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婚,丧偶老人面前的一道坎
- 格式:doc
- 大小:4.47 KB
- 文档页数:2
老年人失去伴侣处理丧偶痛苦与重新定位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失去亲人是无法避免的一部分,而其中尤其是失去伴侣的痛苦,对老年人来说更是难以磨灭的记忆。
面对这样的伤痛,老年人如何处理丧偶的痛苦,并重新定位自己的生活呢?丧偶对老年人来说是一种剧烈的心理创伤。
长期以来,伴侣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老年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失去伴侣,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情感上都会给老年人造成沉重的打击。
痛苦的情绪会降低免疫力,导致健康问题的加剧,也增加了老年人患上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风险。
因此,处理丧偶痛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老年人应正视自己的痛苦情绪。
丧偶反应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包括痛苦、悲伤、愤怒等情绪都是可以理解的。
老年人应该给予自己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面对和接受这些情绪。
可以选择与亲友分享自己的痛苦,或者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如心理咨询师或社会工作者,他们能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理解。
其次,老年人可以通过重新定位自己的生活来缓解痛苦。
丧偶后的老年人常常会感到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方向和意义。
此时,寻找新的兴趣和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找到感兴趣的社交团体,或者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
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老年人可以重新建立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同时,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也是关键。
亲友的陪伴和理解对于老年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老年人可以加入一些社区组织,参加老年人俱乐部或者养老院的活动,与其他丧偶的老年人建立起友谊和互相帮助的关系。
通过与同样处于类似情况的人交流,老年人可以互相支持和分享心情,减轻痛苦的负担。
最后,老年人还可以通过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提升自我情感的满足感。
这可以包括读书、旅行、绘画、园艺等活动。
通过培养这些爱好,老年人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内涵,找到新的快乐和满足感。
此外,积极参与身体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如进行散步、参加健身课程等,这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也能提升心理的愉悦感。
总之,老年人失去伴侣是一种痛苦的经历,但是通过积极的心态和适当的处理方法,他们可以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浅析老年再婚难问题老年再婚难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婚姻观念的多元化,老年再婚现象也在逐渐增加。
与年轻人再婚相比,老年再婚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对老年再婚难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老年再婚的现状和原因老年再婚是指60岁以上的人再婚的现象。
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社会观念的开放,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再婚。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再婚的比例逐年增加,尤其是在城市地区,老年再婚的现象更加普遍。
老年再婚的原因多种多样。
一方面,随着人们对婚姻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认为婚姻不仅是年轻人的专利,也是老年人重新寻找幸福的途径。
丧偶、离婚等原因也是导致老年再婚的主要原因。
许多老年人在丧偶或者离婚后感到孤独和寂寞,便选择再次寻找婚姻的伴侣。
二、老年再婚的困难和挑战尽管老年再婚现象逐渐增加,但是老年再婚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家庭反对的问题。
许多老年人的子女对父母的再婚持有否定的态度,他们担心再婚会影响家庭稳定和子女的权益。
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再婚面临着家庭的阻碍和压力。
