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余秋雨阅读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大学语文-道士塔课后练习答案1.文学常识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2.本文以道士塔为引线,记叙了在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掌管下,敦煌文物被坏以及被外国冒险家劫掠的经过,表达了作者由这一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生发的悲怆苍凉的感情。
3.作者对这三种人的不同行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痛恨、无奈(王道士)痛恨(腐败政府)谴责(外国冒险家)4.写作特点(1)对比手法(2)讽刺手法的运用[课后练习]一、简答题1. 作者为什么说敦煌文物的遗失“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2. 文中有一些简略的数字记载,例如“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等,分析这些数字的作用。
3. 作者说斯坦因等人“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这个极基本的前提是什么?二、阅读下列语段, 回答问题1. 当几面铜壁全都刷白,中座的塑雕就显得过分惹眼。
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
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
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
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
行了,再拿石灰,把它们刷白。
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像样。
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
(2)“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说明什么问题?王道士“再作下一步筹划是什么?2.中国是穷。
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
中国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
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
他们文雅地接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其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道士塔余秋雨阅读答案【篇一:《道士塔》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下列同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符箓欣羡肇事轻歌曼舞b筹划谄媚清澈重蹈复辙c官邸憨厚对峙利令志昏d妥贴糟践搓商舐犊之情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亚洲地域广阔。
跨寒、温、热三带。
只因各地地形和距离海洋远近不同,气候复杂多样。
b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
c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d“你知道吗,”那声音最后说:“将来你会不再相信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认为自已受了骗,白白地毁了你的年轻的生命?”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________。
原先设想好的种种方案纯属多余。
道土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
②球迷们纷纷指出如此众多的手续规定得________过于繁琐。
②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_______的晚霞。
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a品味不免凄凉 b品位未免凄艳c品位不免凄艳 d品味未免凄凉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感到匪夷所思。
b意搬家。
c漠然的表情。
d对于科学精神匮乏的国度来说,对常识和理性的呼唤,才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一首曲子往往会令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能勾起人们对往事的追忆。
b 阴山一带在民族关系紧张的时期是一个战场,而在民族关系缓和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驿站,甚至在战争时期,也不能完全阻止文化的交流。
c李局长在新学期工作动员会上特别强调,思想政治课要改革,要结合实际,讲求实效,应该把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结合起来。
d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7.填入下文横线上的一项是()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宁古塔的塔方效“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
