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音乐鉴赏》
- 格式:ppt
- 大小:456.00 KB
- 文档页数:54
中外音乐鉴赏总结篇一: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课程,音乐鉴赏这门课终于圆满的结束了,可以说这门课对我的影响与改变是特别大的。
她不仅让我了解到了一些音乐的基本基础、种类、历史发展等等的,而且每次课都能欣赏到很多很多优秀动人的旋律,使我心情愉快,特别是在结束了一周忙碌的课程后能够放松心情,陶冶情操。
同时这门课更是改变了我对音乐以前的一些看法,甚至是一些人生的态度。
另外,在这门课上我还真正的体会到了大学课堂的感觉,很轻松,很教会人东西。
总之,我很是喜欢这门课。
记得刚开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介绍自己,说自己有40年的教龄。
当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完了,这门课肯定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可能是上世纪的教学方法甚至古板死眼的,我不禁对我的选择充满了后悔………可是后来我发现,这门课不是我想象这个样子的,老师上课的方法十分符合我们的上课方式,课堂上轻松又自在,每次课除了讲一少部分的精辟的内容后,一般都是给我们欣赏一些美妙的音乐和精彩的电影,让我们自己去学习体会,我个人一直认为,大学就应该摆脱高中时那种醍醐灌顶的施教方法,提倡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才会更加锻炼学生个人能力。
同时呢,老师在给我们欣赏之后,还会给我们一些简单而精彩的赏析,让我们更好地去学习发现。
我认为这一点是其他很多课所不具备的。
我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喜欢音乐和电影的人,我喜欢听音乐,流行歌曲,经典老歌,钢琴曲都有涉猎,我也喜欢唱歌,是我们寝室的麦霸,我认为好的音乐不单要听,还要亲身体会,因为好的音乐可以诗人心情愉快,甚至是改变人生;我爱看电影,不管片,军事片,舞台剧,历史剧,武侠剧还是什么的,我都喜欢看,可以说我家里的各种碟片足以开一家小型音像店的了。
但是在这门课上,我欣赏很多曾经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这些东西有的历史悠久,有的是最近流行的,不过不管是哪一样,都深深的吸引着我,看那场面宏伟的交响曲,动人心魄的舞台剧,历史悠久却是当时中国文化的瑰宝的思路飞雨,每一件都是那么的动人心弦,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中外音乐比较探析姓名:刘学朋学号:0916302070班级:09电信一班摘要:音乐无国界. 人类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音乐,已无法查考。
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
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正音乐剧作为现代的一种独具艺术内涵的戏剧形式,它的音乐、舞蹈、表演、舞台美术以及所承载的艺术品质和表现出来的魅力对人们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青睐。
英文摘要: , Music without borders. human society since when have a music and study. in humans is not a language, you know the intensity of the voice, to express their ideas and feeling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labour, the unification of labour and each other and convey information. this is the most original music in the 1880s ;when people celebrating the harvest and the sharing of labour, tends to the stone, to express happiness, Joy, 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original instruments. it is a musical as a modern a unique art form of drama, music, dance, and the art and art is the quality and show charm to the people had a strong appeal, the people's liking and confidence.关键词:音乐鉴赏; 发展; 优缺点; 历程及未来; 探析正文: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大学中外音乐鉴赏总结范文(必备16篇)大学中外音乐鉴赏总结范文第1篇一个学期的音乐欣赏课即将结束,在此感谢老师的专业知识的传授,使我从简单的“听歌”这样的肤浅理解,到懂得欣赏音乐元素的基本欣赏方法的概念的转变。
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就感觉到音乐的魅力,或许真的是这样:我们不一定都要成为音乐家,但是懂得欣赏音乐就是我们对音乐最直接的热爱的表现形式。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通过聆听这种方式,阅读并分析有关音乐的背景和材料,从而得到了审美的愉悦。
当初选这门课完全是由于学校要求必须选择一门鉴赏课,我由于写字很丑,其他的课又不是很喜欢,就选了音乐鉴赏。
更由于这学期专业课太多,所能选择的机会不多,就选择了周二下午的这节课。
我以为的音乐鉴赏就是老师给我们放放歌,只是需要带个耳朵即可。
并且自己由于五音不全,又不是很喜欢唱歌,完全是修个学分就好。
但是当我上课时我就觉得不是自己所想的这样。
老师应该是对音乐是非常的喜欢,所以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
所欣赏的也不是什么流行音乐,而是古典的音乐会。
