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课后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14.65 KB
- 文档页数:1
对圆柱与圆锥整理和复习教学的反思如何上好复习课,一直是困扰着广大数学教师的一个问题。
对传统的复习课,“先整理知识脉络,接着是有针对性的练习,最后再布置作业”这样的模式要进行改革。
下面,笔者就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的复习课教学,谈一谈如何上好数学复习课。
一、激活已有经验,增强操作欲望在这一章的教材内容中,学生需要记忆的计算公式非常多,而有的教师在复习时,首先就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与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及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甚至让学生一起把计算公式背出来。
这样的复习方式枯燥、无味,学生也只是机械地在背,并没有对公式进行理解与内化,造成学生在解决与圆柱体和圆锥体相关的试题时,只能死套公式来计算,一旦碰到灵活性题目,学生就不知道如何来解答了。
所以在复习时,笔者一改这种复习方法,给学生提供两根小棒,一根长40厘米,另一根长50厘米,组织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xx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圆柱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计算公式以及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活动二:想一想你能用这两根小棒组合成一个平面图形吗?想一想,如何旋转可以得到不同的圆柱体与圆锥体?复习课,其实就是让学生在回忆的过程中不断地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地归纳,能够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所以,“忆一忆”并没有让学生直接说出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与体积计算公式,也没有让学生直接说一说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而是让学生回忆一下这三个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这样,就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圆柱体与圆锥体的表象,形成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模型。
这种模型建立起来之后,学生就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公式来解决数学问题。
而“想一想”这道题目,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有一定难度。
出示这道题目时,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坐在座位上无动于衷,有的学生东张西望,有的学生低头不说话。
我知道,学生还不具备操作的能力,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
所以笔者及时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这两根小棒组合成一个直角时旋转成的圆柱体与圆锥体(如图1)。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柱圆锥》教学反思前言在六年级数学上册中,《圆柱圆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学生需要通过这个知识点来了解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概念、性质以及相关计算方法。
在本文中,我将就我的授课经验进行反思,分享一些以往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和改进措施。
教学经验1. 让学生感受实物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点时,我先准备了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真实的圆柱和圆锥来认识它们的形态和性质。
同时,我还模拟了相关的日常应用场景,如喝水杯、橙汁盒等,让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应用场景有更深刻的认识。
2. 讲非常接地气的例子圆柱和圆锥的计算方法相对来说会有些抽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讲解时使用了非常接地气的例子,如饮料瓶的体积计算、塞纳河灯塔的高度计算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实际的例子更好地掌握运用。
3. 核心问题重点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一些核心问题的掌握上有些困难,如圆锥的母线和侧面积的计算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在讲解时特别加重了重点,对相关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4. 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学习,如设计一个梯形木桶的高度和半径来计算木桶体积的大小等。
通过这种联系,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学习到的知识点,并把它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反思1. 需要更多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主要依赖于我的讲解,缺少学生自身的思考和独立思维能力的锻炼。
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互动环节,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独立思考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加强练习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计算方法时,许多学生都感到比较困难,因此,我需要更多地提供相关的练习题目,以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运用能力。
为此,我会利用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小组竞赛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欠缺培养。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我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圆柱和圆锥整理复习》教学反思铁路小学谢涛《圆柱和圆锥整理复习》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7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备课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回顾梳理,交流互补,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串成线,联成片,结成网,加深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进一步深入理解概念、计算公式和算理的本质,以达到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是思考的重点。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根据学生实际和学习起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为学生创设观察、比较、动手、动脑的空间,丰富其表象,训练形象思维,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整理、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使复习成为知识的唤醒、积累和升华的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如下空间:一、自由整理的空间,唤醒知识记忆这部分内容是我们刚刚学完的,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于是,我布置学生课前画一张这一单元的思维导图,目的是培养他们自主整理的习惯和能力,唤醒其知识储备。
同时,也帮助我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找准复习的起点,为系统的复习整理做基础的铺垫。
从学生完成的作业来看,真可谓是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有的同学连课堂上老师拓展的知识点都整理出来了,有的同学只整理出两、三个知识点,而且不全,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点,不管是全还是不全,都只是知识点的累积,各自分散,这就帮助我确定了这节课的重点: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征,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并感悟圆柱和圆锥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观察、比较的空间,构建知识网络系统梳理数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是本节数学复习课的最大特点。
本节课,我没有创设过多的情境去渲染课堂氛围,而是单刀直入出示课题。
借助学生的思维导图概括出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后,引导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观察、比较。
然后全班交流、补充、质疑,引导学生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表面积等几方面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起本单元的知识网络。