”明末王家祯说,“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清吴振臣在《宁古塔纪略》中写道:“过黄龙府七百里,乃金阿骨打起兵之处。
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
”原来宁古塔并没有塔,“宁古塔”是“六个”的意思。
这块昔日满金人的龙兴之地,就在海林市。
夏天到海林看什么?当然是大林海,还得是原始的、人烟罕至的。
人造荒山秃岭的时代并不遥远,在太平沟里还存在着300公顷的红松原始林,原因只能有一个——人进不去。
6月末,过宁安、东京城、镜泊湖,沿海浪河南岸蜿蜒溯行。
水渐急、坡渐高、人户渐稀少,车的发动机声音像牛吼,我们扎到沟口林场已是下午时分。
下车,便感觉湿乎乎的水汽当头低漫下来,没几分钟就把周身上下滤了个通透。
海拔630米,天成一块小盆地,山脊连带,远低近高。
人在山掌心,山握一团云,雾珠随风荡漾,散射掉了杂色,满目青黛便有了浓淡虚实的层次。
远处,一角如帆孤峰,头顶万松,黑灰变幻,缥缈隐现似不可及,正是一幅泼墨山水画。
耳畔,松涛低吟似海潮,却不知是“訇”还是“空”。
号称林场最大的酒店,其实不过十几间客房,里面却满是北京人眼中的“奢侈品”:实木廊柱、满疤瘤木墙围、白茬木条棂花窗,整树剖的条案坐在比腰还粗的原木墩上,房后小园田里瓜菜翠绿、葱香盈盈。
门前,四根粗壮惊人、好似宫灯一般的白茬松木柱,突兀在黑土地上,上面斧刨钉锤叮当,横梁、眉额、戗木已大致有了模样,这是酒店老板华三正搭的挑檐门楼。
很久没闻到不带半点油腻、纯净的松脂香了——清凉、辛雅,混合着青草的湿甜,凝神深吸,似有似无,可不经意间,却沁达心脾。
可这儿不是秦淮河,是宁古塔!在电子地图上拉一根直线,太平沟与同在海浪河南岸的宁古塔老城间,相距不过百里。
按《大清律例》:“凡盗窃临时拘捕、为首杀人者,照强盗律,拟斩立决;为从者,应发往吉林、乌拉、白都诺、宁古塔等处披甲人为奴。
余秋雨散文《宁古塔》阅读答案《宁古塔》是余秋雨的一篇散文作品。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余秋雨散文《宁古塔》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宁古塔余秋雨①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清代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
有那么多的清廷大案以它作为句点,“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
②据《研堂见闻杂记》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
当时另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得下来,简直好到天上去了。
也许有人会想,有塔的地方总该有点文明的遗留吧?这就搞错了。
宁古塔没有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
③当时的流放有着很大的株连规模。
全家流放、祸及九族,甚至邻里,几十人、百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
到了目的地,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
最好的待遇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当然也完全没有自由。
照清代被流放的学者吴兆骞记述,“官庄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④当官衔、身份、家产一一被剥除时,剩下的就是生命对生命的直接呼唤。
著名的反清义士函可,在东北流放时最要好的那些朋友,几乎都是被贬的清朝官吏。
但这些人都是一些善良而正直的人。
例如,李裀获罪是因为上谏朝廷,指陈当时的“逃人法”立法过重,株连太多;魏琯因上疏主张一个犯人的妻子“应免流徙”而自己反被流徙;季开生是谏阻皇帝到民间选美女;郝浴是弹劾吴三桂骄横不法……。
现在他们的发言权被剥夺了,但善良和正直却剥夺不了。
政敌不见了,对立松懈了,只剩下一群赤诚相见的朋友。
我敢断言,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在那些蓬头垢面的文士们中间。
⑤除了流放者之间的友谊外,外人与流放者的友谊也有一种特殊的重量。
道士塔余秋雨测试题及答案
中华民族就其主干而言,挺身站起于黄河流域。
北方是封建王朝的根基所在,一到南京,受到楚风夷习的浸染,情景自然就变得怪异起来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士塔余秋雨测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
基础巩固•站起来,拿得到!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坍弛(tān) 凛冽(liè) 呆滞(zhì) 甘肃(sū)
B.卑微(bēi) 敦煌(dūn) 偌大(nuò) 炊烟(cuī)
C.酝酿(niànɡ) 婀娜(nuó) 朔风(shuò) 拎起(līnɡ)
D.官邸(dǐ) 看守(kān) 关卡(qiǎ) 憨厚(hān)
答案:D
解析:A项,“肃”应读“sù”;B项,“偌”应读“ruò”,“炊”应读“chuī”;C项,“拎”应读“līn”。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辽宁省东洲区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2017·济南模拟)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车过山丹,远远地,像一把折扇,张掖绿洲缓缓地(渐次/依次)打开了。
看啊,浩浩汤汤的十万芦苇,密匝匝地开进湿地。
诗经里的芦苇是爱着的芦苇,相思的芦苇。
爱得缱绻沧桑,爱得恍恍惚惚,爱到很高很高的境界里去了。
张掖的芦苇不。
有点肥硕,有点霸气,有点无敌。
_________,像一个女孩,青春的底气十足,让人除了(爱慕/羡慕),一点办法也没有。
眼前的芦苇,没有忧伤,是大野里盛开的一朵绿色的莲,饱满,干净,喜气扬扬。
这样的芦苇,_________.踩在栈道上,是空空荡荡的一种声音,栈道下是水,清凌凌的水。
芦苇的叶子小心地从栈道木板的缝隙里探出来,柔弱的,可人的,也在风里轻轻招摇。
