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常见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6.48 MB
- 文档页数:43
冬小麦病虫害防治冬小麦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但在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给产量和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保证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农民需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冬小麦病虫害及相应的防治方法,以供农民参考。
一、冬小麦的常见病害1. 赤霉病赤霉病是冬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在潮湿环境下发生。
病叶上会出现红色霉斑,严重时会导致麦穗发生变黑,影响座果和籽粒形成。
防治赤霉病应在播种前选择耐病优良品种,加强轮作和间作,及时清除麦田杂草,合理控制灌溉水量。
2. 白粉病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冬小麦真菌病害,主要在潮湿多雨的条件下发生。
病叶会出现白色粉状斑点,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变黄脱落,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防治白粉病应选择抗病品种,避免连作和间作其他感病作物,加强植株间的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残体和杂草。
3. 褐斑病褐斑病是一种常见的冬小麦叶斑病害,主要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下发生。
病叶上会出现不规则的褐色斑点,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死,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转运。
防治褐斑病应选择抗病品种,适当调整密植度和施肥水分,加强病田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
二、冬小麦的常见虫害1. 小麦蚜小麦蚜是冬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会导致植株黄化、叶片卷曲和减产。
防治小麦蚜可通过种植抗虫品种,加强轮作和间作,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如引入天敌等,及时清除虫源和采取化学防治措施。
2. 蓟马蓟马是常见的冬小麦害虫,主要危害麦穗和麦苞,导致减产和品质下降。
防治蓟马可采用黄板诱虫、诱虫灯等技术监测虫情,及时清除麦田杂草,适时施用防治药物。
3. 吹绵叶蝉吹绵叶蝉是一种常见的冬小麦害虫,会导致叶片吹绵、黄化和减产。
防治吹绵叶蝉可通过清除麦田杂草,适时施用防治药物,调整灌溉水量和施肥时间,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三、冬小麦病虫害防治的措施1. 选择抗病虫品种在种植冬小麦时,应选择抗病虫品种,这样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2. 轮作和间作轮作和间作是有效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降低害虫和病原体的密度。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一、病害防治措施:1.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小麦病害的首要措施。
通过杂交育种和遗传改良,培育出抗病品种,能够降低小麦受病害侵袭的风险。
常见的抗病品种有抗白粉病、抗赤霉病、抗条锈病等。
2.病害发生前的工作:及时清理田间秸秆和凋落物,破坏病原菌的越冬源,减少病害的发生。
保持田间通风良好,减少积水,降低潮湿环境对病害的诱发。
3.科学施肥、合理调节密度: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合理调整种植密度,避免植株间距过窄,有利于通风和光线的照射,有利于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4.合理的田间管理:控制早熟、返青等大面积割免,并及时载体田进行彻底翻耕,以破坏田间的病原菌媒介,并减少次年病害发生的机会。
5.药剂防治:如出现小麦病害,可采用化学药剂防治。
但使用药剂需要根据具体病害种类、发生程度和气候条件等进行合理选择。
注意合理使用药剂,按照规定的施用剂量和频次进行,避免过量使用对环境产生污染和对小麦产生抑制。
二、虫害防治措施:1.种植抗虫品种:选用抗虫品种是预防小麦虫害的有效措施。
培育具有抗虫能力的小麦品种可以减少虫害的发生,提高小麦的抗逆能力。
2.虫害监测:定期巡查田间,开展虫害监测,早期发现害虫的发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虫害的扩散。
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菌等生物制剂来控制小麦虫害,可有效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4.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尤其是适度增施氮肥,可以提高小麦植株的抗虫能力和免疫力。
5.预防措施:加强对虫害的预防工作,定期清理田间雑草,保持田间和田间渠道的干燥和通风,避免积水,减少虫害虫的滋生。
总结起来,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抗虫的品种、病害发生前的田间管理、科学施肥、合理调节密度、化学药剂防治、虫害监测、生物防治、预防措施等。
通过综合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小麦秋冬季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近年来,受耕作方式变化和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我国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全蚀病、黑穗病等多种土传、种传病害及地下害虫呈逐年加重发生趋势,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等气传病害也呈早发、重发态势,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较大威胁。
做好小麦秋冬季病虫防控工作,全面推进小麦秋播药剂拌种,不仅可以高效预防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还可有效控制条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秋季发生危害,显著降低来年发生基数、减轻小麦生长中后期防治压力,是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的重要措施。
一、防控策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实施“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的防控策略,全面落实播前精细整地、种植抗性品种、药剂拌种包衣、合理适期晚播、秋苗期达标防治等措施,预防和控制小麦种传与土传病害、地下害虫以及秋冬季苗期病虫危害,为全年小麦病虫害防控打牢基础。
二、防控目标2023年全国冬小麦秋播药剂拌种覆盖率总体稳定在90%以上,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黄淮海小麦、玉米两熟区,以及西南、西北、汉水流域小麦条锈病冬繁区,力争做到药剂拌种全覆盖、杜绝“白籽下地”;长江中下游、江淮小麦、水稻两熟区,药剂拌种率保持在85%以上。
三、防控对象根据各小麦种植区秋冬季病虫害发生特点,确定重点防控对象,因地制宜开展防控。
黄淮海麦区重点防控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白粉病、黄花叶病毒病、孢囊线虫病、麦蚜、麦蜘蛛、地下害虫等病虫。
长江中下游麦区重点防控纹枯病、黑穗病、麦蚜、麦蜘蛛、灰飞虱等病虫,关注茎基腐病。
华北麦区重点防控根腐病、茎基腐病、全蚀病、麦蚜、麦蜘蛛等病虫。
西北麦区重点防控条锈病、白粉病、黄矮病、雪霉叶枯病(新疆地区)、麦蚜、麦蜘蛛等病虫。
西南麦区重点防控条锈病、麦蚜和麦蜘蛛等病虫。
