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五年级数学下册33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7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课标分析】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跨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³、分米³、厘米³、升、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³、1厘米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根据《课标》的要求与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7至28页的内容,安排在《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中第三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第一课时。
在此之前,教材安排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及其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等知识,它们是本课时学习的基础。
同时,“体积和体积单位”又是小学阶段进一步学习容积,学习圆柱体、锥体等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立体几何及高等数学的基础,是学生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的知识保障,还是逐步发展学生关于客观事物、几何形体大小关系等空间观念的重要环节。
二、教材地位“体积与体积单位”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五下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
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跨越。
“体积”概念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只有正确感知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才能理解体积概念,认识体积单位,形成其大小观念。
因此,引领学生正确全面地感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引导学生关注物体是“立体的、整体的”,而不局限于某个长度或某个面的大小是其中特别要注意的。
三、教学重难点体积与体积单位的意义及对“实验验证、类比、迁移”思想方法的感悟。
【学情分析】《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当前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虽然比以前有所提高,但还是正处于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①、理解体积的意义。
②、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③、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过程和方法目标:①、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理解体积的含义。
②、结合生活中的事物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②、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
二、教学过程1、设疑自探(创设情境,设疑导入)新课伊始,我问学生:“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想一想,小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它运用的是什么数学知识?让学生回答出石子放到瓶里后,水面就会上升,乌鸦就会喝到水,这时我总结说:石子放进瓶里后,就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引入课题,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
(板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看到课题,请同学们提出自己想知道的知识,并形成自探提示。
这里通过一个故事开始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会到我们的数学学习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自探提示:1、什么是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3、看一看(1cm3的物体是什么形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
4、想一想像这样1立方分米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它的棱长是多少?它有多大?它的定义?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
1立方米的正方体呢?2、解疑合探(演示导学,形成概念)(1)建立“体积”概念。
师出示实验一,“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说明:物体占空间]{板书}。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2、能正确区别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3.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1、建立体积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建立体积概念。
教学用具: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教具、1立方米的模型框架、量杯、沙子、水、铁钉、桔子、铁块、魔方。
生:学具盒。
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播放动画。
为什么把石子放时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二、动手实验,引出概念。
(一)实验一1、一个装满沙子的杯子,先放入一枚铁钉,(让学生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2、再放入一个魔方,发生了什么现象?(二)实验二:两个一样大的量杯,倒入同样多的水,拿出一个桔子和一个铁块(注意桔子的体积大重量轻,而铁块的体积小重量重)。
1、请学生掂一掂他们的重量。
2、猜测:这两个物体分别放入量杯中,哪个杯子的水面会升得高一些?3、请不同预测结果的学生放物体。
思考:出现了什么结果?为什么?板书:物体占空间物体占空产和它的重量有关系吗?和什么有关系?(三)感受:1、把手伸进有书包的桌仓,摸一摸。
2、从桌仓中拿出书包,手伸进桌仓摸一摸3、把铅笔盒、书放入桌仓后,手伸进桌仓摸一摸思考:三次摸的感觉一样吗?为什么?桌仓的空间有变化吗?明确:铅笔盒、书、书包都占空间,占据的空间不一样大小。
板书:大小(四)明确: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乌鸦喝水的故事。
说一说你周围物体的体积。
三、解决问题,理解单位1、引出体积单位(出示书38页图:电视机、影碟机、手机)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你是怎么知道的?(观察法)(出示教材39页上的两个长方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刚才的电视机、影碟机、手机,大家可以直接通过观察得出它们的大小。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第27、第28页的内容及练习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体会并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大小的概念,知道“体积”的含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初步掌握计量物体体积的单位,能选择恰当的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难点: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具学具: 课件、量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课题1、提问:同学们我们都学过哪些计量单位?生汇报:(重量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2、教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总结:在我们生活中每一种计量单位意义都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计量单位。
