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张运动和抗阻运动对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4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与调节机制剖析心血管系统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生理系统之一,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分,维持机体的正常运作。
运动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理活动,对心血管系统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与调节机制。
第一,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首先,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肌功能。
长期参与适度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自行车等,能让心肌获得充分的供血和氧气,促进心肌肌纤维增粗与心肌肌纤维增多,使心脏更加强壮有力。
其次,运动能够降低血压。
研究表明,运动使得全身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内腔增大,从而减少血液对血管壁的摩擦力,降低血流速度,减轻心脏负担,从而降低血压。
第三,运动能够降低血脂。
通过运动,身体代谢率增加,脂肪组织分解加快,使得体内游离脂肪酸供给加大,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减少血管壁内脂质沉积,预防血管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第二,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机制。
运动通过多种机制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一方面,运动通过神经调节机制改善心血管功能。
参与运动的肌肉运动会释放出多种信号物质,如乙酰胆碱等,通过神经反射使得血管扩张,心率下降,血压降低等。
另一方面,通过运动产生的肌肉力量提高,有助于改善心脏的充盈与排出功能。
此外,运动还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成一氧化氮等血管舒张剂,从而产生血管扩张作用。
第三,运动在心血管系统的应用与推广。
基于以上的影响和调节机制,运动在心血管系统方面有着广泛应用与推广的价值。
首先,运动可以作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
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等疾病的患者,通过规律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血压和血脂水平,减少心脏病发作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其次,运动还可以作为康复期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通过适量的运动锻炼,不仅能够增强心肌功能,促进心脏康复,还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统的代谢与靶器官的功能。
此外,运动还可以作为维持心血管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
运动与心血管健康的关系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心血管健康则是人们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运动与心血管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介绍运动对心血管健康的益处。
1. 运动对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心血管健康是指心脏和血管的良好状态,包括心脏功能、血管弹性和血液循环等方面。
而运动则是促进心血管健康的有效方式之一。
通过适度的运动,人们可以提高心脏和血管的功能,增强心肺耐力,并降低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 运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运动对心脏功能有着明显的积极影响。
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可以增加心脏收缩力,提高心脏供血能力,使心脏更加强健。
此外,运动还可以降低心脏患病的风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
3. 运动对血管弹性的改善血管弹性是衡量心血管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会逐渐失去弹性,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而进行定期的有氧运动可以改善血管弹性,保持血管的正常功能。
运动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活跃度,从而提高血管弹性,减少动脉硬化的风险。
4. 运动对血液循环的促进良好的血液循环对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运动可以增加心脏的收缩力和心肌的代谢能力,促进血液循环。
通过经常锻炼,可以增加心脏每分钟泵血量,提高血液输送氧气和养分的能力,从而保持心血管系统的良好状态。
5. 运动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世界各地的主要死因之一。
而运动可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有研究表明,经常从事有氧运动的人,患心脏病的概率要低于不常运动的人。
运动通过降低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率,保护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总结:运动与心血管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适度的运动可以提高心脏和血管的功能,改善血管弹性,促进血液循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定期参加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对维护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运动与心血管健康的关系,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运动的重要性,积极参与适度的体育锻炼。
运动对心血管形态结构的影响运动对心血管形态结构的影响一直是医学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
心血管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人体的健康。
通过正常的运动可以维持心血管系统的良好状态,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以下将从多个方面简述运动对心血管形态结构的影响。
1. 提高心肌的收缩力心肌是心脏的关键组织,其收缩力直接关系到心脏的泵血功能。
长期参与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等,可以有效提高心肌的收缩力。
这是因为运动时,心脏需要不断地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给全身各部位,从而促进心肌的增强和壮大,进而提高心脏的泵血效率。
2. 降低血管硬化风险血管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长期不运动、肥胖、高脂血症等因素都会增加血管硬化的风险。