其次是社会观念的问题。
传统观念中,老年人再婚被视为不正当的行为,许多人认为老年人应该专注于家庭和子女,而不是再次谈及婚姻。
这种观念的存在使得老年再婚者面临着社会舆论的压力和歧视。
最后是经济问题。
老年再婚的双方通常都已经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是结婚后的经济问题仍然是老年再婚者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特别是在财产继承、子女抚养等方面,老年再婚者需要更加慎重地考虑。
针对老年再婚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缓解。
首先是家庭沟通。
老年再婚者可以与家人进行适当的沟通,让家人了解自己的想法和心情,争取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老年再婚者也应该尊重子女的意见,听取他们的建议,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其次是宣传教育。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老年再婚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公众正确看待老年再婚现象,消除对老年再婚者的歧视和偏见。
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开展宣传活动等形式,提升老年再婚者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度。
浅析老年再婚难问题老年再婚难是指那些年迈的人在丧偶或离婚后,再次寻找合适的伴侣时所面临的困境。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再婚难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老年再婚难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幸福生活,也牵涉到了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婚姻观念、身体健康、社会观念和经济状况等方面做一浅析。
婚姻观念的变化是老年再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婚姻的态度也在不断改变。
传统的婚姻观念认为,一次婚姻一生情,再婚是不被社会接受的。
在这样的观念下,老年再婚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种困难。
很多老年人在经历了一段婚姻之后,就被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所束缚,对再婚抱有顾虑和恐惧。
而对于有丧偶或离婚经历的老年人来说,他们也可能会担心再婚会引起子女的反感和不理解,从而也影响了他们再婚的意愿。
婚姻观念的变化对于老年再婚难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老年再婚难还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日益受到关注。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老年再婚者可能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影响到婚姻的幸福;选择再婚的对象也可能会受到对方身体状况的顾虑。
年迈的身体可能伴随着健康问题,这不仅对个人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也会对再婚的选择产生阻碍。
身体健康问题也是造成老年再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观念的影响也是老年再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传统的观念中,老年人已经进入了家庭的另一个阶段,再婚被认为是不合适的行为。
再婚者往往会遭受家庭成员、亲朋好友的非议和不理解。
社会观念的影响使得老年再婚者很难得到理解和支持,这也让他们在再婚选择上感到困惑和无助。
而这种社会观念的影响也会影响到老年再婚者的心理状态,加大了他们再婚的难度。
经济状况也是老年再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老年再婚者往往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对于再婚选择要求的更多是一种精神支持和陪伴。
老年再婚者在选择伴侣时更多的是考虑感情和价值观的匹配,而非经济条件。
社会中也确实存在一些以经济条件为首要考量的人,这使得老年再婚者在经济状况上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龙源期刊网
再婚老人有“忌讳”
作者:张泽正
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0年第03期
如今,老人离婚、丧偶后再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然而,新组成的家庭并不都是幸福的,有的甚至很快“夭折”。
其原因之一就是,再婚的老年夫妻相处时,经常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而伤害到对方。
因此再婚老人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双方敏感的问题应该有所“忌讳”。
一是莫将新老伴和过去的老伴相比。
