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操作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21.32 KB
- 文档页数:2
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对化学这门学科有着神秘感新鲜感,这正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立志为化学事业奋斗的最佳时期,而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学生恰是最好的手段。
所以,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犹为突出。
然而,初中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在学习中容易产生以下两种心理,这两种心理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十分有害。
第一、“害怕”心理初中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十分有限,不可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物质的性质、作用等;同时,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动手能力较差,这些因素使初次接触化学试剂,进行实际操作的学生心理上产生很重的负担。
初中教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明确指出:“实验室里所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有毒的。
”“不要用手触摸化学试剂,不得品尝任何化学药品的味道。
”为了防止实验事故的发生,在做学生实验前,教师都回一再向学生说明实验的过程及操作注意事项。
例如,在做学生实验五:氢气的制取和性质时,老师告诫学生,硫酸有腐蚀性,使用时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防发生爆炸等。
这一切,会使学生感到:化学试剂、药品,甚至使用的仪器是“脏的”、“有毒的”;做化学实验有危险。
从而畏之如虎,产生“害怕”做化学实验的心理,有的学生到了化学实验室,不敢用手碰任何东西,连气体的味道也不愿闻,成了地地道道的“观众”。
例如,在做学生实验五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敢检验氢气的浓度,究其原因,是害怕“爆炸”;还有些学生不敢点燃,也是害怕“万一发生爆炸。
”这种心理严重阻碍了实验教学的实施,若不能及时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实验教学不仅达不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目的,反而会使学生害怕做化学实验,进而害怕学习化学,失去学习热情,对培养化学人才有非常大的危害。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呢?1、端正思想,准确示范。
教师应从第一节化学课、第一个化学实验开始,加强对学生思想方面的观察、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实验操作不当,违反实验操作规程,粗心大意造成的。
论化学实验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及防治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不少学生会出现的实验心理障碍,诸如:不重视化学实验的心理;抗拒性逆反心理;不注意观察实验的心理;理等等。
这些心理障碍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化学实验的正常进行,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必然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学生的学习能学生潜力的发挥,阻碍着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获得真知。
这里对学生的化学实验中几种心理障碍加以分析。
一.轻视化学实验的心理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或看演示实验时,会问教师:“实验操作考不考”、“实验考不考”,学生中也时有冒出“考试只要求笔答等言语。
学生认为:化学实验可做可不做,到考试时背背记记就会考得出的。
在他们看来做实验不如看实验,看实验不如讲实验,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健康的大脑机能基础上,学生通过积极的心理活动接受教育的影响,而轻视化学实验的问题是违背了学原则,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已经为人材培养带来不良影响,也造成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削弱。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的具课外实验,例如:无土栽培花草用的植物营养液的配制,测定大气中固态沉降物含量,快速测定血液中CO含量等的实验,让学生他们亲身体验,可给他们带来学习化学的情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让获得知识经验和行为变化协同发展,促使学生产生持久同时,加强学生实验的意识,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发挥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的优势,只有在用化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引导他们好实验,使化学知识经验不断地内化,才能使学生健康的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对学习起到良好的心理作用,再则,要淡化对真正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轨道上拉回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二.敷衍实验的心理在化学实验中由于诸多原因,学生没有获得预期效果,为要写实验报告应敷老师,有的学生实验失败了,不查找分析原因,而来填写实验报告;有的学生甚至更改实验数据,他们只求已做过,好早些离开实验室,有的没参加做实验,即写出实验报告。
