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8.1《压力的作用效果》 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558.11 KB
- 文档页数:7
2 8.1 压力的作用效果时间主备人使用人课题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道压力的概念;懂得压力垂直于受力面。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帕斯卡;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解释简单的现象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3)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途径。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教学难点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课时 2课时教学设想学生在了解压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在探究过程中,渗透控制变量法的思想;通过同学们的动手试验,得出结论,并能够运用结论解决同类问题.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方向向哪?2:相同体重的两个人行走在雪地上,一个穿戴滑雪板,另一个没有有什么不同效果?为什么?引入课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二: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1)知道压力的概念;懂得压力垂直于受力面。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帕斯卡;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解释简单的现象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3)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途径。
三:自学指导:内容P142-1461:什么是压力,他是怎样产生的?2:压力的实质是什么力?3:坦克车的重力与一个人用大拇指按图钉时的压力相比,那个更大?4:重力和压力有什么联系和区别?5:结合P143试验现象可知: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力的作用效果越;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力的作用效果越;以此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有关,而且还与有关。
6:物理学中,把与的比叫压强。
计算公式:单位:称为简称,符号:四:自我小结学生讨论后回答没穿滑雪板的脚印深,穿滑雪板的很浅 .学生看书自主学习,独立完成思考题。
自我小结五:当堂训练题: (一)填空题1. 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压力作用的效果与 和 ________有关.2.两个物体分别平放在静止的水平地面上,它们的质量之比为2:3,跟桌面的接触面积之比为3:2,则两个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之比为 ,桌面受到的压强之比为 .3、物体 上受到的 叫压强。
8.1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初中物理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在本文档中,我将详细阐述8.1压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8章第1节,主要包括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具体内容包括:1. 压力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
2. 压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压痕和形变两种现象。
3. 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和材料性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压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压力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使学生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压力的作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重点:压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压力传感器、实验器材(如海绵、铜片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压力现象,如踩踏、挤压等,引导学生思考压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 讲解压力概念:详细讲解压力的定义、计算方法,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分析压力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示例,引导学生分析压力的作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压力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六、板书设计1. 压力的概念:压力=力/面积。
2.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痕、形变。
3. 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力大小、受力面积、材料性质。
七、作业设计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压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压力的作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是否清晰?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课后调查一些生活中的压力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8.1.压力的作用效果第`1课时教案 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我设计了一堂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课程,旨在帮助孩子们了解和学习压力的作用效果。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压力的基本概念,了解压力对物体的影响,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孩子们了解压力的概念,认识压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学会用实验方法验证压力的大小与作用效果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压力的概念、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观察。
难点:压力作用效果的内在原因,如何用实验方法验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压力计、实验器材(如气球、海绵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到压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例如,将一个气球放在压力计上,逐渐增加压力,观察气球的变形。
2. 讲解:简要讲解压力的概念,解释压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3. 实验: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用海绵、气球等器材观察压力作用效果。
每组选择不同的压力作用方式,如挤压、按压等,并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引导孩子们分析实验现象,探讨压力作用效果的内在原因。
6. 实践:让孩子们用手挤压海绵,观察海绵的变形,体会压力作用效果。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压力的概念、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观察。
难点:压力作用效果的内在原因,如何用实验方法验证。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孩子们对压力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在实验中观察到压力作用效果。
但在探讨压力作用效果的内在原因时,部分孩子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1节压力的作用效果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压力的作用效果。
我们将介绍压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
接着,我们将讲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压强、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我们将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如何利用压力的作用效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压力的概念,掌握压力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生活中的压力实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压力的概念、压力的计算方法、压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压力实例,如吸管喝饮料、气球爆炸等,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压力原理。
2. 压力的概念:教师介绍压力的定义,即单位面积上的力。
通过示例和公式解释压力的大小与施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3. 压力的计算方法:教师讲解压力的计算方法,即压力等于力除以受力面积。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压力。
4. 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师讲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压强、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
5. 实例分析:教师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压力实例,让学生分析其背后的压力原理和作用效果。
