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3
绝句和律诗的区别有哪些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
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绝句与律诗的不同
1.起源不同:律诗,定型于初盛唐间,成熟于中晚唐时期,绝句起源于汉魏六朝的乐府短章。
2.字句数不同:绝句由四句组成,每句有几字就是几言绝句,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
3.常见的绝句是有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句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4.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绝句不一定要对仗对偶。
五言绝句
一、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三、平起首句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四、仄起首句入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律诗形式特征
广义律诗的包容度很大,它允许拗格存在,允许三仄尾。
如崔颢的《黄鹤楼》就是典型代表。
狭义律诗格律非常严谨,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
严格规定。
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小律对偶要求较宽。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
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绝句中国诗体。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
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
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
“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
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
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
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
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
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各体诗。
宋代洪迈曾辑录唐人绝句万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1/5。
除李白、王昌龄、杜牧、李商隐以绝句擅长外,还有不少千古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
另外,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如王维《渭城曲》、李白《清平调》、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等,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声韵和节律。
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
律诗与绝句律诗与绝句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两种经典形式,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崛起和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律诗和绝句都有着独特的诗歌形式和韵律规律,它们在表现情感、抒发思想、描绘景物等方面各有所长。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律诗与绝句的历史渊源、形式特点、创作技巧以及经典作品进行探讨。
一、律诗的历史渊源律诗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宋代,是一种有规律的诗歌形式。
律诗的形式特点是以字数、韵脚和平仄为基础,要求每句诗的字数、韵脚和平仄都要符合一定的规律。
律诗的韵律规律分为平水韵和双调韵两种,其中平水韵以平仄平仄的韵脚排列为主,双调韵则以仄平平仄的韵脚排列为主。
律诗的创作技巧主要有押韵、对仗、平仄、押头韵等。
押韵是指在诗句中选择相同的韵脚,以达到音韵和谐的效果。
对仗是指在诗句中选择相对称的词语,使诗句形成一种呼应和对应的关系。
平仄是指在诗句中区分字音的轻重,使诗句的韵律更加严谨。
押头韵是指在诗句的开头押上相同的韵脚,使诗句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律诗在唐代和宋代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唐代的律诗以“绝句”为主,宋代的律诗则更加注重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
唐代的律诗大师有王之涣、李白、杜甫等,宋代的律诗大师则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他们的律诗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至今仍被后人传颂不衰。
二、绝句的历史渊源绝句起源于唐代,是一种四行诗,每行五个字。
绝句的形式特点是简洁明了、言简意赅,能够通过简短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绝句的韵律规律为押韵,每两句之间押上相同的韵脚。
绝句的创作技巧主要有押韵、对仗、运用典故等。
绝句的押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押得准确、自然,才能够达到诗歌的美感。
对仗则是指在诗句中选择相对称的词语,使诗句形成一种呼应和对应的关系。
运用典故则是指在诗句中引用历史上的人物、事件或文学作品,增加诗歌的深度和文化内涵。
绝句在唐代和宋代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唐代的绝句大师有杜甫、王之涣、白居易等,他们的绝句作品以抒发情感和描绘景物为主。
1.起源时间不同:(1)上古诗歌以古体诗中的四言诗为主,古体诗中的五言最早产生于汉代。
而古体七言的产生可能早于古体五言。
但在唐代以前不如古体五言多见。
到了唐代,古体七言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古体七言为长句。
(2)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
(3)绝句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
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
2.诗歌字数上的不同:(1)古诗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2)律诗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3)绝句由四句组成,常见的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3.格律要求不同(1)古体诗的韵脚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上、去、入声。
古体诗的押韵,有的是两句一押韵;有的是一句一押韵;还有的是三、四句一押韵。
古体诗在汉、魏和六朝诗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
唐以后,由于受近体诗的影响,往往也用律句,这称为入律古风。
古体诗有了一般古体诗和入律古风的区别。
古体诗的对仗,不同于近体诗,不受格律的限制。
(2)律诗格律要求非常严格。
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其他两联用不用对仗。
(3)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
如果第一句押韵,也押平声韵。
扩展材料古诗体裁的分类(1)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2)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五言绝句与五言律诗在发展历程、简称和句数、平仄对仗要求上都有所不同。
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的区别
1、发展历程不同。
五言绝句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源于汉魏乐府古诗。
而五言律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已基本定型,于盛唐时期已趋于成熟。
2、简称和句数不同。
五言绝句简称五绝,绝句全篇四句,每首仅二十字。
五
言律诗简称五律,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每首有四十字。
3、平仄对仗要求不同。
五言绝句的平仄,绝句可以看作是律诗的截取,所以
对于对仗的要求较为自由。
若把绝句看作律诗的后半截时,就是一二句要对仗,三四句不用。
五言绝句押韵的严格表现在一般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也就是说不可押仄韵且韵脚必须用同一韵中的字,不得用邻韵的字。
五言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的,对于首联和尾联是否对仗并不作明确要求,
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只能押平声韵,并且押韵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不可换韵。
古诗中的律诗跟绝句有什么区别?谢邀!我是白铅华,出版社的编辑,喜欢阅读、写小说,欢迎来liao!诗词我们经常去朗读背诵,朗朗上口。
我们的印象中,诗的每句都是五或七个字,每首四句或八句,也有多的。
其实,这只是简单的认识,我来详细分析一下。
绝句、律诗的分类。
根据每首诗的句数不同,可以分为: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多句为排律。