这的确让我认识很多。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认识到音乐的世界是一种虚拟中的征服,它用不同的方式征服着不同种类的人的心情。
再普通的人,不管他的知识层面如何,不管他的地域文化所带来的差异如何,他都具有一样与生俱来的能力,那就是音乐鉴赏的能力。
音乐对于喜欢他的人来说只限于欣赏的品位和能力。
对他的了解并不仅仅限于听上,要从各方全面了解。
具有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情感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所谓“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分辨出来的。
虽然音乐欣赏课是在每个周二的下午,但仅有的几次课上我学会了如何去欣赏乐曲。
过去听歌曲的时候,往往需要反反复复的听好几遍才能品味出其中的精华,而且听完了之后印象不深刻。
现在,学会了用节奏、结构去解析音乐,能融入到音乐优美的意境中去,真正的去欣赏。
这样,音乐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对音乐的了解也更进了一层。
每次上课的时候,一听起优美的音乐感觉时间都过的很快,不知不觉一个半小时就过去了,意犹未尽。
中外流行音乐鉴赏分析引言:音乐是世界上最具普遍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它跨越国界、文化、语言的差异,以其独特的方式感染和触动人们的心灵。
中外流行音乐作为当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着全球范围内的听众。
本文将分析中外流行音乐的鉴赏,探讨其特点与魅力,并对其在当代音乐文化中的影响进行思考。
一、中外流行音乐的特点1.多样性:中外流行音乐在类型和风格上呈现出多样性。
无论是摇滚、流行、嘻哈还是电子乐,都有其独特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
例如,中外流行音乐在编曲、节奏、歌词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展现出其丰富多样的艺术魅力。
2.融合性:中外流行音乐具有融合不同文化和音乐风格的特点。
其中,西方乐器和流行曲风对于中外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中外流行音乐也融入了传统音乐和民族元素,使得其更具独特性和魅力。
3.富有情感:中外流行音乐以其真实、直接的表达方式打动人心。
歌手通过歌曲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使得听众可以与之产生共鸣。
例如,一些情歌以其深情款款、动人心弦的旋律和歌词,使得人们在体验音乐的同时感受到了爱、喜悦和悲伤等情感。
4.反映时代:中外流行音乐反映了当代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化。
无论是歌曲的主题、歌词还是音乐视频的表现形式,都展现了对社会现象、个人体验和情感状态的记录和反思。
例如,一些流行歌曲通过歌词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鼓励人们追求梦想和快乐。
二、中外流行音乐的魅力1.情感共鸣:中外流行音乐以其真实、直接的表达方式触动人心,使人们能够与歌曲内涵中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通过歌词、旋律和演唱者的表演,中外流行音乐成功地激发了听众的情感体验,让人们有机会通过音乐来释放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2.文化认同:中外流行音乐作为具有强烈文化认同的音乐形式,吸引着全球范围内的听众。
无论是中文歌曲还是英文歌曲,中外流行音乐通过具体的语言、旋律和文化元素,将听众带入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提供了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的机会。
安魂曲欣赏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七年制姓名:林锦浩学号:20140540331.作者简介: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
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
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
他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
1760年,莫扎特开始学习作曲。
1763年至1773年,莫扎特随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在欧洲各国进行旅行演出。
1781年,莫扎特到维也纳开始10年的创作生涯。
1791年12月5日0时55分,莫扎特逝世,享年35岁,死因不明。
2.歌曲简介安魂曲其实也是弥撒曲的一个分支,主要是指罗马天主教用于超度亡灵的特殊弥撒,安魂曲的唱词与普通弥撒基本相同,但省略了荣耀经与信经,增加了“震怒之日”。
称为安魂曲,是因为唱词的首句以“Requiem aeternam”开头,第一句是“主啊,请赐予他们永恒的安息”。
安魂曲这个名词在音乐上接受的人比较多,而教会一般将其翻译为追思曲。
3.创作背景如果要一位粗通音乐的人说出历史上最出名的安魂曲,恐怕十个倒有九个要答莫扎特《安魂曲》。
某一天夜晚有位使者造访了莫扎特家,他约莫扎特为匿名的委托人创作一部《安魂曲》,并先付了一半酬金,这位信使穿一件黑色的斗篷,使莫扎特顿生莫明的反感,后来信使再次出现催逼莫扎特交稿。
莫扎特当时的身体情况非常糟糕,病中的人容易产生宿命感或是许多健康人所不理解的怪念头,莫扎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那黑衣人就是索命的冥间使者,而《安魂曲》将是自己的临终绝笔。
莫扎特曾经询问过黑衣人他所代表的委托人到底是谁?黑衣人警告莫扎特不要乱打听,那位委托人不愿暴露自己的身份,这无法理解的解释当然令莫扎特更加过敏,于他加倍相信这神秘的使者来自冥冥之中。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莫扎特疯狂地作曲,但《安魂曲》的创作却一直被他搁置,莫扎特只是在其他作曲活动的间隙中才写上几段,就在去世前几天莫扎特还邀请他的内兄申克与歌唱家戈尔到家里为他演唱了《魔笛》的片断,重病缠身只能卧床的莫扎特感到了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强打精神又写了几段《安魂曲》的音乐,并将创作的意图向助手绪斯迈尔作了交代,12月5日凌晨莫扎特去世。
