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生物试题分析及高考对策
- 格式:ppt
- 大小:4.49 MB
- 文档页数:56
新课标I卷全国高考理综生物选择题及分析一、试题特点分析1. 试题紧扣考试说明,突出重要概念的考查2021年新课标I卷全国高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以下简称理综生物试题)紧扣2021年全国理科综合科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考试说明),知识内容涉及考试说明中17个知识点。
理综生物试题突出对概念的明白得,如6道选择题重点考查了学生对蛋白质合成(遗传信息的翻译)、逆转录、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主动运输、免疫调剂、种群密度、群落的丰富度、孟德尔分离实验的方法等重要概念的明白得。
非选择题中重点考查了血糖调剂、物质运输方式、基因对性状的操纵、遗传定律、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固性、无氧呼吸、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胚胎移植等重要概念。
2. 试题紧扣考试说明,突出考试能力的要求2021年理综生物试题紧扣考试说明,突出考查了对概念的明白得能力、图表和资料的分析能力、生物学现象的分析以及判定推理能力等。
从选择题的立意来看,大部分试题突出考查学生对概念的明白得,而不是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经历。
试题还考查了学生对变化曲线的分析明白得能力,如选择题4图丁的曲线的变化规律。
非选择题31题考查学生分析遗传现象(多对基因操纵一对性状),把握规律并进行演绎推理的能力。
3. 试题紧扣教材,突出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2021年理综生物试题紧扣教材,专门是人教版的高中生物教材,考查学生对教材上知识把握的情形。
如选考题40题所考查的内容确实是在人教版教材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书上的内容,如蛋白质工程的描述是人教版教材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书上27页上的一段文字;胚胎工程考查的内容确实是人教版教材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74页上对胚胎移植的描述。
二、试题解析1.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种tRNA能够携带多种氨基酸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内合成的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D.线粒体中的DNA能操纵某些蛋白质的合成答案:D解析:该题题眼是题干中的蛋白质生物合成,考点是考试说明中的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把握的程度是Ⅱ,知识内容详见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4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近三年使用的新课标全国Ⅱ卷生物试题考点1. 近三年考题总体分析表1. 2015-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生物试题考查容分析表2. 2015—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生物考点分布及分值分析表3. 2015—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生物必修、选修模块知识点考查频率分析与细胞是:必修一的细胞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细胞代;必修二的遗传的基本规律及伴性遗传、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必修三的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激素调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其保护;选修一的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选修三的基因工程。
这些考查容不但出现的频率高,而且分值比例大,并且这些容也是每本教材中的核心容,这体现了高考重点考查主干知识的特点,在复习中学生能把这些高频考点强化透彻掌握,也有助获得比较满意的成绩。
如在必考题的75分中,必修1:2017年占23.3%、2015年占18.7%、2016年占21.3%;必修2:2017年占33.3%、2015年占33.3%、2016年占32%;必修3:2017年占26.7%、2015年占48%、2016年占46.7%;从分析中可以看出2017年必修2、3考查力度偏大;2015和2016年也是必修2、3考查力度偏大;在近三年的考查中必须1考查力度有所下降,必须2考查力度提升,必须3考查力度比较稳定。
这就提醒我们老师在复习中,过去复习重点抓必修1、3,必修2不够重视,这种复习战略思想不能再延用;在备战2018年高考的复习中,要重视必修2遗传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知识与生活联系的应用考查,同时基因的本质和基因表达基础知识要强化掌握。
必修3重视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试卷从选择题命题情况看,细胞结构和功能、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基因的本质和表达、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等考查较多,在非选择题中,细胞代结合实验、动植物调节、生态系统、遗传规律及结合实验、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等方面的考查基本稳定。
2022-2023年近3年全国卷高考生物题型
分析、出题倾向
一、题型分析:
近三年全国卷高考生物科目的题型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选择题:选择题在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生物科目中占据较大的比例。
选择题通常要求考生在给定的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涉及到知识点的考查和理解能力的评估。
填空题:填空题在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生物科目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填空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填写正确的答案,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
简答题:简答题在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生物科目中是较少见的题型。
简答题要求考生对特定问题给出简明扼要的回答,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出题倾向:
近三年全国卷高考生物科目的出题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点覆盖广泛: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生物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较为广泛,包括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的分类、生物的遗传与进化、生态学等多个方面。
2. 强调实际应用: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生物题目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实际应用,涉及到生物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相关的社会问题。
3. 理论联系实际: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生物题目注重考查考生对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将所学的生物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分析和解决。
4. 探究能力的考查: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生物题目中偶尔会出现一些探究性的题目,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和科学探究能力。
