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5.15 MB
- 文档页数:32
记叙文阅读之环境描写的作用一、环境描写的含义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描写;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自然景物的描写等。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⑪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交代季节、气候等。
例如:“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白杨》首段便交代了地点:使人初步感受到大戈壁的荒凉与贫瘠,为下文爸爸的沉思做了铺垫。
(2)为事件的发生渲染气氛例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
(3)烘托人物的心情例如: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鲁迅的《故乡》)这段环境描写渲染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一片萧条、苍凉、冷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悲凉的心情,为全文一开始就定下了抑郁深沉的抒情笔调。
(4)为事件的发生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例如:《曹操煮酒论英雄》中“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
从人遥指天外龙挂”一句,因为天气的变化,引出了对“龙”的评论,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5)刻画人物心理,体现人物性格特征例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写周总理工作的环境:“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可以看出,总理生活多么简朴。
(6)象征、暗示等(7)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
环境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主要有衬托心理、承上启下、渲染气氛、预示命运、暗示主旨等。
一、衬托心理借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就是通过描写与人物某种心理的色调一致的景物,烘托人物心情。
如《羚羊木雕》中的“月亮出来了,冷冷的”——“冷冷的”月光与“我”的伤心的色调是一致的,恰当地从正面衬托出“我”的心情。
反衬就是描绘与人物心理的色调截然相反的景物,从反面烘托人物的心情。
如以“哀景”写“乐”和以“乐景”写“哀”,皆属此类。
★解题要诀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是为了衬托人物心理的标志有二:1.该环境描写所在的段落中,或其前一段或其后一段有对人物相关的心理(情绪)的描写;2.所描写的环境表现出来的色调与人物心理相一致。
【讲中有练】爱,有时是一种错误①在朝霞甩下的水袖里,忽地有了一片晃眼的色彩,温柔地旋开细嫩的花瓣,在秋天里微微地颤动,草地一下子灿烂起来。
②父亲催促我快些,我也只好收回眼神,奔向学校。
③一天很快在挂念中过去了,再见到它们时,太阳在遥远的地方正在落下。
那些花儿,褪尽了初绽的青涩,在夕阳里灼灼地期盼着。
高大的棕榈投下灰暗的影子,而花儿们却如同太阳一般抵抗着黑暗,在影子里依旧晃眼。
④父亲笑着问我:“喜欢么?太阳花很漂亮呢!”⑤太阳花?怪不得让人那样喜欢,多可爱啊!⑥很快,我的窗台上也有了一盆太阳花,茂密的叶子托着玲珑的花蕾,隔着玻璃窗,冲着我甜甜地笑。
相信过不了多久,我的窗台就会如同清晨的阳光一样灿烂,而我也将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彩霞,每天,每夜。
我细心地浇水,呵护,太阳花在我满怀的期待中成长。
⑦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了。
转眼就临近期末考试了,以学习为主的我并没有发现自己遗忘了什么。
⑧终于考完了,我扔下书包,亲近着久违的蓝天、阔别的草地,可心里总有块地方空着,似乎是我忘记了什么。
我开始清理房间,准备过一个快乐的寒假。
拉开窗帘的一刹那,我像是忽然清醒起来,窗台上本该有一片彩霞——我的太阳花!可是,一切都不一样了:它的枝条枯黄,唯一的一个花蕾凋零了,低垂着脑袋。
.解(10)天蒙蒙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 )。
我和三叔一高一矮;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
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
三叔先找到一棵树,大概认为值得上吧,就叫我过去。
我走过去仰头看看,一下甩脱了鞋。
脚丫子猛地踩到( )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
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
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
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 )。
(11)我从上而折了树枝往下扔,三叔仰着头在下边捡,一会儿便折下来一大抱。
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立刻远远地罩过来,像要把人化了进去。
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
”(12)柳枝儿抱回家来,奶奶便把柳叶儿捋进盒里、筐里,然后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
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放上葱花、盐,做菜糊糊粥吃,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喝儿口粥,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
(13)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勺油。
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
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
每当这时,奶奶便不放我出去乱跑,她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那纸-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
