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框架案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29.54 KB
- 文档页数:6
[摘要]在研究分析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能力矩阵分析的课程联动改革方案设计,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的学习效果。
通过分析学科能力矩阵和学生能力矩阵,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构建跨学科的课程联动改革方案。
以自动化专业为例,详细介绍了方案设计的步骤和实施过程,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能力矩阵分析的课程联动改革方案设计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关键词]能力矩阵;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3)33-0165-04基于能力矩阵分析的课程联动改革方案设计陈甜甜,钱玉莹,许颖(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山东青岛266041)一、引言课程联动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整合,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和项目,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它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终身学习者。
然而,课程联动改革面临着许多挑战。
如何确定合适的学科组合和学习目标,如何协调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计划和评估方式,如何引入先进的教学技术和资源等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关键。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能力矩阵分析的课程联动改革方案设计。
二、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技、资本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能了解生产过程、工艺原理,不断提高技术熟练程度。
为此各国大力发展应用型大学,以英国职业资格培训体系、美国的社区学院、澳大利亚TAFE 学院、德国的现代学徒制培训为代表。
英国制定、实施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职业资格体系,将所有的职业资格分为熟练工人、技术工人、技术员或监督员、高级技术员或初级管理人员、专业人员或中级管理人员,分级培养在工作范围内能将技术、知识转换运用的能力,包括组织、计划和创新的能力,包括随机应变的能力,还包括个人在工作环境中与同事、经理及客户之间相处的能力等。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①———以农林经管类大学生为例程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系,黑龙江大庆163319)①本文受大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大庆市农民收入增长因素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DSGB2018094);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培育项目“VBSE 跨专业综合实验—采购业务实训”;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SJGY20180367)资助。
作者简介:程巍(1981—),女,现工作于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东北农业大学在读博士生,讲师,主要从事农业保险研究。
一、概述大学生创业是在一个具体的环境里进行的。
不同的项目所处的环境不同,影响其经营效益的因素也不同,这里采用PEST 方法对大学生创业背景进行具体分析。
(一)农林类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背景世界经济和贸易持续性低迷。
我国经济在国际经济发展形态影响下,实体经济经营面临的难题增多。
以农业产业为例,政府对农业经营主体的补贴政策要符合WTO 的要求,农业企业的原材料价格受国际市场汇率及价格波动影响的调节,最终产品的价格、销售、渠道的构建,影响了农业经营主体的最终效益。
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通过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实施稳定市场的有效措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支持。
大学生创业门槛降低,融资渠道增多。
注册资本最低限度降低、放宽经营场所和范围条件、减低行政管理费用、享受税收减免及实行创业补贴等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与参与率。
(二)农林类大学生创业的经济背景自我国实施改革政策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三十多年高速增长,通过供给侧改革等方式,我国经济已经实现了“软着陆”,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的到来、国际经济格局不断调整等诸多因素的作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调整。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一、课程体系建设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个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式传统、学科交叉不足等。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对硕士研究生课程进行改革,构建更加符合创新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
1. 硕士研究生课程目标与定位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的目标与定位。
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他们应当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同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硕士研究生课程的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科研和实践中具有所见所得、见机行事的能力。
2. 课程结构设计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需要重视课程的结构设计。
在课程的结构设计中,应该充分融入创新教育的理念,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结构应当体现专业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相结合的特点,注重学术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还应该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增加创新实践的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课程内容设置4.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还需要重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等,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还需要注重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引导学生开展科研创新。
独立学院基于“能力导向”课程体系构建技术的逻辑分析【摘要】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具有解决职业领域的技术问题的能力”的指向确立了“能力导向”的教育价值理念,并通过解答泰勒课程观的“四个基本问题”,对相应课程体系建构技术进行了逻辑分析。
【关键词】独立学院能力导向课程体系逻辑分析【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21-01《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颁布使独立学院充分感受到“重新洗牌”的无形压力。
输出迎合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实力的最佳注脚。
当前独立学院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基本明了,即培养适应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但并不像普通本科高校经过多年教学建设和改革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以及课程服务于专业能力的过程需要完成的任务尚未清晰。
[1]一、独立学院课程体系的教育价值理念前提课程体系是以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为前提,以共同实现一个培养目标为统一指向,以按一定标准选择和组织的课程及其各种关系为核心内容,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
[2]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人才《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对技术型为主教育5b类的描述是这样的:“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
[3]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解决职业领域的技术问题的能力”。
“能力导向”是独立学院课程体系的核心教育价值理念前提。
“泰勒原理”将课程体系分解为:“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等“四个基本问题”。
这四个问题分别内含的教育目标的分解、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内容的序化和教育效果的评价等都与处于前提地位的教育价值理念休戚相关。
构建“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以林业技术专业为例作者:林向群,徐太原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41期林向群,徐太原(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24)摘要:高职教育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求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目前工科院校成效明显,而林业类学校普遍存在着行业特点导致课程体系构建难于突破“基层工作单一、显现的工作过程不突出、内容复杂而交叉”等实际困难,本文借助世界银行贷款云南职业教育项目,以林业技术专业为例建构“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旨在为林业类课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综合职业能力;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147-03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第一条总体要求(二)基本原则中指出,服务需求、就业导向,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同时社会发展及林业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需求的高级职业人才更加强调职业综合能力,因此林业高职院校围绕“综合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我院在示范校建设期间初步完成了“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构建的意识和理念转变,基本构架形成,但林业行业的特点生长周期长、基层生产任务繁琐、难易交叉、简单复杂交叉,导致学校课开设的课程与行业企业的4个对接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顺利通过省级示范校验收后,借助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全面推进“学生主体,能力本位”的课程范式,具体做法是:一、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保障“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性职业教育目前有三种类型的课程类型,即理论与实践并行、理论为实践服务、理论实践一体化。
基于能力模型的
企业人才培养体系
2007年2月1日
目录
1.项目说明
2.能力模型
3.基于能力的人才培养
4.关键人才培养
5.能力评估
6.课程体系
7.实施流程
8.评估流程
9.培训师培养
10.课程开发
11.文化建设
附件一:公司介绍
附件二:专家及讲师团队
附件三:课程大纲
一、项目介绍
✧为什么我们的员工参加了大量的培训,而绩效却没有显着的提高?
✧我们应该如何有计划的培养员工与管理者?
✧我们如何确保我们的培训体系符合企业现在与未来发展的需要?
企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质就是使企业中每个工作岗位都有明确的、符合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的培养方法。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解决的问题是希望使目前在岗员工具备技能和方法以胜任本职工作,并满足企业未来的岗位需要和对战略发展人才的需求。
人才培养不同于企业培训,其区别在于培训是培养的一种手段,而培养则是一种体系;培训强调的是课程内容,而培养强调的是培养方法。
培养需要采用培训、辅导、实践、轮岗、自学、自我发展、完成挑战性任务等系统化的方法来达到既定的技能提升的目的。
人才培养体系对企业的最大价值就是为企业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定制、目标性强的针对不同岗位、不同群体的培养体系。
它解决了以培训代替培养的误区,弥补了培训不够系统、拘泥于局部视野的缺憾。
人才培养体系并非仅仅适用某一年、某一阶段的人才培养,它将为企业保留一套方法,企业可用这种方法延续不断的培养人才,避免资源的浪费。
是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需人才培养的有效工具。