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校园暴力的德育对策_黄菁
- 格式:pdf
- 大小:111.13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校园暴力成因及德育对策探析近年来,初中校园学生之间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引发的各种问题不断增多,危害极大,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已引起社会的深切关注。
因此,探讨初中校园暴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维护校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社会的稳定都很有必要。
一、初中校园暴力的成因1.自身因素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生理发育快,但心理成熟相对滞后,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同时,其认识和自控能力未得到相应的发展。
他们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敢于挑战,不成熟的独立性常使他们和周围的事物产生矛盾和冲突。
在这一人生的转型期,个别学生会形成不良的人格倾向。
而不良的人格倾向是导致暴力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些不良的人格倾向包括:一是缺乏自主控制和自主负责行为。
二是抗挫折能力较差。
三是不良的崇拜心理。
许多初中学生出于对影视作品中“黑帮老大”的崇拜,如不加以正确引导,易引发暴力行为。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水平、方式等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有些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在校表现不闻不问,平时较少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
尤其是一些在校经常闯祸的孩子的父母,通常拒绝到校配合处理,或到校后无理取闹,进一步助长了孩子的气焰,加剧了暴力行为的产生。
错误的家教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成长走弯路。
3.学校因素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主导作用。
但目前,在升学率和就业率指挥棒的引导下,中学生的评价方式还比较单一,以成绩和分数作为主要标准。
这种无情的淘汰式教育,使学生和老师都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致情绪紧张。
其次,法制教育深度不够。
在很多学校,忽视了纪律教育同法制教育的衔接,对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特别是与青少年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不到位,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不懂法,对暴力行为的危害性认识浅薄,容易受人唆使参与违法活动或受到一些外来刺激时,就采用暴力解决。
最后,学校教育惩戒不足。
随着民主教育,人性观念教育深入人心,提起惩戒已成为众矢之的。
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与对策校园暴力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中学阶段,这种现象更为突出。
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与对策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本文将就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和对策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一、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心理原因。
青少年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育的敏感时期,情绪波动较大,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较为脆弱,容易受到外界负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有些学生发展出攻击性的行为。
其次是家庭原因。
一些家庭环境不稳定,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不当、家庭暴力、家庭成员之间的摩擦等都可能成为学生发展出暴力行为的诱因。
再次是社会原因。
社会风气的恶劣、社会不公平现象、道德败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使其对暴力倾向的接受度增加。
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还包括学校管理不善、教育资源不公等因素。
一些学校管理混乱,对学生的行为管理不力,缺乏有效的辅导和教育手段,这无疑会加剧校园暴力的发生。
教育资源不公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地区的学校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学生的心理健康得不到充分保障,导致学生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容易产生暴力倾向。
针对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首先是疏导心理问题。
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及时发现和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其次是加强家庭教育。
学校和社会需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宣传和支持,提倡家庭和睦,父母要注重对子女的情感教育,增强子女的家庭归属感。
再次是改善社会风气。
社会需要发挥各方力量,共同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倡导社会正能量,降低社会的暴力倾向。
中学校园暴力的对策还需要加强学校管理、改善教育资源配置。
学校需要严格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学生行为规范和奖惩机制,对学生的暴力行为零容忍,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和矫正,及时制止和处罚暴力行为。
试论学校德育教育中如何防范校园欺凌现象发生作者:叶权林来源:《广东教学·教育综合》2017年第24期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个别施暴手段恶劣,引发社会热议,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校园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校园欺凌使学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伤害,学校德育管理面临诸多挑战。
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和蔓延,构建和谐校园,成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学校治理能力,促进社会治理升级的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校园欺凌就是指一個人或者多人持续多次对某个人或者多个人进行肉体上的攻击,还有就是用语言和行为进行心理上的迫害,比如威胁、骚扰、将其孤立、无视其存在,从而给其带来痛苦。
二、校园欺凌的特点行为具有针对性。
在平常教育中发现,被欺凌者基本固定,欺凌者专门针对这一个体进行戏弄、嘲笑、起绰号、破坏物品等,很少寻找新的欺凌对象。
形式多样化。
采取的欺凌形式多样,一般包括谩骂、孤立、嘲笑、起绰号等,有些行为还发生在校外,包括恐吓、破坏财物、勒索等。
行为反复性、报复性。
偶尔的玩笑打闹是同学之间的正常现象,但是欺凌行为通常会反复出现,特别是欺凌者找到固定欺凌对象或是因被欺凌者的告发而使自己受到批评时,欺凌行为就会反复出现。
力量的悬殊性。
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力量悬殊,通常情况下是以大欺小,因此低年级主要为被攻击对象。
三、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一)家庭因素孩子有欺凌行为,这些都和他的成长经历、家庭氛围等是分不开的。
往往受这几个方面的心理特征影响:①孩子因为从小生活在缺少关爱的环境中,缺乏与朋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②家庭教育不当,有的是父母离异或关系不和影响到孩子,有的是家长不懂孩子的心理特点,不注重教育方式,导致孩子的偏执性格;③因为从小被家庭溺爱,所以形成了自我中心,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④欺负别人,是因为过去有受欺负的成长经历使他们对周围环境充满敌意。
这种感受和冲动促使他们从伤害他人的过程中获得畸形满足感。
校园暴力问题的解决方案校园暴力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校园暴力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对校园和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以确保学生在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成长。
首先,提高学生的意识和责任感。
学校应该加强对校园暴力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识别、反击暴力行为。
教育部门可以制定教材、组织座谈会和讲座,培养学生积极应对暴力的能力。
此外,教师和家长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其次,加强学校管理和监管。
学校应建立健全暴力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机制,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并将其贯彻落实到每个班级、每个教室。