(14)多亏了那些树叶,吃光了一茬,长山来-茬,再吃光了一茬,再长出来-茬……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15)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
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嚼。
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
21、依次填入第(10)段括号内的词语应是(3分)A.冰凉清凉阴凉B.清凉冰凉阴凉C.清凉阴凉凄凉D.凄凉冰凉清凉22、第(4)段画线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3分)23、第(6)段写“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
中考语文复习之记叙文环境描写的作用一、什么是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万物的描写,如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雨雷电等自然景观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活环境等的描写,包括城镇、农村、工厂、军营、机关、学校、商店等人物活动场所和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等社会风情的描写。
(小说用的居多)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我们先看这样一篇文章:“一天,小明拿着外婆给自己做的新棉衣,高高兴兴回家去,路过一条小河,发现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在水里,一群人站在岸上指手划脚说着什么。
小明顾不上多想,急忙跳入水中,将孩子拉了上来,并不容分说的给他穿上棉衣。
”看了这件事,你们知道小明做了一件好事,还是做了一件坏事?作者对这件事的态度是赞扬,是嘲笑,还是批评?不清楚。
为什么不清楚?因为文中缺少必要的环境描写。
如果加上环境描写,文章的中心就会一目了然,而且有趣的是,加上不同的环境描写,文章会表现出明显不同的中心:环境一:“数九严冬,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呼呼的北风刮在人的脸上像刀割一样疼,天快要黑了。
小明疾步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听到远处传来‘救命’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小明将失足落水的儿童救上岸,并给他穿上棉衣,无疑是一种英勇救人的壮举。
环境二:“金秋十月,天高云淡,秋风吹来,让人感到阵阵寒意。
丰收的田野上,一条小河缓缓流过。
一群农村孩子在冬泳队教练的带领下正在热身,为两个月后的冬泳比赛做准备,一个孩子已经下水……”在这种情况下,小明“急忙跳入水中,将孩子拉了上来”。
虽说是出于好心,但他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冒然采取行动,就显得很鲁莽。
环境三:“盛夏的一天中午,骄阳似火,天上连一丝风也没有,知了在树上高叫‘热死了,热死了!’不远处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一个孩子在水中钻上钻下,宛如一条鱼,显得十分快活……”这种环境下,“小明顾不上多想,急忙跳入水中,将孩子拉了上来,并不容分说给他穿上棉衣。
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二)环境描写的作用一、答题策略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作用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展示人物性格,交代故事发生时间等背景,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的作用是交代社会时代大背景,突出浓郁的地域风情。
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如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阴晴雨雪等。
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如《孤独之旅》中,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2)渲染气氛。
如《故乡》:“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段环境描写,描绘了故乡萧瑟的景象,渲染了农村萧条、荒凉、沉寂的气氛。
(3)烘托人物心情。
如《羚羊木雕》“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
”烘托出“我”悲凉、哀伤的心情。
(4)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如《故乡》“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
1(5)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如《智取生辰冈》好几处着力写天气,写太阳、写树林,不仅可以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同时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
(6)深化作品主题。
《祝福》最后一段写热闹祥和的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惨死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礼教杀人、人性冷漠这一主题的揭露。
(7)象征、暗示。
如《孔乙己》最后的环境描写,“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暗示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2、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
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专题训练含义: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包括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则包括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自然景物的描写。
作用:环境描写在记叙文中具有多种作用,包括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命运、表现人物性格以及深化主题等。