板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
二、探究体验学习新知1、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学生: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3、教师: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学生:石子占了水的空问,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4、我们再来做个实验,找两名学生合作。
实验一、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个土豆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里。
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杯子里装不下这些水?学生:(土豆占有一定的空间)。
实验二、学生分组实验,按分工实践操作。
小组长分配:记录、放物体、观察、汇报、完成学习任务单。
总结发现:水面上升的高度不同,说明土豆和石子的大小不同,它们占的空间也不同!5、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土豆和石子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只是土豆占的空间比较大,石子占的空间比较小。
体积和体积单位石溪小学陈欢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使学生知道什么是体积。
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2、使学生能初步掌握计量物体体积的方法,能选择恰当的体积单位估算一些常见物体的体积。
3、向学生渗透物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l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教学过程:一、正面切题谁还记得面积是什么意思?(物体表面或者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体积和体积单位师:你认为体积是什么意思呢?(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二、感悟体积1、刚才很多同学谈了自己对体积意义的看法,那么,词典中到底是怎么解释的呢?(学生读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体积”一词的解释)有个故事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体积这个概念。
谁来给大家简单的讲讲关于乌鸦喝水这个故事?2、故事中的乌鸦是通过什么办法解决喝不到水这一个问题的?你不觉得奇怪吗?石子放进去为什么水能满上来呢?难道这石子有魔力吗?不是放石子,还可以是哪些东西,也能帮助瓶子里的水满上来呢?3、小结:因为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放入水中后,它排挤水导致水面上升。
在数学或者科学学习中我们把石头占有空间的大小叫做石头的体积。
平常我们说的这块石头比那块大,指的就是这块石头的体积比那块大。
4、思考:人也有体积吗?举例说明人也是有体积的。
(会场人多了,感觉比较拥挤。
)5、物体占有的空间都一样大吗?谁能说说我们教室中什么物体占的空间大,什么物体占的空间小?(铅球与篮球相比较,哪个体积更大)三、体积单位1、过去,我们计量物体的面积大小时用面积单位,类推就可知道计量物体的体积时要用?(体积单位)2、谁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板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3、出示1立方分米的模型,提问:谁来测量一下这个立方体的棱长?像这样棱长1分米的立方体的体积正好是1立方分米。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目标:1、使学生感悟体积的空间观念,建立体积概念,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意义;学会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能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和感悟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 m3,1dm3,1cm3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一、实验观察,建立体积概念一、实验观察,建立体积概念(一)、实验观察,理解体积概念。
师: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老师这里有2个同样大小的1号和2号杯子,还有两个大小不同的石头,老师现在把这两块石头分别放入这两个杯子中,然后老师把另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装满水,如果老师要把这两杯水分别倒入1号和2号杯子中,这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师边说边出示实验用的物品)师:请大家先猜一猜。
(学生猜测)师:哦,水会溢出来。
真的是这样吗?先往1号杯子倒水(师操作)师:你们有什么发现?我再往杯子里倒水,水就真的要溢出来了。
师:现在这个杯子中还剩下这么多水,这是为什么呢?师:对,因为石头占了杯子里水的位置,我们也可以说石头占了水杯中一定的空间,(板书:空间)。
师:现在我们往2号杯子中倒水。
请大家认真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师操作)学生回答师: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师:哦,原来是大石头比小石头所占的空间大,也就是物体所占的空间有的大有的小(板书:大小)。
(二)、总结体积概念课件出示洗衣机、影碟机、手机图师:下面的洗衣机、影碟机、手机,请同学们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哪个所占的空间大?(生回答)师小结:物体要占一定的空间,而且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洗衣机所占的空间大我们就说它的体积大,手机所占的空间小我们就说它的——学生回答:体积小师:现在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3-3-3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五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3-3-3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学生已经学习了体积单位,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概念性较强的课程。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体积单位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对于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实例来进一步巩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掌握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教学难点:实际应用中,如何快速准确地进行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例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数学工具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2.新课导入:介绍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理解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体积单位间进率的规律。
5.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体积单位间进率的重要性。
