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81.00 KB
- 文档页数:6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感悟诗人或渴求人才,或立志建功立业,或追求平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情感、抱负与襟怀。
二、初步了解魏晋诗歌体裁发展变化、题材内容更加广泛的特点,体会三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三首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情基调的把握。
教学难点《归园田居》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的认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动荡不已的混乱时期但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却十分活跃,诗歌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产生了曹操、曹植、陶渊明这样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
本课就来学习这三位诗人的代表诗作。
二、初步感知1、教师范诗三首诗,也可放录音。
2、学生自读,对照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3、学生放声诵读三首诗,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内容,把握诗的情感基调。
教师对诵读作适法的提示指导。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分别找三名同学朗读,然后集体朗读。
在此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不要分小组诗论,时间宜短)和教师的点拨,明确三首诗的情感基调。
曹操的《短歌行》:慷慨、深沉,朗读时速度稍慢,但不能低沉,更不能悲戚,要读出气魄。
曹植的《白马篇》:昂扬,刚健,朗读时速度宜稍快,但不能轻飘,要读出少年英雄的气概。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喜悦,平和,宁静,速度较慢,语调宜平,要读出诗人陶醉于田园生活的喜悦心情,决不能慷慨激昂。
三、师生共同研讨1、《短歌行》是否以抒发因“人生几何”而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为主?为什么?研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诗中的具体语句中得出结论:诗人迫切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才,以实现“天下归心”的政治抱负(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契阔谈燕,心念旧恩”等诗句)。
《诗三首》导学案高一语文组侯妤昕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五言诗的基本特征;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欣赏诗歌的语言美、艺术美,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涉江采芙蓉》中的游子思乡之情;曹操思贤若渴及统一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陶渊明厌恶官场、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学法指导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知识链接1•文学常识(1)魏晋南北朝是古代五言诗大发展的阶段,五言诗代替了四言诗,超过了辞赋,在文坛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_______ 的《_______ »,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
从内容上看,主要抒写游子思妇相思之苦,对社会动荡之不满,时光短暂之感……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艺术上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浑成” 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感情特征:感伤、苦闷。
(2)曹操(15122Q),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3安徽亳州)人。
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大魏武皇帝”。
(3)陶渊明(3612刁,又名_________ ,字_______ 。
东晋田园诗人、散文家、辞赋家。
潯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
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抒写田园生话的恬静和谐。
他的诗语言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自然, 诗味醇厚绵远,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此后,田园诗不断充实、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
课文是第一首。
《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诗三首》的学习主要在于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了高一语文《诗三首》的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涉江采芙蓉》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2、自由朗读3、个人朗读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
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主编人:李光群审核:刘纯冰分管领导:肖华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背诵并能准确默写这三首诗。
2.准确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和意义,提升学生朗诵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仔细品味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提高诗歌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概括赏析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情投入,感悟作者感情,学习作者可贵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仔细品味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提高诗歌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概括赏析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这三首诗,发挥想象,努力领会诗歌意境。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目标:1.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与《归园田居》。
2.品味鉴赏这两首诗的意象美与意境美【自主预习学案】【知识链接】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 1、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
2、滋:当“繁”解释。
“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
3、荣:犹“花”。
4、致:送达。
5、贡:献。
一作“贵”。
译文:庭院里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诗三首学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诗三首学案诗三首学案(精选2篇)诗三首学案篇1内容感知《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这些诗的艺术成就颇高。
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2.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大致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准确理解古诗中的字词含义,掌握诗句的基本意思。
2. 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
1. 深入理解古诗所蕴含的哲理,并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2. 体会不同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独特风格。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同学们,咱们今天要开启一场古诗之旅啦。
古诗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小宝藏,每一首都藏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呢。
今天咱们要一起学习六年级下册第三课的古诗三首,大家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啦?(二)学习第一首古诗(15分钟)1.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3分钟)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不认识或不确定读音的字。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纠错。
2. 理解字词,疏通诗句(8分钟)结合课下注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
例如:“XX”这个词啊,在古代是这个意思,现在咱们可能不这么用了,就像穿越到古代去和古人对话一样,得搞清楚他们的用词习惯。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逐句解释诗句的意思。
可以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来说一说。
教师针对学生的解释进行补充和纠正,确保学生准确理解诗句。
3. 体会意境,感悟情感(4分钟)教师通过描述一些画面或者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
比如说:“想象一下,诗人当时站在XX地方,眼前是XX景色,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说说从诗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是高兴呢,还是有点忧愁?鼓励学生从诗句中找出依据。
