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婢加半夏汤病案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越婢加半夏汤治疗咳嗽案今日头条:中医林佳明荔枝微课:中医林佳明更新时间:每天更新今天是我写日记第1051天。
女,59岁。
咳嗽2天,患者诉2天前出现咳嗽,鼻塞,咳嗽一直不停,咳逆上气,不能平卧,咳甚眼肿,眼胀。
有痰,汗出,口苦,纳可,脉沉细,舌淡红苔薄黄。
麻黄10g,石膏30g,生姜10g,大枣10g,半夏30g,炙甘草6g六经层面上,考虑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考虑越婢加半夏汤。
患者服用后,咳嗽明显的减轻,无眼胀、眼肿,少许痰,汗出,无口干口苦,难以入睡,无心悸心慌,无鼻塞,偶有喷嚏,脉沉细,舌淡润苔白。
半夏30g,厚朴15g,苏子10g,生姜10g,苏叶10g,茯苓20g 考虑太阳太明合病,半夏厚朴汤。
咳嗽已,停药。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13条: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热壅饮逆,复兼外邪束表,故咳而上气,则为肺胀。
目如脱状者,形容眼球突出如欲脱,为眼胀之甚。
其人喘,目如脱状,亦邪逆气壅于上所致咳嗽,咳逆上气,咳嗽甚至到眼睛胀,要掉下来,水饮上逆非常急迫明显,加之外有表里有热,半夏辛温,化痰、降逆、下气,加于越婢汤中,故治越婢汤证而有痰饮、咳逆上气者。
有喜欢的,可以关注我的视频号,预约直播。
林佳明,广西钦州市中医医院脑病科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胡希恕经方医学钦州传承基地负责人。
用纯中医疗法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如中药内服、外用、针刺、艾灸、刺络放血、火针等纯中医治疗各种常见病、疑难杂病、急危重症特色突出。
师从全国著名老中医李可亲传弟子广东省名中医阮永队教授,跟随冯世纶老师学习经方,致力于通过互动、帮助更多人学习中医,帮助更多人学习中医,运帮助到更多身边人,造福一方百姓。
越婢加半夏汤治疗肺胀痰热郁肺证
越婢加半夏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异名】半夏汤(《普济方》卷二十七)。
【组成】麻黄12克石膏25克生姜9克大枣15枚甘草6克半夏9克
【用法】上药六味,以水1.2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功用】宣肺泄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胀,咳嗽上气,胸满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眼球震颤,甲状腺毒性突眼。
【仲景原文解析】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13条: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解析:热壅饮逆复兼外邪束表,故咳而上气,则为肺胀。
其人喘,目如脱状,亦邪逆气壅所致。
脉浮大为外邪内热的反应,故以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按:肺胀为病名,《金匮要略》说:“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
可见肺胀即指上气咳逆、喘而躁急的证候。
【临证思考】本方证常见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心病等病,主要依据咳逆喘急、目突如脱特点,再审属外邪内热、内饮者,确实有验。
【辨证要点】越婢汤证兼见咳逆上气、两目发胀或头痛者。
【验案】詹某,女,39岁,病历号132122,1964年10月12日初诊。
昨晚受凉,咽痛,咳喘,喉中痰鸣,服氨茶碱2片喘稍缓解,但仍咳重,咳则两眼发胀、头痛,自感呼吸不畅,苔白腻,脉浮弦。
此属外寒内热饮气上逆,治以解外化饮,清热降逆,与越婢加半夏汤:麻黄12克,生石膏45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半夏12克,杏仁10克。
结果:上药服二剂咳喘减,咽痛、目胀、头痛已,继服二剂,诸症皆消。
越婢加半夏汤临床新用作者:陈锐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11期功效清肺蠲饮,宣肺定喘。
方药组成麻黄6两,石膏半斤,生姜3两,大枣15枚,甘草2两,半夏半升。