学校还可以设置专门的投诉举报通道,确保每一个暴力事件都能被及时报告并得到处理。
此外,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指导,建立健全的学生纪律教育和培训机制,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规范意识。
第三,加强社会协作与合作。
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应当形成合力,共同解决校园暴力问题。
学校可以与社会组织、心理咨询师等合作,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和支持。
家长要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同时,社会应当加强对校园暴力的监督和批评,通过媒体和网络宣传,唤起公众对校园暴力问题的重视。
此外,我们还应加大法律和惩罚力度。
对于威胁学生生命安全或造成严重身心伤害的暴力行为,必须依法追究责任,同时对加害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建议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校园暴力行为的性质、处罚标准和责任界定,加大对加害者和默许者的法律打击力度,从而震慑潜在的校园暴力行为。
最后,注重校园文化和价值观的塑造。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传播积极向上、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通过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演讲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培养学生和谐相处的能力。
综上所述,校园暴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合作, 从提高学生的意识和责任感,加强学校管理与监管,加强社会协作与合作,加大法律和惩罚力度,注重校园文化和价值观的塑造等方面入手。
中学生校园暴力原因及对策中学生校园暴力是指学生在校园内对其他学生或者教师进行肢体或者心理等方面的伤害行为。
这种现象在我国中学校园中时有发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较多,如家庭问题、学业压力、社交问题等,而对策则应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包括家庭教育、学校管理、师生关系等。
首先,校园暴力的原因之一是家庭问题。
一些学生的家庭环境复杂,可能存在亲子关系不和谐、家暴等问题。
这些问题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使得他们无法正常地表达情感,进而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提高父母教育水平,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同时,通过家长学校的合作,为家庭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提高家庭和谐度,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其次,学业压力也是导致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学生面临着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过多的功课和重复的应试教育模式让学生无法负荷。
学生的焦虑和压力累积,可能会通过暴力方式来宣泄。
解决学业压力问题的对策是教育评价机制,减少应试教育的压力。
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开展各类兴趣课程、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此外,学校还应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帮助学生缓解学业压力,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再次,社交问题也是校园暴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学校中,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存在着欺凌和排斥现象。
一些学生由于受到歧视或排斥,产生了心理上的不适应和不满,进而通过暴力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解决社交问题的对策是加强学校的人际关系教育,培养学生的友善和合作意识。
学校可以开展团队合作的活动,组织互助互爱的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
同时,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交环境与大家庭的关系交流。
另外,对策还应包括改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校园暴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友好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情绪的紧张和抵触情绪的产生,增加校园暴力的发生几率。
CHINA COLLECTIVE ECONOMY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提高与创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实现了昔日的上学梦。
然而在这光鲜的表面背后,却藏匿着无数不为人所知的校园欺凌。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体现出青少年道德失范的现象。
校园欺凌视角下道德失范的主要心理成因可以归结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成熟、教师对学生的不平等待遇、家长对孩子的放纵以及一些青少年胆小怕事,不知道如何正确维护自己的权益。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提升教师的素质,向广大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孩子方式与方法,提高青少年的维权意识。
关键词:校园欺凌;道德失范;心理成因;应对策略一、校园欺凌视角下道德失范的表现校园本是一方净土,一座求知的殿堂,然而近些年来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却将校园蒙上了一层令人唏嘘的暗纱。
2017年4月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河道初级中学的2名初二学生和2名初三学生因琐事发生口角在厕所打架,造成2名初三男生一死一伤,两名初二学生也在逃跑后先后自首,死亡学生的家长由于情绪失控甚至将花圈摆到了学校门口。
由此可见,校园欺凌受害的不仅仅是学校学生,更受其害的是一个个家庭的破碎。
如何防治校园欺凌,已然成为当下一项迫在眉睫的难题。
2017年12月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指出,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或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伦理原则体系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个人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乱。
校园欺凌视角下道德失范的表现归结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理解行为失范相互理解是社会交往的根本。
缺乏理解,不能换位思考是导致日常生活中矛盾的根源。
初中校园欺凌问题及其德育对策
初中校园欺凌问题及其德育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欺凌问题在初中阶段越来越严重。
初中生正处
于青春期,心理和生理上都处于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加上学习和生活
压力的增加,很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从而导致欺凌行为的发生。
那么,初中校园欺凌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下面是一些德育对策。
一、加强教育宣传
学校应该加强对初中生的教育宣传,让他们了解什么是校园欺凌,以
及欺凌行为对被欺凌者的伤害。
同时,学校也应该向学生传递正确的
价值观,让他们明白尊重他人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不管是在学校
还是在社会中都应该遵守。
二、建立德育机制
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德育机制,让学生在学校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
也可以通过班级管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三、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和家长应该加强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了解他们在学校中的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同时,学校也应该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情况。
四、加强师生关系
学校应该加强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支持。
老师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同时,老师也应该在课堂上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初中校园欺凌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学校应该加强教育宣传,建立德育机制,加强家校合作,加强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学校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有效地预防和解决校园欺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