(三)学习第二首古诗(15分钟)按照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步骤,进行第二首古诗的学习。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两首古诗的异同。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优秀7篇)《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朗读并且背诵诗歌教学难点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岱宗()决眦()搔更短()不胜簪()2、填空杜甫,字,是我国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
二、指导学习研讨1、学习《望岳》1)情境导入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3)检查预习情况4)整体感知a、播放录音《望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5)探究赏析《望岳》a、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多媒体投影):b、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
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c、作者当时为什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d、合作探究: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2、学习《春望》1)整体感知a、播放录音《春望》,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诗三首教案引言本教案设计的主题是“诗三首”,旨在通过学习和欣赏三首不同类型的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诗歌,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审美情趣,并且激发他们对语言表达的兴趣。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类型的诗歌,如抒情诗、叙事诗和描述诗;•能够欣赏和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美感;•提高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诗歌一:《静夜思》教学目标•了解抒情诗的特点;•理解《静夜思》的情感表达;•能够朗读和理解《静夜思》。
教学步骤1.引入诗歌《静夜思》,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夜晚的感受和想象。
2.介绍李白和《静夜思》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3.逐句解析《静夜思》,解释诗句的意义,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4.学生朗读《静夜思》,让他们尽可能地理解并传达诗歌的情感。
5.学生个别或小组创作一首与夜晚有关的抒情诗,可以借鉴《静夜思》的写作方式和意境。
诗歌二:《咏鹅》教学目标•了解叙事诗的特点;•理解《咏鹅》的情节和表达方式;•能够朗读和理解《咏鹅》。
教学步骤1.引入诗歌《咏鹅》,让学生猜测诗歌内容。
2.介绍骆宾王和《咏鹅》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3.逐句解析《咏鹅》,解释诗句的意义,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情节和表达方式。
4.学生朗读《咏鹅》,让他们尽可能地理解并传达诗歌中的情节和表达。
5.学生个别或小组创作一首关于动物的叙事诗,可以借鉴《咏鹅》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方式。
诗歌三:《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目标•了解描述诗的特点;•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意境和意义;•能够朗读和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
教学步骤1.引入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让学生猜测诗歌内容。
2.介绍白居易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3.逐句解析《赋得古原草送别》,解释诗句的意义,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意义。
4.学生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让他们尽可能地理解并传达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杜甫诗三首》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近体诗的相关常识和杜甫的身世经历;2.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阅读指导:(一)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此诗始于唐代。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
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
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
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到底。
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
所谓“失粘”,应该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
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
(二)生平及写作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
班级姓名《诗三首》导学案【课题】《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诗歌体例,唐以前诗歌基本特点以及乐府诗歌相关知识。
2.知人论世,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作品特色。
3.初学用典手法,了解其用法。
4.背诵诗歌。
二、能力目标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并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理解诗歌思想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三、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情怀,领悟诗人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重难点】一、重点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并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理解诗歌思想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二、难点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赏析诗歌。
【学法指导】诵读法【知识链接】1.《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2.《钗头凤·红酥手》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钗头凤·世情薄》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3.《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诗三首》教学设计(通用13篇)《诗三首》篇1教学内容: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教学目标: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1,齐读课题.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二,指导预习.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2,朗读古诗.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三,检查预习.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四,学习《墨梅》1,了解诗人解诗题.(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 (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1)教师范读.(2)指名学生读.(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A.指名试读.B.理解字义.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D.进一步理解.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 (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 (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 (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A.指名试读.B.理解字义.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D.进一步理解.墨梅还有什么特点 (清香的气味)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 (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3,朗读全诗.4,总结全诗:(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五,作业:1,背诵《墨梅》.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学内容: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教学目标: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指名背诵《墨梅》.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二,学习《竹石》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省)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是"扬州八怪"之一.(2)理解诗题.(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2,抓字眼,明诗意.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破岩:山岩的裂缝处.