走一走,栈道突然拱起,搭成一座小小的桥,随即又平展起来。
让人禁不住惊喜一下。
栈道两边,芦苇就推推搡搡地(挤/扑)过来,密不透风。
(1)文中划线的字的注音和划线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 . 绻(quǎn)浩浩汤汤B . 沧桑凌(líng)C . 栈(zhàn)喜气扬扬D . 拱起禁(jìn)(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渐次羡慕挤B . 依次爱慕挤C . 渐次爱慕扑D . 依次羡慕扑(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它们生命力的旺盛和长势凶猛没有什么能阻止得了是小女子在世俗里,满足,幸福,一脸得意B . 没有什么能阻止得了它们生命力的旺盛和长势凶猛是世俗里的小女子,满足,幸福,一脸得意C . 没有什么能阻止得了它们生命力的旺盛和长势凶猛是小女子在世俗里,满足,幸福,一脸得意D . 它们生命力的旺盛和长势凶猛没有什么能阻止得了是世俗里的小女子,满足,幸福,一脸得意。
余秋⾬作品《流放者的⼟地》余秋⾬作品《流放者的⼟地》 流放者的⼟地 作者: 余秋⾬ ⼀ 东北终究是东北,现在已是盛夏的尾,江南的西⽠早就收藤了,⽽这⾥似乎还刚刚开旺,⼤路边⾼⾼低低地延绵着⼀堵⽤西⽠砌成的墙,⽠农们还在从绿油油的⽠地⾥⼀个个捧出来往上⾯堆。
停车⼀问价钱,⼤吃⼀惊,才⼋分钱⼀⽄。
买了⼀⼤堆搬到车上,先切开⼀个在路边啃起来。
⼀⼝下去⼜是⼀惊,竟是我平⽣很少领略过的清爽和⽢甜!以往在江南西⽠下市季节,总有⼀批“北⽅⽠”来收场,那些⽠吃起来⼜粗⼜淡,很为江南⼈所视,我还曾为此可怜过北⽅的朋友。
北⽅的朋友辩解说,那是由于要长途运输,⽼早摘下⼀些根本没熟的⽠在车⽪和仓库⾥慢慢蹲熟的,代表不了北⽅⽠。
今天我才真正信了,不禁边吃西⽠边抬头打量起眼前的⼟地。
这⾥的天蓝得特别深,因此把⽩云衬托得银亮⽽富有⽴体感。
蓝天⽩云下⾯全是植物,有庄稼,也有⾃⽣⾃灭的花草。
与⼤西北相⽐,这⾥⼀点也不荒瘠,但与江南相⽐,这⾥似乎⼜缺少了那些温⽽精致的曲曲弯弯,透着点⼉苍凉和浩茫。
这⽚⼟地,竟然会蕴藏着这么多的⽢甜么? 我想这个问题的时候⼼头不禁⼀,因为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龙江省宁安县,清代被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
只要对清史稍有涉猎的读者都能理解我的⼼情,在漫长的数百年间,不知有多少所谓“犯⼈”的判决书上写着“流放宁古塔”! 我是在很多年前读鲁迅论及清代⽂字狱的⽂章时⾸次看到这个地名的,因为它与狞厉的政治迫害和惨烈的⼈⽣遭遇连在⼀起,使我忍不住抬起头来遥想它的地理形貌。
后来我本⼈不知为什么对⽂字狱的史料也越来越重视起来,因⽽这个地名便成了我阅读中的常见词汇。
近年来喜欢读⼀些地域⽂化的著作,在拜读谢国先⽣写于半个世纪前的《清初东北流⼈考》和李兴盛先⽣两年前出版的《东北流⼈史》时更是反复与它打交道了。
今天,我居然真的踏到了这块著名的⼟地上⾯,⽽它⾸先给我的居然是⽢甜! 有那么多的朝廷在案以它作为句点,因此“宁古塔”三个再平静不过的字成了全国官员和⽂⼠⼼底最不吉祥的符咒。
《道士塔余秋雨阅读答案 [道士塔阅读答案]》摘要:余秋雨《道士塔》想表达什么样思想?道士塔代表了什么?下面由编你带关道士塔答案希望对你有助!,、()股股炊烟与茶香缕缕(即欧美学者、冒险等人贪婪与国官员麻木形成对比);,恨欧美学者、冒险等人欺骗掠夺美化己;余秋雨《道士塔》想表达什么样思想?道士塔代表了什么?下面由编你带关道士塔答案希望对你有助!道士塔材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国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窗明几净房里翻动出土卷推测着写朝代了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心把祖国遗产保护下他们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候叫那道士再送几件!已得几件包装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生日礼品就是这欧美学者、汉学、考古、冒险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他们愿变卖己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两件物回路费他们愿吃苦愿冒着葬身沙漠危险甚至做了被打、被杀准备朝这刚刚打开洞窟赶他们沙漠里起了股股炊烟而国官员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洞窟跟前洞窟砌了道砖、上了把锁钥匙挂王道士裤腰带上外国人免有遗憾他们万里冲刺没有遇到森严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博物馆馆长甚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切切竟是这肮脏土道士他们只得幽默地耸耸肩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品位原先设想种种方案纯属多余道士要只是笔轻松买卖就像用两枚针换只鸡颗钮扣换篮青菜要详细地复述这笔交换帐也许我笔会不太沉稳我只能简略地说905年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随身带着俄国商品换取了批卷;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叠子银元换取了二十四箱卷、三箱织绢和绘画;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了十车、六千多卷写和画卷;9年0月日人吉川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低价换取了三多卷写和两尊唐塑;9年斯坦因二次又仍用银元换五箱、六多卷卷道士也有犹豫怕这样会得罪了神除这种犹豫十分简单那斯坦因就哄他说己十分崇拜唐僧这次是倒溯着唐僧脚印从印到国取了既然是洋唐僧那就取走吧王道士爽快地打开了门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要几句现编童话箱子又箱子车又车都装了扎紧了驾车队出发了没有走向省城因老爷早就说没有运费吧那就运到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彼得堡运到东京偌国竟存不下几卷?