科学态度是人们能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反应倾向,是经过实践(实验)等活动而习得和养成的.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存在着差别真的科学态度是不允许存在差别的.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敷衍实验”这种现象的危害性,因而要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自对学生要讲清道理,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敷衍实验,也是一种意志品质的不良反应倾向.实验意志是学生为了达到预定的实验目的自觉地调节行为去克服困难的心理过质包括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坚毅性、自制力等等.化学实验中学生自觉调节学习行为时,意志的坚毅性和自制力显得尤为重制甲烷气体的实验中有的学生,反复做了3、4次,最后找到未能制出甲烷的原因,制出了甲烷,反映了他具有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意志品格.如果学生做实实验失败则抄录他人记录来搪塞,都是缺乏坚毅性的表现.化学实验中学生常克服不了外界引诱,易分心,只想早点做了离开实验学生自制能力(自觉支配、节制行为的能力)较弱.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克服困难、完成认知任务的必要条件为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严格要求.志培养的重要途径j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和自我意志锻炼,是克服意志薄弱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促进身心健康的有而不舍,金石可楼.”三.单纯兴趣的心理我们在做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镁带在空气中点燃、用Hcl做喷泉等实验时,发现有的学生会要求再做一遍,甚至会大声叫喊应缓慢,现象不快捷、不明显的实验时,却撼到“没意思”、‘不好看”.这是学生把做化学实验当作了‘看热闹”、“变戏法”纯的实验兴趣心理倾向.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的行为动机可来源于好奇、好强、好求.而学生由化学实验新一样的魅力所引发的兴趣是不可能维持较长时间的,因为这种感觉兴趣具有不稳定性、盲目性,单凭这种感觉兴趣是不可能成为学动性的稳定动力.这些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只对鲜明的、生动的、奇异的、富有刺激性的实验现象感兴趣,学生中常表现出对现象新采烈、雀唤鱼跃,高度集中注意;而对现象不明鲜、需仔细和耐心地操作、观察、计算的实验感到失望.这实际上是见异思迁,今弃的单纯追求新奇、好玩、有刺激的实验兴趣,是学生化学实验中的一种心理障碍.要纠正这不良的倾向,一方面要教育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好奇心不等于求知欲,要以科学态度做好实验,要把肤浅、不稳定成专注深沉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机会多丁就易于对稳定兴趣的培养,感觉兴趣能比较快地转化为稳定仅成为做好化学实验的兴趣动力,而且也可成为学生心理品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四.不注意观察实验的心理我们曾对任教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心理调膏, 9s名学生中38人次不注意观察实验,占38.?8吼有的学生表现出实验中注意力易分心,在化学实验时常会走神,去看、想其他的事,有的学生在实验中甚至出现不知要观察什么.学生化学实验心理活动首要因素是感知,感知是要通过观察活动进行的,化学实验的观察则是化学实验感知的高级形态.化学们有效地探究化学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活动.观察被人们称为智力窗户,是学生顺利地掌握化学知识、完成化学本能力.例如:学生在做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觉得反应很快,不易观察实验现象,只能说出5、6种现象,我们向学生指出察与化学实验是同时进行的,这是化学实验的特点.因而化学实验特别需要集中注意,化学实验观察需要学生全神贯注,而决不能心不在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多次实验,集中注意观察实验,逐步观察到几种乃至十几种实验现象.这说明了,化学实验观意.只有集中注意,才能清晰、完整地观察实验,有效地记忆,顺利地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如果没有住意,或者注意不集中、不作、实验观察和实验思维活动就难以进行和完成.因而注意是影响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要防治学生不注意观察实验这类心理障碍,除教师精心设计和调整化学实验教学过程外,还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助他们克服注意的分散、松驰(分心),让学生了解注意在化学实验和实验观察中的作用,分析了解自己注意品质的优缺点;培养学意力的分散,对外界干扰保持冷静的态度、锻炼在哺杂环境中做好实验的适应能力;训练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观察实验,训练学生性和思维跟踪的速度,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五.富动随意的心理化学实验中,有的学生往往由于情绪影响,忘乎所以,失去控制,为了追求好玩、刺激,有的学生会偷偷随意混合试剂或做其会故意加大试剂用量,不该加热的偏加热:实验中或含胸驼背、或斜肩扭腰、或互以手搭肩进行操作,有的在实验中手执试管加热纯度就点燃,等等.这些都是盲动随意行为,这类盲动随意行为是不良的心理反应的行为.