服法与禁忌上6味,以水6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3升,分温3服。
经方方论越婢加半夏汤是治疗时邪犯肺与内在饮邪蕴肺,阻塞肺气,而致咳逆上气,喘息不得卧。
方中首选麻黄,宣肺平喘,发越水气;与生姜、半夏相合,化饮祛痰;佐石膏变辛温为辛凉,宣泄肺中郁热;甘草、大枣,甘以益脾以绝饮源,又防石膏大寒之性,冰伏肺胃之弊。
经方新用●越婢加半夏汤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症见发热咳嗽,咽痒气急,呼吸喘促,喉有鸣声,舌红苔黄略腻,脉浮大滑数,依此方加天虫20g,杏仁10g,苏子12g,前胡12g,浙贝母15g,胆南星12g,银花30g,数剂而安。
●越婢加半夏汤治风淫犯肺,面睑浮肿,咳喘息促,胸闷痰多,黄白各半,小便不利,舌红苔腻微黄,脉浮大滑数。
证属风水泛肺,宣降失利。
依此方加桑白皮30g,葶苈子12g,杏仁15g,石韦30g,4剂痊愈。
医案举例患者,女,21岁。
患急性肾小球肾炎,伴有上呼吸道炎症,症见发热微恶寒,咳嗽气粗,痰多欲呕,头痛目眩,心悸烦躁,面睑浮肿,小便量少有白沫。
尿检:蛋白(+++),红白细胞各(+),颗粒管型(++)。
血检:白细胞14.7×109/L,中性0.80,淋巴0.20。
舌质红,薄黄苔,脉浮滑而大。
辨证:时邪犯肺,肃降失司,痰阻气逆,小便不利。
治法:疏风宣肺,通利水道,泄热止咳。
方药:越婢加半夏汤加味。
组成:麻黄6g,生石膏30g,生姜30g,甘草15g,杏仁12g,半夏12g,大枣10枚,桑皮30g,茅根40g,益母草40g,冬瓜皮30g,车前子30g(布包),金银花30g。
1剂/日,水煎分早午晚3次服。
复诊:服药1周,浮肿消退,咳嗽减轻,身热表证消失,尿量多,白沫少,继服原方1周,诸症尽失。
血检:正常。
尿检:蛋白阴性,颗粒管型消失,红细胞少许。
2019年第7期(总第212期)⑥1+磐辰瞬%念越婢加半夏汤在犬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魏玲丽(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清源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中心,733000)中图分类号:S858.2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8655(2019)07-0082-01摘要:目的:探讨越婢加半夏汤在犬病中兽医临床中的治疗,为后续用药通过方法参考。
方法:选取病犬20例,其中犬细小病毒病7例,呼吸道疾病10例,病毒性肝炎3例,所有病犬均采取越婢加半夏汤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等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0%。
结论:采取越婢加半夏汤治疗病犬效果明显,值得推荐使用。
关键词:越婢加半夏汤;病犬;血常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犬养殖率不断上升。
对于犬病常规使用西药治疗,但西药治疗具有副作用明显等缺陷,本次笔者采取越婢加半夏汤治疗,获得理想效果,因此将资料整理做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来源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收治的20例病犬,其中犬细小病毒病7例,呼吸道疾病10例,病毒性肝炎3例,年龄3个月-5 ra岁,平均(2.8±0.6)岁,公犬12例,母犬8例,类兜型包括比熊、贵宾、雪纳瑞、昆明犬等,所有病犬物治疗方式均获监护人同意。
医1.2方法所有病犬均采取越婢加半夏汤治疗,院越婢加半夏汤组方:麻黄(去节)10g,石膏30g,生姜6g,甘草6g,大枣12g,半夏15g(成人剂量79g)。
以上药材加入600ml清水煎煮成成150ml。
病犬给药量参考《中药药理实验方法》,79g*0.0026*50/kg=10.27g/kg,折算成溶液10.27g/kg*150ml/79g=20ml/kg o因此以上病犬每日灌胃剂量为20ml/kg,治疗时间为5d。
1.3观察项目1.3.1临床疗效治疗5d后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饮食、运动等正常为痊愈,未达到以上标准为未痊愈。
