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4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新人教版-4.doc
- 格式:doc
- 大小:73.10 KB
- 文档页数:5
24、《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1.会写一些重要的词语。
2. 知道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 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 请选择正确的注音。
①选贤与能 A. yǔ B. jǔ②矜、寡、孤、独 A. guān B. jīn③男有分 A. fēn B. fèn④货恶其弃于地 A. è B. wù2. 请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选贤与能()②讲信修睦()()③故人不独亲其亲()④不独子其子()⑤矜、寡、孤、独()()()()⑥废疾()⑦男有分()⑧女有归()3. 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大道之行也》选自《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家经典之一,西汉__________________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题目中的“大道”__________________。
二. 按原文填空: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与“夜不闭户”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提高诵读能力。
2、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准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选贤与能()矜寡孤独()男有分()修睦()2.指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3、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4、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5、文学常识填空:《大道之行也》一文选自《________》。
《________》是儒家经典之一。
大约是________末年或________之际儒家学者托名答问的著作。
问题探究:1、全文可分几层?分别是什么内容?三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
”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2、“大道”“天下为公”“讲信修睦”“选贤与能”分别是什么意思?“大道”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
“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
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
“讲信修睦”,说的是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者:,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PPT课件,课文音频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科目:人教版语文年级:八年级设计:荣瑞平审核:苏勇时间:20111008课题:大道之行也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者:教师寄语:自己打败自己的远远多于比别人打败的。
第二课时巩固提高课课后自我检测(学案)相信你,你能行!一、文学常识填空1、《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这本书,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与《诗经》、《尚书》、《易经》和《春秋》被合称为“五经”。
“大道”是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二、根据所给的意思用文中的词语回答1.老而无子的人。
(独) 2.老而无夫的人。
(寡)3.老而无妻的人。
(矜) 4.幼而无父的人。
(孤)三、解释下列句中相同的词语1 2 3 4 .与:选贤能()遂外人间隔().闭:是故谋而不兴()故外户而不().行:大道之()复前().为:天下公()人五()与与闭闭行行为为⎧⎨⎩⎧⎨⎩⎧⎨⎩⎧⎨⎩1.与:通“举”,推举;和 2.闭:阻塞;关 3.行:施行;走 4.为:是;刻成 四、翻译句子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五、《大道之行也》理解性默写1、总括全文的纲领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最能够体现全社会的关爱这一特征的句子是: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六、探究1、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大同”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大同”社会将是全社会的人都亲如一家,人人都会受到社会的关爱,老人有人赡养,孩子快乐地成长,青年人、中年人为社会尽力工作,生活上有困难的人享受应有的保障。
每个人都能安居乐业,男的有稳定的职业,女的有美满的家庭。
《大道之行也》姓名课题课型时间梁彩星《大道之行也》问题解决课学导目标1.背诵全文,疏通文意,积累“与、亲、子、分、归、作、矜、寡、孤”等文言实词。
2.整体感知文意,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学导重点方法重难点分析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问题预设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3.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4. 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过程时控学导内容设计情境创设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大同社会,这节课我们再一次走进《大道之行也》,带着黑板上的问题深入探究。
目标咀嚼板书生成课上生成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目标,学生认真研读后做好自学的准备。
自学指导10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文本,用自己的笔触解决问题。
1.不会的问题可以询问老师,其他组的同学。
2.写出问题的答案、要工整、书写要认真。
3.不会的记录下来,争取小组讨论时解决。
讨论指导8同学们经过自主学习后对问题都有了自己的见解,下面就请带着你的见解进入小组交流环节,明确问题答案和思路,学科长推选展讲人员。
教师参与2-3个小组的交流,指导、点拨。
展讲指导12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问题,勇敢的站起来展讲最拿手的题目。
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
2.要有阶梯思路,必要时做好板书的准备,让大家记录下你的答案。
教师行为:1.教师参与活动,鼓励学生。
2.教师进行赏识性评价。
精讲点拨审题答案方法拓展5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一、学习目标:1. 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和文学常识。
2. 翻译疏通课文,整体感知。
3. 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学习重点难点: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预习交流(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名(),字(),()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2.本文选自《》。
《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的著作,儒家经典之一,是( )(朝代)()(编者)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 篇。
3.你知道的儒家经典著作有哪些()。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选贤与能()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