总体而言,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生物科目注重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既有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有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考查。
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6分)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病毒是一类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B.蓝藻细胞具有细胞核且DNA分子呈环状C.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相同D.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都具有流动性2.(6分)下列关于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丙酮酸B.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C.无氧呼吸不需要O2的参与.该过程最终有[H]的积累D.质量相同时,脂肪比糖原有氧氧化释放的能量多3.(6分)若要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到质壁分离、RNA和脂肪,下列四组材料中应选择的一组是()A.水稻胚乳和花生子叶B.天竺葵叶和水稻胚乳C.紫色洋葱和花生子叶D.天竺葵叶和紫色洋葱4.(6分)水中氧含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生活在寒温带湖泊中的某动物,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其生活的水温有关.如图中能正确表示一定温度范围内该动物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随水温变化趋势的曲线是()A.甲B.乙C.丙D.丁5.(6分)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的Na+溶液,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A.静息电位值减小B.静息电位值增大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6.(6分)在白花豌豆品种栽培园中,偶然发现了一株开红花的豌豆植株,推测该红花表现型的出现是花色基因突变的结果.为了确定该推测是否正确,应检测和比较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中()A.花色基因的碱基组成B.花色基因的DNA序列C.细胞的DNA含量D.细胞的RNA含量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题~第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7.(9分)将同种大鼠分为A、B两组,A组大鼠除去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的能力丧失:从B组大鼠中获得淋巴细胞并转移到A组大鼠后,发现A组大鼠能够重新获得产生抗体的能力。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生物)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大豆油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熔点较低,室温时呈液态B.大豆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可在人体内分解产生能量C.大豆中的蛋白质含有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D.大豆中的脂肪和磷脂均含有碳、氢、氧、磷4种元素2.干旱缺水条件下,植物可通过减小气孔开度减少水分散失。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叶片萎蔫时叶片中脱落酸的含量会降低B.干旱缺水时进入叶肉细胞的CO会减少2C.植物细胞失水时胞内结合水与自由水比值增大D.干旱缺水不利于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3.人体消化道内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受神经和体液调节。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进食后若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可抑制消化液分泌B.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建立需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C.胃液中的盐酸能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D.小肠上皮细胞通过转运蛋白吸收肠腔中的氨基酸4.采用稻田养蟹的生态农业模式既可提高水稻产量又可收获螃蟹。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模式中水稻属于第一营养级B.该模式中水稻和螃蟹处于相同生态位C.该模式可促进水稻对二氧化碳的吸收D.该模式中碳循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间进行5.某种二倍体植物的P1和P2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
对个体的DNA进行PCR检测,产物的电泳结果如图所示,其中①~⑧为部分F2个体,上部2条带是一对等位基因的扩增产物,下部2条带是另一对等位基因的扩增产物,这2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②个体均为杂合体,F2中③所占的比例大于⑤B.还有一种F2个体的PCR产物电泳结果有3条带C.③和⑦杂交子代的PCR产物电泳结果与②⑧电泳结果相同D.①自交子代的PCR产物电泳结果与④电泳结果相同的占1/26.用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某种细菌,活细菌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其中Ⅰ~Ⅳ表示细菌种群增长的4个时期。
2023年高考生物全国卷试题评析一、总体评价2023年的高考生物全国卷试题,整体上延续了近年来“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命题风格,既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和体美劳教育的关注,试题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
二、具体评析1、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今年的试题中明显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例如全国甲卷的第31题,以某旅游城市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后城市环境发生的变化为背景,展现了水体清澈、鱼跃鸟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这道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求学生理解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有机融入体美劳教育今年的试题中还特别强调了体美劳教育的有机融入。
例如全国乙卷的第38题,以某植物园开展的“劳动最美”主题教育活动为背景,要求学生根据活动设计和实施情况,撰写一份“弘扬劳动精神”的主题班会发言稿。
这道题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还考查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劳动精神,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弘扬劳动精神。
三、不足之处虽然今年的高考生物全国卷试题在整体上表现出色,但在某些细节上仍有不足之处。
例如部分试题的难度偏大,导致部分考生无法充分展示自己的水平;部分试题的背景材料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可能影响学生的理解和答题效果。