《圆柱与圆锥的整理复习》的教学反思作者:丁晓霞来源:《新课程·上旬》2018年第10期摘要:借助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复习,着眼于启发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圆柱;圆锥;整理复习;教学反思《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复习》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特点是基于思维导图工具下的整理与复习课,具体为以下三部分内容。
一、预学——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归纳和整理“整理复习”课的“预学”是学生自主回顾,再现知识的学习过程。
新课标要求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充分展示个性、张扬个性,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圆柱与圆锥的整理复习”一课的“预学”环节中,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自主归纳整理知识点。
要求学生在课前独立完成”。
这个活动的设计给学生留下了充足的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比较多,前后联系也比较紧密,学生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把一个单元的内容串联起来,融会贯通,抓住核心,提炼关键词,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把分散的知识点借由关键词、图像、颜色等组织整理成精炼的内容,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图。
学生通过独立的阅读和思考,把一个单元的知识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地呈现在一张思维导图上。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已经不是量的减少,而是质的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归纳概括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把思维的认识过程用图形的方式可视化地表征出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每个学生的思维途径不同,整理的结果也不同。
有的学生从圆柱、圆锥两个方面来梳理相关的知识点,有的学生从圆柱、圆锥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梳理相关的知识点,还有的学生从圆柱圆锥的认识、表面积、体积三个方面来梳理知识点,还有从圆柱表面积、侧面展开、关系、切面、体积、高和组成几个方面展开梳理的。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1、回顾本单元的知识内容,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巩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直柱体的表面积可以用“两个底面积+侧面积”来计算,直柱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
2、能运用有关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让学生体验掌握数学知识的成功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善于归纳总结、自我激励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归纳整理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体等表面积及体积之间的联系,理解圆柱和圆锥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梳理知识点1、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复习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
2、检查课前整理知识情况3、展示交流,复习知识点师:《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谁来汇报一下。
指名学生上台投影交流展示并说出整理过程4、本单元易错点(指名说)二、练习与思考你能计算下面各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吗?各个图形之间的特征有什么联系?1、表面积:(1)它们的表面积是多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师:长方体和三棱柱的表面积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2)你们有什么发现?它们的表面积都可以用侧面积+两个底面积来计算(3)课件演示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课件展示:侧面积+两个底面积2、体积(1)它们的体积是多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2)你有什么发现?它们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
3.议一议:有一位同学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你们认为他说得对吗?4、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底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三、综合应用1、一个酒瓶里面深30厘米,底面直径是8厘米,瓶里有酒深10厘米,把酒瓶塞紧后倒置(瓶口向下),这时酒深20厘米。
酒瓶的容积是多少毫升?(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2、用一底面边长为2分米,高为5分米长方体木料做一个最大的圆柱,木料的利用率是多少?四、拓展延伸有一张长为12厘米,宽为6厘米的长方形卡纸,如果要把它折成高是6厘米的长方体或者圆柱体,它们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出结果,然后全班交流汇总你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五、课后思考如果把它折成高是12厘米的长方体或者圆柱体,它们的体积是多少?六、总结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圆柱和圆锥单元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和程序安排:1、回顾本单元知识点。
2、完成知识整理表。
3、熟练完成概念辨析、基本练习和拓展练习等不同程度的练习。
主要努力方向:1、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以此来感受数学问题。
2、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把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又从生活中弥补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从而来认识数学问题。
3、引导学生做阶段性学习回顾与反思,并及时落实与检查,从学生典型性错误中寻找讲授重点。
成功之处:课的开始,对于情景的设计。
这个情景是我在备课时,学习别人的长处学到的,但它有不符合我们的地方,我就做了相应的修改,就形成了适合我班现状的情境设计。
这个情景深刻而有趣,巧妙地把学生引入了学习的氛围里。
不足之处:一、对于圆柱圆锥的计算数很大,很难算对,本节课堂上没有教给学生如何计算较大的数,没有教给一些技巧和方法。
二、对于本节课的练习题都是我自己设计出的,没有让学生自己出,锻炼学生的出题能力……
这是我上这节课的体会,如不正确,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桂阳县朝阳学校:李书向《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三大块。
这节复习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节课,引导学生在直观的观察与操作中,从“点、线、面、体”四个方面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沟通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容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这一节课,力求做到三沟通:一是沟通圆柱与圆锥两个立体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沟通立体图形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三是沟通探究问题的方法之间的联系。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1)实践操作法在平时的学习和探究中,尤其是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过程中,实践操作都是一种很好地帮助我们探究问题的方法。
在复习中学生虽然没有像新授课中运用地那么充分,但也可以从中进一步体会到:实践操作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复习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可以帮助自己更有效地说明问题,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2)类比与联想在引导学生思考“你怎么会想到将圆锥的侧面展开可以帮助我们探究圆锥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深化练习第3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追问“是什么使你想到了这种方法?试想在哪个公式的推导中运用到了类似的方法?”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回忆、总结自己的思维方式,体会类比与联想这两种认知策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3)转化思想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从未知向已知的转化过程。
但是数学思想方法是不能自发产生的,只有有意识的教学才能为学生所掌握。
本节课主要在引导学生思考圆锥表面积计算方法,回顾圆柱与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探究解决练习题第3题这个问题的方法时,引导学生体会转化法在数学学习中的普遍应用,使这种数学方法由隐性走向显性。