四、关键防控技术措施(一)种植抗(耐)性品种因地制宜优化抗(耐)性优良品种布局。
黄淮、长江中下游条锈病流行区,种植成株期抗性或慢锈性品种;西北、西南等条锈病菌越夏、冬繁区,种植全生育期抗病品种,提高中高抗品种种植比例,控制条锈病初始菌源量;长江中下游、黄淮、华北等小麦赤霉病、白粉病、茎基腐病发生区,选择对赤霉病、白粉病、茎基腐病等具较好抗(耐)性品种;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常发区、新发区,选择种植对土传病毒病抗性较强的品种。
小麦各个时期病虫草害防治
1,小麦播种期(10.01—10.16)
主要防治重点是地下害虫(金针虫、蛴螬、蝼蛄)、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种传、土传病虫害。
2,小麦苗期—冬期分蘖期(10.16—12.10)
主要防治锈病、纹枯病、全蚀病及蚜虫、灰飞虱、叶蝉等传毒媒介昆虫。
11月中、下旬化学防除杂草。
注意:每亩兑水30 ~ 40 kg进行茎叶喷雾。
做到不重喷、不漏喷,切忌草多多喷,没草不喷。
3小麦返青期—拔节期(次年02.25—04.01)
重点是以防治麦田草、纹枯病、根腐病为主,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麦蜘蛛、麦蚜。
4小麦孕穗期(04.02—04.15)
重点以吸浆虫、麦蚜、麦蜘蛛,监测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纹枯病等为主。
5小麦抽穗期—扬花期(04.15—05.10)
主要是吸浆虫、麦蚜、赤霉病、白粉病、散黑穗病及一些禾本科、阔叶杂草。
6小麦灌浆期—乳熟期(05.10—06.01)
重点是麦穗蚜、红蜘蛛、白粉病、锈病,同时可兼治叶枯病等。
7小麦成熟期(06.02之后)
及时防治病虫害,针对性治疗,确保丰收。
冬小麦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6篇第1篇示例: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在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防治冬小麦病害,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冬小麦常见的病害及相应的防治方法。
一、冬小麦常见的病害1.叶锈病:叶锈病是冬小麦的一种常见真菌病害,主要侵害叶片,表现为黄色小点,逐渐扩大形成黄褐色、红褐色病斑,导致叶片枯黄凋落,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产量。
2.赤霉病:赤霉病是由赤霉素菌引起的冬小麦真菌病害,主要侵害穗部,表现为穗部染病后呈红褐色,干瘪失去光泽,产量减少。
1.合理选择品种:选择抗病性好的品种是预防病害的首要步骤,应选择对叶锈、赤霉、叶斑等病害有较强抗性的品种进行种植。
2.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害残体,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避免病害孳生。
合理施肥、灌水,保持作物生长繁茂,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3.使用化学药剂:对冬小麦病害的防治,农民可以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洒,如敌草快、百菌清、氯硝柳、氯硁硫等,建议在植株发病初期及时施药,根据药剂使用规范进行施用,注意药剂间隔时间,避免药害。
4.生物防治:农民还可以选择利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枯草孢子杆菌、枯草霉素、拳霉素等,这些生物农药对环境友好,不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
5.轮作休闲:合理轮作休闲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避免病害的连作连茬,增强土壤的养分和微生物活性,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
冬小麦病害的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包括选择抗病品种、田间管理、化学药剂、生物防治和轮作休闲等措施。
农民在种植冬小麦时要认真做好病害的防治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冬小麦的正常生长和丰收。
希望广大农民朋友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防治冬小麦病害,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第2篇示例:冬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冬季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冬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给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冬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冬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品种。
然而,冬小麦在生长期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威胁,影响产量和质量。
因此,科学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对于促进冬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病虫害的种类及特点、防治方法以及防治措施的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病虫害的种类及特点冬小麦常见的病虫害主要包括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灰飞虱等。
这些病虫害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生态环境下会对冬小麦造成不同的危害。
例如,在苗期,灰飞虱会吸食冬小麦的汁液,导致叶片出现黄白斑点,严重时甚至可导致冬小麦死亡。
而在抽穗期,白粉病和锈病则会侵袭叶片和穗部,引起萎蔫、发黄和减产现象。
二、病虫害防治方法为了有效地防治冬小麦的病虫害,农民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在冬小麦的生长周期中,农民应加强园地管理,及时清理杂草和病虫害源,并保持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
此外,合理施肥、科学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以及轮作制度的实施都能够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或微生物来控制冬小麦的病虫害,具有环境友好、无公害和可持续的特点。
比如,可以引入捕食性昆虫来控制灰飞虱的数量,或者利用拮抗菌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3. 化学防治。
在特定的情况下,农民可以考虑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冬小麦的病虫害。
然而,使用化学农药应遵循正确的方法和剂量,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三、防治措施的重要性冬小麦的病虫害防治是农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正确的防治措施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另外,病虫害防治还能够降低农民的成本支出,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达到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冬小麦的病虫害防治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冬小麦的生产效益和质量水平。
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应进一步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为冬小麦的生产提供更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