比被官员量糟践情景我有甚至狠狠心说句宁肯存放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他停驻沙漠里然哭场我恨!节选余秋雨《道士塔》道士塔题目、划线句子表现了国官员怎样心世界?请根据上下语境回答作者叙述冲着敦煌物而人有学者汉学考古冒险如运用繁笔有何用?、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强化己思想感情请仔细上出其三处3、段结尾我恨包含着作者复杂而真挚情感请分条列出作者恨对象和具体原因道士塔答案、表现了国官员无赤肠(即无爱国心)私利()从侧面突出敦煌化涵是丰富博;()强调了欧美对敦煌物居心不良者众多与国官员麻木无知形成对比(每分)、()股股炊烟与茶香缕缕(即欧美学者、冒险等人贪婪与国官员麻木形成对比);()欧美学者等人预想骗取敦煌物艰难与事实上轻易得手;(3) 敦煌物珍贵价值与王道士出卖价格低廉;() 欧美学者、冒险等人精明狡猾与王道士愚昧无知3、()恨王道士愚昧无知出卖物;()恨国官员无爱国心私贪婪;(3)恨清政府腐败无能不加保护;() 恨欧美学者、冒险等人欺骗掠夺美化己;(5)恨己有心护宝无力拯救猜你喜欢古代神话练习及答案高考语模拟试卷及答案3考语试题带参考答案宗月师理答案5武夷精舍记练习及答案。
导语:下面是余秋雨《听听那冷雨》阅读练习,欢迎同学们过来练习,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学好语文相关知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至(4)题。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 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25 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土地上弥天卷来,灾难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大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
春雨。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
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视觉上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 和pluie 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
20 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是如此。
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
宁古塔余秋雨①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清代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
有那么多的清廷大案以它作为句点,“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
②据《研堂见闻杂记》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
当时另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得下来,简直好到天上去了。
也许有人会想,有塔的地方总该有点文明的遗留吧这就搞错了。
宁古塔没有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
③当时的流放有着很大的株连规模。
全家流放、祸及九族,甚至邻里,几十人、百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
到了目的地,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
最好的待遇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当然也完全没有自由。
照清代被流放的学者吴兆骞记述,“官庄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④当官衔、身份、家产一一被剥除时,剩下的就是生命对生命的直接呼唤。
著名的反清义士函可,在东北流放时最要好的那些朋友,几乎都是被贬的清朝官吏。
但这些人都是一些善良而正直的人。
例如,李裀获罪是因为上谏朝廷,指陈当时的“逃人法”立法过重,株连太多;魏琯因上疏主张一个犯人的妻子“应免流徙”而自己反被流徙;季开生是谏阻皇帝到民间选美女;郝浴是弹劾吴三桂骄横不法。
现在他们的发言权被剥夺了,但善良和正直却剥夺不了。
政敌不见了,对立松懈了,只剩下一群赤诚相见的朋友。
我敢断言,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在那些蓬头垢面的文士们中间。
⑤除了流放者之间的友谊外,外人与流放者的友谊也有一种特殊的重量。
康熙年间顾贞观知道老友吴兆骞在边荒时间已经很长,吃足了各种苦头,很想晚年能赎他回来过几天安定日子,为此他叩拜座座朱门集资。
道士塔余秋雨测试题及答案【5】
能力提升•踮起脚,抓得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
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
出来辩驳为时已晚,我心头只是浮现出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几行诗句,那是他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对于这批学者,这些诗句或许太硬。
但我确实想用这种方式,拦住他们的车队。
对视着,站立在沙漠里。