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劲:坚韧不拔.任尔:随你.人,任平.尔,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3,想意境,悟诗情.(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你喜欢竹子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作者非常喜欢竹子.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三,学习《石灰吟》.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1)指名读.(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2,教师点拨.(1)知诗人,解诗题.《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2)抓字眼,明诗意."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3)想意境,悟诗情.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D.朗读全诗.四,总结复习.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 (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五,作业.1,朗读背诵古诗.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诗三首》教学设计篇2【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羡xi n慕:看到别人的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诗三首》学案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钟嵘《诗品》说:“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句话评价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古诗十九首》是代《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诵读课文自由读、齐读课文,读出诗韵与节奏。
五言诗朗读指导: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五言诗在断句上一般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四、逐句解读,把握情感1、解读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扩展提问:这两句诗作为正式诗歌的起首,有何特色?2、解读第三、四句:采之欲为谁,所思在远道扩展提问:第三、四句的语气如何?这样表达有何效果?3、解读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扩展提问:第五、六句中,“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并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解读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扩展提问:最后两句有何特色?五、课堂小结相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销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感觉距离产生美本诗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使学生领略古人的才情与风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的基本知识,古诗的朗读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古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古诗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2)介绍本课所学的三首古诗:《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将进酒》。
(3)让学生简要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以便了解学生对古诗的初步认识。
2. 学习古诗基本知识(1)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韵律美。
(2)分析古诗的格律、韵脚等基本知识。
(3)讲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
(4)让学生自由发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古诗的内容。
3. 学习古诗朗读技巧(1)教授正确的发音方法,如平仄、声调等。
(2)指导学生进行分节朗读,注意停顿、语速等。
(3)让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4. 体会古诗意境(1)让学生自由发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的画面。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将进酒》。
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古诗的朗读技巧,并体会到了古人的才情与风采。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继续热爱古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孔雀东南飞》《诗三首》复习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孔雀东南飞》《诗三首》复习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孔雀东南飞》《诗三首》复习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随着文学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得到了越来越好的提高。
而学生的文学学习,对于诗歌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诗歌是经典文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丰碑,感受古代文人学士良好情操的重要管道。
本文为《孔雀东南飞》《诗三首》(人教版高一必修)复习学案的教案设计,无疑是对学生们的文学修养的一次重要的深化。
一、教材分析1. 教材特点《孔雀东南飞》《诗三首》是《人教版》高一必修的经典文学课本之一,其中《孔雀东南飞》是清代魏源所作,这首诗表现了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的思想情感;《登高》、《相思》和《静夜思》则是唐代杜甫、王维所作,这三首诗体现了唐代士人的高尚品格和独特情怀。
2. 学生素质一般高一学生进行文学修养的努力程度高,特别是对于初识古代文学的学生。
但是因为语文是语言产生器,而学习诗歌时需要学习难以理解的字句,因此高中生对于诗歌的学习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师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学生对于古典文学有清晰的认识,既得到了语文素养的加强,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经典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写作手法(2)通过学习书本上的诗歌文字和诗歌背景,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高国学素养。
(3)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创造性2. 技能目标(1)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能力,及从诗歌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诗歌朗诵提高学生与文学之间的亲密程度。
3. 情感目标(1)加强审美素养,培养对于文学和诗歌的热爱(2)加强自信和自律的培养,提升个人气质的提升三、教学步骤1. 引入针对学生们接触古典文学诗歌的经历和能力,以“从熟悉的地方开始”为出发点。
教师可以采用一首小学课本里的唐代古诗《鹅》来开始讲解与引进这些诗歌。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导学案7.《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进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可以正确明白诗歌的主题意义:3.运用翻译的办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可以掌握鉴赏诗歌的办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味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五言诗朗读指导:五言诗能够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可以更灵便细致地抒情和叙事。
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所以,它更为习惯汉往后进展了的社会日子,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要紧形式之一。
五言诗在断句上普通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
本诗采纳二三字格式断句,然而在朗诵的时候能够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刻。
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知识链接】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具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讲:“古诗十九首,别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危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2.“古诗”的原意是占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具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同时进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初唐往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往常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内容,翻译成为现代诗。
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初步把握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一学时自学预习案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2、曹操(155-220),字,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大皇帝”。