例如,为什么吸管能喝饮料?为什么气球爆炸?6.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压力知识进行分析。
例如,计算一个物体的压力,分析压力的作用效果等。
7. 板书设计:压力的概念:单位面积上的力压力的计算方法:压力 = 力÷ 受力面积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8. 作业设计:1. 请解释压力的概念,并给出一个生活中的压力实例。
2. 请计算一个物体的压力,并分析其作用效果。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工程设计、医学等领域。
教案:8.1 压力的作用效果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的第八章第一节,主要涉及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力的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压力的定义:压力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
2.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作用面积越大,作用效果越不明显。
3. 增大和减小压力的方法: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力作用效果;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力作用效果。
反之,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力作用效果;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力作用效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压力的概念,掌握压力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压力作用效果。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如何运用压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压力的概念,压力的计算方法,压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压力计,气球,海绵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形情况,感受压力的作用。
2. 讲解压力的概念:向学生解释压力的定义,公式为P=F/A,其中P表示压力,F表示受力,A表示受力面积。
3. 演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用压力计测量不同压力下的海绵凹陷程度,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压力的作用效果。
4. 讲解增大和减小压力的方法:通过实验和实例,讲解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如何通过增大和减小压力来改变压力作用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压力作用效果,如坐在椅子上的学生对椅子的压力等。
六、板书设计1. 压力的概念:压力=受力/受力面积2.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作用面积越大,作用效果越不明显。
3. 增大和减小压力的方法: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力作用效果;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力作用效果。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8.1压力的作用效果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的第八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具体内容包括:1. 压力的定义:压力是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力。
2.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形变或者变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性质有关。
3. 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压力的概念,掌握压力的计算方法。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并能够分析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2. 教学重点:压力的概念、压力的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压力计、海绵、钢尺、玻璃板、实验桌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用手指按压一块软泥,软泥会发生形变,引导学生思考压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讲解:讲解压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说明。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压力的作用效果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5. 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压力的定义、压力的计算方法、压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影响因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压力的定义是什么?(2)压力的计算方法是什么?(3)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2. 答案:(1)压力的定义是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力。
(2)压力的计算方法是压力等于力除以受力面积。
(3)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性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材内容结构(多媒体展示):教材通过生活实例简明扼要地引出压力的概念以及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直入主题,学习压强的定义、公式及单位,并对其进行了训练。
教材采用由生活实例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最后又回归生活的设计方式,体现出新课程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本节重点内容是压强知识及其应用,以例题为示范,加强对其训练。
为加深对压力的理解,对重力与压力的关系进行对照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这是本节的难点。
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学生需要准备的知识技能有:⑴重力知识。
⑵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⑶比值定义法。
二、教学重、难点: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应用,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压力定义。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并能应用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解释简单的现象,解决简单的问题。
3、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实验等方法得到有关结论。
并运用比值定义法,归纳出压强的概念。
2、通过讲练结合,加深对压强的理解和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以及勇于创新精神。
2、进一步认识科学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科学意识。
四、学时安排本课用1课时。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课室、分组实验器材见课件。
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八单元第1课《压力的作用效果》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八单元第1课《压力的作用效果》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及各因素与压力的作用效果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实践如何改变压力的作用效果。
(2) 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活动,使学生获得对压力作用效果理解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学习获得成功的愉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压力的三要素。
2、学生已经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产生形变。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及各因素与压力的作用效果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
(1) 寻找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2) 探究各因素与压力的作用效果之间的关系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8.1《压力的作用效果》教案:压力的作用效果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使学生了解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 使学生掌握压力的作用效果,能够用压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让学生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压力的作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重点: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笔记本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包括海绵、尺子、瓶子、水、气球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气球、海绵等,引导学生思考压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探究压力的概念3.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4.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压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2. 活动难点:压力的作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压力的课外实践活动,如自制测力计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压力的概念:我选择了生活中的实例,如气球和海绵,来引导学生思考压力的概念。
