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0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296.15 KB
- 文档页数:2
2011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2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1.新生事件2.哈瓦斯社3.霍夫兰4.意见领袖二、简答题1.简述黄远生通讯的特点。
2.简述西方报刊发展的阶段。
三、论述题1.试述梁启超的新闻观及对现在的影响。
2.试述世界上的广播电视体制。
3.举例说明中国广播电视的经营业态和产业链的变化。
4.举例说明为什么在中国媒体和新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广州的报业仍然能占据“舆论领袖”的位置。
四、评论题《非诚勿扰》婚恋类节目。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新生事件答:新生事件是指1935年上海《新生》周刊发表艾寒松所写《闲话皇帝》一文,由于其中一段文字涉及日本天皇有“不敬之辞”,而引起的中日外交纠纷、国内当局对《新生》相关人员的惩处事件。
1934年2月10日,杜重远在上海创办《新生》周刊。
1935年5月4日,《新生》周刊第2卷第15期刊载《闲话皇帝》一文,其中有一段涉及天皇的文字。
此文刊后的第二天,上海的日文报纸马上做出反应,称《新生》侮辱了天皇,在上海的日本浪人和日侨马上上街游行,表示不满。
紧接着,日本驻上海领事向国民政府和上海市政府提出抗议,要求他们向日本谢罪,严惩有关责任人,停止一切形式的反日宣传。
在日本国内,更是一片甚嚣尘上的“惩戒支那”的声音。
迫于局势压力,国民政府开庭审判,查封《新生》,逮捕并判处杜重远一年零两个月徒刑。
引起国内外舆论哗然。
2.哈瓦斯社答:哈瓦斯通讯社是指法新社的前身,是全球最早的通讯社,创始人是法国人哈瓦斯。
哈瓦斯社正式挂牌成立于1835年,后来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通讯社之一,从这里也走出了另外两个通讯社路透社和沃尔夫社的创始人路透和沃尔夫。
1835年法国人查理。
哈瓦斯在巴黎创办。
1870年1月17日签订“联环同盟”,确定了法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埃及、中美、南美为其采访、发布新闻范围。
1940年纳粹德国侵占巴黎接管哈瓦斯社。
同年12月,法国傀儡政府收买其股票将其瓦解为广告社、法新社和世界电讯社。
2007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拉扎斯菲尔德2.“地球村”3.《循环日报》4.“掏粪运动”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答“沉默的螺旋”理论。
2.如何理解“媒介即信息”理论?3.“社会类型论”和“社会关系论”的异同是什么?三、问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你如何看待和评价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电视选秀节目的火爆状况?2.试述中央苏区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
3.试述现代世界通讯事业的发展特点。
四、论述题(40分)试论新闻媒体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的特殊作用。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拉扎斯菲尔德答:2.“地球村”答:“地球村”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其《关于理解新媒介的报告》的打字稿里提出的一个概念。
在《古登堡星汉璀璨》一书中,他把这一概念作为其中一章的标题,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在麦克卢汉看来,“地球村”包括三层含义:①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空间距离与时间差异不复存在,整个地球在时空范围内已缩小为一个很小的地方,人们具有了获得公共信息的相等机会;②电子媒介的同步化性质使人类社会结成了一个具有密切的关系、无法静居独处的、紧密联系的小社区,信息的暴露更为充分和全面;③人类从远古至今经历了一个“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过程。
“地球村”是20世纪最著名的概念之一。
3.《循环日报》答:《循环日报》是中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刊,1959年终刊,由王韬与友人合伙创办并自任主笔。
它是一份综合性商业日报,主要登载商品行情、航运信息、广告、新闻、论说、历史掌故等。
《循环日报》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政论文体。
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
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
2016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真题
(620)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环境
2.集合行为
3.公共领域
4.象征性社会互动
5.传播仪式观
6.罗兰·巴尔特
二、简答题
1.传播效果一致性研究。
2.20世纪4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和霍夫兰提出各自的传播效果理论,二者的相似点和根本性区别。
3.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中的决定阶段包括的研究内容。
4.斯密斯和席勒观点异同。
5.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
6.印刷术的发明对欧洲社会革命的影响。
三、论述题
1.结合网络实例,谈谈传统受众观在网络传播情境中的变迁。
2.芝加哥学派角度分析传播创造维系社会。
3.某学者提出,20世纪初电影,尤其是有声电影的发展,使受众变为依赖的、无助的、被动的,持续一个世纪。
谈谈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北京大学新闻史论(614)+新闻实务(847)<跨考胜经>全套考研资料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答案1-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2001-2003年新闻学基础知识,2002年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2001-2006年新闻学,暂无答案。
(本项不单卖,购买全套赠送此项)注:该专业近几年学校官方不出售历年试题,最新真题更新请大家关注跨考考研论坛,真题会随时在网站更新,大家下载即可使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2-1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笔记。