(4)极限思想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本计划在引导学生回顾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引导学生想像:随着将圆柱的每一份分得越来越窄,越来越窄时,所拼成的长方体的长会逐渐变成一条直线,拼成的也将不再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而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进而渗透极限思想。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堂复习课,对学生应该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我在课堂上重点课堂上重点 培养学生的两个能力:自己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基于这种理念,我摈弃了复习课给学生做大量习题的教学方式,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归纳整理知识,找出单元知识重点。
在应用上,我注重和生活的联系,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例作为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实际联系。
例作为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实际联系。
基本练习我设计了两道题,分别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以及圆锥的体积,着重对基本公式和计算能力的考查。
锥的体积,着重对基本公式和计算能力的考查。
综合性的练习我设计了六个:一是对圆柱形的占地面积(底面积)、体积和表面积的综合考查;二是对圆锥形的体积的间接考查;三是已知圆柱形的侧面积和底面半径,求圆柱的高,对学生逆向思维的考查;四是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的考查即将一块石头放进圆柱形容器里,器里,水面上生理水面上生理4厘米,求石头的体积(也就是在求上升的水的体积);五是一道选做题,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关系的考查;六是拓展思维训练,这道题是课外作业,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拔高训练,综合性较大。
这几道题目中既有表面积的计算,又有容积、体积的计算,并且密切联系课本和生活,涵盖了本单元所有的知识点;这几道道题目的练习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率。
反思这堂课,我能够按照课标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收获很大。
整节课堂以合作学习为主导,让学生自己整理本单元结构图,自己和同伴合作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师讲的较少,必要时给与指导和讲解,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必要时给与指导和讲解,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存在不足:这节课内容很多,各个环节进行的有些快,对于一些学困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环节,会跟不上节奏。
如果重上这节课,我会将课程内容分成两个课时,第一部分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归纳单元重点;第二部分探究实际应用,尤其是最后一个综合拓展,给学生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课后反思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页,练习一第1~6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础知识,进一步理解圆柱和圆锥间的关系,能正确地解答有关问题。
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表面积与体积的区别。
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自主学习、讲解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教程:一、复习指导:1、圆柱与圆锥各有哪些特征?2、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各是什么?3、怎样求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4、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系?(一)圆柱的特征:1、两个底面是半径相等的两个圆2、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3、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二)圆锥的特征:1、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2、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3、圆锥只有一个顶点,一条高。
(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三)基本公式1、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圆柱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3、圆柱体积=底面积×高V=sh4、圆锥体积=底面积×高÷3 V=sh÷35、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等底等高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二、知识的应用:一火眼金睛:⑴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
………………………( )⑵把一段圆柱形的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圆锥,削去的部分是原体积的2/3。
…( )⑶一个圆柱与圆锥等底等积,那么圆柱柱的高一定是圆锥的1/3。
………( )⑷如果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那么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 )二选一选(略)三填一填:1. 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得到一个( ),这个( )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 ),宽等于圆柱的(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 )。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课后反思
沙沟小学孙庆刚在设计这节复习课时,课前,先指导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多数学生整理得都比较完整,说明学生已形成了能力。
学生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后,还要强化教材的重点。
在复习圆柱和圆锥特征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说一说圆柱的特征,互相补充,学生说不到的,教师再进行补充。
这样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对立体图形的特征有了进一步明确的认识,学生更进一步形成了空间观念。
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又是本单元的另一个难点。
复习时,先让学生看书、交流,重温几个最基本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理解公式形成的过程,进而达到流利地复述,增强记忆的效果。
如:S侧=ch,S表=S侧+2S底,V柱=sh,
V锥= 1/3sh,其中侧重让学生流利地复述圆柱侧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等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学生在整理复习中就抓住了教材的重点。
为了深化这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还提出这样的问题:在S侧=ch 这个公式中,谁容易成为间接条件呢?题里往往告诉我们哪些条件呢?(r或者d)这样S侧=ch,这个公式就可以写成什么呢?
S侧 =2πrh或S侧=πdh,这样学生在掌握基本公式的基础上又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他们对公式又有了新的认识,学生就能灵活地运用公式,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这部分内容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
如,在教学认识圆柱体和圆椎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柱、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以便在课堂中交流。
认识圆柱、圆锥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需要创设和制作一个圆柱或圆锥形的物品,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
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如圆椎体积的教学,教材创设“如何知道像铅锤这样的物体的体积?”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注意提供给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探索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其中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应让学生在经历试验探究过程中获取,改变只通过演示得出结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