越婢加半夏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型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观察越婢加半夏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 痰热壅肺型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将符合诊断为AECOPD 病例7O 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 例,两组均予以吸氧、抗感染、止咳化痰平喘等常规治疗,并配合雾化吸氧、维持酸碱以及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以《金匮要略》中越婢加半夏汤原方为基础方进行加味治疗,2 周为1 个疗程。
观察所有入选病例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综合疗效、症状改善及肺功能指标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越婢加半夏汤为基础方口服能够明显改善AECOPD 痰热壅肺型患者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用西医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 O P 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因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引起的异常炎症有关。
随着全球环境的日趋恶劣,慢性阻塞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不断升高。
据WHO 预计到2020 年,COPD 将跃升至易患疾病的第5 位、常见死因第3 位[1]。
C O P D 急性发作病情严重,单纯西医激素及各类气管扩张药物效果不理想,传统医学对此病认识源远流长。
COPD 属于中医“喘证”、“肺胀”等范畴,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述:“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越婢加半夏汤具有宣肺泄热,降逆平喘功效,作为传统治疗喘咳有热的常用方剂,一直沿用至今,疗效显著。
笔者自2009 年11 月至2011 年11 月采用越婢加半夏汤加味配合西药治疗COPD 急性发作期属痰热壅肺证患者35 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越婢加半夏汤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观察石红梅【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36)A02【摘要】目的:对越婢加半夏汤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的研究对象是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动态随机化分法,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西医治疗,另一组患者给予越婢加半夏汤加减治疗(研究组),观察对比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中医征候积分及6分钟步行距离.结果:结果得知,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比对照组(23.33%)更低,P 值小于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中医征候积分(4.39±2.20)分、6分钟步行距离(349.32±28.80)m,均优于对照组,P 值小于0.05.结论:采用越婢加半夏汤加减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进行治疗,不良反应较少,中医征候积分更低,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总页数】1页(P1260-1260)【关键词】越婢加半夏汤;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征候;不良反应【作者】石红梅【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610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相关文献】1.