大道()之行()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矜()皆有所养()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3.翻译句子。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本文所描述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5.默写填空。
(1)默写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够安居乐业的文字。
(2)默写表现人们对财富和劳动的观念都达到了一定境界的文字。
(3)默写出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意相近的语句。
(4)默写出文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表意相近的语句。
四、展示提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各小组对预习交流的内容进行展示。
五、达标测评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4题。
怪哉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
帝乃使东方朔视之。
还对曰:“此虫名怪哉。
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
此地必秦之狱处。
”即按地图,信如其言。
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
忧者,得酒而解。
以酒灌,当消。
24﹡大道之行也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1.积累词语,背诵并默写全文。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孔子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于是有了这番关于“大同社会”的言论。
“大同”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鳏寡孤独废疾免役,皆颁国库以养。
——《天朝田亩制度》我们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大同”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1.读准字音。
选贤与.能 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 男有分. 谋闭而不兴. 货恶.其弃于地也 2.请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朗读停顿,并试读课文:①故 人 不 独 亲 其 亲 ②货 恶 其 弃 于 地 也 ③是 故 谋 闭 而 不 兴3.重点词。
资料链接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口译全文。
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3.文章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明确: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有归”。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4.文中哪些句子折射出现实社会的情形?明确:“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句话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4《大道之行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依据课程标准相关要求,通过训练,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透过表像、探究根源的能力。
2、教材分析
《大道之行也》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3、中招考点
4、学情分析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
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二、学习目标
1.1通过借助资料书和工具书,能说与本课相关的文学常识,读准重点字音。
2、通过结合课下注释,能疏通文意。
3、通过阅读课文,能说出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自主预习课文、作者等。
让学生掌握熟悉生字词,有助于翻译课文。
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分析“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过程
导入
那个美、乐、奇的桃花源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板书文题)
预习检测
1. 本文选自《》,是家经典著作之一,由西汉编撰而成,共
篇。
‘‘大道”,古代指
2.儒家奉行‘‘四书”和“五经”其中‘‘四书” 是指《》《》《》《》“五经”是指《》《》《》《》《》。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导学案1 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学习重点】对照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感知文意。
反复朗读,力求背诵。
【知识链接】《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有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
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读准节奏和字音。
(用红笔给易错的读音或易写错的字做上记号)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从而深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字音选贤与能()睦()鳏()恶()矜(原读jīn,在文中读)幼有所长()男有分()3、对照注解独立解决以下词语的意思。
(括号前的词或加横线的词语)A.大道()之行()B.选贤与()能C.讲信修睦()D.故()人不独亲()其亲E.矜()F.皆有所养()G.男有分()H.货恶()其弃于地也I.不必藏()于己J.谋闭()而不兴()K.盗窃乱贼()而不作()L.故外户而不闭()4、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及其意义。
⑴选贤与能。
⑵矜、寡、孤、独、废话者皆有所养。
【合作探究】1、小组内试着翻译下面的句子,然后通译全文。
(提示:可以在书上相应位置上做勾画、批注)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4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2、通过合作探究,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使用说明】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主学习】1、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内容。
(1)《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是之一。
大约是之际,儒家学者托名的答问的著作。
(2)儒家经典著作是“四书”“五经”。
“四书”是《》,《》,《》,《》。
“五经”是《》,《》,《》,《》,《》。
2、给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男有分.()货恶.()其弃盗窃.()乱贼.()陶后鲜.有闻()3、阅读注解,掌握文言词语。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大道之行.也()(2)讲信修睦.()(3)不独子其子.()(4)男有分.()(5)女有归.()(6)货恶其弃.于地()(7)力恶.不出于身()(8)外户..()..而不闭()(9)是谓大同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选贤与能通:。
(2) 矜寡孤独通:。
6、整体感知(将文章翻译在下面。
)【合作探究】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主要特征是什么?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特征的?3、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拓展延伸】1、“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2、说一说,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24 大道之行也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