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27页¥402-2《外国新闻史》笔记。
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50页¥502-3《新闻事业简史》笔记。
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28页¥402-4中国新闻史辅导笔记。
手写版,共56页¥60注:报名辅导班请登录跨考网进行详细咨询。
全套资料包含以上所有资料,套餐优惠价:¥168指定参考书目此科目没有提供参考书目适用学院/专业——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05030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史论(612)<跨考胜经>全套考研资料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答案1-12000年-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由于出题老师固定,历年真题参考价值很大。
该专业近几年学校官方不出售历年试题,最新真题更新请大家关注跨考论坛,只要收集到我们即会在网站更新,大家可下载使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2-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本科生笔记。
出题老师授课,非常全面和清晰。
手写版,共29页¥402-2新闻传播考点精要汇集。
内部参考资料,介绍了传播理论考点、外新史考点等众多考试点。
打印版,共39页¥402-3外国新闻史复习要点。
陈立丹版《世界新闻传播史》复习要点,条理性好,重点突出。
打印版,共17页¥302-4新闻史硕士课程大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史研究生资料,硕士课程同样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的重点,内容详实,包括中国史和外国史两部分,主题分明。
打印版,共58页¥352-5新闻学重点笔记。
第八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一、概念题1.传播效果[江西师大2009年研;中南财大2008年研;东北师大2006年研;黑龙江大学2005年研]答: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是指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它具有双重含义:①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说服性传播是指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②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2.魔弹论答:魔弹论又称“枪弹理论”、“皮下注射理论”或“刺激—反应理论”。
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受心理学中机械的“刺激—反应”论(S-R)的影响,认为新闻媒介发送的信息一经“命中目标”,就必须产生传播者所预期的效果。
早期的传播学者认为,受众在“刺激—反应理论”机制作用下任凭传播内容摆布,只要把价值、思想与信息直接“注射”到每个被动的、原子式的受众个体身上,便可产生一种直接的、不经任何中介环节的效果,因此,媒介效果的实现完全取决于媒介所传播的内容。
大众媒介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3.选择性理论[南开大学2009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答:选择性理论是大众传播受众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是指受众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
选择性理论的存在说明,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并不完全被动,而具有某种能动性,大众传媒并没有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左右受众的力量。
4.两级传播[上海大学2013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江西师大2009、2007年研;西安交大2007年研;北师2007年研;西南大学2007年研;社科院2006年研]答:两级传播是指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舆论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提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舆论领袖的中介,即表现为由“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两级传播过程。
2016年新闻传播类考研真题集锦(二)【华东地区】【复旦大学MJC新闻与传播实务】一、名词解释:校对、双头条、新闻特性、解释性新闻、历史成文法二、简答:1、新闻媒介的编辑方法2、采访提问需要注意的问题3、客户拥护度和客户忠诚度的区别4、舒尔茨的整合营销传播的八项准则三、论述:互联网+与+互联网的区别,并对我国传媒业互联网+转型给出建议四、业务1、消息(长跑取消)2、短评(上海城管招考)【复旦大学714新闻与传播基础】一、名词解释中国互联网攻击报告、新闻生产的场域、沃尔特李普曼、宣传、红旗日报二、简答1、受众的媒介认知内容2、互联网意见领袖3、申报对新闻报的兼并事件三、论述1、媒介对文化的效能与影响,主流媒体如何弘扬传统文化2、媒介文化霸权如何理解。
中国如何增强传播实力3、上海孤岛期间的抗日宣传报刊活动【同济大学新闻传播】一、理论:媒介融合,第三个效果,沉默的螺旋,新媒体对现实世界认知建构作用对现实世界的正负影响二、实务:创新与扩散,金字塔结构,宣传方案,数据新闻【华东师范大学 334】一、名词解释舆论、宣传、媒介融合、软新闻、拟态环境、沉默的螺旋二、简答1、信息的定义和特点2、简述社会责任理论三、论述(二选一)1、微信的传播特点2、如何正确理解“作为权力之源的媒体”这话四、分析题一篇获奖新闻作品评析五、写作题1、消息写作关于一对夫妻在邮币市场被骗的投诉改写2、一篇评论关于雅安地震李克强总理和记者的对话为材料写一篇评论【上海大学专硕】一、名词解释5W模式、把关人、网络传播模式、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美国自律组织发展历程二、论述题公共新闻、舆论领域三、概念辨析1、新闻自由‘说出3个名人的主张’2、劝报论‘三个研究或论断’四、综合论述1、批判学派的三个流派2、提升新闻公信力的四个策略【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一、名词解释小报大办、精选精编、新闻敏感、组办构象、主流媒体、广告是有关商品和服务的新闻二、论述1、非实践性新闻的主要特征与基本写法2、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信息解读与意见协调3、现场直播新闻节目的选题原则与策划事项拟标题,写导语【上海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影视艺术理论】一、名词解释奥逊威尔斯、影视艺术、蒙太奇、制播分离、声话语言、意大利新现实艺术二、论述1、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广播电视起什么作用2、票房和收视率对影视艺术有什么正负影响3、举例说明主持人如何对引导观众去进行对一件事情的观点看法三、简答1、格里菲斯对电影的作用2、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3、长镜头理论的核心4、电影电视的主要区别【上海外国语大学广告实务642】一、名词解释1.CIS2.PR3.AIDMA4.