加服越婢加半夏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临床观察 [J], 张川林;李大治;陈志斌2.越婢加半夏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痰热郁肺型)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 [J], 李焱3.越婢加半夏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郁肺证临床研究 [J], 赖添顺;张惠敏;林灿烁;李雅纯4.越婢加半夏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痰热郁肺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J], 萧乐声;袁古治;杨学成5.越婢加半夏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80例临床探析 [J], 邵世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病案分析李某,男,13岁患“支气管哮喘”发作时胸满烦躁,咳痰黄稠,呼吸不利,喉间有哮鸣音。
曾用“定喘汤”治疗,咳痰转清,哮喘仍发。
1.本组讨论过程:以“发作时胸满烦躁,咳痰黄稠,呼吸不利,喉间有哮鸣音”为主诉。
可以看出病人有体内寒饮(喉间有哮鸣音.呼吸不利),有热象(烦躁),有气滞(胸满——可能是由寒饮在体内导致气机不畅); 结合舌脉“口渴苔黄,脉象浮数”进一步说患者的热象十分明显,一字“浮”并不能说明患者有表证因为患者并没有任何表证的表现。
我们从“曾用“定喘汤”治疗,咳痰转清,哮喘仍发。
”得出此患者的痰饮在体内聚集较盛。
从而得出病人是寒饮停肺,郁而发热,饮热迫于上而近于表。
治以化饮除热,止咳平喘。
处厚朴麻黄汤加减:厚朴.杏仁止咳下气; 麻黄.石膏发越水气,兼清里热; 半夏.干姜.细辛温化寒饮;五味子收敛肺气;小麦养心护胃安中。
由于热象明显石膏应加量,痰饮较盛干姜.细辛加量2. 我们还比较了小青龙加石膏汤,定喘汤,麻杏石甘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外寒内饮夹热的咳喘证。
患者无表证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哮喘症。
患者无表证麻杏石甘汤:风热袭表,入里化热;风寒之邪郁而入里化热。
故也不对。
3. 老师辩证:寒饮是怎么来的,无人能解释。
其实本患者是没有寒饮的。
虽曾用“定喘汤”治疗,咳痰转清,哮喘仍发。
但体内的痰饮不可能一下转变成寒饮,体内仍为饮热。
此病为饮热壅塞于肺,治以宣肺泄热,化饮降逆。
处方:越婢加半夏汤。
4. 个人感悟:看病不能想当然,自我认为是这样的,应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加以诊断开方。
肺气肿——经方医案学习之越婢加半夏汤
男,58岁。
患有肺气肿病史5年多,病情逐年加重。
现证:胸闷气短,喘息头晕,项背恶风,寸脉浮,舌质红苔白。
辨为“肺风”挟饮之证。
处方:
麻黄5克,生姜10克,半夏10克,生石膏15克,大枣7个,炙甘草6克,三剂。
服药一剂后得微汗出,则觉胸中之满顿开而呼吸随之畅利,三剂后项背恶风亦消。
又加石膏25克,服三剂,气喘已平。
按语
《素问·风论》说:“风中五脏六腑之腧,亦为脏腑之风”。
说明了脏腑之风,是风邪外袭,从脏腑所在背部的腧穴内传于里。
肺的腧穴叫“肺俞”,位于后背第三胸椎下旁开1.5寸。
风邪从肺俞内传于肺,则为肺风。
《风论》指出:“肺风之状,多汗恶风。
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
张仲景广《内经》之义,指出:“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肺风”证的临床表现应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症状:
1、多汗恶风;
2、咳喘短气;
3、头晕目眩;
4、肢体肿胀而重。
根据这些情况来看,本案似属“肺风”之例,但仲景并没有提出治疗肺风的方剂。
我们发现越婢加半夏汤所治的”肺胀”,与肺风的证候近似,所以可补肺风治疗之不足。
相关经典原文学习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版权声明:医案源自网络,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责编删除。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案例A012——鼻窦炎头痛之越婢加术半夏桔梗汤方证案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案例A012——鼻窦炎头痛之越婢加术半夏桔梗汤方证案胡希恕先生医案;陶有强医师分析刘某,女,36岁病案号:764431965年3月9日初诊:复发作头痛5年,多于午后、疲劳、睡眠不足时发作,多次到医院查无所获,多谓“神经性头痛”,给镇静剂、止痛剂可暂时缓解而不能除根。