中外音乐鉴赏期末总结音乐是一门艺术,它能够用声音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意境。
在这个充满多元文化的时代,中外音乐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频繁,面对如此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来欣赏和理解其中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学期的音乐鉴赏课程让我对中外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以下是我对中外音乐鉴赏课程进行总结和回顾的内容。
本学期的音乐鉴赏课程分为中外两个模块,其中分别涵盖了中外世界音乐的发展历程、音乐的要素和分类、不同流派的代表作品等内容。
中外音乐鉴赏课程通过学习中外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培养了我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欣赏能力。
首先,我们学习了古代中外音乐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乐府时期,而西方古典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巴洛克时期。
通过学习中外音乐的发展历程,我了解到音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和变革,并发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外音乐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宗教、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我们学习了音乐的要素和分类。
音乐的要素包括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而音乐的分类主要有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摇滚音乐等。
这部分内容让我对音乐的构成和表现形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不同类型的音乐风格有不同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接着,我们学习了中外不同流派的代表作品。
在中外古典音乐方面,我们学习了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等作曲家的代表作品,欣赏了他们的音乐才华和创作风格。
在民族音乐方面,我们学习了中国的京剧、二泉映月等经典作品,以及西方的爵士乐、民谣等。
不同流派的音乐给我带来了不同的音乐享受,也让我领略到了不同音乐文化的魅力。
最后,我们学习了音乐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在课程中,老师教我们如何聆听音乐,如何分析音乐作品的内涵和表现手法。
我们通过学习音乐学的知识,学会了如何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和价值。
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它还是一种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艺术形式。
四幕歌剧《卡门》是梅拉克和阿莱维根据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这部歌剧以其生动鲜明的音乐语言、丰富巧妙的和声配器手法以及强烈感人的戏剧性发展,把作品的主题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卡门》是一部生动的音乐文学,它用音乐鲜明地刻画出性格相异的人物形象,并且集中刻画了卡门热情泼辣、酷爱自由的性格。
《卡门》的音乐始终紧密配合着舞台动作,中间没有静止的音乐场景。
剧中进行曲、咏叹调、舞曲等交替出现,乐曲爽朗流畅,具有炽热的西班牙音乐特色。
所有这些音乐又通过严谨的戏剧逻辑组合为一体,紧凑而简练,表现了真实的生活,使其成为雅俗共赏、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一部伟大作品。
这部歌剧还包含了许多首在音乐会最常见的选曲,最着名的是序曲和“哈巴涅拉舞曲”,重要唱段如“米剀拉的咏叹调”、“花之歌”和“斗牛士之歌”等都是歌剧文献中最精彩的部分。
这部歌剧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比才通过对女主人公卡门独立不羁的性格刻画,强烈地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满腔热情地讴歌了自由,体现了他对全部生活的坚定信念。
《卡门》虽然描写的是爱情、欲望、嫉妒、仇恨的悲剧,但因为剧中有大量的对话,所以它的体裁是喜歌剧,可见当时的歌剧和喜歌剧之间的区别并不是从内容来考虑,而完全是单纯的技术问题。
比才的最大优点,也是他最深刻的独特性,就是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因素:民间因素、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并成功地将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作品的一致性是最先引人注目的特点。
然后,悲剧因素再渐渐主宰整部歌剧,最后并吞了其他两个因素。
从序曲开始,这个极富特色的主旋律就预告了卡门的命运。
《卡门》的旋律紧凑,节奏充满活力,人物的性格描写逼真细腻,因而造成许多戏剧高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悲剧性。
比才的和声也很富想象力,音域也很宽广,很能表现卡门紧张、激动的悲剧情绪。
这部作品的音响结构也很完整,它的丰富感来自于配器法与伴奏中精致的对位材料。