四、对未来的建议针对未来的高考生物试题,建议以下几点:1、继续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的考查力度,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2、进一步推进体美劳教育的有机融入,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3、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况,设计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试题,提高试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4、注重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的把握,避免出现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的情况,确保试题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总之,今年的高考生物全国卷试题在整体上表现出色,但仍有改进的空间。
希望未来的试题能够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课标全国卷生物高考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从2013年起,我省的高考将与全国众多课改省份一样使用课标全国卷,步入新课程高考的行列。
我省生物高考复习备考,要以宁夏为参照,在研究近五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上,深入钻研《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深刻理解以培养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基本内容,对于我们准确把握生物高考命题规律,提高复习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宁夏试卷(2010年起为课标全国卷)特点分析1.试卷结构理综高考试卷分为必考卷和选考卷两部分。
必考卷生物部分由第I卷的选择题和第Ⅱ卷的非选择题组成,其中第1~6题为生物选择题,每题6分,共30分,第29~32题为生物非选择题(2009年起均为4道题),共39分。
选考卷由非选择题组成,其中第37题为生物选修一内容,共15分,第38题为生物选修三部分内容,也是15分。
理综卷生物部分共有12题,分值共90分,基本与国家规定的生物学科所占学分比相当。
2.试卷难度和内容比例《考试说明》确定试卷难度在0.60~0.65之间,必考内容约占 84%,选考内容约占16%。
基础题占70%~80%左右,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考点分析2008~2012年宁夏(课标全国卷)高考生物试卷考点及题量分析表4.试卷的主要特点(1)主干知识年年考,非主干知识轮流考。
考查重点基本不变,保持了命题指导思想的连贯性;不同重点在各年份所占分值又有差异,使得试题在连贯性中又带有变化,显示新意。
突出主干知识是公平、有效的基本措施和手段,可以保证中学正常的教学过程和秩序。
所谓主干知识,一是在教材中篇幅比较大的,二是教师讲课用时比较多的,三是近三年高考在这儿出题比较多,而且分值还比较高。
具体来说,细胞代谢(5年平均分14.2)、遗传规律的应用(5年平均分9.8)、动物生命活动调节(5年平均分13.8)、种群和群落(最近3年平均分11.3)、细胞的分化与衰老、内环境与稳态、生态系统、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等都是主干知识。
教学信息新教师教学前言全国卷内容符合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的要求,在生物学科方面,重视对考生的全面考查,分别从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了测量。
全国卷生物学科命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生物学科的内容核心为培养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获取信息能力。
本文通过分析全国卷1,深入钻研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并从生物试题结构与考查范围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备考策略,希望能够对提高考生复习效率有一定程度的帮助。
1 全国卷1生物试卷特点分析1.1 试卷结构新课标理综高考试卷分为必考卷和选考卷两部分,必考卷生物部分由第 一卷的选择题和第二卷的非选择题组成,其中第1—6为生物选择题,每题6 分,共36分。
第29—32 题为生物非选择题,共39分。
选考卷由非选择题组成,其中第37题为生物选修一内容,共15分,第38题为生物选修三部分内容,也是15分。
理综卷生物部分共有12题,分值共90分。
生物学科分值比例占整份理综试卷的十分之三,沿袭往年,在试卷结构方面没有太大变化。
1.2 试卷内容与难度今年与往年总体相比,生物总分值没有变化,但试题内容比例略有改变,试题难度有所降低。
试题内容比例与难度变化如下:必修一所占分值下降为15分,总体考查仍旧比较基础。
必修二所占分值上升为21分,试题难度下降。
必修三所占分值上升为39分,总体难度与往年一致。
选修部分的考查方式与去年类似,有与必修知识的结合题型。
1.3 考查知识点分析今年新课标卷生物命题仍突出考查核心概念的理解应用,无偏题和怪题。
第4题考查学生对群落演替原理的理解。
第5题考查学生对蛋白质结构的理解。
第6题考查学生对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原理的理解。
第29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原理的理解。
第30题考查学生对神经-体液调节原理的理解。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理科综合生物学科1. 葡萄糖是人体所需的一种单糖。
下列关于人体内葡萄糖的叙述,错误的是()A. 葡萄糖是人体血浆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含量受激素的调节B. 葡萄糖是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能经自由扩散通过细胞膜C. 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可被氧化分解或转化为肝糖原D. 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人体脂肪组织细胞可转变为甘油三酯【答案】B【分析】1、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2、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进入其它细胞的方式通常是主动运输。
【详解】A、葡萄糖是人体血浆的重要组成成分,血液中的糖称为血糖,血糖含量受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调节,A 正确;B、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是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进入其他细胞一般通过主动运输,B错误;C、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可作为有氧呼吸的底物被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也可转化为肝糖原储存起来,C正确;D、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脂肪组织细胞可转变为甘油三酯,也是血糖浓度降低的途径之一,D正确。
2. 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并在实践中应用。
生产和生活中常采取的一些措施如下。
①低温储存,即果实、蔬菜等收获后在低温条件下存放②春化处理,即对某些作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进行适度低温处理③风干储藏,即小麦、玉米等种子收获后经适当风干处理后储藏④光周期处理,即在作物生长的某一时期控制每天光照和黑暗的相对时长⑤合理密植,即裁种作物时做到密度适当,行距、株距合理⑥间作种植,即同一生长期内,在同一块土地上隔行种植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关于这些措施,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 措施②④分别反映了低温和昼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B. 措施③⑤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有机物的消耗C. 措施②⑤⑥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D. 措施①③④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作物或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答案】A【分析】1、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条件下保存。