这是因为我认为,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压力的概念。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确对这种引入方式反应积极,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感受压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更好地理解压力的概念。
2. 压力的作用效果:我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压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效果。
8.1 压力的作用效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压力以及它的作用效果;2.掌握压力对人体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2.多媒体设备;3.板书:压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引入话题:–老师可以通过图片、小视频等方式引入话题,引发学生对于压力的思考,例如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父母在工作中承受的压力等。
–引导学生思考:你对压力有什么了解?在什么情况下你会感到压力?2.导入概念:–老师出示板书:“压力的作用效果”。
–向学生解释:“压力是指外界施加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当物体受到压力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步骤二:学习压力的作用效果1.学习资料:–学生打开教材第八单元,找到第一课时的相关内容。
2.学习活动:–学生阅读课文内容,理解压力的概念以及它的作用效果。
–老师可以辅助讲解:压力在物体表面上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例如,压力可以使物体变形、改变体积等,我们可以通过实际例子来说明。
步骤三:探究压力对人体的影响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压力有关的场景进行讨论,并记录下讨论结果。
–讨论问题:压力对人体有哪些影响?举例说明。
2.分组展示:–让各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补充。
3.整理归纳:–老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归纳,梳理出压力对人体的主要影响。
步骤四:培养心理调适能力1.心理调适方法:–向学生介绍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例如积极面对压力、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寻求帮助等。
–让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在面对压力时采取的调适方法。
2.小组练习:–将学生重新分组,每组设计一个面对压力的场景,并提出心理调适的方法。
–各小组轮流展示并让其他同学进行评论和补充。
步骤五:课堂总结1.总结回顾:–老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压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压力对人体的影响。
2.提出问题:–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在面对压力时,你会选择哪种心理调适的方法?为什么?3.家庭作业:–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讲述自己在面对压力时的心理调适方法和感受。
第八章压强第一节压力的作用效果第1课时压力及压力的作用效果(一)知识与技能1、会正确画出物体所受压力;2、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各种压力有关现象,让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基本思维方法;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培养参与物理活动的兴趣。
1、压力的概念;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压力与重力的区别;2、指导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效果的影响因素。
海绵、砝码、小方桌、气球、一头削尖的铅笔等。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蚊子和钉子的照片,并设置疑问:1、蚊子那么弱小,为什么能叮破我们的皮肤?2、钉子为什么做成一端尖.一端有钉帽的形状呢?学生认真观察、回答不一样。
从而引入课题并出示教学目标1、会正确画出物体所受压力;2、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3、理解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P=F/s进行简单计算【过渡语言】要了解压力的效果,首先我们要认识压力一、压力自主学习课本142页第3自然段内容,尝试解决以下问题1、压力的定义2、压力的作用点3、压力的方向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寻找答案提问学生回答压力的定义,并找出关键词语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教师出示一道试题:请你画出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
学生在练习本上认真规范的画图,学生代表在黑板上作答;师生共同分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作用点:被压物体上(一般画表面上)教师设问:这个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方向与重力的大小、方向相同。
试问:是否压力的大小、方向总是与重力的大小、方向相同吗?如若不是,请举例说明。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出示典型试题:请画出物体对斜面、人手对图钉的压力从而得出压力的方向:垂直接触面且指向被压物体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压力的作用效果1、用力按着笔的两端,体会哪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第一节压力作用效果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对比的认识活动,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建构正确的压力概念。
2.巩固学生对力认识的规律------从三要素出发认识,从活动体验中了解压力的作用点,而通过对压力方向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辩证的思维方法。
3.利用示意图直观表示,对压力与重力的比较,培养学生思辨物理概念的意识,加深学生对压力概念的掌握。
4.通过对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使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态度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5.进一步通过对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分析,巩固学生对物质硬度这一物理属性的认识,同时为下一步建立压强概念做好准备,也澄清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强这两个不同概念的认识偏差。
教学重点: 压力概念的建构, 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理解教学难点:压力的方向的发现、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探究难点突破的策略:通过对比实验和辩证的物理分析法教学策略:对比法概念建构与开放性实验探究教学资源:硬件:橡皮泥、气球、槽码、水槽、沙、海绵块、泡沫板、木板、小桌、塑料尺、砝码、自制钉板、弹簧、实物投影仪、电子秤;软件:视频资源(1)拉伸钢条至断(形变)(2)压扁铅块(形变)、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比较现象,导出压力视频:压扁铅块、拉伸钢条至断问题:这两个现象都通过力的作用使物体发生了形变,但有什么不同吗?师生讨论:拉伸橡皮筋、拉伸与压缩弹簧、按图钉、用刀切割物品等导入新课板书:压力和压力作用效果的探究二、展示学生的前知识,说明课堂学习目标学生发言:生活中压力的事例?课堂教学目标:(1)认识压力(2)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压力三要素的部分探究1.作用点的认识学生活动:手按桌面、压缩弹簧、压橡皮泥学生发现:在被压物受力表面老师提炼:受力面每一处均受到压力作用,物理学中把其看作集中于一点,就认为集中在其表面几何中心上。
2.探究压力的方向学生活动:体验:用右手按压左手显示:用手压缩弹簧、压塑料尺、橡皮泥形变观察用力的方向与形变的效果学生活动:观察放在水平塑料尺和斜放塑料尺上重物对尺的压力方向压力定义: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
第八章压强
第一节压力的作用效果(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正确画出物体所受压力;
2、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3、理解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P=F/s进行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压力有关现象,让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基本思维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培养参与物理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压力的概念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点
1、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2、指导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效果的影响因素
教学器材:海绵、砝码、小方桌、气球、一头削尖的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蚊子和钉子的照片,并设置疑问:
1、蚊子那么弱小,为什么能叮破我们的皮肤?
