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 导学案(无答案)-文档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9.01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9课法律在我们身边学案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一框生活需要法律【学习目标】1、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2、了解法律的产生及其发展,认识法治对于推动中国梦实现的重要作用。
3、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重点难点】重点: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治的意义。
难点:法律的产生和本质。
【自主学习反馈展示】认真阅读教材P84——89,填一填:1.我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不仅需要依靠、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来调整。
2.我们的生活与法律。
3.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法律不仅于人们当前生活,而且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4.法律是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的标尺。
5.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温馨提示:完成上述任务后,向同学、老师展示交流,以把准知识点。
【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活动一:阅读教材P84运用你的经验,说一说:1.我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
请再列举一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2.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活动二:阅读教材P85“探究与分享”,辨一辨:1.上述行为都是自觉的吗?2.有人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不惹上官司,法律就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
你赞成这一观点吗?活动三:阅读教材P86探究与分享“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想一想:图表中内容中哪些是我们的权利,哪些是我们的义务。
活动四:阅读分享教材P87探究与分享“如何更好地组织和管理社会”,议一议:自从有了人类,有了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组织和管理社会,一直是人们力图解答的一个命题。
1.法律产生以后,人类走上依法治国道路了吗?为什么?2.法治强调的是自由、平等、公平、正义。
你期待的法治国家是什么样的?政府:法院:社会成员:活动五:阅读教材P88探究与分享,写一写:法治建设,人人受益。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下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生活需要法律》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下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生活需要法律》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法律对生活的规范和保障作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对法律有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法律在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和意义还不够深入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实际出发,认识法律的重要性,提高法治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知道法律对生活的规范和保障功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实际出发,认识法律的重要性,提高法治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交流法、情境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讨论题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短片,引发学生对法律作用的思考,导入新课。
2.案例分析: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法律在案例中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对生活的规范和保障功能。
3.讨论交流:分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法律的认识和体会,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4.情境教学:设置情境模拟,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亲身体验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法治观念。
6.布置作业:布置一道关于法律在生活中应用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敢于同违反法律的行为作斗争。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自觉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运用法律为我们保驾护航。
知识与技能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的特征,认识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障作用。
教学重点:法律的作用和特征。
教学难点:法律的作用和特征。
一、【学】认真阅读教材89至94页,填空:1、法律和道德的共同点:法律、道德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2、法律的特征:(1)法律是由国家_____或______的。
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________。
(2)法律是由___________保证实施的(最主要特征)。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____________。
3、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为什么说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2)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3)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法律的作用:(1)规范作用:①法律规定我们享有的______,应该履行的_____。
②法律让我们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③法律也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______,指引、教育人向善。
(2)保护作用: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______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二、【交】P90探究与分享纪律、道德、法律的不同法律的特征活动一:法律的来源,法律有什么特征?活动二:法律的实施,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活动三:法律约束的范围,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的作用活动一:法律的规范作用活动二:法律的保护作用三、【展】法律的特征、法律的作用四、【导】教师引导、归纳、总结、解释、梳理等五、【用】1、2023年3月25日,湖南岳阳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一起涉疫情防控案件,被告人蒋某犯妨害公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下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下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法律保障生活》是本学期的第三次法治教育课程。
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法律对于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的作用、法律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如何树立法治观念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法律的基本知识,对于法律的作用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不足,对于如何运用法律保障自己的生活还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对法治观念的误解,认为法律与自己生活关系不大,或者认为只要遵守法律就可以,无需过多关注法治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以及法律与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治的观念,提高法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以及法律与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亲身参与角色扮演,体验法律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4.总结讲解法:在课程结束后,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涵盖案例、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的PPT。
2.案例材料: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角色扮演剧本:编写适合学生的角色扮演剧本,提前分发给学生准备。
4.学习任务单:制定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图片,包括法律符号、法庭、警察等,引导学生关注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下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法律在我们身边》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九课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于法律的具体内容和实际运用还不够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法律的概念、作用以及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认识到法律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法律的作用。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具体运用。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法律案例和情境素材。
2.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准备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让学生了解法律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典型案例,了解法律的具体运用。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问答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分享自己的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问题。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下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生活需要法律》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下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生活需要法律》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展开。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认识到法律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生活的维护作用,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对于法律的概念和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于法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和作用还不够明确,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认识到法律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生活的维护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法律,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认识到法律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生活的维护作用。
2.难点: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具体应用和作用。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案:准备教材和教案,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
2.案例材料:准备相关的典型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与法律相关的场景,如法庭、警察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通过讲解或展示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同时,呈现一些生活中的法律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人教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法律在我身边》学习指导知识结构知识梳理:一、生活需要法律1.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
法律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法律与我们每个人相伴一生。
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法治的脚步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
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
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二、法律保障生活1.法律有三个主要特征。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其中: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最主要特征。
2. 法律的作用。
法律的规范作用,通过规定公民权利和义务来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法律的保护作用。
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是我们的“保护神”。