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生物试题分析及高考对策一、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生物试题分析通过分析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的生物试题,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趋势和特点:1、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
试题中涉及到的知识点都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基础内容,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与变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
2、强调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探究是生物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的生物试题中都涉及到了实验探究的考查,如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等。
3、生命科学的热点问题。
试题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技术的安全与伦理问题、全球气候变化等,都是当前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
4、强调综合运用能力。
试题中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考查了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如将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等。
二、高考对策针对以上趋势和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应对高考:1、巩固基础知识。
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基础知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学生需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尤其是对于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更要做到熟练掌握和应用。
2、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探究是生物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学生需要通过多做实验、多进行探究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实验探究能力。
同时,还需要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
3、生命科学的热点问题。
学生需要当前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了解生物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伦理问题,加强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加强综合运用能力。
学生需要将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不同学科之间的和综合运用能力。
5、注重复习方法和策略。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注重复习方法和策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复习,如归纳总结、比较分析、记忆技巧等,同时还要注重对解题思路和技巧的训练和提高。
近三年(2014-2016)高考生物试题分析及2017届高三生物复习策略云天化中学李海霞一、近三年高考试题考点分布及试题分析1、2014-2016年三年高考试题的考点分布情况(2014-2015为全国卷Ⅱ,2016为全国卷Ⅲ,2016年参加全国卷Ⅲ省区有广西、贵州、云南三省。
)(14-16年知识归纳来源于网络)从近三年的高考知识点分布可以看出,高考生物试题考点分布有以下特点:(1)必修部分主要考点集中在:代谢、遗传变异、调节(体液、神经、免疫、植物激素)、生态、教材实验等。
(2)每年均考的考点:遗传变异、生态、细胞结构、生命活动的调节几乎年年考。
(3)隔年考的考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交替考;酶隔年考;生命历程大致隔年轮流考。
(4)选修一:微生物培养与专题三或六隔年考。
(5)一直没有出题的知识点生物进化部分;元素与分子部分知识点少有涉及。
(6)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集中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酶、生命历程、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材实验等;非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集中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变异、生态、生命活动的调节等;遗传、生态、神经调节、植物激素、免疫知识点选择题和简答题均可能考查。
2、2016年生物高考试题分析2016年的生物试题难度变化不大,但仍稳中有变,如选择题第2题设题角度较新颖,以生物核心技术设题,内容涉及同位素标记技术、诱变方法、染色或鉴定方法等,改变了以往直接对教材经典实验和教材基础实验进行考查的方式。
注重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如第30题给出了饥饿状态下人体血浆中葡萄糖和酮体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答题时在据此分析血糖和酮体浓度变化与相关激素调节、能量供应等的关系。
还注重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如第4题以探究生长素作用的两组胚芽鞘切段为研究对象,考查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第6题考查对杂交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推断能力,第29题探究环境因素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
2016年高考试卷更突出了注重基础知识、注重基础实验、注重生态环境问题、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考查。
2023年高考生物全国卷试题评析2023年高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包括全国甲卷、全国乙卷和新课标卷共3套。
高考生物命题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底色,依托高考评价体系理论框架,注重发挥生物学科的育人功能。
试题承续往年命题风格,体现教育领域改革新要求,充分考虑学情实际,保持稳中有进。
加强试题创新,丰富情境来源,突出对学科基础、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进一步增强考查的有效性,助力拔尖创新人才的造就。
一、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高考生物命题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
高考生物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新课标卷第2题以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并广泛应用的生产生活经验为主题,要求学生分析这些措施所蕴含的生物学原理,使学生在学习思考过程中切实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科学与智慧,加强文化浸润,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2.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
高考生物立足生态学考查内容,在试题中呈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成果,引导学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全国甲卷第31题以某旅游城市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后城市环境发生的变化为背景,展现水体清澈、鱼跃鸟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体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意义,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3. 有机融入体美劳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