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四二拍子,回旋曲式。
然后突然把A大调转到F大调,突出了第二场中《斗牛士之歌》的副歌,在短小的序曲的最后27小节中,作者引进了卡门,用她的一个具有增二度音程特点的主题来加强观众对她的印象。
中外流行音乐鉴赏分析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日益频繁。
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在中外的流行音乐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通过对中外流行音乐的鉴赏分析,探讨中外音乐的异同之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外流行音乐在韵律、旋律和节奏上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的韵律节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方音乐普遍以四声八格的格式为主,其中“平仄”是中文韵律的主要特点。
而西方音乐则更注重强调节奏感,常采用交替节奏或多样化的韵律。
在旋律上,中方音乐较为抒情,追求唯美和细腻;而西方音乐更加大气磅礴,富有震撼力。
这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中方音乐注重表达内心世界的情感,而西方音乐更注重展示个体的力量与独立性。
在歌词方面,中外流行音乐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中方音乐的歌词通常强调文学性与含蓄,以寓意和隐喻的方式表达情感。
词曲中包含的对社会、人生、情感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让人深感共鸣。
而西方音乐的歌词则更直白、个人化,表达的是个体的情感和体验,让人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感受到歌曲所要传达的信息。
此外,中外流行音乐在风格和乐器运用上也有所区别。
中方音乐常使用古筝、琵琶等传统乐器,展现出独特的中国民族音乐风格。
而西方音乐则更多使用吉他、钢琴、鼓等乐器,强调对和声和节奏的处理。
此外,西方音乐还充满了各种样式和流派,比如摇滚、流行、爵士、金属等,而中方音乐的流派相对较少,主要包括民谣、流行等。
虽然中外流行音乐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但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首先,都是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传递信息。
无论是中国的流行音乐还是西方的流行音乐,它们都承载了听众对于爱情、友情、生活、社会等方面的热情和思考。
其次,都以青春、活力、乐观为主导,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追求梦想的平台。
无论是张学友、李宇春,还是Michael Jackson、Madonna,他们在自己的音乐中都展现了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引领潮流,成为一代代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
山东筝曲《高山流水》鉴赏一、前言幼时不懂古风音乐的韵味,甚至不知何为余音绕梁之感,却也能在听到老人收音机里传出《高山流水》琴音之时,知道这是好听的、美的。
年少时再在音乐课上听到这首曲子,才知道竟是古琴十大名曲之一,还是高自成先生编创的山东古筝名曲,原为山东大板套曲中四首琴曲联缀而成,1955年作者遵照周总理的建议进行了改编,1960年定名为《高山流水》,开始被广泛流传。
那时才开始懂得,原来一支真正有韵味的曲子,是真能流传百年,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能感觉其美妙的。
而后知晓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千古佳话,更是对《高山流水》有了更高的推崇,遂决定今日选此作为此次的鉴赏曲目,希望能对这一曲《高山流水》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二、出处背景史书《吕氏春秋》最早记有古琴曲《高山流水》,其由来更是引人入胜。
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俞伯牙精通琴艺很会弹琴,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初次遇到钟子期是在汉阳江口,钟子期说自己也精通曲谱会弹琴,但俞伯牙看其打扮将信将疑,于是对钟子期提出很多专业的器乐问题试探他,钟子期不仅对答如流,还如数家珍般认真,为了更好的试探钟子期对乐曲的理解,俞伯牙紧拨琴弦,就地演奏了一曲,琴声刚落钟子期就赞叹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
”伯牙不漏声色又继续弹奏一曲,子期忘情沉醉其中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
”伯牙大惊,推琴而起,连连施礼告罪:“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貌取人,岂不负了天下贤士?失敬!失敬!”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异姓兄弟,并相约次年再次相聚,两人虽萍水相逢却一见如故,即由“知音”而结交为“契友”。
这琴,这曲,这故事,这人一直流芳百世流芳百世,被人们传颂着,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而今,筝曲《高山流水》也随着地域的特点被人们改变为很多个版本,比如:山东、河南、浙江等流传的三种异曲同名的乐曲,都属以上三大流派中的代表作。
这三首乐曲,虽相差万千,但还是有其共性的,首先是从板体上承袭了传统的老六板、老八板的变体,取材于民间乐曲、戏曲、板头曲,最重要的也是通过弹奏而从中悟出《高山流水》以琴声寻知音、觅知音,传播人世间真情友爱的真谛。