许多丧偶老人经常会想念过去的老伴,再婚后也容易
将新老伴和过去的老伴相比,若新老伴在某些方面不如过去的老伴,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在新老伴面前夸奖过去的老伴。
这样会导致新老伴心理不平衡,引起矛盾。
二是莫将原来的家庭阴影带入新家庭。
因为感情不和与爱人分开的老人,再婚后如果把原
来感情上的阴影带入新家庭,双方感情就会出现隔阂,生活在一起也不会幸福。
三是不要让经济问题破坏双方感情。
经济问题是再婚后双方最为关注的问题,如果双方都
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总为金钱而斤斤计较,这也会给再婚带来阴影,使新的婚姻难以维持。
四是不要因为偏心导致婚姻“夭折”。
在孩子问题上,如果双方都偏袒自己的孩子,很容易使子女同老人对立起来,从而影响老人之间的感情。
总之,再婚老人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注意自己的言行,这样才能使再婚生活幸福快乐。
如何帮助中老年人应对丧偶后的心理困境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丧偶的困境。
丧偶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心理打击,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和失去了方向。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我们应该尽力去帮助他们重建生活,找回对未来的希望。
首先,我们应该给予中老年人足够的关爱和陪伴。
丧偶后,中老年人可能面临情感上的空虚和孤独感,特别是那些经历了长期婚姻的人。
我们可以和他们聊天、陪伴他们参加社交活动,或者邀请他们参加家庭聚会,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此外,也可以介绍中老年人去参加一些兴趣小组或俱乐部,结交新的朋友,重新激发他们的社交能力。
其次,我们可以帮助中老年人树立新的生活目标和兴趣。
丧偶后,很多中老年人可能会感到丧失了生活的重心,不知道如何面对未来。
我们可以与他们一起制定新的生活计划,帮助他们找到新的兴趣爱好,例如参加健身活动、学习新技能或者参与慈善志愿者工作。
这些都能够帮助中老年人重建对生活的热情,并且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
第三,我们需要尊重中老年人自己的处理方式。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和时间,我们不能强迫中老年人过快地适应新的生活状态。
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需求和感受,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来恢复和调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意愿提供一些帮助和支持,但是不要过于干预他们的决定和做法。
最后,我们应该关注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丧偶后,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可能会受到影响。
我们可以与他们一起定期参加体检、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并鼓励他们进行适当的运动和休闲活动。
如果中老年人出现明显的心理困扰和抑郁症状,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寻求心理咨询或专业治疗,以便更好地应对困难。
总之,在中老年人丧偶后的心理困境中,我们可以通过给予关爱和陪伴、帮助他们树立新的生活目标和兴趣、尊重他们自己的处理方式以及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重建生活需要时间和支持,我们作为家人、朋友或社会成员,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快乐和意义。
浅析老年再婚难问题老年再婚难,是指在老年人群中再次走入婚姻的过程中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随着中国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增加,老年再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老年再婚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种寻找情感依靠和生活伴侣的需求,然而受到社会、家庭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显得困难重重。
本文将从社会、文化、家庭、经济和个体心理等方面分析老年再婚难的原因,以及对老年再婚者的影响。
一、社会和文化因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再婚一直都是一件较为敏感的话题。
尤其是在老年再婚问题上,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
传统的婚姻观念在老年再婚问题上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某种程度上,传统的封建思想使得老年再婚者承受了更多的道德压力和社会压力。
他们往往要在社会和家庭的非议声中重新选择婚姻,这就给老年再婚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压力。