每句的字数不同,常见的可以分为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其实还是有六绝、六律的,只是很少见罢了,五字、七字是特别常见。
也有一些四言、五言、七言、九言杂混的诗,这一般称为“古风”“古体”。
绝句、律诗的组成。
绝句和律诗都是由律句组成。
律句有四种固定的平仄搭配格式: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仄)、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
七言是在五言句首前增加两个平仄相同,且和五言句首字平仄相反的音调。
六言少见,但和五言律句平仄类似。
一般情况下,奇数句要用仄收式律句;偶数句要用平收式律句,且要押韵。
但往往一首诗的第一句常常为了押韵,而用平收式律句。
绝句、律诗的细分。
绝句可以简单地看成是律诗的一半。
律诗八句可以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一联之内,平仄必须相对;每一联之间,平仄必须相连。
只有律诗才有四联之称,绝句、排律则没有这样的称呼。
律诗要求,颔联、颈联必须对仗,颔联基本对仗即可,颈联必须对仗。
若是没有达到要求,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律诗。
排律,就是在律诗的基础上,无线增加第二联、第三联,也是要求对仗的。
否则,不能称之为“排律”。
绝句、律诗的例外。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平仄还是不完全按照四种律句的格式来。
我们只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以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遵守规律,一三五字可以适当放宽,但要排除一些忌讳,如“犯三平”等,就是平收式句子,末尾三个平音调。
如此,还衍生出了一些“拗救”,就是一三五字的平仄之间的替换,来保持某一律句的平仄字数不变。
其实还有好多律句的要求,大家可以参考著名文字学家王力的《诗词格律》,讲解得十分详细。
【绝句和律诗】
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
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绝句、律诗句末是平声的字要押韵。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
唐朝以前的绝句叫做古绝句,押韵平仄对仗都较自由;唐朝以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
同于律诗前四句的,后两句对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同于律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都对仗,如杜牧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登鹳雀楼
出塞
旅夜书怀
杜甫
(首联)
(颔联)(对仗)
(颈联)(对仗)
(尾联)
游山西村
陆游
(首联)
(颔联)(对仗)
(颈联)(对仗)
(尾联)。
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的区别
1、句子数量不同:绝句规定每首是四句,而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
2、起源不同:七言绝句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
七言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
3、格律不同: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
七言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
举例: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绝句与律诗的区别
绝句:四句组成,每句有几字就是几言绝句。
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全诗共四句,每句五个字,合计二十字。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合计二十八字。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律诗:八句组成,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合计四十字。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合计五十六字。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五言绝句与律诗的异同比较引言五言绝句和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重要形式,它们在结构、格律、创作方式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对五言绝句和律诗进行比较,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
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是指每首诗由四行组成,每行五个字,共计二十字。
其特点如下:1.自由抒发情感:五言绝句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意境等内心体验。
2.简洁有力:由于篇幅有限,五言绝句要求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主题,力求将深刻的思想凝缩在短小精悍的文字中。
3.韵律优美:五言绝句通过格律的使用来增加韵味,使整首诗听起来更加动听。
律诗律诗是以特定音乐规律来构成韵部上有固定规则的诗歌形式。
其特点如下:1.固定格式:律诗要求按照一定结构和节奏进行创作,包括句式、押韵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2.理性思考:律诗注重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严格的格律和选择适当的词语来表达作者理性思考的内容。
3.更复杂的构成:相较于五言绝句,律诗在创作上更具挑战性,要求作者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组织复杂的韵律体系,并传达更丰富的意义。
异同比较1.结构差异:五言绝句以四行二十字形式呈现,而律诗可以有四行、六行、八行等不定长。
2.字数限制:五言绝句每行五个字共计二十字,而律诗没有严格限制字数,但要求各节奏相等。
3.创作方式差异:五言绝句更偏向于情感与意境表达,而律诗则倾向于理性思考和辞章技巧展示。
4.押韵规则不同:五言绝句一般采用平水韵或仄水仄平韵进行押韵;而律诗通过用韵和头尾字对应来形成押韵。
总结无论是五言绝句还是律诗,它们都是优美的文学形式。
五言绝句以简洁有力、自由抒发情感为特点;而律诗则更倾向于用格律和押韵来展示意义。
无论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都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使得我们在欣赏和创作中可以拓展思维、表达情感。
如何区分律诗和绝句有哪些不同律诗和绝句是中国古代的两种诗体形式,它们都是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人在欣赏或创作古诗时,往往会对律诗和绝句之间存在的不同感到困惑。
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区分律诗和绝句,并且探讨它们之间存在的几个主要差异。
一、音律规则的不同律诗在写作上有一定的音律规则,要求每一句诗的字数、韵脚、押韵以及对仗都要符合特定的规范。
典型的如“排律”和“律诗”都有特定的音律要求。
而绝句则没有明确的音律规则,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作需求随意发挥,并不受约束。
二、字数限制的不同律诗在每一首诗的长度上需要严格控制,要求每一首诗的字数要符合特定的格律。
比如,五言绝句的每首诗需要正好有20个字,而律诗则根据其格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而绝句并没有强制性的字数限制,可以根据作者的需要和创作灵感来灵活调整。
三、题材和内容的差异律诗在写作时常常借助隐喻、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注重抒发作者的个人感受和思想情感。
相比之下,绝句通常更加简洁明了,重视意境和画面感,往往通过短小精悍的文字表达出更深远的含义。
四、表达方式的差异律诗追求声音的和谐和节奏感,注重句与句之间的对仗、平仄和音调的呼应,以期达到韵律和美感的最佳结合。
而绝句则更关注形象的鲜明和情感的表达,往往通过简短的句子将令人回味无穷的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综上所述,律诗和绝句在音律规则、字数限制、题材内容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律诗注重格律和音韵的处理,受到一定的约束和规范,而绝句则更加自由灵活,注重意境和情感的抒发。
无论是欣赏还是创作诗歌,了解并区分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诗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的诗歌艺术。
古诗绝句和律诗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
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有很少见的.六言绝句。
每句七个字的绝句即是七言绝句。
1、《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逍遥乘坐月,王轼无时夜腋花。
2、《客至》唐·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洗,蓬门今始为君上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吕普县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3、《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觑不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短并使英雄泪满襟!4、《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就是,烟波江上并使人恨。