近一月因前额痛明显,拍X光片诊断为“鼻窦炎”,用抗生素(具体不详)治疗无效而找中医治疗。
近症:头痛多在前额,伴双眼胀痛、后颈紧胀感、头沉、背酸痛、咽干、易心烦,无鼻塞流涕。
舌苔白根腻,脉沉细弦,左寸浮。
与越婢加术半夏桔梗汤:麻黄12g生姜9g炙甘草9g大枣4枚生石膏45g苍术15g半夏12g桔梗9g结果:上药服三剂,头痛减,服六剂头痛已。
仍后颈紧,继服六剂,诸症已。
分析:患者发作头痛,因误诊误治而迁延不愈达5年之久,后拍片诊断“鼻窦炎”,临床头颈部症状为主。
案中头沉痛、颈紧胀、背酸痛,非常容易误判为单纯表证,结合苔白根腻、脉沉细弦、左寸浮,并咽干、心烦、考虑水湿之气的存在,且已化热,水逆热壅。
《伤寒论》第166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
当吐之,宜瓜蒂散。
”因痰饮内蓄,里气不和,表气亦不疏透,是以有似表证之各种表现者,宜加鉴别。
我们多次谈到水气冲逆的问题,如苓桂术甘汤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吴茱萸汤证的干呕吐涎沫、头痛、胸中烦躁,真武汤证之心下悸、身瞤动等。
水气冲逆动于胸腹、头面应是介绍比较充分的,但冲逆于颈项肩背论之甚少。
《伤寒论》131条“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就是结胸证,水热互结,滞于项背所致。
后颈紧胀、背酸痛,本例亦然。
六经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兼夹水气,水气滞表郁热,并见冲逆,辨方证为越婢加术加半夏加桔梗汤证,即越婢加术汤与越婢加半夏汤合方,解表化饮兼顾。
越婢汤原治“风水”,发越水气,兼清郁热,加术助其化饮,加半夏平其冲逆,加桔梗祛痰排浊。
张锡纯加味越婢加半夏汤治哮喘【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治伤寒方》。
【组成】麻黄二钱石膏三钱,捣生山药五钱麦冬四钱,带心清半夏三钱牛蒡子三钱,炒捣玄参三钱甘草一钱五分大枣三枚,擘开生姜三片【用法】水煎服。
【作用与功效】散寒化痰,滋阴清热。
【主治适应症】素患劳嗽,因外感袭肺,而劳嗽益甚,或兼喘逆,痰涎壅滞者。
【方解与方论】本证因风寒痰热互结,气阴两虚所致,故用麻黄解表宣肺,生石膏、牛蒡子清肺泻热,清半夏、生姜温化痰饮,山药、麦冬、玄参、甘草益气养阴,大枣养阴和英。
张锡纯云:用越婢加半夏汤,以祛外袭之邪,而复加山药、玄参、麦冬、牛蒡子,以治其劳嗽。
此内伤外感兼治之方也。
【医案精选】哮喘李某,女,75岁。
因反复发作痰鸣有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余年,受寒后复发即来诊。
平时常服用氨茶碱和抗生素,本次发病服用氨茶碱未能缓解。
见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鸣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不能平卧,舌质淡,苔薄白,脉紧。
该患者素有劳嗽,外感袭肺而发,为内伤外感相并而喘,投以张锡钝加味越脾加半夏汤:炙麻黄6g,生石膏、生山药各15g,麦冬12g,清半夏、牛蒡子、玄参各9g,生甘草5g,大枣3枚,生姜3片。
服2剂后,气息通顺,可平卧,前方麻黄、石膏减半,连服5剂,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未有反复。
[付国春,郜启全.加味越脾加半夏汤治疗哮喘55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16(9):18]。
【临床应用】哮喘总有效率92.7%。
药用:生石膏、生山药15g,麦冬、清半夏、牛蒡子、玄参各9g,生甘草5g,大枣3枚,生姜3片。
每日1剂,分2次服用,以1周为一疗程。
若症状改善,生石膏和麻黄用量可减半。
[付国春,郜启全.加味越脾加半夏汤治疗哮喘55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16(9):18]。
【药理研究】抗炎作用加味越婢加半夏汤能有效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大鼠模型气道及肺部的慢性炎症反应,降低细胞因子IL-8和TNF-a水平。