社会上对老年再婚者的误解和偏见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这使得老年再婚者在婚姻过程中感到更为被动和压抑。
在这样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老年再婚本身就成为了一种难题,社会和文化的束缚使得老年再婚者更加难以寻找到自己的幸福。
二、家庭因素老年再婚者通常都有着自己的成年子女,而家庭因素也是影响老年再婚的重要因素之一。
子女的态度和看法对于老年再婚者的婚姻选择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子女对父母的婚姻选择有着很大的话语权,而子女们对于父母的再婚往往持有审慎和保守的态度。
他们往往会担心父母的再婚会破坏原有家庭的稳定和和谐,也担心再婚会对自己的利益产生影响。
子女的态度和看法往往成为了老年再婚者再婚困难的一大阻碍。
老年再婚还会涉及到家庭资产的问题,会引发家庭纠纷等问题,这也使得老年再婚者在再婚过程中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
三、经济因素老年再婚者通常都会遇到经济上的问题,这也成为了老年再婚难的一大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再婚者往往面临着退休金不足的问题,这就导致了老年再婚者在婚姻选择上的不确定性。
从生活的角度来看,老年再婚意味着再次组建家庭,一方面需要承担家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将来的生活支出等问题。
再婚者最担心的是什么?再婚者最担心的是什么?有人说,离一次婚是个宝,离两次婚是根草。
没错,婚姻的解体或丧偶对大多数人而言是灾难性事件,会给当事人及家人造成巨大的情感与精神创伤。
而选择再婚就变成了离异者或丧偶者消除情感创伤、重建精神家园的一种方式。
然而,许多人的再婚之旅甚至比初婚更加艰难和痛苦,往往变得更加现实和小心翼翼。
与初婚象相比,再婚者有更多的顾虑,他们有期盼,有矛盾,有渴望,还免不了挑剔。
究其原因,还是迈不出心理设置的那些坎。
第一道坎:缺少安全感,不敢轻易相信他人。
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离异人士中害怕重蹈覆辙的人大有人在。
加之社会上失败婚姻的负面报道以及周围人群中不幸婚姻人数的增加,使得再婚者想起来就后怕,宁肯错过三千,绝不轻易就范,时髦的说法是“宁缺毋滥”。
其次,有些离异者,往往好高骛远,总觉得会找到一个比前任还要完美的爱人。
殊不知,初婚的选择范围与再婚的的选择范围差异巨大,可选择的人选数量有限,屈指可数。
优秀的人或许是别人的老公,或许他(她)比你的眼光还刁钻。
如果抱着找个比前任还要好的心态,不是在寻觅中疯狂,就是在等待中死亡。
第二道坎: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句话不知害了多少浪漫情调的昏男昏女。
离异或丧偶者,特别现实,硬件软件都不能少,往往嘴上说“没有爱情的婚姻绝对不会就范”,但实际上还附加诸多不平等条约。
条件比较好的,追求爱情的前提是房子、票子,这两样一个都不能少。
但如果对方有个孩子,前面两项作废,很多人都拒绝孩子进入新的家庭。
第三道坎:经济纠纷引起的矛盾,经济上不愿与他人共享。
离异者如果自身财力及经济实力较好,工作处于上升状态,往往不急于找人过日子。
即便想结婚的人,对于财产也异常敏感。
过往的一些再婚案例中,如果其中一方离去,或两人再次离婚,争夺财产在所难免。
所以,有些人在经济支配权问题上,处理不当会造成第二次离异。
老年人的丧偶困扰与丧失心理疏导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老年人群体逐渐壮大。
然而,老年人也面临着诸多困扰,其中之一就是丧偶的困扰。
对于老年人来说,丧偶不仅是一种身份的改变,更是一种心灵的创伤。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进行丧失心理的疏导,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老年人丧偶后常常感到极度孤独。
丧偶意味着失去了生活中的另一半,老年人从此要面对一个空寂的家庭。
这种孤独感会使得老年人感到无助和无依,容易陷入情感低谷。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老年人的社交网络,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例如,可以邀请老年人加入兴趣小组、社区志愿活动、养老院集体活动等,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交到新朋友,减轻孤独的感受。
其次,丧偶后老年人常常感到失去了对生活的意义。
夫妻共同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构成了老年人生活的支撑。
一旦失去了另一半,老年人可能会感到迷失和无所适从。
因此,我们可以帮助老年人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可以鼓励他们参与一些志愿活动,为社会做贡献;也可以鼓励他们寻找一些兴趣爱好,以此增加生活的乐趣。
通过这样的方式,老年人能够重新找到生活的动力,并感到快乐与满足。
此外,丧偶后老年人有时会陷入自责和自卑的情绪之中。
他们常常会责怪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尽到对方的责任。
这种情绪的存在使得老年人更加难以释怀,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给予老年人正面的心理暗示和慰藉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耐心倾听和鼓励老年人找到自信。