7.课后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立方分米 = 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 = 1000立方分米1立方米 = 1000000立方厘米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反馈等方面进行。
体积是物体占据的空间大小,是三维物体的一个重要量度。
计算体积是物理、数学等学科中的基础内容。
本文将简单介绍如何设计一小时的《体积和体积单位(1)》教案,包括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单位换算。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立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掌握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操作的相互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教师指导和课外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2.1 体积的概念体积是指三维几何图形所占据的空间大小。
例如,一个立方体的体积可以通过计算其长、宽和高的积得出。
2.2 体积的计算方法(1)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 = a³,其中a表示立方体的边长。
(2)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 = l × w × h,其中l表示长方体的长度,w表示长方体的宽度,h表示长方体的高度。
(3)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 = πr²h,其中r表示圆柱体的底部半径,h表示圆柱体的高度。
2.3 体积单位常见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m³)、立方厘米(cm³)、立方毫米(mm³)、升(L)和毫升(mL)等。
其中,1立方米等于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
三、教学过程3.1 教师引导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例子和图形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积的计算方法。
3.2 实践操作学生可以组成小组,进行体积计算实践操作。
例如,给出一个长方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学生需要计算其体积,并将结果转换成不同的体积单位。
3.3 课外实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寻找和测量不同形状的物品,计算它们的体积并记录下来。
例如,学生可以测量自己的书包、双手的体积等等,从而加深对体积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评估4.1 个人测试教师可以通过小测验的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体积与体积单位【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44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亲历猜测、观察、动手的过程,感知物体的体积及体积的含义。
2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cm3、dm3、m3。
3在说一说、做一做的过程中对cm3、dm3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教具学具】教具:量杯、土豆、绳子、杯子、视频展示台。
学具:装满沙的杯子、橡皮块、积木等。
【教学重点】物体的体积及体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积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比一比:抽生说。
生:图(1)是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图(2)是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图(3)是比较两个长方体的大小。
师补充:说得对,图(3)是比较两个立体图形体积的大小。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的体积。
二、教学例11实验(1)猜一猜:出示装有带颜色水的量杯和土豆。
师:如果将土豆放入水中,水位会不会发生变化?怎样变化?为什么?(2)看一看:将土豆放入水中,水位上升。
(3)想一想:把土豆从水中取出,水位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教师将土豆从水中取出,水位下降。
(4)说一说:分组讨论刚才的实验过程及水位变化的原因。
汇报:把土豆放入水中,水位会上升,因为土豆占了原来一部分水的空间位置,水就往上升,把土豆从水中取出后,土豆占有的空间又被水填上去了,所以水位就下降。
以前学的《乌鸦喝水》中,乌鸦就是运用这个方法喝到水的。
师:说得真好。
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体会到水位的上升和下降是因为土豆占有一定的空间。
(5)做一做:将杯中的沙子全部倒出,把你们的橡皮块或积木放进去,再把沙往杯子里装,你发现了什么?生:剩了一部分沙,装不进杯子里。
师: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生回答后师概括:对,积木和橡皮块也占了一定的空间,放到杯子里就挤占了原来沙的空间,所以,沙就装不完了。
2概括师: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你知道了什么?小组讨论,抽生说。
师:通过实验,我们体会到了土豆、橡皮块、积木占有一定的空间。
师:是不是只有土豆、橡皮块、积木才会占有一定的空间呢?(不是)师:对。
比如说我们的书包装课本、文具盒等物品,放的书越多,书包剩下的空间就越小,就是因为这些课本、作业本、文具盒会占一定的空间。
你还能举例说明物体占有一定空间吗?(如晚上洗脚,吹气球等。
)抽生说一说,也可同桌互说。
3归纳请一大一小个子的两个学生站在一起,比较所占空间的大小。
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物体的体积。
如某某的体积大,某某的体积小。
抽生举例说明物体的体积大小。
三、教学例2师:同学们,和长度、面积一样,我们也常常需要给物体的体积确定单位。
1师生共做。
(1)画一条边长为1cm的线段,标出长度。
(2)画一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标出边长和面积。
2从学具袋中拿出一个小正方体,量出它的棱长为1cm。
师:这个小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1立方厘米的大小?抽生说一说。
师:对,棱长为1cm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厘米,用字母表示为1cm3,读作1立方厘米。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写1cm3,读一读。
3列举生活中体积为1cm3的物体的例子。
师:知道了1cm3的大小,你能举出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cm3吗?生:我的小指头尖的体积大约是1cm3。
生:一颗骰子的体积大约是1cm3。
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cm3的大小。
4小组活动。
用几个体积为1cm3的小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并说一说,这些长方体的体积分别是多少立方厘米?5认识1立方分米。
师:同学们,我们除了以“立方厘米”作为物体的体积单位,还常常需要使用一些较大的体积单位,比如立方分米,你知道1立方分米是多大吗?学生讨论后回答:1立方厘米是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体积,那么1立方分米就是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
师:对,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也可写作1dm3。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看看它的体积有多大。
6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dm3?哪些物体的体积比1dm3大?哪些物体的体积比1dm3小?四、全课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体积与体积单位(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45页的例3、例4和课堂活动第1题和第2题,练习十一的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确1m3的概念,建立1m3的大小观念。