经方:越婢加半夏汤(外感风热,肺胀而喘)越婢加半夏汤【原文】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作者】张仲景【出自】《金匮》【经典回顾】1、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组成】甘草大枣石膏姜麻黄半夏【时机】1、这是咳嗽发烧加流汗。
如果发烧有汗没有咳嗽就是桂枝汤。
2、比较:小青龙汤一定要看到表寒和里寒(脉数口不渴苔白无汗),而越婢加半夏汤是热症。
【应用集锦】1、很有名的治疗肺气肿的处方,粉剂就可以,附送的小汤药匙,三四下,当场喘就去掉了,肺气胀就没有了。
2、肺胀就是肺气肿。
病人的胸腔胀起来,持续的呈现只能在吸气的状态之下,这就是肺气胀。
咳而上气就是肺胀的主要症状。
喘得很厉害,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
肺胀气的病人如果是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
【比较集锦】1、(1)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去节)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杏仁五十个(去皮尖)(2)越婢汤: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
恶风者加炮附子一枚,风水加术四两(3)越婢加术汤: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白术四两(4)越婢加半夏汤: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2、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名大青龙汤。
根据大青龙汤减桂枝,杏仁,名越婢汤,治风水病之肌热者。
若阳虚恶寒,加附子,名越婢加附子汤。
喘咳上气,加半夏,名越婢加半夏汤。
3、肺胀病证方治表肺胀主症咳喘上气,目如脱状,脉浮大越婢加半夏汤方咳喘上气,烦躁,心下有水,脉浮小青龙加石膏汤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咳逆上气,时时吐浊坐不得眠皂荚丸附外台皂荚丸方咳而上气,脉浮厚朴麻黄汤咳而上气,脉沉泽漆汤上气喘躁,欲作风水补小青龙加石膏汤肺胀死症上气、面浮肿,肩息脉浮大又加下利4、小青龙加石膏汤VS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表寒和里寒) 越婢加半夏汤(热症)病因外感风寒外感风热病机饮甚下热热甚于饮症状咳喘并重,内有烦躁喘重于咳,目如脱状病情其势较缓其势较急治疗麻黄、桂枝并用,重在发散风寒以宣肺气重用麻黄、石膏以宣肺清热,发越水气相似二方均治肺张,皆是外有表邪,内有水饮犯肺,其证皆见咳喘、脉浮。
伤寒解析之越婢汤在《伤寒杂病论·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中对越婢汤及其加减应用共有三个方剂,涉及四处条文。
分别为:1.越婢加半夏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半夏(半升)(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咳而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此为肺胀,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小青龙加石膏汤亦主之。
2.越婢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越婢汤主之。
3.越婢加术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白术(四两)(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①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甘草麻黄汤主之;越婢加术汤亦主之。
②病历节,疼痛,两足肿,大小便不利,脉沉紧者,甘草麻黄汤主之;脉沉而细数者,越婢加白术汤主之。
对“越婢汤”方名问题,我们不妨从“越婢”二字本义探究,《辞海》释“越”本意为“超出”,汉时书籍亦多取此意,《说文》谓:“越,度也”(度通渡,越过之意)。
上至战国,《庄子·逍遥游》中有“越俎代庖”之典由,即不按照一般的次序,也就是俗话讲的“不循常理出牌”。