他们会说,你们无力研究;那么好,先找一个地方,坐下来,比比学问高低。
什么都成,就是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给我们的遗赠。
余秋雨宁古塔读后感《宁古塔》这本小说以宁古塔的建造和发展为背景,以塔中一支红头发簪为线索,展开了一幅真实而丰富的历史画卷。
通过这个小故事,作者深入挖掘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深层意义,让读者感受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个个栩栩如生,每一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其中,牛浩是一个非常具有魅力和魄力的人物,他对宁古塔的执着和坚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不仅有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还有着一颗充满激情的心。
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他总是能够以乐观和豪情的态度去应对,从而驱散困难和挑战。
小说中的宁古塔是一个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的地方。
宁古塔的建筑风格独特,艺术价值丰富,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作者通过对宁古塔的描述和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说中不仅有对宁古塔的赞美和讴歌,还有对宁古塔的悲凉和惋惜。
宁古塔虽然充满着美丽和神奇,但也因为历史的变迁而受到了毁坏和蹂躏。
作者通过对宁古塔的描写,反映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剥落和衰败,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反思。
《宁古塔》这本小说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诠释和表达,也是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小说中的宁古塔虽然建在沙漠之中,在外界看来似乎毫无价值,然而,它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作为一个世界遗产,宁古塔的确受到了世界各地游客的赞赏和喜爱,但是它的遭受着商业化和旅游化的侵蚀。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只追求物质的享受,而忽略了精神和文化的追求。
小说中的宁古塔虽然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它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初心和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守护者,也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警示和启示。
作为读者,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坚守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努力追求精神和文化的高度。
总之,《宁古塔》这本小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作者通过对宁古塔的描述和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反映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剥落和衰败,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反思。
同时,它也警示人们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努力追求精神和文化的高度。
余秋雨宁古塔读后感余秋雨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他的作品《宁古塔》是一部非常著名的小说。
这部小说以宁古塔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仰、人性和命运的故事。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地被余秋雨的文字所感动,也对人生和信仰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满,他们的性格和命运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人公杨光是一个坚定的信仰者,他在宁古塔中度过了一生。
他的坚韧和执着让人感到敬佩,同时也让人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信仰。
另外,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各具特色,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世界。
余秋雨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其次,小说中的宁古塔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
宁古塔是一座古老的塔,它见证了无数人的生活和命运。
它是一个信仰的象征,也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
在小说中,宁古塔承载了人们的信仰和希望,也承载了他们的痛苦和悲伤。
它是一个神秘而神圣的存在,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思考。
最后,小说中的主题也非常值得深思。