2、钉子为什么做成一端尖.一端有钉帽的形状呢?
学生认真观察、回答不一样。
从而引入课题并出示教学目标
1、会正确画出物体所受压力;
2、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3、理解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P=F/s进行简单计算
【过渡语言】要了解压力的效果,首先我们要认识压力
二、压力
自主学习课本142页第3自然段内容,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压力的定义
2、压力的作用点
3、压力的方向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寻找答案
提问学生回答压力的定义,并找出关键词语
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
教师出示一道试题:请你画出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
学生在练习本上认真规范的画图,学生代表在黑板上作答
师生共同分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
作用点:被压物体上(一般画表面上)
教师设问:这个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方向与重力的大小、方向相同。
试问:是否压力的大小、方向总是与重力的大小、方向相同吗?如若不是,请举例说明
学生踊跃发言
教师出示典型试题:请画出物体对斜面、人手对图钉的压力
从而得出压力的方向
垂直接触面且指向被压物体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压力的作用效果
1、用力按着笔的两端,体会哪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如果增大压力又有什么不一样的体验?
2、想办法弄破气球,体会不同的方式难以程度是否相同?
教师:
根据刚才的体验以及生活中的经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与假设:
猜想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有关?
猜想2: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有关?
……
教师:
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
教师首先介绍提供的器材有:海绵、桌子、砝码等
在做实验前要弄明白以下问题:
1、如何体现压力的作用效果?
2、如何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3、如何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学生开始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关系
实验结论:
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关系
实验记录:
实验结论:
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三、压强
【过渡性语言】
为了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引入了压强的物理量。
究竟什么是压强、如何计算压强、它的单位如何?
阅读课本144页,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压强的定义
2、压强的计算公式?
3、压强的单位?
1、定义:把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
2、公式及变形
3、单位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压力、受力面积、压强的单位和以及1Pa的含义。
教师介绍:帕斯卡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44“信息窗”找出:
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 学生积极看书、认真回答
教师进行德育渗透:
帕斯卡一生中做出辉煌的成就,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的勤劳、刻苦认真是分不开的。
希望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习他刻苦认真、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4、应用
过渡性语言:再次回顾压强公式p=F/S ,这个公式要求我们任意给出两个量会求第三个量。
从而顺利地出示例题:
例题:一位质量为 60 kg 的运动员在雪地行走.假设他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 150cm 2.( g =10N /kg ) 试问: 双脚着地时对地面的压强为? 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写出规范的实验步骤。
解 双脚对地面的压力为:
F=mg=60kg ×10N/kg=600N 双脚对地面的压强为
a 4
24-P 102m
102150N 600S F p ⨯=⨯⨯== 学以致用
课堂练习
1、图中正确表示压力的是( )
2、如图所示,一个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在地面表演集中情景,对地面压强最大的是( )
3、体重相同的同学走过烂泥时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情景?
4、南极洲是世界上最为寒冷的地区。
目前我国已完成了27次南极科学考察。
如图是今年2月底我国科学考察队员在薄冰上卸载卡特彼勒车时的情景,车质量为2.5×104kg,履带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为2.5m2.(g=10N/kg)
(1)为移动此车,在冰面上铺木板是为了
(2)此车对木板的压强?
5、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如图甲、乙、丙所示.
(1)甲、乙、丙实验中,根据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甲、乙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 __
(3)若将该小桌和砝码放在如图丁所示的木板上,比较图丙中海绵受到压强 p
丙和图丁中木板受到的压强 p
丁
的大小关系为 p
丙
p
丁(选填“>”、“<”或“=”).
(4)实验将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甲所示,将左边部分移开后,发现剩余部分对海绵的压力作用效果没有变化,如乙所示,由此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你认为他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首尾对应:请同学们解释
1、蚊子那么弱小能叮破我们的皮肤
2、钉子会什么做成那样的形状
课堂小结
请小组成员之间谈谈你的收获并找代表发言
作业设置:
《试题研究》121页到122页
1、基础过关部分为必做题
2、满分冲关部分为选做题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