5、《锦瑟》唐·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爱好者蝴蝶,望帝春心塞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缅怀,只是当时已惘然。
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看妻子恨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7、《尼里金陵凤凰台》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等,凤回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后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8、《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唐·刘长卿生涯不料承优诏,世事觑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居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9、《春思》唐·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上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苦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
(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例诗:塞下曲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
平明寻⽩⽻,没在⽯棱中。
七绝类型⼀平起、⾸句不押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例诗:南游感兴窦巩伤⼼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
⽇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类型⼆平起、⾸句押韵⊙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
(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例诗: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汉时关,万⾥长征⼈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
类型三仄起、⾸句不押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例诗:九⽉九⽇忆⼭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处,遍插茱萸少⼀⼈。
类型四仄起、⾸句押韵⊙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
(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例诗:从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孤城遥望⽟门关。
黄沙百战穿⾦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五律类型⼀⊙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例诗:送友⼈李⽩青⼭横北郭,⽩⽔绕孤城。
此地⼀为别,孤蓬万⾥征。
浮云游⼦意,落⽇故⼈情。
挥⼿⾃兹去,萧萧班马鸣。
类型⼆平平⊙仄平(韵),⊙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例诗:晚晴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间重晚晴。
并添⾼阁回,微注⼩窗明。
越鸟巢⼲后,归飞体更轻。
类型三⊙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例诗:春望杜甫国破⼭河在,城春草⽊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烽⽕连三⽉,家书抵万⾦。
⽩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类型四⊙仄仄平平(韵),平平⊙仄平(韵)。
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有什么区别很多朋友不知道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有什么区别,那么来了解一下吧。
下面是由小编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的区别”,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的句子数量不同。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简称七律。
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简称七绝。
1.句子数量不同绝句规定每首是四句,而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2.起源不同七言绝句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
七言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
3.格律不同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
首先是篇幅固定。
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
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
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
七言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一)《锦瑟》唐朝-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二)《登黄鹤楼》唐朝-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三)《过零丁洋》宋朝-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二)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三)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按照诗歌格律,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出现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
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律诗和绝句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帮助到你!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
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
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
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
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收有四首五言四句的诗,不知作者名字,题为“古绝句”。
此时的绝句是指五言四句二韵的小诗,并不要求平仄和谐。
绝的意思是“断绝”,古人用四句一绝的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思想概念。
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
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要求平仄。
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
按照诗歌格律,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出现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
南朝陈代的徐陵主编《玉台新咏》
就有“古绝句”的名称。
但这种绝句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zè)较为自由,或者可以说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的约束。
在律绝盛行以后,古绝句仍然被沿用发展下来。
古绝句五言特多,而七言非常之少。
所以,七言八句不是很常见。
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五、七言绝句居多,六言绝句很少。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律诗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律诗一般为八句,五言律律一共四十个字,七言律诗一共是五十六个字;超过八句就是长律,长律多数为五言,七言的也有,但不太多。
二、律诗一般押平声韵,押仄声韵的律诗非常罕见,基本可以忽略;
三、每一句的平仄都有规定,这个讲究很多,要学起来得费一翻工夫;
四、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弄清楚律诗的大致定义,绝句就相对清楚了:
绝句相对于律诗来说,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绝句一般只有四句,所以字数只有律诗的一半,五言绝句是二十个字,七言绝句是二十八个字;
二、绝句又分古绝与律绝
1、古绝是古体诗,也就是自由诗,不管是押仄声韵还是平声韵,都不受近体诗平仄的事缚;
2、律绝相当于二分之一律诗,因为是四句,只有正常律诗的一半,不但必须押平声韵,而且也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