而通过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代谢活动,改善血管壁的弹性,降低动脉硬化的风险,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3. 控制血压和心率有氧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调控作用十分显著,它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提高心率变异性,调节血压,使心血管系统更加稳定。
而长期坚持有氧运动的人,通常具有更健康的心率和血压水平,这也间接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4. 减少心脏肌肉损伤心脏肌肉损伤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一种主要表现。
通过规律的有氧运动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心肌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和应激能力,减少心脏肌肉的损伤,保护心脏健康。
5. 促进血液循环有氧运动可以加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毛细血管的血液供应能力,提高微循环,保证血液中的氧气和养分能够及时有效地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保持心血管系统的良好状态。
运动对心血管形态结构的影响是全面的,它既涉及心脏、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也涉及整体的代谢机制。
有氧运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心血管系统的适应能力,延缓心血管系统的衰老,对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们应该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有氧运动,以维持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由于现代都市生活的高压力、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
运动与心血管健康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心血管疾病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头号杀手。
而人们逐渐认识到运动与心血管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
本文将探讨运动对心血管健康的积极影响,以及如何通过适当的运动方式预防心血管疾病。
首先,运动对心血管健康有着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科学研究表明,规律的运动可以有效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运动能够增加心肌活动,提高心肺功能。
当我们运动时,心脏会被迫加速跳动,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内膜内皮细胞的弹性。
这一系列的活动有助于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水平以及改善血糖控制。
其次,不同类型的运动对于心血管健康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有氧运动是最常见的心血管健康促进方式之一。
有氧运动包括跑步、游泳、快走等,它主要通过提高心率和呼吸来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这些运动能够增强心肌的收缩能力,增加血容量和肺活量,进而改善体循环。
此外,力量训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虽然力量训练主要针对肌肉力量和质量的提升,但它也可以增加骨密度、改善体液代谢以及降低脂肪含量,从而对心血管系统发挥积极作用。
此外,强度和频率也是影响运动对心血管健康影响的重要因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至高强度有氧运动,或者每周进行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
然而,过度的运动也可能对心血管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过度的运动可能导致心脏肌肉过度疲劳,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因此,在进行运动时,要确保选择适合自己体质和健康状况的运动方式,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心脏负担过重。
最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适当的饮食结合,可以更好地达到保护心血管健康的目标。
除了运动外,戒烟、限制饮酒和均衡的饮食也是保持心血管健康的关键。
抽烟和饮酒会对血管内膜产生直接损害,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此外,摄入过多的钠和饱和脂肪也会增加心脏病的风险。
因此,合理搭配膳食,摄入足够的蔬果、谷物和健康脂肪,限制高盐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有助于维护心血管健康。
抗阻运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康复作用的研究进展作者:熊建辉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年第25期【摘要】心血管疾病属于临床常见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比较高,对患者身心健康均产生严重影响。
近年来,随着医疗理念的转变,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不仅要促进疾病康复,提升心脏功能,还应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因此,以心脏康复为核心的运动疗法受到广泛的关注。
抗阻运动作为运动疗法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吸引了大量学者研究其在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康复中的作用,本研究即对其研究进展做出综述。
【关键词】抗阻运动;心血管疾病;心脏康复【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5..01目前,已有大量医学证据支持心血管疾病中运动训练的益处。
运动训练包含两种,一种为有氧运动,一种为抗阻运动,二者均可使体适能及疾病危险因素改善,但二者产生的具体效益并不相同,有氧运动可促进最大摄氧量明显提高,使心肺功能改善,而抗阻运动能够将肌肉力量与耐力提升,减轻体质量,改善身体功能。
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研究抗阻运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康复功能的作用,本研究即综述了其研究进展。
1 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不具备传染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为临床中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类型。
据WHO估计,全球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有1750万左右,在总死亡人数中,占据31%,每年人类死亡原因中,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最主要的。
心血管疾病经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而且属于长期过程,患者发病后,不仅病死率高,而且存活患者也具有较高的致残率,预后非常差。
已有研究证实,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于生活方式,各种不良生活行为均属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饮食不健康、缺乏身体活动等,而在诸多危险因素中,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可使心血管疾病直接发生。