盲动随意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往往是学生实验事故发生的根源.操作漫不经心,打翻试剂瓶,溅及衣服皮肤、损坏规范,烫伤人体;不检验可燃性气体,就点燃,发生爆炸;任意加大试剂用量,造成液体喷出伤人眼等.化学实验必须准确规范,验失败,化学实验必须要求严密、认真,必须实事求是,实验操作要认真严肃,而绝不允许随欲、任意行事,更不允许盲目冲动.造成这种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的为寻求刺激,有的认为化学实验随便点无所谓,有未掌握好化学实验操作方法,也有不响,情感控制能力弱,意志品质不强等诸方面因素.要矫治学生实验的盲动随意心理,不仅要加强实验规范教育,规范学生实验操作,而且要教育学生具备准确、诚实、理智等良品质、习惯.严格进行实验操作训练,增强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帮助学生进行心理~IS练,同时积极进行手脑井用训练,在训行注意、观察、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促进学生的情感稳定发展,产生对科学和知识的执着追求.六.畏惧紧张实驻的心理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时,有的会捂住鼻子,生怕气体“中毒”,有的会堵住耳朵,不敢做“爆炸”实验,让学生独立操作时,操主地抖动起来,有的学生呼吸会急促起来,甚至面色变苍白,心跳加快,手脚变凉;学生不慎打翻酒精灯又着了火,有的学生会大高叫,手脚无措,无法处置,等等,这些是畏惧紧张的心理引起的外在行为反应.这种心理现象是外界刺激作用大脑和神经系统,引起大脑机能状态的反射性变化生在实验中看到、听到化学实验产生爆炸、气体中毒、衣物腐蚀、人身伤害、仪器损坏、实验失败等事故,刺激了大脑,产生丧惧、如我们在做氢气与氯气混合爆炸的实验后,对101名高一新生进行了调查,其中有19人感到畏惧、 34人感到紧张,约占52%.验时心里感到畏惧紧张,手足无措,脑子里还会产生一片空白,这会导致实验失败和事故的发生.若不加调治,学生对化学实验敬做就少做,能不做就不做,敷衍了事、马马虎虎,最终有的学生会不愿、不敢做化学实验,这种畏惧紧张心理是一种实验心理障碍,它阻碍着化学认知过程的进行.这种不良的畏惧紧张的心理,主要来源于外界的影响,当外界刺激减弱或消除,这种心理压力随之缓解、消除,调治这类心理生自信心,加强实验的训练,多安排一些危险性小的实验,在和谐气氛的实验环境中进行实验教学我们是这样做的,实验室要保持内光线充足,空气新鲜流通,室内不大声讲话,增强实验机会,以捕轻学生心理压力,减弱或消除学生的畏惧紧张心理;同时对学能发生事故的原因,及防止事故发生、气体中毒、污染环境等的方法及原理,弱化外界刺激,加强学生自身承受力,用科学方法、七.抗拒性逆反心理有的学生在做固态物溶于水的搅拌操作时,会故意用玻棒把烧坏敲得叮当响;有的在用固态物制气体实验中,故意将已冷凝在回流到灼热的试管底部,至使试管破裂;有的故意用鼻直接嗅闻气体,也有的不愿做规定实验,却要做其他实验等等.这是学生在现出的抗拒性逆反心理,抗拒性逆反心理的产生是由于情感、思维、意志等心理因素与其从事的活动产生困扰时,心理倾向活动会产生反向作用,导致要求的反面行事.中学生这种逆反心理倾向尤为突出.化学实验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倾向活动往往会造成实验失败、仪器破损,或者影响.因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必须讲清理由,使他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同时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和变化,灵活地运用逆反心术,使学生的逆反心理来一个180’大转弯.例如: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少部分学生经常用直接嗅闻试剂气味的力·法区别试剂,还理体检时就是直接嗅闻气味.在一次课外实验中,我们将这些学生带到通风橱边,让他们用嗅闻气味的方法做区别物质的实验,井告风橱的方法.结果这些学生基本上都使用了正确的嗅闻方法区别出水、乙醇、香水、乙酸、气油等试剂.这就是用暗示心理术(提使学生的逆反心理来一个大转弯的实例.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学的过程是育人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辅导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就是依据学生心理发织适合学生的各种教育活动,在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上引起新的需要.。
高中化学实验操作中学生紧张心理的调节方法随着高中化学实验步入正常的教学程序,不少同学开始体会到了实验中的紧张感和压力。
化学实验操作的步骤繁多、要求严格、容易出错,因此,学生面临着巨大的认知压力。
有些学生会因此产生心理紧张,甚至有的人望而却步,放弃尝试。
如何减轻学生的紧张心理,是提升实验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提供几点建议:1.建立正确的心态学生在进行高中化学实验操作时,往往会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例如:害怕实验化学品对自己的影响、害怕进行错误操作等。
这些种种心理压力都会影响实验效果和学习成绩。
因此,学生要学会调节心态,遇到问题要勇敢面对、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学会自我鼓励和放松,保持平和和自信的心态。
2.提前熟悉实验操作步骤在进行高中化学实验操作之前,学生可以提前了解相关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在实验前进行尝试,了解实验流程和每个步骤的要点。
熟悉实验操作步骤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掌握实验内容,更加自信地进行实验。
3.认真听取老师的指导在进行高中化学实验操作时,老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会在实验操作前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提醒,并随时指导学生实验操作。