可以帮助他们明确丧偶的责任并理解到,每个人都有不可掌控的命运,丧偶并非他们的错。
最后,老年人丧偶过程中需要得到家人和社会的关怀和支持。
家人的陪伴是最重要的,他们能够帮助老年人渡过难关,给予他们爱与关怀。
社会也需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供相关的扶持和服务。
可以建立专门的心理疏导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通过这样的渠道,老年人可以得到及时的帮助,重新站起来并面对生活。
在解决老年人丧偶困扰与丧失心理疏导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老年人个体的心理状态,也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再婚必须跨过的四道难坎_婚姻日记人生有合有分,婚姻有结有离,离婚虽然不是什么好事,但也不必大惊小怪。
既然结了婚,当然最好不要轻易离婚,不过也用不着过于迂腐,用不着为了维持空壳婚姻而死守不放。
离婚,有时候未必就是坏事,至少是对人性的一种尊重,也给了不幸福者一个重获幸福的机会。
离婚了,接下来的或长或短的时间里,也许再婚就是一个摆在前面的问题。
经历过一次婚姻,再婚者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的障碍,至少有一些对婚姻的怀疑、观望、犹豫,甚至是恐惧。
想要从新的婚姻中找寻新的幸福,首先要过自已的心理关,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同时也必须要更多一份理性,考虑必要的现实问题,否则再婚后又将可能面临又一次的婚姻悲欢离合。
再婚必须克服的四大心理误区再婚必须跨过的四道现实和心理难坎一、多一些冷静期,不要匆匆进入新的婚姻。
再婚者如果较年轻,则可能耐不住寂寞,或者为了所谓面子或报复前夫前妻而急着找一个人结婚,甚至在毫无感情基础的情况下就草草进入婚姻。
有人说,好了伤疤忘了疼,离婚后短时间内就进入新的婚姻,则是连伤疤还没好就忘了疼,势必会再次受伤。
再婚者如果年龄较大,中年或老年人,急着进入婚姻多半不会是耐不住寂寞,而极可能会有随便找一个人作伴的心理,也不管合不合适,更不会考虑感情上的事,如此一来,极可能是做伴不成反成仇,弄得后半辈子的生活也不得安宁,何苦呢?再婚,还是给自已多一些思考期,多一些冷静期,千万不要匆匆进入新的婚姻。
二、摆正心态,不盲目自信但也不要低看自已。
在决定再婚之后,很多的当事人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没能摆正自已,要么是太过自信太高估自已,要么就是太过自卑低估自已,前者拒人于千里之外,后者将自已贱卖,这都不是再婚应有的正确心态。
再婚姻,显然有它的劣势,但也有它的优势,经历过一次婚姻,应该在感性中更多一份理性,大方得体,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已,不要再犯高不成低不就的错误,否则不好的婚姻又被你抓住了,而本来好的婚姻又可能被你错过了。
2019.0139祝您健康◎ 姚扶有心理疏导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无论人们的愿望多么美好,夫妻多么恩爱,到了老年,丧偶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老年人丧偶是人生感情生涯中最为不幸的遭遇,丧偶后,首先带来的是孤独和惆怅。
严重的孤独心理会影响健康和长寿。
如果丧偶老年人有勇气寻找新配偶进行再婚,不但可以使他们的生活增加无限情趣,而且有利于身体健康,甚至还会使老年人奇迹般地出现“返老还童”的现象。
〇 丧偶再婚的心理调适近几年来,丧偶老人的再婚率虽然有所提高,但与欧美国家比起来,差距还是很大的。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老年人自身的心理障碍。
有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年纪大了,再寻找配偶怕邻居和过去的同事议论。
有的老人怕再婚带来新的家庭矛盾,怕添新麻烦,所以宁可忍受孤独,也不再寻配偶。
还有的老年人由于过去与原来的配偶感情很深,如果再找一个,感到对不起过世的老伴。
二是子女反对。
这是老人再婚的主要障碍之一。
子女反对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再婚,原因有多方面。
有的怕遗产落入他人之手,担心自己应该继承的遗产得不到;有的怕别人议论自己对长辈不孝,迫使长辈再婚;有的不愿与继父或继母相处,更不愿意将来伺候继父继母。
〇 老年人再婚后的心理调适从许多老年人再婚的情况来看,他们再婚后的心理也亟待调适。
一是矫正再婚动机的调适。
老年人再婚也要以爱的需要为主线,其次是安全的需要和生理等需要。
有些老年人认为再婚只不过是找个“伙伴”而已,忽视了再婚的爱情价值。
认为老年人已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自己的青春和童贞献给了已故的人,现在再婚仅是为了驱逐寂寞,打发日子。
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老年人再婚万万不能忽视爱情的地位和作用。
二是追忆类比的心理调适。
所谓追忆类比是指老年人再婚后遇到刺激,尤其是矛盾冲突,容易联想到前妻(夫),进行对比。
追忆类比一般是在两种情况下进行的,第一种情况是与新的配偶感情很好的情况下,例如街头花园散步、亲昵亲近、相互关心、嘘寒问暖等,容易勾起与前配偶类似的情景,产生对前配偶的无比怀念;第二种情况是在与新配偶发生矛盾冲突的情况下,例如意见不一致、情趣不合、互不关心、个人独断、吵嘴打架等,容易想起前妻或前夫的优点,从而老人伤不起,丧偶再婚须慎重更加厌恶新配偶。
主观上,对迟到的爱缺乏信心