文言文中,联系实际,进行个性化感悟
联系实际,进行个性化感悟是文言文中的常见题型之一,是文言文阅读的拓展迁移。
这样的题目往往是开放性的,答题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准确、深刻领会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
(2)要能紧扣原文,紧扣题目所问来谈感悟。
(3)联系实际或探究材料感悟,要准确、有新意。
素材积累:
路不拾遗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不小心把一件心爱的衣服丢了。
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很着急,有人劝慰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到。
‛那人听了半信半疑,心里想,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
于是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丢失的衣服。
这件事越传越广,最后成为一个成语,常常用以说明国家安定,人们思想品德高尚,社会风气很好。
24*大道之行也【导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全文。
4.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课时计划】1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的基础上授课,重点完成步骤二、三、四。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如此和平安宁的美好生活境界是陶渊明最早想到的吗?不是。
早在陶渊明之前,西汉的戴圣就假借孔子之名在《礼记》这部书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叫“大同”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天下为公,人人被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夜不闭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大同”世界。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 修睦.(mù) 矜.(guān)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wù)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1)通假字。
选贤与.能(通“举”,选拔)矜.、寡、孤、独、废疾者(通“鳏”,老而无妻的人)(2)一词多义。
修讲信修.睦(培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亲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故人不独亲其亲.(父母)独故人不独.亲其亲(单单)矜、寡、孤、独.、废疾者(老而无子的人)(3)古今异义。
第 24 课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1.能记住“修、分、归、选贤与能、亲其亲、子其子”等字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中“大道、大同”思想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朗读交流】▲初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通句子,读得流畅。
特别要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与(jǔ),矜(guān),分(fèn),恶(wù)等。
▲展读课文,选取你喜爱的部分,大声朗读,展示你的风采!【新知探究】★探求一:疏通文意,解释重点词语。
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男有分.,女有归.()()谋闭而不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探求二:结合注解,翻译重点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探求三:1. 通假字:2.古今异义:3.词类活用:【综合提升】结合文中的“大同社会”,试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你心中理想社会的图景吧!另外,《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本文“大同”社会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两者又有何区别呢?【当堂检测】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总起全文:分述:总结全文:2.写出下列句子的翻译。
男有分,女有归。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课后反思】我们收获了:不足的方面:【知识链接】还记得芒果电视每逢暑假必播的《还珠格格》吗?中间有一片段小燕子、紫薇、香妃华丽着装为乾隆庆生,大唱《歌我乾隆》:“普天同庆,歌我乾隆。
幼有所养,老有所终。
鳏寡孤独,有我乾隆。
泽披苍生,谷不生虫。
四海归心,国有乾隆。
仁慈宽大,恩威并重。
舍我其谁,唯有乾隆……”歌词所描绘的乾隆盛世——理想社会,就是从我们今天所学的《大道之行也》演变而来,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的“世外桃源”。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4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新人教版-4
课题课时 2 主备审核
班级八年姓名授课时间授课类型单一课授课节次 1
【学习目标】1.(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 自主、合作、探究
3. 领悟古人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难点】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2分钟)学法指导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自主学习内容、指导、检测:(10分钟)
1、给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
2、熟读课文:
3、了解作品及背景: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和痛苦。
他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了此番言论。
三、释疑点拨:(13分钟)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5、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6、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四、训练提升:(15分钟)
(一)重点字词:
A.大.道.之行.
查字典完成
生字注音
自主学习,了解作品及背景
小组讨论完成课文的翻译后,师加以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问题答案
B.选贤与.能
C.讲信修睦
..
D.故.人不独亲.其亲
E.矜.
F.皆有
所养
..
G.男有分.
H.货恶.其弃于地也 I.不必藏.于
己
J.谋闭
..而不兴.
K.盗窃乱贼
..而不作.L.故外户而不闭.
(二)通假字
1、选贤与.能
2、矜.寡孤独
(三)古今异义词:
1、女有归.
2、大道
..之行也
古义:古义:归大道
今义:今义:
3、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古义:贼乱
今义:今义:
(四)一词多义:(16分)
(1)讲信修.睦(1)故人不独亲.其亲1修 2 亲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2)故人不独亲其亲.(1)故人不独.亲其亲(1)不独子.其子
3独 4 子
(2)矜、寡、孤独.(2)不独子其子.
五、课堂小结:(3分钟)
六、课后巩固:(2分钟)
日记: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七、学习反思:
我的收获是:
我的不足是: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的情况。
生总结后,师强调重点知识
培养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