学生要认真听取老师的指导,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4.注意安全在进行高中化学实验操作时,安全第一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学生要认真遵守实验室规定,学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化学品、安全用具等,提高安全意识,在实验过程中保持警觉,避免事故的发生。
5.参加讨论,共同学习在学习中,加入其他同学的讨论,积极参与学习,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分享优秀的学习经验,改善个人的紧张心理,提升实验操作能力。
总之,在进行高中化学实验操作时,需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提供学习和实验技能,增强自信心和安全意识,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实验操作的挑战,走向成功。
高中化学实验操作中学生紧张心理的调节方法高中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操作中涉及到化学品、火源等安全因素,很多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会感到紧张。
紧张会影响学生的实验操作质量,甚至影响到实验结果。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紧张心理,提高实验操作的效果。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高中化学实验操作中学生紧张心理的调节方法。
一、了解压力源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时会感到紧张,通常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压力源造成的:1. 来自环境的压力:包括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噪音、化学品的刺激气味、实验室的气氛等,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2. 来自实验任务的压力:比如对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的担心,担心操作失误导致实验失败或者出现安全隐患。
3. 来自他人的压力:实验时周围同学或老师的观察和评价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紧张感。
二、调节紧张心理的方法1. 提前准备提前准备工作是缓解紧张心理的关键。
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熟悉所需化学品的性质和危险性,提前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如穿戴好实验服、戴好护目镜、整理好实验台等。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减少实验操作中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减轻紧张感。
2. 培养信心学生在实验操作前可以自我暗示,告诉自己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完成实验任务。
学生也可以通过平时的学习和实验练习,提高自己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增强自信心。
在实验操作中要保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可以顺利完成实验任务,这样可以有效缓解紧张心理。
3. 注重细节在实验操作中,学生需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并注重实验操作的细节。
只有保持专注和细致,才能减少操作失误,提高实验效果,从而减轻紧张感。
4. 呼吸放松法当学生感到紧张时,可以通过呼吸放松法来缓解紧张心理。
学生可以闭上眼睛,深呼吸几次,用鼻子吸气,慢慢呼出来,重复几次。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减少紧张感。
5. 专注于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实验操作上,不要被周围的环境和观察者的目光分散。
初中生学习化学心理障碍的成因与对策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白石坡中学陈迪友关健词:定位评价、直觉兴趣、认知动力、心理障碍化学是九年级开设的一门新课,学生的起点都是一样的,坐在同一教室,听同一老师授课,为什么在一年的后成绩出现那么大的差异呢?这不仅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学生在学化学时各阶段的心理状态有关。
经过观察、调查、交谈等方式,了解到学生学习化学时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
一、常见心理障碍1、较低定位评价经过多年的学习,学生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对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定位评价的心理倾向,对于各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常常是积极向上、带着明显的激励色彩的评价,然而对那些各方面表现不行,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那些评价可以说是雪上加霜,以致影响到学习化学的情绪状态。
到九年级才接触到化学这门学科,还没有开始学,就在同学们的心中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定位:一、是对学生本人的定位评价,(1)对本人学习能力的评价,如:“我的成绩好,化学肯定会学得好”,“我成绩较差,化学肯定也学不好”,“我记忆力不好,化学中的符号肯定记不住”,“我笨手笨脚,化学实验肯定做不好”等等,自负的学生可能因为盲目乐观,在不经意间落伍;自卑的学生使自己过早地失去信心,而输在起跑线上了。
(2)对不同性别学习能力的评价,男女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都存在差异,男生在抽象思维方面较强,女生在形象思维方面较强,特质的差异并不代表学习能力的高低,但在人们的定势思维中还是有“学习理科是女生弱项”的说法,这种舆论和事例常使得女生对学习化学的信心不足,导致学习化学的劲头不如男生,对自己的要求也不高。