实战演练:这篇记叙文描写了一个关于麦田收割的场景,通过描写麦客们的形象、行动和语言,展现了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的地位和角色。
同时,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如麦浪翻滚、风尘扰乱美梦等,营造出了一种热烈、紧张的氛围。
此外,文章还通过人物的行为和语言,表现了他们的性格和命运,深化了主题。
剔除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的我,只能看到两个猫着腰的背影在麦田掘土机似地前进。
在他们身后,湿气尚未散尽的断鲜麦茬如海岸线般不断延长。
田野里没有一丝风,太阳越来越高。
刺眼的阳光如麦芒般扎到人身上,火辣辣的,疼得难受。
蝉也不叫了,不知躲到哪儿乘凉去了。
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一个头顶毛中,但后脊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
奶奶颠着小脚到地里送水来了。
看着地里XXX很低,麦穗给得干净,奶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招呼他们到地头吃馍喝水。
当男人摇着草帽扇风,女人扯下头上的毛巾擦汗时,我发现。
原本眉清目秀的两个人,此时脸上黑一道儿白一溜儿,衣服上也爬满了XXX和灰尘。
一肆子,你家的麦穗又大又长,颗粒饱满,估计亩产能上八百斤。
”男人的话让奶奶眉开眼笑。
都是老天爷帮忙,风调而顺,麦子才长得这么好。
”奶奶说。
女人顺着奶奶的话去,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
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
”原来男人和女人来自深山人家。
山大沟深地薄,田地少,多种玉术少有麦子。
每到收麦时,他们便出山当麦客维持生计。
午饭,奶奶给做的凉面,按男人的要求送到地里。
吃完饭,麦客夫妻俩继续割麦。
记叙文中环境描写的类型和作用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活动,事件也在一定的环境里发展,弄清记叙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准确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陶治学生情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类型:环境描写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指的是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风俗。
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天气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河流等。
作用: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在描写时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写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来揭示社会现实。
如《孔乙己》将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都集中在鲁镇的咸享酒店。
这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很自然形成了社会的缩影。
众酒客对孔乙己的取笑构成了孔乙己与社会环境的特殊关系。
那是一个非常看重“高低贵贱”的社会,歧视压迫弱者。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例如:“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白杨》首段便交代了地点:使人初步感受到大戈壁的荒凉与贫瘠,为下文爸爸的沉思做了铺垫。
2.渲染气氛、增强故事真实性,烘托人物的心情。
如鲁迅《药》最后一段:时令虽己是清明,但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没有黄莺,只有乌鸦…这里借助环境描写渲染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又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
另外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3.烘托人物形象。
《驿路梨花处处开》中有一段描写梨花的景物描写,那哈尼姑娘从梨花中走来。
这里借助梨花写哈尼姑娘的心灵美。
4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林教头风雪册神庙》中,“风大雪紧”的景物描写。
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1、局部映衬法局部映衬是指在作文中描写自然环境时,可在任何部分用自然环境映衬人物的精神品质或文章的主旨、情感,从而让文章品格得到提升。
使用局部映衬法,景物描写的文字并不求多,而求“精”而“得体”。
某个地方可能只有一句景物描写,但就因这一句话,提升了这篇作文的整体质量。
如一同学暑假回农村老家探亲,目睹了兄妹换亲的封建陋俗,写了一篇《探亲》的作文,文章结尾写到“第二天清早,我上路回城了。
走时山村好静,走过童年的小树,我不禁回首:山村雾茫茫,人们还没有从梦中醒来呢。
”作者描写山村茫茫的雾气,并以此暗示山村人们还未从梦中醒来,亦即还未丢掉封建陋俗,文章的主旨因此得到升华。
2、整体烘托法所谓“整体烘托法”指的是作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从整体上定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或定下了故事的发生氛围,或作为一个重要要素参与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第一,将同一环境描写作为某种氛围的衬托放在文章开头,并在接下来的叙述中仍不时提到。
这个环境描写通常定下全文的情感氛围或交待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
如一篇满分作文《较量》,写“我”作为班干部与班里恶作剧同学的一场较量,突出“我”的勇敢,在文章开头即写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环境描写不多,但从整体上给文章定下了一个紧张的环境氛围。
第二,将一两个环境描写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
在这种情况中,须在开头即涉及这处环境描写,以此形成线索的始端,然后各段或关键段落都要写到这个或这些环境,文字可长可短,位置可为段首,亦可段末,这样会使人对这一自然环境产生深刻印象。
具体可分成两种情况,第一,自然环境在文章事件发展过程中是变化的,如一些文章要写某事从不好变到好,便会使用雨过天晴的环境描写,在开头写阴雨连绵,文中雨慢慢变小,文尾则变成阳光灿烂。