试题赏析(2016.南京)3.关于道德或法律的认识,正确的是()A.道德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规范人们行为B.法律的适用范围要比道德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C.法律规范的强制力决定了其作用大于道德规范D.只有法律这一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分析】该题考查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我国法律和道德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凡是法律禁止的行为,都是社会主义道德谴责的行为,有许多法律上的义务,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解答】分析四个选项,道德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规范人们行为;道德比法律具有更广泛的调节作用;故A正确;BCD都不正确;故选A.(2016.齐齐哈尔)2.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九),这体现了()A.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B.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C.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D.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分析】本题属于"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这一知识点,需要在掌握法律的涵义,我国法律重要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要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解答】法律的特征有三个: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题干描述体现了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所以C是正确的选项,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ABD.故选C.(2016.江西,略有改动)3.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标志着我国慈善事业进入法治化时代,这()①使我国的慈善事业有法可依②有利于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③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立法权④说明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A.①②③ 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分析】该题考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享有最高立法权、最高监督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标志着我国慈善事业进入法治化时代,这有利于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使我国的慈善事业有法可依;同时说明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享有立法权,故选B.[2016·安徽]4.某校在深化校园创建活动中,要求学生树立法治观念,维护法律权威.下列同学们的行为,符合这一要求的是()①按照交通标识骑行自行车②打听同学的秘密并到处传播③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④破坏路灯和座椅等公共设施.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法治观念的认识与理解,依据基础知识,明确题干要求,正确作答.【解答】依据材料分析,符合这一要求的是按照交通标识骑行自行车,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①③做法正确,②④属于不良行为.故选A创新题苑【铸造法治中国投身法治建设】2016年9月,《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七五普法规划)提出的“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要求,把法治教育放在国民教育的重要位置,大力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改革创新。
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1课时生活需要法律执笔审核教研组长授课日期班级姓名学习目标与要求:【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学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
【知识与能力】知道生活需要法律保障,人的一生与法律相伴;了解法律产生的过程;体会法律对生活的作用,认识生活与法律的关系;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懂得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生活与法律关系的学习,能够体会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对法治的学习和思考,提高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
学习重点:生活的法律息息相关;法治的意义。
学习难点:法律的产生和本质。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根据预习案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理解课本基础知识,进行知识梳理,勾画出重点知识。
1.法律与生活的关系?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
2.什么是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3.什么是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之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
4.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法治是什么的必由之路?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探究研讨】任务一:通过举例与生活相关的法律,感受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初步树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探究活动一:我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
根据教材“运用你的经验”中的图片,你能再列举一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吗?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探究活动二:学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义务宣传员小明第一次开普法讲座就遇上了三个棘手人物。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下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生活需要法律》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下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生活需要法律》旨在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法律对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而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于法律在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和意义可能还缺乏深入理解。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一些法律现象,但法治观念尚需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认识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法治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境模拟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法律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教师需提前搜集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2.制作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
3.准备相关法律资料:为学生提供一些易懂的法律资料,以便于课后拓展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法律场景,如交通法规、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呈现(15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法律的作用。
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1课时生活需要法律【基础知识】1.为什么说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为什么】(1)法律就在我们________。
①我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各种__________,以及由此产生的________和________,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________来调整。
②每一部法律都是应________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________和__________。
(2)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法律需要调整________,不仅服务于人们当下的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3)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
2.什么是法律?【是什么】法律是____________意志的体现,是用来__________、__________的工具,也是调整__________、判断____________、处理____________的标尺。
3.什么是法治?【是什么】法治是________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法治的重要性【为什么】(1)法治是人们共同的____________,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____________。
(2)法治助推________的实现,是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必由之路。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是什么】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设____________。
【基础达标】1.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都和法律结有不解之缘,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学科
第一课时生活需要法律
【学习目标】
1、认识法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认识法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
3、初步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
(重点)
【课前预习】
1、为什么说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重点)
2、法律的本质
3、法治的含义和要求?
4、法治的重要性(重点)
【小组活动】
活动一:
阅读教材第85页“探究与分享”的内容,思考问题:
1、我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
你能再列举一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吗?(学生自由发言)
2、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学生自由发言)
【达标检测】
1.上课要有上课的纪律,如果没有纪律,有的说话,有的唱歌,课就上不成。
这说明( ) A.社会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B.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
C.社会公共生活没有什么规矩
D.社会成员可以随心所欲,爱做什么就做什么
2.我们出生之后,父母就会到派出所给我们上户口;十八岁之前,我们会受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成年后,我们将走上工作岗位,又与《劳动法》紧密相连;到了一定年龄,我们又将依据相关法律退休。
这些经历说明( )
A.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B.儿童时期与法律无关
C.成年人与法律的联系更加紧密
D.法律对人们无能为力
3、“法律在哪里实现自由,也将在哪里限制自由。
”这句话()
A.表明自由是有限的,没有真正的自由
B.只强调了法律具有保护作用
C.只强调了法律具有规范作用
D.辩证地看待了法律的作用
第二课时法律保障生活
【学习目标】
1、掌握法律的三个特征。
2、掌握法律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重点)
【课前预习】
1、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重点)
2、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有哪些?
【小组活动】
活动一:探讨法律的特征
药家鑫交通肇事案件: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涉嫌交通肇事犯罪的药家鑫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其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
后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案二审维持一审死刑判决。
最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各抒己见:
1、你对这一事件有什么看法?(可以评价这一事件的性质,也可以说说你的心情)
2、一旦有人敢于以身试法,挑战法律的权威,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活动二:高晓松酒驾事件
音乐界公众人物高晓松以“危险驾驶罪”被判拘役6个月,罚金4000元,已被北京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思考:法律会不会因为高晓松是名人而让其逃脱法律的制裁?为什么?
【达标检测】
1.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
这表明法律( )
A.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B.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C.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D.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
2.与道德相比,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其特殊性表现在( )
①靠社会舆论保证实施
②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③由国务院制定或认可
④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奥运冠军孙杨曾因无证驾驶,被杭州公安机关罚款2千元,并处行政拘留7天。
该案例表明( )
①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③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④知名人士违法应加重处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