宁古塔是一个关于信仰和命运的故事,它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信仰和归宿,也都在面对自己的命运和选择。
余秋雨通过这个故事,让人们思考信仰和命运的关系,也让人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余秋雨的《宁古塔》是一部非常有深度和内涵的小说。
通过这个故事,人们可以思考人生、信仰和命运,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性和世界的深刻洞察。
这部小说让人感到震撼和思考,也让人对余秋雨的文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希望余秋雨能够继续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让人们在阅读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感悟。
江苏高三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古筝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从琴瑟里而来的。
古筝以其多变的指法,的音域,深受民众喜爱。
传统的筝乐被分为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其曲目及演奏方法。
A.演化宽厚平分秋色B.演绎宽广平分秋色C.演绎宽厚各有千秋D.演化宽广各有千秋2.依次在下面三处横线上填入诗句,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1)“”,抗战时期的梅兰芳生活在日寇占领的北平,面对物质上的困顿和日伪的时时骚扰,他坚决拒绝日本人所谓纯商业性质的“邀请演出”。
(2)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夫人去世后,总有人让老先生续弦,启功先生引用“”的诗句婉言谢绝,他宁肯孤独终老,也不愿续娶。
(3)词人辛弃疾从小舞枪弄棒,何尝有什么身体疾病?金瓯缺,山河碎,国家破败成了他最大的心病,“”的诗句传达出他深沉的忧伤。
A.时穷节乃见天长地久有时尽已是黄昏独自愁B.时穷节乃见曾经沧海难为水西北望长安C.居高声自远天长地久有时尽西北望长安D.居高声自远曾经沧海难为水已是黄昏独自愁3.下列歌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我等燕归来(《千里之外》)B.幽幽岁月浮生来回/屏风惹夕阳斜(《花恋蝶》)C.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笑傲江湖》)D.春风修剪着长发/彩蝶送来了发卡(《春姑娘的相思》)4.下列有关名著《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贾珍在宝玉的推荐下请凤姐协理宁国府,王夫人有些担心,意图推脱,凤姐则十分欢喜,在贾珍的再三请求下坦然接过对牌,理出了五件宁国府中需要治理的风俗。
B.贾妃省亲时特别赏赐了龄官并要求加演两出,龄官执意不从领班贾蔷的命令,定要做《相约》、《相骂》两出本角戏,贾蔷只得依她,贾妃却对她怜爱有加。
C.张道士要给宝玉说亲,贾母借和尚算命说宝玉命里不该早娶为由婉拒,又要张道士留意打听,只要模样配得上就好。
广东省清远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二上·西安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一种“西技”,图画课在世纪初的新学中。
沿着经世致用的晚清实学潮流,二十世纪前十年,西洋图画以写生为方式的写实路径备受画家所推崇的。
两代文化启蒙者,从康有为、梁启超到陈独秀、吕微,都倡导美术的写实主义。
在后者那里,“写实”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新文化。
“画家必须用写实主义,才能够发挥自己的天才,画自己的画,不落古人窠白。
”陈独秀将写实与发挥“天才”、标榜自我独立性________,强调“写实”的精神内涵。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到来,写实主义从原来的追求绘画逼真效果,提升到具有“科学与民主”精神的高度来认识。
写生是讲究科学性的行为,自我摹写和自我表达是民主的表现。
在这种背景下,人物写生、透视素描、明暗造型,都具有文化性、精神性含义。
至此,()。
肖像画与个人主义时代的自我张扬相呼应,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美术教育既是一门人文教育,又是一门技术性相当强的课程。
一种用画面摹写景观,摹写人事万物的技能。
这种技能的掌握让人的表达_________,技术促进了觉醒。
在技术的协助下,自我摹写变得_________,自画像也开始流行。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举重若轻一概而论为虎作伥轻而易举B . 举足轻重相提并论如虎添翼轻而易举C . 举重若轻一概而论如虎添翼得心应手D . 举足轻重相提并论为虎作伥得心应手(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沿着晚清经世致用的实学潮流,二十世纪前十年,西洋图画以写生为方式的写实路径是完全备受画家推崇的。
B . 沿着经世致用的晚清实学潮流,二十世纪前十年,西洋图画以写生为方式的写实路径是画家所推崇的。
C . 沿着晚清经世致用的实学潮流,二十世纪前十年,西洋图画以写生为方式的写实路径承受画家推崇。
宁古塔余秋雨
①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清代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
有那么多的清廷大案以它作为句点,“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
②据《研堂见闻杂记》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
当时另有一个着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得下来,简直好到天上去了。
