住的地方也太小啦,跟个老鼠洞似的。
”一个官员阴阳怪气地说。
刘禹锡可不生气,他笑着回答:“小是小了点,但也能住人呀,我觉得挺好的。
”
可是那些人还不放过他,又给他换了个更小的房子。
刘禹锡还是没发火,他看着那小小的房子,心里想:“这有啥呀,房子小,我的心可不小。
”
于是呀,他就提笔写下了那篇大名鼎鼎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他这是在说,房子虽然简陋,但是只要我品德高尚,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可真厉害,用一篇文章就把那些想看他笑话的人给怼回去了。
哇,我觉得刘禹锡真是太牛啦!他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还能保持乐观的心态,还能写出那么好的文章。
这就好像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只知道哭鼻子,要像刘禹锡一样,坚强面对,说不定还能有意外的收获呢!这就是我从刘禹锡写《陋室铭》的故事里学到的,你们觉得呢?。
刘禹锡愤写《陋室铭》
刘禹锡因为热心支持王叔文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的权贵宠臣,被贬到今天的安徽和县当通判。
和州的知府姓策,妒贤嫉能的小人。
他看到刘禹锡不得势,就有意给他小鞋穿。
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州只在城南三间小屋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欣然在自己的房上悬挂了这样一幅对联: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
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这三间小屋的喜爱,也表明了自己的心志。
这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州,他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减小到一间半。
这一间半小屋位于河的边上,附近是一排排杨柳。
刘禹锡看到这些景色,欣然命笔,又写了这样一幅对联: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
策知州见刘禹锡仍不买他的账,连肺都快要气炸了。
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
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就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
刘禹锡身居陋室仍不改其高洁之意,实在难能可贵。
《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闻天下。
如今,刘禹锡当年的陋室位于安徽和县城中,3幢9间呈品字状的房屋,斗拱飞檐,白墙黑瓦,典雅古朴,静谧灵秀。
石铺小院绿茵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蕴秀,令人似乎嗅到浓郁的翰墨馨香。
院内东侧小巧精致的亭内,立有“《陋室铭》碑石”,上刻流传千年的《陋室铭》全文,字为书法家孟繁青所书,风骨端凝,清秀悦目。
主室正中,有刘禹锡立像一尊,潇洒庄重,上悬“政擢贤良”匾额。
陋室占地不广,踱步其间,似觉人与自然在此得到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