曹操:“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一一〈〈述志令》许劭:“子治世之能臣,。
” 一一〈〈魏书》作为:A政治家(丞相):曹操挟,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B军事家(统帅):曹操讨,灭,统一北方C文学家(诗歌领袖):曹操是文学的领袖受〈〈》的“尊刘抑曹”思想影响,后世多不能公平地评价曹操,而学习〈〈短歌行》能从历史的高度上更好的认识曹操,更好地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3、陶渊明(365 — 427),一名,字,自号" ”,私谥靖节,潟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的人生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
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抒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话的恬静和谐。
他的诗语言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自然,诗味醇厚绵远,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此后,田园诗不断充实、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诗派。
〈〈归园田居》共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班级:_____【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巧的能力。
3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自主预习】一、走近作者1、的离愁和相思。
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2、历史上的曹操形象曹操(155---220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
他实行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启示。
有《曹操集》。
3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365—427)“五柳先生”西南)人。
东晋时期诗人,孟嘉的女儿。
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
第三时期,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
39“先师有”,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即日二、写作背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又在著名的官渡之,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54岁的曹《短歌行》。
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42岁。
课文是第一首。
《归园田《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三、相关链接诗歌形象分类解析(1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2a.心裁剪、设计的。
一般有:地域等)、场面描写色彩描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
想”的思路进行分析鉴赏。
b.物象: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描写特征的词语,凸现其自然属性,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形象A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罗人才统一北方军,封魏王。
曹操死后,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建安文学的领袖。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诗风:慷慨悲凉.何时可掇.三匝.契阔谈讌.吐哺.越陌.度阡.芙蓉..赠遗羁..鸟守拙.狗吠.树颠.榆柳荫.后檐【探究·核心知识】互动探究(合作、探究、展示)阅读文本选段,完成4~6题。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呔3项是( )(3分)A.少无适俗韵..B.桃李罗.堂前C.虚室有余闲..D.依依墟里..烟4的一项( )(3分)ABC.“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D5.对这首诗的分析,分)A比喻贴切。
BCD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方法指津中心阐发式扩展【典例探赜】阅读《短歌行》,完成7~9题。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6.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6分) 6.诗中两次出现“相去”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指明“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拓展·经典赏析】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注释]1.重行行:行了又行,走个不停。
2.胡马:意指北方的马。
古时称北方少数民族为胡。
越鸟:南方的鸟。
越指南方百越。
3.缓:宽松。
衣带日已缓:表示人因为相思一天比一天瘦。
4.浮云蔽白日:想象游子在外被人所惑。
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⑤。
常恐霜霰至⑥,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野外:这里指农村。
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
②轮鞅(yāng):鞅是拉车的皮带,这里指车马。
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
④墟曲:即指村落。
披草:拨开野草。
⑤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
⑥霰(xiàn)小雪珠。
龟虽寿【东汉末年】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词语注释(1)操所作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四章。
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此诗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
(2)“神龟”二句: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
寿,长寿。
(3)竟:完毕,结束,这里指死亡。
(4)“螣蛇”二句:螣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变成灰土。
螣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乘云雾升天。
(5)骥:良马,千里马。
(6) 伏:趴,卧。
(7)枥(lì):马槽。
(8)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
(9)暮年:晚年。
(10)已:停止。
(11)盈缩:指人的寿命长短。
盈,增长。
缩,亏,引申为短。
(12)但:仅,只。
(13)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身心健康。
怡,愉快、和乐。
(14)永:长久。
永年:长寿,活得长。
(15)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是附文,跟正文没关系,只是抒发作者感情,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
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基础梳理】1、字音略2、背诵默写略【能力提升】3、答案A俗韵,情趣4、答案D项里的“社会制度”说法不正确,这里比喻官场生活。
5、答案D全诗是写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后的生活情景,并非从“进入官场”到“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随堂·自我测评】6、答案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7.答案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曹操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遇到不少挫折和失败。
他深感奋斗中的艰难,也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短暂之叹。
但这一“叹”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者的消极之“叹”,而是一位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立业雄心的英雄之叹。
“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
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是积极昂扬的精神。
8.答案说明诗人自己一方面感到生命易尽,一方面则更加激励起及时建功立业的思想,渴望有更多的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课后·知能提升】1. 答案:D 解析:D项,“自然”应是和官场生活相对的田园生活。
2.答案:D解析:D项“尘网”,古今都是指尘世的罗网。
A项“同心”,古义指感情深厚;今义指齐心。
B 项“几何”,古义指多少;今义指几何学。
C项“沉吟”,句中指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今义指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3. 答案:A 解析:对偶句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句子。
4. 答案:C 解析:注意结合诗句中突出季节特点的词语。
5.答案:(1)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2)唯有杜康青青子衿(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4)周公吐哺天下归心(5)羁鸟恋旧林开荒南野际(6)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6.答案:诗中两次出现“相去”,不是无意义的重复。
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
这都是诗中主人公思念远行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