《中外名曲赏析》课程标准(执笔人:谢霓,曾环审阅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课程编号:英文名称: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n Chinese and foreign famous songs and musical预修课程:《音乐基础》、《艺术概论》学时安排:18学时学分:1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地位《中外名曲赏析》是我校本科学员的一门公共基础选修课程。
音乐赏析能够丰富学员的音乐知识,提高学员对艺术美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及创造和表现能力,培养学员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其中中国音乐部分能使学员熟悉和热爱中国音乐文化。
因此,《中外名曲赏析》在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系列中,对于培养学员的艺术鉴赏力,并从中继承和弘扬中国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以审美为主线,以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为基础,扩大学员的音乐视野,提高学员的音乐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掌握多方面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体裁等知识,从学员审美和艺术修养的实际出发,旨在提高本校学员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促进学员更好地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通过对中外音乐文化历史的进程与成果,对各时期中外不同民族优秀作曲家及其作品的介绍与鉴赏,使学生对世界音乐文化有所了解,从而开阔他们的艺术视野、培养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欣赏、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与创造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对音乐艺术鉴赏的能力。
理论教学占总学时的二分之一,即9学时;欣赏分析教学占总学时的二分之一,即9学时。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本课从审美欣赏的高度,剖析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外名曲的审美活动中,提高音乐素养和艺术鉴赏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本课程以理论为主,结合作品分析,并配合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陶冶法、探究法为主。
赏《致爱丽丝》第一次认真欣赏《致爱丽丝》是在初中的一个课间休息,那时学校放这首曲子然后我们来放松,不得不说这首曲子听起来确实让人从心底里感觉到舒服。
《致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
1、作者与作品的时代背景钢琴曲《致爱丽斯》是贝多芬献给恋人苔雷泽的生日礼物。
钢琴曲《致爱丽丝》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810年所作。
作者将这首精致的钢琴小品题献给女学生特雷泽·马尔法蒂。
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
一开始出现的主题纯朴亲切,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
这一主题先后重复三次,中间有两个对比性的插部。
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调性上,色调明朗,表现了欢乐的情绪;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衬托下,色彩暗淡,节奏性强,音乐显得严肃而坚定。
一连串上行的三连音及随后流畅活泼的半音阶下行音调,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的第三次再现,乐曲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
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他却一直在为甜蜜的爱情而不懈地追求着,《致爱丽丝》的创作就包含了这样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故事:当贝多芬年近40岁时,他曾带过一个名叫特蕾泽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此时的贝多芬心情非常荡漾,于是写下了一首钢琴小品送给了这位学生,并在乐谱上题上了"献给特蕾泽",后来,这份乐谱一直就留在了特蕾泽那里。
贝多芬逝世后,在他的作品目录中也没有这个曲目,直到40年以后,德国音乐家诺尔为写贝多芬的撰记,在整理特蕾泽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个手稿,但在发表这个乐谱时,却把"特蕾泽"笔误为"爱丽丝",待要澄清的时候,人们已接收了《致爱丽丝》这个既成事实。
但我却认为,"特蕾泽"也好,"爱丽丝"要好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理解为贝多芬归根结底要献给的,是崇高的"爱情",是人类所有善良的女性.2、曲式与题材《献给爱丽丝》乐曲采用回旋曲式结构,全曲共分五个部分(A+B+A1+C+A2),主部(A) 先后出现了三次。
第9课中外流行音乐鉴赏
六、《有我》
《有我》是为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 100 周年宣传推广曲,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面貌,唱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心声,百年风雨,初心不改,蓬勃向上,挺起脊梁,担起重任。
这首歌由钱雷作曲,唐恬和闫光宇作词,赵兆制作,强强合作,副歌非常抓耳,主歌部分百年故事与人物写照被细细刻画。