个案一:郝老伯:找个合适的老伴太难
郝老伯是大学退休教授,离异8年了,晚年生活的孤独,使他下决心想再找个老伴。
有朋友给他介绍过几个,但没遇到合适的,主要原因在于女方对子女的牵挂,还有对男方房子、金钱等要求太不现实。
他曾经遇到过一个国企干部,还没退休,条件蛮不错的,有车有房,也很喜欢他,但他总对她缺乏感觉。
“都一大把年纪了,结婚就是要找个‘两情相依’,可是找个合适的老伴太难了!”郝老伯坦露心声。
个案二:赵女士:总觉得老公就在雨中看着自己
52岁的赵女士,丈夫去世3年,她一直沉浸在思念的悲痛中,经常一个人以泪洗面。
尤其是遇到下雨天,总觉得老公就在雨中看着自己,晚上时常会梦见他。
她觉得自己找老伴最大的障碍就是对去世老公的思念。
以前老公对她很好,夫妻感情一直不错。
她最怕的就是自己过不了这一关。
从个人感情上说,她更倾向于找一个丧偶老人,她觉得离婚的老人曾经经历过一个失败的婚姻,对新的婚姻有心理障碍,更没有信心。
专家分析:老人再婚障碍有“两忧”
一位老龄问题专家说,老人再婚障碍有“两忧”:一忧,标准难定。
老年人由于阅历深,见识广,又有前婚的经验或教训,因此在确定择偶标准时,往往瞻前顾后,忧虑重重。
二忧,关系难处。
老年人再婚重建一个家庭,人际关系往往复杂化,再婚双方既要对新配偶充满感情,又要给自己的子女以抚爱,能否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再婚老人时常为此而忧心忡忡。
单身老人再婚的主要障碍有:老人本身旧观念的障碍,怕再婚会引起别人的耻笑;居住及经济条件造成的障碍,在居住条件偏紧的情况下,增多的家庭人口,会影响现有的居住条件;社会因素造成的障碍,特别是有些老年人与年龄比自己小的中年人结婚,社会舆论压力大,高龄老人要求再婚,压力更大。
丧偶老年人再次恋爱时,总是不自觉地拿眼前的对象与过去的老伴相比,迟迟下不了决心。
这种“对比效应”往往会影响老年人再恋成婚。
客观上,子女不理解
婚姻“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还比较普遍,子女们对老人无伴的孤独缺乏理解。
他们把老人的正当再婚要求理解为“老不正经”,甚至在亲朋好友间也对老人再婚缺乏必要理解。
赡养和财产继承问题。
老人再婚一般牵涉到赡养和财产继承问题。
子女不愿父母的财产再婚后让外人继承,故子女一般都反对老人再婚。
“后事”干扰再婚。
再婚夫妇死后的安葬问题也是干扰老人再婚的原因。
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双方子女拒绝安葬或双方的子女争着安葬而大动干戈的事件。
再婚须合子女“标准”。
父或母欲再婚,但必须符合子女们的再婚标准。
如果老人找的对象不合子女们的愿望,则子女们以断绝往来和不照顾相威胁。
许多老人只能在亲情与爱情之间作出艰难而无奈的选择。
如果家长反对年轻人自由恋爱,往往得到坚决的抗争直至家长首先让步。
但是,老人再婚遭遇儿女反对后,他们的抗争,却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我们要问:作为儿女,有什么权利反对老人再婚?这种反对,不仅在道德上要遭到谴责,而且在法律上讲也干涉了私权。
其实,老人丧偶后,虽然儿女孝顺,在吃穿上面照顾得很好,衣食无忧却缺少沟通,甚至平时连个说说话逗逗嘴散散步的人都没有,他们也只有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深埋在心底。
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老年人的再婚虽有爱情、友情,但主要是相互倾吐寂寞,生活中相互帮助,摆脱孤独,
解决老年人丧偶后在生活、情感上的痛苦与无助。
再婚可以帮助老人排除内心的烦恼、焦虑、苦闷,使内在的情感与外界的刺激达到平衡。
生活中,谈到对老年再婚的看法时,不少老年朋友发出感概:老年人再婚谈何容易?成功率太低了!致使一些丧偶的老年朋友对再婚总是丧失信心。
笔者单位的张老伯还掰起手指头算了一下:“近几年我周围接触过的、听说过的再婚老人有十对,只有两三对感情稳定,其余都是好景不长,散了伙。
”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几个镜头:
镜头一:在爱情与亲情间作艰难的抉择,使老人身心疲惫,痛苦不堪,最后只得舍爱情而全亲情。
孑然一身好几年的周老伯前年结识了钟阿姨,双方感觉不错决定结婚。
可是一直很孝顺的子女们却表示强烈反对。
反对的理由是,父亲再婚让他们感觉面子上过不去,而年仅50多岁的后妈则让他们产生其欲分家产的合理怀疑。
周老伯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感情的不断沟通,也许情况会有所改善,所以毅然举行了婚礼。
婚后,为了缓和与子女们的关系,周老伯多次请子女们回家吃饭,子女视他如“陌路”。
他给子女们写信以求理解,也无人理睬。
儿女们长久的“冷战”,尤其孙辈们的“远离”,让渴望“天伦”的他背负了极大的压力,与老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
在爱情与亲情间作艰难的抉择,使老人身心疲惫,痛苦不堪,最后只得舍爱情而全亲情。
一年之后,他“忍痛割爱”,匆匆结束了短暂的再婚生活。
镜头二:认识时间短,双方缺乏了解,使再婚婚姻危机四伏。
孙阿姨是某县城退休干部,前年与一退休干部相识,不到两个月两人就结婚了。
很快她就尝到了仓促结婚的恶果。
因为性格不合,婚后四个月两人就分居了。
她在以前的家庭里是继母,现在已走进了另一个家庭,分居后她不好意思回去,可她又能去哪儿?在那段日子里,张阿姨经常以泪洗面。
镜头三:现在有些老年人把再婚当作找保姆,不能平等待人,这种忽视情感基础的再婚生活,是很难持久的。
退休高工黄某,4年前妻子病故。
后与同一单位的另一位教师何某结合。
婚后不久,老两口便埋怨对方对自己照顾不周。
黄某总想何某像前妻一样精心伺候他,而何某想要老伴能照顾呵护她,半年不到两人便“分道扬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