第二,某一自然环境在文中反复出现,但自然环境本身变化不大,只是承载了某种情感或主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含义: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1、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描写;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2、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自然景物的描写等。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二】作用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2、渲染XX气氛(营造氛围)3、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4、烘托人物心情5、暗示人物的命运6、表现人物某性格7、深化主题(揭示文章主旨)【三】实战演练一、远行的童年记忆①又是麦浪翻滚时,这些金色的麦田,麦客撞开了我渐行渐远的童年记忆的大门。
②天刚刚有些微弱的无亮,那些头顶草帽、手持镰刀,挑着简单行囊的麦客便候鸟似地穿梭在乡村的道路上了。
布鞋的噗沓声带着一路风尘,随着麦香的气息惊扰了乡村的美梦。
天大亮时,村子中心的磨盘前已聚集了好多麦客。
男人头戴草帽,女人脖子上搭条毛巾。
他们衣着简朴,操着生硬的外地口音,有父子兄弟,也有夫妻相随,看起来都很壮实。
有雇主过来了,他们便簇拥上前,谈好价钱的人跟着去了,剩下的人则继续等待。
③村子地处川道。
家家户户都有七八亩地,人口多的甚至上十亩。
一晌太阳两阵风,麦子瞬间成熟。
若不及时收割,一场风雨就有可能让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
家家户户都很心急,男女老少齐上阵,忙不过来的人家便去请麦客。
父亲在煤矿上工作,不能回来,奶奶便张罗着叫麦客帮忙。
经过一番比较,特会算计的奶奶相中了一对夫妇,每亩价格比别人少两元钱。
奶奶说,女人割麦没有男人快,可是心细,两亩地少四元钱。
划算。
④母亲把夫要俩带到地头,指出地界就去忙了,只留下我照看。
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袖子和裤腿,全副武装,拱着腰,低着头。
飞快地挥舞着镰刀。
男人在前边开道,割边做捆蝇;女人紧跟其后,边割边捆。
随着有节奏的唰唰声响,麦子便一排摔倒在脚踝前,用脚一勾、镰一挟,便成一抱麦子,三缠两绕后干净利索地绑出一个半人高的大麦捆来。
中考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之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典型文章,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2、把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一、环境描写的含义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描写;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自然景物的描写等。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二、阅读下列文字:①指出分别属于哪一类环境描写,②标划出表现环境特点的词语,③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1:鲁迅《故乡》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2:鲁迅《孔乙己》: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三、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四、答题的方法:首先确定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然后找出具体表现环境特点的词语,确定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
一般格式:通过描写天气、景物或格局、陈设、民俗民风等具体环境,交代了-------渲染了------烘托了--------为下文--------做铺垫或推动了--------突出(深化)了--------五、运用所掌握的答题技巧,说说下列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之“环境描写的作用”》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作用,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可以用来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季节、气候等,增加真实感,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寄托人物思想感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甚至可以用来象征或暗示。
社会环境描写则可以用来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关系,描写作品的时代背景,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环境描写来理解故事背景和主题,增强阅读的体验。
删除问题段落。
丑兵》这篇小说,通过对___的描写,展现了新兵入伍时的生活场景。
___长相丑陋,但他却非常热心,对任何事情都充满热情。
他的口齿不太清楚,经常将“___”字读成“狗”字,导致他的排长被称为“狗排长”。
春节期间,慰问团来到部队慰问演出,政治处指派十个公差去当临时服务员。
在排长指挥下,九个战士都换上了新军装,但丑兵王三社却在关键时刻回来了,破坏了排长的兴致。
这个情节揭示了新兵入伍时的生活状态,同时也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做了铺垫。
我调侃丑兵:“排长,你要出公差吗?我也算一个。
”战士们听后哈哈大笑。
小豆子也接着说:“老卡,你还是去敲钟吧!”丑兵脸色难看,慢慢地退出门去。
后来,他向连里打了一个报告,去生产组喂猪了。
三年后,我已成为副连长,主管后勤工作。
1979年初,中越边境关系紧张,战争一触即发。
全连除了丑兵,每个人都写了请战书。
晚上,支委会讨论去南边的人员名单,丑兵闯了进来,表示自己想上前线。
他被批准了,开完欢送会后,我去找他,他正在用玉米糊糊喂___。
他告诉我自己抱着拼将一死的决心,但也说了自己爱美之心,引以为___被称为___。
他还给我递了一部小说手稿,让我处理。
几个月后,战友来信,但丑兵和小豆子却杳无音讯。
他抬起头,望着半山上的学校,感到它的孤独。
他想了想,说:“要撤就撤吧,我宁愿少挣几百块钱,留在这里教那些想在这里上学的孩子。
”她想说些什么,停了一下,说:“上级的意思是让这些学生去中心小学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