也许有人会想,有塔的地方总该有点文明的遗留吧这就搞错了。
宁古塔没有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
③当时的流放有着很大的株连规模。
全家流放、祸及九族,甚至邻里,几十人、百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
到了目的地,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
最好的待遇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当然也完全没有自由。
照清代被流放的学者吴兆骞记述,“官庄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④当官衔、身份、家产一一被剥除时,剩下的就是生命对生命的直接呼唤。
着名的反清义士函可,在东北流放时最要好的那些朋友,几乎都是被贬的清朝官吏。
但这些人都是一些善良而正直的人。
例如,李裀获罪是因为上谏朝廷,指陈当时的“逃人法”立法过重,株连太多;魏琯因上疏主张一个犯人的妻子“应免流徙”而自己反被流徙;季开生是谏阻皇帝到民间选美女;郝浴是弹劾吴三桂骄横不法。
现在他们的发言权被剥夺了,但善良和正直却剥夺不了。
政敌不见了,对立松懈了,只剩下一群赤诚相见的朋友。
我敢断言,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在那些蓬头垢面的文士们中间。
⑤除了流放者之间的友谊外,外人与流放者的友谊也有一种特殊的重量。
康熙年间顾贞观知道老友吴兆骞在边荒时间已经很长,吃足了各种苦头,很想晚年能赎他回来过几天安定日子,为此他叩拜座座朱门集资。
但这事不能光靠钱,还要让当朝最有权威的人点头。
他好不容易结识了当朝太傅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
纳兰容若是一个人品和文品都不错的人,也乐于帮助朋友,但对顾贞观提出的这个要求却觉得事关重大,难以点头。
顾贞观没有办法,只得拿出他因思念吴兆骞而写的词作《金缕曲》两首给
纳兰容若看。
纳兰容若当时刚一读完就声泪俱下,对顾贞观说:“给我十年时间吧,我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今后你完全不用再叮嘱我了。
”顾贞观一听急了:“十年他还有几年好活五年为期,好吗”纳兰容若擦着眼泪点了点头。
经过很多人的努力,吴兆骞终于被赎了回来。
我常常想,今天东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某种关联。
流放,创造了一个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得惠至今。
⑥在享受友情之外,文化素养高一点的流放者则把东北作为文化考察的对象,并留诸文字。
例如,《宁古塔志》《宁古塔山水记》《柳边纪略》《龙沙物产咏》等等,这些着作具有很高的历史学、地理学、风俗学、物产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流放者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辛酸,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它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
⑦但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
尽管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也受了不少苦,但宁古塔那样的流放方式却永远也出不了《离骚》《史记》和《红楼梦》。
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
他们的外部身份可以一变再变,甚至终身陷于囹圄,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
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
⑧我站在这块古代称为宁古塔的土地上,长时间地举头四顾又终究低下头来,为他们在苦难中的高贵。
(选自余秋雨《宁古塔》,有删节)
12. “‘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在文中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13. 文中写顾贞观设法营救老友吴兆骞的事情有何作用(4分)
14. 解释第⑦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6分)
15. 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6分)
答案:
12. 流放途中的艰险和到达宁古塔后的苦难(或答原文对应部分即可);清廷官员一旦被流放,很可能面临家人、家族甚至邻里的牵连治罪,内心充满了歉疚却无力挽回。
(一点2分)
13. 侧面写出被流放文人处境的艰难,(1分,与上文流放文人处境的艰难相呼应)承接上文流放者间的友谊,(1分)体现了苦难中友谊的珍贵和人格的高贵,(1分)自然引出作者关于东北人性格与流放者们精神遗留有关联的联想。
(1分,“流放创造了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亦可)
14. 虽然屈原、司马迁、曹雪芹这些第一流人才也受尽磨难;(2分)但不如流放宁古塔流放法,超越了基本的生理限度和物质限度;(2分)流放宁古塔并不能造就一流的人才和产生一流的文明。
(2分,“但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亦可)
15. 通过对宁古塔残酷环境的渲染,和对流放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对被流放文人的深切悲悯;对清廷统治者用残忍的流放刑法戕害文人和大规模株连治罪行为的愤慨;对在苦难中文人间能产生最珍贵友情的赞美,体现出对高贵人格的赞美;对被流放文人在跨越苦难之后,创造文明传承文化的敬佩之情。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