婢,其含义有二:一为女奴之意,即《说文解字》:“婢,女之卑者也” 古代罪人的眷属没入官为婢,后以通称受投使的女子,《中文大字典》“婢”字条注释有五,皆与女子低贱为奴、为仆有关,合而观之,“越婢”实有“使婢越级出其受压地位”之意;结合脉证及方药,可知越婢汤方中所现之象并非“外敌兵力重,大兵压境”之象(因为此象可见“畏寒水肿,或见胸闷心悸”等),而是“外敌入侵但敌方兵力不强,里稍虚”之象,故见“恶风、一身悉肿”;又因“虚象不重,当受外部攻击时,尚可用自己的力量来抵御一部分,但却不足以将外敌全部驱出”故见“续自汗出”。
越婢加半夏汤治愈肺胀两则【作者单位】:松原市中医院松原市中医院吉林省中医院吉林省中医院吉林省中医院【摘要】:正肺胀见于西医的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等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程较长,治疗较为困难。
本文所叙述病例,皆为应用抗生素2周以上,无临床效果而改用越婢加半夏汤治疗,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例1:张某,男,71岁。
于2001年3月14日来诊。
患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30余年,咳痰喘反复发作,经常应用抗生素治疗。
今年春季又因外感而宿痰复发,咳喘不得平卧。
西医给予头孢唑啉钠、氨茶碱等西药抗炎、平喘治疗半月,病情无缓解,症状如故,故转中医诊治。
查体:咳嗽痰白质稠,喘促不得平卧,目如脱状、口干、日渴、便干、时有发热,微恶风寒,舌质红少津,苔黄腻,肺病及心,痰瘀阻碍肺气病由久咳、久喘,肺气郁滞,不能宣布津液,痰浊潴留,肺失治节,心血营运不畅,血脉瘀阻,而致肺病及心,痰瘀阻碍肺气,瘀滞心肺,肺气痹而不降,心气虚而失用。
临床既见喘咳短气,痰多色白黏腻,舌苔浊腻,脉小滑数等痰浊壅肺证,又见心慌不宁,胸闷,面唇、爪甲、舌质紫暗,脉来三五不调等心脉瘀阻之候;或血瘀水停而身肿;或血瘀络损而咯血、吐血。
治当化痰消瘀,降气平喘,可予杏苏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药用:法半夏10g,杏仁10g,陈皮6g,炙甘草3g,炒苏子10g,葶苈子10g,旋覆花5g(包煎),降香3g,当归10g,丹参10g,桃仁10g,红花6g。
加减:肺痹失降,心脉不利,而致肝气不升,肝血瘀阻,右胁肋痛者,加虎杖、平地木各15g,莪术10g;气虚血瘀者,加黄芪15g,党参(或人参)12g益气以活血;出血者去桃、红,加仙鹤草10g,茜草根10g,煅花蕊石10g,三七粉3g(分吞)化瘀止血;如属瘀热伤络,可配水牛角片10g,赤芍10g,丹皮10g,紫珠草15g。
体虚外感,邪实与正虚互为因果肺胀的形成与感受外邪,反复发作,迁延积累加重,甚为密切。
越婢加半夏汤证(经方医案)
刘某某,女,35岁。
因妊娠八月,全身浮肿,咳嗽气逆,用西药治疗7天,曾服双氢克尿塞、利尿素,又服中药五皮饮加味等,全身浮肿加剧,腹水增加,病情严重,考虑引产。
邀会诊:患者眼睑及全身浮肿,恶风鼻衄,咳喘不已,呕逆不能食,大便尚通,小便短赤,舌淡白尖红,脉浮数有力。
虽未见发热口渴等证,而肺经风水交冲挟有胃热之候显然可见:净麻黄4.5g,生石膏12g,法半夏6g,生甘草3g,生姜4.5g,红枣4枚,杏仁9g。
连服6剂,虽汗出不多,而尿量增加,输出量大于输入量,每天高达2900毫升,全身浮肿消失,腹水亦除,体重由122斤减至92斤,心脏正常,咳喘见平,饮食、睡眠均恢复正常。
按语
本案为风水之证,由风邪外袭,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致风遏水阻,流溢于肌肤而发。
治以越婢加半夏汤,此《内经》“开鬼门”之大法也。
相关经典原文学习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11)医案赏析:基于脉证经方应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合越婢加半夏汤治癣的临床体会基于脉证经方应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合越婢加半夏汤治癣的临床体会海南省澄迈县长安新云村委会第一卫生室第六期《仲景阴阳脉法》纯脉法培训班邱勋明癣类皮肤病在临床治疗当中效果常不尽人意,古人有:“外不治癣,内不治喘”之说,可见治癣并非易事,但本人基于“仲景阴阳脉法”理论来指导临床治疗此类皮肤病常常有着令人满意的效果。
医案:李某某,女,56岁,初诊:2021.08.19主诉:双足面皮肤痒三年。
现病史:双足面皮肤痒三年,经多处多种方法治疗无效,深受其苦,但目前除了足面皮肤痒外无其他明显症状,食可,睡可,二便调,舌红薄白苔。
脉证:左脉寸浮中位太过、关尺弱,右脉有溢脉、寸关浮中位太过、尺弱,右脉>左脉。