因此,预防心血管疾病时,不仅要对危险因素做出良好控制,还应做好一级预防工作。
抗阻训练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冠心病患者ADP和CRP的影响观察目的观察弹力带抗阻训练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训练对冠心病患者ADP、IGF-1和CRP水平的变化。
方法我科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符合入组条件的冠心病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3次/w,30~40min/次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方案,B组给予3次/w,40~60min/次的弹力带抗阻训练方案。
结果A组和B组患者1w时ADP和CRP水平较本组运动训练开始前基线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和B组患者4w和8w时ADP水平较本组运动训练开始前基线水平降升高(P <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和B组患者1w、4w和8w时CRP 水平较本组运动训练开始前基线水平无变化(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ADP和CRP之间未提示有相关性。
结论弹力带抗阻训练和中等强度有氧训练改善了冠心病患者运动4w、8w后的ADP水平,但对CRP水平无明显影响;两种运动方式对冠心病患者ADP水平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lastic band of moderate intensity resistance training and aerobic exercise training on ADP and CRP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before the start of exercise training and at the end of the 1 week,4 weeks,8 weeks of exercise training.Methods From Oct.2012 to Oct.2013,th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mply with the inclusion criteria,on the basis of drug treatme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group A and group B. Group A received moderate-intensity aerobic exercise program (three times a week for 30-40 minutes,during 8 weeks)and group B received elastic band resistance training program (three times a week for 40~60 minutes,during 8 weeks).Results The ADP levels of group A and B have no significant change after 1 week exercise training comparer with the levels before the start of exercise training,but no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The ADP levels of group A and B increased after 4 weeks and 8 weeks exercise training(P 0.0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和B组患者4w和8w时ADP水平较本组运动训练开始前基线水平降升高(P <0.0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和B组患者1w、4w和8w时CRP水平较本组运动训练开始前基线水平无变化(P>0.0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运动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机制心血管健康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压力的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而运动作为一种简单且有效的干预手段,对心血管健康有着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运动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机制。
首先,运动能够增强心脏的功能。
当我们进行运动时,身体对氧气和养分的需求增加。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心脏需要更有力地收缩和舒张,以泵出更多的血液。
就像一个锻炼有素的运动员,他们的心脏比普通人更强大,每次心跳能够输出更多的血液。
长期坚持运动,会使心肌变得更加强壮,心室的容积增大,从而提高心脏的每搏输出量。
这意味着心脏在每次跳动时能够将更多的氧合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提高了心血管系统的工作效率。
其次,运动有助于改善血管的弹性和功能。
血管就像人体内的“管道”,负责运输血液和养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血管可能会变得僵硬、狭窄,导致血流不畅。
而运动可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些物质,如一氧化氮,这些物质能够使血管舒张,增加血管的内径,从而改善血液流动。
同时,运动还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更新和修复,增强血管壁的结构完整性,降低血管粥样硬化的风险。
再者,运动对血脂代谢有着积极的调节作用。
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通过运动,可以提高体内脂蛋白酯酶的活性,加速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分解和代谢。
运动还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的水平,这种胆固醇有助于将多余的胆固醇从血管壁转运回肝脏进行代谢,从而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内的沉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几率。
另外,运动能够调节血压。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适度的运动可以帮助扩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使血压下降。
同时,运动还可以减轻体重,减少体内钠盐的潴留,进一步有助于控制血压。
长期坚持运动的人,其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也能得到改善,使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更加协调,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压水平。
等张运动和抗阻运动对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摘要】目的对等张运动与抗阻运动对心血管反应的影响进行探究。
方法随机选取10例健康男性作为研究对象,并让所有对象分别进行等张运动与抗阻运动,对所有对象进行两项运动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压差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等张运动与抗阻运动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压差等指标与运动前相比均存在明显差异,在统计学中具有意义(P<0.05)。
