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9.00 KB
- 文档页数:4
教案:15.1 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2. 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电荷的单位:库仑;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会转移或重新分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2. 让学生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单位和守恒定律,为后续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性质以及相互作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模型、气球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塑料尺吸引纸片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2. 知识讲解:介绍电荷的定义、性质、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电荷的单位;3.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5. 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电荷的单位和守恒定律。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一下什么是电荷?电荷有哪些性质?2.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电荷的单位是什么?请简述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2. 在讲解电荷的性质时,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在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4. 对于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练习;5. 拓展延伸:电荷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电子设备、电力系统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电荷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基本定律,它指出: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会转移或重新分配。
两种电荷教案(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什么实验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有两种电荷;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教具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验电一个,碎纸屑若干。
(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出现什么现象?答: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
提问(2):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你有过这种体会吗?你知道上面提到的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答:摩擦起电。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摩擦起电的知识。
摩擦起电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经常可以看到的。
那么,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哪些性质?头发为什么会随梳子飘起来?在这一节里,我们将继续进行学习和讨论。
2.进行新课(1)物体带电与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演示实验:①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就是因为梳子带了电,能吸引头发的缘故。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①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这种方法简单、常见。
下面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②接触带电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演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甲接触没有被摩擦过的橡胶棒乙,然后用乙去靠近纸屑、验电羽,观察橡胶棒乙能够吸引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这说明橡胶棒乙通过接触橡胶棒甲而带了电。
15.1 两种电荷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
(2)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相关现象;会用原子及其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3)培养学生的利用物理意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两种电荷》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五章第一节内容,本节需要一个课时。
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学生对内容理解好坏,兴趣的产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状况。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及电荷的定向移动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
【教学重点】自然界电荷只有两种电荷的推理确认。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气球、梳子、粉笔、衣服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师生共同欣赏漂亮的夜景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两种电荷》。
(多媒体播放视频——各种漂亮的夜景)教师:这些美丽的图片都离不开什么呀?学生:电。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五章的第一节内容《两种电荷》请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自主学习相关内容并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设计意图:从学生习以为常但又不能科学解释的生活现象入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点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二、新课讲授1、两种电荷(师生共同参与演示实验—通过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的体会物体带电教师: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我们说物体带了电?师生共同演示:用梳子摩擦头发可以使物体带电,用气球也可以使气球带电。
学生总结:物理学中,把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及电荷单位。
2.了解原子结构,知道元电荷e=1.6×10-19C,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3.了解自由电子。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和逻辑推理,来认识自然现象和揭示自然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实验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养成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原子结构的描述。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推理。
教具准备
玻璃棒、橡胶棒、纸屑、铁支架、验电器、丝绸、毛皮、带绝缘柄的金属棒。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毛料衣服很容易吸灰,这是什么原因?学习了本节知识后,我们就会知道。
二、合作探究
1.两种电荷
[演示]用绸子摩擦玻璃棒,然后将玻璃棒靠近碎纸屑,请同学们观察发生的现象。
[生]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纸屑。
老师给出摩擦起电的概念:
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板书)
[师]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师生共同探究:
让玻璃棒跟丝绸摩擦,橡胶棒跟毛皮摩擦,玻璃棒和橡胶棒均带上了电。
让带电的玻璃棒靠近带电的另一根玻璃棒,观察到什么现象?让带电的玻璃靠近带电的橡胶棒,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带电的两根玻璃棒靠近时互相排斥,带电的玻璃棒靠近带电的橡胶棒时互相吸引。
[师]引导学生归纳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师](介绍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大量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
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
[师]用什么仪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呢?
[生]验电器。
[师]出示验电器实物,介绍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绝缘支座。
[生]为什么用验电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呢?
[师]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箔片上带电荷量越大,张角越大。
[师]电荷是有多少的。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板书)
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称号是C。
2.原子及其结构
学生阅读教材P33-34,并思考下列问题:
(1)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2)原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3)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4)什么叫元电荷?其电荷量是多少?
(5)带电体的带电荷量有什么特点?
(6)在通常情况下,原子为什么呈中性?
点学生回答上述问题:(老师及时纠正与补充)
(1)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3)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比原子小得多。
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4)电子所带的电荷叫做元电荷,常用e表示,e=1.6×10-19C。
(5)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6)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电性。
3.导体和绝缘体
[师生共同活动]演示图15.1-4和15.1-5实验
(1)用橡胶棒连接,两个验电器金属箔的张角没有变化,说明电荷不能通过橡胶棒;用金属棒连接时,两个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发生了改变,说明电荷能通过金属棒。
(2)有的物体容易导电,叫做导体;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叫做绝缘体。
在金属导体中有能自由移动的电荷,我们把它叫做自由电子。
(3)金属、人体、大地、石墨及食盐水等是导体;橡胶、玻璃及塑料等是绝缘体。
三、课堂小结
1.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其单位是库。
4.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
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
5.有的物体容易导电,叫做导体;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叫做绝缘体。
四、安排作业
教材P35 1~3题
板书设计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1节两种电荷
1.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电荷量及单位
4.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