众筹5.病毒营销6.头脑风暴法二、简答题1.hierarchy-of-effects models in advertising theroy and give examples2.explain ethics in advertising and promotion,give issues reading to subject3.整合营销传播的主要内涵4.广义的广告效果5.广告传播中的流程要素6.广告定位的作用三、分析题1.profile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Advertisments Law of China2.试举例分析,消费层次从AIDMA向AISAS的转变说明了什么?四、案例分析法根据春晚抢红包和微信红包热分析,说明你的看法。
2016年南京大学643中国古代史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含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1.叔向答:叔向是我国春秋时期晋国的政治家、外交家。
他出身晋国公族,执掌晋国国政近五十年,以正直和才识著称于世。
在政治上,他趋向保守;哲学上,与老子的观点相接近。
公元前546年,叔向代表晋国与楚国达成了弭兵会盟,缓和了当时的形势。
叔向所处的时代,晋国霸业已经衰落,但他仍力图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维持晋国的霸主地位而发挥作用。
叔向虽然是晋国史上一位煊赫的人物,但他始终代表旧势力,公元前514年,以“助乱”的罪名被灭族,封地被划分为三个县,全部落入私家手中,成为新贵族的领地。
2.睡虎地秦简答:睡虎地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中国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秦代竹简,也称云梦秦简。
这些秦简写于战国晚期秦始皇时期,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经过整理被收集进《睡虎地秦墓竹简》一书。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部分记载了秦代施行的二十几个单行法规的条款原文,共记载法条六百条。
这批竹简是研究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医学的珍贵史料,也是校核古籍的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3.吐鲁番文书答:吐鲁番文书是指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古墓葬区以及一些古城洞窟遗址出土的纸质写本文书。
吐鲁番文书主要是汉文,其次是古粟特、突厥、回鹘、吐蕃文等,大致属于东晋十六国到元代。
就其性质,可粗略分为公私文书、古籍、佛道等教经卷四大类。
这些文书有2700多件汉文文书,其中晋十六国时期的100多件,高昌王朝时期的700余件,唐朝时期的约1700多件。
吐鲁番文书不仅是研究地方史的珍贵资料,而且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4.燕行录答:《燕行录》是指明清两朝来华的朝鲜使团有关人员将其在华时的所见所闻著录成书的书籍总称。
《燕行录》是一系列关于燕京之行的书,题材多样、作者层次广、年代跨度大。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015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0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2015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0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科目一:传播史论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卡尔·霍夫兰2.社会顺从理论3.KDKA4.时间偏向的媒介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议程设置理论的作用机制。
2.简述芝加哥学派和哥伦比亚学派观点的异同。
3.简述书面文化的社会影响。
4.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和原则。
5.简述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1.谈谈第三人效果的学术意义及现实意义。
2.有人认为,是广播而不是报纸和电视开启了大众传播时代并促成了大众传播学的诞生。
谈谈你的看法。
3.试论全球化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与媒介的关系。
4.20世纪70年代,受斯图亚特·霍尔的影响,英国的文化研究学派理论出现转型,你如何理解这一转型,哪些理论促使此转型。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卡尔·霍夫兰答:卡尔·霍夫兰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
霍夫兰于二战期间担任美国陆战心理实验室主任,研究宣传电影对士兵士气的影响,通过对传播者、传播技巧、传播内容、受传者等进行实验研究,提出影响传播效果的一系列因素。
二战期间和战后,霍夫兰和一批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实验,对态度与说服进行了细致研究,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耶鲁学派”。
其传播研究的成果集结于著作《传播与说服》一书中。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他在彼得森、瑟斯顿等学者的基础上,首次较完善地把心理学控制试验的方法用于传播效果的研究。
②他对军事教育电影的研究不仅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坎特里尔的观点,而且为打破“魔弹论”的神话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证据。