二、是对化学科学本身的定位评价,学生在学习化学前常听说,如:“化学需要记的东西太多,记住了未必就能考出好成绩”,“化学实验有趣但是有危险,那些实验探究题很难把握”等,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掌握学习化学方法,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影响化学的学习。
中考化学实验操作考试心理焦虑的调适中考化学实验操作考试是中学生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考试。
面对实验操作考试,有些学生可能会感到焦虑和紧张,甚至影响了他们的发挥。
所以,如何调适化学实验操作考试的心理焦虑至关重要。
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如何调适中考化学实验操作考试的心理焦虑。
化学实验操作考试的心理焦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实验操作的不自信,害怕自己会出错;另一个是对考试结果的不确定性,害怕自己会考不好。
所以,要调适这种心理焦虑,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
如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呢?要加强对实验操作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要了解每一个实验操作的原理和操作步骤,还要注重平时的实验训练,通过多做实验来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
要培养自己的细心和耐心,实验操作有时需要一丝不苟的细致,有时需要长时间的耐心。
对考试结果的不确定性也是导致心理焦虑的原因之一。
考试成绩虽然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但对许多学生来说,高分是他们对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认可,因此考试结果的不确定性也容易导致焦虑。
为了调适这种焦虑,学生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认识到考试只是对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而不是一切,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做好了准备,及时调整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也是缓解心理焦虑的重要方法之一。
为了提前消除对考试的焦虑,学生应该在考试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加强对实验操作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平时的实验训练。
要培养自己的细心和耐心,实验操作有时需要一丝不苟的细致,有时需要长时间的耐心。
考试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保证自己的睡眠和饮食,使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达到最佳状态;试试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可以做些运动,听音乐,或者找个好朋友聊聊天,分散一下注意力,缓解一下压力。
应该寻求老师、家长和朋友的帮助。
在考试前,学生可以向老师请教不懂的问题,老师会对学生进行解答和引导。
家长和朋友也可以给予学生鼓励,使他们更有信心去面对考试。
学生还可以向一些有经验的学长学姐请教经验,取长补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初中生做化学实验时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摘要讨论了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初中生做化学实验时表露出的心理障碍——紧张心理、轻视心理、游戏心理、依赖心理、浮躁心理和应付心理等及其排除方法。
关键词初中学生化学实验心理障碍排除方法化学实验教学就是有选择的把一部分探索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实验在集中的时间里呈现给学生或教给学生的教学形式。
要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化学实验的探究性和创新,学生必然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初中学生有哪些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如何排除这些心理障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紧张心理行为表现:部分学生一走进实验室,面对仪器茫然不知所措;部分学生有较重的羞涩心理,在同组的同学或老师的注目下,实验时显得紧张;部分学生由于惧怕实验危险,不敢动手或者对老师要求保护仪器的话有过度的反应,不敢放手做实验,尤其是女学生和后进生。
排除方法:多指导学生熟悉仪器,分解操作程序,教师或学生示范敢于“冒险”;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多进行自我尝试,进行心理“减压”。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放手让他们去大胆做实验,即使是出现操作上的错误也不要动不动就横加批责,要多给予表扬和微笑。
2 轻视心理行为表现: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老师注重实验笔试,不重视实验操作,致使学生认为,化学实验是可做可不做,到考试时背一背就可以了,在他们看来,做实验不如看实验,看实验不如讲实验,背实验。
排除方法:多开设课外实验,创造条件,多让学生亲身体验;任课教师以身作则,多做演示实验,做好每个实验;加强化学科学实验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