既往史:有慢性胃炎病史,现未有服药。
附诊前图片:诊断:癣病机:实热证阴阳盛衰:阳盛处方: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合越婢加半夏汤麻黄5g,连翘20g,赤小豆30g,杏仁10g,桑白皮20g,生姜10g,大枣5枚,甘草10g,石膏50g,半夏 20g,七剂,一天一剂,水煎日分三服。
后续:病人首诊后一直没有复诊,因忙于诊务,也并未注意回访情况,一直到2021.12.08日病人因其他疾病过来就诊才得知,上次初诊服药后二三天皮肤就不痒了,药服完后皮疹也明显消了,因皮肤痒症状消失且忙于生意就一直没空过来复诊,后来皮疹在一个月左右就慢慢消退了,期间没有再用其他药,三个多月来症状也没有再复发。
病人直呼似乎未曾有如此舒服过,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附诊后图片:分析:病人除了足面皮肤痒和皮疹外并无明显症状,症状少,按脏腑和其他辨证并不好辨证用药,多以为是血虚风燥,风热湿毒等等情况,大多是袪风止痒、清热活血解毒等等思路用药,但效果往往不尽人意,而且中医有外不治癣内不治喘之说,可见治疗癣类皮肤病的方法和预期往往并不是很理想,但自从学习陈建国老师的仲景阴阳脉法后对出现这种症状少不好辨证用药的情况不再觉得无从下手了,根据仲景阴阳脉法辨唯一大方向,左右手均太过,右手更有力为阳盛,右寸关浮中位太过为上中焦热盛,治疗当用降法。
【杨黎黎用经方】越婢加术、夏汤治外感后痰涕过多
作者/杨黎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洄溪草堂
N先生,66岁,体格健壮,毛发眉毛浓密,眼结膜充血,有脐毛,眼袋大。
2022年4月21日初诊。
主诉:外感后痰、涕过多一月余,加重7天。
病史:患者2月前外感病愈后,咽中一直有痰,并伴有鼻涕过多,自认为这种感冒的后遗症会渐趋消失,然而一个多月过去了,却越来越重,近7天来鼻涕竟不自主的往下流,需不停擦拭,影响饮食睡眠而来诊。
刻诊:咽中有痰要经常咳嗽清出,有时为泡沫样白痰,有时为黄白相间的痰,鼻涕流出为水样,但清理时发粘,越清越多感觉连绵不绝。
吃饭时怕流到碗里,睡觉时也要清理,影响睡眠,大小便正常,汗出正常。
既往:糖尿病史,在用胰岛素治疗中。
查体:舌淡胖,苔黄腻;脉沉滑;咽红;腹力4/5,腹部按压较充实。
诊断:痰饮。
处方:越婢加术汤加半夏。
麻黄15g,石膏30g,生姜15g,甘草6g,苍术15g,姜半夏15g。
五剂,水煎服(因有糖尿病去大枣)。
2022年4月28日第二诊,痰、涕大减,已经好了近7成,可以正常吃饭睡觉了,守方继续5剂。
2022年5月7日第三诊,痰涕已无中,嘱停药。
按:患者体格壮实,外感后发病,且其眼袋大,舌淡胖,推断素体原有水饮,其痰涕过多可视为“汗出”之意,咽红、眼结膜充血为有热相,所以用越婢加术利水清热,因痰多加半夏,因舌苔腻选用了
苍术。
END
封面图片:岗梅,广州冼建春摄,源自“《经方》本草群”。
病案分析
李某,男,13岁患“支气管哮喘”发作时胸满烦躁,咳痰黄稠,呼吸不利,喉间有哮鸣音。
曾用“定喘汤”治疗,咳痰转清,哮喘仍发。
1.本组讨论过程:以“发作时胸满烦躁,咳痰黄稠,呼吸不利,
喉间有哮鸣音”为主诉。
可以看出病人有体内寒饮(喉间有哮鸣音.呼吸不利),有热象(烦躁),有气滞(胸满——可能是由寒饮在体内导致气机不畅); 结合舌脉“口渴苔黄,脉象浮数”进一步说患者的热象十分明显,一字“浮”并不能说明患者有表证因为患者并没有任何表证的表现。
我们从“曾用“定喘汤”治疗,咳痰转清,哮喘仍发。
”得出此患者的痰饮在体内聚集较盛。
从而得出病人是寒饮停肺,郁而发热,饮热迫于上而近于表。
治以化饮除热,止咳平喘。
处厚朴麻黄汤加减:厚朴.杏仁止咳下气; 麻黄.石膏发越水气,兼清里热; 半夏.干姜.细辛温化寒饮;五味子收敛肺气;小麦养心护胃安中。
由于热象明显石膏应加量,痰饮较盛干姜.细辛加量2. 我们还比较了小青龙加石膏汤,定喘汤,麻杏石甘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外寒内饮夹热的咳喘证。
患者无表证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哮喘症。
患者无表证
麻杏石甘汤:风热袭表,入里化热;风寒之邪郁而入里化热。
故也不对。
3. 老师辩证:寒饮是怎么来的,无人能解释。
其实本患者是没
有寒饮的。
虽曾用“定喘汤”治疗,咳痰转清,哮喘仍发。
但体内的痰饮不可能一下转变成寒饮,体内仍为饮热。
此病为饮热壅塞于肺,治以宣肺泄热,化饮降逆。
处方:越婢加半夏汤。
4. 个人感悟:看病不能想当然,自我认为是这样的,应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加以诊断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