③他注意到影响说服效果的多种因素,尤其是说服者及其发出的信息者两个因素,并提出了改善说服效果的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为“可说服性”这个当代传播学的重要课题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新闻一、概念题1.新闻[中南财大2007年研;上海大学2005年研]答:新闻是指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
新闻的特征有:①陈述事实;②具有新意;③报道及时;④公开传播。
新闻的五要素包括: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
2.新闻本源[北大201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5年研;复旦大学2007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答:新闻本源是指新闻的根本来源。
它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回答“新闻是什么?”、“新闻从哪里来?”的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
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在新闻和事实的关系中,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新闻工作者应该坚持唯物论的新闻本源观,尊重事实,坚持每一条新闻都以可靠、准确的事实为依据,在采访、写作、编辑中,都要力求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3.新闻来源[上海财大2009年研;复旦大学2008年研]答:新闻来源,又称消息来源或信息来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新闻来源是指一则新闻中所涉及的事实和观点材料的出处,它表明事实、观点和背景材料从何而来,由谁提供。
广义的新闻来源既指新闻事实的提供者,又泛指构成新闻根据的全部新闻事实。
4.新闻要素[暨南大学2013年研]、新闻五要素(华南理工2013年研;南开大学2004年研]答: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必需的材料。
新闻要有五要素才能构成一条完整的新闻。
新闻五要素包括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
五要素用英语来表示就是Who(谁)、What(什么)、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都以W开头,所以,新闻五要素又简称为新闻的“五W”。
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有三大作用:①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②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是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③有助于明了新闻体裁的要义。
2017南京大学新闻传播620传播历史与理论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主我与客我理论;
2.灵韵;
3.属性议程设置;
4.流动的利已性
二、简答题
1.人类社会传播过程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2.简述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内容,它的两大重要原则是什么?它们所依托的基本假设又是什么?
3.从媒介文化的角度分析书与报的异同
4.谈谈你对“传播的时间偏向”的理解
5.人类日常生活中会出现许多“社会现象”,但并不是所有“社会现象”转变为“社会问题”,试析媒介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三、论述题
1.2016年,英国脱欧、美国总统大选结果出乎意料,使得西方主流媒体和西方民意调查预测落空,谈谈你的看法
2.“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某学者写出了这本著作The oldness of new media。
请从媒介变迁的角度谈谈新媒介中的旧元素以及新旧媒
介的关系
3.戴扬和卡茨所提到的“媒介事件”指的是电视事件,但目前新技术的发展使“媒介事件”发展成为“新媒体事件”。
从媒介形态演变的角度谈谈“媒介事件”和“新媒体事件”的区别,并指出中国“新媒体事件”的类型有哪些
4.“怨恨”、““仇视”、“愤怒”等情感因素充斥网络公关舆论。
有理论认为,某种程度,上情感能够形塑网络公关舆论。
有人认为,情感代表着不理想,你怎么看待?你认为情感在网络舆论中产生了什么作用?。
第十五章新闻生产与新闻选择一、概念题1.新闻生产答: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
新闻是被生产出来的,不仅是指事实经过采访、写作、编辑最后成为新闻作品这样一个生产流程,更深的含义是指新闻是新闻生产者经过有意识的加工的产物,新闻生产者从而建构了新闻事件,进而建构了现实。
决定新闻生产的主要因素或者说在新闻生产中必须权衡的主要因素包括:专业标准、法规、形势、决策者、市场和媒体的定位。
2.新闻生产场域答:新闻生产的场域是指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
场域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的概念:“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各个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这种关系处在不同位置上,有不同的矢量,对新闻生产产生不同的影响或压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生产的场域是各种不同力量之间博弈的场所。
新闻产品是各种力量博弈的产物。
3.新闻选择[华中农大2009年研;复旦大学2006、2001年研;南京师大2006年研;暨南大学2003年研]答:新闻选择是指新闻媒介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遴选,择定其中能够和值得传播的事实的过程。
新闻选择通常表现为对稿件的选择,其实质则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
新闻选择包括三种类型:①内迫性选择。
即使媒介得到的新闻都是值得发表的,在篇幅超负载的情形下,“把关人”也只能舍弃其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这是一种受制于媒介内部技术条件而进行的选择。
②需要性选择。
新闻传播媒介要根据对受众已知需要的认识和未来需要的预期进行新闻选择。
③外迫性选择。
新闻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必然受到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制约,这种在外来因素限制下对新闻事实的取舍,就是外迫性选择。
