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心育德育人.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心·育德·育人

——“于漪语文德育实训基地”一期实训工作总结

“于漪语文德育实训基地”一期招生学员45名,小学学段、初中学段、高中学段各15名,另有旁听学员10名。通过一年半的实训,学员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育德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教书育人的能力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实训工作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

回顾一年半工作,我们感到有下面几方面比较突出——

一、提升育人理念,促进学员育德自觉性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育人”是“教书”的终极目标;“教书”与“育人”合二为一、密不可分。但由于功利思想、“应试教育”的强大干扰,“教书”与“育人”在当今被人为地分开,且有越离越远的趋势。

实训基地招生后,我们发现进入基地的学员对“教书育人”的理解也很不相同,有的有“育人”的概念,有的“育人”概念淡薄,有的根本没有“育人”概念。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以为“育分”就是“育人”,“育分”是天经地义的。还有一些学员,对学科德育的理解非常肤浅,以为“语文德育”就是增加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或者认为学科与德育很难统一起来,如果加强德育就会损害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性。

针对学员的这种情况,我们确立了“提升理念,促进学员育德自觉性”的实训策略。

实训基地的每次活动都围绕“培养教师‘育人素养’”这一中心展开,一以贯之地强化一个理念——“育人是教师专业的本质内涵,育人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教师专业就是‘教书育人’的专业,是学科专业技能与育人能力结合而形成的专业;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学科专业的发展,而且是育德能力的发展。”

以读书为例,实训基地要求学员自学《中国哲学简史》、《中国文学概论》、《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岁月如歌》、《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传承·撒播·弘扬:中学语文与民族精神教育》、《让生命飞扬:中学语文与生命教育》、《现代教师学概论》、《语文教学谈艺录》等。这些著作从哲学、文学、文艺理论、教师精神、教育理念等多方面提升了学员的“育人素养”。

通过一系列的报告、研讨、实践、反思、总结,现在基地学员大都对自己的“教师角色”有了清晰的认识,对“教师专业”有了深刻的理解,对语文育德有了自觉的追求。来自江宁学校曹刚老师的总结,代表了所有学员的心声:通过学

习,我真正明白了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是语文课程本身应该承担的任务,是语

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征之体现;德育不是外加给语文教学的,而

是语文课程本身的要义之所在。通过学习,更明确地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这一维度目标的实现是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这两维目标的达成相融的。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认识到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此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生命发展,立足于“人”的发展。

作为德育实训基地,就是要树立这样的理念:“培养教师的‘育德’能力,与培养教师学科专业知识技能一样,都是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实训活动的始终,以促使学员真正理解“育德”在教师专业中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内化为自觉的教育行为。

二、紧扣时代脉搏,激发学员育德内驱力

人生活在时代中。学生生活在时代中,教师生活在时代中。“教书育人”永远与时代紧密相连,与时代精神息息相通。紧扣时代脉搏,肩负时代使命,听从时代召唤,是每个教师都要传递给学生的做人的精神血脉。

但现实情况并不令人乐观。有的教师从来不把眼睛投向窗外,任时代风云变幻,“一课一练”“我自岿然不动”;有的教师虽然关注窗外,但关注的仅仅是自我感兴趣的“小众”问题,对“大众”关注的社会热点、时代焦点无动于衷,“国家意识”淡薄。据此,实训基地组织了一系列活动,以增强学员的社会意识、国家意识,从而增进他们的时代使命感,激发他们育德的内驱力。

下面是实训基地的部分活动——

2008年5月31日,实训基地举行了以“从抗震救灾体悟民族精神与生命教育的深厚内涵”为主题的研讨活动。

2008年9月18日,实训基地举行了以“从抗震救灾谈民族精神的新解读”为主题的面向全市的论坛。

2009年1月至10月,实训基地以“共和国60年”为主题词,组织学员编写《我爱你,中国——跨越百年爱国文学精品选》(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举行主题班会等活动。

2009年9月5日,实训基地邀请南京国际政治学院蒋伟翔教授给学员做《国际战略格局的调整与中国应对》的报告。

2009年9月,实训基地以“民族精神教育月”为契机,分别在小学、初中、高

中三个学段组织了近十位教师授课,并于9月22—23日分别以专场形式向全市中小学及各名师基地汇报。

2009年12月4日—6日,实训基地组织学员参加由教育部《中国教师报》主办的全国第二届“两岸四地”教学研讨活动。于漪老师就此次活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彰显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题做了主题报告;实训基地顾问步根海老师,指导教师谭轶斌、黄荣华,学员兰保民、李金涛,或评课,或发言,或授课,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到了与会教师的高度评价。

2009年12月12日,实训基地邀请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给学员做《时代、文艺与我们》的报告。

这些活动从知识的新度、情感的浓度、思想的深度、启发的高度等方面给了学员以全面而持久的影响。学员陆宏亮说:“我很震撼,教育外是这样的天地。”这一系列教育,使学员们在语文育德方面眼更亮了,心更明了,情更切了,育德内驱力大大增强。

尽管现在是全球化时代,文化多元时代,价值观多元时代,但德育的核心没有变,那就是“培育学生的爱心,培育爱祖国、爱民族、爱生活、爱生命的大爱之心”。因为受“世界公民”等思想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对“祖国”、“民族”的概念越来越淡薄,教师在许多时候对此也表达得比较模糊。因此,德育实训就要紧扣时代脉搏,在“国家意识”“文化认同”等方面提升学员的民族自豪感、时代使命感,以激发他们育德的内驱力。

三、沉潜教学实践,探寻学科育德规律

有自觉性,有内驱力,是做好学科育德工作的重要因素;但要做好学科育德工作,必须要符合学科规律,不能违背学科规律而强行为之。因此,作为德育实训基地,探寻学科育德规律,找到学科育德规律,运用学科育德规律,就显得非常重要。

由此出发,我们基地将工作的重心放在教学实践中,以期探寻育德规律。

1.研讨文本解读,探寻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育德规律。

提高文本解读的质量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而有相当一些教师却对文本解读感觉茫然,不能到位,因此基地前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文本解读研讨活动,集中研讨文本12个,个别研讨文本近100个。通过研讨,学员基本形成了文本解读的“共同语”:优秀文本是作家高尚精神的寄寓所,是人类美心、善心、慧心的居住地;文本解读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文字表面进入文本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