结论等张运动与抗阻运动均可对人体心血管反应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作为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康复训练项目。
【关键词】等张运动;抗阻运动;心血管反应
前言
等张运动与抗阻运动是人体运动的两种主要形式,可使肌肉产生不同程度的收缩作用。
临床上针对心力衰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进行康复治疗时,通常以上述两种运动方式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与活动能力评估[1]。
但由于等张运动与抗阻运动对于人体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机制尚未明确,因此其应用价值尚未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为对等张运动与抗阻运动对心血管反应的影响的进行探究,本文特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现将研究结果做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随机的方式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0名健康男性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
所有研究对象均不存在心脏、肾脏等相关病史,且无定期运动习惯。
所有对象中,年龄最小为18岁,最大为36岁,平均年龄为(23.27±1.35)岁;体重在53~72kg之间,平均体重为(65.43±4.27)kg。
1.2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在空腹状态下进行运动负荷运动,运动时间为早上8:00。
正式运动前,首先于60min前将膀胱排空,稍作休息后进行血压、脉搏测量。
随后,进行时长20min的运动,运动结束后,休息40min后再次进行血压、脉搏测量。
最后,根据测量结果,对所有对象的平均动脉压与脉压差进行计算。
1.3观察指标
对所有研究对象运动前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脉压差(PP)进行观察与记录,并作为相关指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均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同时将P<0.05作为数据之间差异显著的依据,用以表示数据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中具有意义[2]。
2.结果
2.1比较所有对象等张运动前后的心血管系统反应
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等张运动后,SBP、DBP、MAP、PP分别为(156.37±14.28)mmHg、(81.45±8.26)mmHg、(106.27±5.43)mmHg、(79.82±15.37)mmHg,与运动前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统计学中具有意义。
详情见表1。
表1 比较所有对象进行等张运动前后的心血管系统反应(x±s)时间SBP DBP MAP PP
运动前(n=10)133.71±9.18 73.87±4.17 93.71±5.33 52.65±8.91 运动后(n=10)156.37±14.28 81.45±8.26 106.27±5.43 79.82±15.37 t 4.22 2.59 5.22 4.84
P <0.05 <0.05 <0.05 <0.05
注:所有对象进行等张运动后,心血管系统反应与运动前相比均出现较大变化,P<0.05。
2.2比较所有对象抗阻运动前后的心血管系统反应
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抗阻运动后,SBP、DBP、MAP、PP分别为(163.45±17.41)mmHg、(96.57±10.08)mmHg、(114.28±11.12)mmHg、(78.67±16.03)mmHg,与运动前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统计学中具有意义。
详情见表2。
表2 比较所有对象进行抗阻运动前后的心血管系统反应(x±s)时间SBP DBP MAP PP
运动前(n=10)135.72±7.13 75.46±5.38 95.75±4.86 51.79±8.43 运动后(n=10)163.45±17.41 96.57±10.08 114.28±11.12 78.67±16.03 t 8.69 5.84 4.83 4.69
P <0.05 <0.05 <0.05 <0.05
注:所有对象进行抗阻运动后,心血管系统反应与运动前相比均出现较大变化,P<0.05。
3.讨论
相关临床研究显示,人体在以不同形式进行运动时,循环系统所表现的生理反应也各不相同,根据运动形式的变化而变化[3]。
笔者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做出如下分析:人体在进行等张运动与抗阻运动时,血压、脉搏等心血管系统反应均可出现不同的反应。
所有研究对象经等张运动与抗阻运动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压差等心血管系统反应指标与运动相比均出现明显变化。
其中,抗阻运动所导致的收缩压、舒张压升高现象相对较为明显,由此可见,抗阻运动的主要表现即为“升压反应”。
这种“升压反应”具体属于因收缩机群的神经冲动被传至神经高级中枢,并对迷走神经张力形成相应的抑制作用,使交感神经呈行文状态,由此促进血压的升高[4]。
抗阻运动作为等长运动的主要方法,以每隔30s为间隔进行双下肢交替抗阻运动时,收缩的肌群数量基本等同于等张运动的肌群数量,可作为一种运动强度指标。
临床研究表明,等张运动与抗阻运动两种运动方式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反应产生影响,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训练中,可考虑将其作为一种有效的康复训练项目[5]。
但上述两种运动方式具体是否适用于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训练中,仍有待做出进一步深入研究。
该观点与本次研究取得的结果基本一致。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等张运动后,SBP、DBP、MAP、PP分别为(156.37±14.28)mmHg、(81.45±8.26)mmHg、(106.27±5.43)mmHg、(79.82±15.37)mmHg;进行抗阻运动后,SBP、DBP、MAP、PP分别为(163.45±17.41)mmHg、(96.57±10.08)mmHg、(114.28±11.12)mmHg、(78.67±16.03)mmHg,上述所有指标与运动前相比均存在明显差异,在统计学中具有意义(P<0.05)。
综上所述,人体心血管系统反应在等张运动与抗阻运动的影响下,可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血压、脉搏出现一定变化,可根据这一特性,将上述两种运动方式作为心血管疾病康复训练的重要参考项目。
【参考文献】
[1]吴涯雯,黄鸿晖,郭苇航.右美托咪定预防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5):2426-2428.
[2]于向鸿,黄盛,肖剑鹏.不同剂量地佐辛减轻全麻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03):251-253.
[3]陈道冰.艾司洛尔预防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最佳剂量探讨[J].海南医学,2014,25(18):2759-2760.
[4]王亚飞,王于领,梁崎.不同体位和阻力运动对健康人心血管反应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4,29(01):24-28.
[5]汪小海,王幸双,徐鑫.术毕前应用地佐辛对气管导管拔管心血管反应的抑制作用[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3,21(0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