4.新闻价值[南开大学2010年研;华中师大2007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四川大学2006年研;黑龙江大学2005年研;西安交大2005年研;上海外国语大学2003年研]答: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
第三章新闻采访的内涵与性质一、名词解释1.新闻采访答:新闻采访是新闻编辑、写作、发表的前提,它为新闻的写作提供资料来源,它是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新闻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它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网络采访(上海大学2013年研)答:网络采访是指借用网络进行的采访。
它仍属于采访方式范畴。
网络采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网络采访是指新闻记者为了撷取新闻素材,运用网络技术和网络手段,获取一切相关信息的活动和过程。
它强调的是网络采访的信息收集功能。
狭义的网络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无法亲临现场、也不能用或不宜用电话采访时,借助互联网络,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公告牌、新闻组、网络调查等工具,与确定或不确定的采访对象进行数字化交流,以获取相关信息,弥补传统采访方式的不足所进行的活动。
它突出强调网络采访的条件性和辅助性功能。
3.体验式采访(中国传媒大学2015年研;南开大学2009研;四川大学2009研;陕西师范大学2007研;厦门大学2006研;南京大学2006研;郑州大学2006研;北大2003研)答: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进行的采访。
体验式采访有以下几点优点:①有助于记者眼睛向下,尽快接近采访对象,密切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同采访对象在生活上打成一片,在思想上沟通;②有助于记者获得真知,更深入地了解客观实际;③有助于记者思想作风的锻炼和敬业精神的培养;④有助于记者把报道写得真切感人,有血有肉;⑤有助于记者积累生活经验、生产经验、工作经验。
4.支票簿新闻(北大2009年研)答:“支票簿新闻”是指为采访而向消息来源付费的做法。
媒体及其从业人员通过付费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消息来源依靠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得到经济和物质上的回报。
在媒体越来越市场化的今天,“支票簿新闻”的产生有其合理性。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824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824新闻传播史论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新民丛报2.BBC3.媒介形态4.公共领域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1949年之前中国通讯社的发展历程。
2.关于新闻真实,学术界有哪些观点,这些观点的内容是什么?3.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传递观和传播仪式观的区别。
三、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1.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传播媒介的生存环境有什么改变?对职业新闻传播有什么影响?2.比较中介观和媒介观的异同。
(材料略)参考答案: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824新闻传播史论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新民丛报答:《新民丛报》是梁启超按照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的模式创办的一份半月刊,1902年2月8日在横滨创刊。
《新民丛报》是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之一,报名取《大学》篇中“新民”之意。
从创刊到1907年11月停办,前后近六年,共出版九十六期。
这是梁启超宣扬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反对民主革命的重要阵地。
该刊新颖别致,封面是一幅彩色的中国地图,内容分设25个栏目,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无所不包,古今中外无所不谈。
内容丰富,编辑严谨,印刷精美,均为“中国报界前此未有”。
该刊用大量篇幅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学说,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但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和君主立宪。
2.BBC答:英国广播公司(BBC),成立于1922年,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也是世界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之一。
1922年10月,马可尼公司联合西方电气公司等另外五家无线电企业组建了民营的英国广播公司。
同年11月1日开始营业,14日在伦敦开始日常广播。
1927年元旦,英王颁布“皇家约章”,将其改组为公营的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简称BBC),授予它在全国进行无线电广播的特权。
2016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0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环境
2.集合行为
3.公共领域
4.象征性社会互动
5.传播仪式观
6.罗兰·巴尔特
二、简答题
1.传播效果一致性研究。
2.20世纪4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和霍夫兰提出各自的传播效果理论,二者的相似点和根本性区别。
3.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中的决定阶段包括的研究内容。
4.斯密斯和席勒观点异同。
5.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
6.印刷术的发明对欧洲社会革命的影响。
三、论述题
1.结合网络实例,谈谈传统受众观在网络传播情境中的变迁。
2.芝加哥学派角度分析传播创造维系社会。
3.某学者提出,20世纪初电影,尤其是有声电影的发展,使受众变为依赖的、无助的、被动的,持续一个世纪。
谈谈对这种观点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