同时,教师还要革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方式才会得到改变,轻视实验的心理才会逐步消除。
3 游戏心理行为表现:部分学生认为化学实验很刺激,真好玩儿,有如做游戏一般。
他们进行实验时只停留在新奇现象的好奇刺激上,很少有思维的参与。
由于把实验当做游戏,故而马虎从事,随心所欲,有始无终,时间一长,新奇感消失,厌倦感顿生。
中考化学实验操作考试心理焦虑的调适1. 引言1.1 理解化学实验考试心理焦虑的原因化学实验操作考试是中考化学科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在进行实验操作考试时,许多学生常常感到焦虑和紧张,影响了他们的实验操作水平。
这种心理焦虑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对实验操作内容和要求的不熟悉是导致心理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在平时的学习中可能没有充分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导致在考试时无法应对各种情况,从而增加了焦虑感。
对考试结果的过分在意也是造成焦虑的原因之一。
学生可能担心自己在考试中出现失误或失败,而产生负面的情绪和压力,影响了实验操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对自身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的不自信也是导致心理焦虑的重要原因。
学生可能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实验操作经验和技能,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操作的顺利性缺乏信心,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了解化学实验考试心理焦虑的原因是很重要的,只有找准焦虑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调适焦虑情绪,提高实验操作的水平和质量。
1.2 意识到心理焦虑对实验操作的影响心理焦虑对实验操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心理焦虑会导致考生出现紧张和不安的情绪,影响到实验操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在实验操作中,需要考生集中注意力、沉着冷静地完成各项步骤,但如果受到心理焦虑的影响,考生可能会出现手抖、粗心大意等情况,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或者失败。
心理焦虑还会影响考生的判断能力和反应速度。
在实验操作中,需要考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和调整,因此对判断能力和反应速度要求较高。
但是如果被心理焦虑所困扰,考生可能会出现犹豫不决、反应迟缓的情况,影响到实验操作的顺利进行。
心理焦虑会对考生在化学实验操作中的表现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考生需要认识到心理焦虑对实验操作的影响,采取相应的调适措施,以提高实验操作的水平和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2000字】2. 正文2.1 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对于化学实验操作考试心理焦虑的调适非常重要。
化学实验操作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摘要】通过个案分析,归纳出实验操作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的主要类型,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关键词】化学实验操作心理障碍成因与对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造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适应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因此,走向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是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巴莆洛夫说过:”自己动手、自己动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是我们实验工作的最高准则。
”这充分说明当代中学生在实验中既要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又要有过硬的操作技能。
但在我们的实验教学中,尽管大多数学生喜欢化学实验,可仍有一部分学生存在潜在的胆怯的、防碍实验操作的心理;缩手缩脚的胆怯心理;惶惶然的恐惧心理;难于自控的紧张心理等。
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实验操作失败、阻碍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真知的心理屏障。
1个案分析典型个案1,女,初三学生,在做“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手忙脚乱,其他同学已经在收集气体了,而她还在将酒精灯的灯帽一会儿取下,一会儿又盖上。
原来她是在为如何点燃酒精灯而发愁,一是不敢使用点燃酒精灯,怕烫手;二是更怕点燃酒精灯给装置加热时发生爆炸。
这是典型的胆怯心理。
所谓胆怯就是胆小、畏缩,是一种消极的情绪,是由于个体情绪过分紧张而引起的身心的保护抑制。
在实验操作中常会发现有的学生从来不自己主动动手做实验,而是作为旁观者看别的学生做,有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即使亲自动手操作,也是畏手畏尾、谨小慎微,常常导致实验操作的不规范、实验的不成功。
典型个案2,女,初三学生,物质的变化实验中,要做铁钉与稀硫酸接触,观察实验中发生的变化,她往试管中滴加稀硫酸时,不是将滴管伸入试管,就是手抖个停,滴不进去。
原来,关于硫酸腐蚀皮肤的社会案例耳濡目染得太多,使她一用硫酸就心理紧张,手不听使唤,脑中几乎一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