2能区别使用1cm3,1dm3,1m3去度量物体的体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米尺,棱长分别为1cm,1dm的正方体。
【教学重点】各种体积单位的大小。
【教学难点】用体积单位去度量物体的大小。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出示一根线、一张纸):一根线的长度用什么单位去度量?(长度单位)一张纸的大小用什么单位去度量?(面积单位)师(拿出一盒粉笔):粉笔盒的体积大小又该用什么单位去度量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体积单位。
二、教学例3师:刚才同学们知道了1cm3,1dm3的大小,你能说说1m3的大小吗?引导学生得出:棱长为1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写作1m3。
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m3的大小吗?做游戏:3个学生用3块1m长的尺子在老师的帮助下在墙角围成一个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m3,然后让学生依次钻进去。
呀!1m3能装10个学生。
将书包放在这个正方体模型里垒起来,能垒多少个书包?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体积单位?(1cm3,1dm3,1m3)师:你能说说这三个体积单位谁是最大的?(1m3)谁是最小的?(1cm3)三、教学例4出示例4:1dm3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师:1dm3等于多少立方厘米?能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1将学生分组,用棱长是1dm的正方体推导。
教师巡视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dm2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为1dm的正方体纸盒(木块)的6个面上。
2展示推导过程:一排有10个,一层有100个,10层就是1000个,所以1dm3里有1000个1cm3。
3归纳总结:课件展示将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的过程,并板书:1dm3=1000cm3。
4你能推导出1m3=()dm3吗?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出结果,再抽生说一说推导的方法。
用刚才的方法推导出1m3=1000dm3。
5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
1dm3=1000cm31m3=1000dm3得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四、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出示表格,学生独立填写,并集体订正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长度单位mdmcm10面积单位m2dm2cm2100体积单位m3dm3cm31000五、课堂活动第1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先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第2题学生可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六、课堂练习第48页练习十一第1题。
可分组活动,先用1cm3的小正方体拼出一个和墨水瓶盒大小差不多的长方体,估算一个墨水瓶盒的体积。
再将小正方体装在墨水盒里,比较一下估算的结果。
七、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第2~4题。
八、全课小结同学们,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体积与体积单位(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7页的例5、例6,第48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一第5~6题。
【教学目标】1在观察与思考中理解容积的含义。
2知道常用的容积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能根据容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容积单位的互化。
【教具准备】课前收集一些标明物体的容积的包装、牛奶盒子、杯子。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填空:1m=()dm 1dm=()cm 1m2=()dm225dm=()m 100cm=()m 1dm2=()cm235m3=()dm 37500cm3=()dm3怎么换算的。
2说说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二、教学例51容积的含义师演示:把牛奶盒子里的水倒入杯子里,能装满4个杯子。
思考:1盒牛奶的体积与1杯牛奶的体积一样大吗?生:不一样大。
因为1盒牛奶可以装4杯牛奶。
师:1盒牛奶可装4杯牛奶。
这些牛奶盒、杯子都叫容器。
一个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2试一试师:你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容器,并比一比它们容积的大小。
生1:气球是容器,它容纳的空气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
生2:杯子是容器,它装满1杯水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
生3:冰箱是容器,它能容纳食品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
……3容积单位升和毫升师:同学们,看看你们早上喝的牛奶的盒子上都写着什么?(250mL,1L……)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让知道的学生说一说“mL”是毫升,“L”是升。
师:1毫升是指能容纳1cm3的物体的容积,用字母表示为1mL。
1升是指能容纳1dm3的物体的容积,用字母表示为1L。
牛奶盒上的250mL和1L,就指的是它们的容积。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常常以毫升或升为单位?(眼药水、饮料、牛奶等液体)师:你知道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吗?1立方厘米=1毫升1立方分米=1升问:你能根据体积单位的进率推导出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吗?板书:1L=1000mL。
三、教学例61视频展示例6的主题图问:冰箱的容积指什么呢?(1)引导学生认真审题:210L合多少毫升,是将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
(2)学生独立完成。
(3)抽生说一说并归纳方法。
高级单位的数×进率=低级单位的数210×1000=210 000(mL)答:电冰箱的容积大约合210 000mL。
2试一试抽2个学生板算,其余齐算。
订正时归纳一下换算的方法。
低级单位的数÷进率=高级单位的数3及时练习96m3=()dm3 13.2dm3=()cm31235dm3=()m3 597mL=()L四、课堂活动1第48页的课堂活动第1题和课堂活动第2题。
(1)说一说。
可以让同桌互动,教师巡视检查。
(2)观察并计算。
(先让学生看懂题意,再独立算,并与同桌交流算法。
)2第46页课堂活动第3题。
先让每个学生估一估自己的拳头有多大,然后记住水位,再将自己的拳头放入水中,记下这时的水位,两次水体积的差就是拳头的体积。
最后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
五、课堂练习1练习十一第5题。
先独立连线,再集体评析。
2练习十一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六、全课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你了解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体积与体积单位(四)【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页练习十一第7~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更深入,能熟练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
2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