歌曲开头,以人声合唱开启这历经风霜的百年画卷,越岁月峰峦,伴历史云烟。
歌手周深用清澈歌声掷出问答,历史的回响声声,“请回答有一百年的时光”,我们在这里一起唤醒过往。
问以初生何往,答以百年时光。
破于旧时之晦暗,立于浪潮之呐喊,兴于新时代之初。
百年前于暗夜点燃火炬的,有“来自那燃烧的和我一样的年华”的他和她,“以青春赴万丈理想”,至今,澎湃闪耀。
【学生】思考、讨论。
第4课中外声乐鉴赏《舂米号子》《舂米号子》是流行于安徽农村的农事号子,演唱形式为长领长应的和腔。
它由一个人领唱一句,众人和唱一句,是一种句接式的演唱形式。
旋律与歌词、语调结合紧密,节奏规整,重音突出,与舂米劳动的律动节奏完全吻合。
歌词以劳动吆喝声作为开始和结尾,中间加入呼唤性衬词。
歌曲直接明了地表达了农民愉快劳动、多打粮食、为国家做贡献的心情。
(二)山歌山歌是人们在山野里劳动(如上山砍柴、赶脚驮货、放牧、农事耕耘等)或行走时歌唱的曲子,称为“山野之歌”。
山歌的音乐曲调高亢嘹亮、简洁悠长、爽朗奔放和节奏自由。
在演唱形式上,有个人抒发情怀的独唱,有对唱,也有领唱与和腔唱(帮腔)。
山歌的地域性强,可以分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和短腔山歌三种类型。
有些地区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山歌歌种,如南方有江西的“兴国山歌”,云南的“弥渡山歌”,福建、广州一带的“客家山歌”;北方有陕北的“信天游”,内蒙古的“爬山调”,以及青海、宁夏、甘肃一带的“花儿”;等等。
此外,草原上牧民传唱的牧歌、赞歌、宴歌,江河湖海上渔民唱的渔歌、船歌,也都应归属于山歌。
(三)小调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在城镇里流行的民歌,有“里巷之曲”之称。
小调往往是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提炼而完成的,它的曲调抒情流利,内容题材相当广泛,可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多采用以独唱为主的演唱形式,并配以二胡、琵琶等乐器进行伴奏。
小调的种类、数量繁多,流传面比较广。
可分为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地方性小调和歌舞性小调三类。
明清俗曲小调包括孟姜女调、鲜花调、绣荷包调、剪靛花调等。
地方性小调在某一地域内传唱,与当地方言、民间音调有着密切联系,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歌舞性小调包括花鼓调、灯歌(或灯调)、花灯调、采茶调、秧歌调、跑旱船等。
小调的特征有:小调的曲式结构比较严谨,多是四句型结构,即民间所说的“四句头”,“起、承、转、合”的单乐段结构。
【教师】展示鉴赏与分析(二)三、中国艺术歌曲我国的艺术歌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文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
实用文档中外音乐赏析心得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
许多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往往都表现了音乐家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影响下而产生的不同感情体验。
音乐鉴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我们的文化艺术修养水平。
不少作曲家在乐曲中通过对生活中出现的音响加以艺术模拟,可以引导我们加以想象。
音乐鉴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听觉及其它辅助手段来体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美育教育方式。
音乐鉴赏的过程,是一个包含感知、理解、想象、情感、鉴别、分析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的动态审美过程。
所以这学期我选修了中外音乐赏析这门课程。
如今各高校纷纷开展音乐鉴赏课,通过这学期学习这一课程,我感受到音乐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能够产生良好的审美观。
同时也使我们学会了如何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如何利用音乐来治愈我们的心理。
对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将带来很大的帮助。
在赏析过程中我学习到了以下几点:第一,体验和感受不同的音乐流派。
人类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流中,存在着多姿多彩、风格迥异的音乐风格与流派。
每一种都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或者表现了不同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它们平等地共存于人类音乐文化的宝库中。
在电子科技、通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各国人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人们共同生存在一个“地球村”中。
因此我们不能只欣赏中国的传统音乐,,而且还要更加开放的视实用文档界体验并鉴赏世界各国不同时期的音乐文化,练就“多元文化的音乐耳朵”,不断扩大我们的音乐文化视野。
第二,把握音乐的情绪与情感。
音乐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感情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文化形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音乐鉴赏教学中,我们体验了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感知音乐情感的发展变化,并能简单地表述或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